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報人張恨水

文學 張恨水 中國近代史 成舍我 第一讀者 2017-03-31

作家報人張恨水

張恨水

張恨水以通俗小說創作而知名,可謂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創作數量最多、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其《啼笑因緣》《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代表性作品更是婦孺皆知。但這樣一位成就斐然的著名作家,其本業卻是一位報人,寫作只是他的副業。自1918年起,張恨水先後為《皖江報》《時事新報》《益世報》《世界晚報》《世界日報》《立報》和《新民報》工作,抗戰爆發前夕還創辦了《南京人報》。

文學少年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祖籍安徽潛山,1895年5月18日出生於江西廣信(今上饒地區)。童年時期的張恨水隨父親輾轉江西各地,父親為他請了塾師教其讀書識字,張恨水很喜歡讀書,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中國古典小說產生了濃厚興趣。13歲那年,父母回安徽潛山辦事,留下張恨水兄妹託親戚照料,此間張恨水模仿古代話本寫了一篇武俠小說,還自己繪了插圖,這是他的第一次文學創作。

張恨水家境不錯,民國成立後原擬出國留學,但就在此時,父親在南昌突患急病去世。家中遭此變故,張恨水只好隨家人遷回原籍。1913年春,閒居半年的張恨水在堂兄張東野介紹下,隻身前往蘇州,考取孫中山創辦的蒙藏墾殖學校。在蘇州讀書期間,他偶然發現一家刊物徵文,於是寫了一篇文言小說《舊新娘》和白話小說《梅花劫》應徵。這是張恨水平生第一次投稿,後來雖然沒有獲獎,但卻收到編輯的回信和鼓勵,這對熱愛文學的張恨水是個很大的鼓舞。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流亡海外,學校解散,張恨水再度失學,返回鄉里。此後,張恨水四處漂泊,忽而南昌,忽而漢口,忽而常德,忽而上海,或進學堂補習,或為小報撰稿,或到劇團演出。在這幾年間,文學少年張恨水逐漸長大、成熟,“恨水”這個筆名也是在此間開始使用的,據說是出自李煜的詞“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取時光易逝之意。

初入報界

1919年2月,經朋友舉薦,張恨水由潛山到蕪湖拜見了《皖江報》經理譚明遠,隨即被聘為該報主筆,正式開始了報人生涯,這時張恨水剛剛24歲。

在《皖江報》期間,張恨水月薪雖然只有8塊銀元,但已足夠自己使用,他還利用空餘時間寫了一些言情小說在蕪湖和上海的報紙連載,多多少少也能掙些稿費。5月4日,震撼全國的五四運動爆發,張恨水“受到了很大刺激”,遂在《皖江報》上辦起了介紹五四運動的週刊,宣傳一些新文化運動的觀點。

這年秋天,張恨水離開了《皖江報》,來到北京準備報考北京大學。到北京後,張恨水沒有固定收入,只好寄居潛山會館,後來同鄉王夫三介紹他做了上海《時事新報》駐京記者秦墨哂的助手,每月能得到10元薪水。不久張恨水結識了《益世報》總編輯成舍我,又兼職當了《益世報》助理編輯,月薪30元。這樣張恨水每月便有了40元的收入,基本上衣食無憂了,但他白天為《時事新報》工作,晚上為《益世報》值夜班,幾乎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考北大的事也就無從談起了。

1920年,張恨水擔任天津《益世報》和蕪湖《工商日報》駐京記者,同時還兼任世界通訊社總編輯,並應邀為上海《申報》和《新聞報撰寫通訊報告。據張後來回憶:“天天的新聞稿,要寫好幾千字。”如此筆耕不輟,張恨水在新聞界漸漸有了些名氣,收入也翻了好幾番。1924年,張恨水的老東家成舍我離開《益世報》,在北京創辦了《世界晚報》。成舍我邀請張恨水擔任《世界晚報》“夜光”副刊主筆,並撰寫小說在晚報連載。從1924年4月12日起,張恨水的長篇小說《春明外史》在《世界晚報》連載,獲得廣大讀者特別是市民階層的青睞,晚報的銷售量也隨之大增。《春明外史》在晚報連載完畢後,好評如潮,很快便出版了單行本,張恨水也由此一舉成名。

1925年2月,成舍我又在北京創辦了另外一份報紙《世界日報》,副刊主筆仍由張恨水擔任,其長篇小說《新斬鬼傳》《金粉世家》也相繼在《世界日報》“明珠”副刊連載。

1930年,張恨水辭去了《世界晚報》和《世界日報》副刊主筆,專事寫作。

流寓西南

抗戰爆發前,張恨水重回新聞界,1936年4月,他在南京創辦了一張小報《南京人報》。這份報紙雖然不大,但由於張恨水的名頭,創刊第一天便銷了15000多份,打破了當時報業的紀錄。

南京淪陷前,張恨水匆匆將報紙停刊,隻身入川,投身抗戰。1938年3月27日,張恨水在武漢參加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並當選理事。抵達重慶後,經好友張友鸞介紹,張恨水結識了《新民報》總經理陳銘德,被聘為該報副刊“最後關頭”主編。張上任後,以宣傳抗戰為主,副刊專門刊登與抗戰有關的文字,極大地鼓舞了大後方軍民的抗戰志氣。

張恨水入川不久,妻子周南就帶著孩子趕來,一家幾口住在重慶南溫泉附近的三間茅屋中,生活極為清苦。抗戰時期大後方人人艱苦,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張恨水的負擔更重,因為遠在故里的老母親等十餘口人還需他供養。張恨水長期熬夜寫文章,養成了吸菸喝茶提神的習慣,入川后全部戒掉了;為了省錢,抗戰八年沒做過一件新衣服,唯一的一件馬褂還是在舊衣攤上買的。為了給張恨水補充營養,妻子買了一隻小豬崽養在家裡,過年時飯桌上才有了肉菜。

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張恨水編報之餘還寫了大量隨筆詩文,並創作了《魍魎世界》《八十一夢》等著名小說。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新民報》邀請中共代表周恩來作形勢分析,周恩來分析了抗戰時局,解答了各種問題,並對張恨水的《八十一夢》給予熱情的肯定。

1944年5月18日是張恨水五十壽辰(虛歲),抗敵文協、新聞協會和《新民報》聯合發起祝壽活動,《新民報》還專門刊登了慶祝“張恨水五十大壽、兼為從事新聞事業與創作小說三十年紀念”的消息。張恨水推辭無效,避壽南溫泉。當天,《新華日報》《新民報》《掃蕩報》等陪都主要報刊都騰出版面,或發紀念專號,或刊登紀念文章,文化界的老朋友潘梓年、老舍、鄧悸惺等人也紛紛撰文祝賀,老舍還用張恨水的小說題目集成一首賀詩,在《萬象週刊》發表:

上下古今牛馬走,

文章啼笑結因緣。

世家金粉春明史,

熱血之花三十年。

事後,張恨水在《新民報》發表《總答謝》一文,對朋友們的情誼深表謝意,同時也為自己的“避壽”之舉作了解釋:“我想到物價的數字,我也立刻想到不應當由我這百無一用的書生而浪費。而且我的朋友,不是忙人,就是窮人。對忙朋友,不應該分散他的時間;對窮朋友,不應當分散他的法幣。於是我變為懇切的婉謝。”

抗戰勝利後,張恨水返回北平繼續辦報。1948年秋,因報社內部權力之爭,張恨水辭去《新民報》所有職務,結束了30餘年的新聞記者生涯,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專事寫作,直至1967年初去世。(來源丨團結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