走進五臺山細數普化寺之“最”

五臺山 佛教 帝釋天 道教 搜狐五臺山 2017-06-04

走進五臺山細數普化寺之“最”

普化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臺懷鎮中心寺廟集群區南1公里處。坐落在清水河東側山腳下。該寺地勢平坦,佈局整嚴對稱。

眾所周知的“最年輕”寺廟

普化寺建於民國時期,是五臺山最年輕的寺廟,並沒有之一。

原先普化寺所在的地方創建於明代,以寺內建有帝釋殿,殿內供著騎著白象、左手叉腰、右手拿著三鈷杵的天人——帝釋天,而得名帝釋宮。清末民初,民間宗教九宮道傳入五臺山。其道首袁維恕恃其勢力,強佔了五臺山的佛教寺廟尊勝寺、金閣寺、龍泉寺、南山寺、佑國寺和玉皇廟。於是,從民國十一年(1922年)開始,他就在玉皇廟的基礎上,大興土木,重建廟宇,且改名曰普化寺。現建築就是民國十四年(1925)在玉皇廟的廢墟上重建的。因此便成為五臺山最年輕的寺廟。

走進五臺山細數普化寺之“最”

五臺山的“最複雜”寺廟

普化寺是五臺山“最複雜”的寺廟,是五臺山唯一一座儒、佛、道共居的寺廟。普化寺創建於明代時以寺內建有帝釋殿,殿內供著帝釋天(帝釋天,本來是摩伽陀國婆羅門教的神祗,但由於他修行佈施等福德而生於忉利天,且進而成了三十三天之天主;當釋迦牟尼成道之後,在忉利天為其母說法時,他曾是釋尊的侍從之一,故又稱他為佛教的護法神)因此說,普化寺本來就是佛教的一座寺廟。後來因為明崇禎年間,被道教所佔,變成了一座供奉玉皇大帝的寺廟,叫玉皇閣,又有玉皇廟之稱,成為道教寺廟。然而,五臺山畢竟是文殊菩薩道場,清朝初期的康熙、乾隆諸帝又對五臺山佛教大力扶持,遂使五臺山佛教勢力迅速發展,故到清代中葉時候,玉皇廟又成了五臺山佛教寺院廣宗寺的下院,迴歸為佛教。清末民初,又有民間宗教九宮道傳入五臺山。其道首袁維恕恃其勢力,佔領了此地,於是從民國十一年(1922年)開始,他就在玉皇廟的基礎上,大興土木,重建廟宇,經過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建成了儒、佛、道共居的寺廟,且改名曰普化寺。

走進五臺山細數普化寺之“最”

吃飯“最有秩序”的寺廟

普化寺的五觀堂是五臺山最大的齋堂,也是國內罕有的大齋堂。當僧人們吃齋時,維那師先點燭焚香,然後僧人們整整齊齊地排隊進入齋堂,一排一排地站在桌凳之間,在維那師的帶領下,先行“二時臨齋儀”。當唸誦規定的偈咒後,才開始受食,用食。未了,僧值居中向上一站,默示結齋。時維那師舉腔,同大眾一起復念結齋偈、受 偈。完後,僧人們又自覺地整整齊齊地排隊退出齋堂。總之,普化寺僧人用齋,從始至終都是有組織、有領導、有步驟地進行。因此,四、五百僧眾用齋,也是整齊不亂、動靜有序。站有站勢,坐有坐姿,吃有吃法,唱有唱調,—絲不苟,嚴肅認真。這就培養下僧人們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

擁有“最注目”的影壁

走進五臺山細數普化寺之“最”

五臺山普化寺門前的影壁長15.6米,高8米,厚1.6米,是五臺山目前最長的影壁。底座為長方形漢白玉石雕束腰須彌狀,底座上刻有許多精美圖案。壁之正中嵌有石刻《福祿壽三星圖》;壁後雕有觀音、善財童子、龍女,以及奇花異草等。這一照壁不僅是五臺山所有寺院中最長的照壁,而且其雕塑技藝之精湛堪與名聞遐邇的龍泉寺照壁相媲美。天王殿門兩側看到的石磚雕刻卻不是如此,它上面刻繪的故事除了選自《西遊記》外,就是“牧童吹笛”、“老叟趕象”、“老翁騎驢過橋”等。

“最文藝”的佛

都說“仰天45度”是最文藝的姿勢。

而在普化寺,卻擁有最“文藝”的佛,實則則是指普化寺背後所依傍的山峰。

寺院之南的“仰天大佛”是山體形同仰天而臥的佛祖。舉目望去,只見青山迤邐,果似一尊大佛仰臥於天地之間,那隱隱的旋螺發,那長長的眼睫毛,那豐滿的面龐,那高隆的鼻頭,以及置於胸前的雙臂,無不維妙維肖,令人驚歎不已。據該寺住持妙生和尚介紹,為了籌劃重建靈峰寺之事,妙生於佛曆2540年4月29日,即公元1996年6月14日中午登臨古寺遺址勘察。當他舉目向清水河對岸的青山望去時,不禁眼前一亮,心裡湧起一陣無法抑制的激動:眼前的這座青山豈不是一尊無比莊嚴的仰天大佛嗎? “大佛”頭枕普化寺,腳抵南山腰,渾然仰臥,極為壯觀,其輪廓頗似釋迦世尊。妙生立即頂禮膜拜,口誦法號。發現大佛後的第12天的上午,妙生率領普化寺僧眾、居士百餘人登臨靈峰寺觀佛臺,正在焚香上供,禮讚歌頌“大佛”現世之時,忽然佛山上空出現五彩祥雲,映照於“大佛”胸前,只見紫光繚繞,久久不散…

走進五臺山細數普化寺之“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