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三兄弟”咋樣了?

讓“草原明珠”更璀璨

——內蒙古“一湖兩海”生態綜合治理紀實

"草原“三兄弟”咋樣了?

讓“草原明珠”更璀璨

——內蒙古“一湖兩海”生態綜合治理紀實

草原“三兄弟”咋樣了?

黃河流域最大淡水湖烏樑素海成了疣鼻天鵝的樂園。記者 施佳麗 攝

白鶴盤旋、野鴨戲水、蒲草翠綠……進入盛夏,內蒙古大地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星羅棋佈的湖泊猶如鑲嵌在碧綠草原上的一顆顆明珠,令人沉醉。

呼倫湖、烏樑素海、岱海是我區三大淡水湖,它們就像“旱腰帶”上的一泓泓清水,不僅為人們提供了食物與水資源,更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組成部分。

然而,由於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這“一湖兩海”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湖面縮減、水質變差等問題,“草原明珠”一度蒙塵。

“一湖兩海”的汙染狀況牽動著總書記的心。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加快呼倫湖、烏樑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今年全國兩會上,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抓好呼倫湖、烏樑素海、岱海的生態綜合治理,對症下藥,切實抓好落實。

猛藥去痾、重典治亂,“一湖兩海”保衛戰隨即打響。

綜合施策:變治湖泊為治流域

驅車穿過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白彥花鎮,沿著烏拉山腳下的水泥路疾馳,遠遠就看到一塊黃褐色的巨石,上面用紅色的楷書刻著“烏樑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

石碑的左側,一片濃郁的綠意闖入眼簾:5600株新栽不久的果樹在驕陽下,舒展腰身、迎風吐綠。

此地前鄰烏樑素海、背靠烏拉山,可見生態修復意義重大。目前正在實施的烏拉山南北麓林業生態修復項目,是烏樑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之一。該項目實施林業生態修復面積33000畝,共涉及2個鄉鎮蘇木8個嘎查。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治理烏樑素海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顧此失彼,必須堅持系統思維,由治標向標本兼治轉變。應實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由單純的‘治湖泊’向系統的‘治流域’轉變,探索一條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的路子。”巴彥淖爾市市長張曉兵的一席話道出了問題關鍵。

是時候改弦更張了!

今年4月16日,烏樑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順利開工。該工程總投資56.74億元,開展包括烏樑素海流域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農田面源及城鎮點源汙染治理、烏樑素海湖體水環境保護與修復等7大類、17大項、38個子項的系統綜合治理工程,覆蓋烏樑素海全流域。

“這個工程之所以能獲得國家項目支持,在我看來,統籌兼顧的生態治理模式是最大亮點。”烏樑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全過程工程諮詢單位項目總經理王大偉說。

而在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的呼倫湖東岸沿線附近,也有一片呼倫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示範區,7.4畝的沙地上交替生長著芨芨草、賴草、差巴嘎蒿3種苗木。

“由於呼倫湖沿岸風多且大,之前試種的苗木種子成活率不到一半。去年改為栽植苗木後,又用微噴帶進行了栽培後的灌溉作業,你看現在長得還不錯吧?”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姜志國說,“生態治理以後可以減少沙子被刮到湖內的問題。”

同樣,在烏蘭察布市岱海也正進行著“兩節兩補兩恢復”的水生態治理。即通過工業、農業節水,在生態、水質恢復的同時,分兩期向岱海補水。

據涼城縣副縣長賈小平介紹,目前,一期永興湖向岱海補水工程已完成部分工程建設,2019年底可完成剩餘工程,每年可補水200萬立方米。二期引黃河水向岱海生態補水工程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初審。

水汙染防治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種要素支撐,其中因地制宜、科學施策的綜合治理方案尤為重要。經過一番“治流域”,眼下“一湖兩海”正在逐漸“返老還童”。

對症下藥:一湖一策切診把脈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數據顯示:每年進入烏樑素海的水大概是3.5億到4億立方米,其中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就有2億立方米,而它的總庫容只有3.2億立方米。同時,它接納了河套地區90%以上的農田排水,超過36%的總氮、55%的化學需氧量和62%的總磷均來自農業汙染。

切診把脈後,巴彥淖爾市提出全面推進面源、點源、內源汙染治理的方案。

在五原縣新公中鎮永聯村2.2萬畝的田園綜合體內,粘蟲板、誘捕器、殺蟲燈等綠色防控設備隨處可見,更有一臺價值300萬元的遷飛性害蟲高空測報燈和一套全自動智慧灌溉系統。

據五原縣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李二珍介紹,這個田園綜合體是四控示範區,有機肥和新型高效複合肥已經完全代替了傳統化肥,覆膜也做到了以厚代薄。

“以前用的地膜太薄,一扯就碎,好多都埋在地裡。現在地膜厚了,汙染少了,回收還有補助,大家也都樂了。”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郝存林笑著說。

除了下大力氣治理面源汙染外,點源和內源汙染治理也同時發力。

2018年,烏樑素海流域各汙水處理廠再生水回用總量逾2700萬噸,回用率達60%。到2019年底,再生水回用率將達到100%,爭取實現點源汙水“零入海”的目標。目前,該湖區已打通網格水道120公里,建成生物過渡帶60平方公里,湖水富營養化狀態明顯改善。

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在明確“一湖兩海”水質變差的主要原因後,各相關盟市鉚足幹勁,行動堅決——

“以烏樑素海為重點,堅持系統思維、綜合施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治理。”

“下大力氣抓好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快治理項目實施進度,還岱海一泓清水。”

“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抓好呼倫湖生態綜合治理,按照‘水量增加、水質改善、生態修復’的要求,堅持對症下藥,鞏固一期工程建設成果,組織實施好二期工程。”

湖水變清、鳥類增多,這些看得見的變化讓生活在湖周邊的農牧民更加呵護“一湖兩海”。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嵯崗牧場呼倫一隊牧民滿都拉告訴記者:“現在生態改善了,水很清澈,牛羊的寄生蟲也少多了。”

水岸同變:倒逼產業變“輕”變“綠”

走進岱海電廠廠區北側,一座龐大的空冷島呈現在眼前,十幾根鋼筋混凝土支柱撐起一個巨大的長方體空冷設備,這是國內首例大型燃煤機組水冷改空冷工程。

岱海電廠是“西電東送”的重點工程之一,也是點對網直供北京的電源項目。該電廠有4臺燃煤機組,全年發電量約佔北京全社會年度用電量的十分之一,北京每10盞電燈中就有1盞由該電廠點亮。

岱海電廠原有的2臺溼冷燃煤機組,在運行中需要抽取大量岱海湖水進行冷卻,年耗湖水約1000萬立方米。高溫冷卻水直接排入湖中,10多年來湖體溫度提升了1.7攝氏度,導致蒸發量加大。

據測算,水冷改空冷、節能減排改造使得岱海電廠年總耗水量從1200多萬立方米減少至280萬立方米,比改造前淨減少約1000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座中型水庫的庫容量。

“這些改造總投資逾30億元,我們突破了很多技術難題,相當於把電廠推倒重建,但卻讓岱海得以休養生息。”岱海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勁鬆說,“我們不主動淘汰自己落後的生產技術,最後市場也會淘汰我們,短期的陣痛換來的是企業長遠的發展。”

水環境汙染,問題在水裡,源頭在岸上,根子在產業。“一湖兩海”生態綜合治理不僅僅是水質的改善,更是一場聚焦轉型的綠色發展之路。

烏樑素海年產10多萬噸蘆葦,曾經催生和支撐了當地兩家大型造紙企業。

“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有10多家造紙企業來烏樑素海設點搶原料,蘆葦價格連漲8次,從事蘆葦生產的職工每年冬天割兩個月的蘆葦,收入可達6000元左右。”烏樑素海溼地水禽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馬海明回憶,那時,周邊地區的姑娘都以嫁到烏樑素海漁場為榮。

但是,從2003年開始“紙”財政遇到了環保“硬”壓力,蘆葦經濟開始走下坡。因為葦漿造紙產生的廢水始終無法達標排放,企業幾經努力、掙扎,最後被徹底關停。

現在,烏樑素海蘆葦迎來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馬海明說,蘆葦可以製成木耳菌棒,既環保又能致富,現在這個項目正穩步推進。

從2014年起,呼倫湖實施部分休漁,每年限定1000噸捕撈限額。目前,呼倫湖大型優質魚比例由2013年的不足3%提升並穩定在13%左右,漁業單網產量增加至10噸左右,漁業資源得到明顯恢復。

“我們在湖區周邊建了繁育基地,培育當地的土著魚種,已經實現‘以魚治水,以水養魚,以魚富民’的目標。”姜志國說。

以水汙染治理為契機,水岸同變,一大批“黑重”產業變“綠”變“輕”了,更有一些村子,從過去的“垃圾村”,嬗變為風景秀麗的旅遊村。

如今,日漸豐盈的“草原明珠”正煥發出璀璨的光芒。

記者:施佳麗

編輯:李珍

校對:王皓

聲明: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

"草原“三兄弟”咋樣了?

讓“草原明珠”更璀璨

——內蒙古“一湖兩海”生態綜合治理紀實

草原“三兄弟”咋樣了?

黃河流域最大淡水湖烏樑素海成了疣鼻天鵝的樂園。記者 施佳麗 攝

白鶴盤旋、野鴨戲水、蒲草翠綠……進入盛夏,內蒙古大地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星羅棋佈的湖泊猶如鑲嵌在碧綠草原上的一顆顆明珠,令人沉醉。

呼倫湖、烏樑素海、岱海是我區三大淡水湖,它們就像“旱腰帶”上的一泓泓清水,不僅為人們提供了食物與水資源,更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組成部分。

然而,由於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這“一湖兩海”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湖面縮減、水質變差等問題,“草原明珠”一度蒙塵。

“一湖兩海”的汙染狀況牽動著總書記的心。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加快呼倫湖、烏樑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今年全國兩會上,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抓好呼倫湖、烏樑素海、岱海的生態綜合治理,對症下藥,切實抓好落實。

猛藥去痾、重典治亂,“一湖兩海”保衛戰隨即打響。

綜合施策:變治湖泊為治流域

驅車穿過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白彥花鎮,沿著烏拉山腳下的水泥路疾馳,遠遠就看到一塊黃褐色的巨石,上面用紅色的楷書刻著“烏樑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

石碑的左側,一片濃郁的綠意闖入眼簾:5600株新栽不久的果樹在驕陽下,舒展腰身、迎風吐綠。

此地前鄰烏樑素海、背靠烏拉山,可見生態修復意義重大。目前正在實施的烏拉山南北麓林業生態修復項目,是烏樑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之一。該項目實施林業生態修復面積33000畝,共涉及2個鄉鎮蘇木8個嘎查。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治理烏樑素海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顧此失彼,必須堅持系統思維,由治標向標本兼治轉變。應實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由單純的‘治湖泊’向系統的‘治流域’轉變,探索一條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的路子。”巴彥淖爾市市長張曉兵的一席話道出了問題關鍵。

是時候改弦更張了!

今年4月16日,烏樑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順利開工。該工程總投資56.74億元,開展包括烏樑素海流域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農田面源及城鎮點源汙染治理、烏樑素海湖體水環境保護與修復等7大類、17大項、38個子項的系統綜合治理工程,覆蓋烏樑素海全流域。

“這個工程之所以能獲得國家項目支持,在我看來,統籌兼顧的生態治理模式是最大亮點。”烏樑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全過程工程諮詢單位項目總經理王大偉說。

而在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的呼倫湖東岸沿線附近,也有一片呼倫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示範區,7.4畝的沙地上交替生長著芨芨草、賴草、差巴嘎蒿3種苗木。

“由於呼倫湖沿岸風多且大,之前試種的苗木種子成活率不到一半。去年改為栽植苗木後,又用微噴帶進行了栽培後的灌溉作業,你看現在長得還不錯吧?”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姜志國說,“生態治理以後可以減少沙子被刮到湖內的問題。”

同樣,在烏蘭察布市岱海也正進行著“兩節兩補兩恢復”的水生態治理。即通過工業、農業節水,在生態、水質恢復的同時,分兩期向岱海補水。

據涼城縣副縣長賈小平介紹,目前,一期永興湖向岱海補水工程已完成部分工程建設,2019年底可完成剩餘工程,每年可補水200萬立方米。二期引黃河水向岱海生態補水工程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初審。

水汙染防治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種要素支撐,其中因地制宜、科學施策的綜合治理方案尤為重要。經過一番“治流域”,眼下“一湖兩海”正在逐漸“返老還童”。

對症下藥:一湖一策切診把脈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數據顯示:每年進入烏樑素海的水大概是3.5億到4億立方米,其中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就有2億立方米,而它的總庫容只有3.2億立方米。同時,它接納了河套地區90%以上的農田排水,超過36%的總氮、55%的化學需氧量和62%的總磷均來自農業汙染。

切診把脈後,巴彥淖爾市提出全面推進面源、點源、內源汙染治理的方案。

在五原縣新公中鎮永聯村2.2萬畝的田園綜合體內,粘蟲板、誘捕器、殺蟲燈等綠色防控設備隨處可見,更有一臺價值300萬元的遷飛性害蟲高空測報燈和一套全自動智慧灌溉系統。

據五原縣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李二珍介紹,這個田園綜合體是四控示範區,有機肥和新型高效複合肥已經完全代替了傳統化肥,覆膜也做到了以厚代薄。

“以前用的地膜太薄,一扯就碎,好多都埋在地裡。現在地膜厚了,汙染少了,回收還有補助,大家也都樂了。”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郝存林笑著說。

除了下大力氣治理面源汙染外,點源和內源汙染治理也同時發力。

2018年,烏樑素海流域各汙水處理廠再生水回用總量逾2700萬噸,回用率達60%。到2019年底,再生水回用率將達到100%,爭取實現點源汙水“零入海”的目標。目前,該湖區已打通網格水道120公里,建成生物過渡帶60平方公里,湖水富營養化狀態明顯改善。

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在明確“一湖兩海”水質變差的主要原因後,各相關盟市鉚足幹勁,行動堅決——

“以烏樑素海為重點,堅持系統思維、綜合施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治理。”

“下大力氣抓好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快治理項目實施進度,還岱海一泓清水。”

“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抓好呼倫湖生態綜合治理,按照‘水量增加、水質改善、生態修復’的要求,堅持對症下藥,鞏固一期工程建設成果,組織實施好二期工程。”

湖水變清、鳥類增多,這些看得見的變化讓生活在湖周邊的農牧民更加呵護“一湖兩海”。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嵯崗牧場呼倫一隊牧民滿都拉告訴記者:“現在生態改善了,水很清澈,牛羊的寄生蟲也少多了。”

水岸同變:倒逼產業變“輕”變“綠”

走進岱海電廠廠區北側,一座龐大的空冷島呈現在眼前,十幾根鋼筋混凝土支柱撐起一個巨大的長方體空冷設備,這是國內首例大型燃煤機組水冷改空冷工程。

岱海電廠是“西電東送”的重點工程之一,也是點對網直供北京的電源項目。該電廠有4臺燃煤機組,全年發電量約佔北京全社會年度用電量的十分之一,北京每10盞電燈中就有1盞由該電廠點亮。

岱海電廠原有的2臺溼冷燃煤機組,在運行中需要抽取大量岱海湖水進行冷卻,年耗湖水約1000萬立方米。高溫冷卻水直接排入湖中,10多年來湖體溫度提升了1.7攝氏度,導致蒸發量加大。

據測算,水冷改空冷、節能減排改造使得岱海電廠年總耗水量從1200多萬立方米減少至280萬立方米,比改造前淨減少約1000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座中型水庫的庫容量。

“這些改造總投資逾30億元,我們突破了很多技術難題,相當於把電廠推倒重建,但卻讓岱海得以休養生息。”岱海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勁鬆說,“我們不主動淘汰自己落後的生產技術,最後市場也會淘汰我們,短期的陣痛換來的是企業長遠的發展。”

水環境汙染,問題在水裡,源頭在岸上,根子在產業。“一湖兩海”生態綜合治理不僅僅是水質的改善,更是一場聚焦轉型的綠色發展之路。

烏樑素海年產10多萬噸蘆葦,曾經催生和支撐了當地兩家大型造紙企業。

“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有10多家造紙企業來烏樑素海設點搶原料,蘆葦價格連漲8次,從事蘆葦生產的職工每年冬天割兩個月的蘆葦,收入可達6000元左右。”烏樑素海溼地水禽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馬海明回憶,那時,周邊地區的姑娘都以嫁到烏樑素海漁場為榮。

但是,從2003年開始“紙”財政遇到了環保“硬”壓力,蘆葦經濟開始走下坡。因為葦漿造紙產生的廢水始終無法達標排放,企業幾經努力、掙扎,最後被徹底關停。

現在,烏樑素海蘆葦迎來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馬海明說,蘆葦可以製成木耳菌棒,既環保又能致富,現在這個項目正穩步推進。

從2014年起,呼倫湖實施部分休漁,每年限定1000噸捕撈限額。目前,呼倫湖大型優質魚比例由2013年的不足3%提升並穩定在13%左右,漁業單網產量增加至10噸左右,漁業資源得到明顯恢復。

“我們在湖區周邊建了繁育基地,培育當地的土著魚種,已經實現‘以魚治水,以水養魚,以魚富民’的目標。”姜志國說。

以水汙染治理為契機,水岸同變,一大批“黑重”產業變“綠”變“輕”了,更有一些村子,從過去的“垃圾村”,嬗變為風景秀麗的旅遊村。

如今,日漸豐盈的“草原明珠”正煥發出璀璨的光芒。

記者:施佳麗

編輯:李珍

校對:王皓

聲明: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

草原“三兄弟”咋樣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