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明的衝突?還是文明的互惠?


是文明的衝突?還是文明的互惠?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鹿彬



問題的提出:文明衝突論的來源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提出了“文明衝突”論。該理論認為,世界現存的多個文明(西方文明、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等)之間的關係是互相沖突的,尤其是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之間的衝突。最近,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的一席話,讓“文明衝突論”又火了起來。斯金納在華盛頓一論壇上談到與中國的關係時稱:“這是與一種完全不同的文明之間的鬥爭,美國以前從未經歷過。”這種美國決策層“與差異巨大的文明作戰”的思想或許是基於西方世界內部衝突不斷的現象做出的結論。

是文明的衝突?還是文明的互惠?


是文明的衝突?還是文明的互惠?


西方世界的文明形態天生具有擴張性、征服性與內部不穩定的性質。從西方世界的文明進程來看,通過戰爭、貿易、宗教等手段實現對其它國家的資源掠奪、精神同化與殖民是其一如繼往的作派。其優點是,可在動態的衝突中激活內部性能,使國家力量迅速狀大。其缺點是,需要對外輸出其內部不穩定因素,以防止被自身撕裂與瓦解。

內觀己心,外察世界:從西方文化進程與歷史進程看待文明衝突論

從歷史進程上來看,眾所周知,西方文化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城邦文明,而城邦之間的衝突構成的歷史傳統也延續到近現代,它成為歐美國家的文明形態的主要性質。不斷地在本國以外挑起事端、製造衝突,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對手,從而達到資本與貿易輸出的目的,內部的不平衡因素因此得到緩解,從而避免出現通貨緊縮、膨脹等經濟危機。在此過程中,國家力量得到增益。

從文化進程上來看,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奧林匹斯眾神需要弒父才能避免被父親吞食的厄運,從而從父親手中奪得王位。驚恐、憤怒、痛苦、亂倫的情緒與現象充斥在整個神話傳說之中。而西方哲學家也多具有批判前人的行為作風,在陳述自身的學術思想之前,通常會側重於批判前人思想的不足之處,並從其它角度開闢新的領域,對自己學習繼承前人思想的部分卻是忽略的。在此過程中,哲學思想得到增益。

是文明的衝突?還是文明的互惠?


啟迪多元思維:汲取中華文明中注重互補與平衡的文化因素

中華文明天然具有和諧、自足與安頓的性質,其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也建立在中庸思想的基礎之上。在美國重溫“文明衝突”理論的同時,筆者認為 “文明互惠”的理論才是國際交流、貿易應該遵循的原則。文明互惠的理論,源於中華文明中陰陽互生的原則,該原則可見於多種文化典籍,為了便於理解,可粗略地按照現代學科的分類進行羅列。

哲學:《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

社會學:《禮記》——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陰陽和而萬物得。

醫學:《黃帝內經》——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音樂學:《周禮》——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

軍事學:《孫臏兵法》——陰陽,所以聚眾合敵也。

由此可見,陰陽互生的原則,是中國學術思想體系的普遍內涵之一。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學術思想認為主張衝突是人類社會存在的普遍現象的理論,屬於較為低級的思想理論。例如:《道德經》中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兵器(代表衝突)不是祥瑞之物,所以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東西,只有萬不得已才使用它。

正心正舉,撥迷見智:透過現象看待不同事物之間的本質關係

反觀世界的各種現象,兩個對立面的互生,是起支配作用的,決定生態健康發展的原則,而兩個對立面的互克、衝突是不得已的,是導致生態毀滅的原則。

電能的利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誌,而電能的產生,正是由於構成物體的原子中的陰離子、陽離子的相互作用,那麼,基於陰陽互生原理的而產生的電,現在已經成為我們所使用的各種生活電器的主要動力來源。

二進制,是計算機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二進制數據是用0和1兩個數碼來表示的數,這也符合陰陽互生的原則,由0(陰)和1(陽)這一看似簡單的數理結構,現在已逐漸發展到極為複雜的人工智能科技。

是文明的衝突?還是文明的互惠?


開啟自在之門:“文明互惠”的原則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之一,也是中華禮尚往來、構建大同世界文化理念的重要核心。

陰陽互生的原則,建立在質量不對稱的基礎之上,其本質上是為了建立一種雙方或多方健康發展的動態平衡關係。

同樣,中國古典學術思想注重的是社會系統不同要素之間的互補與均衡,也就是說從每個人的生存權益方面去考慮人與人之間的動態平衡關係,而不是基於單一的弱肉強食的立場放任叢林法則的博弈。比如說儒家學派“仁”的概念,“仁”的古代寫法是人字加上兩個長短相同的橫槓,表示人人相等,同情包容。它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建立在對等性、互動性,以及對彼此認同的基礎之上,這種關係同時也作為蘊含著創造力的生命內核而存在。

是文明的衝突?還是文明的互惠?


現代西方社會的人際關係,以“經濟人”的假設為前提,承認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自利”的,以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為行為動機的”理性”的人。市場經濟就是利用人人都追逐個人利益最大化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來自動調節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全過程的一種“自動均衡”的經濟機制。

但“經濟人”的社會,必須由富有“同情、互愛、友助”精神的“倫理人”主導,如果一味任由“唯利是圖”之人主導社會,那麼這個社會不可避免的會失去平衡,產生傾覆的危機。

以“仁”為根本內涵所構建的道德理論學說、社會倫理範式,是中華政治經濟學說的底層邏輯,它主張提煉出人性中正向的價值與他人進行互動、互惠,營造共同發揮價值的生存空間,而不是為了一己私利不斷製造衝突,忽視他人的生存權益。“文明互惠”的原則是社會建康發展的基礎之一,也是中華禮尚往來、構建大同世界文化理念的重要核心。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本文有正心正舉研究院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