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愛溺和愛的區別

  • 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關在籠中的鳥,就算你給他最昂貴的玩具,買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會快樂。

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都愛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個小時暖暖的陽光,我們無需回報給太陽一點什麼。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愛溺和愛的區別

  • 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關在籠中的鳥,就算你給他最昂貴的玩具,買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會快樂。

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都愛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個小時暖暖的陽光,我們無需回報給太陽一點什麼。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再來看看溺愛。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溺愛即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此時照顧者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同:過分愛護。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物質滿足,妨礙獨立、過分愛護

溺愛是剝奪孩子自由後,沒有原則的愛,無限制、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滿足,缺乏精神上、情感上的溝通和連接。溺愛孩子就像把孩子當寵物養,來滿足自己的感情寄託。

溺愛的英文翻譯是:overprotection(過度保護),你看,在外國人眼裡,溺愛和愛沒有半毛錢關係。

心理學家袁榮親說,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溺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讓孩子擁有特權,一家人圍著孩子轉;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捨得孩子吃苦,事事替孩子包辦……

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讀書期間,因涉嫌持有槍支並揚言要掃射學校,而被控告恐怖威脅。警察在孫安佐的房間內發現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

狄鶯的教育方式被扒了出來,問題的根源似乎找到了:狄鶯太溺愛兒子了。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愛溺和愛的區別

  • 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關在籠中的鳥,就算你給他最昂貴的玩具,買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會快樂。

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都愛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個小時暖暖的陽光,我們無需回報給太陽一點什麼。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再來看看溺愛。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溺愛即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此時照顧者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同:過分愛護。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物質滿足,妨礙獨立、過分愛護

溺愛是剝奪孩子自由後,沒有原則的愛,無限制、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滿足,缺乏精神上、情感上的溝通和連接。溺愛孩子就像把孩子當寵物養,來滿足自己的感情寄託。

溺愛的英文翻譯是:overprotection(過度保護),你看,在外國人眼裡,溺愛和愛沒有半毛錢關係。

心理學家袁榮親說,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溺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讓孩子擁有特權,一家人圍著孩子轉;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捨得孩子吃苦,事事替孩子包辦……

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讀書期間,因涉嫌持有槍支並揚言要掃射學校,而被控告恐怖威脅。警察在孫安佐的房間內發現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

狄鶯的教育方式被扒了出來,問題的根源似乎找到了:狄鶯太溺愛兒子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狄鶯曾經做客《康熙來了》,來看看她是怎麼愛孩子的:

兒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打了孫安佐一下,狄鶯“當場就瘋了”,一邊說“你幹嘛打我兒子”,一邊把那個小朋友直接推倒。

她表示“我很喜歡伺候我兒子”,等將來兒子長大了,她可以去討好兒子女友的家人。

狄鶯會完全根據兒子的作息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兒子放假她就停工,全天候陪伴,11歲,孫安佐還要摸著媽媽的胸部睡覺。

狄鶯嚴格規定兒子應該吃什麼,吃多少,每天會陪兒子坐7個小時來吃飯,兒子連菜都不用自己夾,為了促進食慾,還在吃飯的時候讓他看日本大胃王吃飯比賽的節目。

相信你也一眼就看出來了,狄鶯到底是愛兒子還是溺愛孩子。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愛溺和愛的區別

  • 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關在籠中的鳥,就算你給他最昂貴的玩具,買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會快樂。

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都愛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個小時暖暖的陽光,我們無需回報給太陽一點什麼。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再來看看溺愛。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溺愛即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此時照顧者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同:過分愛護。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物質滿足,妨礙獨立、過分愛護

溺愛是剝奪孩子自由後,沒有原則的愛,無限制、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滿足,缺乏精神上、情感上的溝通和連接。溺愛孩子就像把孩子當寵物養,來滿足自己的感情寄託。

溺愛的英文翻譯是:overprotection(過度保護),你看,在外國人眼裡,溺愛和愛沒有半毛錢關係。

心理學家袁榮親說,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溺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讓孩子擁有特權,一家人圍著孩子轉;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捨得孩子吃苦,事事替孩子包辦……

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讀書期間,因涉嫌持有槍支並揚言要掃射學校,而被控告恐怖威脅。警察在孫安佐的房間內發現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

狄鶯的教育方式被扒了出來,問題的根源似乎找到了:狄鶯太溺愛兒子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狄鶯曾經做客《康熙來了》,來看看她是怎麼愛孩子的:

兒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打了孫安佐一下,狄鶯“當場就瘋了”,一邊說“你幹嘛打我兒子”,一邊把那個小朋友直接推倒。

她表示“我很喜歡伺候我兒子”,等將來兒子長大了,她可以去討好兒子女友的家人。

狄鶯會完全根據兒子的作息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兒子放假她就停工,全天候陪伴,11歲,孫安佐還要摸著媽媽的胸部睡覺。

狄鶯嚴格規定兒子應該吃什麼,吃多少,每天會陪兒子坐7個小時來吃飯,兒子連菜都不用自己夾,為了促進食慾,還在吃飯的時候讓他看日本大胃王吃飯比賽的節目。

相信你也一眼就看出來了,狄鶯到底是愛兒子還是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父母為什麼容易溺愛孩子?

造成溺愛的原因很多。比如有些家長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心理還未長大的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滿足的,沒實現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小時候太苦了,現在有能力了,不想再苦孩子;還有就是現在的家長太焦慮了。為了讓孩子少掉坑,多少父母變身直升機,為孩子計劃、安排好一切。

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愛溺和愛的區別

  • 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關在籠中的鳥,就算你給他最昂貴的玩具,買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會快樂。

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都愛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個小時暖暖的陽光,我們無需回報給太陽一點什麼。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再來看看溺愛。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溺愛即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此時照顧者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同:過分愛護。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物質滿足,妨礙獨立、過分愛護

溺愛是剝奪孩子自由後,沒有原則的愛,無限制、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滿足,缺乏精神上、情感上的溝通和連接。溺愛孩子就像把孩子當寵物養,來滿足自己的感情寄託。

溺愛的英文翻譯是:overprotection(過度保護),你看,在外國人眼裡,溺愛和愛沒有半毛錢關係。

心理學家袁榮親說,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溺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讓孩子擁有特權,一家人圍著孩子轉;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捨得孩子吃苦,事事替孩子包辦……

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讀書期間,因涉嫌持有槍支並揚言要掃射學校,而被控告恐怖威脅。警察在孫安佐的房間內發現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

狄鶯的教育方式被扒了出來,問題的根源似乎找到了:狄鶯太溺愛兒子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狄鶯曾經做客《康熙來了》,來看看她是怎麼愛孩子的:

兒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打了孫安佐一下,狄鶯“當場就瘋了”,一邊說“你幹嘛打我兒子”,一邊把那個小朋友直接推倒。

她表示“我很喜歡伺候我兒子”,等將來兒子長大了,她可以去討好兒子女友的家人。

狄鶯會完全根據兒子的作息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兒子放假她就停工,全天候陪伴,11歲,孫安佐還要摸著媽媽的胸部睡覺。

狄鶯嚴格規定兒子應該吃什麼,吃多少,每天會陪兒子坐7個小時來吃飯,兒子連菜都不用自己夾,為了促進食慾,還在吃飯的時候讓他看日本大胃王吃飯比賽的節目。

相信你也一眼就看出來了,狄鶯到底是愛兒子還是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父母為什麼容易溺愛孩子?

造成溺愛的原因很多。比如有些家長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心理還未長大的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滿足的,沒實現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小時候太苦了,現在有能力了,不想再苦孩子;還有就是現在的家長太焦慮了。為了讓孩子少掉坑,多少父母變身直升機,為孩子計劃、安排好一切。

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是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溺愛更多是滿足父母的期待、慾望,圓滿了自己。所以溺愛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瞭解了這個真相,父母也許能明白,為什麼自己省吃儉用,能給的都給了孩子,孩子卻不懂感恩,甚至成了白眼兒狼。

《小歡喜》裡,宋倩辭了工作陪孩子高考,每天5點起來做早餐,買昂貴的海蔘給孩子補身體,夠愛孩子了吧。可換來的是什麼?英子哭著說:我恨你。跳橋自殺,目的居然是要擺脫媽媽。宋倩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媽媽,我可以給你我的一切,但是你得聽我的。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愛溺和愛的區別

  • 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關在籠中的鳥,就算你給他最昂貴的玩具,買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會快樂。

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都愛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個小時暖暖的陽光,我們無需回報給太陽一點什麼。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再來看看溺愛。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溺愛即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此時照顧者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同:過分愛護。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物質滿足,妨礙獨立、過分愛護

溺愛是剝奪孩子自由後,沒有原則的愛,無限制、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滿足,缺乏精神上、情感上的溝通和連接。溺愛孩子就像把孩子當寵物養,來滿足自己的感情寄託。

溺愛的英文翻譯是:overprotection(過度保護),你看,在外國人眼裡,溺愛和愛沒有半毛錢關係。

心理學家袁榮親說,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溺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讓孩子擁有特權,一家人圍著孩子轉;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捨得孩子吃苦,事事替孩子包辦……

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讀書期間,因涉嫌持有槍支並揚言要掃射學校,而被控告恐怖威脅。警察在孫安佐的房間內發現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

狄鶯的教育方式被扒了出來,問題的根源似乎找到了:狄鶯太溺愛兒子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狄鶯曾經做客《康熙來了》,來看看她是怎麼愛孩子的:

兒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打了孫安佐一下,狄鶯“當場就瘋了”,一邊說“你幹嘛打我兒子”,一邊把那個小朋友直接推倒。

她表示“我很喜歡伺候我兒子”,等將來兒子長大了,她可以去討好兒子女友的家人。

狄鶯會完全根據兒子的作息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兒子放假她就停工,全天候陪伴,11歲,孫安佐還要摸著媽媽的胸部睡覺。

狄鶯嚴格規定兒子應該吃什麼,吃多少,每天會陪兒子坐7個小時來吃飯,兒子連菜都不用自己夾,為了促進食慾,還在吃飯的時候讓他看日本大胃王吃飯比賽的節目。

相信你也一眼就看出來了,狄鶯到底是愛兒子還是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父母為什麼容易溺愛孩子?

造成溺愛的原因很多。比如有些家長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心理還未長大的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滿足的,沒實現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小時候太苦了,現在有能力了,不想再苦孩子;還有就是現在的家長太焦慮了。為了讓孩子少掉坑,多少父母變身直升機,為孩子計劃、安排好一切。

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是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溺愛更多是滿足父母的期待、慾望,圓滿了自己。所以溺愛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瞭解了這個真相,父母也許能明白,為什麼自己省吃儉用,能給的都給了孩子,孩子卻不懂感恩,甚至成了白眼兒狼。

《小歡喜》裡,宋倩辭了工作陪孩子高考,每天5點起來做早餐,買昂貴的海蔘給孩子補身體,夠愛孩子了吧。可換來的是什麼?英子哭著說:我恨你。跳橋自殺,目的居然是要擺脫媽媽。宋倩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媽媽,我可以給你我的一切,但是你得聽我的。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理解了真愛和溺愛的區別,就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不是被愛得太多,而是太缺愛了。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愛溺和愛的區別

  • 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關在籠中的鳥,就算你給他最昂貴的玩具,買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會快樂。

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都愛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個小時暖暖的陽光,我們無需回報給太陽一點什麼。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再來看看溺愛。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溺愛即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此時照顧者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同:過分愛護。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物質滿足,妨礙獨立、過分愛護

溺愛是剝奪孩子自由後,沒有原則的愛,無限制、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滿足,缺乏精神上、情感上的溝通和連接。溺愛孩子就像把孩子當寵物養,來滿足自己的感情寄託。

溺愛的英文翻譯是:overprotection(過度保護),你看,在外國人眼裡,溺愛和愛沒有半毛錢關係。

心理學家袁榮親說,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溺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讓孩子擁有特權,一家人圍著孩子轉;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捨得孩子吃苦,事事替孩子包辦……

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讀書期間,因涉嫌持有槍支並揚言要掃射學校,而被控告恐怖威脅。警察在孫安佐的房間內發現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

狄鶯的教育方式被扒了出來,問題的根源似乎找到了:狄鶯太溺愛兒子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狄鶯曾經做客《康熙來了》,來看看她是怎麼愛孩子的:

兒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打了孫安佐一下,狄鶯“當場就瘋了”,一邊說“你幹嘛打我兒子”,一邊把那個小朋友直接推倒。

她表示“我很喜歡伺候我兒子”,等將來兒子長大了,她可以去討好兒子女友的家人。

狄鶯會完全根據兒子的作息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兒子放假她就停工,全天候陪伴,11歲,孫安佐還要摸著媽媽的胸部睡覺。

狄鶯嚴格規定兒子應該吃什麼,吃多少,每天會陪兒子坐7個小時來吃飯,兒子連菜都不用自己夾,為了促進食慾,還在吃飯的時候讓他看日本大胃王吃飯比賽的節目。

相信你也一眼就看出來了,狄鶯到底是愛兒子還是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父母為什麼容易溺愛孩子?

造成溺愛的原因很多。比如有些家長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心理還未長大的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滿足的,沒實現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小時候太苦了,現在有能力了,不想再苦孩子;還有就是現在的家長太焦慮了。為了讓孩子少掉坑,多少父母變身直升機,為孩子計劃、安排好一切。

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是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溺愛更多是滿足父母的期待、慾望,圓滿了自己。所以溺愛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瞭解了這個真相,父母也許能明白,為什麼自己省吃儉用,能給的都給了孩子,孩子卻不懂感恩,甚至成了白眼兒狼。

《小歡喜》裡,宋倩辭了工作陪孩子高考,每天5點起來做早餐,買昂貴的海蔘給孩子補身體,夠愛孩子了吧。可換來的是什麼?英子哭著說:我恨你。跳橋自殺,目的居然是要擺脫媽媽。宋倩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媽媽,我可以給你我的一切,但是你得聽我的。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理解了真愛和溺愛的區別,就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不是被愛得太多,而是太缺愛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治癒童年。這裡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幼兒時期是否得到足夠的愛。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底氣,很多罪犯、心理出現問題的人都有一個缺愛的童年。

① 幼童通過被嬌慣、被寵愛來感知父母的愛

剛出生的孩子需要媽媽無時無刻的愛。除了生理需求,孩子哭鬧、發脾氣往往是需要媽媽的擁抱和陪伴。孩子通過被媽媽寵著,來感知“自己值得他人的關懷和愛護”。如果媽媽總是漠視孩子的需求,孩子會變得暴躁、易怒,無法專注。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愛溺和愛的區別

  • 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關在籠中的鳥,就算你給他最昂貴的玩具,買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會快樂。

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都愛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個小時暖暖的陽光,我們無需回報給太陽一點什麼。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再來看看溺愛。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溺愛即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此時照顧者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同:過分愛護。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物質滿足,妨礙獨立、過分愛護

溺愛是剝奪孩子自由後,沒有原則的愛,無限制、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滿足,缺乏精神上、情感上的溝通和連接。溺愛孩子就像把孩子當寵物養,來滿足自己的感情寄託。

溺愛的英文翻譯是:overprotection(過度保護),你看,在外國人眼裡,溺愛和愛沒有半毛錢關係。

心理學家袁榮親說,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溺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讓孩子擁有特權,一家人圍著孩子轉;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捨得孩子吃苦,事事替孩子包辦……

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讀書期間,因涉嫌持有槍支並揚言要掃射學校,而被控告恐怖威脅。警察在孫安佐的房間內發現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

狄鶯的教育方式被扒了出來,問題的根源似乎找到了:狄鶯太溺愛兒子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狄鶯曾經做客《康熙來了》,來看看她是怎麼愛孩子的:

兒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打了孫安佐一下,狄鶯“當場就瘋了”,一邊說“你幹嘛打我兒子”,一邊把那個小朋友直接推倒。

她表示“我很喜歡伺候我兒子”,等將來兒子長大了,她可以去討好兒子女友的家人。

狄鶯會完全根據兒子的作息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兒子放假她就停工,全天候陪伴,11歲,孫安佐還要摸著媽媽的胸部睡覺。

狄鶯嚴格規定兒子應該吃什麼,吃多少,每天會陪兒子坐7個小時來吃飯,兒子連菜都不用自己夾,為了促進食慾,還在吃飯的時候讓他看日本大胃王吃飯比賽的節目。

相信你也一眼就看出來了,狄鶯到底是愛兒子還是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父母為什麼容易溺愛孩子?

造成溺愛的原因很多。比如有些家長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心理還未長大的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滿足的,沒實現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小時候太苦了,現在有能力了,不想再苦孩子;還有就是現在的家長太焦慮了。為了讓孩子少掉坑,多少父母變身直升機,為孩子計劃、安排好一切。

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是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溺愛更多是滿足父母的期待、慾望,圓滿了自己。所以溺愛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瞭解了這個真相,父母也許能明白,為什麼自己省吃儉用,能給的都給了孩子,孩子卻不懂感恩,甚至成了白眼兒狼。

《小歡喜》裡,宋倩辭了工作陪孩子高考,每天5點起來做早餐,買昂貴的海蔘給孩子補身體,夠愛孩子了吧。可換來的是什麼?英子哭著說:我恨你。跳橋自殺,目的居然是要擺脫媽媽。宋倩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媽媽,我可以給你我的一切,但是你得聽我的。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理解了真愛和溺愛的區別,就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不是被愛得太多,而是太缺愛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治癒童年。這裡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幼兒時期是否得到足夠的愛。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底氣,很多罪犯、心理出現問題的人都有一個缺愛的童年。

① 幼童通過被嬌慣、被寵愛來感知父母的愛

剛出生的孩子需要媽媽無時無刻的愛。除了生理需求,孩子哭鬧、發脾氣往往是需要媽媽的擁抱和陪伴。孩子通過被媽媽寵著,來感知“自己值得他人的關懷和愛護”。如果媽媽總是漠視孩子的需求,孩子會變得暴躁、易怒,無法專注。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被愛是孩子自立的原動力

心理學家發現,親子關係穩定的孩子反而並不依戀父母。

我孩子小時候有被放在老家,我一年回去看他幾次又匆匆離開。這使得他極度缺乏安全感。小區裡遛娃,別的孩子都開心投入地玩,因為他知道媽媽就在身後,不會離開。而我孩子則畏畏縮縮不過去,有時一起加入小朋友了,也靜不下心來,經常跑回我身邊,要我一起過去玩,他害怕媽媽是不是一會又離開了。缺愛的孩子心理處在混亂惶恐的環境中,時刻都在確認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無法專注成長。

確信自己被父母愛著的孩子,會從心底生出一股自信。長大後,敢嘗試,敢闖蕩。因為他知道,無論何時,父母的愛給他無盡的力量。

③ 被愛滋養過的孩子,長大後才有愛的能力

不吝嗇愛的家長,就像給孩子開了一個愛的帳戶,不斷地給孩子存入足夠多的愛。孩子會生出愛的能力,把愛傳遞給別人。從小被愛澆灌大的孩子,大多性格溫暖,富有愛心、同理心,臉上洋溢著滿足而幸福的微笑。

臺灣親子作家汪培珽養育了兩個優秀的孩子,就算孩子最惱人的青春叛逆期,她能輕鬆度過。她認為這不是歸功於定多少規矩,或是有多嚴格,更不是管教的方法有多好;而是親子間“愛的存量”足夠。愛也是要學習的,一個從小沒被愛,沒被呵護的人怎麼懂得怎麼去愛別人呢?

我經常拿海清的兒子蛋妞舉例子。蛋妞可以說是父母們理想的孩子了:妥妥的學霸一枚,而且書法、游泳、畫畫、足球玩得溜。最令人羨慕的是他超強的自律能力,對學習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海清都看不下去了,總催他去玩。蛋妞還是一個小暖男,感恩媽媽把他養大,出門幫媽媽提包包,幫媽媽洗襪子,叮囑媽媽拍戲要注意身體。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愛溺和愛的區別

  • 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關在籠中的鳥,就算你給他最昂貴的玩具,買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會快樂。

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都愛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個小時暖暖的陽光,我們無需回報給太陽一點什麼。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再來看看溺愛。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溺愛即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此時照顧者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同:過分愛護。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物質滿足,妨礙獨立、過分愛護

溺愛是剝奪孩子自由後,沒有原則的愛,無限制、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滿足,缺乏精神上、情感上的溝通和連接。溺愛孩子就像把孩子當寵物養,來滿足自己的感情寄託。

溺愛的英文翻譯是:overprotection(過度保護),你看,在外國人眼裡,溺愛和愛沒有半毛錢關係。

心理學家袁榮親說,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溺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讓孩子擁有特權,一家人圍著孩子轉;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捨得孩子吃苦,事事替孩子包辦……

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讀書期間,因涉嫌持有槍支並揚言要掃射學校,而被控告恐怖威脅。警察在孫安佐的房間內發現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

狄鶯的教育方式被扒了出來,問題的根源似乎找到了:狄鶯太溺愛兒子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狄鶯曾經做客《康熙來了》,來看看她是怎麼愛孩子的:

兒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打了孫安佐一下,狄鶯“當場就瘋了”,一邊說“你幹嘛打我兒子”,一邊把那個小朋友直接推倒。

她表示“我很喜歡伺候我兒子”,等將來兒子長大了,她可以去討好兒子女友的家人。

狄鶯會完全根據兒子的作息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兒子放假她就停工,全天候陪伴,11歲,孫安佐還要摸著媽媽的胸部睡覺。

狄鶯嚴格規定兒子應該吃什麼,吃多少,每天會陪兒子坐7個小時來吃飯,兒子連菜都不用自己夾,為了促進食慾,還在吃飯的時候讓他看日本大胃王吃飯比賽的節目。

相信你也一眼就看出來了,狄鶯到底是愛兒子還是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父母為什麼容易溺愛孩子?

造成溺愛的原因很多。比如有些家長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心理還未長大的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滿足的,沒實現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小時候太苦了,現在有能力了,不想再苦孩子;還有就是現在的家長太焦慮了。為了讓孩子少掉坑,多少父母變身直升機,為孩子計劃、安排好一切。

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是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溺愛更多是滿足父母的期待、慾望,圓滿了自己。所以溺愛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瞭解了這個真相,父母也許能明白,為什麼自己省吃儉用,能給的都給了孩子,孩子卻不懂感恩,甚至成了白眼兒狼。

《小歡喜》裡,宋倩辭了工作陪孩子高考,每天5點起來做早餐,買昂貴的海蔘給孩子補身體,夠愛孩子了吧。可換來的是什麼?英子哭著說:我恨你。跳橋自殺,目的居然是要擺脫媽媽。宋倩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媽媽,我可以給你我的一切,但是你得聽我的。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理解了真愛和溺愛的區別,就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不是被愛得太多,而是太缺愛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治癒童年。這裡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幼兒時期是否得到足夠的愛。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底氣,很多罪犯、心理出現問題的人都有一個缺愛的童年。

① 幼童通過被嬌慣、被寵愛來感知父母的愛

剛出生的孩子需要媽媽無時無刻的愛。除了生理需求,孩子哭鬧、發脾氣往往是需要媽媽的擁抱和陪伴。孩子通過被媽媽寵著,來感知“自己值得他人的關懷和愛護”。如果媽媽總是漠視孩子的需求,孩子會變得暴躁、易怒,無法專注。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被愛是孩子自立的原動力

心理學家發現,親子關係穩定的孩子反而並不依戀父母。

我孩子小時候有被放在老家,我一年回去看他幾次又匆匆離開。這使得他極度缺乏安全感。小區裡遛娃,別的孩子都開心投入地玩,因為他知道媽媽就在身後,不會離開。而我孩子則畏畏縮縮不過去,有時一起加入小朋友了,也靜不下心來,經常跑回我身邊,要我一起過去玩,他害怕媽媽是不是一會又離開了。缺愛的孩子心理處在混亂惶恐的環境中,時刻都在確認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無法專注成長。

確信自己被父母愛著的孩子,會從心底生出一股自信。長大後,敢嘗試,敢闖蕩。因為他知道,無論何時,父母的愛給他無盡的力量。

③ 被愛滋養過的孩子,長大後才有愛的能力

不吝嗇愛的家長,就像給孩子開了一個愛的帳戶,不斷地給孩子存入足夠多的愛。孩子會生出愛的能力,把愛傳遞給別人。從小被愛澆灌大的孩子,大多性格溫暖,富有愛心、同理心,臉上洋溢著滿足而幸福的微笑。

臺灣親子作家汪培珽養育了兩個優秀的孩子,就算孩子最惱人的青春叛逆期,她能輕鬆度過。她認為這不是歸功於定多少規矩,或是有多嚴格,更不是管教的方法有多好;而是親子間“愛的存量”足夠。愛也是要學習的,一個從小沒被愛,沒被呵護的人怎麼懂得怎麼去愛別人呢?

我經常拿海清的兒子蛋妞舉例子。蛋妞可以說是父母們理想的孩子了:妥妥的學霸一枚,而且書法、游泳、畫畫、足球玩得溜。最令人羨慕的是他超強的自律能力,對學習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海清都看不下去了,總催他去玩。蛋妞還是一個小暖男,感恩媽媽把他養大,出門幫媽媽提包包,幫媽媽洗襪子,叮囑媽媽拍戲要注意身體。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連海清自己都羨慕自己生了這麼個兒子。

海清的教育方式很野,平時愛陪著孩子胡鬧,畫畫的時候,母子兩人互相在對方臉上身上亂畫;給孩子足夠的自由,那些興趣班完全是蛋妞自己喜歡的,要報的;海清甚至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

愛孩子,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孩子自然會給你驚喜。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愛溺和愛的區別

  • 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關在籠中的鳥,就算你給他最昂貴的玩具,買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會快樂。

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都愛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個小時暖暖的陽光,我們無需回報給太陽一點什麼。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再來看看溺愛。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溺愛即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此時照顧者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同:過分愛護。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物質滿足,妨礙獨立、過分愛護

溺愛是剝奪孩子自由後,沒有原則的愛,無限制、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滿足,缺乏精神上、情感上的溝通和連接。溺愛孩子就像把孩子當寵物養,來滿足自己的感情寄託。

溺愛的英文翻譯是:overprotection(過度保護),你看,在外國人眼裡,溺愛和愛沒有半毛錢關係。

心理學家袁榮親說,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溺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讓孩子擁有特權,一家人圍著孩子轉;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捨得孩子吃苦,事事替孩子包辦……

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讀書期間,因涉嫌持有槍支並揚言要掃射學校,而被控告恐怖威脅。警察在孫安佐的房間內發現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

狄鶯的教育方式被扒了出來,問題的根源似乎找到了:狄鶯太溺愛兒子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狄鶯曾經做客《康熙來了》,來看看她是怎麼愛孩子的:

兒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打了孫安佐一下,狄鶯“當場就瘋了”,一邊說“你幹嘛打我兒子”,一邊把那個小朋友直接推倒。

她表示“我很喜歡伺候我兒子”,等將來兒子長大了,她可以去討好兒子女友的家人。

狄鶯會完全根據兒子的作息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兒子放假她就停工,全天候陪伴,11歲,孫安佐還要摸著媽媽的胸部睡覺。

狄鶯嚴格規定兒子應該吃什麼,吃多少,每天會陪兒子坐7個小時來吃飯,兒子連菜都不用自己夾,為了促進食慾,還在吃飯的時候讓他看日本大胃王吃飯比賽的節目。

相信你也一眼就看出來了,狄鶯到底是愛兒子還是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父母為什麼容易溺愛孩子?

造成溺愛的原因很多。比如有些家長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心理還未長大的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滿足的,沒實現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小時候太苦了,現在有能力了,不想再苦孩子;還有就是現在的家長太焦慮了。為了讓孩子少掉坑,多少父母變身直升機,為孩子計劃、安排好一切。

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是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溺愛更多是滿足父母的期待、慾望,圓滿了自己。所以溺愛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瞭解了這個真相,父母也許能明白,為什麼自己省吃儉用,能給的都給了孩子,孩子卻不懂感恩,甚至成了白眼兒狼。

《小歡喜》裡,宋倩辭了工作陪孩子高考,每天5點起來做早餐,買昂貴的海蔘給孩子補身體,夠愛孩子了吧。可換來的是什麼?英子哭著說:我恨你。跳橋自殺,目的居然是要擺脫媽媽。宋倩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媽媽,我可以給你我的一切,但是你得聽我的。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理解了真愛和溺愛的區別,就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不是被愛得太多,而是太缺愛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治癒童年。這裡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幼兒時期是否得到足夠的愛。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底氣,很多罪犯、心理出現問題的人都有一個缺愛的童年。

① 幼童通過被嬌慣、被寵愛來感知父母的愛

剛出生的孩子需要媽媽無時無刻的愛。除了生理需求,孩子哭鬧、發脾氣往往是需要媽媽的擁抱和陪伴。孩子通過被媽媽寵著,來感知“自己值得他人的關懷和愛護”。如果媽媽總是漠視孩子的需求,孩子會變得暴躁、易怒,無法專注。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被愛是孩子自立的原動力

心理學家發現,親子關係穩定的孩子反而並不依戀父母。

我孩子小時候有被放在老家,我一年回去看他幾次又匆匆離開。這使得他極度缺乏安全感。小區裡遛娃,別的孩子都開心投入地玩,因為他知道媽媽就在身後,不會離開。而我孩子則畏畏縮縮不過去,有時一起加入小朋友了,也靜不下心來,經常跑回我身邊,要我一起過去玩,他害怕媽媽是不是一會又離開了。缺愛的孩子心理處在混亂惶恐的環境中,時刻都在確認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無法專注成長。

確信自己被父母愛著的孩子,會從心底生出一股自信。長大後,敢嘗試,敢闖蕩。因為他知道,無論何時,父母的愛給他無盡的力量。

③ 被愛滋養過的孩子,長大後才有愛的能力

不吝嗇愛的家長,就像給孩子開了一個愛的帳戶,不斷地給孩子存入足夠多的愛。孩子會生出愛的能力,把愛傳遞給別人。從小被愛澆灌大的孩子,大多性格溫暖,富有愛心、同理心,臉上洋溢著滿足而幸福的微笑。

臺灣親子作家汪培珽養育了兩個優秀的孩子,就算孩子最惱人的青春叛逆期,她能輕鬆度過。她認為這不是歸功於定多少規矩,或是有多嚴格,更不是管教的方法有多好;而是親子間“愛的存量”足夠。愛也是要學習的,一個從小沒被愛,沒被呵護的人怎麼懂得怎麼去愛別人呢?

我經常拿海清的兒子蛋妞舉例子。蛋妞可以說是父母們理想的孩子了:妥妥的學霸一枚,而且書法、游泳、畫畫、足球玩得溜。最令人羨慕的是他超強的自律能力,對學習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海清都看不下去了,總催他去玩。蛋妞還是一個小暖男,感恩媽媽把他養大,出門幫媽媽提包包,幫媽媽洗襪子,叮囑媽媽拍戲要注意身體。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連海清自己都羨慕自己生了這麼個兒子。

海清的教育方式很野,平時愛陪著孩子胡鬧,畫畫的時候,母子兩人互相在對方臉上身上亂畫;給孩子足夠的自由,那些興趣班完全是蛋妞自己喜歡的,要報的;海清甚至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

愛孩子,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孩子自然會給你驚喜。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如何防止溺愛(過度保護、過度干涉)呢?

① 不同階段,給予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愛

0-2歲,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2-6歲,鼓勵和支持自主的愛

6-12歲,幫孩子體驗到自己能力感的愛

12-15歲,有尊重和空間的愛

15-18歲,有方向有引領的愛

稱職的父母,會根據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予孩子恰當的愛。

作家艾小羊說,中國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情感倒掛:

孩子還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無節制的愛,而父母卻過早的樹權威,立規矩;

到中年,發現孩子和自己疏遠甚至陌生,又開始仁愛、補償孩子;

老年了,發現親情才是歸宿,對孩子愛有如滔滔江水,甚至漫延到孫輩一代。

健康的父母之愛,一開始是氾濫,慢慢走向節制。

② 管教之前先給夠愛

中國傳統觀念裡,過於強調管教的作用,而愛的作用往往被忽略。比如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孟母斷機杼、岳母刺字等等。

其實愛才是教育的前提。親子關係處理好了,教育才能發生。如果只有管教沒有愛,類似於警察與罪犯的關係,孩子容易變得冷漠,疏離。這種教育下,孩子往往是迫於父母權威,當時屈服了,孩子並沒有在心裡上認同父母。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愛溺和愛的區別

  • 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關在籠中的鳥,就算你給他最昂貴的玩具,買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會快樂。

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都愛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個小時暖暖的陽光,我們無需回報給太陽一點什麼。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再來看看溺愛。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溺愛即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此時照顧者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同:過分愛護。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物質滿足,妨礙獨立、過分愛護

溺愛是剝奪孩子自由後,沒有原則的愛,無限制、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滿足,缺乏精神上、情感上的溝通和連接。溺愛孩子就像把孩子當寵物養,來滿足自己的感情寄託。

溺愛的英文翻譯是:overprotection(過度保護),你看,在外國人眼裡,溺愛和愛沒有半毛錢關係。

心理學家袁榮親說,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溺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讓孩子擁有特權,一家人圍著孩子轉;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捨得孩子吃苦,事事替孩子包辦……

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讀書期間,因涉嫌持有槍支並揚言要掃射學校,而被控告恐怖威脅。警察在孫安佐的房間內發現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

狄鶯的教育方式被扒了出來,問題的根源似乎找到了:狄鶯太溺愛兒子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狄鶯曾經做客《康熙來了》,來看看她是怎麼愛孩子的:

兒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打了孫安佐一下,狄鶯“當場就瘋了”,一邊說“你幹嘛打我兒子”,一邊把那個小朋友直接推倒。

她表示“我很喜歡伺候我兒子”,等將來兒子長大了,她可以去討好兒子女友的家人。

狄鶯會完全根據兒子的作息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兒子放假她就停工,全天候陪伴,11歲,孫安佐還要摸著媽媽的胸部睡覺。

狄鶯嚴格規定兒子應該吃什麼,吃多少,每天會陪兒子坐7個小時來吃飯,兒子連菜都不用自己夾,為了促進食慾,還在吃飯的時候讓他看日本大胃王吃飯比賽的節目。

相信你也一眼就看出來了,狄鶯到底是愛兒子還是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父母為什麼容易溺愛孩子?

造成溺愛的原因很多。比如有些家長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心理還未長大的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滿足的,沒實現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小時候太苦了,現在有能力了,不想再苦孩子;還有就是現在的家長太焦慮了。為了讓孩子少掉坑,多少父母變身直升機,為孩子計劃、安排好一切。

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是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溺愛更多是滿足父母的期待、慾望,圓滿了自己。所以溺愛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瞭解了這個真相,父母也許能明白,為什麼自己省吃儉用,能給的都給了孩子,孩子卻不懂感恩,甚至成了白眼兒狼。

《小歡喜》裡,宋倩辭了工作陪孩子高考,每天5點起來做早餐,買昂貴的海蔘給孩子補身體,夠愛孩子了吧。可換來的是什麼?英子哭著說:我恨你。跳橋自殺,目的居然是要擺脫媽媽。宋倩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媽媽,我可以給你我的一切,但是你得聽我的。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理解了真愛和溺愛的區別,就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不是被愛得太多,而是太缺愛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治癒童年。這裡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幼兒時期是否得到足夠的愛。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底氣,很多罪犯、心理出現問題的人都有一個缺愛的童年。

① 幼童通過被嬌慣、被寵愛來感知父母的愛

剛出生的孩子需要媽媽無時無刻的愛。除了生理需求,孩子哭鬧、發脾氣往往是需要媽媽的擁抱和陪伴。孩子通過被媽媽寵著,來感知“自己值得他人的關懷和愛護”。如果媽媽總是漠視孩子的需求,孩子會變得暴躁、易怒,無法專注。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被愛是孩子自立的原動力

心理學家發現,親子關係穩定的孩子反而並不依戀父母。

我孩子小時候有被放在老家,我一年回去看他幾次又匆匆離開。這使得他極度缺乏安全感。小區裡遛娃,別的孩子都開心投入地玩,因為他知道媽媽就在身後,不會離開。而我孩子則畏畏縮縮不過去,有時一起加入小朋友了,也靜不下心來,經常跑回我身邊,要我一起過去玩,他害怕媽媽是不是一會又離開了。缺愛的孩子心理處在混亂惶恐的環境中,時刻都在確認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無法專注成長。

確信自己被父母愛著的孩子,會從心底生出一股自信。長大後,敢嘗試,敢闖蕩。因為他知道,無論何時,父母的愛給他無盡的力量。

③ 被愛滋養過的孩子,長大後才有愛的能力

不吝嗇愛的家長,就像給孩子開了一個愛的帳戶,不斷地給孩子存入足夠多的愛。孩子會生出愛的能力,把愛傳遞給別人。從小被愛澆灌大的孩子,大多性格溫暖,富有愛心、同理心,臉上洋溢著滿足而幸福的微笑。

臺灣親子作家汪培珽養育了兩個優秀的孩子,就算孩子最惱人的青春叛逆期,她能輕鬆度過。她認為這不是歸功於定多少規矩,或是有多嚴格,更不是管教的方法有多好;而是親子間“愛的存量”足夠。愛也是要學習的,一個從小沒被愛,沒被呵護的人怎麼懂得怎麼去愛別人呢?

我經常拿海清的兒子蛋妞舉例子。蛋妞可以說是父母們理想的孩子了:妥妥的學霸一枚,而且書法、游泳、畫畫、足球玩得溜。最令人羨慕的是他超強的自律能力,對學習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海清都看不下去了,總催他去玩。蛋妞還是一個小暖男,感恩媽媽把他養大,出門幫媽媽提包包,幫媽媽洗襪子,叮囑媽媽拍戲要注意身體。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連海清自己都羨慕自己生了這麼個兒子。

海清的教育方式很野,平時愛陪著孩子胡鬧,畫畫的時候,母子兩人互相在對方臉上身上亂畫;給孩子足夠的自由,那些興趣班完全是蛋妞自己喜歡的,要報的;海清甚至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

愛孩子,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孩子自然會給你驚喜。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如何防止溺愛(過度保護、過度干涉)呢?

① 不同階段,給予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愛

0-2歲,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2-6歲,鼓勵和支持自主的愛

6-12歲,幫孩子體驗到自己能力感的愛

12-15歲,有尊重和空間的愛

15-18歲,有方向有引領的愛

稱職的父母,會根據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予孩子恰當的愛。

作家艾小羊說,中國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情感倒掛:

孩子還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無節制的愛,而父母卻過早的樹權威,立規矩;

到中年,發現孩子和自己疏遠甚至陌生,又開始仁愛、補償孩子;

老年了,發現親情才是歸宿,對孩子愛有如滔滔江水,甚至漫延到孫輩一代。

健康的父母之愛,一開始是氾濫,慢慢走向節制。

② 管教之前先給夠愛

中國傳統觀念裡,過於強調管教的作用,而愛的作用往往被忽略。比如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孟母斷機杼、岳母刺字等等。

其實愛才是教育的前提。親子關係處理好了,教育才能發生。如果只有管教沒有愛,類似於警察與罪犯的關係,孩子容易變得冷漠,疏離。這種教育下,孩子往往是迫於父母權威,當時屈服了,孩子並沒有在心裡上認同父母。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孩子不止需要食物、水等餵養,“心理撫養”也不可或缺。“心理撫養”其實就是愛:花時間陪伴孩子,看見孩子內心的需求,耐心傾聽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等等。

一個內心有愛的孩子,是不容易變壞的,家長只要做好榜樣,根本不怎麼管教懲罰,孩子都不會太差。

③ 先學會愛自己

前面已經講到了,父母溺愛孩子,很多時候是愛自己內心的那個小孩。內心總有一種匱乏感,從而過度滿足和縱容孩子。

那怎樣才能填補這種匱乏感呢,答案其實很簡單——自私一點,多愛自己一點。一個學會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上一代的父母都太無私了,生孩子以後,完全沒有了自己。現代父母應該學會為自己而活,自己的人生充實了,才不會擅自干涉和插手孩子的人生。

"

“溺愛”是中國父母很害怕的一個詞。有了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但是頭上懸著一把劍:慣子如殺子。

我是比較寬容的媽媽,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過份,我都儘量滿足他。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埋怨我太溺愛孩子了。

孩子一哭鬧,發脾氣,我就壓力超大。老人說:“你看,這都是你從小慣的。”

我也一度以為我太寵孩子了。於是儘管不忍心,但是小心地把控好愛的劑量,生怕餵給孩子太多愛,會有副作用。

  • 孩子哭也不馬上去抱,得讓他學會等待;
  • 孩子3歲了,經常求抱抱,殘忍地拒絕他;
  • 孩子想再買一個小汽車,雖然要不了幾個錢,可是我害怕太遷就他,拉著眼淚汪汪的他離開了超市。

每次看到傷心的孩子,我總閃過一絲懷疑:因為害怕溺愛孩子,這樣當媽是不是有點反人性了。

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的分享才放下一顆心來。武志紅堅定地說,溺愛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不可能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現場的嘉賓無不驚掉下巴。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武志紅認為,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我一切都為了孩子,如果我有錯,那就是太愛孩子了,這是一種懶惰而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多多益善。自古以來,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我們對溺愛有深深的誤解。

① 溺愛≠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孩子都快淹死了,所以不溺愛就是少愛一些。這其實挺扯的。你會擔心伴侶太愛你,而讓他們少愛你一點嗎?

所謂“溺愛”傷人是因為溺愛根本不是愛。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愛溺和愛的區別

  • 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關在籠中的鳥,就算你給他最昂貴的玩具,買最漂亮的衣服,他也不會快樂。

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都愛孩子。就像冬天晒了一個小時暖暖的陽光,我們無需回報給太陽一點什麼。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

再來看看溺愛。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溺愛即不公正的物質感情給予滿足與保護。此時照顧者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同:過分愛護。

這裡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物質滿足,妨礙獨立、過分愛護

溺愛是剝奪孩子自由後,沒有原則的愛,無限制、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物質上的滿足,缺乏精神上、情感上的溝通和連接。溺愛孩子就像把孩子當寵物養,來滿足自己的感情寄託。

溺愛的英文翻譯是:overprotection(過度保護),你看,在外國人眼裡,溺愛和愛沒有半毛錢關係。

心理學家袁榮親說,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溺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讓孩子擁有特權,一家人圍著孩子轉;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捨得孩子吃苦,事事替孩子包辦……

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讀書期間,因涉嫌持有槍支並揚言要掃射學校,而被控告恐怖威脅。警察在孫安佐的房間內發現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

狄鶯的教育方式被扒了出來,問題的根源似乎找到了:狄鶯太溺愛兒子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狄鶯曾經做客《康熙來了》,來看看她是怎麼愛孩子的:

兒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打了孫安佐一下,狄鶯“當場就瘋了”,一邊說“你幹嘛打我兒子”,一邊把那個小朋友直接推倒。

她表示“我很喜歡伺候我兒子”,等將來兒子長大了,她可以去討好兒子女友的家人。

狄鶯會完全根據兒子的作息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兒子放假她就停工,全天候陪伴,11歲,孫安佐還要摸著媽媽的胸部睡覺。

狄鶯嚴格規定兒子應該吃什麼,吃多少,每天會陪兒子坐7個小時來吃飯,兒子連菜都不用自己夾,為了促進食慾,還在吃飯的時候讓他看日本大胃王吃飯比賽的節目。

相信你也一眼就看出來了,狄鶯到底是愛兒子還是溺愛孩子。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父母為什麼容易溺愛孩子?

造成溺愛的原因很多。比如有些家長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心理還未長大的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滿足的,沒實現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小時候太苦了,現在有能力了,不想再苦孩子;還有就是現在的家長太焦慮了。為了讓孩子少掉坑,多少父母變身直升機,為孩子計劃、安排好一切。

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是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溺愛更多是滿足父母的期待、慾望,圓滿了自己。所以溺愛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瞭解了這個真相,父母也許能明白,為什麼自己省吃儉用,能給的都給了孩子,孩子卻不懂感恩,甚至成了白眼兒狼。

《小歡喜》裡,宋倩辭了工作陪孩子高考,每天5點起來做早餐,買昂貴的海蔘給孩子補身體,夠愛孩子了吧。可換來的是什麼?英子哭著說:我恨你。跳橋自殺,目的居然是要擺脫媽媽。宋倩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媽媽,我可以給你我的一切,但是你得聽我的。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理解了真愛和溺愛的區別,就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不是被愛得太多,而是太缺愛了。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真正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治癒童年。這裡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幼兒時期是否得到足夠的愛。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底氣,很多罪犯、心理出現問題的人都有一個缺愛的童年。

① 幼童通過被嬌慣、被寵愛來感知父母的愛

剛出生的孩子需要媽媽無時無刻的愛。除了生理需求,孩子哭鬧、發脾氣往往是需要媽媽的擁抱和陪伴。孩子通過被媽媽寵著,來感知“自己值得他人的關懷和愛護”。如果媽媽總是漠視孩子的需求,孩子會變得暴躁、易怒,無法專注。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② 被愛是孩子自立的原動力

心理學家發現,親子關係穩定的孩子反而並不依戀父母。

我孩子小時候有被放在老家,我一年回去看他幾次又匆匆離開。這使得他極度缺乏安全感。小區裡遛娃,別的孩子都開心投入地玩,因為他知道媽媽就在身後,不會離開。而我孩子則畏畏縮縮不過去,有時一起加入小朋友了,也靜不下心來,經常跑回我身邊,要我一起過去玩,他害怕媽媽是不是一會又離開了。缺愛的孩子心理處在混亂惶恐的環境中,時刻都在確認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無法專注成長。

確信自己被父母愛著的孩子,會從心底生出一股自信。長大後,敢嘗試,敢闖蕩。因為他知道,無論何時,父母的愛給他無盡的力量。

③ 被愛滋養過的孩子,長大後才有愛的能力

不吝嗇愛的家長,就像給孩子開了一個愛的帳戶,不斷地給孩子存入足夠多的愛。孩子會生出愛的能力,把愛傳遞給別人。從小被愛澆灌大的孩子,大多性格溫暖,富有愛心、同理心,臉上洋溢著滿足而幸福的微笑。

臺灣親子作家汪培珽養育了兩個優秀的孩子,就算孩子最惱人的青春叛逆期,她能輕鬆度過。她認為這不是歸功於定多少規矩,或是有多嚴格,更不是管教的方法有多好;而是親子間“愛的存量”足夠。愛也是要學習的,一個從小沒被愛,沒被呵護的人怎麼懂得怎麼去愛別人呢?

我經常拿海清的兒子蛋妞舉例子。蛋妞可以說是父母們理想的孩子了:妥妥的學霸一枚,而且書法、游泳、畫畫、足球玩得溜。最令人羨慕的是他超強的自律能力,對學習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海清都看不下去了,總催他去玩。蛋妞還是一個小暖男,感恩媽媽把他養大,出門幫媽媽提包包,幫媽媽洗襪子,叮囑媽媽拍戲要注意身體。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連海清自己都羨慕自己生了這麼個兒子。

海清的教育方式很野,平時愛陪著孩子胡鬧,畫畫的時候,母子兩人互相在對方臉上身上亂畫;給孩子足夠的自由,那些興趣班完全是蛋妞自己喜歡的,要報的;海清甚至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

愛孩子,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孩子自然會給你驚喜。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如何防止溺愛(過度保護、過度干涉)呢?

① 不同階段,給予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愛

0-2歲,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2-6歲,鼓勵和支持自主的愛

6-12歲,幫孩子體驗到自己能力感的愛

12-15歲,有尊重和空間的愛

15-18歲,有方向有引領的愛

稱職的父母,會根據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予孩子恰當的愛。

作家艾小羊說,中國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情感倒掛:

孩子還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無節制的愛,而父母卻過早的樹權威,立規矩;

到中年,發現孩子和自己疏遠甚至陌生,又開始仁愛、補償孩子;

老年了,發現親情才是歸宿,對孩子愛有如滔滔江水,甚至漫延到孫輩一代。

健康的父母之愛,一開始是氾濫,慢慢走向節制。

② 管教之前先給夠愛

中國傳統觀念裡,過於強調管教的作用,而愛的作用往往被忽略。比如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孟母斷機杼、岳母刺字等等。

其實愛才是教育的前提。親子關係處理好了,教育才能發生。如果只有管教沒有愛,類似於警察與罪犯的關係,孩子容易變得冷漠,疏離。這種教育下,孩子往往是迫於父母權威,當時屈服了,孩子並沒有在心裡上認同父母。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孩子不止需要食物、水等餵養,“心理撫養”也不可或缺。“心理撫養”其實就是愛:花時間陪伴孩子,看見孩子內心的需求,耐心傾聽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等等。

一個內心有愛的孩子,是不容易變壞的,家長只要做好榜樣,根本不怎麼管教懲罰,孩子都不會太差。

③ 先學會愛自己

前面已經講到了,父母溺愛孩子,很多時候是愛自己內心的那個小孩。內心總有一種匱乏感,從而過度滿足和縱容孩子。

那怎樣才能填補這種匱乏感呢,答案其實很簡單——自私一點,多愛自己一點。一個學會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上一代的父母都太無私了,生孩子以後,完全沒有了自己。現代父母應該學會為自己而活,自己的人生充實了,才不會擅自干涉和插手孩子的人生。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溺愛不是愛,只是父母把自己想要的東西給孩子。孩子明明很熱,你卻送給他一件棉襖,那不是愛。

其實我們真正愛孩子的話,完全達不到超量的程度。孩子永遠有形形色色的要求:“抱抱”、“陪我玩”,“你看我找到一隻螞蟻”……那都是孩子正常的需求,可是多少次我們因為太忙,都搪塞過去了:“明天再玩吧”;“等一下好嗎?”;“現在沒空……”我們愛的還遠遠不夠。

武志紅老師說的沒錯,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溺愛”這一回事。只要是真愛,永遠不嫌多。對孩子的愛我們無限量供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