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

我自己有想過很多關於信仰的問題,尤其是中國人的信仰問題。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這個問題也一度引起大家的熱議。是否是“有鬼神無宗教,有崇拜無信仰”?為什麼西方很多人都信教,比如基督、伊斯蘭教等。而如果你問大部分的中國人“你是否信教?”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人會說不信吧!但是通過看書與學習我才明白,其實民間信仰和民間宗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我自己有想過很多關於信仰的問題,尤其是中國人的信仰問題。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這個問題也一度引起大家的熱議。是否是“有鬼神無宗教,有崇拜無信仰”?為什麼西方很多人都信教,比如基督、伊斯蘭教等。而如果你問大部分的中國人“你是否信教?”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人會說不信吧!但是通過看書與學習我才明白,其實民間信仰和民間宗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中國民間信仰

一、中國民間信仰

中國的民間信仰是源自於中國社會歷史,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它地方神靈崇拜為核心缺乏統一信仰體系和宗教經典,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發性、民間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關信仰習俗。而中國的民間宗教是說中國民眾祭拜一切在他們看來是神靈的對象,一切都可納入信仰的範圍。用在中國,我覺得信仰比較更好。

易中天在他的書裡也說了,中國人是從實用出發,我們信的是實用主義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韓森(Valerie Hansen)著的《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一書中提出的“惟靈是信”,也是同樣的意思。就像譯者包偉民在前言說:從某種角度說,“惟靈是信”的民間宗族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精神,更貼近中國民眾生活的實際。但我們自身作為這一社會的成員,耳濡目染,習以為常,有時並不十分在意民間宗教的文化寓意。只是當城外學者從異質文化背景出發,對“惟靈是信”驚訝不已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借城外學者的目光,以認識民間宗教的文化特性。

"

我自己有想過很多關於信仰的問題,尤其是中國人的信仰問題。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這個問題也一度引起大家的熱議。是否是“有鬼神無宗教,有崇拜無信仰”?為什麼西方很多人都信教,比如基督、伊斯蘭教等。而如果你問大部分的中國人“你是否信教?”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人會說不信吧!但是通過看書與學習我才明白,其實民間信仰和民間宗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中國民間信仰

一、中國民間信仰

中國的民間信仰是源自於中國社會歷史,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它地方神靈崇拜為核心缺乏統一信仰體系和宗教經典,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發性、民間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關信仰習俗。而中國的民間宗教是說中國民眾祭拜一切在他們看來是神靈的對象,一切都可納入信仰的範圍。用在中國,我覺得信仰比較更好。

易中天在他的書裡也說了,中國人是從實用出發,我們信的是實用主義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韓森(Valerie Hansen)著的《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一書中提出的“惟靈是信”,也是同樣的意思。就像譯者包偉民在前言說:從某種角度說,“惟靈是信”的民間宗族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精神,更貼近中國民眾生活的實際。但我們自身作為這一社會的成員,耳濡目染,習以為常,有時並不十分在意民間宗教的文化寓意。只是當城外學者從異質文化背景出發,對“惟靈是信”驚訝不已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借城外學者的目光,以認識民間宗教的文化特性。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書籍《變遷之神》

二、書籍《變遷之神》

《變遷之神》書裡的第二章“民眾的選擇”中,作者陳述了她對於民間宗教的理解,認為至少在神祇世界中,民眾並未對儒、釋、道三教進行區分,民眾往往同時向源於不同宗教傳統的眾多神祇尋求保護,他們的選擇與表面的宗教傾向無關,神祇的靈驗才是引起這一神靈體系變動的根源

"

我自己有想過很多關於信仰的問題,尤其是中國人的信仰問題。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這個問題也一度引起大家的熱議。是否是“有鬼神無宗教,有崇拜無信仰”?為什麼西方很多人都信教,比如基督、伊斯蘭教等。而如果你問大部分的中國人“你是否信教?”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人會說不信吧!但是通過看書與學習我才明白,其實民間信仰和民間宗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中國民間信仰

一、中國民間信仰

中國的民間信仰是源自於中國社會歷史,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它地方神靈崇拜為核心缺乏統一信仰體系和宗教經典,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發性、民間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關信仰習俗。而中國的民間宗教是說中國民眾祭拜一切在他們看來是神靈的對象,一切都可納入信仰的範圍。用在中國,我覺得信仰比較更好。

易中天在他的書裡也說了,中國人是從實用出發,我們信的是實用主義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韓森(Valerie Hansen)著的《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一書中提出的“惟靈是信”,也是同樣的意思。就像譯者包偉民在前言說:從某種角度說,“惟靈是信”的民間宗族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精神,更貼近中國民眾生活的實際。但我們自身作為這一社會的成員,耳濡目染,習以為常,有時並不十分在意民間宗教的文化寓意。只是當城外學者從異質文化背景出發,對“惟靈是信”驚訝不已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借城外學者的目光,以認識民間宗教的文化特性。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書籍《變遷之神》

二、書籍《變遷之神》

《變遷之神》書裡的第二章“民眾的選擇”中,作者陳述了她對於民間宗教的理解,認為至少在神祇世界中,民眾並未對儒、釋、道三教進行區分,民眾往往同時向源於不同宗教傳統的眾多神祇尋求保護,他們的選擇與表面的宗教傾向無關,神祇的靈驗才是引起這一神靈體系變動的根源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韓森教授

確實是這樣,中國人很現實的,只有靈驗才會相信神靈。韓森教授認為神祇世界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而變動不停。這一假設實際上將民間信仰的多元化、複雜性的特徵湮沒於單一標準的選擇中,事實上,對靈驗的期待並不是民眾選擇神祇的唯一標準,正如書中所指出的,地方的精英出於集團利益的考慮,極力為與已有關的神祇爭取官方的賜封,在這一過程中,神的靈驗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一個新的神祇的誕生是諸多因素的混合產物靈蹟則是工具,靈蹟的存在而非靈蹟的內容,在神祇的變遷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這樣看來,關注神祇的變遷不僅需要了解靈蹟內容反映的社會變遷,還需深刻理解當時社會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在研究中做整體的關照,這也是本書的一點缺憾

"

我自己有想過很多關於信仰的問題,尤其是中國人的信仰問題。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這個問題也一度引起大家的熱議。是否是“有鬼神無宗教,有崇拜無信仰”?為什麼西方很多人都信教,比如基督、伊斯蘭教等。而如果你問大部分的中國人“你是否信教?”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人會說不信吧!但是通過看書與學習我才明白,其實民間信仰和民間宗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中國民間信仰

一、中國民間信仰

中國的民間信仰是源自於中國社會歷史,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它地方神靈崇拜為核心缺乏統一信仰體系和宗教經典,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發性、民間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關信仰習俗。而中國的民間宗教是說中國民眾祭拜一切在他們看來是神靈的對象,一切都可納入信仰的範圍。用在中國,我覺得信仰比較更好。

易中天在他的書裡也說了,中國人是從實用出發,我們信的是實用主義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韓森(Valerie Hansen)著的《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一書中提出的“惟靈是信”,也是同樣的意思。就像譯者包偉民在前言說:從某種角度說,“惟靈是信”的民間宗族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精神,更貼近中國民眾生活的實際。但我們自身作為這一社會的成員,耳濡目染,習以為常,有時並不十分在意民間宗教的文化寓意。只是當城外學者從異質文化背景出發,對“惟靈是信”驚訝不已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借城外學者的目光,以認識民間宗教的文化特性。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書籍《變遷之神》

二、書籍《變遷之神》

《變遷之神》書裡的第二章“民眾的選擇”中,作者陳述了她對於民間宗教的理解,認為至少在神祇世界中,民眾並未對儒、釋、道三教進行區分,民眾往往同時向源於不同宗教傳統的眾多神祇尋求保護,他們的選擇與表面的宗教傾向無關,神祇的靈驗才是引起這一神靈體系變動的根源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韓森教授

確實是這樣,中國人很現實的,只有靈驗才會相信神靈。韓森教授認為神祇世界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而變動不停。這一假設實際上將民間信仰的多元化、複雜性的特徵湮沒於單一標準的選擇中,事實上,對靈驗的期待並不是民眾選擇神祇的唯一標準,正如書中所指出的,地方的精英出於集團利益的考慮,極力為與已有關的神祇爭取官方的賜封,在這一過程中,神的靈驗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一個新的神祇的誕生是諸多因素的混合產物靈蹟則是工具,靈蹟的存在而非靈蹟的內容,在神祇的變遷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這樣看來,關注神祇的變遷不僅需要了解靈蹟內容反映的社會變遷,還需深刻理解當時社會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在研究中做整體的關照,這也是本書的一點缺憾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周易

三、為何中國人不信教

為什麼宗教從國外傳到中國的時候,只會融合而不會像西方人那樣信教呢?在西方,耶和華、默罕默德、喬達摩絕對不會放一塊去讓人膜拜,而在中國儒佛道三教卻可以融在一個地方去拜。追溯原因的話,是因為西方堅持一神教,具有排他性,他們無論如何都會一直追溯,追到一個神性的地方;而在東方在中國,追到一個《周易》之類的東西,也不知道它是物質還是精神東西。我個人覺得之所以會這樣,所謂的中國文化“兼容幷包”是因為中國已經構建了一套文化標準,宗教一旦傳過來,只能取捨、評價,進行利用或改造。

"

我自己有想過很多關於信仰的問題,尤其是中國人的信仰問題。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這個問題也一度引起大家的熱議。是否是“有鬼神無宗教,有崇拜無信仰”?為什麼西方很多人都信教,比如基督、伊斯蘭教等。而如果你問大部分的中國人“你是否信教?”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人會說不信吧!但是通過看書與學習我才明白,其實民間信仰和民間宗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中國民間信仰

一、中國民間信仰

中國的民間信仰是源自於中國社會歷史,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它地方神靈崇拜為核心缺乏統一信仰體系和宗教經典,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發性、民間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關信仰習俗。而中國的民間宗教是說中國民眾祭拜一切在他們看來是神靈的對象,一切都可納入信仰的範圍。用在中國,我覺得信仰比較更好。

易中天在他的書裡也說了,中國人是從實用出發,我們信的是實用主義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韓森(Valerie Hansen)著的《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一書中提出的“惟靈是信”,也是同樣的意思。就像譯者包偉民在前言說:從某種角度說,“惟靈是信”的民間宗族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精神,更貼近中國民眾生活的實際。但我們自身作為這一社會的成員,耳濡目染,習以為常,有時並不十分在意民間宗教的文化寓意。只是當城外學者從異質文化背景出發,對“惟靈是信”驚訝不已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借城外學者的目光,以認識民間宗教的文化特性。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書籍《變遷之神》

二、書籍《變遷之神》

《變遷之神》書裡的第二章“民眾的選擇”中,作者陳述了她對於民間宗教的理解,認為至少在神祇世界中,民眾並未對儒、釋、道三教進行區分,民眾往往同時向源於不同宗教傳統的眾多神祇尋求保護,他們的選擇與表面的宗教傾向無關,神祇的靈驗才是引起這一神靈體系變動的根源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韓森教授

確實是這樣,中國人很現實的,只有靈驗才會相信神靈。韓森教授認為神祇世界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而變動不停。這一假設實際上將民間信仰的多元化、複雜性的特徵湮沒於單一標準的選擇中,事實上,對靈驗的期待並不是民眾選擇神祇的唯一標準,正如書中所指出的,地方的精英出於集團利益的考慮,極力為與已有關的神祇爭取官方的賜封,在這一過程中,神的靈驗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一個新的神祇的誕生是諸多因素的混合產物靈蹟則是工具,靈蹟的存在而非靈蹟的內容,在神祇的變遷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這樣看來,關注神祇的變遷不僅需要了解靈蹟內容反映的社會變遷,還需深刻理解當時社會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在研究中做整體的關照,這也是本書的一點缺憾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周易

三、為何中國人不信教

為什麼宗教從國外傳到中國的時候,只會融合而不會像西方人那樣信教呢?在西方,耶和華、默罕默德、喬達摩絕對不會放一塊去讓人膜拜,而在中國儒佛道三教卻可以融在一個地方去拜。追溯原因的話,是因為西方堅持一神教,具有排他性,他們無論如何都會一直追溯,追到一個神性的地方;而在東方在中國,追到一個《周易》之類的東西,也不知道它是物質還是精神東西。我個人覺得之所以會這樣,所謂的中國文化“兼容幷包”是因為中國已經構建了一套文化標準,宗教一旦傳過來,只能取捨、評價,進行利用或改造。

對中國民眾信仰的思考

趙世瑜先生

四、總結

我覺得韓森這本《變遷之神》,讓我對社會史更有信心與希望。以前一直感覺社會史太碎片化了,沒有實際意義。但正如趙世瑜先生說的:社會史研究將強調綜合和長時段研究的史學方法,一要把以往忽略的基層社會的歷史、普通民眾的歷史、日常生活的歷史和民間文化史撣去灰塵,重新放在適合的或者顯要的位置;二要以“自下而上”的眼光重新審視和改造政治史學範式下的傳統研究領域。而美國學者韓森致力於從一般民眾的視角來探索民間宗教的變遷,以民眾信仰的出發點——神祇的靈驗入手,對南宋一代中國民間宗教信仰進行了一番勾勒。它確實是社會史的一部重要書籍,讓我對信仰問題有進一步的學習與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韓森著《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包偉民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