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末代工農兵學員》出版 敬一丹回憶青春

文學 敬一丹 焦點訪談 大學 半島網 2017-05-06
《我 末代工農兵學員》出版 敬一丹回憶青春

5月4日,北京長江新世紀再推敬一丹等50後作者為讀者奉獻的最新青春回憶錄《我 末代工農兵學員》,這本書中敬一丹以那個上山下鄉的匆匆歲月書寫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從下地幹活、公社生活、時代變遷等多方面介紹了50後所經歷的各種特殊的體驗。敬一丹與那時的同學,一起回憶過去寫下珍貴的記事錄。敬一丹也藉此反思如何重獲最簡單的快樂。4日,敬一丹接受了記者的微信採訪。

折射出50多年中國的鉅變

作為著名主持人、記者,敬一丹與《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經濟半小時》《一丹話題》《東方時空》等欄目相攜走過多年,讓敬一丹成為中國輿論監督史及現代公民成長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她連續15年主持《感動中國》,影響持久,深入人心,其真誠、樸素、知性的主持風格讓她贏得各年齡層觀眾的喜愛。

“工農兵學員”,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獨特現象。而敬一丹作為親歷者,面對今天和明天,講述自己的過往經歷,體現著媒體人特有的記錄意識和傳播意識。

她說:“我們的記憶,不僅是我們的。如果我們忘記了,如果我們不留下痕跡,以後的人們怎麼知道那些事情曾發生過?就連我們的孩子都會模模糊糊將信將疑。趁我們還沒有忘記,寫下來吧,留給孩子。”

敬一丹這樣理解“末代”:“1977年恢復高考後,我才意識到,76級與77級的區別,不是屆的區別,而是代的區別。就是這樣巧,我們入學、畢業都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向後看,末代工農兵學員與往屆工農兵學員不同;向前看,與77級、78級更不同。‘末代’,個詞,有著多層次的味道,它帶著特殊年代的舊痕跡,也有新時代的些微徵兆;‘末代’,意味著一種終結,也留下了綿長的回味。”

敬一丹於2015年曾寫作《我遇到你》,講述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我 末代工農兵學員》就如《我遇到你》的“前傳”般,講述了她職業生涯之前的大學生活記憶。在這兩本書中,敬一丹通過自己的視角、同學群體的視角,折射出50多年中國社會發生的鉅變:從文革浩劫到文化復甦,再到改革開放,再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作為記者、主持人的敬一丹,她的經歷,不僅是個人的,更關聯著一個國家、時代的發展軌跡。

把經歷記錄下來僅僅是個開始

據瞭解,為展現中國具有時代特色的青春,敬一丹與同學們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在封面設計、寫作編排、圖片繪製、照片選擇上,頗費心思。封面底部是16個二維碼,作者以新媒體形式展示歷經41年時代變遷後的新姿態。

該書繪圖和照片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滄桑感,又保有生機勃勃的青春感。書中60張手繪圖,均為76播同學李小梅所繪,形象地再現了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生活場景。

該書由20多位“50後”的親身講述集結而成,小故事 ,大背景,以小見大,它既是個體故事,又展現時代變遷。可以說,既是一部特殊的人生檔案,又是一幅大時代的拼圖。他們處於歷史變革、時代變遷、新舊交替的交匯處,卻在這巨大的歷史洪流之中不忘初心,留下了獨特的痕跡,真實而生動。末代工農兵學員承載著那個特殊年代的光榮與驕傲,也揹負著因形勢變遷帶來的種種心理壓力。無論如何,他們是不該被遺忘的終結者與先行者。

敬一丹在採訪時表示,同學們現在幾乎都到了退休或者即將退休的年齡,人到這個時候,就特別想把自己經歷的一些事情記錄下來,也到了記錄的時候了。“這個機緣首先是我和年輕人在一起交談的時候,我看到很多人對那段歷史印象很模糊,我們同學現在都還記得當年我們的經歷,所以就有這樣一種機緣。我在想趁著我們還沒有忘記 ,把我們的經歷記錄下來,告訴年輕人。我們二十幾個人,寫出這樣一本,這僅僅是一個開始,現在很多人都拿起筆來把我們所經歷的記錄下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城市信報記者 吳鯤

[編輯: 焦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