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2019-08-06 07:03 來源:中國報道

●吳美福

【編者按】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一帶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

發佈時間:2019-08-06 07:03 來源:中國報道

●吳美福

【編者按】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一帶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文化文化藝術多樣性吳地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學藝術,在黃帝時代,今常熟,張家港一帶民間創作了《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短短四句,僅有八字,就把原始氏族伐竹製箭,追逐獵物的過程完整地表現出來。虞舜時《南風之歌》,是對吳地溫暖氣候與人際和諧關係的歌頌。從春秋的《吳吟》開始,到南北朝的吳聲歌曲,直到明清的桂枝兒,山歌,其優美旋律,真摯感情,展示了古吳人生活的理想,人文情懷。聞名遐邇的《月子彎彎照九州》一歌,是吳地運河舟子的創作,反映了人們漂泊在外面的苦難,具有歷史價值。

"

發佈時間:2019-08-06 07:03 來源:中國報道

●吳美福

【編者按】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一帶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文化文化藝術多樣性吳地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學藝術,在黃帝時代,今常熟,張家港一帶民間創作了《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短短四句,僅有八字,就把原始氏族伐竹製箭,追逐獵物的過程完整地表現出來。虞舜時《南風之歌》,是對吳地溫暖氣候與人際和諧關係的歌頌。從春秋的《吳吟》開始,到南北朝的吳聲歌曲,直到明清的桂枝兒,山歌,其優美旋律,真摯感情,展示了古吳人生活的理想,人文情懷。聞名遐邇的《月子彎彎照九州》一歌,是吳地運河舟子的創作,反映了人們漂泊在外面的苦難,具有歷史價值。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當然,這些只是民間草根文化的奇葩。與民間文學相得益彰的是吳地文人創作。早在西漢,吳郡嚴助,朱買臣以"文辭併發"而揚名海內。唐代顧祝,李紳,陸龜蒙以詩和散文聞名。李紳的《憫農》,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北宋範中淹《岳陽樓記》,氣魄宏大,其"先憂後樂"的思想深入人心。南宋尤袤,范成大的詩,體現了愛國思想與同情勞動人民的心懷。元末明初,高啟其詩,兼師眾長,渾然自成,反映了民間疾苦。清初吳梅村,為詩壇領袖人物,吳梅村詩,深沉,委婉,淒涼,"蔚為一時之冠"。明清時期,因小說這一文藝形式,適合於市民階層的情趣,在吳地大為興盛。中國一些著名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創作與出版,都與吳地有密切的關係。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是吳人馮夢龍與淩濛初所創作。沈三白《浮生六記》記敘了清貧家庭的溫暖與雅趣。這些作品獲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是吳文化這片沃土滋潤了這些文人騷客,是吳文化薰陶了這些作品,為健康的文藝提供了精神食糧。

"

發佈時間:2019-08-06 07:03 來源:中國報道

●吳美福

【編者按】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一帶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文化文化藝術多樣性吳地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學藝術,在黃帝時代,今常熟,張家港一帶民間創作了《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短短四句,僅有八字,就把原始氏族伐竹製箭,追逐獵物的過程完整地表現出來。虞舜時《南風之歌》,是對吳地溫暖氣候與人際和諧關係的歌頌。從春秋的《吳吟》開始,到南北朝的吳聲歌曲,直到明清的桂枝兒,山歌,其優美旋律,真摯感情,展示了古吳人生活的理想,人文情懷。聞名遐邇的《月子彎彎照九州》一歌,是吳地運河舟子的創作,反映了人們漂泊在外面的苦難,具有歷史價值。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當然,這些只是民間草根文化的奇葩。與民間文學相得益彰的是吳地文人創作。早在西漢,吳郡嚴助,朱買臣以"文辭併發"而揚名海內。唐代顧祝,李紳,陸龜蒙以詩和散文聞名。李紳的《憫農》,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北宋範中淹《岳陽樓記》,氣魄宏大,其"先憂後樂"的思想深入人心。南宋尤袤,范成大的詩,體現了愛國思想與同情勞動人民的心懷。元末明初,高啟其詩,兼師眾長,渾然自成,反映了民間疾苦。清初吳梅村,為詩壇領袖人物,吳梅村詩,深沉,委婉,淒涼,"蔚為一時之冠"。明清時期,因小說這一文藝形式,適合於市民階層的情趣,在吳地大為興盛。中國一些著名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創作與出版,都與吳地有密切的關係。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是吳人馮夢龍與淩濛初所創作。沈三白《浮生六記》記敘了清貧家庭的溫暖與雅趣。這些作品獲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是吳文化這片沃土滋潤了這些文人騷客,是吳文化薰陶了這些作品,為健康的文藝提供了精神食糧。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自元至清是中國戲劇的研創中心之一。崑曲在元末於崑山開創,明隆慶年間著名戲曲家魏良輔寄居太倉,改造南曲諸腔"度為新聲",創立了"清柔婉轉"的水磨腔。太倉人樑辰漁根據魏曲,著《浣紗記》一劇,使崑曲在全國流傳開來。以後蘇州人李玉作《清忠譜》,朱素臣作《十五貫》,頌揚了五義士的愛國精神,讚頌了清官公正廉明的優秀品格。蘇州評彈盛行於清乾隆年間,名家王周士以《白蛇傳》蜚聲藝壇,賜七品京官銜。此後,蘇州評彈在全國曲藝中佔有重要一席。清後期起源於無錫東鄉的錫劇,現成為江蘇的重要的劇種。著名學者于丹曾對崑劇大加讚賞,曾有過專門的論述。崑曲是我國重要的一個劇種,吳地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戲劇,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精神生活。

"

發佈時間:2019-08-06 07:03 來源:中國報道

●吳美福

【編者按】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一帶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文化文化藝術多樣性吳地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學藝術,在黃帝時代,今常熟,張家港一帶民間創作了《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短短四句,僅有八字,就把原始氏族伐竹製箭,追逐獵物的過程完整地表現出來。虞舜時《南風之歌》,是對吳地溫暖氣候與人際和諧關係的歌頌。從春秋的《吳吟》開始,到南北朝的吳聲歌曲,直到明清的桂枝兒,山歌,其優美旋律,真摯感情,展示了古吳人生活的理想,人文情懷。聞名遐邇的《月子彎彎照九州》一歌,是吳地運河舟子的創作,反映了人們漂泊在外面的苦難,具有歷史價值。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當然,這些只是民間草根文化的奇葩。與民間文學相得益彰的是吳地文人創作。早在西漢,吳郡嚴助,朱買臣以"文辭併發"而揚名海內。唐代顧祝,李紳,陸龜蒙以詩和散文聞名。李紳的《憫農》,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北宋範中淹《岳陽樓記》,氣魄宏大,其"先憂後樂"的思想深入人心。南宋尤袤,范成大的詩,體現了愛國思想與同情勞動人民的心懷。元末明初,高啟其詩,兼師眾長,渾然自成,反映了民間疾苦。清初吳梅村,為詩壇領袖人物,吳梅村詩,深沉,委婉,淒涼,"蔚為一時之冠"。明清時期,因小說這一文藝形式,適合於市民階層的情趣,在吳地大為興盛。中國一些著名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創作與出版,都與吳地有密切的關係。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是吳人馮夢龍與淩濛初所創作。沈三白《浮生六記》記敘了清貧家庭的溫暖與雅趣。這些作品獲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是吳文化這片沃土滋潤了這些文人騷客,是吳文化薰陶了這些作品,為健康的文藝提供了精神食糧。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自元至清是中國戲劇的研創中心之一。崑曲在元末於崑山開創,明隆慶年間著名戲曲家魏良輔寄居太倉,改造南曲諸腔"度為新聲",創立了"清柔婉轉"的水磨腔。太倉人樑辰漁根據魏曲,著《浣紗記》一劇,使崑曲在全國流傳開來。以後蘇州人李玉作《清忠譜》,朱素臣作《十五貫》,頌揚了五義士的愛國精神,讚頌了清官公正廉明的優秀品格。蘇州評彈盛行於清乾隆年間,名家王周士以《白蛇傳》蜚聲藝壇,賜七品京官銜。此後,蘇州評彈在全國曲藝中佔有重要一席。清後期起源於無錫東鄉的錫劇,現成為江蘇的重要的劇種。著名學者于丹曾對崑劇大加讚賞,曾有過專門的論述。崑曲是我國重要的一個劇種,吳地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戲劇,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精神生活。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繪畫,名揚中華。南北朝顧愷之,陸探微,以人物見長,寫實而傳神,多有佳作。張僧繇之畫,具有畫龍點睛之妙。唐朝張旭善草書,筆法奇突,人稱張顛。畫家鄭法士,善寫人物,氣韻非凡。元朝常熟人黃公望創造"淺絳山水"畫風,所作《富春山居圖》,瀟灑簡脫,秀逸古拙。無錫人倪瓚,遁跡于山水之間,畫風蒼秀簡遠,不做烘染而表現了吳地湖山的自然特質與神韻。明朝沈周,文徵明,唐寅(伯虎),仇英四大家,他們風格各異,或豪放,或秀潤,或清峻,或平穩,或豔麗。文徵明善山水,花卉,蘭竹,人物,技巧嫻熟,門下學生眾多,形成吳門畫派。清初常熟王時敏等四王,其中王翠筆法清麗工秀,創虞山畫派。常州惲南田,沒骨寫生,獨開生面,明麗清潤,時稱常州派。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以民間喜聞樂見的"慶豐收","閤家歡"為題材,風格細膩,富有現實感而流傳吳地城鄉。

"

發佈時間:2019-08-06 07:03 來源:中國報道

●吳美福

【編者按】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一帶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文化文化藝術多樣性吳地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學藝術,在黃帝時代,今常熟,張家港一帶民間創作了《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短短四句,僅有八字,就把原始氏族伐竹製箭,追逐獵物的過程完整地表現出來。虞舜時《南風之歌》,是對吳地溫暖氣候與人際和諧關係的歌頌。從春秋的《吳吟》開始,到南北朝的吳聲歌曲,直到明清的桂枝兒,山歌,其優美旋律,真摯感情,展示了古吳人生活的理想,人文情懷。聞名遐邇的《月子彎彎照九州》一歌,是吳地運河舟子的創作,反映了人們漂泊在外面的苦難,具有歷史價值。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當然,這些只是民間草根文化的奇葩。與民間文學相得益彰的是吳地文人創作。早在西漢,吳郡嚴助,朱買臣以"文辭併發"而揚名海內。唐代顧祝,李紳,陸龜蒙以詩和散文聞名。李紳的《憫農》,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北宋範中淹《岳陽樓記》,氣魄宏大,其"先憂後樂"的思想深入人心。南宋尤袤,范成大的詩,體現了愛國思想與同情勞動人民的心懷。元末明初,高啟其詩,兼師眾長,渾然自成,反映了民間疾苦。清初吳梅村,為詩壇領袖人物,吳梅村詩,深沉,委婉,淒涼,"蔚為一時之冠"。明清時期,因小說這一文藝形式,適合於市民階層的情趣,在吳地大為興盛。中國一些著名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創作與出版,都與吳地有密切的關係。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是吳人馮夢龍與淩濛初所創作。沈三白《浮生六記》記敘了清貧家庭的溫暖與雅趣。這些作品獲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是吳文化這片沃土滋潤了這些文人騷客,是吳文化薰陶了這些作品,為健康的文藝提供了精神食糧。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自元至清是中國戲劇的研創中心之一。崑曲在元末於崑山開創,明隆慶年間著名戲曲家魏良輔寄居太倉,改造南曲諸腔"度為新聲",創立了"清柔婉轉"的水磨腔。太倉人樑辰漁根據魏曲,著《浣紗記》一劇,使崑曲在全國流傳開來。以後蘇州人李玉作《清忠譜》,朱素臣作《十五貫》,頌揚了五義士的愛國精神,讚頌了清官公正廉明的優秀品格。蘇州評彈盛行於清乾隆年間,名家王周士以《白蛇傳》蜚聲藝壇,賜七品京官銜。此後,蘇州評彈在全國曲藝中佔有重要一席。清後期起源於無錫東鄉的錫劇,現成為江蘇的重要的劇種。著名學者于丹曾對崑劇大加讚賞,曾有過專門的論述。崑曲是我國重要的一個劇種,吳地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戲劇,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精神生活。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繪畫,名揚中華。南北朝顧愷之,陸探微,以人物見長,寫實而傳神,多有佳作。張僧繇之畫,具有畫龍點睛之妙。唐朝張旭善草書,筆法奇突,人稱張顛。畫家鄭法士,善寫人物,氣韻非凡。元朝常熟人黃公望創造"淺絳山水"畫風,所作《富春山居圖》,瀟灑簡脫,秀逸古拙。無錫人倪瓚,遁跡于山水之間,畫風蒼秀簡遠,不做烘染而表現了吳地湖山的自然特質與神韻。明朝沈周,文徵明,唐寅(伯虎),仇英四大家,他們風格各異,或豪放,或秀潤,或清峻,或平穩,或豔麗。文徵明善山水,花卉,蘭竹,人物,技巧嫻熟,門下學生眾多,形成吳門畫派。清初常熟王時敏等四王,其中王翠筆法清麗工秀,創虞山畫派。常州惲南田,沒骨寫生,獨開生面,明麗清潤,時稱常州派。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以民間喜聞樂見的"慶豐收","閤家歡"為題材,風格細膩,富有現實感而流傳吳地城鄉。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自宋元以來成為全國學術重心之一。史學以方誌編纂聞名於世。《吳地記》,《吳郡記》,《邑陵志》等,體例日趨完備,內容豐富,是全國僅存至今的少數唐宋方誌。東林書院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影響華廈。清初顧炎武遊歷各地,考察山川民情,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學術名著,開清代考據之先河。吳派經學創始人惠棟,發揚漢儒經學,著《周易述》,《漢易學》等書。在顧,惠的影響下,吳地湧現了趙翼,錢大昕,壬鳴盛等著名考據家。吳地富有宋學淵源,朱柏廬《治家格言》,至今仍有庭訓意義。

"

發佈時間:2019-08-06 07:03 來源:中國報道

●吳美福

【編者按】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一帶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文化文化藝術多樣性吳地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學藝術,在黃帝時代,今常熟,張家港一帶民間創作了《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短短四句,僅有八字,就把原始氏族伐竹製箭,追逐獵物的過程完整地表現出來。虞舜時《南風之歌》,是對吳地溫暖氣候與人際和諧關係的歌頌。從春秋的《吳吟》開始,到南北朝的吳聲歌曲,直到明清的桂枝兒,山歌,其優美旋律,真摯感情,展示了古吳人生活的理想,人文情懷。聞名遐邇的《月子彎彎照九州》一歌,是吳地運河舟子的創作,反映了人們漂泊在外面的苦難,具有歷史價值。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當然,這些只是民間草根文化的奇葩。與民間文學相得益彰的是吳地文人創作。早在西漢,吳郡嚴助,朱買臣以"文辭併發"而揚名海內。唐代顧祝,李紳,陸龜蒙以詩和散文聞名。李紳的《憫農》,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北宋範中淹《岳陽樓記》,氣魄宏大,其"先憂後樂"的思想深入人心。南宋尤袤,范成大的詩,體現了愛國思想與同情勞動人民的心懷。元末明初,高啟其詩,兼師眾長,渾然自成,反映了民間疾苦。清初吳梅村,為詩壇領袖人物,吳梅村詩,深沉,委婉,淒涼,"蔚為一時之冠"。明清時期,因小說這一文藝形式,適合於市民階層的情趣,在吳地大為興盛。中國一些著名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創作與出版,都與吳地有密切的關係。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是吳人馮夢龍與淩濛初所創作。沈三白《浮生六記》記敘了清貧家庭的溫暖與雅趣。這些作品獲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是吳文化這片沃土滋潤了這些文人騷客,是吳文化薰陶了這些作品,為健康的文藝提供了精神食糧。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自元至清是中國戲劇的研創中心之一。崑曲在元末於崑山開創,明隆慶年間著名戲曲家魏良輔寄居太倉,改造南曲諸腔"度為新聲",創立了"清柔婉轉"的水磨腔。太倉人樑辰漁根據魏曲,著《浣紗記》一劇,使崑曲在全國流傳開來。以後蘇州人李玉作《清忠譜》,朱素臣作《十五貫》,頌揚了五義士的愛國精神,讚頌了清官公正廉明的優秀品格。蘇州評彈盛行於清乾隆年間,名家王周士以《白蛇傳》蜚聲藝壇,賜七品京官銜。此後,蘇州評彈在全國曲藝中佔有重要一席。清後期起源於無錫東鄉的錫劇,現成為江蘇的重要的劇種。著名學者于丹曾對崑劇大加讚賞,曾有過專門的論述。崑曲是我國重要的一個劇種,吳地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戲劇,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精神生活。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繪畫,名揚中華。南北朝顧愷之,陸探微,以人物見長,寫實而傳神,多有佳作。張僧繇之畫,具有畫龍點睛之妙。唐朝張旭善草書,筆法奇突,人稱張顛。畫家鄭法士,善寫人物,氣韻非凡。元朝常熟人黃公望創造"淺絳山水"畫風,所作《富春山居圖》,瀟灑簡脫,秀逸古拙。無錫人倪瓚,遁跡于山水之間,畫風蒼秀簡遠,不做烘染而表現了吳地湖山的自然特質與神韻。明朝沈周,文徵明,唐寅(伯虎),仇英四大家,他們風格各異,或豪放,或秀潤,或清峻,或平穩,或豔麗。文徵明善山水,花卉,蘭竹,人物,技巧嫻熟,門下學生眾多,形成吳門畫派。清初常熟王時敏等四王,其中王翠筆法清麗工秀,創虞山畫派。常州惲南田,沒骨寫生,獨開生面,明麗清潤,時稱常州派。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以民間喜聞樂見的"慶豐收","閤家歡"為題材,風格細膩,富有現實感而流傳吳地城鄉。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自宋元以來成為全國學術重心之一。史學以方誌編纂聞名於世。《吳地記》,《吳郡記》,《邑陵志》等,體例日趨完備,內容豐富,是全國僅存至今的少數唐宋方誌。東林書院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影響華廈。清初顧炎武遊歷各地,考察山川民情,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學術名著,開清代考據之先河。吳派經學創始人惠棟,發揚漢儒經學,著《周易述》,《漢易學》等書。在顧,惠的影響下,吳地湧現了趙翼,錢大昕,壬鳴盛等著名考據家。吳地富有宋學淵源,朱柏廬《治家格言》,至今仍有庭訓意義。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古代文藝學術成果,有著潛移默化的鑑賞浸潤作用,其精華被吳人所吸收,而形成近現代吳人的優良個性。靈動細緻的創造方法與縝密的學術風格,仍可為今日文藝創與學術撰寫的借鑑,在今天吳地作家,藝術家,學術家中仍有閃光的體現。錢鍾書,顧頡剛,錢穆等當代文史專家,均擅考據之學,應是吳文化傳統的繼承。

"

發佈時間:2019-08-06 07:03 來源:中國報道

●吳美福

【編者按】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一帶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文化文化藝術多樣性吳地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學藝術,在黃帝時代,今常熟,張家港一帶民間創作了《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短短四句,僅有八字,就把原始氏族伐竹製箭,追逐獵物的過程完整地表現出來。虞舜時《南風之歌》,是對吳地溫暖氣候與人際和諧關係的歌頌。從春秋的《吳吟》開始,到南北朝的吳聲歌曲,直到明清的桂枝兒,山歌,其優美旋律,真摯感情,展示了古吳人生活的理想,人文情懷。聞名遐邇的《月子彎彎照九州》一歌,是吳地運河舟子的創作,反映了人們漂泊在外面的苦難,具有歷史價值。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當然,這些只是民間草根文化的奇葩。與民間文學相得益彰的是吳地文人創作。早在西漢,吳郡嚴助,朱買臣以"文辭併發"而揚名海內。唐代顧祝,李紳,陸龜蒙以詩和散文聞名。李紳的《憫農》,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北宋範中淹《岳陽樓記》,氣魄宏大,其"先憂後樂"的思想深入人心。南宋尤袤,范成大的詩,體現了愛國思想與同情勞動人民的心懷。元末明初,高啟其詩,兼師眾長,渾然自成,反映了民間疾苦。清初吳梅村,為詩壇領袖人物,吳梅村詩,深沉,委婉,淒涼,"蔚為一時之冠"。明清時期,因小說這一文藝形式,適合於市民階層的情趣,在吳地大為興盛。中國一些著名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創作與出版,都與吳地有密切的關係。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是吳人馮夢龍與淩濛初所創作。沈三白《浮生六記》記敘了清貧家庭的溫暖與雅趣。這些作品獲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是吳文化這片沃土滋潤了這些文人騷客,是吳文化薰陶了這些作品,為健康的文藝提供了精神食糧。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自元至清是中國戲劇的研創中心之一。崑曲在元末於崑山開創,明隆慶年間著名戲曲家魏良輔寄居太倉,改造南曲諸腔"度為新聲",創立了"清柔婉轉"的水磨腔。太倉人樑辰漁根據魏曲,著《浣紗記》一劇,使崑曲在全國流傳開來。以後蘇州人李玉作《清忠譜》,朱素臣作《十五貫》,頌揚了五義士的愛國精神,讚頌了清官公正廉明的優秀品格。蘇州評彈盛行於清乾隆年間,名家王周士以《白蛇傳》蜚聲藝壇,賜七品京官銜。此後,蘇州評彈在全國曲藝中佔有重要一席。清後期起源於無錫東鄉的錫劇,現成為江蘇的重要的劇種。著名學者于丹曾對崑劇大加讚賞,曾有過專門的論述。崑曲是我國重要的一個劇種,吳地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戲劇,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精神生活。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繪畫,名揚中華。南北朝顧愷之,陸探微,以人物見長,寫實而傳神,多有佳作。張僧繇之畫,具有畫龍點睛之妙。唐朝張旭善草書,筆法奇突,人稱張顛。畫家鄭法士,善寫人物,氣韻非凡。元朝常熟人黃公望創造"淺絳山水"畫風,所作《富春山居圖》,瀟灑簡脫,秀逸古拙。無錫人倪瓚,遁跡于山水之間,畫風蒼秀簡遠,不做烘染而表現了吳地湖山的自然特質與神韻。明朝沈周,文徵明,唐寅(伯虎),仇英四大家,他們風格各異,或豪放,或秀潤,或清峻,或平穩,或豔麗。文徵明善山水,花卉,蘭竹,人物,技巧嫻熟,門下學生眾多,形成吳門畫派。清初常熟王時敏等四王,其中王翠筆法清麗工秀,創虞山畫派。常州惲南田,沒骨寫生,獨開生面,明麗清潤,時稱常州派。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以民間喜聞樂見的"慶豐收","閤家歡"為題材,風格細膩,富有現實感而流傳吳地城鄉。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自宋元以來成為全國學術重心之一。史學以方誌編纂聞名於世。《吳地記》,《吳郡記》,《邑陵志》等,體例日趨完備,內容豐富,是全國僅存至今的少數唐宋方誌。東林書院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影響華廈。清初顧炎武遊歷各地,考察山川民情,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學術名著,開清代考據之先河。吳派經學創始人惠棟,發揚漢儒經學,著《周易述》,《漢易學》等書。在顧,惠的影響下,吳地湧現了趙翼,錢大昕,壬鳴盛等著名考據家。吳地富有宋學淵源,朱柏廬《治家格言》,至今仍有庭訓意義。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古代文藝學術成果,有著潛移默化的鑑賞浸潤作用,其精華被吳人所吸收,而形成近現代吳人的優良個性。靈動細緻的創造方法與縝密的學術風格,仍可為今日文藝創與學術撰寫的借鑑,在今天吳地作家,藝術家,學術家中仍有閃光的體現。錢鍾書,顧頡剛,錢穆等當代文史專家,均擅考據之學,應是吳文化傳統的繼承。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文化的優秀傳統,符合時代潮流,適應社會需要,至今仍起著直接或間接的重要作用,是吳地乃至全國深層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一些古代物質具象,是凝固的歷史,不僅具有訪古探幽的鑑賞價值,如大運河等仍有經濟發展意義。一些文藝形式與手工技藝,如崑劇,錫劇,刺繡,年畫等,呈半流體性,得到去糟存精的改造,在現實中得以延伸,怡情陶性,激發意志。傳統的精神意識至今仍潛移默化地滋潤人們心田,構成創造性基因。

"

發佈時間:2019-08-06 07:03 來源:中國報道

●吳美福

【編者按】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一帶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文化文化藝術多樣性吳地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學藝術,在黃帝時代,今常熟,張家港一帶民間創作了《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短短四句,僅有八字,就把原始氏族伐竹製箭,追逐獵物的過程完整地表現出來。虞舜時《南風之歌》,是對吳地溫暖氣候與人際和諧關係的歌頌。從春秋的《吳吟》開始,到南北朝的吳聲歌曲,直到明清的桂枝兒,山歌,其優美旋律,真摯感情,展示了古吳人生活的理想,人文情懷。聞名遐邇的《月子彎彎照九州》一歌,是吳地運河舟子的創作,反映了人們漂泊在外面的苦難,具有歷史價值。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當然,這些只是民間草根文化的奇葩。與民間文學相得益彰的是吳地文人創作。早在西漢,吳郡嚴助,朱買臣以"文辭併發"而揚名海內。唐代顧祝,李紳,陸龜蒙以詩和散文聞名。李紳的《憫農》,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北宋範中淹《岳陽樓記》,氣魄宏大,其"先憂後樂"的思想深入人心。南宋尤袤,范成大的詩,體現了愛國思想與同情勞動人民的心懷。元末明初,高啟其詩,兼師眾長,渾然自成,反映了民間疾苦。清初吳梅村,為詩壇領袖人物,吳梅村詩,深沉,委婉,淒涼,"蔚為一時之冠"。明清時期,因小說這一文藝形式,適合於市民階層的情趣,在吳地大為興盛。中國一些著名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創作與出版,都與吳地有密切的關係。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是吳人馮夢龍與淩濛初所創作。沈三白《浮生六記》記敘了清貧家庭的溫暖與雅趣。這些作品獲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是吳文化這片沃土滋潤了這些文人騷客,是吳文化薰陶了這些作品,為健康的文藝提供了精神食糧。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自元至清是中國戲劇的研創中心之一。崑曲在元末於崑山開創,明隆慶年間著名戲曲家魏良輔寄居太倉,改造南曲諸腔"度為新聲",創立了"清柔婉轉"的水磨腔。太倉人樑辰漁根據魏曲,著《浣紗記》一劇,使崑曲在全國流傳開來。以後蘇州人李玉作《清忠譜》,朱素臣作《十五貫》,頌揚了五義士的愛國精神,讚頌了清官公正廉明的優秀品格。蘇州評彈盛行於清乾隆年間,名家王周士以《白蛇傳》蜚聲藝壇,賜七品京官銜。此後,蘇州評彈在全國曲藝中佔有重要一席。清後期起源於無錫東鄉的錫劇,現成為江蘇的重要的劇種。著名學者于丹曾對崑劇大加讚賞,曾有過專門的論述。崑曲是我國重要的一個劇種,吳地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戲劇,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精神生活。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繪畫,名揚中華。南北朝顧愷之,陸探微,以人物見長,寫實而傳神,多有佳作。張僧繇之畫,具有畫龍點睛之妙。唐朝張旭善草書,筆法奇突,人稱張顛。畫家鄭法士,善寫人物,氣韻非凡。元朝常熟人黃公望創造"淺絳山水"畫風,所作《富春山居圖》,瀟灑簡脫,秀逸古拙。無錫人倪瓚,遁跡于山水之間,畫風蒼秀簡遠,不做烘染而表現了吳地湖山的自然特質與神韻。明朝沈周,文徵明,唐寅(伯虎),仇英四大家,他們風格各異,或豪放,或秀潤,或清峻,或平穩,或豔麗。文徵明善山水,花卉,蘭竹,人物,技巧嫻熟,門下學生眾多,形成吳門畫派。清初常熟王時敏等四王,其中王翠筆法清麗工秀,創虞山畫派。常州惲南田,沒骨寫生,獨開生面,明麗清潤,時稱常州派。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以民間喜聞樂見的"慶豐收","閤家歡"為題材,風格細膩,富有現實感而流傳吳地城鄉。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自宋元以來成為全國學術重心之一。史學以方誌編纂聞名於世。《吳地記》,《吳郡記》,《邑陵志》等,體例日趨完備,內容豐富,是全國僅存至今的少數唐宋方誌。東林書院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影響華廈。清初顧炎武遊歷各地,考察山川民情,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學術名著,開清代考據之先河。吳派經學創始人惠棟,發揚漢儒經學,著《周易述》,《漢易學》等書。在顧,惠的影響下,吳地湧現了趙翼,錢大昕,壬鳴盛等著名考據家。吳地富有宋學淵源,朱柏廬《治家格言》,至今仍有庭訓意義。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地古代文藝學術成果,有著潛移默化的鑑賞浸潤作用,其精華被吳人所吸收,而形成近現代吳人的優良個性。靈動細緻的創造方法與縝密的學術風格,仍可為今日文藝創與學術撰寫的借鑑,在今天吳地作家,藝術家,學術家中仍有閃光的體現。錢鍾書,顧頡剛,錢穆等當代文史專家,均擅考據之學,應是吳文化傳統的繼承。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吳文化的優秀傳統,符合時代潮流,適應社會需要,至今仍起著直接或間接的重要作用,是吳地乃至全國深層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一些古代物質具象,是凝固的歷史,不僅具有訪古探幽的鑑賞價值,如大運河等仍有經濟發展意義。一些文藝形式與手工技藝,如崑劇,錫劇,刺繡,年畫等,呈半流體性,得到去糟存精的改造,在現實中得以延伸,怡情陶性,激發意志。傳統的精神意識至今仍潛移默化地滋潤人們心田,構成創造性基因。

中華文明史中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知識講座》13


【作者簡介】吳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贛邑萬年縣,現定居縣城。函授政治學本科學歷,1997年任萬年縣吳姓文化研究協會會長於今年已十一年,2013年任江西贛東北吳文化研究中心理事會會長至今五年,2017年發起閩浙贛吳文化經濟促進會。2013年參加發起“泰伯論壇”,多年來,致力於吳氏聯誼懇親,聯繫、聯絡各地吳家,走訪了絕大多數國內各地宗親和一部分海外宗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