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河的傳說


時代紀實全媒體中心訊 在現今的河南省地圖上,有一條發源於開封縣西姜寨鎮郭廠村附近,東南注入淮河的河流,即渦河。渦河位於淮北平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流經開封、尉氏、通許、杞縣、睢縣、太康、柘城、鹿邑縣,又流經亳州、渦陽、蒙城,至懷遠縣入淮河,全長408.4公里。渦河支流眾多,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公里。

渦河(guō hé),是淮河中游左岸一條支流,淮河第二大支流,淮北平原區主要河道,呈西北東南走向。發源於河南省尉氏縣,東南流經開封、通許、扶溝、太康、柘城、鹿邑和安徽省亳州、渦陽、蒙城,於蚌埠市懷遠縣城附近注入淮河。長380公里,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公里。戰國時期開鑿的"鴻溝"與之相通。渦河歷來是豫、皖間水運要道。歷史上屢受黃河決口氾濫之害。支流惠濟河口以下的中下游河槽,原本寬深,排水能力較好,有"水不逾渦"之說。

渦河名稱的由來

考古發掘告訴我們,大約10-30萬年前,豫東大地是一個恐龍縱橫,到處充滿生機的地方。一萬年前,這裡還到處是森林沼澤,山巒起伏,後來黃河連年氾濫,大量的黃土沖刷堆積,慢慢地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平原,肥沃的土壤,豐茂的植物,這裡成為先民生活的地方。大部分沼澤填平了,小河匯聚成大河,更多的河流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渦河。渦河古稱渦水,又稱“過水”、“戈水”。

很久很久以前,渦河還只是一條無名河。夏初,東夷族首領后羿篡夏立國,太康王失國。太康王率領親信東南順河逃至夏之方國戈地(今太康、杞縣、扶溝一帶)太康一帶,築城定居,後卒葬於太康城東南一里許。後人把太康王一行經過的源自長社(今長葛),流至扶溝東部注入老渦河的一段河道,稱為“康溝”。后羿之寵臣寒浞,殺后羿自立,派其兩個兒子有過氏(澆)、有戈氏(殪)順河而下,又滅掉太康王建立的陽夏(今太康)。寒浞將子殪封於戈地。因而,後人將寒浞二子霸佔的河流稱為“過河”或“戈河”。《漢書.地理志》曰:“渦河,戈也。”伴隨著古漢字的演變,公元前2013年,渦河寫作“過”或“戈”,意即夏朝有過氏和有戈氏在此地居住。唐宋以後,就寫作現在的“渦”了。

關於渦河名稱的來歷,還有一個與大禹治水有關的傳說。五千前,大禹治水,鑿通長江,疏浚黃河,天下水道基本暢通。治理完大河,大禹又聽說黃淮之間有條大河,有一條黑龍在河裡作怪,河水經常氾濫,禍害百姓。大禹辭別妻子塗山氏,帶了三百六十條蛟龍,從安徽懷遠跋山涉水來到這條大河的源頭河南開封南部,進行河道清理。當自西向東疏浚到亳州城西邊的時候,有個很大的漩渦渦,人們都說這裡是個老龍潭,就是那條興風作浪的黑龍的穴窩。大禹決心剷除這條攪得兩岸旱澇不定、民不聊生的惡龍。大禹派了蛟龍深入漩渦尋找黑龍。沒想到黑龍非常厲害,蛟龍被打得遍體鱗傷,丟盔棄甲,去一個傷一個。大禹感到很棘手,尋思著埋鍋造飯,好好休整一下,再戰不遲。正當大禹做飯時,得意忘形的黑 龍躍出水面,想把大禹吃掉。大禹急中生智,拎起正在做飯的大鍋向黑龍拋去。那鍋一下變得有場片那麼大,把黑龍整個罩在鍋裡,落到了深潭下面。從此以後,黑龍再也沒有逃出大禹的那口鍋。制服了黑龍,大禹很快把整個河道疏通了。河水變清了,漲落有規律,兩岸農田旱能澆,澇能排。百姓感激大禹治理好了這條大河。為了紀念大禹用鍋鎮住了惡龍,大河兩岸的人民就叫這條河為鍋河。因“河”字是水旁,後來人們把“鍋”字換成了“渦”字,不過讀音還是“鍋”字的音,而不讀“WO”。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