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岡市----因東漢農民起義而得名'

"

武岡市,隸屬於湖南省邵陽市,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武岡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市、茶葉生產基地市、辣椒基地及“銅鵝之鄉”。

一、歷史沿革

1、西漢元朔五年(前124年)置都樑侯國,故址在今市區東北新東鄉七裡橋。元鼎六年(前111年)屬零陵郡。東漢改置都樑縣。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武岡縣(一說根據1954年長沙市區出土西漢文景之際文物“武岡長印”石印,證實西漢初已置武岡縣,屬長沙國),屬昭陵郡。西晉改武岡縣為武剛縣(《水經注》仍作武岡縣)。

2、南朝梁改武剛縣為武強縣。隋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武岡縣,遷縣治於今城步苗族自治縣儒林鎮,屬邵州。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升為武岡軍,治今城關鎮,屬荊湖南路。3、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武岡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為武岡府;九年降為州,並省武岡縣入州,屬寶慶府。

4、1913年廢州稱武岡縣。1914年屬湘江道,1922年直屬省。5、1949年屬邵陽專區,1968年屬邵陽地區,1986年屬邵陽市。1994年撤縣設市,由邵陽市代管。

二、地名來歷

武岡地名來歷有兩種說法。

1、起義軍以武保山岡得名。酈道元《水經注》曰:“縣左右二崗對峙,重岨齊秀,間可二里……後漢伐五溪蠻(又稱武陵蠻。‘蠻’是統治者對當地百姓的鄙稱),蠻保此崗,故曰武岡,縣即其稱焉。”

據《武岡州志》記錄,此次少量民族起義發作在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七月,領袖是武陵人詹山,率眾四千餘從五溪揮師都樑,攻下縣城(故址在今頭堂鄉七裡橋),活捉縣令。朝廷驚慌,急遣上將竇應明率兵鎮壓。因為都樑舊城已遭消滅性毀壞,官兵只好在今武岡城區內築新城駐軍征伐。與此還,義師也退距舊城西北一公里的山岡上增強武力謹防死守。由此,“武岡”便開端成為了山名。

2、武岡者,五江之謂也,是指武岡境內的五條河流。

武岡話裡,"江"讀為"岡"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如大地名"洪江""安江"在武岡話裡就變成了"洪岡""安岡".而武岡小地名中江變成岡的就更多了,如:徳岡,攔馬岡,石頭岡,砂子岡,水深岡......等,很多很多的地名,都是如此.

武岡方言裡,"五"和"武"的讀音如不加細辨,是非常接近的。

三、風景名勝

"

武岡市,隸屬於湖南省邵陽市,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武岡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市、茶葉生產基地市、辣椒基地及“銅鵝之鄉”。

一、歷史沿革

1、西漢元朔五年(前124年)置都樑侯國,故址在今市區東北新東鄉七裡橋。元鼎六年(前111年)屬零陵郡。東漢改置都樑縣。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武岡縣(一說根據1954年長沙市區出土西漢文景之際文物“武岡長印”石印,證實西漢初已置武岡縣,屬長沙國),屬昭陵郡。西晉改武岡縣為武剛縣(《水經注》仍作武岡縣)。

2、南朝梁改武剛縣為武強縣。隋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武岡縣,遷縣治於今城步苗族自治縣儒林鎮,屬邵州。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升為武岡軍,治今城關鎮,屬荊湖南路。3、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武岡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為武岡府;九年降為州,並省武岡縣入州,屬寶慶府。

4、1913年廢州稱武岡縣。1914年屬湘江道,1922年直屬省。5、1949年屬邵陽專區,1968年屬邵陽地區,1986年屬邵陽市。1994年撤縣設市,由邵陽市代管。

二、地名來歷

武岡地名來歷有兩種說法。

1、起義軍以武保山岡得名。酈道元《水經注》曰:“縣左右二崗對峙,重岨齊秀,間可二里……後漢伐五溪蠻(又稱武陵蠻。‘蠻’是統治者對當地百姓的鄙稱),蠻保此崗,故曰武岡,縣即其稱焉。”

據《武岡州志》記錄,此次少量民族起義發作在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七月,領袖是武陵人詹山,率眾四千餘從五溪揮師都樑,攻下縣城(故址在今頭堂鄉七裡橋),活捉縣令。朝廷驚慌,急遣上將竇應明率兵鎮壓。因為都樑舊城已遭消滅性毀壞,官兵只好在今武岡城區內築新城駐軍征伐。與此還,義師也退距舊城西北一公里的山岡上增強武力謹防死守。由此,“武岡”便開端成為了山名。

2、武岡者,五江之謂也,是指武岡境內的五條河流。

武岡話裡,"江"讀為"岡"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如大地名"洪江""安江"在武岡話裡就變成了"洪岡""安岡".而武岡小地名中江變成岡的就更多了,如:徳岡,攔馬岡,石頭岡,砂子岡,水深岡......等,很多很多的地名,都是如此.

武岡方言裡,"五"和"武"的讀音如不加細辨,是非常接近的。

三、風景名勝

湖南武岡市----因東漢農民起義而得名

1、法相巖。位於湖南省武岡市市區東部,佔地面積12.77公頃。法相巖早在一九五九年就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二年被國家旅遊局收入《中國旅遊信息庫》中英文版,飲譽海內外。自然之美,人之或讀或觀或遊,無不感慨萬千,揮毫潑墨,頌其之趣。現存名人名家題詠百餘幅,其中以建設部副部長葉如棠之題詞“中國法相巖名勝”最得以概其面目。

"

武岡市,隸屬於湖南省邵陽市,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武岡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市、茶葉生產基地市、辣椒基地及“銅鵝之鄉”。

一、歷史沿革

1、西漢元朔五年(前124年)置都樑侯國,故址在今市區東北新東鄉七裡橋。元鼎六年(前111年)屬零陵郡。東漢改置都樑縣。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武岡縣(一說根據1954年長沙市區出土西漢文景之際文物“武岡長印”石印,證實西漢初已置武岡縣,屬長沙國),屬昭陵郡。西晉改武岡縣為武剛縣(《水經注》仍作武岡縣)。

2、南朝梁改武剛縣為武強縣。隋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武岡縣,遷縣治於今城步苗族自治縣儒林鎮,屬邵州。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升為武岡軍,治今城關鎮,屬荊湖南路。3、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武岡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為武岡府;九年降為州,並省武岡縣入州,屬寶慶府。

4、1913年廢州稱武岡縣。1914年屬湘江道,1922年直屬省。5、1949年屬邵陽專區,1968年屬邵陽地區,1986年屬邵陽市。1994年撤縣設市,由邵陽市代管。

二、地名來歷

武岡地名來歷有兩種說法。

1、起義軍以武保山岡得名。酈道元《水經注》曰:“縣左右二崗對峙,重岨齊秀,間可二里……後漢伐五溪蠻(又稱武陵蠻。‘蠻’是統治者對當地百姓的鄙稱),蠻保此崗,故曰武岡,縣即其稱焉。”

據《武岡州志》記錄,此次少量民族起義發作在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七月,領袖是武陵人詹山,率眾四千餘從五溪揮師都樑,攻下縣城(故址在今頭堂鄉七裡橋),活捉縣令。朝廷驚慌,急遣上將竇應明率兵鎮壓。因為都樑舊城已遭消滅性毀壞,官兵只好在今武岡城區內築新城駐軍征伐。與此還,義師也退距舊城西北一公里的山岡上增強武力謹防死守。由此,“武岡”便開端成為了山名。

2、武岡者,五江之謂也,是指武岡境內的五條河流。

武岡話裡,"江"讀為"岡"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如大地名"洪江""安江"在武岡話裡就變成了"洪岡""安岡".而武岡小地名中江變成岡的就更多了,如:徳岡,攔馬岡,石頭岡,砂子岡,水深岡......等,很多很多的地名,都是如此.

武岡方言裡,"五"和"武"的讀音如不加細辨,是非常接近的。

三、風景名勝

湖南武岡市----因東漢農民起義而得名

1、法相巖。位於湖南省武岡市市區東部,佔地面積12.77公頃。法相巖早在一九五九年就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二年被國家旅遊局收入《中國旅遊信息庫》中英文版,飲譽海內外。自然之美,人之或讀或觀或遊,無不感慨萬千,揮毫潑墨,頌其之趣。現存名人名家題詠百餘幅,其中以建設部副部長葉如棠之題詞“中國法相巖名勝”最得以概其面目。

湖南武岡市----因東漢農民起義而得名

2、凌雲塔。位於武岡市城北東1.5公里迎春亭附近,瀕臨赧水西岸,俗稱東塔。建於清道光九年(公元1830年)。塔高36.2米,七級,內有陰陽兩徑直達塔頂。因塔壯麗挺拔,“絕似青雲一枝筆”,故稱凌雲塔。原塔西200米處還有名聞遐邇,建於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的泗洲塔(又名花塔或斜塔)。塔3.5公里處另有南塔。三塔遠近相映,雄偉壯觀,使古城更增姿色。可惜南塔、花塔均於1970年毀壞。

"

武岡市,隸屬於湖南省邵陽市,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武岡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市、茶葉生產基地市、辣椒基地及“銅鵝之鄉”。

一、歷史沿革

1、西漢元朔五年(前124年)置都樑侯國,故址在今市區東北新東鄉七裡橋。元鼎六年(前111年)屬零陵郡。東漢改置都樑縣。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武岡縣(一說根據1954年長沙市區出土西漢文景之際文物“武岡長印”石印,證實西漢初已置武岡縣,屬長沙國),屬昭陵郡。西晉改武岡縣為武剛縣(《水經注》仍作武岡縣)。

2、南朝梁改武剛縣為武強縣。隋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武岡縣,遷縣治於今城步苗族自治縣儒林鎮,屬邵州。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升為武岡軍,治今城關鎮,屬荊湖南路。3、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武岡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為武岡府;九年降為州,並省武岡縣入州,屬寶慶府。

4、1913年廢州稱武岡縣。1914年屬湘江道,1922年直屬省。5、1949年屬邵陽專區,1968年屬邵陽地區,1986年屬邵陽市。1994年撤縣設市,由邵陽市代管。

二、地名來歷

武岡地名來歷有兩種說法。

1、起義軍以武保山岡得名。酈道元《水經注》曰:“縣左右二崗對峙,重岨齊秀,間可二里……後漢伐五溪蠻(又稱武陵蠻。‘蠻’是統治者對當地百姓的鄙稱),蠻保此崗,故曰武岡,縣即其稱焉。”

據《武岡州志》記錄,此次少量民族起義發作在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七月,領袖是武陵人詹山,率眾四千餘從五溪揮師都樑,攻下縣城(故址在今頭堂鄉七裡橋),活捉縣令。朝廷驚慌,急遣上將竇應明率兵鎮壓。因為都樑舊城已遭消滅性毀壞,官兵只好在今武岡城區內築新城駐軍征伐。與此還,義師也退距舊城西北一公里的山岡上增強武力謹防死守。由此,“武岡”便開端成為了山名。

2、武岡者,五江之謂也,是指武岡境內的五條河流。

武岡話裡,"江"讀為"岡"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如大地名"洪江""安江"在武岡話裡就變成了"洪岡""安岡".而武岡小地名中江變成岡的就更多了,如:徳岡,攔馬岡,石頭岡,砂子岡,水深岡......等,很多很多的地名,都是如此.

武岡方言裡,"五"和"武"的讀音如不加細辨,是非常接近的。

三、風景名勝

湖南武岡市----因東漢農民起義而得名

1、法相巖。位於湖南省武岡市市區東部,佔地面積12.77公頃。法相巖早在一九五九年就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二年被國家旅遊局收入《中國旅遊信息庫》中英文版,飲譽海內外。自然之美,人之或讀或觀或遊,無不感慨萬千,揮毫潑墨,頌其之趣。現存名人名家題詠百餘幅,其中以建設部副部長葉如棠之題詞“中國法相巖名勝”最得以概其面目。

湖南武岡市----因東漢農民起義而得名

2、凌雲塔。位於武岡市城北東1.5公里迎春亭附近,瀕臨赧水西岸,俗稱東塔。建於清道光九年(公元1830年)。塔高36.2米,七級,內有陰陽兩徑直達塔頂。因塔壯麗挺拔,“絕似青雲一枝筆”,故稱凌雲塔。原塔西200米處還有名聞遐邇,建於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的泗洲塔(又名花塔或斜塔)。塔3.5公里處另有南塔。三塔遠近相映,雄偉壯觀,使古城更增姿色。可惜南塔、花塔均於1970年毀壞。

湖南武岡市----因東漢農民起義而得名

3、雲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武岡城南5公里處。雲山集名勝、古蹟、森林於一體,歷為武岡風景名勝區,東西綿延數十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山,分為伴山衝、雲山堂、紫霄峰、鳳凰嶺四大景區。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