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曼預言: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文化 政治 倫理 時尚 法律 陳丹青 孔子 九鴉人物 2019-07-26
"


"


鮑曼預言: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之前),你為謀生所做的就是你的身份,而在後現代棲息地,你購買的東西就是你的身份。

——齊格蒙特·鮑曼


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九鴉


"


鮑曼預言: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之前),你為謀生所做的就是你的身份,而在後現代棲息地,你購買的東西就是你的身份。

——齊格蒙特·鮑曼


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九鴉


鮑曼預言: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經常看到有人問現在為什麼不出大師,也常有回答,但我覺得那基本是來混分數的。

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這根本是一個社會學問題,離開基礎談什麼道德、精神、風骨,就像是拿不落地的鳥說事。

現代社會學大師中,我最為佩服的是齊格蒙特·鮑曼,因為他在上個世紀,就成功地預言了現在的種種,就彷彿寫回憶錄一般。

一個人有此等本事,很令我羨慕嫉妒恨,但恨的不是他,而是自己。人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呢?

於是只好拾人牙慧。

鮑曼以後現代稱今天的世界,以區別於他所身處的世界,而現代社會又被他稱之為“保姆時代”,這是極形象的。

因為今天之前的世界,正表現為道德行為的規範性,我們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可以做,什麼可以不做,什麼必須做,大體瞭然,那裡有一張清單。

目的地如此明確、秩序,基本可以預見,直接奔向它就是,這當然不但能幫助我們擺脫選擇的痛苦,也會讓我們活得相對安全、簡單。

因此它就不但是現代社會的特徵,也似乎是之前所有時代的特徵,就像孔子對我們的作用。

但是人生處處雙刃劍,這種普遍法則和絕對真理,總難免有濃重的霸權意味。它們不僅可能是假想的、虛幻的、錯誤的設定和制定,還可能過於沉重,成為枷鎖。

我們的道德行為規範,已不知幾多變遷,但它在某一階段,卻總會跟聖旨一般。

於是我們今天就迎來了一個自由的時代,也就是後現代時代。我們靠法律解決善惡,靠市場決定倫理,行為更多取決於利益權衡,和個人策略。

自由了哦,然而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自由呢?

統一的倫理道德行為規範沒有了,所有的人瞬間失衡,一切都模糊不清。

自由多,意味著選擇多,更多的自由並沒有帶來選擇容易,而是增加了選擇的困難。

選擇的增加,意味著結果的難以控制、預測,風險增加,自由成了負擔。

規範的世界是安全的,但不自由,開放的世界是自由的,但不安全,“最大的自由與最大的安全不會在同一個郵包寄出”,為鮑曼寫傳的尼斯·斯密斯如此說。

於是鮑曼預言:“後現代性的文化充滿了焦慮。”人們對現在把握不定,對未來失去信心,並不企圖考慮或關心更多的東西,他們將按照“漠不關心”的時尚行動。

也就是越發關注自身,關注眼前,不斷地靠被帶走,來解決困難,尋找舒適。我們只好換一種方式,把腦子交給別人。


"


鮑曼預言: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之前),你為謀生所做的就是你的身份,而在後現代棲息地,你購買的東西就是你的身份。

——齊格蒙特·鮑曼


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九鴉


鮑曼預言: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經常看到有人問現在為什麼不出大師,也常有回答,但我覺得那基本是來混分數的。

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這根本是一個社會學問題,離開基礎談什麼道德、精神、風骨,就像是拿不落地的鳥說事。

現代社會學大師中,我最為佩服的是齊格蒙特·鮑曼,因為他在上個世紀,就成功地預言了現在的種種,就彷彿寫回憶錄一般。

一個人有此等本事,很令我羨慕嫉妒恨,但恨的不是他,而是自己。人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呢?

於是只好拾人牙慧。

鮑曼以後現代稱今天的世界,以區別於他所身處的世界,而現代社會又被他稱之為“保姆時代”,這是極形象的。

因為今天之前的世界,正表現為道德行為的規範性,我們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可以做,什麼可以不做,什麼必須做,大體瞭然,那裡有一張清單。

目的地如此明確、秩序,基本可以預見,直接奔向它就是,這當然不但能幫助我們擺脫選擇的痛苦,也會讓我們活得相對安全、簡單。

因此它就不但是現代社會的特徵,也似乎是之前所有時代的特徵,就像孔子對我們的作用。

但是人生處處雙刃劍,這種普遍法則和絕對真理,總難免有濃重的霸權意味。它們不僅可能是假想的、虛幻的、錯誤的設定和制定,還可能過於沉重,成為枷鎖。

我們的道德行為規範,已不知幾多變遷,但它在某一階段,卻總會跟聖旨一般。

於是我們今天就迎來了一個自由的時代,也就是後現代時代。我們靠法律解決善惡,靠市場決定倫理,行為更多取決於利益權衡,和個人策略。

自由了哦,然而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自由呢?

統一的倫理道德行為規範沒有了,所有的人瞬間失衡,一切都模糊不清。

自由多,意味著選擇多,更多的自由並沒有帶來選擇容易,而是增加了選擇的困難。

選擇的增加,意味著結果的難以控制、預測,風險增加,自由成了負擔。

規範的世界是安全的,但不自由,開放的世界是自由的,但不安全,“最大的自由與最大的安全不會在同一個郵包寄出”,為鮑曼寫傳的尼斯·斯密斯如此說。

於是鮑曼預言:“後現代性的文化充滿了焦慮。”人們對現在把握不定,對未來失去信心,並不企圖考慮或關心更多的東西,他們將按照“漠不關心”的時尚行動。

也就是越發關注自身,關注眼前,不斷地靠被帶走,來解決困難,尋找舒適。我們只好換一種方式,把腦子交給別人。


鮑曼預言: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陳丹青有一次也曾談到我們的時代為什麼沒有大師,為什麼休想出大師,他以徐悲鴻為例,談了一個天時地利人和。他好像對某個時代的政治頗有怨言,但是我認為天時地利人和,其實更應是鮑曼所說的文化。

這就像葛蘭西所說的:“文化是最具決定性的戰場”。

那麼我們現在是怎樣一種文化呢?

這是一種資本文化,商品文化、市場文化、娛樂文化、世界文化,是葛蘭西所說的,滲透力、統治力異常強大,深深嵌入市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已經被視作理所當然的習慣和價值觀,而不加思考地接受的一種文化。

它成了常識,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成了進行一切的正確方法,它就是倫理。

“市場猶如一個勾人的女子,她在迷人的花園裡使我們落入陷阱,同時告訴我們:我們是自由的。”鮑曼說。

陷阱裡的自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得到的自由的本質,那麼我們到底是如何解決破碎和焦慮,精英人士、專家們又是如何幫助我們解決破碎和焦慮的呢?

我們必然有自發解決,但我們更多是被這些所操縱:

電視、傳媒、廣告、商人,等等等等,都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我們,發現、找到自己更慾望、更物質的一面,他們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就是快樂的源泉。

各類專家、顧問、精英,都在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他們發現我們的需求或渴望,激發更大的焦慮與需求,不斷地告訴我們,他們的提供,就是解決和滿足的選擇,信他們,得永生。

你可以成為最快樂、最現代、最自由的人。

你可以成為最理性、最會理財、最會生活的人。

你可以最成功、最自信、最無情,就像那些巨頭。

你可以最技巧、最可愛、最幸福。

你可以最健康、最男人、最女人。

你可以成為全能冠軍。

而這一切最終的指向又是什麼呢?是妥協,是購買。接受一切市場文化、商品文化的妥協,以購買解決一切,重塑一切的購買。

消費美學統治著一切,我們實際從打開電視、手機,走上大街的那一刻起,就已被誘惑成購物者,就已被訓練著按照消費美學思考,而其結果,當然就是鮑曼的這句話:

“(之前),你為謀生所做的就是你的身份,而在後現代棲息地,你購買的東西就是你的身份。”


"


鮑曼預言: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之前),你為謀生所做的就是你的身份,而在後現代棲息地,你購買的東西就是你的身份。

——齊格蒙特·鮑曼


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九鴉


鮑曼預言: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經常看到有人問現在為什麼不出大師,也常有回答,但我覺得那基本是來混分數的。

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這根本是一個社會學問題,離開基礎談什麼道德、精神、風骨,就像是拿不落地的鳥說事。

現代社會學大師中,我最為佩服的是齊格蒙特·鮑曼,因為他在上個世紀,就成功地預言了現在的種種,就彷彿寫回憶錄一般。

一個人有此等本事,很令我羨慕嫉妒恨,但恨的不是他,而是自己。人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呢?

於是只好拾人牙慧。

鮑曼以後現代稱今天的世界,以區別於他所身處的世界,而現代社會又被他稱之為“保姆時代”,這是極形象的。

因為今天之前的世界,正表現為道德行為的規範性,我們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可以做,什麼可以不做,什麼必須做,大體瞭然,那裡有一張清單。

目的地如此明確、秩序,基本可以預見,直接奔向它就是,這當然不但能幫助我們擺脫選擇的痛苦,也會讓我們活得相對安全、簡單。

因此它就不但是現代社會的特徵,也似乎是之前所有時代的特徵,就像孔子對我們的作用。

但是人生處處雙刃劍,這種普遍法則和絕對真理,總難免有濃重的霸權意味。它們不僅可能是假想的、虛幻的、錯誤的設定和制定,還可能過於沉重,成為枷鎖。

我們的道德行為規範,已不知幾多變遷,但它在某一階段,卻總會跟聖旨一般。

於是我們今天就迎來了一個自由的時代,也就是後現代時代。我們靠法律解決善惡,靠市場決定倫理,行為更多取決於利益權衡,和個人策略。

自由了哦,然而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自由呢?

統一的倫理道德行為規範沒有了,所有的人瞬間失衡,一切都模糊不清。

自由多,意味著選擇多,更多的自由並沒有帶來選擇容易,而是增加了選擇的困難。

選擇的增加,意味著結果的難以控制、預測,風險增加,自由成了負擔。

規範的世界是安全的,但不自由,開放的世界是自由的,但不安全,“最大的自由與最大的安全不會在同一個郵包寄出”,為鮑曼寫傳的尼斯·斯密斯如此說。

於是鮑曼預言:“後現代性的文化充滿了焦慮。”人們對現在把握不定,對未來失去信心,並不企圖考慮或關心更多的東西,他們將按照“漠不關心”的時尚行動。

也就是越發關注自身,關注眼前,不斷地靠被帶走,來解決困難,尋找舒適。我們只好換一種方式,把腦子交給別人。


鮑曼預言: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陳丹青有一次也曾談到我們的時代為什麼沒有大師,為什麼休想出大師,他以徐悲鴻為例,談了一個天時地利人和。他好像對某個時代的政治頗有怨言,但是我認為天時地利人和,其實更應是鮑曼所說的文化。

這就像葛蘭西所說的:“文化是最具決定性的戰場”。

那麼我們現在是怎樣一種文化呢?

這是一種資本文化,商品文化、市場文化、娛樂文化、世界文化,是葛蘭西所說的,滲透力、統治力異常強大,深深嵌入市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已經被視作理所當然的習慣和價值觀,而不加思考地接受的一種文化。

它成了常識,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成了進行一切的正確方法,它就是倫理。

“市場猶如一個勾人的女子,她在迷人的花園裡使我們落入陷阱,同時告訴我們:我們是自由的。”鮑曼說。

陷阱裡的自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得到的自由的本質,那麼我們到底是如何解決破碎和焦慮,精英人士、專家們又是如何幫助我們解決破碎和焦慮的呢?

我們必然有自發解決,但我們更多是被這些所操縱:

電視、傳媒、廣告、商人,等等等等,都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我們,發現、找到自己更慾望、更物質的一面,他們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就是快樂的源泉。

各類專家、顧問、精英,都在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他們發現我們的需求或渴望,激發更大的焦慮與需求,不斷地告訴我們,他們的提供,就是解決和滿足的選擇,信他們,得永生。

你可以成為最快樂、最現代、最自由的人。

你可以成為最理性、最會理財、最會生活的人。

你可以最成功、最自信、最無情,就像那些巨頭。

你可以最技巧、最可愛、最幸福。

你可以最健康、最男人、最女人。

你可以成為全能冠軍。

而這一切最終的指向又是什麼呢?是妥協,是購買。接受一切市場文化、商品文化的妥協,以購買解決一切,重塑一切的購買。

消費美學統治著一切,我們實際從打開電視、手機,走上大街的那一刻起,就已被誘惑成購物者,就已被訓練著按照消費美學思考,而其結果,當然就是鮑曼的這句話:

“(之前),你為謀生所做的就是你的身份,而在後現代棲息地,你購買的東西就是你的身份。”


鮑曼預言:後現代時代不出大師,這就對了


過去的世界,每一個人,不管是學者、詩人、畫家、工人、士兵,還是什麼,你所從事的,就是你的身份,就是你社會關係、社會職責、生存條件的總和,你所得到的尊重與承認,及相反,都會在這裡體現。這雖然也有不好的一面,但我們對於學問、職責、精神、道德等方面,到底是認可的、鼓勵的、尊重的、給予的。

而現在,“你購買的東西就是你的身份”,你的購買力就是你的能力,你的自由度決定於你的信用卡和銀行卡,你想,我們還怎麼能造就大師?

說後現代時代窮人缺少自由,這當然不是指國家行為,而是指市場行為,整體文化行為,整個消費狂歡所決定的行為。既然是,“我站在這裡,我責無旁貸”(鮑曼),沒一個人能夠置身事外;我們的日常,是一種道德淡化,崇尚審美的日常;窮,就無法加入狂歡,就將被邊緣——那麼,我們還憑什麼想要大師?

我們對大師的渴望,只怕不過是一種內心的幻象而已,民國的大師們若穿越而來,只怕也不合時宜。

只不過,無論是將一切簡化為服從的過去,還是試圖製造出多樣化順從的現在,人類都不免會有一種原始的疼痛,那就是絕不會放棄善惡的選擇。

沒有善惡的選擇,就絕無道德可言,而這善惡,在今天,當然更體現為利益、安全為主的善惡,所以,一盤散沙的複雜局面下,更多關注自身的我們,面臨的選擇其實倒遠比過去更加重要、急迫。

我們大部分的焦慮根源於此,我們時不時發作的“朝聖”心理,其實也根源於此,我們真正的內心,真正的人性,其實還是未變,只是我們經常察覺不到,會被騙過而已。

一個時代的種種,要以簡單的好壞來界定是不可能的,也必然錯誤,過渡時期,整合時期,重塑時期,難免會有陣痛,只不知,那新的結構,什麼時候能夠出現。

我們最後會是什麼樣子呢?新秩序產生之後的大師會是什麼樣子?很可惜,鮑曼已去 ,新的鮑曼還未出現,我連想象都想象不出。


文/九鴉

圖/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