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之泉,灌寫作之園

文學 語文 古詩 燕子 品德教育 2017-05-03

讓閱讀之泉,灌寫作之園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習作這個困惑筆者的課題,正是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洗禮中找尋到方法的。課改伊始,細細琢磨《語文課程標準》,其中明確要求廣泛閱讀各類讀物,量化各學段的閱讀量,為習作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因此,筆者嘗試營造課改提倡的開放生成的課堂,使習作教學滲透到閱讀教學之中,讓聽、說、讀、寫形成統一的、開放的訓練體系,將文本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到學生的閱讀體驗乃至語言表達,以期實現讀中練寫,寫中悟讀,讀寫結合。

一、啟發學生的多向思維,對話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過程。”那麼,如果能夠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流暢自如的親切對話,何愁學生沒有真切的體會,真誠的感悟,真實的感受呢?文本作為言語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統一體。學生主動地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設身處地地與文本進行對話,進而將自己個性化的理解、感悟和體驗融入文本,轉化為自己的“言”和“意”。寫作不就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嗎?

案例:蘇教版第八冊《燕子》,作者筆下的燕子是那麼活潑機靈,輕巧靈活,全都歸公於作者那精準傳神的描寫。葉老曾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羽毛、翅膀、尾巴的刻畫簡潔形象,寥寥幾筆就勾勒出燕子的外形;“斜著身子”、“掠過”、“橫掠”、“沾”只幾個動詞,燕子彷彿就在我們眼前飛舞;電線杆連著的幾痕細線如同五線譜,燕子成為音符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則構造了一幅春日歡歌的美妙畫面。在課堂的多向對話中,學生深入了理解,有了課後寫作的範例,誕生了如下的文字。

習作片段:

爺爺家有一對“小精靈”,它們都是鸚鵡。兩個小傢伙的顏色和性格都各不一樣。主人給它們起名:一隻叫“鳳啼”,一隻叫“龍鳴”。雖然有點拗口,但名字很有意義,也很吉祥。

“鳳啼”全身粉紅色,帶著黑色的斑紋,金黃的小嘴,尾巴像孔雀開屏,宛如一隻鳳凰落在人間。“龍鳴”身上是耀眼的金黃,翅膀卻抹了碧綠。它看上去,有著強健的體魄,粗壯的雙腿,很是英俊威武。

“龍鳴”和“鳳啼”經常賽歌,可“龍鳴”的歌喉真是讓人不敢恭維。上次,“鳳啼”在唱歌“啊-啊——啊-啊”,“哇-哇-哇哇!”“龍鳴”也唱了起來。嚇得“鳳啼”以為敵人來襲,腦袋一下鑽進毛髮裡。只見,“龍鳴”卻毫無顧忌地接著男高音,還不時衝我搖搖翅膀,生怕沒人欣賞。這不,一曲完畢,它見沒人理會,竟還“雙手”合十,為自個鼓掌!

孩子們充分運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創新的思維火花在課堂上下迸發。

二、遷移學生的生活場景,充實文本

在現行小語教材中,有許多緊扣課文內容、生動有趣的精美插圖,往往被大家忽視了。教師要妙用這些插圖補白,啟發學生或繪聲繪色地敘事,或栩栩如生地寫人,或身臨其境地談感想,或生動形象地狀景。

案例:蘇教版第八冊古詩《池上》。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鄉村兒童天真淳樸的形象,表現了童心的可愛和鄉村生活的情趣。然而,學生在體會“偷採白蓮回”的爛漫可愛時,褒貶不一。課文中情趣盎然的插圖,成了解讀文本的最佳途徑。引導和觀察中的妙語連珠,激活了孩子們平日裡上學、放學路上安大眼鏡湖那美麗的畫面,自然而然地化作習作本上散發著清香的文字。

習作片段:

在這個美好的季節裡,一個叫曉榮的小娃娃揹著魚簍,撐著小船悄悄出發了,駛向讓他惦記了幾天的小池塘。曉榮來到荷池,這裡的風景真是如詩如畫啊!一朵朵荷花競相開放:有的綻開了粉紅色的花瓣,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一陣微風吹過,翩翩起舞,顯現她那婀娜的身姿。在美麗的荷花之間,有著金黃色的花蕊,似乎是媽媽的雙手,她呵護著剛剛孕育出的蓮蓬寶寶。有的荷花只綻開了幾瓣,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只輕掀起面紗的一角,讓人不識她的廬山真面目,引起無數遐想。還有的緊緊合攏在一起,剛剛才露出頭來,好像在探聽周圍的動靜,默默等待著開放的絢爛時刻。你瞧,那碧綠的荷葉,一片挨著一片,像一群親朋好友的聚會。曉榮在菏塘中划著小船,只見他頭戴荷葉帽,光著小腳丫,一隻腳站著,另一隻抬起,胖胖的,白白的,讓人恨不得上前捏他一把。看他那嘴角輕揚的模樣,再看看船上散落的蓮蓬幾朵,呵呵,這個小傢伙!這會兒,他該鼓著腮幫,滿臉偷笑著溜之大吉啦!可是,他哪裡知道身後的浮萍被小船劃出一道痕跡,難以合攏了。

夏天的荷池已經是紅綠紛披了,這全身藕節似的小娃娃又給這清香四溢、綠荷撐傘的池塘增添了幾分生趣。

有了這樣的文字,教師何須再為學生掌握詩意而煩惱?學生早已沉浸詩歌之中享受語言,體會感情,會在這種擴充間理解得更深,走得更遠,簡單的文字符號也會因此散發出無窮的魅力。足見,寫中悟讀,能幫助學生更好把握主題,又何嘗不是一次美妙的雙贏呢?

三、點亮學生的情感世界,昇華文本

在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校本教研的今天,僅限於課本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2008年,祖國的西部四川發生了特大地震,牽動著億萬中華兒女的心,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戰勝天災!小學生同樣是祖國的一份子,除了和老師一起奉獻愛心,捐款捐物之外,難道不應該讓自己幼小的生命聆聽關於生死考驗的神聖的一課?於是,在當月的語文活動課上,筆者開展了“詩文祭”的活動,帶著孩子們一起讀報紙新聞,讀救援進展,讀英雄事蹟,讀網友祭文。每讀一篇,就是一次關乎生命的洗禮,叩響了孩子們的心靈之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們堅強有力的文字!

習作片段:

解放軍叔叔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遇難的老師也同樣如此。地震的緊要關頭,是他緊緊護住了講臺,護住了講臺下面的四個學生,他用身體擋住了砸下的巨石。當大家被挖出來時,老師死了,學生安然無恙,可老師的手卻怎麼也不能分開。讓我們記住:譚千秋老師,至死也不鬆動分毫,肝膽俱裂也不放開的雙手!

當我們抬起頭,眼前是一位位英雄的捨命救助;當我們又抬起頭,眼前是一座座重建的希望學校;當我們再抬起頭,眼前定是一張張笑臉的誕生!我們一定要手拉手渡過這個難關,祝願死者安息,生者堅強!

學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不是憑空得來的,更不是靠傳統課堂的灌輸就能實現的,而是他們自己在閱讀、交流、體會中昇華的。

如果說閱讀猶似幽靜山谷之中一眼清泉,那麼習作便是受其恩露與澆灌的一方綠畦。而我,則是課改春風下,一個勤懇的園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