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漫談經典閱讀

文學 牡丹亭 資本論 儒家 蓑翁論書 2017-04-15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不知不覺,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又將來臨。從前年開始,金陵讀書都會在世界讀書日4月23日這一天推出特別專場,而今年特別專場的主題,我們會長宋老師定為“經典閱讀”。這兩天一直俗務纏身,很難完全沉下心來好好構思這一主題,無奈時間臨近,只好抽出時間,將這些還不是很成熟的想法整理成文。這樣一篇散記難免有拉拉撒撒、想到哪裡說到哪裡的嫌疑,還請列位見諒。

論書|漫談經典閱讀

關於“經典”一詞,百度百科裡的解釋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經典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總之,能夠被稱為“經典”的書籍,一定是相關領域裡最好、最精華的作品。儘管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以及不同的人群當中,對於“經典”的認定,可能有不一樣的理解;但還是有相當一批書籍,能夠超越時代、國家和階層,取得大家的廣泛認可。比如中國的先秦諸子散文、四大古典文學名著,西方的希臘羅馬神話、柏拉圖的《理想國》、希羅多德的《歷史》、馬克思的《資本論》、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等,都是能夠取得“最大公約數”的民眾認可的經典書籍。

基於以上所述,判斷一本書是否能夠被稱為“經典”,首先就要看對於它的讚揚、認可和推崇,能否超越時代、國家和特定階層而存在。《玉蒲團》這樣的色情文學書籍,無論是在成書的明代,還是在後世,讀者數量都不能算少,然而它顯然不具備超越時代和特定階層的意義。同樣的道理,在革命年代裡,類似《暴風驟雨》《林海雪原》等在內的一大批革命文學作品也曾備受推崇,擁有廣泛的讀者群體,然而因為這些作品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訴求過強,在一個去政治化的商業社會裡,就很快變得無人問津,這樣的作品也很難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經典”。

那麼什麼樣的書能夠超越時代、國家和特定階層,而獲得廣泛的推崇和認可呢?我想這樣的書大概會具備這樣幾點要素:第一,直指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第二,直面普遍意義上的人性;第三,注重對人作為生命個體本身的關注與關懷。

論書|漫談經典閱讀

關於第一點,我們可以舉的例子是《三國演義》和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前者儘管是以文學化的方式講述三國時期的歷史,但是其對於“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總結與關注,對於三國爭鬥過程當中政治權謀運用的細緻刻畫,則明顯具有普世意義;而《君主論》一書探討的是統治階級的治國原則,這在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當中,都是相當重要的命題。

關於第二點,我們可以舉的例子,是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托爾斯泰的《復活》。《牡丹亭》當中對於青年男女渴望戀愛自由的大力歌頌,是基於人的情愛自由的本能,也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復活》一書對於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墮落、沉淪與涅槃重生之間的人生境遇轉折,也把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跟自己靈魂之間的對話、拷問的全部歷程,展現得淋漓盡致。

論書|漫談經典閱讀

而我剛才提到的第三點,其實跟第二點是相輔相成的。在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裡,對於戰爭的描寫,就沒有停留在一般意義層面的大場面、大氣勢的宏大敘事上,而是深刻展現了戰爭中每一個個體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這樣的敘寫,讓人深切感受到戰爭中傷亡的那些士兵,不再是一連串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個個跟你我一樣,同呼吸、共命運的鮮活的人。這種人本主義的關注,我想也應該是“經典”的應有之義。

經典固然是具備相當意義上的超越屬性的,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任何書籍,要想成為經典,絕對不只是僅僅具備上述超越屬性就可以的。任何一本書,從普通讀物到萬千民眾公認的經典的過程,都是跟當時的社會氛圍、時代背景有著極大的關聯。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看似是悖論的現象,那就是:任何書籍要想成為經典,必須具備超越時代、國家和階層等屬性的特質,然而它真正轉化為經典的過程,卻又跟時代和國家環境緊密相連。舉幾個例子來說:如果羅馬帝國當年沒有改變對於基督教教徒的迫害政策,轉而將基督教定為帝國的國教,那麼基督教很可能早就已經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其典籍《聖經》也不可能成為宗教領域的重要經典論著;如果當年沒有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包括《論語》《孟子》等在內的儒家典籍,也可能失去了廣泛傳播的機會,更不用說成為後世公認的思想經典。任何一本經典的經典化過程,都是一個上佳的思想史和知識社會學的命題,相關學者好好研究的話,都能夠做出漂亮的博士論文或相關論著。

論書|漫談經典閱讀

最後,還是想就如何閱讀經典分享一點我個人的看法。在經典閱讀過程之中,要避免兩種不恰當的傾向。第一種是將經典神化,始終處在一種頂禮膜拜的視角下去閱讀經典。這樣的一種經典閱讀方式,某種程度上來說,跟當年的“兩個凡是”並沒有區別。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當然有它的很多過人之處和超越屬性,然而任何一本經典的內容,也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時代侷限,甚至糟粕。《水滸傳》當中對於女性的歧視和侮辱,莎翁戲劇《威尼斯商人》裡對於猶太人的仇恨與醜化,這些顯然不是我們稱這些作品為“經典”的理由,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也要注意辨別和分析。

第二種傾向就是一味將經典平庸化。有一些自視甚高的學者和媒體人,往往動輒對於經典論著口出狂言,認為它們一無是處,早已經不值得推崇。大家在網上搜搜,對於《水滸傳》《三國演義》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經典在內的全盤批判文章,並不在少數。這些論調顯然是將上述經典當中的時代侷限和糟粕,予以不切實際的放大。我們今天來讀經典,並不是對其內容不加區分地全盤學習和繼承,而更多地是學習其論證和研究的方法和視角(對於社科類經典而言),去學習其語言表達的精湛手法和對當時社會生活的準確還原(對於文學類經典而言)。那種因為經典存在侷限,就對其全盤否定的做法,也是典型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論書|漫談經典閱讀

很多時候,經典能夠成為經典,也在於其意蘊和內涵的豐富性、多義性。用魯迅先生評價《紅樓夢》的話來說,就是:“一部《紅樓夢》,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正基於此,我們沒有必要試圖第一次閱讀相關經典時,就希望完全理解經典的內涵。遇到不理解、看不懂的地方,可以跳過、可以存疑,或者做上標誌,以便下次閱讀時再加以思考。

我的個人體會是,好的經典作品,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閱讀,完全會有不一樣的體會。我處在青少年狀態時,曾經十多次試圖讀完《紅樓夢》,但每次都是讀了前幾回,就味同嚼蠟,馬上放棄。然而去年年底,在南京領讀者聯盟的號召下,我再次嘗試閱讀《紅樓夢》,卻是越讀越覺得有趣,用了將近二十天時間讀完後,還寫下了近萬字的讀書札記,並先後公開做過兩次分享。因此我的建議是,對於經典作品,可以買上最好的一個版本,放在家裡的書架上,每隔三五年,就拿出來重讀一次,相信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與思考。這樣久而久之,這些經典就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你的經典閱讀史,就跟你的人生史完美融合在一起。

我就分享這麼多,也期待大家的高見。

2017.4.14晚作於竹林齋

(本文是蓑翁為金陵讀書2017年4月23日舉辦的“我的經典閱讀之路”特別專場沙龍準備的講稿,配圖來源於豆瓣網讀書頻道。)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email protected]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註明“蓑翁論書”粉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