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

“文明”這個詞,現在泛濫的不得了,大概好多朋友也有點懵圈,這文明,那文明,到底啥才是文明啊。

今天先作個嘗試,把現在通行的幾種文明的說法,作個分類,這樣大家以後看到類似說法,也好一一對應,不至於混淆不清。

1,工具文明。

包括舊石器文明,新石器文明,金屬文明。

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不是太妥當,用工具的使用來劃分歷史階段,當然可以,但是硬要加上文明二字,就很容易混淆概念,把文明換成文化,就合適了。

2,生產生活方式文明。

包括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漁獵文明。

這樣的說法也不合適,生產生活方式應該冠之以文化標籤,而不是文明。

3,人文文明。

所謂人文文明,就是制度,這才是文明的正確說法,用法。

良好的制度,是維持大規模人群聚群定居的基礎,是產生文明的條件,也是構成文明的標準之一。

判斷一個社會形態是否可以被稱為文明,目前通行的說法是兩個條件,一個是成熟完善的文字系統,還有一個是有明確功能劃分的城市出現。

"

“文明”這個詞,現在泛濫的不得了,大概好多朋友也有點懵圈,這文明,那文明,到底啥才是文明啊。

今天先作個嘗試,把現在通行的幾種文明的說法,作個分類,這樣大家以後看到類似說法,也好一一對應,不至於混淆不清。

1,工具文明。

包括舊石器文明,新石器文明,金屬文明。

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不是太妥當,用工具的使用來劃分歷史階段,當然可以,但是硬要加上文明二字,就很容易混淆概念,把文明換成文化,就合適了。

2,生產生活方式文明。

包括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漁獵文明。

這樣的說法也不合適,生產生活方式應該冠之以文化標籤,而不是文明。

3,人文文明。

所謂人文文明,就是制度,這才是文明的正確說法,用法。

良好的制度,是維持大規模人群聚群定居的基礎,是產生文明的條件,也是構成文明的標準之一。

判斷一個社會形態是否可以被稱為文明,目前通行的說法是兩個條件,一個是成熟完善的文字系統,還有一個是有明確功能劃分的城市出現。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其他所有的關於文明的說法,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乃至如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之類的地域文明的說法,都應當是在人文文明這個總概念下的細分。

為什麼呢,制度這東西這麼牛麼?

這還得說,制度這東西就是這麼牛,它是所有人類思想文化的最高結晶,沒有之一。

制度意味著組織,組織意味著力量,制度越良好,能夠組織起來的人越多,也就意味著力量越大,意味著在應對一切自然的,人為的危機時,生存能力越強。

當然,制度的發展,與生產力有關,與人群規模有關,這是個“力量三要素”的關係,我們以前說過,不重複了。

那麼,工業文明是一種什麼樣的文明?

或者說,工業文明的型態是否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呢?

我不否認,在我們的工業能力,還沒有穩操世界牛耳之時,是沒有資格說出這樣的話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作一些這個方向的思考。

"

“文明”這個詞,現在泛濫的不得了,大概好多朋友也有點懵圈,這文明,那文明,到底啥才是文明啊。

今天先作個嘗試,把現在通行的幾種文明的說法,作個分類,這樣大家以後看到類似說法,也好一一對應,不至於混淆不清。

1,工具文明。

包括舊石器文明,新石器文明,金屬文明。

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不是太妥當,用工具的使用來劃分歷史階段,當然可以,但是硬要加上文明二字,就很容易混淆概念,把文明換成文化,就合適了。

2,生產生活方式文明。

包括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漁獵文明。

這樣的說法也不合適,生產生活方式應該冠之以文化標籤,而不是文明。

3,人文文明。

所謂人文文明,就是制度,這才是文明的正確說法,用法。

良好的制度,是維持大規模人群聚群定居的基礎,是產生文明的條件,也是構成文明的標準之一。

判斷一個社會形態是否可以被稱為文明,目前通行的說法是兩個條件,一個是成熟完善的文字系統,還有一個是有明確功能劃分的城市出現。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其他所有的關於文明的說法,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乃至如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之類的地域文明的說法,都應當是在人文文明這個總概念下的細分。

為什麼呢,制度這東西這麼牛麼?

這還得說,制度這東西就是這麼牛,它是所有人類思想文化的最高結晶,沒有之一。

制度意味著組織,組織意味著力量,制度越良好,能夠組織起來的人越多,也就意味著力量越大,意味著在應對一切自然的,人為的危機時,生存能力越強。

當然,制度的發展,與生產力有關,與人群規模有關,這是個“力量三要素”的關係,我們以前說過,不重複了。

那麼,工業文明是一種什麼樣的文明?

或者說,工業文明的型態是否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呢?

我不否認,在我們的工業能力,還沒有穩操世界牛耳之時,是沒有資格說出這樣的話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作一些這個方向的思考。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眾所周知,所謂工業化,實際上就是把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都看作資源,以追求生產力的不斷進步。

文明,因人而定義,它的一切演進方式,都是圍繞著“人”這個主題,沒有了“以人為本”,只是為了生產力的進步而存在,甚至把人也當成了完成進步的生產資料,這樣的文明,還是不是文明?

而這樣的社會模式,我們又分明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是什麼?

是戰時經濟模式,是軍國一體,是一戰,二戰,是德三,日本,是大秦。

"

“文明”這個詞,現在泛濫的不得了,大概好多朋友也有點懵圈,這文明,那文明,到底啥才是文明啊。

今天先作個嘗試,把現在通行的幾種文明的說法,作個分類,這樣大家以後看到類似說法,也好一一對應,不至於混淆不清。

1,工具文明。

包括舊石器文明,新石器文明,金屬文明。

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不是太妥當,用工具的使用來劃分歷史階段,當然可以,但是硬要加上文明二字,就很容易混淆概念,把文明換成文化,就合適了。

2,生產生活方式文明。

包括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漁獵文明。

這樣的說法也不合適,生產生活方式應該冠之以文化標籤,而不是文明。

3,人文文明。

所謂人文文明,就是制度,這才是文明的正確說法,用法。

良好的制度,是維持大規模人群聚群定居的基礎,是產生文明的條件,也是構成文明的標準之一。

判斷一個社會形態是否可以被稱為文明,目前通行的說法是兩個條件,一個是成熟完善的文字系統,還有一個是有明確功能劃分的城市出現。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其他所有的關於文明的說法,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乃至如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之類的地域文明的說法,都應當是在人文文明這個總概念下的細分。

為什麼呢,制度這東西這麼牛麼?

這還得說,制度這東西就是這麼牛,它是所有人類思想文化的最高結晶,沒有之一。

制度意味著組織,組織意味著力量,制度越良好,能夠組織起來的人越多,也就意味著力量越大,意味著在應對一切自然的,人為的危機時,生存能力越強。

當然,制度的發展,與生產力有關,與人群規模有關,這是個“力量三要素”的關係,我們以前說過,不重複了。

那麼,工業文明是一種什麼樣的文明?

或者說,工業文明的型態是否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呢?

我不否認,在我們的工業能力,還沒有穩操世界牛耳之時,是沒有資格說出這樣的話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作一些這個方向的思考。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眾所周知,所謂工業化,實際上就是把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都看作資源,以追求生產力的不斷進步。

文明,因人而定義,它的一切演進方式,都是圍繞著“人”這個主題,沒有了“以人為本”,只是為了生產力的進步而存在,甚至把人也當成了完成進步的生產資料,這樣的文明,還是不是文明?

而這樣的社會模式,我們又分明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是什麼?

是戰時經濟模式,是軍國一體,是一戰,二戰,是德三,日本,是大秦。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是在極端的外部環境壓力下,集中一切資源向軍事集中,人在這樣的社會模式下,只是戰鬥力,生產力的構成因素,甚至只是戰鬥力,生產力統計列表上的數字。

大秦超強國力的背後,是被牢牢摁在土地上的農民,是被軍功刺激得兩眼充血的鋭士,也是被“四級認證”,“標準化”鑲在生產工坊裡的工匠。

糧食,軍器,戰士,這就是大秦的模式,沒有其它職業,也不需要其它職業,一切都是為了“贏”,贏不了就是死,就是這麼簡單。

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出現在歐洲?

拋開那些紛繁複雜的解釋,就一個理由,戰爭需求。

碎片化的歐洲,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春秋戰國,同樣的“大爭之世”,幾百年混戰廝殺不休。

在英國開啟工業革命之後,歐陸各國迅速跟上,隨之軍備升級,展開了更大規模的廝殺。

"

“文明”這個詞,現在泛濫的不得了,大概好多朋友也有點懵圈,這文明,那文明,到底啥才是文明啊。

今天先作個嘗試,把現在通行的幾種文明的說法,作個分類,這樣大家以後看到類似說法,也好一一對應,不至於混淆不清。

1,工具文明。

包括舊石器文明,新石器文明,金屬文明。

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不是太妥當,用工具的使用來劃分歷史階段,當然可以,但是硬要加上文明二字,就很容易混淆概念,把文明換成文化,就合適了。

2,生產生活方式文明。

包括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漁獵文明。

這樣的說法也不合適,生產生活方式應該冠之以文化標籤,而不是文明。

3,人文文明。

所謂人文文明,就是制度,這才是文明的正確說法,用法。

良好的制度,是維持大規模人群聚群定居的基礎,是產生文明的條件,也是構成文明的標準之一。

判斷一個社會形態是否可以被稱為文明,目前通行的說法是兩個條件,一個是成熟完善的文字系統,還有一個是有明確功能劃分的城市出現。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其他所有的關於文明的說法,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乃至如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之類的地域文明的說法,都應當是在人文文明這個總概念下的細分。

為什麼呢,制度這東西這麼牛麼?

這還得說,制度這東西就是這麼牛,它是所有人類思想文化的最高結晶,沒有之一。

制度意味著組織,組織意味著力量,制度越良好,能夠組織起來的人越多,也就意味著力量越大,意味著在應對一切自然的,人為的危機時,生存能力越強。

當然,制度的發展,與生產力有關,與人群規模有關,這是個“力量三要素”的關係,我們以前說過,不重複了。

那麼,工業文明是一種什麼樣的文明?

或者說,工業文明的型態是否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呢?

我不否認,在我們的工業能力,還沒有穩操世界牛耳之時,是沒有資格說出這樣的話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作一些這個方向的思考。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眾所周知,所謂工業化,實際上就是把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都看作資源,以追求生產力的不斷進步。

文明,因人而定義,它的一切演進方式,都是圍繞著“人”這個主題,沒有了“以人為本”,只是為了生產力的進步而存在,甚至把人也當成了完成進步的生產資料,這樣的文明,還是不是文明?

而這樣的社會模式,我們又分明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是什麼?

是戰時經濟模式,是軍國一體,是一戰,二戰,是德三,日本,是大秦。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是在極端的外部環境壓力下,集中一切資源向軍事集中,人在這樣的社會模式下,只是戰鬥力,生產力的構成因素,甚至只是戰鬥力,生產力統計列表上的數字。

大秦超強國力的背後,是被牢牢摁在土地上的農民,是被軍功刺激得兩眼充血的鋭士,也是被“四級認證”,“標準化”鑲在生產工坊裡的工匠。

糧食,軍器,戰士,這就是大秦的模式,沒有其它職業,也不需要其它職業,一切都是為了“贏”,贏不了就是死,就是這麼簡單。

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出現在歐洲?

拋開那些紛繁複雜的解釋,就一個理由,戰爭需求。

碎片化的歐洲,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春秋戰國,同樣的“大爭之世”,幾百年混戰廝殺不休。

在英國開啟工業革命之後,歐陸各國迅速跟上,隨之軍備升級,展開了更大規模的廝殺。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在這樣的背景下,是否完成工業化,以及工業化的進度,才是衡量歐陸勢力消長的標尺,也同時決定了很多國家的生與死。

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的是,歐陸此時的生產力起步點不同,出現了大航海這個新生事物,並由此出現了殖民地這種對歐洲來說,好吃又好用的東西,也因此影響了工業化的先行者英國和緊隨身後的法國的選擇。

英國和法國的選擇,直接影響了整個歐洲的發展進程,沒有能夠像春秋戰國一樣,歸於一統。

等到殖民地瓜分完畢,就是一戰,二戰的血海屍山了,再來就是冷戰,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逐漸蔓延到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

貫穿整個工業化發展歷史的,是持續不斷的對抗,戰爭,再隨著生產力的推進,這個對抗,戰爭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又開始因為戰爭成本的無限上升,一變而為控制與反控制的爭鬥。

中國的興衰起落,從自強到奮起,只是這整個世界大變局,無數的悲歡離合,生死時速中的一環。

工業化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五百年了,這世界可有安寧過?

五百年,這是一場從歐洲發端,進而擴大到全世界範圍的大混戰,是如假包換的亂世紛爭。

這樣的歷史,是文明?

這樣的歷史,催生出來的東西,是文明?

再看當下的那些大型代工工廠,從生產到生活,其全部的設計,就是為了完成利益最大化,就是為了效率,人在其中,從廠長到部門長到流水線工人,跟他們身邊的機器有什麼區別?

"

“文明”這個詞,現在泛濫的不得了,大概好多朋友也有點懵圈,這文明,那文明,到底啥才是文明啊。

今天先作個嘗試,把現在通行的幾種文明的說法,作個分類,這樣大家以後看到類似說法,也好一一對應,不至於混淆不清。

1,工具文明。

包括舊石器文明,新石器文明,金屬文明。

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不是太妥當,用工具的使用來劃分歷史階段,當然可以,但是硬要加上文明二字,就很容易混淆概念,把文明換成文化,就合適了。

2,生產生活方式文明。

包括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漁獵文明。

這樣的說法也不合適,生產生活方式應該冠之以文化標籤,而不是文明。

3,人文文明。

所謂人文文明,就是制度,這才是文明的正確說法,用法。

良好的制度,是維持大規模人群聚群定居的基礎,是產生文明的條件,也是構成文明的標準之一。

判斷一個社會形態是否可以被稱為文明,目前通行的說法是兩個條件,一個是成熟完善的文字系統,還有一個是有明確功能劃分的城市出現。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其他所有的關於文明的說法,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乃至如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之類的地域文明的說法,都應當是在人文文明這個總概念下的細分。

為什麼呢,制度這東西這麼牛麼?

這還得說,制度這東西就是這麼牛,它是所有人類思想文化的最高結晶,沒有之一。

制度意味著組織,組織意味著力量,制度越良好,能夠組織起來的人越多,也就意味著力量越大,意味著在應對一切自然的,人為的危機時,生存能力越強。

當然,制度的發展,與生產力有關,與人群規模有關,這是個“力量三要素”的關係,我們以前說過,不重複了。

那麼,工業文明是一種什麼樣的文明?

或者說,工業文明的型態是否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呢?

我不否認,在我們的工業能力,還沒有穩操世界牛耳之時,是沒有資格說出這樣的話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作一些這個方向的思考。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眾所周知,所謂工業化,實際上就是把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都看作資源,以追求生產力的不斷進步。

文明,因人而定義,它的一切演進方式,都是圍繞著“人”這個主題,沒有了“以人為本”,只是為了生產力的進步而存在,甚至把人也當成了完成進步的生產資料,這樣的文明,還是不是文明?

而這樣的社會模式,我們又分明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是什麼?

是戰時經濟模式,是軍國一體,是一戰,二戰,是德三,日本,是大秦。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是在極端的外部環境壓力下,集中一切資源向軍事集中,人在這樣的社會模式下,只是戰鬥力,生產力的構成因素,甚至只是戰鬥力,生產力統計列表上的數字。

大秦超強國力的背後,是被牢牢摁在土地上的農民,是被軍功刺激得兩眼充血的鋭士,也是被“四級認證”,“標準化”鑲在生產工坊裡的工匠。

糧食,軍器,戰士,這就是大秦的模式,沒有其它職業,也不需要其它職業,一切都是為了“贏”,贏不了就是死,就是這麼簡單。

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出現在歐洲?

拋開那些紛繁複雜的解釋,就一個理由,戰爭需求。

碎片化的歐洲,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春秋戰國,同樣的“大爭之世”,幾百年混戰廝殺不休。

在英國開啟工業革命之後,歐陸各國迅速跟上,隨之軍備升級,展開了更大規模的廝殺。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在這樣的背景下,是否完成工業化,以及工業化的進度,才是衡量歐陸勢力消長的標尺,也同時決定了很多國家的生與死。

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的是,歐陸此時的生產力起步點不同,出現了大航海這個新生事物,並由此出現了殖民地這種對歐洲來說,好吃又好用的東西,也因此影響了工業化的先行者英國和緊隨身後的法國的選擇。

英國和法國的選擇,直接影響了整個歐洲的發展進程,沒有能夠像春秋戰國一樣,歸於一統。

等到殖民地瓜分完畢,就是一戰,二戰的血海屍山了,再來就是冷戰,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逐漸蔓延到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

貫穿整個工業化發展歷史的,是持續不斷的對抗,戰爭,再隨著生產力的推進,這個對抗,戰爭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又開始因為戰爭成本的無限上升,一變而為控制與反控制的爭鬥。

中國的興衰起落,從自強到奮起,只是這整個世界大變局,無數的悲歡離合,生死時速中的一環。

工業化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五百年了,這世界可有安寧過?

五百年,這是一場從歐洲發端,進而擴大到全世界範圍的大混戰,是如假包換的亂世紛爭。

這樣的歷史,是文明?

這樣的歷史,催生出來的東西,是文明?

再看當下的那些大型代工工廠,從生產到生活,其全部的設計,就是為了完成利益最大化,就是為了效率,人在其中,從廠長到部門長到流水線工人,跟他們身邊的機器有什麼區別?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沒有了人文關懷,將人等同於機器,等同於物,這樣的文明,是不是文明?

這樣的方式,除了軍備競賽,我想不出更合理的解釋。

近代以來,中國陷入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為了生存,為了安全,我們可以接受工業化,併為此承受代價。

但若是把這樣的方式,當成常態,當成文明,那麼請問,隨著生產力的更進一步,下一步會如何?

當人成了效率的拖累,當機器生產不再需要人時,我們該如何自處?

"

“文明”這個詞,現在泛濫的不得了,大概好多朋友也有點懵圈,這文明,那文明,到底啥才是文明啊。

今天先作個嘗試,把現在通行的幾種文明的說法,作個分類,這樣大家以後看到類似說法,也好一一對應,不至於混淆不清。

1,工具文明。

包括舊石器文明,新石器文明,金屬文明。

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不是太妥當,用工具的使用來劃分歷史階段,當然可以,但是硬要加上文明二字,就很容易混淆概念,把文明換成文化,就合適了。

2,生產生活方式文明。

包括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漁獵文明。

這樣的說法也不合適,生產生活方式應該冠之以文化標籤,而不是文明。

3,人文文明。

所謂人文文明,就是制度,這才是文明的正確說法,用法。

良好的制度,是維持大規模人群聚群定居的基礎,是產生文明的條件,也是構成文明的標準之一。

判斷一個社會形態是否可以被稱為文明,目前通行的說法是兩個條件,一個是成熟完善的文字系統,還有一個是有明確功能劃分的城市出現。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其他所有的關於文明的說法,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乃至如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之類的地域文明的說法,都應當是在人文文明這個總概念下的細分。

為什麼呢,制度這東西這麼牛麼?

這還得說,制度這東西就是這麼牛,它是所有人類思想文化的最高結晶,沒有之一。

制度意味著組織,組織意味著力量,制度越良好,能夠組織起來的人越多,也就意味著力量越大,意味著在應對一切自然的,人為的危機時,生存能力越強。

當然,制度的發展,與生產力有關,與人群規模有關,這是個“力量三要素”的關係,我們以前說過,不重複了。

那麼,工業文明是一種什麼樣的文明?

或者說,工業文明的型態是否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呢?

我不否認,在我們的工業能力,還沒有穩操世界牛耳之時,是沒有資格說出這樣的話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作一些這個方向的思考。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眾所周知,所謂工業化,實際上就是把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都看作資源,以追求生產力的不斷進步。

文明,因人而定義,它的一切演進方式,都是圍繞著“人”這個主題,沒有了“以人為本”,只是為了生產力的進步而存在,甚至把人也當成了完成進步的生產資料,這樣的文明,還是不是文明?

而這樣的社會模式,我們又分明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是什麼?

是戰時經濟模式,是軍國一體,是一戰,二戰,是德三,日本,是大秦。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是在極端的外部環境壓力下,集中一切資源向軍事集中,人在這樣的社會模式下,只是戰鬥力,生產力的構成因素,甚至只是戰鬥力,生產力統計列表上的數字。

大秦超強國力的背後,是被牢牢摁在土地上的農民,是被軍功刺激得兩眼充血的鋭士,也是被“四級認證”,“標準化”鑲在生產工坊裡的工匠。

糧食,軍器,戰士,這就是大秦的模式,沒有其它職業,也不需要其它職業,一切都是為了“贏”,贏不了就是死,就是這麼簡單。

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出現在歐洲?

拋開那些紛繁複雜的解釋,就一個理由,戰爭需求。

碎片化的歐洲,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春秋戰國,同樣的“大爭之世”,幾百年混戰廝殺不休。

在英國開啟工業革命之後,歐陸各國迅速跟上,隨之軍備升級,展開了更大規模的廝殺。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在這樣的背景下,是否完成工業化,以及工業化的進度,才是衡量歐陸勢力消長的標尺,也同時決定了很多國家的生與死。

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的是,歐陸此時的生產力起步點不同,出現了大航海這個新生事物,並由此出現了殖民地這種對歐洲來說,好吃又好用的東西,也因此影響了工業化的先行者英國和緊隨身後的法國的選擇。

英國和法國的選擇,直接影響了整個歐洲的發展進程,沒有能夠像春秋戰國一樣,歸於一統。

等到殖民地瓜分完畢,就是一戰,二戰的血海屍山了,再來就是冷戰,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逐漸蔓延到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

貫穿整個工業化發展歷史的,是持續不斷的對抗,戰爭,再隨著生產力的推進,這個對抗,戰爭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又開始因為戰爭成本的無限上升,一變而為控制與反控制的爭鬥。

中國的興衰起落,從自強到奮起,只是這整個世界大變局,無數的悲歡離合,生死時速中的一環。

工業化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五百年了,這世界可有安寧過?

五百年,這是一場從歐洲發端,進而擴大到全世界範圍的大混戰,是如假包換的亂世紛爭。

這樣的歷史,是文明?

這樣的歷史,催生出來的東西,是文明?

再看當下的那些大型代工工廠,從生產到生活,其全部的設計,就是為了完成利益最大化,就是為了效率,人在其中,從廠長到部門長到流水線工人,跟他們身邊的機器有什麼區別?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沒有了人文關懷,將人等同於機器,等同於物,這樣的文明,是不是文明?

這樣的方式,除了軍備競賽,我想不出更合理的解釋。

近代以來,中國陷入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為了生存,為了安全,我們可以接受工業化,併為此承受代價。

但若是把這樣的方式,當成常態,當成文明,那麼請問,隨著生產力的更進一步,下一步會如何?

當人成了效率的拖累,當機器生產不再需要人時,我們該如何自處?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難道我們不斷的努力,就是毀滅我們自己?

那麼,歐美的衰落,是因為他們的“去工業化”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問,歐美衰落了麼?

並沒有,只是中國崛起了,搶了他們的一部分份額,顯得他們沒以前那麼牛了。

再進一步,英國的衰落,是因為“去工業化”麼?

並不是,而是美蘇兩強崛起了,這倆傢伙明裡爭鬥,暗裡合作,聯手把英國給摁下去了。

而工業革命以來,真正改變了世界格局的,只有兩次,一次是美蘇崛起,一次就是中國崛起。

這兩次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相對於前任世界冠軍,後來者有著國家體量上的等級差。

國家體量的等級差,會引發制度的質的飛躍,會造成制度上的等級差。

也就是說,改變力量均衡對比的,不是所謂的“去工業化”,而在於有著更先進制度的國家掌握了工業化,進而形成力量上的無法逆轉的優勢。

因為“去工業化”,並不等於放棄了工業能力,相反,所有實行“去工業化”的國家,統統站在工業化食物鏈的頂端。

生產力,即工業化固然重要,可是基於制度的組織力和體量,具備和生產力同樣重要的地位。

唯有如此,才能解釋不同體量的國家,為什麼需要對應的制度會不同。

唯有如此,才能解釋生產力水平相當,差距不大的國家,為什麼制度上會千差萬別。

工業化是生存必需,但絕不是社會發展的全部,將之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更是顯得荒謬。

未來會怎樣?

我只知道,工業化的道路,我們並沒有走完,諸多行業門類,我們仍然處於中低端。

"

“文明”這個詞,現在泛濫的不得了,大概好多朋友也有點懵圈,這文明,那文明,到底啥才是文明啊。

今天先作個嘗試,把現在通行的幾種文明的說法,作個分類,這樣大家以後看到類似說法,也好一一對應,不至於混淆不清。

1,工具文明。

包括舊石器文明,新石器文明,金屬文明。

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不是太妥當,用工具的使用來劃分歷史階段,當然可以,但是硬要加上文明二字,就很容易混淆概念,把文明換成文化,就合適了。

2,生產生活方式文明。

包括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漁獵文明。

這樣的說法也不合適,生產生活方式應該冠之以文化標籤,而不是文明。

3,人文文明。

所謂人文文明,就是制度,這才是文明的正確說法,用法。

良好的制度,是維持大規模人群聚群定居的基礎,是產生文明的條件,也是構成文明的標準之一。

判斷一個社會形態是否可以被稱為文明,目前通行的說法是兩個條件,一個是成熟完善的文字系統,還有一個是有明確功能劃分的城市出現。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其他所有的關於文明的說法,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乃至如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之類的地域文明的說法,都應當是在人文文明這個總概念下的細分。

為什麼呢,制度這東西這麼牛麼?

這還得說,制度這東西就是這麼牛,它是所有人類思想文化的最高結晶,沒有之一。

制度意味著組織,組織意味著力量,制度越良好,能夠組織起來的人越多,也就意味著力量越大,意味著在應對一切自然的,人為的危機時,生存能力越強。

當然,制度的發展,與生產力有關,與人群規模有關,這是個“力量三要素”的關係,我們以前說過,不重複了。

那麼,工業文明是一種什麼樣的文明?

或者說,工業文明的型態是否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呢?

我不否認,在我們的工業能力,還沒有穩操世界牛耳之時,是沒有資格說出這樣的話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作一些這個方向的思考。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眾所周知,所謂工業化,實際上就是把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都看作資源,以追求生產力的不斷進步。

文明,因人而定義,它的一切演進方式,都是圍繞著“人”這個主題,沒有了“以人為本”,只是為了生產力的進步而存在,甚至把人也當成了完成進步的生產資料,這樣的文明,還是不是文明?

而這樣的社會模式,我們又分明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是什麼?

是戰時經濟模式,是軍國一體,是一戰,二戰,是德三,日本,是大秦。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是在極端的外部環境壓力下,集中一切資源向軍事集中,人在這樣的社會模式下,只是戰鬥力,生產力的構成因素,甚至只是戰鬥力,生產力統計列表上的數字。

大秦超強國力的背後,是被牢牢摁在土地上的農民,是被軍功刺激得兩眼充血的鋭士,也是被“四級認證”,“標準化”鑲在生產工坊裡的工匠。

糧食,軍器,戰士,這就是大秦的模式,沒有其它職業,也不需要其它職業,一切都是為了“贏”,贏不了就是死,就是這麼簡單。

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出現在歐洲?

拋開那些紛繁複雜的解釋,就一個理由,戰爭需求。

碎片化的歐洲,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春秋戰國,同樣的“大爭之世”,幾百年混戰廝殺不休。

在英國開啟工業革命之後,歐陸各國迅速跟上,隨之軍備升級,展開了更大規模的廝殺。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在這樣的背景下,是否完成工業化,以及工業化的進度,才是衡量歐陸勢力消長的標尺,也同時決定了很多國家的生與死。

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的是,歐陸此時的生產力起步點不同,出現了大航海這個新生事物,並由此出現了殖民地這種對歐洲來說,好吃又好用的東西,也因此影響了工業化的先行者英國和緊隨身後的法國的選擇。

英國和法國的選擇,直接影響了整個歐洲的發展進程,沒有能夠像春秋戰國一樣,歸於一統。

等到殖民地瓜分完畢,就是一戰,二戰的血海屍山了,再來就是冷戰,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逐漸蔓延到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

貫穿整個工業化發展歷史的,是持續不斷的對抗,戰爭,再隨著生產力的推進,這個對抗,戰爭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又開始因為戰爭成本的無限上升,一變而為控制與反控制的爭鬥。

中國的興衰起落,從自強到奮起,只是這整個世界大變局,無數的悲歡離合,生死時速中的一環。

工業化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五百年了,這世界可有安寧過?

五百年,這是一場從歐洲發端,進而擴大到全世界範圍的大混戰,是如假包換的亂世紛爭。

這樣的歷史,是文明?

這樣的歷史,催生出來的東西,是文明?

再看當下的那些大型代工工廠,從生產到生活,其全部的設計,就是為了完成利益最大化,就是為了效率,人在其中,從廠長到部門長到流水線工人,跟他們身邊的機器有什麼區別?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沒有了人文關懷,將人等同於機器,等同於物,這樣的文明,是不是文明?

這樣的方式,除了軍備競賽,我想不出更合理的解釋。

近代以來,中國陷入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為了生存,為了安全,我們可以接受工業化,併為此承受代價。

但若是把這樣的方式,當成常態,當成文明,那麼請問,隨著生產力的更進一步,下一步會如何?

當人成了效率的拖累,當機器生產不再需要人時,我們該如何自處?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難道我們不斷的努力,就是毀滅我們自己?

那麼,歐美的衰落,是因為他們的“去工業化”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問,歐美衰落了麼?

並沒有,只是中國崛起了,搶了他們的一部分份額,顯得他們沒以前那麼牛了。

再進一步,英國的衰落,是因為“去工業化”麼?

並不是,而是美蘇兩強崛起了,這倆傢伙明裡爭鬥,暗裡合作,聯手把英國給摁下去了。

而工業革命以來,真正改變了世界格局的,只有兩次,一次是美蘇崛起,一次就是中國崛起。

這兩次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相對於前任世界冠軍,後來者有著國家體量上的等級差。

國家體量的等級差,會引發制度的質的飛躍,會造成制度上的等級差。

也就是說,改變力量均衡對比的,不是所謂的“去工業化”,而在於有著更先進制度的國家掌握了工業化,進而形成力量上的無法逆轉的優勢。

因為“去工業化”,並不等於放棄了工業能力,相反,所有實行“去工業化”的國家,統統站在工業化食物鏈的頂端。

生產力,即工業化固然重要,可是基於制度的組織力和體量,具備和生產力同樣重要的地位。

唯有如此,才能解釋不同體量的國家,為什麼需要對應的制度會不同。

唯有如此,才能解釋生產力水平相當,差距不大的國家,為什麼制度上會千差萬別。

工業化是生存必需,但絕不是社會發展的全部,將之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更是顯得荒謬。

未來會怎樣?

我只知道,工業化的道路,我們並沒有走完,諸多行業門類,我們仍然處於中低端。

剝開“工業化”的外衣,是赤裸裸的“軍備競賽”

我們今天普遍糾結,吐槽的關於足球,關於影視文化產業方面的落後,都與工業化有關,把這些都工業化好不好?

不是好不好的問題,你得先達到別人工業化的標準和高度,才有資格談自成一派,談百花齊放,說到底,這不也是軍備競賽麼?

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了,下次再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