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物理 愛因斯坦 楊振寧 數學 林根數學 2017-05-31

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好像諾獎物理學家除了學術建樹外,感情都很豐富,比如→楊振寧,居里夫人,愛因斯坦→都是~相比而言,數學家孤獨一生的多,比如→哈代,納什,佩雷爾曼→都是~哲學家更不幸,比如→尼采~

頂級的數學家們會像物理學家一樣思考嗎?

這個說法有點詭異,應該是說:頂級的物理學家會像數學家一樣思考!

歷史遺留問題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首先是數學家,比如牛頓→哪怕不是頂級的數學家,數學推理也要很強,比如愛因斯坦→想著現在物理學→貼吧是理論物理學的停止或許是數學的停止→微積分之後數學再也沒有驚世駭俗的發現→比如數論中能解出一個丟番圖方程就很了不起→說不定數學突破了,四種力就統一了!

比如:數學上兩種分馬牛不相及的定理就可以高維統一(Ptolemy和Heron),見《林根數學》之“數學,你不知道的美”系列→

科學家也是人,但非普通人!下面來談談科學家的愛情吧。

物理學家篇

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出生於詩書世家,爸爸楊武之是西南聯大數學教授,結髮妻子是杜致禮,杜聿明長女,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唸完六年書後,後來到一中學任教,期間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致禮。1945年赴美留學時,楊振寧並沒有跟杜致禮談戀愛。1949年,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的一家中餐館中相遇,這導致了二人的舊情復燃。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和杜致禮在紐約結婚。2003年10月過世。

由於楊獲諾獎,加上新中國對海外成功人士的重視,楊在回國前曾多次訪問中國,期間也多次會見其岳父杜聿明,當時杜還在服刑,這多少慰冀了敗將之苦。

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教授與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研究生翁帆在汕頭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

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這門婚事被多少調侃為“一樹梨花壓海棠”式的婚戀,原詩起於蘇軾給好友張先的詩:

蘇軾所作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這也是和張先之詩的調侃之作:

張先所作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

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楊振寧形容未婚妻翁帆為“上帝恩賜的最後禮物”。號稱自已抓住了青春的尾巴,楊振寧表示,青春並不只和年紀有關,也和精神有關。

2014年10月,結婚十年後,楊振寧接受採訪時表示,不宜要孩子,因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個人帶著一個或者兩個孩子,那將是很困難的事。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無論當時兩個人怎麼想,世人怎麼想,這也算是一檔子門當戶對的婚戀:兩人都是物理學家,又都是二婚,子女也不反對,這不挺幸福的嘛!婚後二人結伴而行:爬黃山、去海邊、北上新疆講學、南去昆明訪問~

也是一段可以載入史冊的婚戀佳話。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的純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奇怪的是其獲獎原因竟然不是相對論,而是源於其發現了光電效應,這個獎獲的!有人說這是諾獎的一個大的烏龍,說是有內幕的:考慮到相對論的日漸影響力,而當時懂得相對論的又不多,諾獎委會怕失去了授獎機會,選了一個相對安全的項目授獎。不過這個理由選的太過牽強,哪怕選那個質能公式也好啊!

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通常指的是那個質能方程,至於他對原子彈的貢獻,有人認為是他研究了原子彈,其實不是了,他只是當時給在任總統羅斯福上書而已!主持研發的是當時鼎鼎大名的物理學費米,關於這些故事,可參見費米夫人寫的《原子在我家中》。

還有人誤以為先有的原子彈後來有的核電站,其實不是了,是先建設了核電站,而後由曼哈頓工程開發出了原子彈,並且當時僅有的兩顆餵給了日本人。

愛因斯坦一生情感豐富:

2012年5月,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公開了愛因斯坦生前寫的1300多封信,其內容顯示愛因斯坦不僅情人眾多,自己竟然還好意思把風流韻事告訴自己的第二任妻子——他的表姐愛爾莎。

1919年,愛因斯坦與原配米列娃分手,娶了深愛多年的愛爾莎。這多少有點象那個查爾斯哈!在當時,他們的婚姻可謂驚世駭俗,輿論和宗教的壓力漫天蓋地。但這僅僅只是個開始,愛爾莎以後的承受還多著呢……

1896年,17歲的愛因斯坦考入瑞士的蘇黎世大學。愛因斯坦離開了德國,離開了青梅竹馬的漂亮表姐愛爾莎。大學期間,難解思念之苦,兩人信件頻繁到有時兩天寫一封。

過去的歐洲(哪怕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歧視,但愛因斯坦所在的班有物理系偏偏有唯一的一名女生,她叫米列娃·馬里克。當然是米列娃顯示出奇特的才華,才讓蘇黎世大學破格錄取了她。

後來,米列娃撇開了所有追求者,向愛因斯坦表達了她的崇拜和愛意。愛因斯坦為此徵求料愛爾莎的意見,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愛爾莎地讓他擁抱新的愛情。當然,世界上沒有那麼大度的女人,真實原因是愛爾莎也談戀愛了,對方是一名德國的軍官。

後來愛因斯坦因故回國,卻給遠在匈牙利的名義女友米列娃寫信並求婚:“如果要把相對運動課題做成功,只有你能幫助我。你願意嫁給我嗎?”米列娃興奮地答應了。

1903年,愛因斯坦和米列娃結婚後定居瑞士。愛因斯坦在專利局工作,為了支持愛因斯坦的事業,米列娃做了全職家庭主婦。當時愛因斯坦微薄的工資甚至不夠養家餬口,還得靠妻子外出打工維持生計。

平日裡,米列娃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同愛因斯坦一起討論量子論、電勢差、相對論原理等等,為此放棄了自己的理論研究。米列娃相繼生了三個孩子,不幸的是,她的大女兒出生一年後就夭折,她的二兒子繼承了她家族的精神疾病,終生是個精神病人。

失戀後重歸單身的愛爾莎精緻優雅,談吐不凡。愛因斯坦又被她迷上了,只是每次米列娃一出現,愛因斯坦和愛爾莎之間愉快的氛圍就戛然而止。和愛爾莎日夜相守的強烈佔有慾促使愛因斯坦幾次向米列娃提出離婚。米列娃堅決不同意,她不想兩個兒子失去父親。

氣惱的愛因斯坦專門寫了一個婚姻條約,條約中規定:米列娃繼續為他洗衣服、收拾房間,每天做好的三餐飯都要送入書房給他吃。同時要求米列娃不要幻想能夠與他親密相處,他在家時不會與妻子同座同房,更不會與她外出或旅遊,他若要求妻子閉嘴或離開房間,她都必須照做,並且在孩子面前不得以語言或動作蔑視他。

如此不合理的要求,米列娃還是同意了,但幾個月後她發現自己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或許分手是最好的解決方式,想通了的米列娃帶著兩個兒子搬走了。1919年,這對曾經志同道合的夫妻終以離婚的方式收場。米列娃同愛因斯坦離婚一個月後,終於知道了他反覆要求離婚的真正原因:前夫驚世駭俗地娶了自己的表姐!並且在離婚之前倆人就經常偷歡。

愛因斯坦的繼女繼女瑪格特逝世前,把這些信件贈送給希伯來大學,同時她提出要求:在她死後二十年才能將信件內容公開。2012年5月,希伯來大學解密了愛因斯坦從1912年至1955年的1300多封往來信件。另外,還有2200多封信件依然封存,不知道還有多少這位偉人的風流祕事,在時間的罅隙裡等待著被世人知曉。

真正應了: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Marie Skłodowska Curie,1867-1934年)1867年11月7日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 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

,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

,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最最讓後世扼腕嘆息的是,瑪麗·居里的愛情。丈夫去世後,瑪麗·居里的生命一度陷入了冰河狀態。直到保羅·朗之萬——另一顆偉大而聰穎的頭腦,介入了她的生活。

朗之萬也是一個相當卓越的科學家,還是法共黨員,比居里夫人小五歲,兩人有共同的愛好和事業。加上朗之萬本身的婚姻也存在極大的問題,他娶了一個工人的女兒,曾對朗之萬實行家暴--用花瓶打破這個天才科學家丈夫的頭,並且蔑視他的研究工作——因為那帶不來——法郎。

朗之萬是愛瑪麗·居里的——當然,但他卻離不了婚。這就有點尷尬了,朗的妻子把那些寫給居里夫人的情書最終捅給了報社。

瑪麗·居里在45歲的這年,陷入了身敗名裂的低谷。

這次事件一經公佈,果然引起了軒然大波—這波可真是有點大!

原因無它,因為她在和情人通信中,居然表現出了自己具有強烈的性需求,並且試圖滿足它們——而這個世界的規則是,女人根本不應當有這種需求,即使產生了,也應當是設法壓抑和磨滅它,而不是理直氣壯地聲稱希望通過愛情滿足它。

於是她被釘在這樣一個名詞上:波蘭蕩婦。

情感豐富的物理學家如此之多,比如上文提到的同時代偉大的愛因斯坦,不僅僅離婚,再婚,還有一個私生女。他把她直接送了人。而同樣是這場婚外激情的主角的保羅·朗之萬,並沒有受到衝擊。他的凶惡的妻子在成功地煽動了輿論毀滅了瑪麗·居里之後,同意他另外再公開擁有一個女祕書做情人,並且以此挽回了婚姻,甚至再過多年後,她還同意丈夫又和一個年輕的女學生搞在一起。為了養活這個女學生情人,朗之萬甚至還請求瑪麗·居里在研究所為這學生安排了一個職位。

瑪麗·居里在這場輿論風暴中,又一次經歷了精神的崩潰。一度住進了精神理療醫院,以求得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治療。

後來,居里夫人終於恢復過來。又持續工作了22年,但再也沒能獲得非凡的成就,倒是她的兩個美麗動人的女兒,繼承了她的衣缽,兩度獲得諾貝爾獎。

數學家篇

如果說物理學家情感豐富,婚姻內外如魚得水,那麼數學家相對則無趣得多,甚至波及他們的生命。

陳景潤:

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由於華羅庚的回國,形成了中國的數論學派,這裡面的中堅力量就是陳景潤了。陳的出名當然是因為徐遲的那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當時得益不僅是陳,徐也因此文聲大起,一時洛陽紙貴。

陳被廣為流傳的故事,是說走路由於一直思考數學問題而撞了電線杆,直說對不起!這個確實有點誇張,也無考。真實的故事也有,讀者可以參看薩蘇寫的《科學院系列》裡面應該就有陳的故事。

說個真實的事,林根老師曾認識一個四中的語文老師廖先生,由於陳在文革期間曾下放到四中教數學,而廖是教語文的,與陳搭班教學,有一次陳找到了廖先生:老廖,你看學生在課堂老轟我是怎麼回事?廖只好苦笑說:你講得太快了,學生聽不懂!

據廖說,當時廖的處境也不好,家庭出身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廖給出版社寫了一封信,說偉人的詩詞中有錯別字!嘖嘖,這也是當時你能說的嗎?因為這事吧,也影響到了廖的婚姻,很晚才結婚,不過還好,據廖說由於經濟原因,他很早就辦了復讀班,一度辦到了京城最大,可惜由於其眼光不濟,主要是舊思想“傳兒不傳女”的思想,現在那個教育機構早已走下坡路了!

說說原來陳的婚姻吧,記得看到一篇文章,說陳的婚姻是因為陳住院,穿了一隻破被子,醫生由昆看到後笑了,我們數學家也笑了!這說法多少有些牽強吧?當時陳在北京,由的關係遠在武漢,雖然在京進修,但在嫁到北京談何容易!

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後來也是多方努力吧,由昆奉調入京,1981年12月他們的兒子如約來到這個世上,取名陳由偉,據當時材料說:陳景潤希望其長大後成為偉大的愛因斯坦,現在由昆任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附屬醫院放射科主任。

兒子陳由偉從小上學就被動員報名參加各種奧數班,可以媽媽由昆堅決反對,只有她才知道做為數學家的甘苦!所以一直不讓兒子專攻數學,後來去的加拿大讀的經濟學吧。可是不知何故,近年又有消息說陳由偉改讀數學博士,唉!轉了一大圈啊!

納什:

對,就是那個《美麗心靈》的主角約翰·納什,發現了納什均衡,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以下是網上摘一段關於美女的納什均衡:

“你正在圖書館枯坐,一位陌生美女主動過來和你搭訕,並要求和你一起玩個數學遊戲。美女提議:“讓我們各自亮出硬幣的一面,或正或反。如果我們都是正面,那麼我給你3元,如果我們都是反面,我給你1元,剩下的情況你給我2元就可以了。”那麼該不該和這位姑娘玩這個遊戲呢?這基本是廢話,當然該。問題是,這個遊戲公平嗎?

每一種遊戲依具其規則的不同會存在兩種納什均衡,一種是純策略納什均衡,也就是說玩家都能夠採取固定的策略(比如一直出正面或者一直出反面),使得每人都賺得最多或虧得最少;或者是混合策略納什均衡,而在這個遊戲中,便應該採用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你\美女美女出正面美女出反面
你出正面+3,-3-2,+2
你出反面-2,+2+1,-1

假設我們出正面的概率是x,反面的概率是1-x,美女出正面的概率是y,反面的概率是1-y。為了使利益最大化,應該在對手出正面或反面的時候我們的收益都相等(不然在這個遊戲中,對方可以改變正反面出現的概率讓我們的期望收入減少),由此列出方程就是

3x + (-2)*(1-x)=(-2) * x + 1*( 1-x )

納什均衡

解方程得x=3/8。

同樣,美女的收益,列方程

-3y + 2( 1-y)= 2y+ (-1) * ( 1-y)

解得y也等於3/8,而美女每次的期望收益則是 2(1-y)- 3y = 1/8元。這告訴我們,在雙方都採取最優策略的情況下,平均每次美女贏1/8元。

其實只要美女採取了(3/8,5/8)這個方案,不論你再採用什麼方案,都是不能改變局面的。 “

真實的美女和納什的故事是這樣的:

數學家小約翰·納什讀研究生時便發明了他著名的博弈理論,短短26頁的論文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他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

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與被認為是隻能好轉、無法治癒的疾病作鬥爭。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完全通過意志的力量,他一如既往地堅持工作,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他在博奕論方面頗具前瞻性的工作也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理論。而納什也成了一個不僅擁有美好情感,並具有美麗心靈的人。

同時具有美麗心靈的還有普林斯頓的一干人,在明知納什象幽靈般現沒在大學裡,而沒有驅逐甚至歧視,給納什提供一日三餐及學術空間。應該說給了納什以巨大的精神支持,所說當時有個瘋子,每日下午茶時間會準時到數學系的黑板上書寫: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那個瘋子就是約翰.納什。

納什一生中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1)他結過好幾次婚;2)在過去,他有好幾次異性和同性戀情;3)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個私生子。

2015年5月23日,約翰·納什夫婦遇車禍,在美國新澤西州逝世於領獎的路上。這也應了中國的那句話:

不求同月同日生,但求月同日死!

真是有緣吶!

佩雷爾曼:

實際上佩雷爾曼也是少年得志,由於他媽媽就是數學老師,所以從小就接了嚴格的數學訓練,16歲時,他以滿分的成績獲得了1982年舉辦的IMO金牌.

佩雷爾曼不屑於在數學頂級刊物上發表學術成果,在2002年,他在網上張貼了自己證明“龐加萊猜想”的第一篇論文。隨後是2003年的第二篇和第三篇。在美國數學家邁克爾·安德森看來,論文中的想法是全新的和原創的,並且是典型的佩雷爾曼風格。而他的同行們則費了好幾年才能看懂他的成果(包括中國幾何學家、北大教授田剛)。

佩雷爾曼的整個證明過程行雲流水,而這個問題的發展過程是:1904年,法國數學家亨利·龐加萊(左一)提出世界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1982年,美國數學家威廉·瑟斯頓(左二)因拓展龐加萊猜想獲菲爾茨獎;美國數學家理查德·漢密爾頓(左三)發明了有助於猜想解決的新工具——瑞奇流;俄羅斯數學家格里高利·佩雷爾曼證明了龐加萊猜想。

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佩雷爾曼對2006年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授予菲爾茨獎持拒絕態度,而他不僅拒絕出席會議而且也不接受獎項;

還有,2010年3月18日,美國克萊數學研究所宣佈,基於對龐加萊猜想的證明,佩雷爾曼成為“千禧年大獎難題”獲得者,獲100萬美元獎金,這個獎金他也沒要。

據說這位老先生現在隱居於山林,併發誓說,由於對數學界的失望,決定不再研究數學,相比於同輩人,田剛先生則要風光得多,據說田現在已榮升北大的什麼院的院長了!

哲學家篇:

看了上面的物理學家生活的豐富多彩,雖然談不上讓人讚歎不已,但再看了數學家的愛情生活,確實讓人唏噓!還有更獨特的生活形式,那就是哲學家的愛情和生活.

牛頓:

多麼牛的名字!對,就是牛頓.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晚年研究神學,曾認為上帝是第一推動力.

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奠定牛頓物理學貢獻的三個物理學定律,其數學貢南首要的是現在合稱的那個牛—萊定理.

牛頓活了85歲,終生未婚,逝世後埋於威斯敏斯特教堂,但他40年用於科學研究,另外40年他居然沉迷於神學。他用許多“科學現象”來證明上帝的存在,甚至在研究地球有多少歲時,他居然用《聖經》推算出6000年。但牛頓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連同他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和一套初具規模的物理學方法論體系,給物理學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給18世紀的工業革命、社會經濟變革及機械唯物論思潮的發展以巨大影響。

哈代:

哈代(Hardy,Godfrey Harold,1877年2月7日-1947年12月1日),卒於劍橋 。13歲入溫切斯特學院。寫出了近百篇論文,在丟番圖逼近,堆壘數論、黎曼ξ函數、三角級數、不等式、級數與積分等領域作出了很大貢獻,同時是迴歸數現象發現者。在20世紀上半葉建立了具有世界水平的英國分析學派。

也是英國人,數學哲學家,曾是華羅庚的導師,他為人稱道的也是善於發現和提攜後輩,比如那個印度的拉馬努金,如果沒有哈代,怕是早被埋沒了!雖說金子總會發光,但也有的金子終日發光而不為人見,是不是?可是英才總不長命,年僅33歲的拉馬最終死於肺結核病。

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傳記片《知無涯者:天才拉馬努金的一生》值得一看,這部電影並不遜於現在熱映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

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哈代的形像具有典型英紳風格,他和妹妹都終生未婚。

哈代的運動天份體現在球類運動上,尤其對於板球,他是一個能夠掌握最新技術的球手和經驗豐富的評論家。也是所有數學家中板球打得最好的。當然也是板球界—當然更是數學界數學最好的之一。

哈代在《一個數學家的自白》中表達了他對數學的看法。這本書在西方數學界的影響強,經常被引用。

尼采:

名言:我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想給予,不想取得~

誰說得來著?對了!就是那個尼采。

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語: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但在1879年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也許是因為用思過度,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一度進入精神病院,從此再也沒有恢復。

在尼采的一生中,他雖然終生未婚,卻盡得家庭溫馨,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呵護他,儘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采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捨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遊蕩,忍飢挨餓,沉思冥想。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人的精神世界總是飄忽不定,精神的痛苦應該大於肉體的痛苦!便是人生苦短,但總有精神追求,尼采求的是哲學思想,羅曼.羅蘭則求的創作——不創作,毋寧死!

《林根數學》資料:

①《高考數學全觀》(上、下)(高考第一輪)教案及學案

②《高考數學重觀》(高考第二輪)教案及學案

③《清北數學高觀》教案及學案

④《中考數學微觀》教案及學案

⑤人教版必修1—5全套教案及學案

歡迎關注《林根數學》

歡迎合作交流及辦學

(更多內空及聯繫方式參看前期的頭條號《林根數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