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

文/格格鬥

6歲的朵朵上幼兒園大班了。朵朵一直文靜乖巧,很少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可最近朵朵卻像換了個人似的,上課愛請假,中午也不肯在幼兒園午睡,這讓老師和家長很著急。終於,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朵朵說出了原因。

原來,一次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朵朵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她很不好意思,特意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別人。晚上放學時,姥姥過來接她,老師就和老人說明了情況,並把尿溼的褲子一併遞給了姥姥。這一幕正巧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幾個小孩子捂著嘴邊笑邊說“朵朵尿床!朵朵尿床!”朵朵漲得滿臉通紅,淚水奪眶而出。心裡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在幼兒園睡午覺了!”

"

文/格格鬥

6歲的朵朵上幼兒園大班了。朵朵一直文靜乖巧,很少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可最近朵朵卻像換了個人似的,上課愛請假,中午也不肯在幼兒園午睡,這讓老師和家長很著急。終於,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朵朵說出了原因。

原來,一次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朵朵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她很不好意思,特意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別人。晚上放學時,姥姥過來接她,老師就和老人說明了情況,並把尿溼的褲子一併遞給了姥姥。這一幕正巧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幾個小孩子捂著嘴邊笑邊說“朵朵尿床!朵朵尿床!”朵朵漲得滿臉通紅,淚水奪眶而出。心裡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在幼兒園睡午覺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後來朵朵慢慢開始排斥睡午覺,即使躺在幼兒園的小床上,也擔心自己睡著了尿床,於是朵朵每隔20分鐘都要跑去一次廁所;再後來,上課也要請假去廁所,可是去了廁所,朵朵並沒有便意。如果老師沒有立刻同意她去廁所,朵朵就會緊張不安,直到上完廁所才能安下心來。

其實朵朵之所以會有後來的表現,是因她總是擔心自己再次尿床被小朋友嘲笑,於是反覆確認自己上廁所這件事。朵朵的表現已經構成典型的焦慮症。

兒童也有焦慮感

在我們的印象裡,童年總是無憂無慮的。其實不然,焦慮誰都會有,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和快樂、悲傷一樣存在於兒童的生活當中。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也曾說過:“童年焦慮是很普遍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實已經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讓我們做事更加認真和謹慎。

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讓孩子憂鬱成疾,最終表現為兒童焦慮症。《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緊張、焦躁、擔心、恐懼、甚至神經質地重複做某一件事或某個動作。焦慮不僅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痛苦,導致抑鬱、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因此作為家長,及時觀察並瞭解孩子焦慮情緒的根源和類型,並找出應對辦法,尤為重要。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兒童焦慮的幾種分類。

"

文/格格鬥

6歲的朵朵上幼兒園大班了。朵朵一直文靜乖巧,很少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可最近朵朵卻像換了個人似的,上課愛請假,中午也不肯在幼兒園午睡,這讓老師和家長很著急。終於,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朵朵說出了原因。

原來,一次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朵朵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她很不好意思,特意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別人。晚上放學時,姥姥過來接她,老師就和老人說明了情況,並把尿溼的褲子一併遞給了姥姥。這一幕正巧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幾個小孩子捂著嘴邊笑邊說“朵朵尿床!朵朵尿床!”朵朵漲得滿臉通紅,淚水奪眶而出。心裡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在幼兒園睡午覺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後來朵朵慢慢開始排斥睡午覺,即使躺在幼兒園的小床上,也擔心自己睡著了尿床,於是朵朵每隔20分鐘都要跑去一次廁所;再後來,上課也要請假去廁所,可是去了廁所,朵朵並沒有便意。如果老師沒有立刻同意她去廁所,朵朵就會緊張不安,直到上完廁所才能安下心來。

其實朵朵之所以會有後來的表現,是因她總是擔心自己再次尿床被小朋友嘲笑,於是反覆確認自己上廁所這件事。朵朵的表現已經構成典型的焦慮症。

兒童也有焦慮感

在我們的印象裡,童年總是無憂無慮的。其實不然,焦慮誰都會有,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和快樂、悲傷一樣存在於兒童的生活當中。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也曾說過:“童年焦慮是很普遍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實已經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讓我們做事更加認真和謹慎。

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讓孩子憂鬱成疾,最終表現為兒童焦慮症。《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緊張、焦躁、擔心、恐懼、甚至神經質地重複做某一件事或某個動作。焦慮不僅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痛苦,導致抑鬱、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因此作為家長,及時觀察並瞭解孩子焦慮情緒的根源和類型,並找出應對辦法,尤為重要。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兒童焦慮的幾種分類。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兒童焦慮的幾種類型

從理論上講,兒童焦慮分為5種類型

1、素質性焦慮

通常有這種焦慮情緒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是很健全,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因此即便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引起他們情緒上的不安。

如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可能會對陌生的事物表現得緊張不安,進而哭鬧。這是由於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好不健全,外界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使得嬰兒變得敏感和脆弱,從而焦慮不安,外在表現為哭鬧不止。

記得我家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他睡醒了找奶吃。我像往常一樣抱起他餵奶,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小嘴剛要放到我的奶頭上,就會移開,就這樣如此反覆,後來他明顯開始焦躁不安,開始哼唧,最後變成大哭,任憑怎麼哄勸都沒有效果。

最後,我終於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原來是因為我身上的藥水味,讓他感到焦慮不安。那天我手腕不小心刮出血抹了點藥水。濃烈的藥水的味道,掩蓋了他熟悉的奶香味,於是寶寶有些不安和緊張。最後我把藥水洗掉後,寶寶才開心地吃起奶來。

"

文/格格鬥

6歲的朵朵上幼兒園大班了。朵朵一直文靜乖巧,很少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可最近朵朵卻像換了個人似的,上課愛請假,中午也不肯在幼兒園午睡,這讓老師和家長很著急。終於,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朵朵說出了原因。

原來,一次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朵朵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她很不好意思,特意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別人。晚上放學時,姥姥過來接她,老師就和老人說明了情況,並把尿溼的褲子一併遞給了姥姥。這一幕正巧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幾個小孩子捂著嘴邊笑邊說“朵朵尿床!朵朵尿床!”朵朵漲得滿臉通紅,淚水奪眶而出。心裡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在幼兒園睡午覺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後來朵朵慢慢開始排斥睡午覺,即使躺在幼兒園的小床上,也擔心自己睡著了尿床,於是朵朵每隔20分鐘都要跑去一次廁所;再後來,上課也要請假去廁所,可是去了廁所,朵朵並沒有便意。如果老師沒有立刻同意她去廁所,朵朵就會緊張不安,直到上完廁所才能安下心來。

其實朵朵之所以會有後來的表現,是因她總是擔心自己再次尿床被小朋友嘲笑,於是反覆確認自己上廁所這件事。朵朵的表現已經構成典型的焦慮症。

兒童也有焦慮感

在我們的印象裡,童年總是無憂無慮的。其實不然,焦慮誰都會有,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和快樂、悲傷一樣存在於兒童的生活當中。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也曾說過:“童年焦慮是很普遍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實已經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讓我們做事更加認真和謹慎。

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讓孩子憂鬱成疾,最終表現為兒童焦慮症。《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緊張、焦躁、擔心、恐懼、甚至神經質地重複做某一件事或某個動作。焦慮不僅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痛苦,導致抑鬱、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因此作為家長,及時觀察並瞭解孩子焦慮情緒的根源和類型,並找出應對辦法,尤為重要。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兒童焦慮的幾種分類。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兒童焦慮的幾種類型

從理論上講,兒童焦慮分為5種類型

1、素質性焦慮

通常有這種焦慮情緒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是很健全,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因此即便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引起他們情緒上的不安。

如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可能會對陌生的事物表現得緊張不安,進而哭鬧。這是由於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好不健全,外界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使得嬰兒變得敏感和脆弱,從而焦慮不安,外在表現為哭鬧不止。

記得我家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他睡醒了找奶吃。我像往常一樣抱起他餵奶,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小嘴剛要放到我的奶頭上,就會移開,就這樣如此反覆,後來他明顯開始焦躁不安,開始哼唧,最後變成大哭,任憑怎麼哄勸都沒有效果。

最後,我終於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原來是因為我身上的藥水味,讓他感到焦慮不安。那天我手腕不小心刮出血抹了點藥水。濃烈的藥水的味道,掩蓋了他熟悉的奶香味,於是寶寶有些不安和緊張。最後我把藥水洗掉後,寶寶才開心地吃起奶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環境性焦慮

這種焦慮是由於外界環境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產生的。外部的環境既包含家庭環境也包含社會、學校的環境。

比如,一個孩子生活在父母長期吵架的家庭中,那麼孩子的精神壓力就會比較大,他就容易焦慮。

記得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班級裡有個女孩,本來成績不錯,可是有段時間她的學習成績下滑的厲害,人也悶悶不樂,後老我們班主任家訪後得知,女孩的父母最近在總是吵架,父母關係的不和睦給女孩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她非常焦慮,擔心父母拋棄她。

此外,外部的一些環境,比如孩子和同學間有矛盾,無法與同齡人友好共處,也會給孩子造成比較大的精神負擔,讓孩子陷入焦慮。

"

文/格格鬥

6歲的朵朵上幼兒園大班了。朵朵一直文靜乖巧,很少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可最近朵朵卻像換了個人似的,上課愛請假,中午也不肯在幼兒園午睡,這讓老師和家長很著急。終於,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朵朵說出了原因。

原來,一次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朵朵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她很不好意思,特意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別人。晚上放學時,姥姥過來接她,老師就和老人說明了情況,並把尿溼的褲子一併遞給了姥姥。這一幕正巧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幾個小孩子捂著嘴邊笑邊說“朵朵尿床!朵朵尿床!”朵朵漲得滿臉通紅,淚水奪眶而出。心裡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在幼兒園睡午覺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後來朵朵慢慢開始排斥睡午覺,即使躺在幼兒園的小床上,也擔心自己睡著了尿床,於是朵朵每隔20分鐘都要跑去一次廁所;再後來,上課也要請假去廁所,可是去了廁所,朵朵並沒有便意。如果老師沒有立刻同意她去廁所,朵朵就會緊張不安,直到上完廁所才能安下心來。

其實朵朵之所以會有後來的表現,是因她總是擔心自己再次尿床被小朋友嘲笑,於是反覆確認自己上廁所這件事。朵朵的表現已經構成典型的焦慮症。

兒童也有焦慮感

在我們的印象裡,童年總是無憂無慮的。其實不然,焦慮誰都會有,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和快樂、悲傷一樣存在於兒童的生活當中。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也曾說過:“童年焦慮是很普遍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實已經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讓我們做事更加認真和謹慎。

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讓孩子憂鬱成疾,最終表現為兒童焦慮症。《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緊張、焦躁、擔心、恐懼、甚至神經質地重複做某一件事或某個動作。焦慮不僅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痛苦,導致抑鬱、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因此作為家長,及時觀察並瞭解孩子焦慮情緒的根源和類型,並找出應對辦法,尤為重要。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兒童焦慮的幾種分類。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兒童焦慮的幾種類型

從理論上講,兒童焦慮分為5種類型

1、素質性焦慮

通常有這種焦慮情緒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是很健全,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因此即便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引起他們情緒上的不安。

如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可能會對陌生的事物表現得緊張不安,進而哭鬧。這是由於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好不健全,外界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使得嬰兒變得敏感和脆弱,從而焦慮不安,外在表現為哭鬧不止。

記得我家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他睡醒了找奶吃。我像往常一樣抱起他餵奶,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小嘴剛要放到我的奶頭上,就會移開,就這樣如此反覆,後來他明顯開始焦躁不安,開始哼唧,最後變成大哭,任憑怎麼哄勸都沒有效果。

最後,我終於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原來是因為我身上的藥水味,讓他感到焦慮不安。那天我手腕不小心刮出血抹了點藥水。濃烈的藥水的味道,掩蓋了他熟悉的奶香味,於是寶寶有些不安和緊張。最後我把藥水洗掉後,寶寶才開心地吃起奶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環境性焦慮

這種焦慮是由於外界環境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產生的。外部的環境既包含家庭環境也包含社會、學校的環境。

比如,一個孩子生活在父母長期吵架的家庭中,那麼孩子的精神壓力就會比較大,他就容易焦慮。

記得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班級裡有個女孩,本來成績不錯,可是有段時間她的學習成績下滑的厲害,人也悶悶不樂,後老我們班主任家訪後得知,女孩的父母最近在總是吵架,父母關係的不和睦給女孩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她非常焦慮,擔心父母拋棄她。

此外,外部的一些環境,比如孩子和同學間有矛盾,無法與同齡人友好共處,也會給孩子造成比較大的精神負擔,讓孩子陷入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3、境遇性焦慮

這類焦慮通常由某類突發事件引起的。

比如家中親人的離世,或者突發的自然災害等等。當年汶川地震時,我記得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

一個小男孩,地震發生時,他正在上廁所,可是沒等他從廁所出來,屋子裡就開始地動山搖,伴隨著周圍建築物倒塌發出的巨大響聲,巨大的恐懼瞬間將他吞沒。幸運的是,男孩最後被救了出來。可是震後,男孩不敢獨自上廁所,他總是擔心廁所隨時會塌陷,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並沒有隨著地震而結束。男孩的這種焦躁不安就是典型的境遇性焦慮。

"

文/格格鬥

6歲的朵朵上幼兒園大班了。朵朵一直文靜乖巧,很少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可最近朵朵卻像換了個人似的,上課愛請假,中午也不肯在幼兒園午睡,這讓老師和家長很著急。終於,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朵朵說出了原因。

原來,一次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朵朵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她很不好意思,特意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別人。晚上放學時,姥姥過來接她,老師就和老人說明了情況,並把尿溼的褲子一併遞給了姥姥。這一幕正巧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幾個小孩子捂著嘴邊笑邊說“朵朵尿床!朵朵尿床!”朵朵漲得滿臉通紅,淚水奪眶而出。心裡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在幼兒園睡午覺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後來朵朵慢慢開始排斥睡午覺,即使躺在幼兒園的小床上,也擔心自己睡著了尿床,於是朵朵每隔20分鐘都要跑去一次廁所;再後來,上課也要請假去廁所,可是去了廁所,朵朵並沒有便意。如果老師沒有立刻同意她去廁所,朵朵就會緊張不安,直到上完廁所才能安下心來。

其實朵朵之所以會有後來的表現,是因她總是擔心自己再次尿床被小朋友嘲笑,於是反覆確認自己上廁所這件事。朵朵的表現已經構成典型的焦慮症。

兒童也有焦慮感

在我們的印象裡,童年總是無憂無慮的。其實不然,焦慮誰都會有,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和快樂、悲傷一樣存在於兒童的生活當中。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也曾說過:“童年焦慮是很普遍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實已經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讓我們做事更加認真和謹慎。

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讓孩子憂鬱成疾,最終表現為兒童焦慮症。《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緊張、焦躁、擔心、恐懼、甚至神經質地重複做某一件事或某個動作。焦慮不僅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痛苦,導致抑鬱、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因此作為家長,及時觀察並瞭解孩子焦慮情緒的根源和類型,並找出應對辦法,尤為重要。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兒童焦慮的幾種分類。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兒童焦慮的幾種類型

從理論上講,兒童焦慮分為5種類型

1、素質性焦慮

通常有這種焦慮情緒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是很健全,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因此即便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引起他們情緒上的不安。

如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可能會對陌生的事物表現得緊張不安,進而哭鬧。這是由於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好不健全,外界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使得嬰兒變得敏感和脆弱,從而焦慮不安,外在表現為哭鬧不止。

記得我家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他睡醒了找奶吃。我像往常一樣抱起他餵奶,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小嘴剛要放到我的奶頭上,就會移開,就這樣如此反覆,後來他明顯開始焦躁不安,開始哼唧,最後變成大哭,任憑怎麼哄勸都沒有效果。

最後,我終於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原來是因為我身上的藥水味,讓他感到焦慮不安。那天我手腕不小心刮出血抹了點藥水。濃烈的藥水的味道,掩蓋了他熟悉的奶香味,於是寶寶有些不安和緊張。最後我把藥水洗掉後,寶寶才開心地吃起奶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環境性焦慮

這種焦慮是由於外界環境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產生的。外部的環境既包含家庭環境也包含社會、學校的環境。

比如,一個孩子生活在父母長期吵架的家庭中,那麼孩子的精神壓力就會比較大,他就容易焦慮。

記得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班級裡有個女孩,本來成績不錯,可是有段時間她的學習成績下滑的厲害,人也悶悶不樂,後老我們班主任家訪後得知,女孩的父母最近在總是吵架,父母關係的不和睦給女孩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她非常焦慮,擔心父母拋棄她。

此外,外部的一些環境,比如孩子和同學間有矛盾,無法與同齡人友好共處,也會給孩子造成比較大的精神負擔,讓孩子陷入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3、境遇性焦慮

這類焦慮通常由某類突發事件引起的。

比如家中親人的離世,或者突發的自然災害等等。當年汶川地震時,我記得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

一個小男孩,地震發生時,他正在上廁所,可是沒等他從廁所出來,屋子裡就開始地動山搖,伴隨著周圍建築物倒塌發出的巨大響聲,巨大的恐懼瞬間將他吞沒。幸運的是,男孩最後被救了出來。可是震後,男孩不敢獨自上廁所,他總是擔心廁所隨時會塌陷,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並沒有隨著地震而結束。男孩的這種焦躁不安就是典型的境遇性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4、期待性焦慮

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或者期待過高,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就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期待性焦慮。因擔心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而受到排斥,孩子就會緊張、害怕,甚至產生羞愧情緒。

開篇提到的朵朵就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朵朵害怕再次尿床受到小朋友的嘲笑,令老師和家長失望,於是她非常緊張和焦慮。還有之前的熱播劇《小歡喜》中的英子,也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

由於媽媽宋倩對英子要求及其嚴格,並且對英子有著極高的期待:英子一定要上清華,並且考700分以上。而英子的夢想是去南大學天文,她內心沒有辦法滿足媽媽的嚴格期待,於是緊張、無奈、痛苦的情緒將英子包圍,最後英子由於過度焦慮整夜失眠,並患上了輕度抑鬱。

"

文/格格鬥

6歲的朵朵上幼兒園大班了。朵朵一直文靜乖巧,很少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可最近朵朵卻像換了個人似的,上課愛請假,中午也不肯在幼兒園午睡,這讓老師和家長很著急。終於,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朵朵說出了原因。

原來,一次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朵朵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她很不好意思,特意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別人。晚上放學時,姥姥過來接她,老師就和老人說明了情況,並把尿溼的褲子一併遞給了姥姥。這一幕正巧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幾個小孩子捂著嘴邊笑邊說“朵朵尿床!朵朵尿床!”朵朵漲得滿臉通紅,淚水奪眶而出。心裡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在幼兒園睡午覺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後來朵朵慢慢開始排斥睡午覺,即使躺在幼兒園的小床上,也擔心自己睡著了尿床,於是朵朵每隔20分鐘都要跑去一次廁所;再後來,上課也要請假去廁所,可是去了廁所,朵朵並沒有便意。如果老師沒有立刻同意她去廁所,朵朵就會緊張不安,直到上完廁所才能安下心來。

其實朵朵之所以會有後來的表現,是因她總是擔心自己再次尿床被小朋友嘲笑,於是反覆確認自己上廁所這件事。朵朵的表現已經構成典型的焦慮症。

兒童也有焦慮感

在我們的印象裡,童年總是無憂無慮的。其實不然,焦慮誰都會有,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和快樂、悲傷一樣存在於兒童的生活當中。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也曾說過:“童年焦慮是很普遍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實已經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讓我們做事更加認真和謹慎。

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讓孩子憂鬱成疾,最終表現為兒童焦慮症。《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緊張、焦躁、擔心、恐懼、甚至神經質地重複做某一件事或某個動作。焦慮不僅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痛苦,導致抑鬱、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因此作為家長,及時觀察並瞭解孩子焦慮情緒的根源和類型,並找出應對辦法,尤為重要。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兒童焦慮的幾種分類。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兒童焦慮的幾種類型

從理論上講,兒童焦慮分為5種類型

1、素質性焦慮

通常有這種焦慮情緒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是很健全,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因此即便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引起他們情緒上的不安。

如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可能會對陌生的事物表現得緊張不安,進而哭鬧。這是由於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好不健全,外界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使得嬰兒變得敏感和脆弱,從而焦慮不安,外在表現為哭鬧不止。

記得我家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他睡醒了找奶吃。我像往常一樣抱起他餵奶,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小嘴剛要放到我的奶頭上,就會移開,就這樣如此反覆,後來他明顯開始焦躁不安,開始哼唧,最後變成大哭,任憑怎麼哄勸都沒有效果。

最後,我終於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原來是因為我身上的藥水味,讓他感到焦慮不安。那天我手腕不小心刮出血抹了點藥水。濃烈的藥水的味道,掩蓋了他熟悉的奶香味,於是寶寶有些不安和緊張。最後我把藥水洗掉後,寶寶才開心地吃起奶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環境性焦慮

這種焦慮是由於外界環境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產生的。外部的環境既包含家庭環境也包含社會、學校的環境。

比如,一個孩子生活在父母長期吵架的家庭中,那麼孩子的精神壓力就會比較大,他就容易焦慮。

記得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班級裡有個女孩,本來成績不錯,可是有段時間她的學習成績下滑的厲害,人也悶悶不樂,後老我們班主任家訪後得知,女孩的父母最近在總是吵架,父母關係的不和睦給女孩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她非常焦慮,擔心父母拋棄她。

此外,外部的一些環境,比如孩子和同學間有矛盾,無法與同齡人友好共處,也會給孩子造成比較大的精神負擔,讓孩子陷入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3、境遇性焦慮

這類焦慮通常由某類突發事件引起的。

比如家中親人的離世,或者突發的自然災害等等。當年汶川地震時,我記得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

一個小男孩,地震發生時,他正在上廁所,可是沒等他從廁所出來,屋子裡就開始地動山搖,伴隨著周圍建築物倒塌發出的巨大響聲,巨大的恐懼瞬間將他吞沒。幸運的是,男孩最後被救了出來。可是震後,男孩不敢獨自上廁所,他總是擔心廁所隨時會塌陷,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並沒有隨著地震而結束。男孩的這種焦躁不安就是典型的境遇性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4、期待性焦慮

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或者期待過高,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就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期待性焦慮。因擔心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而受到排斥,孩子就會緊張、害怕,甚至產生羞愧情緒。

開篇提到的朵朵就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朵朵害怕再次尿床受到小朋友的嘲笑,令老師和家長失望,於是她非常緊張和焦慮。還有之前的熱播劇《小歡喜》中的英子,也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

由於媽媽宋倩對英子要求及其嚴格,並且對英子有著極高的期待:英子一定要上清華,並且考700分以上。而英子的夢想是去南大學天文,她內心沒有辦法滿足媽媽的嚴格期待,於是緊張、無奈、痛苦的情緒將英子包圍,最後英子由於過度焦慮整夜失眠,並患上了輕度抑鬱。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5、分離性焦慮

孩子與熟悉或親近的人分開時,孩子會哭鬧、情緒低落、鬱鬱寡歡,這都屬於分離性焦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每年開學的時候,都是一部超級震撼的“年度災難片”。

"

文/格格鬥

6歲的朵朵上幼兒園大班了。朵朵一直文靜乖巧,很少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可最近朵朵卻像換了個人似的,上課愛請假,中午也不肯在幼兒園午睡,這讓老師和家長很著急。終於,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朵朵說出了原因。

原來,一次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朵朵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她很不好意思,特意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別人。晚上放學時,姥姥過來接她,老師就和老人說明了情況,並把尿溼的褲子一併遞給了姥姥。這一幕正巧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幾個小孩子捂著嘴邊笑邊說“朵朵尿床!朵朵尿床!”朵朵漲得滿臉通紅,淚水奪眶而出。心裡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在幼兒園睡午覺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後來朵朵慢慢開始排斥睡午覺,即使躺在幼兒園的小床上,也擔心自己睡著了尿床,於是朵朵每隔20分鐘都要跑去一次廁所;再後來,上課也要請假去廁所,可是去了廁所,朵朵並沒有便意。如果老師沒有立刻同意她去廁所,朵朵就會緊張不安,直到上完廁所才能安下心來。

其實朵朵之所以會有後來的表現,是因她總是擔心自己再次尿床被小朋友嘲笑,於是反覆確認自己上廁所這件事。朵朵的表現已經構成典型的焦慮症。

兒童也有焦慮感

在我們的印象裡,童年總是無憂無慮的。其實不然,焦慮誰都會有,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和快樂、悲傷一樣存在於兒童的生活當中。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也曾說過:“童年焦慮是很普遍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實已經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讓我們做事更加認真和謹慎。

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讓孩子憂鬱成疾,最終表現為兒童焦慮症。《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緊張、焦躁、擔心、恐懼、甚至神經質地重複做某一件事或某個動作。焦慮不僅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痛苦,導致抑鬱、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因此作為家長,及時觀察並瞭解孩子焦慮情緒的根源和類型,並找出應對辦法,尤為重要。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兒童焦慮的幾種分類。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兒童焦慮的幾種類型

從理論上講,兒童焦慮分為5種類型

1、素質性焦慮

通常有這種焦慮情緒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是很健全,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因此即便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引起他們情緒上的不安。

如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可能會對陌生的事物表現得緊張不安,進而哭鬧。這是由於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好不健全,外界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使得嬰兒變得敏感和脆弱,從而焦慮不安,外在表現為哭鬧不止。

記得我家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他睡醒了找奶吃。我像往常一樣抱起他餵奶,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小嘴剛要放到我的奶頭上,就會移開,就這樣如此反覆,後來他明顯開始焦躁不安,開始哼唧,最後變成大哭,任憑怎麼哄勸都沒有效果。

最後,我終於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原來是因為我身上的藥水味,讓他感到焦慮不安。那天我手腕不小心刮出血抹了點藥水。濃烈的藥水的味道,掩蓋了他熟悉的奶香味,於是寶寶有些不安和緊張。最後我把藥水洗掉後,寶寶才開心地吃起奶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環境性焦慮

這種焦慮是由於外界環境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產生的。外部的環境既包含家庭環境也包含社會、學校的環境。

比如,一個孩子生活在父母長期吵架的家庭中,那麼孩子的精神壓力就會比較大,他就容易焦慮。

記得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班級裡有個女孩,本來成績不錯,可是有段時間她的學習成績下滑的厲害,人也悶悶不樂,後老我們班主任家訪後得知,女孩的父母最近在總是吵架,父母關係的不和睦給女孩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她非常焦慮,擔心父母拋棄她。

此外,外部的一些環境,比如孩子和同學間有矛盾,無法與同齡人友好共處,也會給孩子造成比較大的精神負擔,讓孩子陷入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3、境遇性焦慮

這類焦慮通常由某類突發事件引起的。

比如家中親人的離世,或者突發的自然災害等等。當年汶川地震時,我記得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

一個小男孩,地震發生時,他正在上廁所,可是沒等他從廁所出來,屋子裡就開始地動山搖,伴隨著周圍建築物倒塌發出的巨大響聲,巨大的恐懼瞬間將他吞沒。幸運的是,男孩最後被救了出來。可是震後,男孩不敢獨自上廁所,他總是擔心廁所隨時會塌陷,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並沒有隨著地震而結束。男孩的這種焦躁不安就是典型的境遇性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4、期待性焦慮

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或者期待過高,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就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期待性焦慮。因擔心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而受到排斥,孩子就會緊張、害怕,甚至產生羞愧情緒。

開篇提到的朵朵就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朵朵害怕再次尿床受到小朋友的嘲笑,令老師和家長失望,於是她非常緊張和焦慮。還有之前的熱播劇《小歡喜》中的英子,也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

由於媽媽宋倩對英子要求及其嚴格,並且對英子有著極高的期待:英子一定要上清華,並且考700分以上。而英子的夢想是去南大學天文,她內心沒有辦法滿足媽媽的嚴格期待,於是緊張、無奈、痛苦的情緒將英子包圍,最後英子由於過度焦慮整夜失眠,並患上了輕度抑鬱。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5、分離性焦慮

孩子與熟悉或親近的人分開時,孩子會哭鬧、情緒低落、鬱鬱寡歡,這都屬於分離性焦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每年開學的時候,都是一部超級震撼的“年度災難片”。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記得外甥女當年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足足哭了1個月。每天回家後都哭著跟我姐說不想上幼兒園。說太想媽媽了,還跑到衣櫃裡,把自己關在裡面哭。外甥女就屬於典型的分離性焦慮。她是採用這種哭鬧、撒潑的方式表達對這種分離的抗議。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

研究表明:分離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約10%的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症。

父母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焦慮

1、首先家長自身不過分焦慮。

家長本身先要做到不過分焦慮,否則孩子一定沒辦法消除自身的焦慮。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的媽媽就是很典型的過度焦慮。她想方設法給女兒花重金上補習班,把分數看得超級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在她心中最大的愛好就是自己的女兒,一心撲在孩子的身上,這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心理學家斯科特 ·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書中說:“對孩子人生的過度關愛,體現的是父母心智的不成熟,也是一種人格失調症,常常將自己與孩子都弄得疲憊不堪。”

家長的焦慮是特別容易傳給孩子的。我有一個高中同學,也是在高三那年,因為媽媽的焦慮導致她差點抑鬱。她的媽媽總是擔心她考不上重本,每天都要叮囑她再加把勁兒!那時的她被折磨的焦躁不安,彷彿考不上重點大學,人生就灰暗至極,未來就毫無希望了。所以,要想孩子不焦慮,首先父母做到不焦慮。

"

文/格格鬥

6歲的朵朵上幼兒園大班了。朵朵一直文靜乖巧,很少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可最近朵朵卻像換了個人似的,上課愛請假,中午也不肯在幼兒園午睡,這讓老師和家長很著急。終於,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朵朵說出了原因。

原來,一次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朵朵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她很不好意思,特意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別人。晚上放學時,姥姥過來接她,老師就和老人說明了情況,並把尿溼的褲子一併遞給了姥姥。這一幕正巧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幾個小孩子捂著嘴邊笑邊說“朵朵尿床!朵朵尿床!”朵朵漲得滿臉通紅,淚水奪眶而出。心裡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在幼兒園睡午覺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後來朵朵慢慢開始排斥睡午覺,即使躺在幼兒園的小床上,也擔心自己睡著了尿床,於是朵朵每隔20分鐘都要跑去一次廁所;再後來,上課也要請假去廁所,可是去了廁所,朵朵並沒有便意。如果老師沒有立刻同意她去廁所,朵朵就會緊張不安,直到上完廁所才能安下心來。

其實朵朵之所以會有後來的表現,是因她總是擔心自己再次尿床被小朋友嘲笑,於是反覆確認自己上廁所這件事。朵朵的表現已經構成典型的焦慮症。

兒童也有焦慮感

在我們的印象裡,童年總是無憂無慮的。其實不然,焦慮誰都會有,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和快樂、悲傷一樣存在於兒童的生活當中。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也曾說過:“童年焦慮是很普遍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實已經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讓我們做事更加認真和謹慎。

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讓孩子憂鬱成疾,最終表現為兒童焦慮症。《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緊張、焦躁、擔心、恐懼、甚至神經質地重複做某一件事或某個動作。焦慮不僅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痛苦,導致抑鬱、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因此作為家長,及時觀察並瞭解孩子焦慮情緒的根源和類型,並找出應對辦法,尤為重要。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兒童焦慮的幾種分類。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兒童焦慮的幾種類型

從理論上講,兒童焦慮分為5種類型

1、素質性焦慮

通常有這種焦慮情緒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是很健全,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因此即便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引起他們情緒上的不安。

如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可能會對陌生的事物表現得緊張不安,進而哭鬧。這是由於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好不健全,外界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使得嬰兒變得敏感和脆弱,從而焦慮不安,外在表現為哭鬧不止。

記得我家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他睡醒了找奶吃。我像往常一樣抱起他餵奶,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小嘴剛要放到我的奶頭上,就會移開,就這樣如此反覆,後來他明顯開始焦躁不安,開始哼唧,最後變成大哭,任憑怎麼哄勸都沒有效果。

最後,我終於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原來是因為我身上的藥水味,讓他感到焦慮不安。那天我手腕不小心刮出血抹了點藥水。濃烈的藥水的味道,掩蓋了他熟悉的奶香味,於是寶寶有些不安和緊張。最後我把藥水洗掉後,寶寶才開心地吃起奶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環境性焦慮

這種焦慮是由於外界環境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產生的。外部的環境既包含家庭環境也包含社會、學校的環境。

比如,一個孩子生活在父母長期吵架的家庭中,那麼孩子的精神壓力就會比較大,他就容易焦慮。

記得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班級裡有個女孩,本來成績不錯,可是有段時間她的學習成績下滑的厲害,人也悶悶不樂,後老我們班主任家訪後得知,女孩的父母最近在總是吵架,父母關係的不和睦給女孩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她非常焦慮,擔心父母拋棄她。

此外,外部的一些環境,比如孩子和同學間有矛盾,無法與同齡人友好共處,也會給孩子造成比較大的精神負擔,讓孩子陷入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3、境遇性焦慮

這類焦慮通常由某類突發事件引起的。

比如家中親人的離世,或者突發的自然災害等等。當年汶川地震時,我記得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

一個小男孩,地震發生時,他正在上廁所,可是沒等他從廁所出來,屋子裡就開始地動山搖,伴隨著周圍建築物倒塌發出的巨大響聲,巨大的恐懼瞬間將他吞沒。幸運的是,男孩最後被救了出來。可是震後,男孩不敢獨自上廁所,他總是擔心廁所隨時會塌陷,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並沒有隨著地震而結束。男孩的這種焦躁不安就是典型的境遇性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4、期待性焦慮

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或者期待過高,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就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期待性焦慮。因擔心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而受到排斥,孩子就會緊張、害怕,甚至產生羞愧情緒。

開篇提到的朵朵就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朵朵害怕再次尿床受到小朋友的嘲笑,令老師和家長失望,於是她非常緊張和焦慮。還有之前的熱播劇《小歡喜》中的英子,也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

由於媽媽宋倩對英子要求及其嚴格,並且對英子有著極高的期待:英子一定要上清華,並且考700分以上。而英子的夢想是去南大學天文,她內心沒有辦法滿足媽媽的嚴格期待,於是緊張、無奈、痛苦的情緒將英子包圍,最後英子由於過度焦慮整夜失眠,並患上了輕度抑鬱。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5、分離性焦慮

孩子與熟悉或親近的人分開時,孩子會哭鬧、情緒低落、鬱鬱寡歡,這都屬於分離性焦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每年開學的時候,都是一部超級震撼的“年度災難片”。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記得外甥女當年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足足哭了1個月。每天回家後都哭著跟我姐說不想上幼兒園。說太想媽媽了,還跑到衣櫃裡,把自己關在裡面哭。外甥女就屬於典型的分離性焦慮。她是採用這種哭鬧、撒潑的方式表達對這種分離的抗議。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

研究表明:分離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約10%的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症。

父母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焦慮

1、首先家長自身不過分焦慮。

家長本身先要做到不過分焦慮,否則孩子一定沒辦法消除自身的焦慮。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的媽媽就是很典型的過度焦慮。她想方設法給女兒花重金上補習班,把分數看得超級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在她心中最大的愛好就是自己的女兒,一心撲在孩子的身上,這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心理學家斯科特 ·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書中說:“對孩子人生的過度關愛,體現的是父母心智的不成熟,也是一種人格失調症,常常將自己與孩子都弄得疲憊不堪。”

家長的焦慮是特別容易傳給孩子的。我有一個高中同學,也是在高三那年,因為媽媽的焦慮導致她差點抑鬱。她的媽媽總是擔心她考不上重本,每天都要叮囑她再加把勁兒!那時的她被折磨的焦躁不安,彷彿考不上重點大學,人生就灰暗至極,未來就毫無希望了。所以,要想孩子不焦慮,首先父母做到不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共情傾聽幫孩子戰勝焦慮

“當孩子感到焦慮,無論是輕微還是嚴重,也無論對於他的年齡是否正常,只要我們能懷著一顆共情之心,去理解焦慮對身體、情緒、思想以及行為影響,我們就一定能幫助孩子克服焦慮。”-----《遊戲力II:輕推,幫孩子戰勝童年焦慮》

可見幫孩子戰勝焦慮,父母擁有能和孩子共情的心是關鍵。沒有共情,我們常常會對孩子的恐懼不以為然。看看你是不是在孩子焦慮緊張時也常常這樣對他說:

“這有什麼好怕的!膽子可真小!“
“你怎麼會怕那個呢?男子漢才不會怕!“
“告訴你多少次了,沒事的!“
“你看,別人都不怕!“
“我都說了我很快就回來!不許哭了!“
“如果你一直躲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得了!“

家長順嘴說出的這些話,本意是想讓孩子平靜下來,可孩子感受到的恐怕只有被輕視和否定。如果家長試著把自己放在孩子的立場,充分感受孩子的緊張和不安,用共情的方式去傾聽孩子,比如同樣的話換成下面的說法,效果肯定讓你驚喜。

“你好像有點害怕,要不要抓著我的手?“
“如果我做了那樣的噩夢,我肯定也會害怕的。“
“我知道你今天很想媽媽在家裡陪你呆著。“
“要不要媽媽陪著你玩一次?“
“你可以一直和媽媽呆在一起,等你準備好了,再過去加入他們。“

我記得我小時候,因為看了一個抗戰的電視劇:被裡面用來做實驗的人體器官嚇得不行,連著好幾晚上睡不好。我媽見我很害怕和不安,就叫著我的小名,很關切地問:“怎麼了,和媽媽說你害怕什麼呀?“後來媽媽得知了我害怕的原因,就摟著我睡了一晚,並溫柔地告訴我那都是假的,是為了拍電視做的道具。

"

文/格格鬥

6歲的朵朵上幼兒園大班了。朵朵一直文靜乖巧,很少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可最近朵朵卻像換了個人似的,上課愛請假,中午也不肯在幼兒園午睡,這讓老師和家長很著急。終於,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朵朵說出了原因。

原來,一次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朵朵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她很不好意思,特意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別人。晚上放學時,姥姥過來接她,老師就和老人說明了情況,並把尿溼的褲子一併遞給了姥姥。這一幕正巧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幾個小孩子捂著嘴邊笑邊說“朵朵尿床!朵朵尿床!”朵朵漲得滿臉通紅,淚水奪眶而出。心裡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在幼兒園睡午覺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後來朵朵慢慢開始排斥睡午覺,即使躺在幼兒園的小床上,也擔心自己睡著了尿床,於是朵朵每隔20分鐘都要跑去一次廁所;再後來,上課也要請假去廁所,可是去了廁所,朵朵並沒有便意。如果老師沒有立刻同意她去廁所,朵朵就會緊張不安,直到上完廁所才能安下心來。

其實朵朵之所以會有後來的表現,是因她總是擔心自己再次尿床被小朋友嘲笑,於是反覆確認自己上廁所這件事。朵朵的表現已經構成典型的焦慮症。

兒童也有焦慮感

在我們的印象裡,童年總是無憂無慮的。其實不然,焦慮誰都會有,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和快樂、悲傷一樣存在於兒童的生活當中。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也曾說過:“童年焦慮是很普遍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實已經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讓我們做事更加認真和謹慎。

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讓孩子憂鬱成疾,最終表現為兒童焦慮症。《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緊張、焦躁、擔心、恐懼、甚至神經質地重複做某一件事或某個動作。焦慮不僅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痛苦,導致抑鬱、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因此作為家長,及時觀察並瞭解孩子焦慮情緒的根源和類型,並找出應對辦法,尤為重要。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兒童焦慮的幾種分類。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兒童焦慮的幾種類型

從理論上講,兒童焦慮分為5種類型

1、素質性焦慮

通常有這種焦慮情緒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是很健全,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因此即便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引起他們情緒上的不安。

如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可能會對陌生的事物表現得緊張不安,進而哭鬧。這是由於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好不健全,外界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使得嬰兒變得敏感和脆弱,從而焦慮不安,外在表現為哭鬧不止。

記得我家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他睡醒了找奶吃。我像往常一樣抱起他餵奶,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小嘴剛要放到我的奶頭上,就會移開,就這樣如此反覆,後來他明顯開始焦躁不安,開始哼唧,最後變成大哭,任憑怎麼哄勸都沒有效果。

最後,我終於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原來是因為我身上的藥水味,讓他感到焦慮不安。那天我手腕不小心刮出血抹了點藥水。濃烈的藥水的味道,掩蓋了他熟悉的奶香味,於是寶寶有些不安和緊張。最後我把藥水洗掉後,寶寶才開心地吃起奶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環境性焦慮

這種焦慮是由於外界環境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產生的。外部的環境既包含家庭環境也包含社會、學校的環境。

比如,一個孩子生活在父母長期吵架的家庭中,那麼孩子的精神壓力就會比較大,他就容易焦慮。

記得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班級裡有個女孩,本來成績不錯,可是有段時間她的學習成績下滑的厲害,人也悶悶不樂,後老我們班主任家訪後得知,女孩的父母最近在總是吵架,父母關係的不和睦給女孩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她非常焦慮,擔心父母拋棄她。

此外,外部的一些環境,比如孩子和同學間有矛盾,無法與同齡人友好共處,也會給孩子造成比較大的精神負擔,讓孩子陷入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3、境遇性焦慮

這類焦慮通常由某類突發事件引起的。

比如家中親人的離世,或者突發的自然災害等等。當年汶川地震時,我記得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

一個小男孩,地震發生時,他正在上廁所,可是沒等他從廁所出來,屋子裡就開始地動山搖,伴隨著周圍建築物倒塌發出的巨大響聲,巨大的恐懼瞬間將他吞沒。幸運的是,男孩最後被救了出來。可是震後,男孩不敢獨自上廁所,他總是擔心廁所隨時會塌陷,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並沒有隨著地震而結束。男孩的這種焦躁不安就是典型的境遇性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4、期待性焦慮

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或者期待過高,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就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期待性焦慮。因擔心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而受到排斥,孩子就會緊張、害怕,甚至產生羞愧情緒。

開篇提到的朵朵就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朵朵害怕再次尿床受到小朋友的嘲笑,令老師和家長失望,於是她非常緊張和焦慮。還有之前的熱播劇《小歡喜》中的英子,也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

由於媽媽宋倩對英子要求及其嚴格,並且對英子有著極高的期待:英子一定要上清華,並且考700分以上。而英子的夢想是去南大學天文,她內心沒有辦法滿足媽媽的嚴格期待,於是緊張、無奈、痛苦的情緒將英子包圍,最後英子由於過度焦慮整夜失眠,並患上了輕度抑鬱。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5、分離性焦慮

孩子與熟悉或親近的人分開時,孩子會哭鬧、情緒低落、鬱鬱寡歡,這都屬於分離性焦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每年開學的時候,都是一部超級震撼的“年度災難片”。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記得外甥女當年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足足哭了1個月。每天回家後都哭著跟我姐說不想上幼兒園。說太想媽媽了,還跑到衣櫃裡,把自己關在裡面哭。外甥女就屬於典型的分離性焦慮。她是採用這種哭鬧、撒潑的方式表達對這種分離的抗議。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

研究表明:分離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約10%的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症。

父母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焦慮

1、首先家長自身不過分焦慮。

家長本身先要做到不過分焦慮,否則孩子一定沒辦法消除自身的焦慮。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的媽媽就是很典型的過度焦慮。她想方設法給女兒花重金上補習班,把分數看得超級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在她心中最大的愛好就是自己的女兒,一心撲在孩子的身上,這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心理學家斯科特 ·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書中說:“對孩子人生的過度關愛,體現的是父母心智的不成熟,也是一種人格失調症,常常將自己與孩子都弄得疲憊不堪。”

家長的焦慮是特別容易傳給孩子的。我有一個高中同學,也是在高三那年,因為媽媽的焦慮導致她差點抑鬱。她的媽媽總是擔心她考不上重本,每天都要叮囑她再加把勁兒!那時的她被折磨的焦躁不安,彷彿考不上重點大學,人生就灰暗至極,未來就毫無希望了。所以,要想孩子不焦慮,首先父母做到不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共情傾聽幫孩子戰勝焦慮

“當孩子感到焦慮,無論是輕微還是嚴重,也無論對於他的年齡是否正常,只要我們能懷著一顆共情之心,去理解焦慮對身體、情緒、思想以及行為影響,我們就一定能幫助孩子克服焦慮。”-----《遊戲力II:輕推,幫孩子戰勝童年焦慮》

可見幫孩子戰勝焦慮,父母擁有能和孩子共情的心是關鍵。沒有共情,我們常常會對孩子的恐懼不以為然。看看你是不是在孩子焦慮緊張時也常常這樣對他說:

“這有什麼好怕的!膽子可真小!“
“你怎麼會怕那個呢?男子漢才不會怕!“
“告訴你多少次了,沒事的!“
“你看,別人都不怕!“
“我都說了我很快就回來!不許哭了!“
“如果你一直躲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得了!“

家長順嘴說出的這些話,本意是想讓孩子平靜下來,可孩子感受到的恐怕只有被輕視和否定。如果家長試著把自己放在孩子的立場,充分感受孩子的緊張和不安,用共情的方式去傾聽孩子,比如同樣的話換成下面的說法,效果肯定讓你驚喜。

“你好像有點害怕,要不要抓著我的手?“
“如果我做了那樣的噩夢,我肯定也會害怕的。“
“我知道你今天很想媽媽在家裡陪你呆著。“
“要不要媽媽陪著你玩一次?“
“你可以一直和媽媽呆在一起,等你準備好了,再過去加入他們。“

我記得我小時候,因為看了一個抗戰的電視劇:被裡面用來做實驗的人體器官嚇得不行,連著好幾晚上睡不好。我媽見我很害怕和不安,就叫著我的小名,很關切地問:“怎麼了,和媽媽說你害怕什麼呀?“後來媽媽得知了我害怕的原因,就摟著我睡了一晚,並溫柔地告訴我那都是假的,是為了拍電視做的道具。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如果當時我媽沒有耐心地跟我講,而是不走心地來一句“肯定是假的!這有什麼好怕的!“我估計我會崩潰。所以,當孩子遇到害怕和焦慮的事情時,不要急著去否定,要詢問並傾聽,走心加共情。

3、用遊戲幫助孩子走出不安和焦慮。

熱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有相關實驗表明:經過特定的情景遊戲後,孩子先前的緊張、焦慮情緒會得到很大的緩解。所以利用情景遊戲來幫助孩子緩解和消除焦慮,是一種不錯的方式。這裡舉例兩種遊戲,生活中爸爸媽媽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靈活運用。

1、 牽繩遊戲:

工具:一根柔軟適度的繩子(注意繩子不要太細否則會劃傷孩子的手)、皮尺

做法:父母和孩子分別手持繩子的兩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對他說:“看看我走多遠你就會傷心”,然後調皮的抱住孩子對他說,“這麼遠會不會傷心”,這樣孩子基本都會被逗笑並放鬆下來。

然後慢慢地一點一點拉開距離,直到孩子喊停,然後用尺子測量這一輪孩子可以承受的最大距離。然後誇讚並鼓勵孩子再玩一輪,“看看這次寶貝能承受的距離會不會更遠”,如此反覆玩3、4次,最後記得一定要擁抱你的孩子,因為擁抱時最親密的聯結。

這個遊戲原理是用孩子看得見的繩子,讓孩子始終感覺到,父母和他之間一直存在著聯繫。不是父母走遠離開就是不要他了。

"

文/格格鬥

6歲的朵朵上幼兒園大班了。朵朵一直文靜乖巧,很少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可最近朵朵卻像換了個人似的,上課愛請假,中午也不肯在幼兒園午睡,這讓老師和家長很著急。終於,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朵朵說出了原因。

原來,一次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朵朵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她很不好意思,特意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別人。晚上放學時,姥姥過來接她,老師就和老人說明了情況,並把尿溼的褲子一併遞給了姥姥。這一幕正巧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幾個小孩子捂著嘴邊笑邊說“朵朵尿床!朵朵尿床!”朵朵漲得滿臉通紅,淚水奪眶而出。心裡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在幼兒園睡午覺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後來朵朵慢慢開始排斥睡午覺,即使躺在幼兒園的小床上,也擔心自己睡著了尿床,於是朵朵每隔20分鐘都要跑去一次廁所;再後來,上課也要請假去廁所,可是去了廁所,朵朵並沒有便意。如果老師沒有立刻同意她去廁所,朵朵就會緊張不安,直到上完廁所才能安下心來。

其實朵朵之所以會有後來的表現,是因她總是擔心自己再次尿床被小朋友嘲笑,於是反覆確認自己上廁所這件事。朵朵的表現已經構成典型的焦慮症。

兒童也有焦慮感

在我們的印象裡,童年總是無憂無慮的。其實不然,焦慮誰都會有,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和快樂、悲傷一樣存在於兒童的生活當中。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也曾說過:“童年焦慮是很普遍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實已經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讓我們做事更加認真和謹慎。

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讓孩子憂鬱成疾,最終表現為兒童焦慮症。《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緊張、焦躁、擔心、恐懼、甚至神經質地重複做某一件事或某個動作。焦慮不僅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痛苦,導致抑鬱、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因此作為家長,及時觀察並瞭解孩子焦慮情緒的根源和類型,並找出應對辦法,尤為重要。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兒童焦慮的幾種分類。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兒童焦慮的幾種類型

從理論上講,兒童焦慮分為5種類型

1、素質性焦慮

通常有這種焦慮情緒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是很健全,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因此即便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引起他們情緒上的不安。

如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可能會對陌生的事物表現得緊張不安,進而哭鬧。這是由於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好不健全,外界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使得嬰兒變得敏感和脆弱,從而焦慮不安,外在表現為哭鬧不止。

記得我家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他睡醒了找奶吃。我像往常一樣抱起他餵奶,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小嘴剛要放到我的奶頭上,就會移開,就這樣如此反覆,後來他明顯開始焦躁不安,開始哼唧,最後變成大哭,任憑怎麼哄勸都沒有效果。

最後,我終於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原來是因為我身上的藥水味,讓他感到焦慮不安。那天我手腕不小心刮出血抹了點藥水。濃烈的藥水的味道,掩蓋了他熟悉的奶香味,於是寶寶有些不安和緊張。最後我把藥水洗掉後,寶寶才開心地吃起奶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環境性焦慮

這種焦慮是由於外界環境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產生的。外部的環境既包含家庭環境也包含社會、學校的環境。

比如,一個孩子生活在父母長期吵架的家庭中,那麼孩子的精神壓力就會比較大,他就容易焦慮。

記得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班級裡有個女孩,本來成績不錯,可是有段時間她的學習成績下滑的厲害,人也悶悶不樂,後老我們班主任家訪後得知,女孩的父母最近在總是吵架,父母關係的不和睦給女孩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她非常焦慮,擔心父母拋棄她。

此外,外部的一些環境,比如孩子和同學間有矛盾,無法與同齡人友好共處,也會給孩子造成比較大的精神負擔,讓孩子陷入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3、境遇性焦慮

這類焦慮通常由某類突發事件引起的。

比如家中親人的離世,或者突發的自然災害等等。當年汶川地震時,我記得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

一個小男孩,地震發生時,他正在上廁所,可是沒等他從廁所出來,屋子裡就開始地動山搖,伴隨著周圍建築物倒塌發出的巨大響聲,巨大的恐懼瞬間將他吞沒。幸運的是,男孩最後被救了出來。可是震後,男孩不敢獨自上廁所,他總是擔心廁所隨時會塌陷,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並沒有隨著地震而結束。男孩的這種焦躁不安就是典型的境遇性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4、期待性焦慮

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或者期待過高,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就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期待性焦慮。因擔心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而受到排斥,孩子就會緊張、害怕,甚至產生羞愧情緒。

開篇提到的朵朵就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朵朵害怕再次尿床受到小朋友的嘲笑,令老師和家長失望,於是她非常緊張和焦慮。還有之前的熱播劇《小歡喜》中的英子,也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

由於媽媽宋倩對英子要求及其嚴格,並且對英子有著極高的期待:英子一定要上清華,並且考700分以上。而英子的夢想是去南大學天文,她內心沒有辦法滿足媽媽的嚴格期待,於是緊張、無奈、痛苦的情緒將英子包圍,最後英子由於過度焦慮整夜失眠,並患上了輕度抑鬱。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5、分離性焦慮

孩子與熟悉或親近的人分開時,孩子會哭鬧、情緒低落、鬱鬱寡歡,這都屬於分離性焦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每年開學的時候,都是一部超級震撼的“年度災難片”。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記得外甥女當年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足足哭了1個月。每天回家後都哭著跟我姐說不想上幼兒園。說太想媽媽了,還跑到衣櫃裡,把自己關在裡面哭。外甥女就屬於典型的分離性焦慮。她是採用這種哭鬧、撒潑的方式表達對這種分離的抗議。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

研究表明:分離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約10%的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症。

父母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焦慮

1、首先家長自身不過分焦慮。

家長本身先要做到不過分焦慮,否則孩子一定沒辦法消除自身的焦慮。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的媽媽就是很典型的過度焦慮。她想方設法給女兒花重金上補習班,把分數看得超級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在她心中最大的愛好就是自己的女兒,一心撲在孩子的身上,這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心理學家斯科特 ·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書中說:“對孩子人生的過度關愛,體現的是父母心智的不成熟,也是一種人格失調症,常常將自己與孩子都弄得疲憊不堪。”

家長的焦慮是特別容易傳給孩子的。我有一個高中同學,也是在高三那年,因為媽媽的焦慮導致她差點抑鬱。她的媽媽總是擔心她考不上重本,每天都要叮囑她再加把勁兒!那時的她被折磨的焦躁不安,彷彿考不上重點大學,人生就灰暗至極,未來就毫無希望了。所以,要想孩子不焦慮,首先父母做到不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共情傾聽幫孩子戰勝焦慮

“當孩子感到焦慮,無論是輕微還是嚴重,也無論對於他的年齡是否正常,只要我們能懷著一顆共情之心,去理解焦慮對身體、情緒、思想以及行為影響,我們就一定能幫助孩子克服焦慮。”-----《遊戲力II:輕推,幫孩子戰勝童年焦慮》

可見幫孩子戰勝焦慮,父母擁有能和孩子共情的心是關鍵。沒有共情,我們常常會對孩子的恐懼不以為然。看看你是不是在孩子焦慮緊張時也常常這樣對他說:

“這有什麼好怕的!膽子可真小!“
“你怎麼會怕那個呢?男子漢才不會怕!“
“告訴你多少次了,沒事的!“
“你看,別人都不怕!“
“我都說了我很快就回來!不許哭了!“
“如果你一直躲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得了!“

家長順嘴說出的這些話,本意是想讓孩子平靜下來,可孩子感受到的恐怕只有被輕視和否定。如果家長試著把自己放在孩子的立場,充分感受孩子的緊張和不安,用共情的方式去傾聽孩子,比如同樣的話換成下面的說法,效果肯定讓你驚喜。

“你好像有點害怕,要不要抓著我的手?“
“如果我做了那樣的噩夢,我肯定也會害怕的。“
“我知道你今天很想媽媽在家裡陪你呆著。“
“要不要媽媽陪著你玩一次?“
“你可以一直和媽媽呆在一起,等你準備好了,再過去加入他們。“

我記得我小時候,因為看了一個抗戰的電視劇:被裡面用來做實驗的人體器官嚇得不行,連著好幾晚上睡不好。我媽見我很害怕和不安,就叫著我的小名,很關切地問:“怎麼了,和媽媽說你害怕什麼呀?“後來媽媽得知了我害怕的原因,就摟著我睡了一晚,並溫柔地告訴我那都是假的,是為了拍電視做的道具。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如果當時我媽沒有耐心地跟我講,而是不走心地來一句“肯定是假的!這有什麼好怕的!“我估計我會崩潰。所以,當孩子遇到害怕和焦慮的事情時,不要急著去否定,要詢問並傾聽,走心加共情。

3、用遊戲幫助孩子走出不安和焦慮。

熱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有相關實驗表明:經過特定的情景遊戲後,孩子先前的緊張、焦慮情緒會得到很大的緩解。所以利用情景遊戲來幫助孩子緩解和消除焦慮,是一種不錯的方式。這裡舉例兩種遊戲,生活中爸爸媽媽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靈活運用。

1、 牽繩遊戲:

工具:一根柔軟適度的繩子(注意繩子不要太細否則會劃傷孩子的手)、皮尺

做法:父母和孩子分別手持繩子的兩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對他說:“看看我走多遠你就會傷心”,然後調皮的抱住孩子對他說,“這麼遠會不會傷心”,這樣孩子基本都會被逗笑並放鬆下來。

然後慢慢地一點一點拉開距離,直到孩子喊停,然後用尺子測量這一輪孩子可以承受的最大距離。然後誇讚並鼓勵孩子再玩一輪,“看看這次寶貝能承受的距離會不會更遠”,如此反覆玩3、4次,最後記得一定要擁抱你的孩子,因為擁抱時最親密的聯結。

這個遊戲原理是用孩子看得見的繩子,讓孩子始終感覺到,父母和他之間一直存在著聯繫。不是父母走遠離開就是不要他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 情景遊戲模擬

比如面對入園的分離焦慮,可以模擬“第一天上學”的情景。召集家庭成員,最好請來孩子的幾個好朋友,大家一起模擬老師和學生。用故事情節演繹第一天上學的情景:如入園後孩子們一起玩遊戲、放學後排隊接孩子,等等真實的場景,以此來告訴孩子,幼兒園是個大家庭,老師就像父母,小朋友就像兄弟姐妹。

類似的情景遊戲還有,手拉手,找朋友等等,可以幫助孩子緩解社交恐懼和焦慮。

4、製作一本抗焦慮筆記本

這個方法的靈感來自“敘事療法“的先鋒,澳大利亞心理治療師邁克爾.懷特。比如面對孩子尿床、做噩夢的焦慮,懷特先生會問:”如果你想解決尿床的問題,你需要怎樣的超能力?“,孩子回答說:”我需要老虎那麼大力氣。“

"

文/格格鬥

6歲的朵朵上幼兒園大班了。朵朵一直文靜乖巧,很少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可最近朵朵卻像換了個人似的,上課愛請假,中午也不肯在幼兒園午睡,這讓老師和家長很著急。終於,在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朵朵說出了原因。

原來,一次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朵朵醒來發現自己尿床了,她很不好意思,特意拜託老師不要告訴別人。晚上放學時,姥姥過來接她,老師就和老人說明了情況,並把尿溼的褲子一併遞給了姥姥。這一幕正巧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了,幾個小孩子捂著嘴邊笑邊說“朵朵尿床!朵朵尿床!”朵朵漲得滿臉通紅,淚水奪眶而出。心裡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在幼兒園睡午覺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後來朵朵慢慢開始排斥睡午覺,即使躺在幼兒園的小床上,也擔心自己睡著了尿床,於是朵朵每隔20分鐘都要跑去一次廁所;再後來,上課也要請假去廁所,可是去了廁所,朵朵並沒有便意。如果老師沒有立刻同意她去廁所,朵朵就會緊張不安,直到上完廁所才能安下心來。

其實朵朵之所以會有後來的表現,是因她總是擔心自己再次尿床被小朋友嘲笑,於是反覆確認自己上廁所這件事。朵朵的表現已經構成典型的焦慮症。

兒童也有焦慮感

在我們的印象裡,童年總是無憂無慮的。其實不然,焦慮誰都會有,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和快樂、悲傷一樣存在於兒童的生活當中。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也曾說過:“童年焦慮是很普遍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其實已經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讓我們做事更加認真和謹慎。

可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讓孩子憂鬱成疾,最終表現為兒童焦慮症。《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緊張、焦躁、擔心、恐懼、甚至神經質地重複做某一件事或某個動作。焦慮不僅會帶給孩子精神上的痛苦,導致抑鬱、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因此作為家長,及時觀察並瞭解孩子焦慮情緒的根源和類型,並找出應對辦法,尤為重要。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兒童焦慮的幾種分類。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兒童焦慮的幾種類型

從理論上講,兒童焦慮分為5種類型

1、素質性焦慮

通常有這種焦慮情緒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不是很健全,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因此即便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引起他們情緒上的不安。

如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可能會對陌生的事物表現得緊張不安,進而哭鬧。這是由於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好不健全,外界非常細微的變化也會使得嬰兒變得敏感和脆弱,從而焦慮不安,外在表現為哭鬧不止。

記得我家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他睡醒了找奶吃。我像往常一樣抱起他餵奶,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小嘴剛要放到我的奶頭上,就會移開,就這樣如此反覆,後來他明顯開始焦躁不安,開始哼唧,最後變成大哭,任憑怎麼哄勸都沒有效果。

最後,我終於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原來是因為我身上的藥水味,讓他感到焦慮不安。那天我手腕不小心刮出血抹了點藥水。濃烈的藥水的味道,掩蓋了他熟悉的奶香味,於是寶寶有些不安和緊張。最後我把藥水洗掉後,寶寶才開心地吃起奶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環境性焦慮

這種焦慮是由於外界環境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產生的。外部的環境既包含家庭環境也包含社會、學校的環境。

比如,一個孩子生活在父母長期吵架的家庭中,那麼孩子的精神壓力就會比較大,他就容易焦慮。

記得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班級裡有個女孩,本來成績不錯,可是有段時間她的學習成績下滑的厲害,人也悶悶不樂,後老我們班主任家訪後得知,女孩的父母最近在總是吵架,父母關係的不和睦給女孩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她非常焦慮,擔心父母拋棄她。

此外,外部的一些環境,比如孩子和同學間有矛盾,無法與同齡人友好共處,也會給孩子造成比較大的精神負擔,讓孩子陷入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3、境遇性焦慮

這類焦慮通常由某類突發事件引起的。

比如家中親人的離世,或者突發的自然災害等等。當年汶川地震時,我記得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

一個小男孩,地震發生時,他正在上廁所,可是沒等他從廁所出來,屋子裡就開始地動山搖,伴隨著周圍建築物倒塌發出的巨大響聲,巨大的恐懼瞬間將他吞沒。幸運的是,男孩最後被救了出來。可是震後,男孩不敢獨自上廁所,他總是擔心廁所隨時會塌陷,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並沒有隨著地震而結束。男孩的這種焦躁不安就是典型的境遇性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4、期待性焦慮

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或者期待過高,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就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期待性焦慮。因擔心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而受到排斥,孩子就會緊張、害怕,甚至產生羞愧情緒。

開篇提到的朵朵就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朵朵害怕再次尿床受到小朋友的嘲笑,令老師和家長失望,於是她非常緊張和焦慮。還有之前的熱播劇《小歡喜》中的英子,也屬於這種類型的焦慮。

由於媽媽宋倩對英子要求及其嚴格,並且對英子有著極高的期待:英子一定要上清華,並且考700分以上。而英子的夢想是去南大學天文,她內心沒有辦法滿足媽媽的嚴格期待,於是緊張、無奈、痛苦的情緒將英子包圍,最後英子由於過度焦慮整夜失眠,並患上了輕度抑鬱。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5、分離性焦慮

孩子與熟悉或親近的人分開時,孩子會哭鬧、情緒低落、鬱鬱寡歡,這都屬於分離性焦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每年開學的時候,都是一部超級震撼的“年度災難片”。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記得外甥女當年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足足哭了1個月。每天回家後都哭著跟我姐說不想上幼兒園。說太想媽媽了,還跑到衣櫃裡,把自己關在裡面哭。外甥女就屬於典型的分離性焦慮。她是採用這種哭鬧、撒潑的方式表達對這種分離的抗議。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

研究表明:分離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約10%的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症。

父母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焦慮

1、首先家長自身不過分焦慮。

家長本身先要做到不過分焦慮,否則孩子一定沒辦法消除自身的焦慮。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的媽媽就是很典型的過度焦慮。她想方設法給女兒花重金上補習班,把分數看得超級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在她心中最大的愛好就是自己的女兒,一心撲在孩子的身上,這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心理學家斯科特 ·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書中說:“對孩子人生的過度關愛,體現的是父母心智的不成熟,也是一種人格失調症,常常將自己與孩子都弄得疲憊不堪。”

家長的焦慮是特別容易傳給孩子的。我有一個高中同學,也是在高三那年,因為媽媽的焦慮導致她差點抑鬱。她的媽媽總是擔心她考不上重本,每天都要叮囑她再加把勁兒!那時的她被折磨的焦躁不安,彷彿考不上重點大學,人生就灰暗至極,未來就毫無希望了。所以,要想孩子不焦慮,首先父母做到不焦慮。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共情傾聽幫孩子戰勝焦慮

“當孩子感到焦慮,無論是輕微還是嚴重,也無論對於他的年齡是否正常,只要我們能懷著一顆共情之心,去理解焦慮對身體、情緒、思想以及行為影響,我們就一定能幫助孩子克服焦慮。”-----《遊戲力II:輕推,幫孩子戰勝童年焦慮》

可見幫孩子戰勝焦慮,父母擁有能和孩子共情的心是關鍵。沒有共情,我們常常會對孩子的恐懼不以為然。看看你是不是在孩子焦慮緊張時也常常這樣對他說:

“這有什麼好怕的!膽子可真小!“
“你怎麼會怕那個呢?男子漢才不會怕!“
“告訴你多少次了,沒事的!“
“你看,別人都不怕!“
“我都說了我很快就回來!不許哭了!“
“如果你一直躲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得了!“

家長順嘴說出的這些話,本意是想讓孩子平靜下來,可孩子感受到的恐怕只有被輕視和否定。如果家長試著把自己放在孩子的立場,充分感受孩子的緊張和不安,用共情的方式去傾聽孩子,比如同樣的話換成下面的說法,效果肯定讓你驚喜。

“你好像有點害怕,要不要抓著我的手?“
“如果我做了那樣的噩夢,我肯定也會害怕的。“
“我知道你今天很想媽媽在家裡陪你呆著。“
“要不要媽媽陪著你玩一次?“
“你可以一直和媽媽呆在一起,等你準備好了,再過去加入他們。“

我記得我小時候,因為看了一個抗戰的電視劇:被裡面用來做實驗的人體器官嚇得不行,連著好幾晚上睡不好。我媽見我很害怕和不安,就叫著我的小名,很關切地問:“怎麼了,和媽媽說你害怕什麼呀?“後來媽媽得知了我害怕的原因,就摟著我睡了一晚,並溫柔地告訴我那都是假的,是為了拍電視做的道具。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如果當時我媽沒有耐心地跟我講,而是不走心地來一句“肯定是假的!這有什麼好怕的!“我估計我會崩潰。所以,當孩子遇到害怕和焦慮的事情時,不要急著去否定,要詢問並傾聽,走心加共情。

3、用遊戲幫助孩子走出不安和焦慮。

熱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有相關實驗表明:經過特定的情景遊戲後,孩子先前的緊張、焦慮情緒會得到很大的緩解。所以利用情景遊戲來幫助孩子緩解和消除焦慮,是一種不錯的方式。這裡舉例兩種遊戲,生活中爸爸媽媽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靈活運用。

1、 牽繩遊戲:

工具:一根柔軟適度的繩子(注意繩子不要太細否則會劃傷孩子的手)、皮尺

做法:父母和孩子分別手持繩子的兩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對他說:“看看我走多遠你就會傷心”,然後調皮的抱住孩子對他說,“這麼遠會不會傷心”,這樣孩子基本都會被逗笑並放鬆下來。

然後慢慢地一點一點拉開距離,直到孩子喊停,然後用尺子測量這一輪孩子可以承受的最大距離。然後誇讚並鼓勵孩子再玩一輪,“看看這次寶貝能承受的距離會不會更遠”,如此反覆玩3、4次,最後記得一定要擁抱你的孩子,因為擁抱時最親密的聯結。

這個遊戲原理是用孩子看得見的繩子,讓孩子始終感覺到,父母和他之間一直存在著聯繫。不是父母走遠離開就是不要他了。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2、 情景遊戲模擬

比如面對入園的分離焦慮,可以模擬“第一天上學”的情景。召集家庭成員,最好請來孩子的幾個好朋友,大家一起模擬老師和學生。用故事情節演繹第一天上學的情景:如入園後孩子們一起玩遊戲、放學後排隊接孩子,等等真實的場景,以此來告訴孩子,幼兒園是個大家庭,老師就像父母,小朋友就像兄弟姐妹。

類似的情景遊戲還有,手拉手,找朋友等等,可以幫助孩子緩解社交恐懼和焦慮。

4、製作一本抗焦慮筆記本

這個方法的靈感來自“敘事療法“的先鋒,澳大利亞心理治療師邁克爾.懷特。比如面對孩子尿床、做噩夢的焦慮,懷特先生會問:”如果你想解決尿床的問題,你需要怎樣的超能力?“,孩子回答說:”我需要老虎那麼大力氣。“

”如果你一直在我身上,咱倆就回家“傾聽共情讓孩子告別壓力山大

然後,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在筆記本上製作一個家庭版的故事書:一起繪製上自己喜歡的大老虎,擁有健碩的身體,無窮的力氣,還有老虎戰勝惡魔或者壞人的情節。這樣,藉助創造力,孩子的好奇心,用外化的手段,讓孩子置身擁有戰勝焦慮和不安力量的角色中,讓孩子把自己想像成一隻勇敢又強大的老虎。這樣孩子就會慢慢減少對所擔心事件的焦慮情緒。

平日裡我們也可以準備一個本子,問出最令孩子焦慮不安的事物是什麼?然後讓孩子想象自己為了戰勝這個事物需要怎樣的超能力,然後在本子上畫出這個超能力角色,演繹一個孩子用超能力戰勝焦慮的故事。幫助孩子克服焦慮心理。

寫在最後:

其實說到底,想要幫助孩子擺脫焦慮,家長還是要在日常的養育生活中,多培養孩子內化的安全感,帶著共情的心去傾聽孩子,才會讓孩子在遇到事情後,擁有強大的內心和底氣,從而減少焦慮。

參考書籍:

《兒童情緒心理學》李群峰.著

《遊戲力II》科恩.著

我是格格鬥,2歲男孩的媽媽,喜歡讀書,熱衷兒童心理學研究,育兒路上與寶寶共成長。歡迎你關注我的頭條號@格格鬥愛baby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