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沿著漢街而行,來到漢街大戲臺,戲臺前聚集著一群人,音調優雅的戲腔從戲臺中心傳來,我擠入人群中,只見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身著漢劇服的演員們身段婀娜,唱腔婉轉,臺下許多觀眾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賞戲。詢問身邊的阿姨方知,她是個戲迷,而戲臺上在表演的是武漢特有的戲劇漢劇,只要大戲臺有演出,她都會來,這裡除了有漢劇表演,還有京劇和皮影戲的演出。演員們的餘音在漢街的上空迴盪,臺下觀眾的笑聲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街角的真實樣貌就是在眼前在耳邊的輕與重。

一直聽聞武漢最有趣的街,取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我饒有興致地一早來到長江二橋方向的這幾條街,一探其有趣的內裡。 在老武漢人的眼裡,一元路就是武漢的縮影,走進一元路就如同走進了老武漢。 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西式的石庫門門頭和中式的木窗雕花相映成趣。高大的梧桐遮住清晨的驕陽,紅磚鋼窗為這條街帶來了一股懷舊氣息。看著清晨從里弄匆忙走出來去上班的居民就知道,這裡應該算是武漢市的老住宅區。一路下去發現,這條街大都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後來加蓋至四五層的,但都沒有改變原有建築的初樣,石板鋪成的里弄小巷,青苔覆蓋在石板上,保護著這片有歷史記憶的街弄。和一路之隔車水馬龍的繁華相比,一元路安寧且自律。和一元路一樣,其他幾條路也都曾屬於德租界區,里弄的家長裡短與西式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就在身邊,而武漢人民的生活亦圍繞著歷史穩步向前。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沿著漢街而行,來到漢街大戲臺,戲臺前聚集著一群人,音調優雅的戲腔從戲臺中心傳來,我擠入人群中,只見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身著漢劇服的演員們身段婀娜,唱腔婉轉,臺下許多觀眾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賞戲。詢問身邊的阿姨方知,她是個戲迷,而戲臺上在表演的是武漢特有的戲劇漢劇,只要大戲臺有演出,她都會來,這裡除了有漢劇表演,還有京劇和皮影戲的演出。演員們的餘音在漢街的上空迴盪,臺下觀眾的笑聲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街角的真實樣貌就是在眼前在耳邊的輕與重。

一直聽聞武漢最有趣的街,取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我饒有興致地一早來到長江二橋方向的這幾條街,一探其有趣的內裡。 在老武漢人的眼裡,一元路就是武漢的縮影,走進一元路就如同走進了老武漢。 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西式的石庫門門頭和中式的木窗雕花相映成趣。高大的梧桐遮住清晨的驕陽,紅磚鋼窗為這條街帶來了一股懷舊氣息。看著清晨從里弄匆忙走出來去上班的居民就知道,這裡應該算是武漢市的老住宅區。一路下去發現,這條街大都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後來加蓋至四五層的,但都沒有改變原有建築的初樣,石板鋪成的里弄小巷,青苔覆蓋在石板上,保護著這片有歷史記憶的街弄。和一路之隔車水馬龍的繁華相比,一元路安寧且自律。和一元路一樣,其他幾條路也都曾屬於德租界區,里弄的家長裡短與西式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就在身邊,而武漢人民的生活亦圍繞著歷史穩步向前。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行走中,我發現,散落在武漢各個角落的街弄,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性格,或繁華或靜謐,街弄之味如此錯綜交雜,才讓這座城市變得豐滿起來。

小日子裡的慢生活

我匆匆遊走於每條街弄,看到的都還只是武漢的表象,而要體味武漢的小日子慢生活,終歸還是要融進武漢人的人群中,人因城市而定,城市亦因人而活。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沿著漢街而行,來到漢街大戲臺,戲臺前聚集著一群人,音調優雅的戲腔從戲臺中心傳來,我擠入人群中,只見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身著漢劇服的演員們身段婀娜,唱腔婉轉,臺下許多觀眾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賞戲。詢問身邊的阿姨方知,她是個戲迷,而戲臺上在表演的是武漢特有的戲劇漢劇,只要大戲臺有演出,她都會來,這裡除了有漢劇表演,還有京劇和皮影戲的演出。演員們的餘音在漢街的上空迴盪,臺下觀眾的笑聲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街角的真實樣貌就是在眼前在耳邊的輕與重。

一直聽聞武漢最有趣的街,取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我饒有興致地一早來到長江二橋方向的這幾條街,一探其有趣的內裡。 在老武漢人的眼裡,一元路就是武漢的縮影,走進一元路就如同走進了老武漢。 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西式的石庫門門頭和中式的木窗雕花相映成趣。高大的梧桐遮住清晨的驕陽,紅磚鋼窗為這條街帶來了一股懷舊氣息。看著清晨從里弄匆忙走出來去上班的居民就知道,這裡應該算是武漢市的老住宅區。一路下去發現,這條街大都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後來加蓋至四五層的,但都沒有改變原有建築的初樣,石板鋪成的里弄小巷,青苔覆蓋在石板上,保護著這片有歷史記憶的街弄。和一路之隔車水馬龍的繁華相比,一元路安寧且自律。和一元路一樣,其他幾條路也都曾屬於德租界區,里弄的家長裡短與西式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就在身邊,而武漢人民的生活亦圍繞著歷史穩步向前。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行走中,我發現,散落在武漢各個角落的街弄,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性格,或繁華或靜謐,街弄之味如此錯綜交雜,才讓這座城市變得豐滿起來。

小日子裡的慢生活

我匆匆遊走於每條街弄,看到的都還只是武漢的表象,而要體味武漢的小日子慢生活,終歸還是要融進武漢人的人群中,人因城市而定,城市亦因人而活。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想要聞一聞新鮮的青草氣息,自然還是離不開東湖,它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武漢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離此並不近的本地人,故意繞到東湖環湖路漫步。東湖附近的茶室雖然不多,卻也是人頭攢動。臨湖而坐,東湖的寬闊盡收眼底,在這裡能聽到自然的聲音,鳥叫、果子落地的 “啪啪” 聲、踩上落葉的 “沙沙” 聲。在這裡品茶,茶湯清純,香氣馥郁,茶是上品,湖是極品,融在一起,可謂良辰美景。武漢人就是如此,在一呼一吸間,把生活的節奏變得緩慢起來。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沿著漢街而行,來到漢街大戲臺,戲臺前聚集著一群人,音調優雅的戲腔從戲臺中心傳來,我擠入人群中,只見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身著漢劇服的演員們身段婀娜,唱腔婉轉,臺下許多觀眾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賞戲。詢問身邊的阿姨方知,她是個戲迷,而戲臺上在表演的是武漢特有的戲劇漢劇,只要大戲臺有演出,她都會來,這裡除了有漢劇表演,還有京劇和皮影戲的演出。演員們的餘音在漢街的上空迴盪,臺下觀眾的笑聲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街角的真實樣貌就是在眼前在耳邊的輕與重。

一直聽聞武漢最有趣的街,取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我饒有興致地一早來到長江二橋方向的這幾條街,一探其有趣的內裡。 在老武漢人的眼裡,一元路就是武漢的縮影,走進一元路就如同走進了老武漢。 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西式的石庫門門頭和中式的木窗雕花相映成趣。高大的梧桐遮住清晨的驕陽,紅磚鋼窗為這條街帶來了一股懷舊氣息。看著清晨從里弄匆忙走出來去上班的居民就知道,這裡應該算是武漢市的老住宅區。一路下去發現,這條街大都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後來加蓋至四五層的,但都沒有改變原有建築的初樣,石板鋪成的里弄小巷,青苔覆蓋在石板上,保護著這片有歷史記憶的街弄。和一路之隔車水馬龍的繁華相比,一元路安寧且自律。和一元路一樣,其他幾條路也都曾屬於德租界區,里弄的家長裡短與西式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就在身邊,而武漢人民的生活亦圍繞著歷史穩步向前。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行走中,我發現,散落在武漢各個角落的街弄,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性格,或繁華或靜謐,街弄之味如此錯綜交雜,才讓這座城市變得豐滿起來。

小日子裡的慢生活

我匆匆遊走於每條街弄,看到的都還只是武漢的表象,而要體味武漢的小日子慢生活,終歸還是要融進武漢人的人群中,人因城市而定,城市亦因人而活。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想要聞一聞新鮮的青草氣息,自然還是離不開東湖,它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武漢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離此並不近的本地人,故意繞到東湖環湖路漫步。東湖附近的茶室雖然不多,卻也是人頭攢動。臨湖而坐,東湖的寬闊盡收眼底,在這裡能聽到自然的聲音,鳥叫、果子落地的 “啪啪” 聲、踩上落葉的 “沙沙” 聲。在這裡品茶,茶湯清純,香氣馥郁,茶是上品,湖是極品,融在一起,可謂良辰美景。武漢人就是如此,在一呼一吸間,把生活的節奏變得緩慢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租界區遺留下的老房子,鬧中取靜,武漢300多家咖啡館就隱匿在這些有著滄桑歷史的建築裡。平日裡再喧雜的聲響,都被隔絕在了咖啡館外,在咖啡館裡還能看到一些話劇或畫展的信息。武漢的文藝氣,不是一時能嗅得到的,被一街之隔的市井氣緊挨著,只有沉下來,體惜這一切,小日子才變得諧趣起來。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沿著漢街而行,來到漢街大戲臺,戲臺前聚集著一群人,音調優雅的戲腔從戲臺中心傳來,我擠入人群中,只見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身著漢劇服的演員們身段婀娜,唱腔婉轉,臺下許多觀眾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賞戲。詢問身邊的阿姨方知,她是個戲迷,而戲臺上在表演的是武漢特有的戲劇漢劇,只要大戲臺有演出,她都會來,這裡除了有漢劇表演,還有京劇和皮影戲的演出。演員們的餘音在漢街的上空迴盪,臺下觀眾的笑聲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街角的真實樣貌就是在眼前在耳邊的輕與重。

一直聽聞武漢最有趣的街,取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我饒有興致地一早來到長江二橋方向的這幾條街,一探其有趣的內裡。 在老武漢人的眼裡,一元路就是武漢的縮影,走進一元路就如同走進了老武漢。 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西式的石庫門門頭和中式的木窗雕花相映成趣。高大的梧桐遮住清晨的驕陽,紅磚鋼窗為這條街帶來了一股懷舊氣息。看著清晨從里弄匆忙走出來去上班的居民就知道,這裡應該算是武漢市的老住宅區。一路下去發現,這條街大都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後來加蓋至四五層的,但都沒有改變原有建築的初樣,石板鋪成的里弄小巷,青苔覆蓋在石板上,保護著這片有歷史記憶的街弄。和一路之隔車水馬龍的繁華相比,一元路安寧且自律。和一元路一樣,其他幾條路也都曾屬於德租界區,里弄的家長裡短與西式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就在身邊,而武漢人民的生活亦圍繞著歷史穩步向前。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行走中,我發現,散落在武漢各個角落的街弄,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性格,或繁華或靜謐,街弄之味如此錯綜交雜,才讓這座城市變得豐滿起來。

小日子裡的慢生活

我匆匆遊走於每條街弄,看到的都還只是武漢的表象,而要體味武漢的小日子慢生活,終歸還是要融進武漢人的人群中,人因城市而定,城市亦因人而活。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想要聞一聞新鮮的青草氣息,自然還是離不開東湖,它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武漢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離此並不近的本地人,故意繞到東湖環湖路漫步。東湖附近的茶室雖然不多,卻也是人頭攢動。臨湖而坐,東湖的寬闊盡收眼底,在這裡能聽到自然的聲音,鳥叫、果子落地的 “啪啪” 聲、踩上落葉的 “沙沙” 聲。在這裡品茶,茶湯清純,香氣馥郁,茶是上品,湖是極品,融在一起,可謂良辰美景。武漢人就是如此,在一呼一吸間,把生活的節奏變得緩慢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租界區遺留下的老房子,鬧中取靜,武漢300多家咖啡館就隱匿在這些有著滄桑歷史的建築裡。平日裡再喧雜的聲響,都被隔絕在了咖啡館外,在咖啡館裡還能看到一些話劇或畫展的信息。武漢的文藝氣,不是一時能嗅得到的,被一街之隔的市井氣緊挨著,只有沉下來,體惜這一切,小日子才變得諧趣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請不要在車廂內打毛衣” ,武漢是全中國唯一一個在城市公交車播出這句廣播語的城市。當我第一次在武漢的公交車上聽到這句話時,只覺武漢人比任何一個城市的人都來得勇敢,把自己的弱處暴露在外,毫不遮掩,真誠而又坦然。武漢這座城市被縱橫相間的街弄所填充著,幾次出行,我都選擇了坐公交體驗一把。我在擁擠的公車裡,與匆匆的年輕人,外出行走的老人一起並列著,他們的表情不似其他大都市般的人冷漠,坐著坐著都能熱乎地攀談起來,有一對老阿姨聊得興起,卻忘了喊下站,急忙扯高了嗓門吼下車。武漢腔不像江南的吳儂軟語婉轉綿長,也不像北方話粗獷有力,抑揚頓挫,熱情爽直讓其自成一派。融進這樣的生活場景裡,讓我覺得彷彿自己也是這座城市的一員,隨性而為,愜意自然。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沿著漢街而行,來到漢街大戲臺,戲臺前聚集著一群人,音調優雅的戲腔從戲臺中心傳來,我擠入人群中,只見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身著漢劇服的演員們身段婀娜,唱腔婉轉,臺下許多觀眾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賞戲。詢問身邊的阿姨方知,她是個戲迷,而戲臺上在表演的是武漢特有的戲劇漢劇,只要大戲臺有演出,她都會來,這裡除了有漢劇表演,還有京劇和皮影戲的演出。演員們的餘音在漢街的上空迴盪,臺下觀眾的笑聲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街角的真實樣貌就是在眼前在耳邊的輕與重。

一直聽聞武漢最有趣的街,取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我饒有興致地一早來到長江二橋方向的這幾條街,一探其有趣的內裡。 在老武漢人的眼裡,一元路就是武漢的縮影,走進一元路就如同走進了老武漢。 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西式的石庫門門頭和中式的木窗雕花相映成趣。高大的梧桐遮住清晨的驕陽,紅磚鋼窗為這條街帶來了一股懷舊氣息。看著清晨從里弄匆忙走出來去上班的居民就知道,這裡應該算是武漢市的老住宅區。一路下去發現,這條街大都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後來加蓋至四五層的,但都沒有改變原有建築的初樣,石板鋪成的里弄小巷,青苔覆蓋在石板上,保護著這片有歷史記憶的街弄。和一路之隔車水馬龍的繁華相比,一元路安寧且自律。和一元路一樣,其他幾條路也都曾屬於德租界區,里弄的家長裡短與西式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就在身邊,而武漢人民的生活亦圍繞著歷史穩步向前。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行走中,我發現,散落在武漢各個角落的街弄,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性格,或繁華或靜謐,街弄之味如此錯綜交雜,才讓這座城市變得豐滿起來。

小日子裡的慢生活

我匆匆遊走於每條街弄,看到的都還只是武漢的表象,而要體味武漢的小日子慢生活,終歸還是要融進武漢人的人群中,人因城市而定,城市亦因人而活。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想要聞一聞新鮮的青草氣息,自然還是離不開東湖,它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武漢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離此並不近的本地人,故意繞到東湖環湖路漫步。東湖附近的茶室雖然不多,卻也是人頭攢動。臨湖而坐,東湖的寬闊盡收眼底,在這裡能聽到自然的聲音,鳥叫、果子落地的 “啪啪” 聲、踩上落葉的 “沙沙” 聲。在這裡品茶,茶湯清純,香氣馥郁,茶是上品,湖是極品,融在一起,可謂良辰美景。武漢人就是如此,在一呼一吸間,把生活的節奏變得緩慢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租界區遺留下的老房子,鬧中取靜,武漢300多家咖啡館就隱匿在這些有著滄桑歷史的建築裡。平日裡再喧雜的聲響,都被隔絕在了咖啡館外,在咖啡館裡還能看到一些話劇或畫展的信息。武漢的文藝氣,不是一時能嗅得到的,被一街之隔的市井氣緊挨著,只有沉下來,體惜這一切,小日子才變得諧趣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請不要在車廂內打毛衣” ,武漢是全中國唯一一個在城市公交車播出這句廣播語的城市。當我第一次在武漢的公交車上聽到這句話時,只覺武漢人比任何一個城市的人都來得勇敢,把自己的弱處暴露在外,毫不遮掩,真誠而又坦然。武漢這座城市被縱橫相間的街弄所填充著,幾次出行,我都選擇了坐公交體驗一把。我在擁擠的公車裡,與匆匆的年輕人,外出行走的老人一起並列著,他們的表情不似其他大都市般的人冷漠,坐著坐著都能熱乎地攀談起來,有一對老阿姨聊得興起,卻忘了喊下站,急忙扯高了嗓門吼下車。武漢腔不像江南的吳儂軟語婉轉綿長,也不像北方話粗獷有力,抑揚頓挫,熱情爽直讓其自成一派。融進這樣的生活場景裡,讓我覺得彷彿自己也是這座城市的一員,隨性而為,愜意自然。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長江將武昌和漢陽、漢口隔開,在沒有跨江大橋之前,渡輪就成了武漢人必須乘坐的交通工具。老武漢們對渡輪有著懷舊的追憶,在渡輪上記載了他們成長的一切,上學、上班、生活出行之事都伴隨著渡輪而發生。我的武漢好友告訴我,他總是會在空閒之餘,坐個輪渡慢悠悠晃過江,坐上輪渡,在寬敞的船頂看長江的黃水滔滔,汽笛響過,船從武漢關駛出,從城市的一邊到另一邊,心隨船走,而心亦隨著汽笛聲變得悠長綿密起來。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沿著漢街而行,來到漢街大戲臺,戲臺前聚集著一群人,音調優雅的戲腔從戲臺中心傳來,我擠入人群中,只見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身著漢劇服的演員們身段婀娜,唱腔婉轉,臺下許多觀眾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賞戲。詢問身邊的阿姨方知,她是個戲迷,而戲臺上在表演的是武漢特有的戲劇漢劇,只要大戲臺有演出,她都會來,這裡除了有漢劇表演,還有京劇和皮影戲的演出。演員們的餘音在漢街的上空迴盪,臺下觀眾的笑聲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街角的真實樣貌就是在眼前在耳邊的輕與重。

一直聽聞武漢最有趣的街,取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我饒有興致地一早來到長江二橋方向的這幾條街,一探其有趣的內裡。 在老武漢人的眼裡,一元路就是武漢的縮影,走進一元路就如同走進了老武漢。 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西式的石庫門門頭和中式的木窗雕花相映成趣。高大的梧桐遮住清晨的驕陽,紅磚鋼窗為這條街帶來了一股懷舊氣息。看著清晨從里弄匆忙走出來去上班的居民就知道,這裡應該算是武漢市的老住宅區。一路下去發現,這條街大都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後來加蓋至四五層的,但都沒有改變原有建築的初樣,石板鋪成的里弄小巷,青苔覆蓋在石板上,保護著這片有歷史記憶的街弄。和一路之隔車水馬龍的繁華相比,一元路安寧且自律。和一元路一樣,其他幾條路也都曾屬於德租界區,里弄的家長裡短與西式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就在身邊,而武漢人民的生活亦圍繞著歷史穩步向前。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行走中,我發現,散落在武漢各個角落的街弄,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性格,或繁華或靜謐,街弄之味如此錯綜交雜,才讓這座城市變得豐滿起來。

小日子裡的慢生活

我匆匆遊走於每條街弄,看到的都還只是武漢的表象,而要體味武漢的小日子慢生活,終歸還是要融進武漢人的人群中,人因城市而定,城市亦因人而活。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想要聞一聞新鮮的青草氣息,自然還是離不開東湖,它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武漢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離此並不近的本地人,故意繞到東湖環湖路漫步。東湖附近的茶室雖然不多,卻也是人頭攢動。臨湖而坐,東湖的寬闊盡收眼底,在這裡能聽到自然的聲音,鳥叫、果子落地的 “啪啪” 聲、踩上落葉的 “沙沙” 聲。在這裡品茶,茶湯清純,香氣馥郁,茶是上品,湖是極品,融在一起,可謂良辰美景。武漢人就是如此,在一呼一吸間,把生活的節奏變得緩慢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租界區遺留下的老房子,鬧中取靜,武漢300多家咖啡館就隱匿在這些有著滄桑歷史的建築裡。平日裡再喧雜的聲響,都被隔絕在了咖啡館外,在咖啡館裡還能看到一些話劇或畫展的信息。武漢的文藝氣,不是一時能嗅得到的,被一街之隔的市井氣緊挨著,只有沉下來,體惜這一切,小日子才變得諧趣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請不要在車廂內打毛衣” ,武漢是全中國唯一一個在城市公交車播出這句廣播語的城市。當我第一次在武漢的公交車上聽到這句話時,只覺武漢人比任何一個城市的人都來得勇敢,把自己的弱處暴露在外,毫不遮掩,真誠而又坦然。武漢這座城市被縱橫相間的街弄所填充著,幾次出行,我都選擇了坐公交體驗一把。我在擁擠的公車裡,與匆匆的年輕人,外出行走的老人一起並列著,他們的表情不似其他大都市般的人冷漠,坐著坐著都能熱乎地攀談起來,有一對老阿姨聊得興起,卻忘了喊下站,急忙扯高了嗓門吼下車。武漢腔不像江南的吳儂軟語婉轉綿長,也不像北方話粗獷有力,抑揚頓挫,熱情爽直讓其自成一派。融進這樣的生活場景裡,讓我覺得彷彿自己也是這座城市的一員,隨性而為,愜意自然。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長江將武昌和漢陽、漢口隔開,在沒有跨江大橋之前,渡輪就成了武漢人必須乘坐的交通工具。老武漢們對渡輪有著懷舊的追憶,在渡輪上記載了他們成長的一切,上學、上班、生活出行之事都伴隨著渡輪而發生。我的武漢好友告訴我,他總是會在空閒之餘,坐個輪渡慢悠悠晃過江,坐上輪渡,在寬敞的船頂看長江的黃水滔滔,汽笛響過,船從武漢關駛出,從城市的一邊到另一邊,心隨船走,而心亦隨著汽笛聲變得悠長綿密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雖已是夏末,作為長江流域三大火爐之一的武漢,溫度還是居高不下,頭頂高陽,地上冒著熱騰騰的水蒸氣,上晒下蒸,實在酷熱難當。熬到太陽快下山,梧桐遮頂的居民巷顯得些許清涼,我逃離喧鬧,躲進居民小巷,只見路邊略顯潮溼,還在奇怪沒有下雨何來雨水,只見巷弄裡走出一位有端著臉盆的老人,用臉盆裡的水向地上潑去。灑完水,老人搬出了古舊的竹床,竹床的竹面已被磨得油亮。老人坐在巷弄口,聽著收音機裡的漢戲,扇著略顯破舊的大蒲扇乘涼。大概是近晚飯十分,一路走下去發現,很多人家門前都在凳子上鋪板,索性把燒好的飯菜放在板上,菜都很簡單,臨街而食。隔著幾米路,還能聽到鄰居邊吃著飯,邊扎堆拉著家常。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沿著漢街而行,來到漢街大戲臺,戲臺前聚集著一群人,音調優雅的戲腔從戲臺中心傳來,我擠入人群中,只見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身著漢劇服的演員們身段婀娜,唱腔婉轉,臺下許多觀眾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賞戲。詢問身邊的阿姨方知,她是個戲迷,而戲臺上在表演的是武漢特有的戲劇漢劇,只要大戲臺有演出,她都會來,這裡除了有漢劇表演,還有京劇和皮影戲的演出。演員們的餘音在漢街的上空迴盪,臺下觀眾的笑聲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街角的真實樣貌就是在眼前在耳邊的輕與重。

一直聽聞武漢最有趣的街,取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我饒有興致地一早來到長江二橋方向的這幾條街,一探其有趣的內裡。 在老武漢人的眼裡,一元路就是武漢的縮影,走進一元路就如同走進了老武漢。 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西式的石庫門門頭和中式的木窗雕花相映成趣。高大的梧桐遮住清晨的驕陽,紅磚鋼窗為這條街帶來了一股懷舊氣息。看著清晨從里弄匆忙走出來去上班的居民就知道,這裡應該算是武漢市的老住宅區。一路下去發現,這條街大都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後來加蓋至四五層的,但都沒有改變原有建築的初樣,石板鋪成的里弄小巷,青苔覆蓋在石板上,保護著這片有歷史記憶的街弄。和一路之隔車水馬龍的繁華相比,一元路安寧且自律。和一元路一樣,其他幾條路也都曾屬於德租界區,里弄的家長裡短與西式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就在身邊,而武漢人民的生活亦圍繞著歷史穩步向前。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行走中,我發現,散落在武漢各個角落的街弄,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性格,或繁華或靜謐,街弄之味如此錯綜交雜,才讓這座城市變得豐滿起來。

小日子裡的慢生活

我匆匆遊走於每條街弄,看到的都還只是武漢的表象,而要體味武漢的小日子慢生活,終歸還是要融進武漢人的人群中,人因城市而定,城市亦因人而活。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想要聞一聞新鮮的青草氣息,自然還是離不開東湖,它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武漢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離此並不近的本地人,故意繞到東湖環湖路漫步。東湖附近的茶室雖然不多,卻也是人頭攢動。臨湖而坐,東湖的寬闊盡收眼底,在這裡能聽到自然的聲音,鳥叫、果子落地的 “啪啪” 聲、踩上落葉的 “沙沙” 聲。在這裡品茶,茶湯清純,香氣馥郁,茶是上品,湖是極品,融在一起,可謂良辰美景。武漢人就是如此,在一呼一吸間,把生活的節奏變得緩慢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租界區遺留下的老房子,鬧中取靜,武漢300多家咖啡館就隱匿在這些有著滄桑歷史的建築裡。平日裡再喧雜的聲響,都被隔絕在了咖啡館外,在咖啡館裡還能看到一些話劇或畫展的信息。武漢的文藝氣,不是一時能嗅得到的,被一街之隔的市井氣緊挨著,只有沉下來,體惜這一切,小日子才變得諧趣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請不要在車廂內打毛衣” ,武漢是全中國唯一一個在城市公交車播出這句廣播語的城市。當我第一次在武漢的公交車上聽到這句話時,只覺武漢人比任何一個城市的人都來得勇敢,把自己的弱處暴露在外,毫不遮掩,真誠而又坦然。武漢這座城市被縱橫相間的街弄所填充著,幾次出行,我都選擇了坐公交體驗一把。我在擁擠的公車裡,與匆匆的年輕人,外出行走的老人一起並列著,他們的表情不似其他大都市般的人冷漠,坐著坐著都能熱乎地攀談起來,有一對老阿姨聊得興起,卻忘了喊下站,急忙扯高了嗓門吼下車。武漢腔不像江南的吳儂軟語婉轉綿長,也不像北方話粗獷有力,抑揚頓挫,熱情爽直讓其自成一派。融進這樣的生活場景裡,讓我覺得彷彿自己也是這座城市的一員,隨性而為,愜意自然。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長江將武昌和漢陽、漢口隔開,在沒有跨江大橋之前,渡輪就成了武漢人必須乘坐的交通工具。老武漢們對渡輪有著懷舊的追憶,在渡輪上記載了他們成長的一切,上學、上班、生活出行之事都伴隨著渡輪而發生。我的武漢好友告訴我,他總是會在空閒之餘,坐個輪渡慢悠悠晃過江,坐上輪渡,在寬敞的船頂看長江的黃水滔滔,汽笛響過,船從武漢關駛出,從城市的一邊到另一邊,心隨船走,而心亦隨著汽笛聲變得悠長綿密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雖已是夏末,作為長江流域三大火爐之一的武漢,溫度還是居高不下,頭頂高陽,地上冒著熱騰騰的水蒸氣,上晒下蒸,實在酷熱難當。熬到太陽快下山,梧桐遮頂的居民巷顯得些許清涼,我逃離喧鬧,躲進居民小巷,只見路邊略顯潮溼,還在奇怪沒有下雨何來雨水,只見巷弄裡走出一位有端著臉盆的老人,用臉盆裡的水向地上潑去。灑完水,老人搬出了古舊的竹床,竹床的竹面已被磨得油亮。老人坐在巷弄口,聽著收音機裡的漢戲,扇著略顯破舊的大蒲扇乘涼。大概是近晚飯十分,一路走下去發現,很多人家門前都在凳子上鋪板,索性把燒好的飯菜放在板上,菜都很簡單,臨街而食。隔著幾米路,還能聽到鄰居邊吃著飯,邊扎堆拉著家常。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走在武漢人的身邊,市井風情,人煙氣息,古樸的居民和嶄新的高樓在這裡並存,武漢人的小日子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疊的光影中渲染出濃濃印記。

小吃裡的真味道

武漢人稱吃早點為“過早” ,以“小吃”聞名的戶部巷,就是武漢最有名的“早點一條巷” 。走進這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南北風味兼具的早點攤熱鬧非凡。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沿著漢街而行,來到漢街大戲臺,戲臺前聚集著一群人,音調優雅的戲腔從戲臺中心傳來,我擠入人群中,只見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身著漢劇服的演員們身段婀娜,唱腔婉轉,臺下許多觀眾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賞戲。詢問身邊的阿姨方知,她是個戲迷,而戲臺上在表演的是武漢特有的戲劇漢劇,只要大戲臺有演出,她都會來,這裡除了有漢劇表演,還有京劇和皮影戲的演出。演員們的餘音在漢街的上空迴盪,臺下觀眾的笑聲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街角的真實樣貌就是在眼前在耳邊的輕與重。

一直聽聞武漢最有趣的街,取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我饒有興致地一早來到長江二橋方向的這幾條街,一探其有趣的內裡。 在老武漢人的眼裡,一元路就是武漢的縮影,走進一元路就如同走進了老武漢。 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西式的石庫門門頭和中式的木窗雕花相映成趣。高大的梧桐遮住清晨的驕陽,紅磚鋼窗為這條街帶來了一股懷舊氣息。看著清晨從里弄匆忙走出來去上班的居民就知道,這裡應該算是武漢市的老住宅區。一路下去發現,這條街大都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後來加蓋至四五層的,但都沒有改變原有建築的初樣,石板鋪成的里弄小巷,青苔覆蓋在石板上,保護著這片有歷史記憶的街弄。和一路之隔車水馬龍的繁華相比,一元路安寧且自律。和一元路一樣,其他幾條路也都曾屬於德租界區,里弄的家長裡短與西式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就在身邊,而武漢人民的生活亦圍繞著歷史穩步向前。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行走中,我發現,散落在武漢各個角落的街弄,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性格,或繁華或靜謐,街弄之味如此錯綜交雜,才讓這座城市變得豐滿起來。

小日子裡的慢生活

我匆匆遊走於每條街弄,看到的都還只是武漢的表象,而要體味武漢的小日子慢生活,終歸還是要融進武漢人的人群中,人因城市而定,城市亦因人而活。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想要聞一聞新鮮的青草氣息,自然還是離不開東湖,它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武漢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離此並不近的本地人,故意繞到東湖環湖路漫步。東湖附近的茶室雖然不多,卻也是人頭攢動。臨湖而坐,東湖的寬闊盡收眼底,在這裡能聽到自然的聲音,鳥叫、果子落地的 “啪啪” 聲、踩上落葉的 “沙沙” 聲。在這裡品茶,茶湯清純,香氣馥郁,茶是上品,湖是極品,融在一起,可謂良辰美景。武漢人就是如此,在一呼一吸間,把生活的節奏變得緩慢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租界區遺留下的老房子,鬧中取靜,武漢300多家咖啡館就隱匿在這些有著滄桑歷史的建築裡。平日裡再喧雜的聲響,都被隔絕在了咖啡館外,在咖啡館裡還能看到一些話劇或畫展的信息。武漢的文藝氣,不是一時能嗅得到的,被一街之隔的市井氣緊挨著,只有沉下來,體惜這一切,小日子才變得諧趣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請不要在車廂內打毛衣” ,武漢是全中國唯一一個在城市公交車播出這句廣播語的城市。當我第一次在武漢的公交車上聽到這句話時,只覺武漢人比任何一個城市的人都來得勇敢,把自己的弱處暴露在外,毫不遮掩,真誠而又坦然。武漢這座城市被縱橫相間的街弄所填充著,幾次出行,我都選擇了坐公交體驗一把。我在擁擠的公車裡,與匆匆的年輕人,外出行走的老人一起並列著,他們的表情不似其他大都市般的人冷漠,坐著坐著都能熱乎地攀談起來,有一對老阿姨聊得興起,卻忘了喊下站,急忙扯高了嗓門吼下車。武漢腔不像江南的吳儂軟語婉轉綿長,也不像北方話粗獷有力,抑揚頓挫,熱情爽直讓其自成一派。融進這樣的生活場景裡,讓我覺得彷彿自己也是這座城市的一員,隨性而為,愜意自然。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長江將武昌和漢陽、漢口隔開,在沒有跨江大橋之前,渡輪就成了武漢人必須乘坐的交通工具。老武漢們對渡輪有著懷舊的追憶,在渡輪上記載了他們成長的一切,上學、上班、生活出行之事都伴隨著渡輪而發生。我的武漢好友告訴我,他總是會在空閒之餘,坐個輪渡慢悠悠晃過江,坐上輪渡,在寬敞的船頂看長江的黃水滔滔,汽笛響過,船從武漢關駛出,從城市的一邊到另一邊,心隨船走,而心亦隨著汽笛聲變得悠長綿密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雖已是夏末,作為長江流域三大火爐之一的武漢,溫度還是居高不下,頭頂高陽,地上冒著熱騰騰的水蒸氣,上晒下蒸,實在酷熱難當。熬到太陽快下山,梧桐遮頂的居民巷顯得些許清涼,我逃離喧鬧,躲進居民小巷,只見路邊略顯潮溼,還在奇怪沒有下雨何來雨水,只見巷弄裡走出一位有端著臉盆的老人,用臉盆裡的水向地上潑去。灑完水,老人搬出了古舊的竹床,竹床的竹面已被磨得油亮。老人坐在巷弄口,聽著收音機裡的漢戲,扇著略顯破舊的大蒲扇乘涼。大概是近晚飯十分,一路走下去發現,很多人家門前都在凳子上鋪板,索性把燒好的飯菜放在板上,菜都很簡單,臨街而食。隔著幾米路,還能聽到鄰居邊吃著飯,邊扎堆拉著家常。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走在武漢人的身邊,市井風情,人煙氣息,古樸的居民和嶄新的高樓在這裡並存,武漢人的小日子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疊的光影中渲染出濃濃印記。

小吃裡的真味道

武漢人稱吃早點為“過早” ,以“小吃”聞名的戶部巷,就是武漢最有名的“早點一條巷” 。走進這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南北風味兼具的早點攤熱鬧非凡。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到了戶部巷,想當然地要了一碗熱乾麵,這幾乎是一聽到“武漢”二字最迅速條件反射出的小吃。當熱乾麵捧在手裡的溫度,圓麵條面滑入口中的醇順,咬下去的滑,熱,潤,那回味再三的面香、芝麻醬香、麻油香,還有爽口的酸豆角和蘿蔔丁,這種沒有華麗加身的簡單之味,使我這個初嘗熱乾麵的人,與武漢產生了舌尖上的共鳴。現在想來,熱乾麵,猶如武漢這座城,是性情中的一道真味。在湯包店,我發現在店內的牆上,店家還細緻地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教大家如何品湯包:輕輕地提,慢慢地移,先開窗,後喝湯,沾著醬料品湯包。如此細到實處,我還沒有吃,便已先在心裡體驗了一把。鮮醇的湯包汁,嫩滑的肉餡,層次感豐富的醬料,一口燙到嘴裡,湯順喉入胃,舒適之極。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沿著漢街而行,來到漢街大戲臺,戲臺前聚集著一群人,音調優雅的戲腔從戲臺中心傳來,我擠入人群中,只見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身著漢劇服的演員們身段婀娜,唱腔婉轉,臺下許多觀眾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賞戲。詢問身邊的阿姨方知,她是個戲迷,而戲臺上在表演的是武漢特有的戲劇漢劇,只要大戲臺有演出,她都會來,這裡除了有漢劇表演,還有京劇和皮影戲的演出。演員們的餘音在漢街的上空迴盪,臺下觀眾的笑聲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街角的真實樣貌就是在眼前在耳邊的輕與重。

一直聽聞武漢最有趣的街,取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我饒有興致地一早來到長江二橋方向的這幾條街,一探其有趣的內裡。 在老武漢人的眼裡,一元路就是武漢的縮影,走進一元路就如同走進了老武漢。 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西式的石庫門門頭和中式的木窗雕花相映成趣。高大的梧桐遮住清晨的驕陽,紅磚鋼窗為這條街帶來了一股懷舊氣息。看著清晨從里弄匆忙走出來去上班的居民就知道,這裡應該算是武漢市的老住宅區。一路下去發現,這條街大都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後來加蓋至四五層的,但都沒有改變原有建築的初樣,石板鋪成的里弄小巷,青苔覆蓋在石板上,保護著這片有歷史記憶的街弄。和一路之隔車水馬龍的繁華相比,一元路安寧且自律。和一元路一樣,其他幾條路也都曾屬於德租界區,里弄的家長裡短與西式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就在身邊,而武漢人民的生活亦圍繞著歷史穩步向前。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行走中,我發現,散落在武漢各個角落的街弄,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性格,或繁華或靜謐,街弄之味如此錯綜交雜,才讓這座城市變得豐滿起來。

小日子裡的慢生活

我匆匆遊走於每條街弄,看到的都還只是武漢的表象,而要體味武漢的小日子慢生活,終歸還是要融進武漢人的人群中,人因城市而定,城市亦因人而活。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想要聞一聞新鮮的青草氣息,自然還是離不開東湖,它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武漢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離此並不近的本地人,故意繞到東湖環湖路漫步。東湖附近的茶室雖然不多,卻也是人頭攢動。臨湖而坐,東湖的寬闊盡收眼底,在這裡能聽到自然的聲音,鳥叫、果子落地的 “啪啪” 聲、踩上落葉的 “沙沙” 聲。在這裡品茶,茶湯清純,香氣馥郁,茶是上品,湖是極品,融在一起,可謂良辰美景。武漢人就是如此,在一呼一吸間,把生活的節奏變得緩慢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租界區遺留下的老房子,鬧中取靜,武漢300多家咖啡館就隱匿在這些有著滄桑歷史的建築裡。平日裡再喧雜的聲響,都被隔絕在了咖啡館外,在咖啡館裡還能看到一些話劇或畫展的信息。武漢的文藝氣,不是一時能嗅得到的,被一街之隔的市井氣緊挨著,只有沉下來,體惜這一切,小日子才變得諧趣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請不要在車廂內打毛衣” ,武漢是全中國唯一一個在城市公交車播出這句廣播語的城市。當我第一次在武漢的公交車上聽到這句話時,只覺武漢人比任何一個城市的人都來得勇敢,把自己的弱處暴露在外,毫不遮掩,真誠而又坦然。武漢這座城市被縱橫相間的街弄所填充著,幾次出行,我都選擇了坐公交體驗一把。我在擁擠的公車裡,與匆匆的年輕人,外出行走的老人一起並列著,他們的表情不似其他大都市般的人冷漠,坐著坐著都能熱乎地攀談起來,有一對老阿姨聊得興起,卻忘了喊下站,急忙扯高了嗓門吼下車。武漢腔不像江南的吳儂軟語婉轉綿長,也不像北方話粗獷有力,抑揚頓挫,熱情爽直讓其自成一派。融進這樣的生活場景裡,讓我覺得彷彿自己也是這座城市的一員,隨性而為,愜意自然。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長江將武昌和漢陽、漢口隔開,在沒有跨江大橋之前,渡輪就成了武漢人必須乘坐的交通工具。老武漢們對渡輪有著懷舊的追憶,在渡輪上記載了他們成長的一切,上學、上班、生活出行之事都伴隨著渡輪而發生。我的武漢好友告訴我,他總是會在空閒之餘,坐個輪渡慢悠悠晃過江,坐上輪渡,在寬敞的船頂看長江的黃水滔滔,汽笛響過,船從武漢關駛出,從城市的一邊到另一邊,心隨船走,而心亦隨著汽笛聲變得悠長綿密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雖已是夏末,作為長江流域三大火爐之一的武漢,溫度還是居高不下,頭頂高陽,地上冒著熱騰騰的水蒸氣,上晒下蒸,實在酷熱難當。熬到太陽快下山,梧桐遮頂的居民巷顯得些許清涼,我逃離喧鬧,躲進居民小巷,只見路邊略顯潮溼,還在奇怪沒有下雨何來雨水,只見巷弄裡走出一位有端著臉盆的老人,用臉盆裡的水向地上潑去。灑完水,老人搬出了古舊的竹床,竹床的竹面已被磨得油亮。老人坐在巷弄口,聽著收音機裡的漢戲,扇著略顯破舊的大蒲扇乘涼。大概是近晚飯十分,一路走下去發現,很多人家門前都在凳子上鋪板,索性把燒好的飯菜放在板上,菜都很簡單,臨街而食。隔著幾米路,還能聽到鄰居邊吃著飯,邊扎堆拉著家常。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走在武漢人的身邊,市井風情,人煙氣息,古樸的居民和嶄新的高樓在這裡並存,武漢人的小日子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疊的光影中渲染出濃濃印記。

小吃裡的真味道

武漢人稱吃早點為“過早” ,以“小吃”聞名的戶部巷,就是武漢最有名的“早點一條巷” 。走進這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南北風味兼具的早點攤熱鬧非凡。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到了戶部巷,想當然地要了一碗熱乾麵,這幾乎是一聽到“武漢”二字最迅速條件反射出的小吃。當熱乾麵捧在手裡的溫度,圓麵條面滑入口中的醇順,咬下去的滑,熱,潤,那回味再三的面香、芝麻醬香、麻油香,還有爽口的酸豆角和蘿蔔丁,這種沒有華麗加身的簡單之味,使我這個初嘗熱乾麵的人,與武漢產生了舌尖上的共鳴。現在想來,熱乾麵,猶如武漢這座城,是性情中的一道真味。在湯包店,我發現在店內的牆上,店家還細緻地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教大家如何品湯包:輕輕地提,慢慢地移,先開窗,後喝湯,沾著醬料品湯包。如此細到實處,我還沒有吃,便已先在心裡體驗了一把。鮮醇的湯包汁,嫩滑的肉餡,層次感豐富的醬料,一口燙到嘴裡,湯順喉入胃,舒適之極。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武漢的小吃店遍佈街角,看著店鋪的牌匾,就可以看出這店的歷史。而我倒也不盲目選擇,總是跟著本地人擁躉而去的店,坐落一角。這樣的味道,是他們幾十年淘洗出來的精華,也是武漢最真的味道。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沿著漢街而行,來到漢街大戲臺,戲臺前聚集著一群人,音調優雅的戲腔從戲臺中心傳來,我擠入人群中,只見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身著漢劇服的演員們身段婀娜,唱腔婉轉,臺下許多觀眾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賞戲。詢問身邊的阿姨方知,她是個戲迷,而戲臺上在表演的是武漢特有的戲劇漢劇,只要大戲臺有演出,她都會來,這裡除了有漢劇表演,還有京劇和皮影戲的演出。演員們的餘音在漢街的上空迴盪,臺下觀眾的笑聲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街角的真實樣貌就是在眼前在耳邊的輕與重。

一直聽聞武漢最有趣的街,取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我饒有興致地一早來到長江二橋方向的這幾條街,一探其有趣的內裡。 在老武漢人的眼裡,一元路就是武漢的縮影,走進一元路就如同走進了老武漢。 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西式的石庫門門頭和中式的木窗雕花相映成趣。高大的梧桐遮住清晨的驕陽,紅磚鋼窗為這條街帶來了一股懷舊氣息。看著清晨從里弄匆忙走出來去上班的居民就知道,這裡應該算是武漢市的老住宅區。一路下去發現,這條街大都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後來加蓋至四五層的,但都沒有改變原有建築的初樣,石板鋪成的里弄小巷,青苔覆蓋在石板上,保護著這片有歷史記憶的街弄。和一路之隔車水馬龍的繁華相比,一元路安寧且自律。和一元路一樣,其他幾條路也都曾屬於德租界區,里弄的家長裡短與西式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就在身邊,而武漢人民的生活亦圍繞著歷史穩步向前。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行走中,我發現,散落在武漢各個角落的街弄,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性格,或繁華或靜謐,街弄之味如此錯綜交雜,才讓這座城市變得豐滿起來。

小日子裡的慢生活

我匆匆遊走於每條街弄,看到的都還只是武漢的表象,而要體味武漢的小日子慢生活,終歸還是要融進武漢人的人群中,人因城市而定,城市亦因人而活。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想要聞一聞新鮮的青草氣息,自然還是離不開東湖,它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武漢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離此並不近的本地人,故意繞到東湖環湖路漫步。東湖附近的茶室雖然不多,卻也是人頭攢動。臨湖而坐,東湖的寬闊盡收眼底,在這裡能聽到自然的聲音,鳥叫、果子落地的 “啪啪” 聲、踩上落葉的 “沙沙” 聲。在這裡品茶,茶湯清純,香氣馥郁,茶是上品,湖是極品,融在一起,可謂良辰美景。武漢人就是如此,在一呼一吸間,把生活的節奏變得緩慢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租界區遺留下的老房子,鬧中取靜,武漢300多家咖啡館就隱匿在這些有著滄桑歷史的建築裡。平日裡再喧雜的聲響,都被隔絕在了咖啡館外,在咖啡館裡還能看到一些話劇或畫展的信息。武漢的文藝氣,不是一時能嗅得到的,被一街之隔的市井氣緊挨著,只有沉下來,體惜這一切,小日子才變得諧趣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請不要在車廂內打毛衣” ,武漢是全中國唯一一個在城市公交車播出這句廣播語的城市。當我第一次在武漢的公交車上聽到這句話時,只覺武漢人比任何一個城市的人都來得勇敢,把自己的弱處暴露在外,毫不遮掩,真誠而又坦然。武漢這座城市被縱橫相間的街弄所填充著,幾次出行,我都選擇了坐公交體驗一把。我在擁擠的公車裡,與匆匆的年輕人,外出行走的老人一起並列著,他們的表情不似其他大都市般的人冷漠,坐著坐著都能熱乎地攀談起來,有一對老阿姨聊得興起,卻忘了喊下站,急忙扯高了嗓門吼下車。武漢腔不像江南的吳儂軟語婉轉綿長,也不像北方話粗獷有力,抑揚頓挫,熱情爽直讓其自成一派。融進這樣的生活場景裡,讓我覺得彷彿自己也是這座城市的一員,隨性而為,愜意自然。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長江將武昌和漢陽、漢口隔開,在沒有跨江大橋之前,渡輪就成了武漢人必須乘坐的交通工具。老武漢們對渡輪有著懷舊的追憶,在渡輪上記載了他們成長的一切,上學、上班、生活出行之事都伴隨著渡輪而發生。我的武漢好友告訴我,他總是會在空閒之餘,坐個輪渡慢悠悠晃過江,坐上輪渡,在寬敞的船頂看長江的黃水滔滔,汽笛響過,船從武漢關駛出,從城市的一邊到另一邊,心隨船走,而心亦隨著汽笛聲變得悠長綿密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雖已是夏末,作為長江流域三大火爐之一的武漢,溫度還是居高不下,頭頂高陽,地上冒著熱騰騰的水蒸氣,上晒下蒸,實在酷熱難當。熬到太陽快下山,梧桐遮頂的居民巷顯得些許清涼,我逃離喧鬧,躲進居民小巷,只見路邊略顯潮溼,還在奇怪沒有下雨何來雨水,只見巷弄裡走出一位有端著臉盆的老人,用臉盆裡的水向地上潑去。灑完水,老人搬出了古舊的竹床,竹床的竹面已被磨得油亮。老人坐在巷弄口,聽著收音機裡的漢戲,扇著略顯破舊的大蒲扇乘涼。大概是近晚飯十分,一路走下去發現,很多人家門前都在凳子上鋪板,索性把燒好的飯菜放在板上,菜都很簡單,臨街而食。隔著幾米路,還能聽到鄰居邊吃著飯,邊扎堆拉著家常。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走在武漢人的身邊,市井風情,人煙氣息,古樸的居民和嶄新的高樓在這裡並存,武漢人的小日子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疊的光影中渲染出濃濃印記。

小吃裡的真味道

武漢人稱吃早點為“過早” ,以“小吃”聞名的戶部巷,就是武漢最有名的“早點一條巷” 。走進這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南北風味兼具的早點攤熱鬧非凡。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到了戶部巷,想當然地要了一碗熱乾麵,這幾乎是一聽到“武漢”二字最迅速條件反射出的小吃。當熱乾麵捧在手裡的溫度,圓麵條面滑入口中的醇順,咬下去的滑,熱,潤,那回味再三的面香、芝麻醬香、麻油香,還有爽口的酸豆角和蘿蔔丁,這種沒有華麗加身的簡單之味,使我這個初嘗熱乾麵的人,與武漢產生了舌尖上的共鳴。現在想來,熱乾麵,猶如武漢這座城,是性情中的一道真味。在湯包店,我發現在店內的牆上,店家還細緻地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教大家如何品湯包:輕輕地提,慢慢地移,先開窗,後喝湯,沾著醬料品湯包。如此細到實處,我還沒有吃,便已先在心裡體驗了一把。鮮醇的湯包汁,嫩滑的肉餡,層次感豐富的醬料,一口燙到嘴裡,湯順喉入胃,舒適之極。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武漢的小吃店遍佈街角,看著店鋪的牌匾,就可以看出這店的歷史。而我倒也不盲目選擇,總是跟著本地人擁躉而去的店,坐落一角。這樣的味道,是他們幾十年淘洗出來的精華,也是武漢最真的味道。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到了夜幕降臨,上班族們都從武漢聳立的寫字樓卸下了緊張的神經,而東起大智路,西至江漢路的吉慶街也變得人聲鼎沸起來。170米的吉慶街用排檔和民間藝人,演繹了一段武漢傳奇民俗。鴨脖子、豆皮、武昌魚、蝦球,這些一聽名字就足以讓我心思活絡的美食,林立左右,身邊有許多穿著正裝卻全然不顧及饕餮形象的人們。在排擋裡還看到彈著二胡的藝人們,旁邊一桌是喝著啤酒,吃著滷味的武漢人,二胡聲成為了一種背景,把美食的味道伸展開來。

"

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根據衛星測繪遙測證實,武漢已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建成區超過首都北京,是上海的兩倍,天津的三倍。武漢之大,已經顯而易見,但若要感受這座城市的靜默之美,細膩之處,還是要坐落下來,融進尋常生活的日子裡,親歷那些安心又實在的生活體驗,武漢之大的真正意義才會漸進地印刻於心……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街弄裡的祕密

街弄之於武漢,如同衚衕之於北京,那是武漢人每日穿梭來往的必經,更是他們生活的根基。街弄文化在武漢的歷史延續中,得以伸展,我在走街串巷中發現了武漢的獨特之美。

來到武漢,當地朋友推薦我走一走最古老的街道,曇華林老街。在朋友口中,這是一條很有“味道”的街。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自明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可謂歷史悠悠。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來到曇華林已是下午時分,陽光籠罩下的曇華林,折射出舊日的光華。這條普普通通的街區,僅有一千二百米,細數之下竟有幾十處近百年的老建築。重新修繕的老街,有汽車通行,看著路邊依次排開的西式建築,時光的流動變得緩慢起來。仁濟醫院這幢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乾淨而又素雅。花園山是曇華林的中心區,微微拱起的小山丘綠蔭成群,亂石相間,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孤單的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嘉諾撒小教堂,大門拱形尖頂,屋簷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戶則是鐵花扭成的太陽窗。山頂還有一幢與教堂對應的建築,是武漢最早的天文臺遺址,綠植與斑駁的牆壁交融,抬頭望去,剪影層次分明。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在曇華林老街,青瓦小屋依山而建,民居錯落起伏。從任何一條小巷望去,都是幽深而又綿長的。曇華林的周圍是胭脂路、棋盤街、雲架橋、糧道街、雙柏街,盡是些一聽名字就讓人喜歡的老街道。在摩天大樓的縫隙裡,行走於這個散發著純正歷史幽香的地方,百年歲月流淌,曇華林青綠盎然,街角一隅的靜好時光,變得靜止而又無限延長。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嗅過了老街雅韻留香的氣息,我來到了堪稱“現代清明上河圖”楚河漢街。傍晚時分,天空黑藍的幕布落下,漢街步行街變得光彩熠熠。漫步在這條武漢最現代的商業街上,腳下的青磚道光華剔透,民國風的建築林立左右,紅灰相間的清水磚牆,歷史風情和時尚氣息融合得恰到好處。夏日清新的湖風吹拂著我的面頰,熱意蕩然無存,漢街的炫麗夜景與楚河景觀帶、四座跨河大橋交相輝映。一條街,豐富了這城的基調,一條街,讓這座城變得躍動而又豐滿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沿著漢街而行,來到漢街大戲臺,戲臺前聚集著一群人,音調優雅的戲腔從戲臺中心傳來,我擠入人群中,只見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身著漢劇服的演員們身段婀娜,唱腔婉轉,臺下許多觀眾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賞戲。詢問身邊的阿姨方知,她是個戲迷,而戲臺上在表演的是武漢特有的戲劇漢劇,只要大戲臺有演出,她都會來,這裡除了有漢劇表演,還有京劇和皮影戲的演出。演員們的餘音在漢街的上空迴盪,臺下觀眾的笑聲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街角的真實樣貌就是在眼前在耳邊的輕與重。

一直聽聞武漢最有趣的街,取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我饒有興致地一早來到長江二橋方向的這幾條街,一探其有趣的內裡。 在老武漢人的眼裡,一元路就是武漢的縮影,走進一元路就如同走進了老武漢。 中式石庫門、土庫門,歐式小洋樓以及中西合璧的門樓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西式的石庫門門頭和中式的木窗雕花相映成趣。高大的梧桐遮住清晨的驕陽,紅磚鋼窗為這條街帶來了一股懷舊氣息。看著清晨從里弄匆忙走出來去上班的居民就知道,這裡應該算是武漢市的老住宅區。一路下去發現,這條街大都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後來加蓋至四五層的,但都沒有改變原有建築的初樣,石板鋪成的里弄小巷,青苔覆蓋在石板上,保護著這片有歷史記憶的街弄。和一路之隔車水馬龍的繁華相比,一元路安寧且自律。和一元路一樣,其他幾條路也都曾屬於德租界區,里弄的家長裡短與西式風格的建築相映成趣,歷史就在身邊,而武漢人民的生活亦圍繞著歷史穩步向前。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行走中,我發現,散落在武漢各個角落的街弄,每條街都有自己的性格,或繁華或靜謐,街弄之味如此錯綜交雜,才讓這座城市變得豐滿起來。

小日子裡的慢生活

我匆匆遊走於每條街弄,看到的都還只是武漢的表象,而要體味武漢的小日子慢生活,終歸還是要融進武漢人的人群中,人因城市而定,城市亦因人而活。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想要聞一聞新鮮的青草氣息,自然還是離不開東湖,它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武漢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離此並不近的本地人,故意繞到東湖環湖路漫步。東湖附近的茶室雖然不多,卻也是人頭攢動。臨湖而坐,東湖的寬闊盡收眼底,在這裡能聽到自然的聲音,鳥叫、果子落地的 “啪啪” 聲、踩上落葉的 “沙沙” 聲。在這裡品茶,茶湯清純,香氣馥郁,茶是上品,湖是極品,融在一起,可謂良辰美景。武漢人就是如此,在一呼一吸間,把生活的節奏變得緩慢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租界區遺留下的老房子,鬧中取靜,武漢300多家咖啡館就隱匿在這些有著滄桑歷史的建築裡。平日裡再喧雜的聲響,都被隔絕在了咖啡館外,在咖啡館裡還能看到一些話劇或畫展的信息。武漢的文藝氣,不是一時能嗅得到的,被一街之隔的市井氣緊挨著,只有沉下來,體惜這一切,小日子才變得諧趣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請不要在車廂內打毛衣” ,武漢是全中國唯一一個在城市公交車播出這句廣播語的城市。當我第一次在武漢的公交車上聽到這句話時,只覺武漢人比任何一個城市的人都來得勇敢,把自己的弱處暴露在外,毫不遮掩,真誠而又坦然。武漢這座城市被縱橫相間的街弄所填充著,幾次出行,我都選擇了坐公交體驗一把。我在擁擠的公車裡,與匆匆的年輕人,外出行走的老人一起並列著,他們的表情不似其他大都市般的人冷漠,坐著坐著都能熱乎地攀談起來,有一對老阿姨聊得興起,卻忘了喊下站,急忙扯高了嗓門吼下車。武漢腔不像江南的吳儂軟語婉轉綿長,也不像北方話粗獷有力,抑揚頓挫,熱情爽直讓其自成一派。融進這樣的生活場景裡,讓我覺得彷彿自己也是這座城市的一員,隨性而為,愜意自然。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長江將武昌和漢陽、漢口隔開,在沒有跨江大橋之前,渡輪就成了武漢人必須乘坐的交通工具。老武漢們對渡輪有著懷舊的追憶,在渡輪上記載了他們成長的一切,上學、上班、生活出行之事都伴隨著渡輪而發生。我的武漢好友告訴我,他總是會在空閒之餘,坐個輪渡慢悠悠晃過江,坐上輪渡,在寬敞的船頂看長江的黃水滔滔,汽笛響過,船從武漢關駛出,從城市的一邊到另一邊,心隨船走,而心亦隨著汽笛聲變得悠長綿密起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雖已是夏末,作為長江流域三大火爐之一的武漢,溫度還是居高不下,頭頂高陽,地上冒著熱騰騰的水蒸氣,上晒下蒸,實在酷熱難當。熬到太陽快下山,梧桐遮頂的居民巷顯得些許清涼,我逃離喧鬧,躲進居民小巷,只見路邊略顯潮溼,還在奇怪沒有下雨何來雨水,只見巷弄裡走出一位有端著臉盆的老人,用臉盆裡的水向地上潑去。灑完水,老人搬出了古舊的竹床,竹床的竹面已被磨得油亮。老人坐在巷弄口,聽著收音機裡的漢戲,扇著略顯破舊的大蒲扇乘涼。大概是近晚飯十分,一路走下去發現,很多人家門前都在凳子上鋪板,索性把燒好的飯菜放在板上,菜都很簡單,臨街而食。隔著幾米路,還能聽到鄰居邊吃著飯,邊扎堆拉著家常。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我走在武漢人的身邊,市井風情,人煙氣息,古樸的居民和嶄新的高樓在這裡並存,武漢人的小日子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疊的光影中渲染出濃濃印記。

小吃裡的真味道

武漢人稱吃早點為“過早” ,以“小吃”聞名的戶部巷,就是武漢最有名的“早點一條巷” 。走進這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南北風味兼具的早點攤熱鬧非凡。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到了戶部巷,想當然地要了一碗熱乾麵,這幾乎是一聽到“武漢”二字最迅速條件反射出的小吃。當熱乾麵捧在手裡的溫度,圓麵條面滑入口中的醇順,咬下去的滑,熱,潤,那回味再三的面香、芝麻醬香、麻油香,還有爽口的酸豆角和蘿蔔丁,這種沒有華麗加身的簡單之味,使我這個初嘗熱乾麵的人,與武漢產生了舌尖上的共鳴。現在想來,熱乾麵,猶如武漢這座城,是性情中的一道真味。在湯包店,我發現在店內的牆上,店家還細緻地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教大家如何品湯包:輕輕地提,慢慢地移,先開窗,後喝湯,沾著醬料品湯包。如此細到實處,我還沒有吃,便已先在心裡體驗了一把。鮮醇的湯包汁,嫩滑的肉餡,層次感豐富的醬料,一口燙到嘴裡,湯順喉入胃,舒適之極。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武漢的小吃店遍佈街角,看著店鋪的牌匾,就可以看出這店的歷史。而我倒也不盲目選擇,總是跟著本地人擁躉而去的店,坐落一角。這樣的味道,是他們幾十年淘洗出來的精華,也是武漢最真的味道。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到了夜幕降臨,上班族們都從武漢聳立的寫字樓卸下了緊張的神經,而東起大智路,西至江漢路的吉慶街也變得人聲鼎沸起來。170米的吉慶街用排檔和民間藝人,演繹了一段武漢傳奇民俗。鴨脖子、豆皮、武昌魚、蝦球,這些一聽名字就足以讓我心思活絡的美食,林立左右,身邊有許多穿著正裝卻全然不顧及饕餮形象的人們。在排擋裡還看到彈著二胡的藝人們,旁邊一桌是喝著啤酒,吃著滷味的武漢人,二胡聲成為了一種背景,把美食的味道伸展開來。

大武漢裡的小日子

如果說,為了吉慶街多逗留一夜在武漢,這也是值得的,每一種小吃,都是武漢長年累月的承載,每一種味道,都是能真真切切留在舌尖,又入心裡的。

武漢之大,大及湖,大及城,此行在武漢街弄裡的遊走和養息,我所見到的武漢人都各司其職,猶如靜態且靜態數百年的微秒畫面,他們不曾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庸常日子裡的小樂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