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在中國璨若星河的文學史上,出現過很多天才級的人物。

比如寫《離騷》的屈原、寫《史記》的司馬遷,還有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蘇軾、辛棄疾、魯迅……這一長串的人名,勾勒出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文脈傳承。

然而,正如深不可測的太空一樣,既有耀眼的恆星,也有不起眼的行星,既有光芒萬丈的星雲,也有深不可測的黑洞。在中國文學史的長河裡,除了耀眼的明星,也有默默奉獻的大眾,更有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天才……

這裡,小編就單說一人。他生在晚唐,經歷五代十國之亂世,身懷經緯濟世之才,卻不被世俗接納,連考10多年的進士都沒有考中,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十上不第”詩人。

他就是晚唐詩人羅隱。

"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在中國璨若星河的文學史上,出現過很多天才級的人物。

比如寫《離騷》的屈原、寫《史記》的司馬遷,還有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蘇軾、辛棄疾、魯迅……這一長串的人名,勾勒出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文脈傳承。

然而,正如深不可測的太空一樣,既有耀眼的恆星,也有不起眼的行星,既有光芒萬丈的星雲,也有深不可測的黑洞。在中國文學史的長河裡,除了耀眼的明星,也有默默奉獻的大眾,更有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天才……

這裡,小編就單說一人。他生在晚唐,經歷五代十國之亂世,身懷經緯濟世之才,卻不被世俗接納,連考10多年的進士都沒有考中,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十上不第”詩人。

他就是晚唐詩人羅隱。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1

羅隱出生於晚唐的浙江杭州,是唐末五代時期著名作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他留存於世的詩歌有500首左右,除少數古詩和雜言詩外,大多是近體詩,其中以七律最多。在創作風格上,他桀驁不馴的性格,讓詩歌充滿了剛正浩然之氣,“篇篇都有喜怒哀樂、心志去就之語”,特別是喜歡發議論,諷刺辛辣,這在他的詠史詩中表現尤為明顯。

且看他的《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國家興亡衰敗自有其時運,吳國人又何苦要埋怨西施呢?如果西施知道怎麼顛覆吳國,那麼後來讓越國滅亡的又是誰呢?

西施作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自然是文人墨客們吟詠的對象。但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吳亡的根由歸之於女色,自古紅顏多禍水嘛,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而羅隱的這首小詩,立意不凡,破除了“紅顏禍水”的論調,閃現出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實事求是的辯證思維。

這首詩看似簡單,似乎是在為西施翻案,實際上卻有著更大的社會意義。我在拙文《學唐詩做職場達人|玩轉職場的祕笈,就隱藏在這四首唐詩裡》提出,職場人士辦事一定要有結果思維,要看透問題的本質,理清邏輯和輕重緩急,以結果導向指導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其中,我引用的唐詩就是這首 《西施》,用意也在於保持獨立思維,不能人云亦云。

再看另一首詠史絕句《帝幸蜀》:“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指的的是唐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卻不能像唐玄宗一樣找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唐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後來的帝王不要委過於人,這諷刺可真夠辛辣的。

"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在中國璨若星河的文學史上,出現過很多天才級的人物。

比如寫《離騷》的屈原、寫《史記》的司馬遷,還有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蘇軾、辛棄疾、魯迅……這一長串的人名,勾勒出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文脈傳承。

然而,正如深不可測的太空一樣,既有耀眼的恆星,也有不起眼的行星,既有光芒萬丈的星雲,也有深不可測的黑洞。在中國文學史的長河裡,除了耀眼的明星,也有默默奉獻的大眾,更有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天才……

這裡,小編就單說一人。他生在晚唐,經歷五代十國之亂世,身懷經緯濟世之才,卻不被世俗接納,連考10多年的進士都沒有考中,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十上不第”詩人。

他就是晚唐詩人羅隱。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1

羅隱出生於晚唐的浙江杭州,是唐末五代時期著名作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他留存於世的詩歌有500首左右,除少數古詩和雜言詩外,大多是近體詩,其中以七律最多。在創作風格上,他桀驁不馴的性格,讓詩歌充滿了剛正浩然之氣,“篇篇都有喜怒哀樂、心志去就之語”,特別是喜歡發議論,諷刺辛辣,這在他的詠史詩中表現尤為明顯。

且看他的《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國家興亡衰敗自有其時運,吳國人又何苦要埋怨西施呢?如果西施知道怎麼顛覆吳國,那麼後來讓越國滅亡的又是誰呢?

西施作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自然是文人墨客們吟詠的對象。但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吳亡的根由歸之於女色,自古紅顏多禍水嘛,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而羅隱的這首小詩,立意不凡,破除了“紅顏禍水”的論調,閃現出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實事求是的辯證思維。

這首詩看似簡單,似乎是在為西施翻案,實際上卻有著更大的社會意義。我在拙文《學唐詩做職場達人|玩轉職場的祕笈,就隱藏在這四首唐詩裡》提出,職場人士辦事一定要有結果思維,要看透問題的本質,理清邏輯和輕重緩急,以結果導向指導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其中,我引用的唐詩就是這首 《西施》,用意也在於保持獨立思維,不能人云亦云。

再看另一首詠史絕句《帝幸蜀》:“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指的的是唐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卻不能像唐玄宗一樣找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唐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後來的帝王不要委過於人,這諷刺可真夠辛辣的。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2

再看他詠懷諸葛亮的《籌筆驛》:“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巧合的是李商隱也寫過《籌筆驛》:“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先看李詩。詩人極力推崇諸葛亮的才能可比管仲、樂毅,卻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遺恨千古,從而借古喻今,表達了對晚唐政治黑暗的沉痛之情。

而羅詩則別出心裁,站位更高。據說,他落第後遊歷,在驛站看到了李商隱的《籌筆驛》,覺得很好,但沒寫到自己的心裡。於是,他也寫了一首,以歷史的眼光看待諸葛亮,將諸葛亮大業未成的原因 ,歸結為時運不濟,這不正像自己的一生嗎?空有遠大抱負,卻不為世人所用,不也是運氣不好嗎?“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竟成為千古名句。

羅隱的詩,總是能獨闢蹊徑,給人腦洞大開的感覺。除了詠史詩外,他的詠物詩也是別具一格。比如這首《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很多人詠蜂,都是讚美它們的勤勞和任勞任怨,而羅隱卻不同,在讚美蜜蜂的勤勞之餘,更發出了“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詰問,表達了對不勞而獲的人的不滿和痛恨。

怨不得有人說,相比於詩人身份而言,羅隱更是一位思想家、哲學家。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羅隱的詩歌無疑具有更深厚的社會意義和批判精神,可稱之為“詩人中的詩人”。

"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在中國璨若星河的文學史上,出現過很多天才級的人物。

比如寫《離騷》的屈原、寫《史記》的司馬遷,還有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蘇軾、辛棄疾、魯迅……這一長串的人名,勾勒出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文脈傳承。

然而,正如深不可測的太空一樣,既有耀眼的恆星,也有不起眼的行星,既有光芒萬丈的星雲,也有深不可測的黑洞。在中國文學史的長河裡,除了耀眼的明星,也有默默奉獻的大眾,更有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天才……

這裡,小編就單說一人。他生在晚唐,經歷五代十國之亂世,身懷經緯濟世之才,卻不被世俗接納,連考10多年的進士都沒有考中,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十上不第”詩人。

他就是晚唐詩人羅隱。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1

羅隱出生於晚唐的浙江杭州,是唐末五代時期著名作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他留存於世的詩歌有500首左右,除少數古詩和雜言詩外,大多是近體詩,其中以七律最多。在創作風格上,他桀驁不馴的性格,讓詩歌充滿了剛正浩然之氣,“篇篇都有喜怒哀樂、心志去就之語”,特別是喜歡發議論,諷刺辛辣,這在他的詠史詩中表現尤為明顯。

且看他的《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國家興亡衰敗自有其時運,吳國人又何苦要埋怨西施呢?如果西施知道怎麼顛覆吳國,那麼後來讓越國滅亡的又是誰呢?

西施作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自然是文人墨客們吟詠的對象。但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吳亡的根由歸之於女色,自古紅顏多禍水嘛,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而羅隱的這首小詩,立意不凡,破除了“紅顏禍水”的論調,閃現出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實事求是的辯證思維。

這首詩看似簡單,似乎是在為西施翻案,實際上卻有著更大的社會意義。我在拙文《學唐詩做職場達人|玩轉職場的祕笈,就隱藏在這四首唐詩裡》提出,職場人士辦事一定要有結果思維,要看透問題的本質,理清邏輯和輕重緩急,以結果導向指導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其中,我引用的唐詩就是這首 《西施》,用意也在於保持獨立思維,不能人云亦云。

再看另一首詠史絕句《帝幸蜀》:“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指的的是唐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卻不能像唐玄宗一樣找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唐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後來的帝王不要委過於人,這諷刺可真夠辛辣的。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2

再看他詠懷諸葛亮的《籌筆驛》:“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巧合的是李商隱也寫過《籌筆驛》:“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先看李詩。詩人極力推崇諸葛亮的才能可比管仲、樂毅,卻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遺恨千古,從而借古喻今,表達了對晚唐政治黑暗的沉痛之情。

而羅詩則別出心裁,站位更高。據說,他落第後遊歷,在驛站看到了李商隱的《籌筆驛》,覺得很好,但沒寫到自己的心裡。於是,他也寫了一首,以歷史的眼光看待諸葛亮,將諸葛亮大業未成的原因 ,歸結為時運不濟,這不正像自己的一生嗎?空有遠大抱負,卻不為世人所用,不也是運氣不好嗎?“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竟成為千古名句。

羅隱的詩,總是能獨闢蹊徑,給人腦洞大開的感覺。除了詠史詩外,他的詠物詩也是別具一格。比如這首《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很多人詠蜂,都是讚美它們的勤勞和任勞任怨,而羅隱卻不同,在讚美蜜蜂的勤勞之餘,更發出了“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詰問,表達了對不勞而獲的人的不滿和痛恨。

怨不得有人說,相比於詩人身份而言,羅隱更是一位思想家、哲學家。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羅隱的詩歌無疑具有更深厚的社會意義和批判精神,可稱之為“詩人中的詩人”。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3

當然,除了詩歌別具一格之外,羅隱最大的成就,還在於對小品文的貢獻。

因為羅隱的諷刺、詼諧的文風,讓他在諷刺散文領域的成就,也走上了巔峰,堪稱古代小品文的奇葩,其代表作品就是《讒書》。《讒書》作於公元867年,當時羅隱進京應試,久考不第,困在長安生活潦倒。他自稱,別人寫書是為了獲取榮耀,爭取富貴,自己寫書則是自取其辱,窮困潦倒 ,因此取名《讒書》。想想也確是,《讒書》收錄60篇小品文(今本缺兩篇),全是諷刺文章,故不為當世所容,羅隱也為此“一生不得錄用”。

比如收在《讒書》中的《英雄之言》,就通過劉邦、項羽的兩句所謂“英雄之言”,深刻揭露了哪些以救民塗炭的英雄“自命帝王”的強盜本質——

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

意思是說,看見財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出於寒冷飢餓;看見國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救百姓於水火。可劉邦卻說,“我的住處就應該像秦始皇那樣”,項羽則說,“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想來他們並不是沒有安分忍讓的心和正直不貪的品格,而是因為看到了秦始皇的奢華尊貴,然後產生了取而居之和取而代之的念頭。

這話說得這是入木三分、一針見血。

難怪魯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機》中對羅隱推崇有加。他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在中國璨若星河的文學史上,出現過很多天才級的人物。

比如寫《離騷》的屈原、寫《史記》的司馬遷,還有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蘇軾、辛棄疾、魯迅……這一長串的人名,勾勒出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文脈傳承。

然而,正如深不可測的太空一樣,既有耀眼的恆星,也有不起眼的行星,既有光芒萬丈的星雲,也有深不可測的黑洞。在中國文學史的長河裡,除了耀眼的明星,也有默默奉獻的大眾,更有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天才……

這裡,小編就單說一人。他生在晚唐,經歷五代十國之亂世,身懷經緯濟世之才,卻不被世俗接納,連考10多年的進士都沒有考中,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十上不第”詩人。

他就是晚唐詩人羅隱。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1

羅隱出生於晚唐的浙江杭州,是唐末五代時期著名作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他留存於世的詩歌有500首左右,除少數古詩和雜言詩外,大多是近體詩,其中以七律最多。在創作風格上,他桀驁不馴的性格,讓詩歌充滿了剛正浩然之氣,“篇篇都有喜怒哀樂、心志去就之語”,特別是喜歡發議論,諷刺辛辣,這在他的詠史詩中表現尤為明顯。

且看他的《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國家興亡衰敗自有其時運,吳國人又何苦要埋怨西施呢?如果西施知道怎麼顛覆吳國,那麼後來讓越國滅亡的又是誰呢?

西施作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自然是文人墨客們吟詠的對象。但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吳亡的根由歸之於女色,自古紅顏多禍水嘛,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而羅隱的這首小詩,立意不凡,破除了“紅顏禍水”的論調,閃現出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實事求是的辯證思維。

這首詩看似簡單,似乎是在為西施翻案,實際上卻有著更大的社會意義。我在拙文《學唐詩做職場達人|玩轉職場的祕笈,就隱藏在這四首唐詩裡》提出,職場人士辦事一定要有結果思維,要看透問題的本質,理清邏輯和輕重緩急,以結果導向指導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其中,我引用的唐詩就是這首 《西施》,用意也在於保持獨立思維,不能人云亦云。

再看另一首詠史絕句《帝幸蜀》:“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指的的是唐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卻不能像唐玄宗一樣找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唐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後來的帝王不要委過於人,這諷刺可真夠辛辣的。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2

再看他詠懷諸葛亮的《籌筆驛》:“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巧合的是李商隱也寫過《籌筆驛》:“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先看李詩。詩人極力推崇諸葛亮的才能可比管仲、樂毅,卻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遺恨千古,從而借古喻今,表達了對晚唐政治黑暗的沉痛之情。

而羅詩則別出心裁,站位更高。據說,他落第後遊歷,在驛站看到了李商隱的《籌筆驛》,覺得很好,但沒寫到自己的心裡。於是,他也寫了一首,以歷史的眼光看待諸葛亮,將諸葛亮大業未成的原因 ,歸結為時運不濟,這不正像自己的一生嗎?空有遠大抱負,卻不為世人所用,不也是運氣不好嗎?“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竟成為千古名句。

羅隱的詩,總是能獨闢蹊徑,給人腦洞大開的感覺。除了詠史詩外,他的詠物詩也是別具一格。比如這首《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很多人詠蜂,都是讚美它們的勤勞和任勞任怨,而羅隱卻不同,在讚美蜜蜂的勤勞之餘,更發出了“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詰問,表達了對不勞而獲的人的不滿和痛恨。

怨不得有人說,相比於詩人身份而言,羅隱更是一位思想家、哲學家。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羅隱的詩歌無疑具有更深厚的社會意義和批判精神,可稱之為“詩人中的詩人”。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3

當然,除了詩歌別具一格之外,羅隱最大的成就,還在於對小品文的貢獻。

因為羅隱的諷刺、詼諧的文風,讓他在諷刺散文領域的成就,也走上了巔峰,堪稱古代小品文的奇葩,其代表作品就是《讒書》。《讒書》作於公元867年,當時羅隱進京應試,久考不第,困在長安生活潦倒。他自稱,別人寫書是為了獲取榮耀,爭取富貴,自己寫書則是自取其辱,窮困潦倒 ,因此取名《讒書》。想想也確是,《讒書》收錄60篇小品文(今本缺兩篇),全是諷刺文章,故不為當世所容,羅隱也為此“一生不得錄用”。

比如收在《讒書》中的《英雄之言》,就通過劉邦、項羽的兩句所謂“英雄之言”,深刻揭露了哪些以救民塗炭的英雄“自命帝王”的強盜本質——

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

意思是說,看見財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出於寒冷飢餓;看見國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救百姓於水火。可劉邦卻說,“我的住處就應該像秦始皇那樣”,項羽則說,“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想來他們並不是沒有安分忍讓的心和正直不貪的品格,而是因為看到了秦始皇的奢華尊貴,然後產生了取而居之和取而代之的念頭。

這話說得這是入木三分、一針見血。

難怪魯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機》中對羅隱推崇有加。他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4

除了文學創作外,羅隱還真有濟世之才。他寫完《讒書》之後,再參加進士科舉,就沒有錄用的希望了,這樣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10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他開始隱居九華山。

即便如此,羅隱仍沒有放棄濟世的心。繼《讒書》之後,他又寫了《太平兩同書》,意在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書”。該書糅合了道、儒兩家的思想,全書分為貴賤、強弱、損益、理亂等十個問題,從不同側面對“致太平”之“本”和“術“進行了討論,其中既有豐富 的社會政治思想,也不乏深刻的辯證思維色彩,不僅豐富了古代中國的社會政治思想,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據重要的地位。

可惜的是,因為羅隱的個性過於乖張,又有天縱之才,自然不為當世所容,導致他的治世主張只能放在書本里,束之高閣,然後眼睜睜看著帝國一步步走向衰亡。

公元887年 ,55歲的羅隱回到家鄉,依吳越王錢繆,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在77歲 時離開人世。

羅隱人雖死,傳奇卻仍在繼續。正因為他在道家的高深造詣,民間傳說他為地仙,是真龍天子,連玉皇大帝都怕他萬一當了皇帝,會禍亂乾坤,於是派天兵天將換了羅隱的仙骨。羅隱咬緊牙關,渾身的仙骨都被換掉了,唯獨留下牙床骨沒有換,雖然做不成皇帝了,卻留下一張“聖賢嘴”。他說什麼,什麼就靈驗,簡直如神仙一般。

相傳一年冬天,羅隱京試再次落第,囊中羞澀,飢腸轆轆。於是,他走進店家想討口飯吃。結果,連進了幾家店都被趕了出來。羅隱悲憤交加,仰天長嘆:“天啊,我羅隱前世做了什麼孽,老天爺,你就下點麵粉給我吃吧。”話音剛落,就聽北風呼嘯,灰濛濛的天空竟然飄下白茫茫的麵粉。

長安大街上的人們紛紛拿著簸箕和掃把,走出家門搶奪上天賜予的麵粉。這時,官兵過來說,“天上落下的麵粉是皇糧,必須全部交出,否則格殺勿論。”看著這種情況,羅隱後悔自己開了金口,眼看要釀成慘禍。於是,他對著蒼天大喊:“蒼天啊,我寧願自己餓,落麵粉快好落歇了。”他原本是讓上天不要再落麵粉了,可說來神奇,上天把“好落歇”聽成了“好落雪”,結果天上落下的麵粉,馬上都變成了會融化的白雪。

"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在中國璨若星河的文學史上,出現過很多天才級的人物。

比如寫《離騷》的屈原、寫《史記》的司馬遷,還有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蘇軾、辛棄疾、魯迅……這一長串的人名,勾勒出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文脈傳承。

然而,正如深不可測的太空一樣,既有耀眼的恆星,也有不起眼的行星,既有光芒萬丈的星雲,也有深不可測的黑洞。在中國文學史的長河裡,除了耀眼的明星,也有默默奉獻的大眾,更有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天才……

這裡,小編就單說一人。他生在晚唐,經歷五代十國之亂世,身懷經緯濟世之才,卻不被世俗接納,連考10多年的進士都沒有考中,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十上不第”詩人。

他就是晚唐詩人羅隱。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1

羅隱出生於晚唐的浙江杭州,是唐末五代時期著名作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他留存於世的詩歌有500首左右,除少數古詩和雜言詩外,大多是近體詩,其中以七律最多。在創作風格上,他桀驁不馴的性格,讓詩歌充滿了剛正浩然之氣,“篇篇都有喜怒哀樂、心志去就之語”,特別是喜歡發議論,諷刺辛辣,這在他的詠史詩中表現尤為明顯。

且看他的《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國家興亡衰敗自有其時運,吳國人又何苦要埋怨西施呢?如果西施知道怎麼顛覆吳國,那麼後來讓越國滅亡的又是誰呢?

西施作為中國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自然是文人墨客們吟詠的對象。但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吳亡的根由歸之於女色,自古紅顏多禍水嘛,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而羅隱的這首小詩,立意不凡,破除了“紅顏禍水”的論調,閃現出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實事求是的辯證思維。

這首詩看似簡單,似乎是在為西施翻案,實際上卻有著更大的社會意義。我在拙文《學唐詩做職場達人|玩轉職場的祕笈,就隱藏在這四首唐詩裡》提出,職場人士辦事一定要有結果思維,要看透問題的本質,理清邏輯和輕重緩急,以結果導向指導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其中,我引用的唐詩就是這首 《西施》,用意也在於保持獨立思維,不能人云亦云。

再看另一首詠史絕句《帝幸蜀》:“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指的的是唐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卻不能像唐玄宗一樣找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唐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後來的帝王不要委過於人,這諷刺可真夠辛辣的。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2

再看他詠懷諸葛亮的《籌筆驛》:“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巧合的是李商隱也寫過《籌筆驛》:“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先看李詩。詩人極力推崇諸葛亮的才能可比管仲、樂毅,卻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遺恨千古,從而借古喻今,表達了對晚唐政治黑暗的沉痛之情。

而羅詩則別出心裁,站位更高。據說,他落第後遊歷,在驛站看到了李商隱的《籌筆驛》,覺得很好,但沒寫到自己的心裡。於是,他也寫了一首,以歷史的眼光看待諸葛亮,將諸葛亮大業未成的原因 ,歸結為時運不濟,這不正像自己的一生嗎?空有遠大抱負,卻不為世人所用,不也是運氣不好嗎?“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竟成為千古名句。

羅隱的詩,總是能獨闢蹊徑,給人腦洞大開的感覺。除了詠史詩外,他的詠物詩也是別具一格。比如這首《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很多人詠蜂,都是讚美它們的勤勞和任勞任怨,而羅隱卻不同,在讚美蜜蜂的勤勞之餘,更發出了“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詰問,表達了對不勞而獲的人的不滿和痛恨。

怨不得有人說,相比於詩人身份而言,羅隱更是一位思想家、哲學家。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羅隱的詩歌無疑具有更深厚的社會意義和批判精神,可稱之為“詩人中的詩人”。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3

當然,除了詩歌別具一格之外,羅隱最大的成就,還在於對小品文的貢獻。

因為羅隱的諷刺、詼諧的文風,讓他在諷刺散文領域的成就,也走上了巔峰,堪稱古代小品文的奇葩,其代表作品就是《讒書》。《讒書》作於公元867年,當時羅隱進京應試,久考不第,困在長安生活潦倒。他自稱,別人寫書是為了獲取榮耀,爭取富貴,自己寫書則是自取其辱,窮困潦倒 ,因此取名《讒書》。想想也確是,《讒書》收錄60篇小品文(今本缺兩篇),全是諷刺文章,故不為當世所容,羅隱也為此“一生不得錄用”。

比如收在《讒書》中的《英雄之言》,就通過劉邦、項羽的兩句所謂“英雄之言”,深刻揭露了哪些以救民塗炭的英雄“自命帝王”的強盜本質——

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

意思是說,看見財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出於寒冷飢餓;看見國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救百姓於水火。可劉邦卻說,“我的住處就應該像秦始皇那樣”,項羽則說,“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想來他們並不是沒有安分忍讓的心和正直不貪的品格,而是因為看到了秦始皇的奢華尊貴,然後產生了取而居之和取而代之的念頭。

這話說得這是入木三分、一針見血。

難怪魯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機》中對羅隱推崇有加。他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4

除了文學創作外,羅隱還真有濟世之才。他寫完《讒書》之後,再參加進士科舉,就沒有錄用的希望了,這樣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10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他開始隱居九華山。

即便如此,羅隱仍沒有放棄濟世的心。繼《讒書》之後,他又寫了《太平兩同書》,意在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書”。該書糅合了道、儒兩家的思想,全書分為貴賤、強弱、損益、理亂等十個問題,從不同側面對“致太平”之“本”和“術“進行了討論,其中既有豐富 的社會政治思想,也不乏深刻的辯證思維色彩,不僅豐富了古代中國的社會政治思想,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據重要的地位。

可惜的是,因為羅隱的個性過於乖張,又有天縱之才,自然不為當世所容,導致他的治世主張只能放在書本里,束之高閣,然後眼睜睜看著帝國一步步走向衰亡。

公元887年 ,55歲的羅隱回到家鄉,依吳越王錢繆,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在77歲 時離開人世。

羅隱人雖死,傳奇卻仍在繼續。正因為他在道家的高深造詣,民間傳說他為地仙,是真龍天子,連玉皇大帝都怕他萬一當了皇帝,會禍亂乾坤,於是派天兵天將換了羅隱的仙骨。羅隱咬緊牙關,渾身的仙骨都被換掉了,唯獨留下牙床骨沒有換,雖然做不成皇帝了,卻留下一張“聖賢嘴”。他說什麼,什麼就靈驗,簡直如神仙一般。

相傳一年冬天,羅隱京試再次落第,囊中羞澀,飢腸轆轆。於是,他走進店家想討口飯吃。結果,連進了幾家店都被趕了出來。羅隱悲憤交加,仰天長嘆:“天啊,我羅隱前世做了什麼孽,老天爺,你就下點麵粉給我吃吧。”話音剛落,就聽北風呼嘯,灰濛濛的天空竟然飄下白茫茫的麵粉。

長安大街上的人們紛紛拿著簸箕和掃把,走出家門搶奪上天賜予的麵粉。這時,官兵過來說,“天上落下的麵粉是皇糧,必須全部交出,否則格殺勿論。”看著這種情況,羅隱後悔自己開了金口,眼看要釀成慘禍。於是,他對著蒼天大喊:“蒼天啊,我寧願自己餓,落麵粉快好落歇了。”他原本是讓上天不要再落麵粉了,可說來神奇,上天把“好落歇”聽成了“好落雪”,結果天上落下的麵粉,馬上都變成了會融化的白雪。

他既是詩人又是神仙,連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濟世之才卻不見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