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

玩具 心理 通信汪奶爸 通信汪奶爸 2017-09-10

不傷害人是一種教養,但不被人傷害是一種氣場。或許這一點從孩子開始面對這世界,就開始需要讓他知道了。

教育界曾經有一個課題“你的孩子,如果被別人打了,你會教育孩子怎麼辦”針對這個問題辯論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四個觀點:

1、用適當的方式告訴長輩;

2、要儘量避免正面衝突;

3、如果不是什麼大事,要懂得吃虧;

4、打回去

從前,我對這個課題一直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因為許多年前,我還沒有孩子,人生的中心,就是一個人成長。我也不會想到,多年之後當我自己遇到“孩子被打”後,孩子自己的反應,會顯得如此寬容和理解。

前些日子,和女兒去遊樂場玩。週末遊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澡堂,每個人都自顧自。似乎沒什麼交集。女兒很喜歡去遊樂場,三歲了,孩子多的地方,似乎總感覺有了自己的小世界。

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

忽然間,一個男孩衝了過來奪女兒手中的玩具,並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兒的臉。我為什麼覺得這麼狠,因為女兒的臉一下子撇了過去。

女兒沒有哭,她比我想象的更加決斷和直接,他伸手打了那個男孩,打在了手臂上。男孩開始大哭,我和女兒站點原地。女兒還是會膽小,不停的忘我身上湊。但她知道,我從來不隨意批評他,犯錯誤需要承擔責任,女兒並不是主要的過錯一方。

男孩撒潑打滾躺在地上,我和女兒站在一邊。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孩子。我一直覺得,每一個孩子的模樣,就是原生家庭的教養。那種深刻的印記,是逃也逃不掉的。

他的母親跑了過來,抱著兒子說,是不是妹妹打了你,是不是妹妹打了你。那鏡頭恍惚覺得自己再看電視劇。男孩子自然忘記了伸手先打了我的女兒。只說“妹妹打我”。他的母親一邊斜眼一邊惡狠狠的對我說“你得讓你女兒道歉”而他似乎並沒有看到,女兒臉上還有他兒子打的淺淺的掌印。

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

我覺得我有必要告訴他“這個事情的過程”。1、你兒子先打了我女兒,而且打在臉上。你兒子手上的玩具就是從我女兒受傷奪來的。2、我女兒臉上還有你兒子的手印,你可以仔細看。3、你兒子向我女兒道歉的話,我女兒也可以向你兒子道歉。

那個家長斜了我一眼,抱著兒子就走。女兒看起來很高興,這個大大咧咧的孩子啊,第一次摟著我又親又抱。女兒喜歡我的決定。

說著的,這些年看到很多“孩子傷害孩子”的新聞:

2015年,某個小學生因為被同桌欺負,同桌經常那筆戳他的手臂,還各種侮辱他,導致神經衰弱,不敢上學,最後嚴重到一聽說上學,就渾身發抖。欺負他的那個同學家長是學校的一個老師,所以班主任並沒有對那個同學做任何處理,聽之任之。一直到這件事被媒體曝光,才對那個同學進行管教。

2015年,“高中女同學遭同學輪番施暴,不敢吱聲”視頻傳在網上引發熱議,畫面中那個女生不斷的被刪耳光,卻醫生不吭。

我覺得性格所有的線索,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曾經有一句話說是:為什麼童年的記憶特別真切,那是因為它們是最初的人生體驗,帶著某種特殊的味道。

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

一個人長大後的樣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許多個瞬間堆積而成的。這件華麗的袍子充滿著時間的蝨子,他們牢牢地抓著,怎麼也甩不掉。

我常常在想一句話: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但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而這一點,或許從孩子開始就面對這個世界,就需要讓他知道了。

我一直不贊成從前的教育方式,對別人的傷害要忍讓,甚至要以德報怨,因為我覺得被傷害後不反抗,會讓孩子漸漸失去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好惡判斷,讓被傷害的人知道自己不可以隨意被傷害,其實就是一種本能。

所以,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尊重精神和肉體的第一意願,不害怕的反抗的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披好你的鎧甲,讓他們無處可攻;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也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讓人得逞但也不讓人太傷。

不進一寸,也不失一毫。

我始終覺得,這個世界從來是有經緯度的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縮水,也不會因為你的彪悍而膨脹,你要懂得遊刃有餘最好的方式是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

孩子做一個勇敢而溫暖的孩子,不暖到燙傷別人,也不冷到凍傷身體,如果有人打你,就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回擊。你的回擊月擲地有聲,你的未來更充滿坦途。沒有人可以照顧你一生,而你要學會愛著自己,從現在開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