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緬懷吳貽弓:一棵電影大樹

​李亦中

在中國電影歷史座標上,在中國五代導演薪火相傳譜系中,有幾名導演處於承前啟後的獨特位置。20世紀30年代是一道分水嶺,按柯靈先生說法,鄭正秋和蔡楚生師徒在此接力傳承。20世紀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同樣值得載入史冊。

"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緬懷吳貽弓:一棵電影大樹

​李亦中

在中國電影歷史座標上,在中國五代導演薪火相傳譜系中,有幾名導演處於承前啟後的獨特位置。20世紀30年代是一道分水嶺,按柯靈先生說法,鄭正秋和蔡楚生師徒在此接力傳承。20世紀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同樣值得載入史冊。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吳貽弓屬於大器晚成,歷經“文革”蹉跎歲月,他不無幽默地感慨:“1979年,當我已經是一個41歲的‘青年’的時候,永遠不能算遲到的春天終於來到我身邊。”吳貽弓獨立執導的處女作是一部短片《我們的小花貓》,其時他已擁有“磨刀不誤砍柴”達二十年之久的豐厚積累,此後一發不可收,憑《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兩部力作一下子奠定在影壇的地位。v

"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緬懷吳貽弓:一棵電影大樹

​李亦中

在中國電影歷史座標上,在中國五代導演薪火相傳譜系中,有幾名導演處於承前啟後的獨特位置。20世紀30年代是一道分水嶺,按柯靈先生說法,鄭正秋和蔡楚生師徒在此接力傳承。20世紀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同樣值得載入史冊。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吳貽弓屬於大器晚成,歷經“文革”蹉跎歲月,他不無幽默地感慨:“1979年,當我已經是一個41歲的‘青年’的時候,永遠不能算遲到的春天終於來到我身邊。”吳貽弓獨立執導的處女作是一部短片《我們的小花貓》,其時他已擁有“磨刀不誤砍柴”達二十年之久的豐厚積累,此後一發不可收,憑《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兩部力作一下子奠定在影壇的地位。v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巴山夜雨》劇照,秋石與劉文英夜談

"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緬懷吳貽弓:一棵電影大樹

​李亦中

在中國電影歷史座標上,在中國五代導演薪火相傳譜系中,有幾名導演處於承前啟後的獨特位置。20世紀30年代是一道分水嶺,按柯靈先生說法,鄭正秋和蔡楚生師徒在此接力傳承。20世紀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同樣值得載入史冊。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吳貽弓屬於大器晚成,歷經“文革”蹉跎歲月,他不無幽默地感慨:“1979年,當我已經是一個41歲的‘青年’的時候,永遠不能算遲到的春天終於來到我身邊。”吳貽弓獨立執導的處女作是一部短片《我們的小花貓》,其時他已擁有“磨刀不誤砍柴”達二十年之久的豐厚積累,此後一發不可收,憑《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兩部力作一下子奠定在影壇的地位。v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巴山夜雨》劇照,秋石與劉文英夜談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83年3月,吳貽弓和石方禹(右)、鄭振瑤(左)於馬尼拉,《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

"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緬懷吳貽弓:一棵電影大樹

​李亦中

在中國電影歷史座標上,在中國五代導演薪火相傳譜系中,有幾名導演處於承前啟後的獨特位置。20世紀30年代是一道分水嶺,按柯靈先生說法,鄭正秋和蔡楚生師徒在此接力傳承。20世紀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同樣值得載入史冊。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吳貽弓屬於大器晚成,歷經“文革”蹉跎歲月,他不無幽默地感慨:“1979年,當我已經是一個41歲的‘青年’的時候,永遠不能算遲到的春天終於來到我身邊。”吳貽弓獨立執導的處女作是一部短片《我們的小花貓》,其時他已擁有“磨刀不誤砍柴”達二十年之久的豐厚積累,此後一發不可收,憑《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兩部力作一下子奠定在影壇的地位。v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巴山夜雨》劇照,秋石與劉文英夜談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83年3月,吳貽弓和石方禹(右)、鄭振瑤(左)於馬尼拉,《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袁佳奕(左二)、鄭振瑤(左三)、張閔(左四)重聚

吳貽弓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屆科班出身的導演,1960年他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緬懷吳貽弓:一棵電影大樹

​李亦中

在中國電影歷史座標上,在中國五代導演薪火相傳譜系中,有幾名導演處於承前啟後的獨特位置。20世紀30年代是一道分水嶺,按柯靈先生說法,鄭正秋和蔡楚生師徒在此接力傳承。20世紀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同樣值得載入史冊。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吳貽弓屬於大器晚成,歷經“文革”蹉跎歲月,他不無幽默地感慨:“1979年,當我已經是一個41歲的‘青年’的時候,永遠不能算遲到的春天終於來到我身邊。”吳貽弓獨立執導的處女作是一部短片《我們的小花貓》,其時他已擁有“磨刀不誤砍柴”達二十年之久的豐厚積累,此後一發不可收,憑《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兩部力作一下子奠定在影壇的地位。v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巴山夜雨》劇照,秋石與劉文英夜談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83年3月,吳貽弓和石方禹(右)、鄭振瑤(左)於馬尼拉,《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袁佳奕(左二)、鄭振瑤(左三)、張閔(左四)重聚

吳貽弓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屆科班出身的導演,1960年他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56年9月,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合影

“幾乎跟遍了所有有名的老一輩導演,沈浮、孫瑜、鄭君裡、徐韜,直至吳永剛,作為一名超級助手名揚全廠。”吳貽弓師從多位風格迥異的大師,夯下厚積薄發的堅實基礎。較其他校友更幸運的是,他直接得到老一輩導演的親炙與提攜,在新時期影壇加速啟程。

"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緬懷吳貽弓:一棵電影大樹

​李亦中

在中國電影歷史座標上,在中國五代導演薪火相傳譜系中,有幾名導演處於承前啟後的獨特位置。20世紀30年代是一道分水嶺,按柯靈先生說法,鄭正秋和蔡楚生師徒在此接力傳承。20世紀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同樣值得載入史冊。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吳貽弓屬於大器晚成,歷經“文革”蹉跎歲月,他不無幽默地感慨:“1979年,當我已經是一個41歲的‘青年’的時候,永遠不能算遲到的春天終於來到我身邊。”吳貽弓獨立執導的處女作是一部短片《我們的小花貓》,其時他已擁有“磨刀不誤砍柴”達二十年之久的豐厚積累,此後一發不可收,憑《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兩部力作一下子奠定在影壇的地位。v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巴山夜雨》劇照,秋石與劉文英夜談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83年3月,吳貽弓和石方禹(右)、鄭振瑤(左)於馬尼拉,《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袁佳奕(左二)、鄭振瑤(左三)、張閔(左四)重聚

吳貽弓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屆科班出身的導演,1960年他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56年9月,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合影

“幾乎跟遍了所有有名的老一輩導演,沈浮、孫瑜、鄭君裡、徐韜,直至吳永剛,作為一名超級助手名揚全廠。”吳貽弓師從多位風格迥異的大師,夯下厚積薄發的堅實基礎。較其他校友更幸運的是,他直接得到老一輩導演的親炙與提攜,在新時期影壇加速啟程。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第四代導演們開始起跑不久,年輕的第五代導演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姿態“搶跑道”,並且放言“不超越吳貽弓,中國電影不可能更上一層樓!”80年代前半期是吳貽弓創作的高峰期——1980年執導《巴山夜雨》,1982年執導《城南舊事》,1983年執導《姐姐》,1984年-1985年執導《流亡大學》。此後,吳貽弓被推上重要領導崗位,承擔起繁重的政務與黨務,平均間隔三、五年才有一次機會回到水銀燈下重執導筒,總共有九部作品傳世。

我認為,1983年前後《姐姐》一片的孕育、降生與“夭折”,應當成為研究吳貽弓的重要案例。吳導性格溫文爾雅,為人謙遜,在電影界有口皆碑。但我發現,他也有據理力爭的時候,卻因動靜不大而湮沒了。我曾關注《姐姐》的上映,吳貽弓本人反覆強調過兩次。第一次他回顧說:“實際上,《姐姐》拍攝時間是1983年,還在《黃土地》《一個與八個》這些影片的前面。當時我就想要創新、要探索,所以採取了走得較遠的做法。在影片中摒棄情節性,摒棄人物性格,人物都變成了符號,而著重把如何敘述擺到了相當突出的地位。由於種種原因,這部影片在發行上失敗了,後來默默無聞。我自己是有心插柳,結果這柳沒成蔭,造成了至今仍梗在心中的遺憾。”另一次,吳導在60歲生日時撰文,再度強調:“《姐姐》儘管在商業上沒有成功,但在評論界卻被譽為‘中國西部片的始作俑者’,早於《黃土地》《紅高粱》等片。”我想,這裡不應誤會吳貽弓要爭什麼名分,而恰恰道出一個事實,即“探索片”並非第五代導演的專利,當初第四代導演也嘗試突破中國傳統電影“情節表意”強項的束縛,在“影像表意”薄弱環節著力探索。早在1983年,吳貽弓就清晰地認識到:“要相信銀幕形象本身的感染力,要相信藝術綜合手段的感染力,而不要只相信戲劇性。”不過,因《姐姐》面世後遭遇“陽春白雪和者寡”,亦未像《黃土地》那樣獲得“出口轉內銷”絕地逢生的機遇,致使吳貽弓過早地調整自己的創作觀念。

"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緬懷吳貽弓:一棵電影大樹

​李亦中

在中國電影歷史座標上,在中國五代導演薪火相傳譜系中,有幾名導演處於承前啟後的獨特位置。20世紀30年代是一道分水嶺,按柯靈先生說法,鄭正秋和蔡楚生師徒在此接力傳承。20世紀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同樣值得載入史冊。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吳貽弓屬於大器晚成,歷經“文革”蹉跎歲月,他不無幽默地感慨:“1979年,當我已經是一個41歲的‘青年’的時候,永遠不能算遲到的春天終於來到我身邊。”吳貽弓獨立執導的處女作是一部短片《我們的小花貓》,其時他已擁有“磨刀不誤砍柴”達二十年之久的豐厚積累,此後一發不可收,憑《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兩部力作一下子奠定在影壇的地位。v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巴山夜雨》劇照,秋石與劉文英夜談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83年3月,吳貽弓和石方禹(右)、鄭振瑤(左)於馬尼拉,《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袁佳奕(左二)、鄭振瑤(左三)、張閔(左四)重聚

吳貽弓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屆科班出身的導演,1960年他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56年9月,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合影

“幾乎跟遍了所有有名的老一輩導演,沈浮、孫瑜、鄭君裡、徐韜,直至吳永剛,作為一名超級助手名揚全廠。”吳貽弓師從多位風格迥異的大師,夯下厚積薄發的堅實基礎。較其他校友更幸運的是,他直接得到老一輩導演的親炙與提攜,在新時期影壇加速啟程。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第四代導演們開始起跑不久,年輕的第五代導演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姿態“搶跑道”,並且放言“不超越吳貽弓,中國電影不可能更上一層樓!”80年代前半期是吳貽弓創作的高峰期——1980年執導《巴山夜雨》,1982年執導《城南舊事》,1983年執導《姐姐》,1984年-1985年執導《流亡大學》。此後,吳貽弓被推上重要領導崗位,承擔起繁重的政務與黨務,平均間隔三、五年才有一次機會回到水銀燈下重執導筒,總共有九部作品傳世。

我認為,1983年前後《姐姐》一片的孕育、降生與“夭折”,應當成為研究吳貽弓的重要案例。吳導性格溫文爾雅,為人謙遜,在電影界有口皆碑。但我發現,他也有據理力爭的時候,卻因動靜不大而湮沒了。我曾關注《姐姐》的上映,吳貽弓本人反覆強調過兩次。第一次他回顧說:“實際上,《姐姐》拍攝時間是1983年,還在《黃土地》《一個與八個》這些影片的前面。當時我就想要創新、要探索,所以採取了走得較遠的做法。在影片中摒棄情節性,摒棄人物性格,人物都變成了符號,而著重把如何敘述擺到了相當突出的地位。由於種種原因,這部影片在發行上失敗了,後來默默無聞。我自己是有心插柳,結果這柳沒成蔭,造成了至今仍梗在心中的遺憾。”另一次,吳導在60歲生日時撰文,再度強調:“《姐姐》儘管在商業上沒有成功,但在評論界卻被譽為‘中國西部片的始作俑者’,早於《黃土地》《紅高粱》等片。”我想,這裡不應誤會吳貽弓要爭什麼名分,而恰恰道出一個事實,即“探索片”並非第五代導演的專利,當初第四代導演也嘗試突破中國傳統電影“情節表意”強項的束縛,在“影像表意”薄弱環節著力探索。早在1983年,吳貽弓就清晰地認識到:“要相信銀幕形象本身的感染力,要相信藝術綜合手段的感染力,而不要只相信戲劇性。”不過,因《姐姐》面世後遭遇“陽春白雪和者寡”,亦未像《黃土地》那樣獲得“出口轉內銷”絕地逢生的機遇,致使吳貽弓過早地調整自己的創作觀念。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姐姐》海報

他說:“我感覺應該反思一下,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影片首要的問題是你敘述的是什麼,而不是你如何敘述的。那時,導演群的認識出現了一種所謂電影和非電影的區別,雅電影和俗電影的區別,高檔電影和低檔電影的區別。在這種意識中形成了並不完全符合創作藝術規律的一種對電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這代人更好地拍出真正為人民喜聞樂見的電影來。”這或許正是第四代導演的歷史侷限,誠如倪震所指出的:“《姐姐》具備了探索一部強烈的視覺詩篇的條件,但功虧一簣,雖敏感地觸及題材的尖端和形式的尖端,第四代導演的自審意識和理性控制卻使這個歷史機遇交臂而過。”因而我想歸結一句話:我們應當將《姐姐》《一個與八個》《黃土地》這三部前衛作品一併納入中國當代電影史重點研究(亦有論者提出“《姐姐》是中國第一部探索電影”的說法),由此彰顯吳貽弓及其電影觀的史學價值。

"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緬懷吳貽弓:一棵電影大樹

​李亦中

在中國電影歷史座標上,在中國五代導演薪火相傳譜系中,有幾名導演處於承前啟後的獨特位置。20世紀30年代是一道分水嶺,按柯靈先生說法,鄭正秋和蔡楚生師徒在此接力傳承。20世紀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同樣值得載入史冊。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吳貽弓屬於大器晚成,歷經“文革”蹉跎歲月,他不無幽默地感慨:“1979年,當我已經是一個41歲的‘青年’的時候,永遠不能算遲到的春天終於來到我身邊。”吳貽弓獨立執導的處女作是一部短片《我們的小花貓》,其時他已擁有“磨刀不誤砍柴”達二十年之久的豐厚積累,此後一發不可收,憑《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兩部力作一下子奠定在影壇的地位。v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巴山夜雨》劇照,秋石與劉文英夜談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83年3月,吳貽弓和石方禹(右)、鄭振瑤(左)於馬尼拉,《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袁佳奕(左二)、鄭振瑤(左三)、張閔(左四)重聚

吳貽弓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屆科班出身的導演,1960年他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56年9月,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合影

“幾乎跟遍了所有有名的老一輩導演,沈浮、孫瑜、鄭君裡、徐韜,直至吳永剛,作為一名超級助手名揚全廠。”吳貽弓師從多位風格迥異的大師,夯下厚積薄發的堅實基礎。較其他校友更幸運的是,他直接得到老一輩導演的親炙與提攜,在新時期影壇加速啟程。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第四代導演們開始起跑不久,年輕的第五代導演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姿態“搶跑道”,並且放言“不超越吳貽弓,中國電影不可能更上一層樓!”80年代前半期是吳貽弓創作的高峰期——1980年執導《巴山夜雨》,1982年執導《城南舊事》,1983年執導《姐姐》,1984年-1985年執導《流亡大學》。此後,吳貽弓被推上重要領導崗位,承擔起繁重的政務與黨務,平均間隔三、五年才有一次機會回到水銀燈下重執導筒,總共有九部作品傳世。

我認為,1983年前後《姐姐》一片的孕育、降生與“夭折”,應當成為研究吳貽弓的重要案例。吳導性格溫文爾雅,為人謙遜,在電影界有口皆碑。但我發現,他也有據理力爭的時候,卻因動靜不大而湮沒了。我曾關注《姐姐》的上映,吳貽弓本人反覆強調過兩次。第一次他回顧說:“實際上,《姐姐》拍攝時間是1983年,還在《黃土地》《一個與八個》這些影片的前面。當時我就想要創新、要探索,所以採取了走得較遠的做法。在影片中摒棄情節性,摒棄人物性格,人物都變成了符號,而著重把如何敘述擺到了相當突出的地位。由於種種原因,這部影片在發行上失敗了,後來默默無聞。我自己是有心插柳,結果這柳沒成蔭,造成了至今仍梗在心中的遺憾。”另一次,吳導在60歲生日時撰文,再度強調:“《姐姐》儘管在商業上沒有成功,但在評論界卻被譽為‘中國西部片的始作俑者’,早於《黃土地》《紅高粱》等片。”我想,這裡不應誤會吳貽弓要爭什麼名分,而恰恰道出一個事實,即“探索片”並非第五代導演的專利,當初第四代導演也嘗試突破中國傳統電影“情節表意”強項的束縛,在“影像表意”薄弱環節著力探索。早在1983年,吳貽弓就清晰地認識到:“要相信銀幕形象本身的感染力,要相信藝術綜合手段的感染力,而不要只相信戲劇性。”不過,因《姐姐》面世後遭遇“陽春白雪和者寡”,亦未像《黃土地》那樣獲得“出口轉內銷”絕地逢生的機遇,致使吳貽弓過早地調整自己的創作觀念。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姐姐》海報

他說:“我感覺應該反思一下,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影片首要的問題是你敘述的是什麼,而不是你如何敘述的。那時,導演群的認識出現了一種所謂電影和非電影的區別,雅電影和俗電影的區別,高檔電影和低檔電影的區別。在這種意識中形成了並不完全符合創作藝術規律的一種對電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這代人更好地拍出真正為人民喜聞樂見的電影來。”這或許正是第四代導演的歷史侷限,誠如倪震所指出的:“《姐姐》具備了探索一部強烈的視覺詩篇的條件,但功虧一簣,雖敏感地觸及題材的尖端和形式的尖端,第四代導演的自審意識和理性控制卻使這個歷史機遇交臂而過。”因而我想歸結一句話:我們應當將《姐姐》《一個與八個》《黃土地》這三部前衛作品一併納入中國當代電影史重點研究(亦有論者提出“《姐姐》是中國第一部探索電影”的說法),由此彰顯吳貽弓及其電影觀的史學價值。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與意大利演員索菲亞·羅蘭出席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新聞發佈會

多年來,我有機會接觸吳貽弓導演,或是在一屆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或是在上海電影家協會舉辦的各種活動中,或是邀請他到高校來為大學生授課作講座。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中國電影一棵大樹,樹幹挺拔,樹冠如蓋,澤被後人。我有幸請吳導寫過三篇書序:一是2004年為我父親的文集《桑弧導演文存》作序,題為“謙謙君子 大德不酬”,這一評價對於吳貽弓導演也完全恰切。第二次是2006年,拙作《電影四面八方》付梓,懇請吳導賜序,蒙他撥冗玉成,對後學勉勵有加。吳貽弓一向關心支持中國高校影視教育,新世紀初,北京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普通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通用教材”,委我登門,盛邀吳貽弓出任《影視藝術鑑賞》主編,他欣然從命,和我們一起投入編寫工作。

"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緬懷吳貽弓:一棵電影大樹

​李亦中

在中國電影歷史座標上,在中國五代導演薪火相傳譜系中,有幾名導演處於承前啟後的獨特位置。20世紀30年代是一道分水嶺,按柯靈先生說法,鄭正秋和蔡楚生師徒在此接力傳承。20世紀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同樣值得載入史冊。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吳貽弓屬於大器晚成,歷經“文革”蹉跎歲月,他不無幽默地感慨:“1979年,當我已經是一個41歲的‘青年’的時候,永遠不能算遲到的春天終於來到我身邊。”吳貽弓獨立執導的處女作是一部短片《我們的小花貓》,其時他已擁有“磨刀不誤砍柴”達二十年之久的豐厚積累,此後一發不可收,憑《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兩部力作一下子奠定在影壇的地位。v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巴山夜雨》劇照,秋石與劉文英夜談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83年3月,吳貽弓和石方禹(右)、鄭振瑤(左)於馬尼拉,《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袁佳奕(左二)、鄭振瑤(左三)、張閔(左四)重聚

吳貽弓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屆科班出身的導演,1960年他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56年9月,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合影

“幾乎跟遍了所有有名的老一輩導演,沈浮、孫瑜、鄭君裡、徐韜,直至吳永剛,作為一名超級助手名揚全廠。”吳貽弓師從多位風格迥異的大師,夯下厚積薄發的堅實基礎。較其他校友更幸運的是,他直接得到老一輩導演的親炙與提攜,在新時期影壇加速啟程。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第四代導演們開始起跑不久,年輕的第五代導演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姿態“搶跑道”,並且放言“不超越吳貽弓,中國電影不可能更上一層樓!”80年代前半期是吳貽弓創作的高峰期——1980年執導《巴山夜雨》,1982年執導《城南舊事》,1983年執導《姐姐》,1984年-1985年執導《流亡大學》。此後,吳貽弓被推上重要領導崗位,承擔起繁重的政務與黨務,平均間隔三、五年才有一次機會回到水銀燈下重執導筒,總共有九部作品傳世。

我認為,1983年前後《姐姐》一片的孕育、降生與“夭折”,應當成為研究吳貽弓的重要案例。吳導性格溫文爾雅,為人謙遜,在電影界有口皆碑。但我發現,他也有據理力爭的時候,卻因動靜不大而湮沒了。我曾關注《姐姐》的上映,吳貽弓本人反覆強調過兩次。第一次他回顧說:“實際上,《姐姐》拍攝時間是1983年,還在《黃土地》《一個與八個》這些影片的前面。當時我就想要創新、要探索,所以採取了走得較遠的做法。在影片中摒棄情節性,摒棄人物性格,人物都變成了符號,而著重把如何敘述擺到了相當突出的地位。由於種種原因,這部影片在發行上失敗了,後來默默無聞。我自己是有心插柳,結果這柳沒成蔭,造成了至今仍梗在心中的遺憾。”另一次,吳導在60歲生日時撰文,再度強調:“《姐姐》儘管在商業上沒有成功,但在評論界卻被譽為‘中國西部片的始作俑者’,早於《黃土地》《紅高粱》等片。”我想,這裡不應誤會吳貽弓要爭什麼名分,而恰恰道出一個事實,即“探索片”並非第五代導演的專利,當初第四代導演也嘗試突破中國傳統電影“情節表意”強項的束縛,在“影像表意”薄弱環節著力探索。早在1983年,吳貽弓就清晰地認識到:“要相信銀幕形象本身的感染力,要相信藝術綜合手段的感染力,而不要只相信戲劇性。”不過,因《姐姐》面世後遭遇“陽春白雪和者寡”,亦未像《黃土地》那樣獲得“出口轉內銷”絕地逢生的機遇,致使吳貽弓過早地調整自己的創作觀念。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姐姐》海報

他說:“我感覺應該反思一下,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影片首要的問題是你敘述的是什麼,而不是你如何敘述的。那時,導演群的認識出現了一種所謂電影和非電影的區別,雅電影和俗電影的區別,高檔電影和低檔電影的區別。在這種意識中形成了並不完全符合創作藝術規律的一種對電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這代人更好地拍出真正為人民喜聞樂見的電影來。”這或許正是第四代導演的歷史侷限,誠如倪震所指出的:“《姐姐》具備了探索一部強烈的視覺詩篇的條件,但功虧一簣,雖敏感地觸及題材的尖端和形式的尖端,第四代導演的自審意識和理性控制卻使這個歷史機遇交臂而過。”因而我想歸結一句話:我們應當將《姐姐》《一個與八個》《黃土地》這三部前衛作品一併納入中國當代電影史重點研究(亦有論者提出“《姐姐》是中國第一部探索電影”的說法),由此彰顯吳貽弓及其電影觀的史學價值。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與意大利演員索菲亞·羅蘭出席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新聞發佈會

多年來,我有機會接觸吳貽弓導演,或是在一屆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或是在上海電影家協會舉辦的各種活動中,或是邀請他到高校來為大學生授課作講座。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中國電影一棵大樹,樹幹挺拔,樹冠如蓋,澤被後人。我有幸請吳導寫過三篇書序:一是2004年為我父親的文集《桑弧導演文存》作序,題為“謙謙君子 大德不酬”,這一評價對於吳貽弓導演也完全恰切。第二次是2006年,拙作《電影四面八方》付梓,懇請吳導賜序,蒙他撥冗玉成,對後學勉勵有加。吳貽弓一向關心支持中國高校影視教育,新世紀初,北京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普通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通用教材”,委我登門,盛邀吳貽弓出任《影視藝術鑑賞》主編,他欣然從命,和我們一起投入編寫工作。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影視藝術鑑賞》一書由吳貽弓和本文作者李亦中共同擔任主編

《影視藝術鑑賞》自2004年推出以來,一版再版,印數迄今已逾二十多刷。吳貽弓為這本教材寫了前言,他寫道:“面對經典,就是和聖者、智者、賢者對話。一百年來,先前的實踐者們留給我們關於影視藝術方面的知識財富實在太多太多;同時,先前的實踐者們留給我們關於影視藝術方面的經驗教訓也是不計其數的。繼承,發展,創新,永遠是事業進步的動力。我願這部通用教材能為所有有志的後學者帶去學習影視藝術專業的裨益;也祝願所有有志的後學者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使影視藝術事業更加發揚光大。”吳貽弓落筆日期是2003年2月8日,至今讀來,這番金玉良言依然耐人尋味。

"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緬懷吳貽弓:一棵電影大樹

​李亦中

在中國電影歷史座標上,在中國五代導演薪火相傳譜系中,有幾名導演處於承前啟後的獨特位置。20世紀30年代是一道分水嶺,按柯靈先生說法,鄭正秋和蔡楚生師徒在此接力傳承。20世紀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同樣值得載入史冊。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吳貽弓屬於大器晚成,歷經“文革”蹉跎歲月,他不無幽默地感慨:“1979年,當我已經是一個41歲的‘青年’的時候,永遠不能算遲到的春天終於來到我身邊。”吳貽弓獨立執導的處女作是一部短片《我們的小花貓》,其時他已擁有“磨刀不誤砍柴”達二十年之久的豐厚積累,此後一發不可收,憑《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兩部力作一下子奠定在影壇的地位。v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巴山夜雨》劇照,秋石與劉文英夜談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83年3月,吳貽弓和石方禹(右)、鄭振瑤(左)於馬尼拉,《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袁佳奕(左二)、鄭振瑤(左三)、張閔(左四)重聚

吳貽弓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屆科班出身的導演,1960年他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56年9月,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合影

“幾乎跟遍了所有有名的老一輩導演,沈浮、孫瑜、鄭君裡、徐韜,直至吳永剛,作為一名超級助手名揚全廠。”吳貽弓師從多位風格迥異的大師,夯下厚積薄發的堅實基礎。較其他校友更幸運的是,他直接得到老一輩導演的親炙與提攜,在新時期影壇加速啟程。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第四代導演們開始起跑不久,年輕的第五代導演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姿態“搶跑道”,並且放言“不超越吳貽弓,中國電影不可能更上一層樓!”80年代前半期是吳貽弓創作的高峰期——1980年執導《巴山夜雨》,1982年執導《城南舊事》,1983年執導《姐姐》,1984年-1985年執導《流亡大學》。此後,吳貽弓被推上重要領導崗位,承擔起繁重的政務與黨務,平均間隔三、五年才有一次機會回到水銀燈下重執導筒,總共有九部作品傳世。

我認為,1983年前後《姐姐》一片的孕育、降生與“夭折”,應當成為研究吳貽弓的重要案例。吳導性格溫文爾雅,為人謙遜,在電影界有口皆碑。但我發現,他也有據理力爭的時候,卻因動靜不大而湮沒了。我曾關注《姐姐》的上映,吳貽弓本人反覆強調過兩次。第一次他回顧說:“實際上,《姐姐》拍攝時間是1983年,還在《黃土地》《一個與八個》這些影片的前面。當時我就想要創新、要探索,所以採取了走得較遠的做法。在影片中摒棄情節性,摒棄人物性格,人物都變成了符號,而著重把如何敘述擺到了相當突出的地位。由於種種原因,這部影片在發行上失敗了,後來默默無聞。我自己是有心插柳,結果這柳沒成蔭,造成了至今仍梗在心中的遺憾。”另一次,吳導在60歲生日時撰文,再度強調:“《姐姐》儘管在商業上沒有成功,但在評論界卻被譽為‘中國西部片的始作俑者’,早於《黃土地》《紅高粱》等片。”我想,這裡不應誤會吳貽弓要爭什麼名分,而恰恰道出一個事實,即“探索片”並非第五代導演的專利,當初第四代導演也嘗試突破中國傳統電影“情節表意”強項的束縛,在“影像表意”薄弱環節著力探索。早在1983年,吳貽弓就清晰地認識到:“要相信銀幕形象本身的感染力,要相信藝術綜合手段的感染力,而不要只相信戲劇性。”不過,因《姐姐》面世後遭遇“陽春白雪和者寡”,亦未像《黃土地》那樣獲得“出口轉內銷”絕地逢生的機遇,致使吳貽弓過早地調整自己的創作觀念。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姐姐》海報

他說:“我感覺應該反思一下,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影片首要的問題是你敘述的是什麼,而不是你如何敘述的。那時,導演群的認識出現了一種所謂電影和非電影的區別,雅電影和俗電影的區別,高檔電影和低檔電影的區別。在這種意識中形成了並不完全符合創作藝術規律的一種對電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這代人更好地拍出真正為人民喜聞樂見的電影來。”這或許正是第四代導演的歷史侷限,誠如倪震所指出的:“《姐姐》具備了探索一部強烈的視覺詩篇的條件,但功虧一簣,雖敏感地觸及題材的尖端和形式的尖端,第四代導演的自審意識和理性控制卻使這個歷史機遇交臂而過。”因而我想歸結一句話:我們應當將《姐姐》《一個與八個》《黃土地》這三部前衛作品一併納入中國當代電影史重點研究(亦有論者提出“《姐姐》是中國第一部探索電影”的說法),由此彰顯吳貽弓及其電影觀的史學價值。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與意大利演員索菲亞·羅蘭出席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新聞發佈會

多年來,我有機會接觸吳貽弓導演,或是在一屆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或是在上海電影家協會舉辦的各種活動中,或是邀請他到高校來為大學生授課作講座。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中國電影一棵大樹,樹幹挺拔,樹冠如蓋,澤被後人。我有幸請吳導寫過三篇書序:一是2004年為我父親的文集《桑弧導演文存》作序,題為“謙謙君子 大德不酬”,這一評價對於吳貽弓導演也完全恰切。第二次是2006年,拙作《電影四面八方》付梓,懇請吳導賜序,蒙他撥冗玉成,對後學勉勵有加。吳貽弓一向關心支持中國高校影視教育,新世紀初,北京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普通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通用教材”,委我登門,盛邀吳貽弓出任《影視藝術鑑賞》主編,他欣然從命,和我們一起投入編寫工作。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影視藝術鑑賞》一書由吳貽弓和本文作者李亦中共同擔任主編

《影視藝術鑑賞》自2004年推出以來,一版再版,印數迄今已逾二十多刷。吳貽弓為這本教材寫了前言,他寫道:“面對經典,就是和聖者、智者、賢者對話。一百年來,先前的實踐者們留給我們關於影視藝術方面的知識財富實在太多太多;同時,先前的實踐者們留給我們關於影視藝術方面的經驗教訓也是不計其數的。繼承,發展,創新,永遠是事業進步的動力。我願這部通用教材能為所有有志的後學者帶去學習影視藝術專業的裨益;也祝願所有有志的後學者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使影視藝術事業更加發揚光大。”吳貽弓落筆日期是2003年2月8日,至今讀來,這番金玉良言依然耐人尋味。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

​2019年9月14日上午,著名導演吳貽弓去世,享年81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以上內容來源: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緬懷吳貽弓:一棵電影大樹

​李亦中

在中國電影歷史座標上,在中國五代導演薪火相傳譜系中,有幾名導演處於承前啟後的獨特位置。20世紀30年代是一道分水嶺,按柯靈先生說法,鄭正秋和蔡楚生師徒在此接力傳承。20世紀80年代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同樣值得載入史冊。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吳貽弓屬於大器晚成,歷經“文革”蹉跎歲月,他不無幽默地感慨:“1979年,當我已經是一個41歲的‘青年’的時候,永遠不能算遲到的春天終於來到我身邊。”吳貽弓獨立執導的處女作是一部短片《我們的小花貓》,其時他已擁有“磨刀不誤砍柴”達二十年之久的豐厚積累,此後一發不可收,憑《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兩部力作一下子奠定在影壇的地位。v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巴山夜雨》劇照,秋石與劉文英夜談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83年3月,吳貽弓和石方禹(右)、鄭振瑤(左)於馬尼拉,《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袁佳奕(左二)、鄭振瑤(左三)、張閔(左四)重聚

吳貽弓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屆科班出身的導演,1960年他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1956年9月,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合影

“幾乎跟遍了所有有名的老一輩導演,沈浮、孫瑜、鄭君裡、徐韜,直至吳永剛,作為一名超級助手名揚全廠。”吳貽弓師從多位風格迥異的大師,夯下厚積薄發的堅實基礎。較其他校友更幸運的是,他直接得到老一輩導演的親炙與提攜,在新時期影壇加速啟程。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第四代導演們開始起跑不久,年輕的第五代導演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姿態“搶跑道”,並且放言“不超越吳貽弓,中國電影不可能更上一層樓!”80年代前半期是吳貽弓創作的高峰期——1980年執導《巴山夜雨》,1982年執導《城南舊事》,1983年執導《姐姐》,1984年-1985年執導《流亡大學》。此後,吳貽弓被推上重要領導崗位,承擔起繁重的政務與黨務,平均間隔三、五年才有一次機會回到水銀燈下重執導筒,總共有九部作品傳世。

我認為,1983年前後《姐姐》一片的孕育、降生與“夭折”,應當成為研究吳貽弓的重要案例。吳導性格溫文爾雅,為人謙遜,在電影界有口皆碑。但我發現,他也有據理力爭的時候,卻因動靜不大而湮沒了。我曾關注《姐姐》的上映,吳貽弓本人反覆強調過兩次。第一次他回顧說:“實際上,《姐姐》拍攝時間是1983年,還在《黃土地》《一個與八個》這些影片的前面。當時我就想要創新、要探索,所以採取了走得較遠的做法。在影片中摒棄情節性,摒棄人物性格,人物都變成了符號,而著重把如何敘述擺到了相當突出的地位。由於種種原因,這部影片在發行上失敗了,後來默默無聞。我自己是有心插柳,結果這柳沒成蔭,造成了至今仍梗在心中的遺憾。”另一次,吳導在60歲生日時撰文,再度強調:“《姐姐》儘管在商業上沒有成功,但在評論界卻被譽為‘中國西部片的始作俑者’,早於《黃土地》《紅高粱》等片。”我想,這裡不應誤會吳貽弓要爭什麼名分,而恰恰道出一個事實,即“探索片”並非第五代導演的專利,當初第四代導演也嘗試突破中國傳統電影“情節表意”強項的束縛,在“影像表意”薄弱環節著力探索。早在1983年,吳貽弓就清晰地認識到:“要相信銀幕形象本身的感染力,要相信藝術綜合手段的感染力,而不要只相信戲劇性。”不過,因《姐姐》面世後遭遇“陽春白雪和者寡”,亦未像《黃土地》那樣獲得“出口轉內銷”絕地逢生的機遇,致使吳貽弓過早地調整自己的創作觀念。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電影《姐姐》海報

他說:“我感覺應該反思一下,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影片首要的問題是你敘述的是什麼,而不是你如何敘述的。那時,導演群的認識出現了一種所謂電影和非電影的區別,雅電影和俗電影的區別,高檔電影和低檔電影的區別。在這種意識中形成了並不完全符合創作藝術規律的一種對電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這代人更好地拍出真正為人民喜聞樂見的電影來。”這或許正是第四代導演的歷史侷限,誠如倪震所指出的:“《姐姐》具備了探索一部強烈的視覺詩篇的條件,但功虧一簣,雖敏感地觸及題材的尖端和形式的尖端,第四代導演的自審意識和理性控制卻使這個歷史機遇交臂而過。”因而我想歸結一句話:我們應當將《姐姐》《一個與八個》《黃土地》這三部前衛作品一併納入中國當代電影史重點研究(亦有論者提出“《姐姐》是中國第一部探索電影”的說法),由此彰顯吳貽弓及其電影觀的史學價值。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與意大利演員索菲亞·羅蘭出席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新聞發佈會

多年來,我有機會接觸吳貽弓導演,或是在一屆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或是在上海電影家協會舉辦的各種活動中,或是邀請他到高校來為大學生授課作講座。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中國電影一棵大樹,樹幹挺拔,樹冠如蓋,澤被後人。我有幸請吳導寫過三篇書序:一是2004年為我父親的文集《桑弧導演文存》作序,題為“謙謙君子 大德不酬”,這一評價對於吳貽弓導演也完全恰切。第二次是2006年,拙作《電影四面八方》付梓,懇請吳導賜序,蒙他撥冗玉成,對後學勉勵有加。吳貽弓一向關心支持中國高校影視教育,新世紀初,北京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普通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通用教材”,委我登門,盛邀吳貽弓出任《影視藝術鑑賞》主編,他欣然從命,和我們一起投入編寫工作。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影視藝術鑑賞》一書由吳貽弓和本文作者李亦中共同擔任主編

《影視藝術鑑賞》自2004年推出以來,一版再版,印數迄今已逾二十多刷。吳貽弓為這本教材寫了前言,他寫道:“面對經典,就是和聖者、智者、賢者對話。一百年來,先前的實踐者們留給我們關於影視藝術方面的知識財富實在太多太多;同時,先前的實踐者們留給我們關於影視藝術方面的經驗教訓也是不計其數的。繼承,發展,創新,永遠是事業進步的動力。我願這部通用教材能為所有有志的後學者帶去學習影視藝術專業的裨益;也祝願所有有志的後學者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使影視藝術事業更加發揚光大。”吳貽弓落筆日期是2003年2月8日,至今讀來,這番金玉良言依然耐人尋味。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吳貽弓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緬懷著名導演吳貽弓│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其電影創作及電影觀念的嬗變載入史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