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安排任務上,老舍先生採用“主要人物貫穿始終,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再次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手法,很好地平衡了主次之間的關係。

使用類型化人物塑造的同時,使用一種鬆散自然的人物關係,不像戲劇那樣互為因果層層遞進,很好地形成了一種接近“生活流”的紀實性。

超戲劇結構下的時空自由、自然化的人物關係,這兩點讓《茶館》在打破了戲劇“三一律”的同時,在戲劇文本與電影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安排任務上,老舍先生採用“主要人物貫穿始終,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再次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手法,很好地平衡了主次之間的關係。

使用類型化人物塑造的同時,使用一種鬆散自然的人物關係,不像戲劇那樣互為因果層層遞進,很好地形成了一種接近“生活流”的紀實性。

超戲劇結構下的時空自由、自然化的人物關係,這兩點讓《茶館》在打破了戲劇“三一律”的同時,在戲劇文本與電影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二.導演好

本片的導演是謝添,著名的表演、編劇、導演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馬路天使》(演員)、《錦上添花》(導演)、《七品芝麻官》(導演)、《林家鋪子》(演員)等,一生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安排任務上,老舍先生採用“主要人物貫穿始終,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再次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手法,很好地平衡了主次之間的關係。

使用類型化人物塑造的同時,使用一種鬆散自然的人物關係,不像戲劇那樣互為因果層層遞進,很好地形成了一種接近“生活流”的紀實性。

超戲劇結構下的時空自由、自然化的人物關係,這兩點讓《茶館》在打破了戲劇“三一律”的同時,在戲劇文本與電影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二.導演好

本片的導演是謝添,著名的表演、編劇、導演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馬路天使》(演員)、《錦上添花》(導演)、《七品芝麻官》(導演)、《林家鋪子》(演員)等,一生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拍攝《茶館》時,謝添有著十分明確強烈的電影語言意識。

他在採訪中談及:

“既是電影,就不能用舞臺的手法來表現,必須用鏡頭去表現。電影鏡頭不同於話劇舞臺,它是允許觀眾到舞臺上去看戲,使觀眾身臨其境,有立體感,像在生活裡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把舞臺上看不到的第四面牆設計出來。我們還可以發揮電影的特長,運用鏡頭調度,使觀眾看到舞臺上看不到的細部。”

於是,在《茶館》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電影語言的使用。

例如電影在三個時間跨度的過渡中,都是在街上表現的,一條街就展示了三個時代的變遷。

清兵逮人、學生運動、難民流離失所、吉普車的橫衝直撞、國民黨的傷兵......每一個時代的特徵都被調用了出來。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安排任務上,老舍先生採用“主要人物貫穿始終,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再次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手法,很好地平衡了主次之間的關係。

使用類型化人物塑造的同時,使用一種鬆散自然的人物關係,不像戲劇那樣互為因果層層遞進,很好地形成了一種接近“生活流”的紀實性。

超戲劇結構下的時空自由、自然化的人物關係,這兩點讓《茶館》在打破了戲劇“三一律”的同時,在戲劇文本與電影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二.導演好

本片的導演是謝添,著名的表演、編劇、導演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馬路天使》(演員)、《錦上添花》(導演)、《七品芝麻官》(導演)、《林家鋪子》(演員)等,一生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拍攝《茶館》時,謝添有著十分明確強烈的電影語言意識。

他在採訪中談及:

“既是電影,就不能用舞臺的手法來表現,必須用鏡頭去表現。電影鏡頭不同於話劇舞臺,它是允許觀眾到舞臺上去看戲,使觀眾身臨其境,有立體感,像在生活裡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把舞臺上看不到的第四面牆設計出來。我們還可以發揮電影的特長,運用鏡頭調度,使觀眾看到舞臺上看不到的細部。”

於是,在《茶館》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電影語言的使用。

例如電影在三個時間跨度的過渡中,都是在街上表現的,一條街就展示了三個時代的變遷。

清兵逮人、學生運動、難民流離失所、吉普車的橫衝直撞、國民黨的傷兵......每一個時代的特徵都被調用了出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同時,每一段的轉場也會出現一個說數來寶的藝人。這種已經遠離當今觀眾的藝術形式,極大地在熒幕上造成一種視覺奇觀,引誘著當代人沉浸其中。

聲音上導演也考慮到了,他把老北京街頭的叫賣聲編進了音樂裡作為影片的主旋律。所以那些個“賣糖葫蘆”、“賣瓜子”、“賣柿子”等聲音都是實錄下來的,很好地豐富了影片的畫面空間,增加了真實性。

除此之外,特寫、低角度拍攝、跟鏡頭、豐富的音響等手法在片中使用的相當流暢,賦予了《茶館》濃重的電影感。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安排任務上,老舍先生採用“主要人物貫穿始終,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再次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手法,很好地平衡了主次之間的關係。

使用類型化人物塑造的同時,使用一種鬆散自然的人物關係,不像戲劇那樣互為因果層層遞進,很好地形成了一種接近“生活流”的紀實性。

超戲劇結構下的時空自由、自然化的人物關係,這兩點讓《茶館》在打破了戲劇“三一律”的同時,在戲劇文本與電影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二.導演好

本片的導演是謝添,著名的表演、編劇、導演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馬路天使》(演員)、《錦上添花》(導演)、《七品芝麻官》(導演)、《林家鋪子》(演員)等,一生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拍攝《茶館》時,謝添有著十分明確強烈的電影語言意識。

他在採訪中談及:

“既是電影,就不能用舞臺的手法來表現,必須用鏡頭去表現。電影鏡頭不同於話劇舞臺,它是允許觀眾到舞臺上去看戲,使觀眾身臨其境,有立體感,像在生活裡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把舞臺上看不到的第四面牆設計出來。我們還可以發揮電影的特長,運用鏡頭調度,使觀眾看到舞臺上看不到的細部。”

於是,在《茶館》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電影語言的使用。

例如電影在三個時間跨度的過渡中,都是在街上表現的,一條街就展示了三個時代的變遷。

清兵逮人、學生運動、難民流離失所、吉普車的橫衝直撞、國民黨的傷兵......每一個時代的特徵都被調用了出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同時,每一段的轉場也會出現一個說數來寶的藝人。這種已經遠離當今觀眾的藝術形式,極大地在熒幕上造成一種視覺奇觀,引誘著當代人沉浸其中。

聲音上導演也考慮到了,他把老北京街頭的叫賣聲編進了音樂裡作為影片的主旋律。所以那些個“賣糖葫蘆”、“賣瓜子”、“賣柿子”等聲音都是實錄下來的,很好地豐富了影片的畫面空間,增加了真實性。

除此之外,特寫、低角度拍攝、跟鏡頭、豐富的音響等手法在片中使用的相當流暢,賦予了《茶館》濃重的電影感。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三.好演員

這部電影的老戲骨們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

扮演王掌櫃的於是之,常四爺的鄭榕、秦仲義的藍天野、大小劉麻子的英若誠......

他們身上那股子渾然天成的京味可謂是出神入化,彷彿一下子把觀眾帶到那個小小的茶館之中,品味著老北京在幾十年裡的種種遭遇。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安排任務上,老舍先生採用“主要人物貫穿始終,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再次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手法,很好地平衡了主次之間的關係。

使用類型化人物塑造的同時,使用一種鬆散自然的人物關係,不像戲劇那樣互為因果層層遞進,很好地形成了一種接近“生活流”的紀實性。

超戲劇結構下的時空自由、自然化的人物關係,這兩點讓《茶館》在打破了戲劇“三一律”的同時,在戲劇文本與電影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二.導演好

本片的導演是謝添,著名的表演、編劇、導演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馬路天使》(演員)、《錦上添花》(導演)、《七品芝麻官》(導演)、《林家鋪子》(演員)等,一生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拍攝《茶館》時,謝添有著十分明確強烈的電影語言意識。

他在採訪中談及:

“既是電影,就不能用舞臺的手法來表現,必須用鏡頭去表現。電影鏡頭不同於話劇舞臺,它是允許觀眾到舞臺上去看戲,使觀眾身臨其境,有立體感,像在生活裡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把舞臺上看不到的第四面牆設計出來。我們還可以發揮電影的特長,運用鏡頭調度,使觀眾看到舞臺上看不到的細部。”

於是,在《茶館》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電影語言的使用。

例如電影在三個時間跨度的過渡中,都是在街上表現的,一條街就展示了三個時代的變遷。

清兵逮人、學生運動、難民流離失所、吉普車的橫衝直撞、國民黨的傷兵......每一個時代的特徵都被調用了出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同時,每一段的轉場也會出現一個說數來寶的藝人。這種已經遠離當今觀眾的藝術形式,極大地在熒幕上造成一種視覺奇觀,引誘著當代人沉浸其中。

聲音上導演也考慮到了,他把老北京街頭的叫賣聲編進了音樂裡作為影片的主旋律。所以那些個“賣糖葫蘆”、“賣瓜子”、“賣柿子”等聲音都是實錄下來的,很好地豐富了影片的畫面空間,增加了真實性。

除此之外,特寫、低角度拍攝、跟鏡頭、豐富的音響等手法在片中使用的相當流暢,賦予了《茶館》濃重的電影感。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三.好演員

這部電影的老戲骨們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

扮演王掌櫃的於是之,常四爺的鄭榕、秦仲義的藍天野、大小劉麻子的英若誠......

他們身上那股子渾然天成的京味可謂是出神入化,彷彿一下子把觀眾帶到那個小小的茶館之中,品味著老北京在幾十年裡的種種遭遇。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幾位群眾演員已經七八十歲高齡了。他們是八十三歲的孫進修、七十歲的曹孟浪和七十二歲的何康理。

就拿於是之來說,畢業於北京大學法語專業,先是進入文工團,在戲劇舞臺上塑造了程瘋子(《龍鬚溝》)、洋車伕老馬(《駱駝祥子》)、王利發(《茶館》)等形象。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安排任務上,老舍先生採用“主要人物貫穿始終,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再次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手法,很好地平衡了主次之間的關係。

使用類型化人物塑造的同時,使用一種鬆散自然的人物關係,不像戲劇那樣互為因果層層遞進,很好地形成了一種接近“生活流”的紀實性。

超戲劇結構下的時空自由、自然化的人物關係,這兩點讓《茶館》在打破了戲劇“三一律”的同時,在戲劇文本與電影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二.導演好

本片的導演是謝添,著名的表演、編劇、導演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馬路天使》(演員)、《錦上添花》(導演)、《七品芝麻官》(導演)、《林家鋪子》(演員)等,一生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拍攝《茶館》時,謝添有著十分明確強烈的電影語言意識。

他在採訪中談及:

“既是電影,就不能用舞臺的手法來表現,必須用鏡頭去表現。電影鏡頭不同於話劇舞臺,它是允許觀眾到舞臺上去看戲,使觀眾身臨其境,有立體感,像在生活裡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把舞臺上看不到的第四面牆設計出來。我們還可以發揮電影的特長,運用鏡頭調度,使觀眾看到舞臺上看不到的細部。”

於是,在《茶館》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電影語言的使用。

例如電影在三個時間跨度的過渡中,都是在街上表現的,一條街就展示了三個時代的變遷。

清兵逮人、學生運動、難民流離失所、吉普車的橫衝直撞、國民黨的傷兵......每一個時代的特徵都被調用了出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同時,每一段的轉場也會出現一個說數來寶的藝人。這種已經遠離當今觀眾的藝術形式,極大地在熒幕上造成一種視覺奇觀,引誘著當代人沉浸其中。

聲音上導演也考慮到了,他把老北京街頭的叫賣聲編進了音樂裡作為影片的主旋律。所以那些個“賣糖葫蘆”、“賣瓜子”、“賣柿子”等聲音都是實錄下來的,很好地豐富了影片的畫面空間,增加了真實性。

除此之外,特寫、低角度拍攝、跟鏡頭、豐富的音響等手法在片中使用的相當流暢,賦予了《茶館》濃重的電影感。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三.好演員

這部電影的老戲骨們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

扮演王掌櫃的於是之,常四爺的鄭榕、秦仲義的藍天野、大小劉麻子的英若誠......

他們身上那股子渾然天成的京味可謂是出神入化,彷彿一下子把觀眾帶到那個小小的茶館之中,品味著老北京在幾十年裡的種種遭遇。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幾位群眾演員已經七八十歲高齡了。他們是八十三歲的孫進修、七十歲的曹孟浪和七十二歲的何康理。

就拿於是之來說,畢業於北京大學法語專業,先是進入文工團,在戲劇舞臺上塑造了程瘋子(《龍鬚溝》)、洋車伕老馬(《駱駝祥子》)、王利發(《茶館》)等形象。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後從影,在《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義》、《秋瑾》、《大河奔流》等電影中有著出色的表現。

可能年輕人都不太瞭解這些作品,但老戲骨的精神是值得今天的年輕演員學習並傳承下去的。

在《茶館》中,於是之的王掌櫃活脫脫一副八面玲瓏的小市民形象。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安排任務上,老舍先生採用“主要人物貫穿始終,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再次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手法,很好地平衡了主次之間的關係。

使用類型化人物塑造的同時,使用一種鬆散自然的人物關係,不像戲劇那樣互為因果層層遞進,很好地形成了一種接近“生活流”的紀實性。

超戲劇結構下的時空自由、自然化的人物關係,這兩點讓《茶館》在打破了戲劇“三一律”的同時,在戲劇文本與電影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二.導演好

本片的導演是謝添,著名的表演、編劇、導演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馬路天使》(演員)、《錦上添花》(導演)、《七品芝麻官》(導演)、《林家鋪子》(演員)等,一生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拍攝《茶館》時,謝添有著十分明確強烈的電影語言意識。

他在採訪中談及:

“既是電影,就不能用舞臺的手法來表現,必須用鏡頭去表現。電影鏡頭不同於話劇舞臺,它是允許觀眾到舞臺上去看戲,使觀眾身臨其境,有立體感,像在生活裡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把舞臺上看不到的第四面牆設計出來。我們還可以發揮電影的特長,運用鏡頭調度,使觀眾看到舞臺上看不到的細部。”

於是,在《茶館》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電影語言的使用。

例如電影在三個時間跨度的過渡中,都是在街上表現的,一條街就展示了三個時代的變遷。

清兵逮人、學生運動、難民流離失所、吉普車的橫衝直撞、國民黨的傷兵......每一個時代的特徵都被調用了出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同時,每一段的轉場也會出現一個說數來寶的藝人。這種已經遠離當今觀眾的藝術形式,極大地在熒幕上造成一種視覺奇觀,引誘著當代人沉浸其中。

聲音上導演也考慮到了,他把老北京街頭的叫賣聲編進了音樂裡作為影片的主旋律。所以那些個“賣糖葫蘆”、“賣瓜子”、“賣柿子”等聲音都是實錄下來的,很好地豐富了影片的畫面空間,增加了真實性。

除此之外,特寫、低角度拍攝、跟鏡頭、豐富的音響等手法在片中使用的相當流暢,賦予了《茶館》濃重的電影感。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三.好演員

這部電影的老戲骨們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

扮演王掌櫃的於是之,常四爺的鄭榕、秦仲義的藍天野、大小劉麻子的英若誠......

他們身上那股子渾然天成的京味可謂是出神入化,彷彿一下子把觀眾帶到那個小小的茶館之中,品味著老北京在幾十年裡的種種遭遇。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幾位群眾演員已經七八十歲高齡了。他們是八十三歲的孫進修、七十歲的曹孟浪和七十二歲的何康理。

就拿於是之來說,畢業於北京大學法語專業,先是進入文工團,在戲劇舞臺上塑造了程瘋子(《龍鬚溝》)、洋車伕老馬(《駱駝祥子》)、王利發(《茶館》)等形象。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後從影,在《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義》、《秋瑾》、《大河奔流》等電影中有著出色的表現。

可能年輕人都不太瞭解這些作品,但老戲骨的精神是值得今天的年輕演員學習並傳承下去的。

在《茶館》中,於是之的王掌櫃活脫脫一副八面玲瓏的小市民形象。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他軟弱、隨波逐流,敬畏權貴,天天喊著“改良改良”,特別擅長溜鬚拍馬見風使舵,上面一來人掏錢的速度比誰都快。

但王掌櫃沒做過壞事,算得上是個好人,經常讓人免費喝茶,他不過是一個想在大時代裡活下去的小人物。

但即使是這樣,在“接收大員”要霸佔他的茶館之前,王掌櫃在淒涼中上吊自盡。

“那幫狗男女們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幹嘛不准我吃窩窩頭?”

時代的殘酷可見一斑。

在那些個吃人的時代,無論你是見風使舵的王利發、實業救國的秦二爺、還是正直無畏的常四爺,都將不容於時代,被時代所吞沒。

最後,只能為自己撒上一地紙錢,祭奠自己。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安排任務上,老舍先生採用“主要人物貫穿始終,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再次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手法,很好地平衡了主次之間的關係。

使用類型化人物塑造的同時,使用一種鬆散自然的人物關係,不像戲劇那樣互為因果層層遞進,很好地形成了一種接近“生活流”的紀實性。

超戲劇結構下的時空自由、自然化的人物關係,這兩點讓《茶館》在打破了戲劇“三一律”的同時,在戲劇文本與電影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二.導演好

本片的導演是謝添,著名的表演、編劇、導演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馬路天使》(演員)、《錦上添花》(導演)、《七品芝麻官》(導演)、《林家鋪子》(演員)等,一生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拍攝《茶館》時,謝添有著十分明確強烈的電影語言意識。

他在採訪中談及:

“既是電影,就不能用舞臺的手法來表現,必須用鏡頭去表現。電影鏡頭不同於話劇舞臺,它是允許觀眾到舞臺上去看戲,使觀眾身臨其境,有立體感,像在生活裡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把舞臺上看不到的第四面牆設計出來。我們還可以發揮電影的特長,運用鏡頭調度,使觀眾看到舞臺上看不到的細部。”

於是,在《茶館》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電影語言的使用。

例如電影在三個時間跨度的過渡中,都是在街上表現的,一條街就展示了三個時代的變遷。

清兵逮人、學生運動、難民流離失所、吉普車的橫衝直撞、國民黨的傷兵......每一個時代的特徵都被調用了出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同時,每一段的轉場也會出現一個說數來寶的藝人。這種已經遠離當今觀眾的藝術形式,極大地在熒幕上造成一種視覺奇觀,引誘著當代人沉浸其中。

聲音上導演也考慮到了,他把老北京街頭的叫賣聲編進了音樂裡作為影片的主旋律。所以那些個“賣糖葫蘆”、“賣瓜子”、“賣柿子”等聲音都是實錄下來的,很好地豐富了影片的畫面空間,增加了真實性。

除此之外,特寫、低角度拍攝、跟鏡頭、豐富的音響等手法在片中使用的相當流暢,賦予了《茶館》濃重的電影感。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三.好演員

這部電影的老戲骨們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

扮演王掌櫃的於是之,常四爺的鄭榕、秦仲義的藍天野、大小劉麻子的英若誠......

他們身上那股子渾然天成的京味可謂是出神入化,彷彿一下子把觀眾帶到那個小小的茶館之中,品味著老北京在幾十年裡的種種遭遇。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幾位群眾演員已經七八十歲高齡了。他們是八十三歲的孫進修、七十歲的曹孟浪和七十二歲的何康理。

就拿於是之來說,畢業於北京大學法語專業,先是進入文工團,在戲劇舞臺上塑造了程瘋子(《龍鬚溝》)、洋車伕老馬(《駱駝祥子》)、王利發(《茶館》)等形象。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後從影,在《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義》、《秋瑾》、《大河奔流》等電影中有著出色的表現。

可能年輕人都不太瞭解這些作品,但老戲骨的精神是值得今天的年輕演員學習並傳承下去的。

在《茶館》中,於是之的王掌櫃活脫脫一副八面玲瓏的小市民形象。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他軟弱、隨波逐流,敬畏權貴,天天喊著“改良改良”,特別擅長溜鬚拍馬見風使舵,上面一來人掏錢的速度比誰都快。

但王掌櫃沒做過壞事,算得上是個好人,經常讓人免費喝茶,他不過是一個想在大時代裡活下去的小人物。

但即使是這樣,在“接收大員”要霸佔他的茶館之前,王掌櫃在淒涼中上吊自盡。

“那幫狗男女們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幹嘛不准我吃窩窩頭?”

時代的殘酷可見一斑。

在那些個吃人的時代,無論你是見風使舵的王利發、實業救國的秦二爺、還是正直無畏的常四爺,都將不容於時代,被時代所吞沒。

最後,只能為自己撒上一地紙錢,祭奠自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再說藍天野的秦二爺。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細節,就是當秦二爺看到那對討飯的母女時,藍天野下意識地將自己的手伸到懷裡取錢,想幫助一下,但最後又收了回來——這個動作原著裡是沒有的。

就是這麼一個小動作,說明他並非一個自私自利的資本家,只不過他認為只有傾全力辦實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才能救民族和國家於水火之中,而不是僅僅靠賞難民一些小錢。

但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他失敗了,而且敗得很慘。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安排任務上,老舍先生採用“主要人物貫穿始終,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再次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手法,很好地平衡了主次之間的關係。

使用類型化人物塑造的同時,使用一種鬆散自然的人物關係,不像戲劇那樣互為因果層層遞進,很好地形成了一種接近“生活流”的紀實性。

超戲劇結構下的時空自由、自然化的人物關係,這兩點讓《茶館》在打破了戲劇“三一律”的同時,在戲劇文本與電影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二.導演好

本片的導演是謝添,著名的表演、編劇、導演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馬路天使》(演員)、《錦上添花》(導演)、《七品芝麻官》(導演)、《林家鋪子》(演員)等,一生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拍攝《茶館》時,謝添有著十分明確強烈的電影語言意識。

他在採訪中談及:

“既是電影,就不能用舞臺的手法來表現,必須用鏡頭去表現。電影鏡頭不同於話劇舞臺,它是允許觀眾到舞臺上去看戲,使觀眾身臨其境,有立體感,像在生活裡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把舞臺上看不到的第四面牆設計出來。我們還可以發揮電影的特長,運用鏡頭調度,使觀眾看到舞臺上看不到的細部。”

於是,在《茶館》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電影語言的使用。

例如電影在三個時間跨度的過渡中,都是在街上表現的,一條街就展示了三個時代的變遷。

清兵逮人、學生運動、難民流離失所、吉普車的橫衝直撞、國民黨的傷兵......每一個時代的特徵都被調用了出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同時,每一段的轉場也會出現一個說數來寶的藝人。這種已經遠離當今觀眾的藝術形式,極大地在熒幕上造成一種視覺奇觀,引誘著當代人沉浸其中。

聲音上導演也考慮到了,他把老北京街頭的叫賣聲編進了音樂裡作為影片的主旋律。所以那些個“賣糖葫蘆”、“賣瓜子”、“賣柿子”等聲音都是實錄下來的,很好地豐富了影片的畫面空間,增加了真實性。

除此之外,特寫、低角度拍攝、跟鏡頭、豐富的音響等手法在片中使用的相當流暢,賦予了《茶館》濃重的電影感。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三.好演員

這部電影的老戲骨們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

扮演王掌櫃的於是之,常四爺的鄭榕、秦仲義的藍天野、大小劉麻子的英若誠......

他們身上那股子渾然天成的京味可謂是出神入化,彷彿一下子把觀眾帶到那個小小的茶館之中,品味著老北京在幾十年裡的種種遭遇。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幾位群眾演員已經七八十歲高齡了。他們是八十三歲的孫進修、七十歲的曹孟浪和七十二歲的何康理。

就拿於是之來說,畢業於北京大學法語專業,先是進入文工團,在戲劇舞臺上塑造了程瘋子(《龍鬚溝》)、洋車伕老馬(《駱駝祥子》)、王利發(《茶館》)等形象。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後從影,在《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義》、《秋瑾》、《大河奔流》等電影中有著出色的表現。

可能年輕人都不太瞭解這些作品,但老戲骨的精神是值得今天的年輕演員學習並傳承下去的。

在《茶館》中,於是之的王掌櫃活脫脫一副八面玲瓏的小市民形象。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他軟弱、隨波逐流,敬畏權貴,天天喊著“改良改良”,特別擅長溜鬚拍馬見風使舵,上面一來人掏錢的速度比誰都快。

但王掌櫃沒做過壞事,算得上是個好人,經常讓人免費喝茶,他不過是一個想在大時代裡活下去的小人物。

但即使是這樣,在“接收大員”要霸佔他的茶館之前,王掌櫃在淒涼中上吊自盡。

“那幫狗男女們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幹嘛不准我吃窩窩頭?”

時代的殘酷可見一斑。

在那些個吃人的時代,無論你是見風使舵的王利發、實業救國的秦二爺、還是正直無畏的常四爺,都將不容於時代,被時代所吞沒。

最後,只能為自己撒上一地紙錢,祭奠自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再說藍天野的秦二爺。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細節,就是當秦二爺看到那對討飯的母女時,藍天野下意識地將自己的手伸到懷裡取錢,想幫助一下,但最後又收了回來——這個動作原著裡是沒有的。

就是這麼一個小動作,說明他並非一個自私自利的資本家,只不過他認為只有傾全力辦實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才能救民族和國家於水火之中,而不是僅僅靠賞難民一些小錢。

但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他失敗了,而且敗得很慘。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茶館》在老舍先生的原著之上,運用各種精湛的電影語言,極佳地復原了那個掛著“莫談國事”牌子的小茶館,帶我們回到了那段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時代。

在這部電影裡,無論是劇本、導演、還是演員,都可以說是相當優秀,才能最終打造出這部堪稱國之瑰寶的經典作品。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安排任務上,老舍先生採用“主要人物貫穿始終,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再次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手法,很好地平衡了主次之間的關係。

使用類型化人物塑造的同時,使用一種鬆散自然的人物關係,不像戲劇那樣互為因果層層遞進,很好地形成了一種接近“生活流”的紀實性。

超戲劇結構下的時空自由、自然化的人物關係,這兩點讓《茶館》在打破了戲劇“三一律”的同時,在戲劇文本與電影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二.導演好

本片的導演是謝添,著名的表演、編劇、導演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馬路天使》(演員)、《錦上添花》(導演)、《七品芝麻官》(導演)、《林家鋪子》(演員)等,一生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拍攝《茶館》時,謝添有著十分明確強烈的電影語言意識。

他在採訪中談及:

“既是電影,就不能用舞臺的手法來表現,必須用鏡頭去表現。電影鏡頭不同於話劇舞臺,它是允許觀眾到舞臺上去看戲,使觀眾身臨其境,有立體感,像在生活裡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把舞臺上看不到的第四面牆設計出來。我們還可以發揮電影的特長,運用鏡頭調度,使觀眾看到舞臺上看不到的細部。”

於是,在《茶館》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電影語言的使用。

例如電影在三個時間跨度的過渡中,都是在街上表現的,一條街就展示了三個時代的變遷。

清兵逮人、學生運動、難民流離失所、吉普車的橫衝直撞、國民黨的傷兵......每一個時代的特徵都被調用了出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同時,每一段的轉場也會出現一個說數來寶的藝人。這種已經遠離當今觀眾的藝術形式,極大地在熒幕上造成一種視覺奇觀,引誘著當代人沉浸其中。

聲音上導演也考慮到了,他把老北京街頭的叫賣聲編進了音樂裡作為影片的主旋律。所以那些個“賣糖葫蘆”、“賣瓜子”、“賣柿子”等聲音都是實錄下來的,很好地豐富了影片的畫面空間,增加了真實性。

除此之外,特寫、低角度拍攝、跟鏡頭、豐富的音響等手法在片中使用的相當流暢,賦予了《茶館》濃重的電影感。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三.好演員

這部電影的老戲骨們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

扮演王掌櫃的於是之,常四爺的鄭榕、秦仲義的藍天野、大小劉麻子的英若誠......

他們身上那股子渾然天成的京味可謂是出神入化,彷彿一下子把觀眾帶到那個小小的茶館之中,品味著老北京在幾十年裡的種種遭遇。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幾位群眾演員已經七八十歲高齡了。他們是八十三歲的孫進修、七十歲的曹孟浪和七十二歲的何康理。

就拿於是之來說,畢業於北京大學法語專業,先是進入文工團,在戲劇舞臺上塑造了程瘋子(《龍鬚溝》)、洋車伕老馬(《駱駝祥子》)、王利發(《茶館》)等形象。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後從影,在《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義》、《秋瑾》、《大河奔流》等電影中有著出色的表現。

可能年輕人都不太瞭解這些作品,但老戲骨的精神是值得今天的年輕演員學習並傳承下去的。

在《茶館》中,於是之的王掌櫃活脫脫一副八面玲瓏的小市民形象。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他軟弱、隨波逐流,敬畏權貴,天天喊著“改良改良”,特別擅長溜鬚拍馬見風使舵,上面一來人掏錢的速度比誰都快。

但王掌櫃沒做過壞事,算得上是個好人,經常讓人免費喝茶,他不過是一個想在大時代裡活下去的小人物。

但即使是這樣,在“接收大員”要霸佔他的茶館之前,王掌櫃在淒涼中上吊自盡。

“那幫狗男女們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幹嘛不准我吃窩窩頭?”

時代的殘酷可見一斑。

在那些個吃人的時代,無論你是見風使舵的王利發、實業救國的秦二爺、還是正直無畏的常四爺,都將不容於時代,被時代所吞沒。

最後,只能為自己撒上一地紙錢,祭奠自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再說藍天野的秦二爺。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細節,就是當秦二爺看到那對討飯的母女時,藍天野下意識地將自己的手伸到懷裡取錢,想幫助一下,但最後又收了回來——這個動作原著裡是沒有的。

就是這麼一個小動作,說明他並非一個自私自利的資本家,只不過他認為只有傾全力辦實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才能救民族和國家於水火之中,而不是僅僅靠賞難民一些小錢。

但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他失敗了,而且敗得很慘。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茶館》在老舍先生的原著之上,運用各種精湛的電影語言,極佳地復原了那個掛著“莫談國事”牌子的小茶館,帶我們回到了那段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時代。

在這部電影裡,無論是劇本、導演、還是演員,都可以說是相當優秀,才能最終打造出這部堪稱國之瑰寶的經典作品。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四.《茶館》的借鑑意義。

《茶館》的成功,對於我們今天電影的改編,有著不容小覷的借鑑意義。

首先,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國產片一定要仔細認真地打磨劇本,要紮根於時代,有現實主義內涵。

但實際上,今天的國產片,很多別說是內涵了,在邏輯上都很混亂。

舉個小李子,在2017年路陽導演的《繡春刀‖:修羅戰場》裡,一群逃難的人寧願死也不砍斷吊橋,等著人家殺過來,這不是二傻子嗎?

"

按理說,經由文學、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多少都會遭受點抨擊。

改編自文學,就會有原著黨跳出來說: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六老師附體2333),怎麼能亂改經典呢?比如《盜墓筆記》的影視化就一直備受詬病。

改編自戲劇,又會有人跳出來說:你這個舞臺感太重啦,你到底是拍電影還是導話劇呢?!比如前兩年大熱的《驢得水》、最近迅公子的《沉默的證人》,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都存在不夠純熟的問題。

但,優秀的導演、真正的經典,那都是能靈活自如地遊走在類型之上的,而不是為類型所限制。

就比如今天咱要說的這個《茶館》,那真真稱得上是國之瑰寶。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一提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不就是老舍先生寫的那本書嗎?

不,這是導演謝添於1982年根據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館》拍攝的同名電影。

創作於1956年的《茶館》是老舍戲劇的靈魂,代表了老舍戲劇藝術的最高成就,戲劇家曹禺就稱讚道其“前無古人,蓋世無雙。”

在成書之後半個多世紀中,這部文學作品多次被北京人藝搬上話劇舞臺,也多次在國外話劇舞臺上演,被譽為“東方舞臺的奇蹟。”。

除此之外,還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而且評分還都特別高:書9.2分,話劇9.3分、電視劇9.2分、電影9.4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那麼,咱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一.劇本好

可能有人要吐槽我:這不廢話嘛,老舍先生寫得能不好嗎!

您說對了,但我臉皮厚,還是想說說劇本到底好在哪裡。

好就好在,它適合影視化改編。

首先,是它的超戲劇式結構,遵循事物發展的或然率,情節安排不環環相扣,有自發性。

《茶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三幕戲分別以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的垂死掙扎,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這三個令人詛咒的時代為背景,跨度比著名的史詩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還大。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但老舍先生沒有選取一般意義上的縱向勾勒,而是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橫斷面,採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從而把半個世紀的豐富深邃的社會歷史內容概括出來。

這是時間自由。

這其間大大小小几十件看似零散、瑣碎的小事,來來往往七十多個人物,都像小溪一般自然流暢地匯入到王掌櫃開得“茶館”這個小地方,接近法國新浪潮的導師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或者是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這兩個說法。

《茶館》有效地解決了舞臺時空的有限性與生活時空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巨大的時間跨度,自然也給改編成電影,展示出豐富的空間留下了表現餘地。大大小小几十個人物進進出出,帶來各種不同的信息,使得茶館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形成一種向外的張力,而不是像戲劇那樣向內形成衝突。

這是空間自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老舍曾言: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正是在通過對茶館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的真實描寫,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時空結構,文本給了影視化一個可乘之機。

其次,自然化的人物關係。

前面說了,劇本里的人物多達七十多個,呈現一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用人物帶動故事,展現真實的。

這些人物身份、職業、性格各不相同, 有八面玲瓏的王掌櫃、正直不屈的旗人常四爺、懦弱膽小,老實本分的鬆二爺、裝腔作勢的假洋鬼子馬五爺、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抽大煙的算命先生唐鐵嘴......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安排任務上,老舍先生採用“主要人物貫穿始終,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再次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手法,很好地平衡了主次之間的關係。

使用類型化人物塑造的同時,使用一種鬆散自然的人物關係,不像戲劇那樣互為因果層層遞進,很好地形成了一種接近“生活流”的紀實性。

超戲劇結構下的時空自由、自然化的人物關係,這兩點讓《茶館》在打破了戲劇“三一律”的同時,在戲劇文本與電影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二.導演好

本片的導演是謝添,著名的表演、編劇、導演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馬路天使》(演員)、《錦上添花》(導演)、《七品芝麻官》(導演)、《林家鋪子》(演員)等,一生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在拍攝《茶館》時,謝添有著十分明確強烈的電影語言意識。

他在採訪中談及:

“既是電影,就不能用舞臺的手法來表現,必須用鏡頭去表現。電影鏡頭不同於話劇舞臺,它是允許觀眾到舞臺上去看戲,使觀眾身臨其境,有立體感,像在生活裡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把舞臺上看不到的第四面牆設計出來。我們還可以發揮電影的特長,運用鏡頭調度,使觀眾看到舞臺上看不到的細部。”

於是,在《茶館》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電影語言的使用。

例如電影在三個時間跨度的過渡中,都是在街上表現的,一條街就展示了三個時代的變遷。

清兵逮人、學生運動、難民流離失所、吉普車的橫衝直撞、國民黨的傷兵......每一個時代的特徵都被調用了出來。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同時,每一段的轉場也會出現一個說數來寶的藝人。這種已經遠離當今觀眾的藝術形式,極大地在熒幕上造成一種視覺奇觀,引誘著當代人沉浸其中。

聲音上導演也考慮到了,他把老北京街頭的叫賣聲編進了音樂裡作為影片的主旋律。所以那些個“賣糖葫蘆”、“賣瓜子”、“賣柿子”等聲音都是實錄下來的,很好地豐富了影片的畫面空間,增加了真實性。

除此之外,特寫、低角度拍攝、跟鏡頭、豐富的音響等手法在片中使用的相當流暢,賦予了《茶館》濃重的電影感。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三.好演員

這部電影的老戲骨們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

扮演王掌櫃的於是之,常四爺的鄭榕、秦仲義的藍天野、大小劉麻子的英若誠......

他們身上那股子渾然天成的京味可謂是出神入化,彷彿一下子把觀眾帶到那個小小的茶館之中,品味著老北京在幾十年裡的種種遭遇。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幾位群眾演員已經七八十歲高齡了。他們是八十三歲的孫進修、七十歲的曹孟浪和七十二歲的何康理。

就拿於是之來說,畢業於北京大學法語專業,先是進入文工團,在戲劇舞臺上塑造了程瘋子(《龍鬚溝》)、洋車伕老馬(《駱駝祥子》)、王利發(《茶館》)等形象。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後從影,在《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義》、《秋瑾》、《大河奔流》等電影中有著出色的表現。

可能年輕人都不太瞭解這些作品,但老戲骨的精神是值得今天的年輕演員學習並傳承下去的。

在《茶館》中,於是之的王掌櫃活脫脫一副八面玲瓏的小市民形象。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他軟弱、隨波逐流,敬畏權貴,天天喊著“改良改良”,特別擅長溜鬚拍馬見風使舵,上面一來人掏錢的速度比誰都快。

但王掌櫃沒做過壞事,算得上是個好人,經常讓人免費喝茶,他不過是一個想在大時代裡活下去的小人物。

但即使是這樣,在“接收大員”要霸佔他的茶館之前,王掌櫃在淒涼中上吊自盡。

“那幫狗男女們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幹嘛不准我吃窩窩頭?”

時代的殘酷可見一斑。

在那些個吃人的時代,無論你是見風使舵的王利發、實業救國的秦二爺、還是正直無畏的常四爺,都將不容於時代,被時代所吞沒。

最後,只能為自己撒上一地紙錢,祭奠自己。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再說藍天野的秦二爺。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細節,就是當秦二爺看到那對討飯的母女時,藍天野下意識地將自己的手伸到懷裡取錢,想幫助一下,但最後又收了回來——這個動作原著裡是沒有的。

就是這麼一個小動作,說明他並非一個自私自利的資本家,只不過他認為只有傾全力辦實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才能救民族和國家於水火之中,而不是僅僅靠賞難民一些小錢。

但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他失敗了,而且敗得很慘。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茶館》在老舍先生的原著之上,運用各種精湛的電影語言,極佳地復原了那個掛著“莫談國事”牌子的小茶館,帶我們回到了那段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時代。

在這部電影裡,無論是劇本、導演、還是演員,都可以說是相當優秀,才能最終打造出這部堪稱國之瑰寶的經典作品。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四.《茶館》的借鑑意義。

《茶館》的成功,對於我們今天電影的改編,有著不容小覷的借鑑意義。

首先,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國產片一定要仔細認真地打磨劇本,要紮根於時代,有現實主義內涵。

但實際上,今天的國產片,很多別說是內涵了,在邏輯上都很混亂。

舉個小李子,在2017年路陽導演的《繡春刀‖:修羅戰場》裡,一群逃難的人寧願死也不砍斷吊橋,等著人家殺過來,這不是二傻子嗎?

改編自老舍經典話劇,被稱為國產片瑰寶,這種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其次,導演要有影像意識。

現在很多人轉行做導演,轉行沒問題,前提是最基本的電影素養得過關。要記住既然是在拍電影,那就要使用電影手段去表現,去轉譯原小說、原話劇中所講述的故事。

最後,演員一定要沉住氣,好好體驗劇本的思想內涵。

《茶館》的演員就是北京人藝的原班人馬,他們已經對劇本吃得非常透了,才能演得渾然天成。

所以啊,演員呢,就好好當演員,別整拉踩撕番位的么蛾子。

最後的最後,希望未來的某一天,我們還能創作出這樣優秀的作品。



文/倒映電影作者:映映原創

文章著作權:倒映電影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