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丁元英會被芮小丹埋怨?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會犯芮小丹的錯誤

王源 天道 心理學 李撒歡 2019-06-07
為什麼丁元英會被芮小丹埋怨?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會犯芮小丹的錯誤

原創/李撒歡

說明:丁元英是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中的主人公,後來被改編成電視劇《天道》。


當芮小丹內心萌發了想要買音響的念頭以後,整個人全身心都投入到了這裡面,甚至因為走神荒謬到把音響配置寫到了審訊筆錄上。

結果受到了通報批評、停職反省15天、寫深刻檢查、停發半個月工資、扣發半年獎金、取消年度評獎資格的處理。

這時,芮小丹終於可以全身心的去找音響了。

裡面最有意思的情節是,當芮小丹見到歐陽雪時,說丁的那套音響她買不起,只能買葉曉明幫她手工定製的。歐陽雪對丁的第一反應是:

這小子怎麼這樣?這不是耍弄人嘛!那停職反省、扣工資、扣獎金,算誰的?

這裡的緣起就是因為芮小丹當時聽了丁的音響以後,問了一句很貴吧?丁說了一句,得幾萬吧。然後這個就成為了芮小丹當時購買音響的心理參考價。

所以,當聽到葉曉明說丁的音響至少40萬時,這個價格遠遠超過了其心理參考線。馬上心裡就開始埋怨起丁沒說實話。當見了閨蜜歐陽雪說這件事,歐陽雪的第一反應也是一模一樣。

為什麼芮小丹和歐陽雪的第一反應都是埋怨丁元英?

明明買音響這種事從頭到尾都不是丁挑起的。

丁當時是什麼樣的狀態,就想找個沒人認識的地,一個人待著清靜清靜,等著自己的資金解凍。當時要聽音響也是芮小丹為了避免尷尬而挑起的話題,因為音響的品質實在是太卓越,一曲聽罷,就產生了心靈上的衝擊,才生出了買音響之心。



01 為什麼第一反應一定是歸罪他人?


起心動念買音響本來也沒什麼大不了。

芮小丹之所以受處罰,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開著警車幹著私人的事情,這個本來就是違規。第二個就是在如此嚴肅的會議討論上,走神,還鬧了笑話。

這兩條才是芮小丹導致受到處罰的直接原因。

但是,芮小丹和歐陽雪的第一反應,都把這個錯推到了丁元英的頭上。才引出了後面飯局的事情。

這個現象是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

問題的原因就是歸因錯誤。

當我們面臨錯誤時,我們第一反應是認為別人的錯,而不是自己的。

同一個錯誤,當我們自己犯的時候,我們認為是環境或他人引起的;當別人犯錯的時候,我們就認為是對方的態度問題。

買音響這個事情,真的是特別明顯。

丁明明啥也沒幹,但是鍋從天上來。

比如,職場中遲到。自己遲到了,就是因為交通太擁堵、鬧鐘沒響等原因導致的,不是自己想遲到。別人遲到了,就是別人態度有問題,連準時這種事都做不好。

芮小丹受罰這件事,本來就是自己的原因。這個跟丁是不是說了音響是40萬沒關係。她只是假設聽了這個價格,就會打消自己購買的念頭。實際上到底會不會呢?不知道。也許當時依然想要購買一個便宜點的音響呢。

歐陽雪的打抱不平,則是犯了另一個錯誤,就是以個人喜好作為評判依據。

當我們評價自己喜歡的人時候,我們會把他們做好事歸咎為出於內在本質,犯錯的時候歸因為外在環境的影響。

而歐陽雪當時指責丁就是因為這個。

比如,最近上微博熱搜的「王源抽菸事件」,可以觀察到很多王源的粉絲為其偶像打抱不平。給了很多外在環境的理由,比如,明星壓力大,適當吸菸放鬆一下也沒什麼之類的。比如,指責偷拍曝光照片的人,沒有道德之類的。

這裡為了對比,電視劇《天道》中特意加了一個情節:

為什麼丁元英會被芮小丹埋怨?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會犯芮小丹的錯誤


丁元英去混沌攤吃早餐,吃完要走。結果攤販攔住他說還沒給錢呢。丁也沒爭辯就把錢給了。下一個鏡頭,就是別人過來跟攤販說,他之前給過錢了。也就是說,丁給了兩份錢。

丁被誣陷說沒給錢的時候,丁是沒有情緒反應的,沒有抱怨,甚至沒有為自己辯解。這個明顯是他人的錯誤,他默默承擔了。

從理性角度來看:

第一,攤販說他沒給錢,說明對方已經忘記了給過錢的事實。這時候,丁是無法證明自己給過了。也就是說,情緒起來了,也證明不了。

第二,錢也不多,沒必要去費那個功夫。

第三,丁是沒有自我道德潔癖的人。要知道有些人覺得錢是小事,被誣陷沒給錢這才是大事,會為此憤憤不已。

為什麼丁元英會被芮小丹埋怨?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會犯芮小丹的錯誤

《讓子彈飛》裡也有個非常經典的橋段,就是六子被誣陷吃了兩碗粉,給了一碗錢。結果,情緒一激動自己剖腹來證明自己確實吃了一碗粉。

這種就是被情緒操控理性最經典的例子。

六子怎麼就能證明吃了一碗粉?根本證明不了。明擺著要誣陷你,這就已經不是幾碗粉的事。本來多給一碗粉的錢,也沒啥大不了的。只是六子把自己名聲看的太重。結果呢,現在大家都知道六子是清白的了,但是估計以後江湖流傳的是,有個人因為一碗粉自殺了的八卦,而不是他期望的清白名聲。

從對比就能看出,丁元英的理性程度已經達到一種很高的境地。尤其是連委屈這種最容易引起人強烈情緒的情感,都能被其處理於無形之中。


02 認知失調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認知失調。

同一時間有著兩種相矛盾的想法,因而產生了一種不甚舒適的緊張狀態。為了緩解這種認知失調,我們會給自己一個更容易接受的解釋,哪怕這個解釋跟原有自己的觀念不一致。

認知失調,強調的是,認知和行為的一致性,當行為跟認知產生衝突時,我們會通過改變認知來跟行為保持一致。

芮小丹的想法,除了上面提到的歸因錯誤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點,就是認知失調。

芮小丹已經為了買音響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開著警車在城裡轉,音響圈已經都知道有個女警察要買一套市面上沒有的音響,還因此被單位處罰,這都是她已經付出的沉沒成本。

等到最後,結果告訴她她錢太少買不到。

真的是太令人尷尬了。

讓她前面所有的付出都變成了白廢。

這時候就產生了認知和行為上的強大沖突。

  • 原有認知:我要買一套音響。
  • 行為上:已經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 結果:無法實現。

這時候,行為已經無法改變。那就改變認知:

  • 要是丁元英告訴我這套音響是40萬,我就不買了。這些行為上的沉沒成本都怪他。

認知失調從進化心理上來說,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一個人的行為總是跟自己的想法相反,是會人格分裂的。所以,當遇到這種認知和行為衝突的時候,改變認知就是最好的辦法。

比如,吸菸的人,偶然看到一本關於吸菸有害健康的書,然後就大喊,真的是嚇死人了,然後把書扔了,吸一支菸緩緩。

因為比起戒菸這個行為,成本實在太高了。而安慰自己吸菸其實沒那麼可怕,對方在小題大做則舒服多了。畢竟不需要任何行為改變,繼續吸菸就好了。

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為什麼王明陽能被救贖?原因就是他本質上還不算是完全壞透了的人。

能不能救贖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罪犯是否已經徹底完成了認知失調。

一旦徹底完成認知失調的人,已經很難再改變。不是簡單談談話就能做到的。

《如何讓他買》的作者亞當·費里爾是一位註冊心理醫生曾經做過一段時間司法心理學領域,見識到一大堆非常極端的人類行為。當時他打交道的對象全是犯罪嫌疑人,工作就是,在他們上法庭之前,對他們進行心理評估。

其中提到了一個講性侵犯嫌疑人的案例:

他們會坐在我面前,很正經地說:“我愛那個小孩。讓小孩從真心愛他們的人那兒知道性這件事,是很重要的。”也有人會說:“這是雙方自願的,是他們想要跟我發生性行為。”這些人很清楚,我對他們的評估將用作呈堂證供,而他們真的相信,他們的這些道理完全“站得住腳”。在他們心裡,這些想法是說得通的。但對於其他任何一個人,這些想法根本是完全扭曲而錯誤的。他們用了很多年時間,把他們的思維和感覺,變得與他們邪惡的行動一致——於是在他們看來,這些行為變得可以接受。

這就是典型重度認知失調的狀態。其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錯的,可恥的。反而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很有道理的。

重度認知失調現象,也會在很多的受騙者身上出現。明明已經被騙了,但是依然堅持自己沒有被騙。這種很難通過講道理、擺事實就能扭轉過來。

而唯一能規避認知失調的方法,就是上面提到的承認錯誤,放棄辯護。

否則就會在認知失調的道路上越滑越深。

總結:

芮小丹買音響事件,是整個故事的導火線。

由於芮小丹和歐陽雪歸罪於丁元英,以此為由頭,也徹底打破了丁的平靜生活。

歸罪他人,往往能讓我們的心裡更舒服一些,但是卻無助於改善和提高自己。

這種心理上的本能,進一步結合上本能的情緒觸發,往往會讓人做出非理性的行為。比如,《讓子彈飛》中六子的案例,一碗粉一條命。

通過對比能看到丁是超越了這個本能的層次。

當行為和自己的認知產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會默認通過改變自己的認知,來符合行為。這也是為什麼俗語說,小時候偷針,長大偷金的原因。因為小時候偷針如果不及時校正行為,在認知裡就會留下偷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而隨著行為產生結果的不可逆轉,導致認知失調越來越嚴重,一個人就會形成完全自洽的畸形三觀邏輯。

這個現象在很多重刑犯身上有非常明顯的體現。跟普通人想象的不一樣,他們可能並不懺悔,而是洋洋得意,或者覺得社會並不理解他們。

而唯一能規避認知失調的做法,就是當犯錯的時候,承認錯誤,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對策。

摧毀一個人的可能並不是犯錯本身,而是拒絕承認錯誤。


如果文章對你有啟發,請點贊、收藏、轉發,支持我寫作的意義,讓我們一起找到更多的同好者。

也歡迎留言交流,我會回覆每一個留言。有思考才能更精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