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經典名句,傳遞科學知識,暗藏人生智慧'

"

助讀資料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共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共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609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佔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佔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逸事等約佔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也就具有極高的價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還稱譽沈括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宋史·沈括傳》作者稱沈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

如今我們之所以對古代的科學著作推崇備至,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確實很發達,另一方面因為我國現代的科學技術在世界範圍內還不夠發達。《夢溪筆談》中所記載的科學水平在當時世界上應該毫無疑問是處於領先地位的。可在當時,科技是並不為社會所看重的,它只是正統知識的附庸。不過,《夢溪筆談》記載了大量當時的先進技術,最為我們熟悉的就是畢昇的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發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於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樸的精通曆法、登州人孫思恭釋虹及陸龍捲、河北的“團鋼”“灌鋼”技術、羌人冷作冶煉中對“痕子”的應用、“浸銅”的生產等,均屬科技史上的珍貴史料。上述對北宋科技成就的記載,已足以使《夢溪筆談》名垂青史。非但如此,該書還記錄了沈括自己的許多創見,這進一步推進了北宋的科學發展。

名句賞析

用力屈之如鉤,縱之鏗然用力屈之如鉤,縱之鏗然。

【譯文】用力使它彎曲,能彎成像鉤一樣;放開它,就發出清亮的聲響,又直得像弓弦一般。

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麵糊、木屑寫其形勢於木案上。

【譯文】最初是普遍地踏勘山嶽江河,隨後用麵糊、木屑在木質几案上模擬山嶽江河的地理狀況。

於金明池北鑿大澳可容龍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樑其上。

【譯文】在金明池北挖一個大澳,可以容納下龍船,在澳底安置木樁,用大木架在立柱上當做橫樑。

土人以雉尾裛yì之,乃採入缶fǒu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

【譯文】當地人用野雞尾沾取石油,於是把石油採集到瓦罐中,石油很像純漆,點燃石油就像燒麻一樣。

唯雌黃一漫則滅,仍久而不脫。古人謂之鉛黃,蓋用之有素矣。

【譯文】唯獨用雌黃一塗就抹掉了,過了很長時間仍不會脫落。古人稱校勘書籍為鉛黃,大概使用這種方法已有很長時間了。

指爪及碗脣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

【譯文】在指甲上或碗邊上也都可以安放磁針,這樣磁針轉動更迅速,只是這些東西堅硬光滑磁針容易墜落,不如用絲線懸掛的辦法更好。

人以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牆壁窗紙皆黔。

【譯文】人們以為堂屋已經被燒燬,都跑出去躲避雷火。等到雷聲停止,那間房子依然完好,只是牆壁和窗紙都黑了。

能用度外人,然後能周大事。

語出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能夠任用那些同自己關係疏遠,但是有才能的人,這樣才能夠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古人鑄鑑,鑑大則平,鑑小則凸。凡鑑窪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

出自《夢溪筆談·器用》。古人鑄造銅鏡時,如果是大鏡子就鑄成平的,如果是小鏡子就鑄成凸的。凡是凹面鏡,能把人面孔放大,凸面鏡能把人的面孔縮小。

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則百工不苟。後世風俗雖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

出自《夢溪筆談·器用》。古代的器物極其精巧,正是因為當時的人淳樸。人淳樸,工匠們做工就不會馬虎。後世的風俗雖然崇尚華麗,但是花在做工上的工夫比不上古人,所以製作出來的器物大多都不精巧。

二十年前嘗晝過縣,亦歷歷見人物。土人亦謂之海市,與登州所見大略相類也。

出自《夢溪筆談·海市蜃樓》。二十年前,曾經在白天經過這個縣,也很清晰的見到了人物。當地人們稱這種景象是海市,和登州時候所見到的景物,大致相同。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則來。白雁至則霜降,河北人謂之“霜信”。

出自《夢溪筆談·雜誌》。北方有一種白雁,模樣像雁,形體很小,是白色的,深秋時飛來。白雁飛來時就會出現霜降,黃河北面的人把它叫做“霜信”。

月本無光,尤銀丸,日耀之乃光耳。

出自《夢溪筆談》。月亮本來就沒有什麼光亮,就像是銀丸一樣,因為太陽照射它,他才發光。

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

出自《夢溪筆談·雜誌》。方術家用磁石摩擦針尖,針就能指示出南方,但是經常會微微偏向東方,不能完全指向南方。

黃環,即今之朱藤也,天下皆有。葉如槐,其花穗懸,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

出自《夢溪筆談·補筆談·藥議》。黃環,也就是今天的朱藤,各個地方都有。葉子像是槐葉,花穗是倒懸的,紫色,像是葛花,可以當做菜來食用,煮得不夠熟的話也會有少許毒性。

今茶之美者,其質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則新芽一發,便長寸餘,其細如針。唯芽長為上品,以其質幹、土力皆有餘故也。

出自《夢溪筆談。雜誌》。現在好的茶葉,它的品質向來優良,而用來培養它的土壤又肥沃,這樣新芽才生長出來,就有一寸多長了,細得就像針尖一樣。只有芽長的才是茶葉中的上品,這是因為它的品質、土壤環境都極其優越。

唐以來,士人文章好用古人語,而不考其意。

選自《補筆談篇·辯證》。唐代以來,讀書人做文章愛用古人的詞語句子,卻並不考究這些詞語句子的真正含義。

館閣新書淨本有誤書處,以雌黃塗之。

選自《故事篇》。館閣新書的本質有寫錯的地方,會用雄黃去塗抹修改它。

嘗教改字之法:刮洗則傷紙,紙貼之又易脫;粉塗則字不沒,塗數遍方能漫滅。

選自《雌黃改字》。我曾經嘗試著改字的方法。如果用刮洗則很容易傷及紙張,如果貼上新又容易脫落,用麵粉塗字又不能夠塗抹乾淨,需要進行多次塗抹,才能夠完全蓋住。

舊傳居此閣者,至多入相。學士爭槐廳,至有抵徹前人行李而強據之者。

選自《槐廳之爭》。舊的時候傳說,住在閣子中的人,很多都當上了丞相。學士們爭相居住在這槐廳中,甚至有的學士用行李搶佔槐廳。

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

選自沈括《海市蜃樓》在登州的大海眾,有的時候會出現雲氣,就像是宮殿、臺閣城堞、人物、車馬、冠冕等等清晰可見的景色,我們將這樣的景色稱之為“海市”

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

選自《樂律篇》。琴體雖然是用桐木製成的,但是需要很多年後木性全都褪盡了,彈出的琴聲才會激揚。

舊傳有虞美人草,聞人作《虞美人曲》,則枝葉皆動,他曲不然。景舒試之,誠如所傳。

選自《樂律篇》。舊時傳說有一種虞美人草,聽到有人演奏《虞美人曲》時,就會枝葉全都搖動,演奏其他的曲子時就不是這樣了。桑景舒作了試驗,確實就像傳說的那樣。

醫者所論人鬚髮眉,雖皆毛類,而所主五臟各異,故有老而須白眉發不白者,或發白而鬚眉不白者,髒氣有所偏故也。

選自《技藝篇》。醫生認為,人的鬍鬚、頭髮、眉毛,雖然都是毛髮類,但它們所從屬的五臟各有不同,所以有的人年老時鬍鬚白了而眉毛、頭髮不白,有的人頭髮白了而鬍鬚、眉毛不白,這是由五臟的氣不平衡導致的。

詩人以詩主人物,故雖小詩,莫不埏蹂極工而後已。所謂旬鍛月煉者,信非虛言。

選自《藝文篇》。詩人主要通過作詩來表現人物故事,所以就算是一首小詩,也無不是錘鍊到高度工巧的境界才罷休。所謂旬鍛月煉,確實不是空話。

大滷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鹽。

出自《夢溪筆談·辯證》。鹽池裡的滷水,如果用甘泉水去摻和,就不能生成食鹽。

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閣子,當前有一巨槐,素號“槐廳”。

出自《夢溪筆談·槐廳之爭》。在學士院的第三個廳堂學士閣前,有一顆巨大的槐樹,素來被人們稱為“槐廳”。

棗與棘相類,皆有刺。棗獨生,高而少橫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為別。

出自《夢溪筆談·藝文》。棗樹和荊棘相似,都有刺。棗枝往往單獨生長,長得高,枝條較少;棘往往叢生,長得矮,密集得形成樹叢,這就是它們的區別。

書字極須用意,不用意而用意,皆不能佳。此有妙理,非得之於心者,不曉吾語也。

出自《夢溪筆談·補筆談·藝文》。寫字要非常用心,不用心卻假裝用心,就寫不好字。這其中有著精妙的道理,沒有心得體會的人,是不會懂得我說的話的。

士人應敵文章,多用他人議論,而非心得。時人謂之語曰:“問即不會,用則不錯。”。

出自《夢溪筆談·謬誤譎詐附》。士人在寫應對文章時,大多喜歡借用他人的現成議論,而不是出於自己的心得體會。當時的人評論這種現象說:“問即不會,用則不錯。”

信安、滄、景之間,多蚊虻。夏月,牛馬皆以泥塗之,不爾多為蚊虻所斃。郊行不敢乘馬,馬為蚊虻所毒,則狂逸不可制。

出自《夢溪筆談·謬誤譎詐附》。信安、滄、景一帶,蚊虻很多。夏季時,當地的牛馬都要用爛泥來塗抹身體,不然大多都會被蚊虻咬死。人們到郊外去時不敢騎馬,一旦馬中了蚊虻的毒,就會狂奔不止。

其葉極芬香,秋後葉間微白如粉汙,闢蠹殊驗。南人採置席下,能去蚤蝨。

出自《夢溪筆談·辯證》。芸的葉子十分方向,秋天後,葉子微微發白,就像是塗抹了麵粉一樣,使用它防止蛀蟲效果十分明顯。南方人會將他們採集起來,放置在席上,可以去除跳蚤、蝨子。

知識拓展

科學大家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

"

助讀資料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共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共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609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佔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佔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逸事等約佔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也就具有極高的價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還稱譽沈括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宋史·沈括傳》作者稱沈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

如今我們之所以對古代的科學著作推崇備至,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確實很發達,另一方面因為我國現代的科學技術在世界範圍內還不夠發達。《夢溪筆談》中所記載的科學水平在當時世界上應該毫無疑問是處於領先地位的。可在當時,科技是並不為社會所看重的,它只是正統知識的附庸。不過,《夢溪筆談》記載了大量當時的先進技術,最為我們熟悉的就是畢昇的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發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於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樸的精通曆法、登州人孫思恭釋虹及陸龍捲、河北的“團鋼”“灌鋼”技術、羌人冷作冶煉中對“痕子”的應用、“浸銅”的生產等,均屬科技史上的珍貴史料。上述對北宋科技成就的記載,已足以使《夢溪筆談》名垂青史。非但如此,該書還記錄了沈括自己的許多創見,這進一步推進了北宋的科學發展。

名句賞析

用力屈之如鉤,縱之鏗然用力屈之如鉤,縱之鏗然。

【譯文】用力使它彎曲,能彎成像鉤一樣;放開它,就發出清亮的聲響,又直得像弓弦一般。

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麵糊、木屑寫其形勢於木案上。

【譯文】最初是普遍地踏勘山嶽江河,隨後用麵糊、木屑在木質几案上模擬山嶽江河的地理狀況。

於金明池北鑿大澳可容龍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樑其上。

【譯文】在金明池北挖一個大澳,可以容納下龍船,在澳底安置木樁,用大木架在立柱上當做橫樑。

土人以雉尾裛yì之,乃採入缶fǒu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

【譯文】當地人用野雞尾沾取石油,於是把石油採集到瓦罐中,石油很像純漆,點燃石油就像燒麻一樣。

唯雌黃一漫則滅,仍久而不脫。古人謂之鉛黃,蓋用之有素矣。

【譯文】唯獨用雌黃一塗就抹掉了,過了很長時間仍不會脫落。古人稱校勘書籍為鉛黃,大概使用這種方法已有很長時間了。

指爪及碗脣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

【譯文】在指甲上或碗邊上也都可以安放磁針,這樣磁針轉動更迅速,只是這些東西堅硬光滑磁針容易墜落,不如用絲線懸掛的辦法更好。

人以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牆壁窗紙皆黔。

【譯文】人們以為堂屋已經被燒燬,都跑出去躲避雷火。等到雷聲停止,那間房子依然完好,只是牆壁和窗紙都黑了。

能用度外人,然後能周大事。

語出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能夠任用那些同自己關係疏遠,但是有才能的人,這樣才能夠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古人鑄鑑,鑑大則平,鑑小則凸。凡鑑窪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

出自《夢溪筆談·器用》。古人鑄造銅鏡時,如果是大鏡子就鑄成平的,如果是小鏡子就鑄成凸的。凡是凹面鏡,能把人面孔放大,凸面鏡能把人的面孔縮小。

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則百工不苟。後世風俗雖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

出自《夢溪筆談·器用》。古代的器物極其精巧,正是因為當時的人淳樸。人淳樸,工匠們做工就不會馬虎。後世的風俗雖然崇尚華麗,但是花在做工上的工夫比不上古人,所以製作出來的器物大多都不精巧。

二十年前嘗晝過縣,亦歷歷見人物。土人亦謂之海市,與登州所見大略相類也。

出自《夢溪筆談·海市蜃樓》。二十年前,曾經在白天經過這個縣,也很清晰的見到了人物。當地人們稱這種景象是海市,和登州時候所見到的景物,大致相同。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則來。白雁至則霜降,河北人謂之“霜信”。

出自《夢溪筆談·雜誌》。北方有一種白雁,模樣像雁,形體很小,是白色的,深秋時飛來。白雁飛來時就會出現霜降,黃河北面的人把它叫做“霜信”。

月本無光,尤銀丸,日耀之乃光耳。

出自《夢溪筆談》。月亮本來就沒有什麼光亮,就像是銀丸一樣,因為太陽照射它,他才發光。

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

出自《夢溪筆談·雜誌》。方術家用磁石摩擦針尖,針就能指示出南方,但是經常會微微偏向東方,不能完全指向南方。

黃環,即今之朱藤也,天下皆有。葉如槐,其花穗懸,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

出自《夢溪筆談·補筆談·藥議》。黃環,也就是今天的朱藤,各個地方都有。葉子像是槐葉,花穗是倒懸的,紫色,像是葛花,可以當做菜來食用,煮得不夠熟的話也會有少許毒性。

今茶之美者,其質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則新芽一發,便長寸餘,其細如針。唯芽長為上品,以其質幹、土力皆有餘故也。

出自《夢溪筆談。雜誌》。現在好的茶葉,它的品質向來優良,而用來培養它的土壤又肥沃,這樣新芽才生長出來,就有一寸多長了,細得就像針尖一樣。只有芽長的才是茶葉中的上品,這是因為它的品質、土壤環境都極其優越。

唐以來,士人文章好用古人語,而不考其意。

選自《補筆談篇·辯證》。唐代以來,讀書人做文章愛用古人的詞語句子,卻並不考究這些詞語句子的真正含義。

館閣新書淨本有誤書處,以雌黃塗之。

選自《故事篇》。館閣新書的本質有寫錯的地方,會用雄黃去塗抹修改它。

嘗教改字之法:刮洗則傷紙,紙貼之又易脫;粉塗則字不沒,塗數遍方能漫滅。

選自《雌黃改字》。我曾經嘗試著改字的方法。如果用刮洗則很容易傷及紙張,如果貼上新又容易脫落,用麵粉塗字又不能夠塗抹乾淨,需要進行多次塗抹,才能夠完全蓋住。

舊傳居此閣者,至多入相。學士爭槐廳,至有抵徹前人行李而強據之者。

選自《槐廳之爭》。舊的時候傳說,住在閣子中的人,很多都當上了丞相。學士們爭相居住在這槐廳中,甚至有的學士用行李搶佔槐廳。

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

選自沈括《海市蜃樓》在登州的大海眾,有的時候會出現雲氣,就像是宮殿、臺閣城堞、人物、車馬、冠冕等等清晰可見的景色,我們將這樣的景色稱之為“海市”

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

選自《樂律篇》。琴體雖然是用桐木製成的,但是需要很多年後木性全都褪盡了,彈出的琴聲才會激揚。

舊傳有虞美人草,聞人作《虞美人曲》,則枝葉皆動,他曲不然。景舒試之,誠如所傳。

選自《樂律篇》。舊時傳說有一種虞美人草,聽到有人演奏《虞美人曲》時,就會枝葉全都搖動,演奏其他的曲子時就不是這樣了。桑景舒作了試驗,確實就像傳說的那樣。

醫者所論人鬚髮眉,雖皆毛類,而所主五臟各異,故有老而須白眉發不白者,或發白而鬚眉不白者,髒氣有所偏故也。

選自《技藝篇》。醫生認為,人的鬍鬚、頭髮、眉毛,雖然都是毛髮類,但它們所從屬的五臟各有不同,所以有的人年老時鬍鬚白了而眉毛、頭髮不白,有的人頭髮白了而鬍鬚、眉毛不白,這是由五臟的氣不平衡導致的。

詩人以詩主人物,故雖小詩,莫不埏蹂極工而後已。所謂旬鍛月煉者,信非虛言。

選自《藝文篇》。詩人主要通過作詩來表現人物故事,所以就算是一首小詩,也無不是錘鍊到高度工巧的境界才罷休。所謂旬鍛月煉,確實不是空話。

大滷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鹽。

出自《夢溪筆談·辯證》。鹽池裡的滷水,如果用甘泉水去摻和,就不能生成食鹽。

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閣子,當前有一巨槐,素號“槐廳”。

出自《夢溪筆談·槐廳之爭》。在學士院的第三個廳堂學士閣前,有一顆巨大的槐樹,素來被人們稱為“槐廳”。

棗與棘相類,皆有刺。棗獨生,高而少橫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為別。

出自《夢溪筆談·藝文》。棗樹和荊棘相似,都有刺。棗枝往往單獨生長,長得高,枝條較少;棘往往叢生,長得矮,密集得形成樹叢,這就是它們的區別。

書字極須用意,不用意而用意,皆不能佳。此有妙理,非得之於心者,不曉吾語也。

出自《夢溪筆談·補筆談·藝文》。寫字要非常用心,不用心卻假裝用心,就寫不好字。這其中有著精妙的道理,沒有心得體會的人,是不會懂得我說的話的。

士人應敵文章,多用他人議論,而非心得。時人謂之語曰:“問即不會,用則不錯。”。

出自《夢溪筆談·謬誤譎詐附》。士人在寫應對文章時,大多喜歡借用他人的現成議論,而不是出於自己的心得體會。當時的人評論這種現象說:“問即不會,用則不錯。”

信安、滄、景之間,多蚊虻。夏月,牛馬皆以泥塗之,不爾多為蚊虻所斃。郊行不敢乘馬,馬為蚊虻所毒,則狂逸不可制。

出自《夢溪筆談·謬誤譎詐附》。信安、滄、景一帶,蚊虻很多。夏季時,當地的牛馬都要用爛泥來塗抹身體,不然大多都會被蚊虻咬死。人們到郊外去時不敢騎馬,一旦馬中了蚊虻的毒,就會狂奔不止。

其葉極芬香,秋後葉間微白如粉汙,闢蠹殊驗。南人採置席下,能去蚤蝨。

出自《夢溪筆談·辯證》。芸的葉子十分方向,秋天後,葉子微微發白,就像是塗抹了麵粉一樣,使用它防止蛀蟲效果十分明顯。南方人會將他們採集起來,放置在席上,可以去除跳蚤、蝨子。

知識拓展

科學大家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

《夢溪筆談》經典名句,傳遞科學知識,暗藏人生智慧

在此之後,沈括回到潤州,將他以前購置的園子加以修整,命名為“夢溪園”,便在此隱居。他一生著作多達幾十種,但保存到現在的,除《夢溪筆談》外,僅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和醫藥著作《良方》等少數幾部了。

沈括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裡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曆法與今天的陽曆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衝積平原的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方藥,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沈括還是一個傑出的天文學家。熙寧五年(1072年),也就是在沈括負責汴河水建設時,沈括還負責領導司天監。在任職期間,他先後罷免了六名不學無術的舊曆官,並且不計出身,破格推薦精通天文歷算、出身平民的淮南人衛樸進入司天監,主持修訂新曆的重要工作。沈括和衛樸治學態度都很認真,對舊曆官憑藉演算湊數的修歷方法非常不滿,主張從觀測天象入手,以實測結果作為修訂曆法的根據。為此,沈括首先研究並改革了渾儀、浮漏和影表等舊式的天文觀測儀器。

沈括文武雙全,不僅在科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且為保衛北宋的疆土也做出過重要貢獻。北宋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遼和西夏貴族統治者經常侵擾中原地區,擄掠人口牲畜,給當時的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破壞。沈括堅定地站在主戰派一邊。在熙寧七年(1074年)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和軍器監長官期間,他攻讀兵書,精心研究城防、陣法、兵車、兵器、戰略戰術等軍事問題,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還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功地應用在軍事科學上。同時,沈括對弓弩甲冑和刀槍等武器的製造也都做過深入研究,為提高兵器和裝備的質量做出了一定貢獻。

在醫學方面,嘗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稱《良方》),以及《夢溪筆談》及《補筆談》中,都有涉獵。如提及秋石之製備,論及四十四種藥物之形態、配伍、藥理、製劑、採集、生長環境等。其《良方》由後人與蘇軾之《醫藥雜說》合併,編成《蘇沈良方》,現有多種版本流傳於世。

與沈括有關的小知識

沈括星

1979年7月1日為了紀念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該臺在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2027”命名為“沈括星”。簡而言之,沈括的《夢溪筆談》是對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