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景:

其他小朋友都在熱熱鬧鬧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著你的大腿不放,越勸越往後躲;

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回答別人的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

從來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開著燈,還要媽媽抱著才能安心睡著……

為什麼我家孩子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孩子的膽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膽小都來源於生活,孩子的膽小,多半是被父母養出來的!

"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景:

其他小朋友都在熱熱鬧鬧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著你的大腿不放,越勸越往後躲;

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回答別人的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

從來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開著燈,還要媽媽抱著才能安心睡著……

為什麼我家孩子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孩子的膽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膽小都來源於生活,孩子的膽小,多半是被父母養出來的!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來源於恐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包含本能的恐懼和與知覺、經驗相關聯的恐懼。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恐懼對象——

是什麼呢?

1-6個月的寶寶害怕突然發出的或者分貝巨大的聲響,有時候大人在安靜的環境中突然說話都會嚇得寶寶"激靈"一下。6-9個月的寶寶除了上述對聲音的恐懼,開始對陌生人產生恐懼感,也就是俗稱的"認生"。1-2歲的寶寶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在母親離開時哭鬧不止。很多職場媽媽深受這種分離反應的影響。2歲以後,孩子對具體刺激產生的恐懼感大大減弱,而對個人想象出來的東西的恐懼感大大增強,比如黑暗、壞人、死亡等等。

這些恐懼大多會在孩子正常的發育過程中消失。只要父母及時引導,不會留下終身的負面影響。

"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景:

其他小朋友都在熱熱鬧鬧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著你的大腿不放,越勸越往後躲;

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回答別人的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

從來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開著燈,還要媽媽抱著才能安心睡著……

為什麼我家孩子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孩子的膽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膽小都來源於生活,孩子的膽小,多半是被父母養出來的!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來源於恐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包含本能的恐懼和與知覺、經驗相關聯的恐懼。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恐懼對象——

是什麼呢?

1-6個月的寶寶害怕突然發出的或者分貝巨大的聲響,有時候大人在安靜的環境中突然說話都會嚇得寶寶"激靈"一下。6-9個月的寶寶除了上述對聲音的恐懼,開始對陌生人產生恐懼感,也就是俗稱的"認生"。1-2歲的寶寶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在母親離開時哭鬧不止。很多職場媽媽深受這種分離反應的影響。2歲以後,孩子對具體刺激產生的恐懼感大大減弱,而對個人想象出來的東西的恐懼感大大增強,比如黑暗、壞人、死亡等等。

這些恐懼大多會在孩子正常的發育過程中消失。只要父母及時引導,不會留下終身的負面影響。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膽小不是天生的

說到孩子恐懼感的形成,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美國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開始使用幼兒研究恐懼感的形成。

華生找來了他的實驗對象,一個名叫小艾爾伯特的孩子,並支付給他母親每天1美元的報酬。

剛開始,華生向他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動物,小艾爾伯特非常喜歡,不停觸摸它們,並沒有感到恐懼。

"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景:

其他小朋友都在熱熱鬧鬧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著你的大腿不放,越勸越往後躲;

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回答別人的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

從來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開著燈,還要媽媽抱著才能安心睡著……

為什麼我家孩子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孩子的膽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膽小都來源於生活,孩子的膽小,多半是被父母養出來的!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來源於恐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包含本能的恐懼和與知覺、經驗相關聯的恐懼。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恐懼對象——

是什麼呢?

1-6個月的寶寶害怕突然發出的或者分貝巨大的聲響,有時候大人在安靜的環境中突然說話都會嚇得寶寶"激靈"一下。6-9個月的寶寶除了上述對聲音的恐懼,開始對陌生人產生恐懼感,也就是俗稱的"認生"。1-2歲的寶寶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在母親離開時哭鬧不止。很多職場媽媽深受這種分離反應的影響。2歲以後,孩子對具體刺激產生的恐懼感大大減弱,而對個人想象出來的東西的恐懼感大大增強,比如黑暗、壞人、死亡等等。

這些恐懼大多會在孩子正常的發育過程中消失。只要父母及時引導,不會留下終身的負面影響。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膽小不是天生的

說到孩子恐懼感的形成,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美國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開始使用幼兒研究恐懼感的形成。

華生找來了他的實驗對象,一個名叫小艾爾伯特的孩子,並支付給他母親每天1美元的報酬。

剛開始,華生向他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動物,小艾爾伯特非常喜歡,不停觸摸它們,並沒有感到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在兩個月後,華生開始了正式的實驗。華生把小白鼠遞到小艾伯特的面前,當小艾伯特要接觸小白鼠時華生就在他背後敲打鐵棒,鐵棒發出刺耳的響聲,嚇了阿爾伯特一跳,他放棄了觸碰小白鼠,並大聲哭起來。

這樣重複幾次後,就算華生不敲打鐵棒,小艾伯特看見小白鼠也會害怕的轉身爬走。

這也就意味著,阿爾伯特已經把小白鼠和巨響聯繫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小白鼠就代表著巨響,因為對巨響感到恐懼,也就對小白鼠產生了恐懼。

"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景:

其他小朋友都在熱熱鬧鬧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著你的大腿不放,越勸越往後躲;

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回答別人的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

從來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開著燈,還要媽媽抱著才能安心睡著……

為什麼我家孩子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孩子的膽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膽小都來源於生活,孩子的膽小,多半是被父母養出來的!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來源於恐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包含本能的恐懼和與知覺、經驗相關聯的恐懼。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恐懼對象——

是什麼呢?

1-6個月的寶寶害怕突然發出的或者分貝巨大的聲響,有時候大人在安靜的環境中突然說話都會嚇得寶寶"激靈"一下。6-9個月的寶寶除了上述對聲音的恐懼,開始對陌生人產生恐懼感,也就是俗稱的"認生"。1-2歲的寶寶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在母親離開時哭鬧不止。很多職場媽媽深受這種分離反應的影響。2歲以後,孩子對具體刺激產生的恐懼感大大減弱,而對個人想象出來的東西的恐懼感大大增強,比如黑暗、壞人、死亡等等。

這些恐懼大多會在孩子正常的發育過程中消失。只要父母及時引導,不會留下終身的負面影響。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膽小不是天生的

說到孩子恐懼感的形成,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美國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開始使用幼兒研究恐懼感的形成。

華生找來了他的實驗對象,一個名叫小艾爾伯特的孩子,並支付給他母親每天1美元的報酬。

剛開始,華生向他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動物,小艾爾伯特非常喜歡,不停觸摸它們,並沒有感到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在兩個月後,華生開始了正式的實驗。華生把小白鼠遞到小艾伯特的面前,當小艾伯特要接觸小白鼠時華生就在他背後敲打鐵棒,鐵棒發出刺耳的響聲,嚇了阿爾伯特一跳,他放棄了觸碰小白鼠,並大聲哭起來。

這樣重複幾次後,就算華生不敲打鐵棒,小艾伯特看見小白鼠也會害怕的轉身爬走。

這也就意味著,阿爾伯特已經把小白鼠和巨響聯繫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小白鼠就代表著巨響,因為對巨響感到恐懼,也就對小白鼠產生了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後來華生又發現,小艾伯特不只是害怕小白鼠,他的恐懼開始泛化,甚至對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有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等,凡是毛茸茸的東西都會感到害怕。

這個恐怖的實驗,持續了整整3個月。

最終,華生得出結論:

情緒,包括恐懼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人類就像機器,環境怎麼塑造、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華生的這個研究性實驗對小阿爾伯特造成了傷害,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看似成功的實驗和研究是以傷害小朋友身體和心理為代價,因此該實驗也被列為世界上最殘忍的實驗之一。

以他的理論為基礎,衍生出了育兒經—哭聲免疫法。

如果孩子醒了哭鬧,不要立即安撫,等他哭1-2分鐘後,再給予安慰。這種方法的確有效,一般2-3天孩子就會變得很乖,美國的媽媽們省心又省力。這樣的方法,在美國媽媽中間迅速傳播。

然而,那些孩子長大後,哭聲免疫法的弊端終於暴露無遺,這些缺乏情感關照的孩子,輕則出現睡眠障礙,嚴重的甚至出現自閉症、精神分裂。

"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景:

其他小朋友都在熱熱鬧鬧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著你的大腿不放,越勸越往後躲;

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回答別人的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

從來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開著燈,還要媽媽抱著才能安心睡著……

為什麼我家孩子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孩子的膽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膽小都來源於生活,孩子的膽小,多半是被父母養出來的!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來源於恐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包含本能的恐懼和與知覺、經驗相關聯的恐懼。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恐懼對象——

是什麼呢?

1-6個月的寶寶害怕突然發出的或者分貝巨大的聲響,有時候大人在安靜的環境中突然說話都會嚇得寶寶"激靈"一下。6-9個月的寶寶除了上述對聲音的恐懼,開始對陌生人產生恐懼感,也就是俗稱的"認生"。1-2歲的寶寶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在母親離開時哭鬧不止。很多職場媽媽深受這種分離反應的影響。2歲以後,孩子對具體刺激產生的恐懼感大大減弱,而對個人想象出來的東西的恐懼感大大增強,比如黑暗、壞人、死亡等等。

這些恐懼大多會在孩子正常的發育過程中消失。只要父母及時引導,不會留下終身的負面影響。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膽小不是天生的

說到孩子恐懼感的形成,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美國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開始使用幼兒研究恐懼感的形成。

華生找來了他的實驗對象,一個名叫小艾爾伯特的孩子,並支付給他母親每天1美元的報酬。

剛開始,華生向他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動物,小艾爾伯特非常喜歡,不停觸摸它們,並沒有感到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在兩個月後,華生開始了正式的實驗。華生把小白鼠遞到小艾伯特的面前,當小艾伯特要接觸小白鼠時華生就在他背後敲打鐵棒,鐵棒發出刺耳的響聲,嚇了阿爾伯特一跳,他放棄了觸碰小白鼠,並大聲哭起來。

這樣重複幾次後,就算華生不敲打鐵棒,小艾伯特看見小白鼠也會害怕的轉身爬走。

這也就意味著,阿爾伯特已經把小白鼠和巨響聯繫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小白鼠就代表著巨響,因為對巨響感到恐懼,也就對小白鼠產生了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後來華生又發現,小艾伯特不只是害怕小白鼠,他的恐懼開始泛化,甚至對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有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等,凡是毛茸茸的東西都會感到害怕。

這個恐怖的實驗,持續了整整3個月。

最終,華生得出結論:

情緒,包括恐懼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人類就像機器,環境怎麼塑造、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華生的這個研究性實驗對小阿爾伯特造成了傷害,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看似成功的實驗和研究是以傷害小朋友身體和心理為代價,因此該實驗也被列為世界上最殘忍的實驗之一。

以他的理論為基礎,衍生出了育兒經—哭聲免疫法。

如果孩子醒了哭鬧,不要立即安撫,等他哭1-2分鐘後,再給予安慰。這種方法的確有效,一般2-3天孩子就會變得很乖,美國的媽媽們省心又省力。這樣的方法,在美國媽媽中間迅速傳播。

然而,那些孩子長大後,哭聲免疫法的弊端終於暴露無遺,這些缺乏情感關照的孩子,輕則出現睡眠障礙,嚴重的甚至出現自閉症、精神分裂。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馬伊琍就曾發表長文,講到哭聲免疫法對她大女兒的傷害。

“我越來越後悔在愛馬一歲時進行的哭聲免疫訓練,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可一歲半時又開始反覆,睡著後她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之後只好再哭著睡著。

而我就固執的在黑暗中盼她快睡著,麻痺自己去漠視她的無助,甚至以為她長大了不會記得這些哭泣的夜晚。

這種煎熬於我於她於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後聽我媽的勸,把她的床緊挨我的大床,半夜醒來就伸手拍拍她,從此我們和她都睡得無比踏實。“

其實生活中孩子遇到害怕的事而哭泣的情況不少見,面對孩子的恐懼,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大驚小怪,這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殊不知,對於缺乏生活常識和經驗的孩子來說,這些恐懼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多麼難以磨滅的印象。

"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景:

其他小朋友都在熱熱鬧鬧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著你的大腿不放,越勸越往後躲;

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回答別人的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

從來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開著燈,還要媽媽抱著才能安心睡著……

為什麼我家孩子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孩子的膽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膽小都來源於生活,孩子的膽小,多半是被父母養出來的!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來源於恐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包含本能的恐懼和與知覺、經驗相關聯的恐懼。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恐懼對象——

是什麼呢?

1-6個月的寶寶害怕突然發出的或者分貝巨大的聲響,有時候大人在安靜的環境中突然說話都會嚇得寶寶"激靈"一下。6-9個月的寶寶除了上述對聲音的恐懼,開始對陌生人產生恐懼感,也就是俗稱的"認生"。1-2歲的寶寶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在母親離開時哭鬧不止。很多職場媽媽深受這種分離反應的影響。2歲以後,孩子對具體刺激產生的恐懼感大大減弱,而對個人想象出來的東西的恐懼感大大增強,比如黑暗、壞人、死亡等等。

這些恐懼大多會在孩子正常的發育過程中消失。只要父母及時引導,不會留下終身的負面影響。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膽小不是天生的

說到孩子恐懼感的形成,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美國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開始使用幼兒研究恐懼感的形成。

華生找來了他的實驗對象,一個名叫小艾爾伯特的孩子,並支付給他母親每天1美元的報酬。

剛開始,華生向他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動物,小艾爾伯特非常喜歡,不停觸摸它們,並沒有感到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在兩個月後,華生開始了正式的實驗。華生把小白鼠遞到小艾伯特的面前,當小艾伯特要接觸小白鼠時華生就在他背後敲打鐵棒,鐵棒發出刺耳的響聲,嚇了阿爾伯特一跳,他放棄了觸碰小白鼠,並大聲哭起來。

這樣重複幾次後,就算華生不敲打鐵棒,小艾伯特看見小白鼠也會害怕的轉身爬走。

這也就意味著,阿爾伯特已經把小白鼠和巨響聯繫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小白鼠就代表著巨響,因為對巨響感到恐懼,也就對小白鼠產生了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後來華生又發現,小艾伯特不只是害怕小白鼠,他的恐懼開始泛化,甚至對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有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等,凡是毛茸茸的東西都會感到害怕。

這個恐怖的實驗,持續了整整3個月。

最終,華生得出結論:

情緒,包括恐懼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人類就像機器,環境怎麼塑造、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華生的這個研究性實驗對小阿爾伯特造成了傷害,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看似成功的實驗和研究是以傷害小朋友身體和心理為代價,因此該實驗也被列為世界上最殘忍的實驗之一。

以他的理論為基礎,衍生出了育兒經—哭聲免疫法。

如果孩子醒了哭鬧,不要立即安撫,等他哭1-2分鐘後,再給予安慰。這種方法的確有效,一般2-3天孩子就會變得很乖,美國的媽媽們省心又省力。這樣的方法,在美國媽媽中間迅速傳播。

然而,那些孩子長大後,哭聲免疫法的弊端終於暴露無遺,這些缺乏情感關照的孩子,輕則出現睡眠障礙,嚴重的甚至出現自閉症、精神分裂。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馬伊琍就曾發表長文,講到哭聲免疫法對她大女兒的傷害。

“我越來越後悔在愛馬一歲時進行的哭聲免疫訓練,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可一歲半時又開始反覆,睡著後她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之後只好再哭著睡著。

而我就固執的在黑暗中盼她快睡著,麻痺自己去漠視她的無助,甚至以為她長大了不會記得這些哭泣的夜晚。

這種煎熬於我於她於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後聽我媽的勸,把她的床緊挨我的大床,半夜醒來就伸手拍拍她,從此我們和她都睡得無比踏實。“

其實生活中孩子遇到害怕的事而哭泣的情況不少見,面對孩子的恐懼,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大驚小怪,這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殊不知,對於缺乏生活常識和經驗的孩子來說,這些恐懼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多麼難以磨滅的印象。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的恐懼更多來源於家長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孩子膽小與家長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1.過度嚇唬孩子

我們大人有時看孩子不聽話,會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或者“你不好好洗手,醫生就會給你打針了!”諸如此類的恐嚇語言,讓孩子不寒而慄,當他們見到警察、醫生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恐懼。

2.受大人恐懼的影響

還有的是因為家長害怕,影響到了孩子。有一個媽媽很害怕狗,一看到狗就會抱起孩子趕緊跑,孩子想摸摸小狗,就告訴孩子“小狗會咬人,很可怕的!”

作為孩子最親近和信任的人,媽媽認為危險和恐怖的事情,孩子自然而言地也將其列入黑名單。

3.對孩子過度保護

帶孩子去公園,不讓孩子滑滑梯,唯恐孩子摔著碰著。嚴禁孩子去海邊,擔心掉下去等等。

"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景:

其他小朋友都在熱熱鬧鬧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著你的大腿不放,越勸越往後躲;

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回答別人的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

從來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開著燈,還要媽媽抱著才能安心睡著……

為什麼我家孩子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孩子的膽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膽小都來源於生活,孩子的膽小,多半是被父母養出來的!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來源於恐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包含本能的恐懼和與知覺、經驗相關聯的恐懼。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恐懼對象——

是什麼呢?

1-6個月的寶寶害怕突然發出的或者分貝巨大的聲響,有時候大人在安靜的環境中突然說話都會嚇得寶寶"激靈"一下。6-9個月的寶寶除了上述對聲音的恐懼,開始對陌生人產生恐懼感,也就是俗稱的"認生"。1-2歲的寶寶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在母親離開時哭鬧不止。很多職場媽媽深受這種分離反應的影響。2歲以後,孩子對具體刺激產生的恐懼感大大減弱,而對個人想象出來的東西的恐懼感大大增強,比如黑暗、壞人、死亡等等。

這些恐懼大多會在孩子正常的發育過程中消失。只要父母及時引導,不會留下終身的負面影響。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膽小不是天生的

說到孩子恐懼感的形成,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美國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開始使用幼兒研究恐懼感的形成。

華生找來了他的實驗對象,一個名叫小艾爾伯特的孩子,並支付給他母親每天1美元的報酬。

剛開始,華生向他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動物,小艾爾伯特非常喜歡,不停觸摸它們,並沒有感到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在兩個月後,華生開始了正式的實驗。華生把小白鼠遞到小艾伯特的面前,當小艾伯特要接觸小白鼠時華生就在他背後敲打鐵棒,鐵棒發出刺耳的響聲,嚇了阿爾伯特一跳,他放棄了觸碰小白鼠,並大聲哭起來。

這樣重複幾次後,就算華生不敲打鐵棒,小艾伯特看見小白鼠也會害怕的轉身爬走。

這也就意味著,阿爾伯特已經把小白鼠和巨響聯繫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小白鼠就代表著巨響,因為對巨響感到恐懼,也就對小白鼠產生了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後來華生又發現,小艾伯特不只是害怕小白鼠,他的恐懼開始泛化,甚至對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有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等,凡是毛茸茸的東西都會感到害怕。

這個恐怖的實驗,持續了整整3個月。

最終,華生得出結論:

情緒,包括恐懼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人類就像機器,環境怎麼塑造、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華生的這個研究性實驗對小阿爾伯特造成了傷害,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看似成功的實驗和研究是以傷害小朋友身體和心理為代價,因此該實驗也被列為世界上最殘忍的實驗之一。

以他的理論為基礎,衍生出了育兒經—哭聲免疫法。

如果孩子醒了哭鬧,不要立即安撫,等他哭1-2分鐘後,再給予安慰。這種方法的確有效,一般2-3天孩子就會變得很乖,美國的媽媽們省心又省力。這樣的方法,在美國媽媽中間迅速傳播。

然而,那些孩子長大後,哭聲免疫法的弊端終於暴露無遺,這些缺乏情感關照的孩子,輕則出現睡眠障礙,嚴重的甚至出現自閉症、精神分裂。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馬伊琍就曾發表長文,講到哭聲免疫法對她大女兒的傷害。

“我越來越後悔在愛馬一歲時進行的哭聲免疫訓練,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可一歲半時又開始反覆,睡著後她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之後只好再哭著睡著。

而我就固執的在黑暗中盼她快睡著,麻痺自己去漠視她的無助,甚至以為她長大了不會記得這些哭泣的夜晚。

這種煎熬於我於她於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後聽我媽的勸,把她的床緊挨我的大床,半夜醒來就伸手拍拍她,從此我們和她都睡得無比踏實。“

其實生活中孩子遇到害怕的事而哭泣的情況不少見,面對孩子的恐懼,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大驚小怪,這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殊不知,對於缺乏生活常識和經驗的孩子來說,這些恐懼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多麼難以磨滅的印象。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的恐懼更多來源於家長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孩子膽小與家長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1.過度嚇唬孩子

我們大人有時看孩子不聽話,會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或者“你不好好洗手,醫生就會給你打針了!”諸如此類的恐嚇語言,讓孩子不寒而慄,當他們見到警察、醫生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恐懼。

2.受大人恐懼的影響

還有的是因為家長害怕,影響到了孩子。有一個媽媽很害怕狗,一看到狗就會抱起孩子趕緊跑,孩子想摸摸小狗,就告訴孩子“小狗會咬人,很可怕的!”

作為孩子最親近和信任的人,媽媽認為危險和恐怖的事情,孩子自然而言地也將其列入黑名單。

3.對孩子過度保護

帶孩子去公園,不讓孩子滑滑梯,唯恐孩子摔著碰著。嚴禁孩子去海邊,擔心掉下去等等。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這些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為,你是否正在做呢?

這些行為會造成孩子不敢嘗試與實踐,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膽小怕事的性格。

4.給孩子貼“膽小”的標籤

很多家長都喜歡給孩子貼標籤,梅子的兒子今年4歲,上幼兒園小班,除了很少與班上的同學交流,生活中也恐懼與家人之外的大人交流。這讓梅子很惱火,面對孩子的這些表現,梅子只得跟人說,我家孩子太“膽小”了。

在童年,父母貼的標籤,往往伴隨孩子的一生。如果大人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等於給孩子下了定義,這樣的定義,會給孩子極大的暗示力量,孩子在你威脅的口吻中逐漸變得膽小。所以,請不要給他下定義貼標籤,孩子需要的是鼓勵!

"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景:

其他小朋友都在熱熱鬧鬧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著你的大腿不放,越勸越往後躲;

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回答別人的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

從來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開著燈,還要媽媽抱著才能安心睡著……

為什麼我家孩子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孩子的膽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膽小都來源於生活,孩子的膽小,多半是被父母養出來的!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來源於恐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包含本能的恐懼和與知覺、經驗相關聯的恐懼。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恐懼對象——

是什麼呢?

1-6個月的寶寶害怕突然發出的或者分貝巨大的聲響,有時候大人在安靜的環境中突然說話都會嚇得寶寶"激靈"一下。6-9個月的寶寶除了上述對聲音的恐懼,開始對陌生人產生恐懼感,也就是俗稱的"認生"。1-2歲的寶寶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在母親離開時哭鬧不止。很多職場媽媽深受這種分離反應的影響。2歲以後,孩子對具體刺激產生的恐懼感大大減弱,而對個人想象出來的東西的恐懼感大大增強,比如黑暗、壞人、死亡等等。

這些恐懼大多會在孩子正常的發育過程中消失。只要父母及時引導,不會留下終身的負面影響。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膽小不是天生的

說到孩子恐懼感的形成,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美國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開始使用幼兒研究恐懼感的形成。

華生找來了他的實驗對象,一個名叫小艾爾伯特的孩子,並支付給他母親每天1美元的報酬。

剛開始,華生向他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動物,小艾爾伯特非常喜歡,不停觸摸它們,並沒有感到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在兩個月後,華生開始了正式的實驗。華生把小白鼠遞到小艾伯特的面前,當小艾伯特要接觸小白鼠時華生就在他背後敲打鐵棒,鐵棒發出刺耳的響聲,嚇了阿爾伯特一跳,他放棄了觸碰小白鼠,並大聲哭起來。

這樣重複幾次後,就算華生不敲打鐵棒,小艾伯特看見小白鼠也會害怕的轉身爬走。

這也就意味著,阿爾伯特已經把小白鼠和巨響聯繫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小白鼠就代表著巨響,因為對巨響感到恐懼,也就對小白鼠產生了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後來華生又發現,小艾伯特不只是害怕小白鼠,他的恐懼開始泛化,甚至對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有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等,凡是毛茸茸的東西都會感到害怕。

這個恐怖的實驗,持續了整整3個月。

最終,華生得出結論:

情緒,包括恐懼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人類就像機器,環境怎麼塑造、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華生的這個研究性實驗對小阿爾伯特造成了傷害,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看似成功的實驗和研究是以傷害小朋友身體和心理為代價,因此該實驗也被列為世界上最殘忍的實驗之一。

以他的理論為基礎,衍生出了育兒經—哭聲免疫法。

如果孩子醒了哭鬧,不要立即安撫,等他哭1-2分鐘後,再給予安慰。這種方法的確有效,一般2-3天孩子就會變得很乖,美國的媽媽們省心又省力。這樣的方法,在美國媽媽中間迅速傳播。

然而,那些孩子長大後,哭聲免疫法的弊端終於暴露無遺,這些缺乏情感關照的孩子,輕則出現睡眠障礙,嚴重的甚至出現自閉症、精神分裂。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馬伊琍就曾發表長文,講到哭聲免疫法對她大女兒的傷害。

“我越來越後悔在愛馬一歲時進行的哭聲免疫訓練,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可一歲半時又開始反覆,睡著後她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之後只好再哭著睡著。

而我就固執的在黑暗中盼她快睡著,麻痺自己去漠視她的無助,甚至以為她長大了不會記得這些哭泣的夜晚。

這種煎熬於我於她於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後聽我媽的勸,把她的床緊挨我的大床,半夜醒來就伸手拍拍她,從此我們和她都睡得無比踏實。“

其實生活中孩子遇到害怕的事而哭泣的情況不少見,面對孩子的恐懼,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大驚小怪,這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殊不知,對於缺乏生活常識和經驗的孩子來說,這些恐懼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多麼難以磨滅的印象。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的恐懼更多來源於家長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孩子膽小與家長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1.過度嚇唬孩子

我們大人有時看孩子不聽話,會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或者“你不好好洗手,醫生就會給你打針了!”諸如此類的恐嚇語言,讓孩子不寒而慄,當他們見到警察、醫生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恐懼。

2.受大人恐懼的影響

還有的是因為家長害怕,影響到了孩子。有一個媽媽很害怕狗,一看到狗就會抱起孩子趕緊跑,孩子想摸摸小狗,就告訴孩子“小狗會咬人,很可怕的!”

作為孩子最親近和信任的人,媽媽認為危險和恐怖的事情,孩子自然而言地也將其列入黑名單。

3.對孩子過度保護

帶孩子去公園,不讓孩子滑滑梯,唯恐孩子摔著碰著。嚴禁孩子去海邊,擔心掉下去等等。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這些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為,你是否正在做呢?

這些行為會造成孩子不敢嘗試與實踐,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膽小怕事的性格。

4.給孩子貼“膽小”的標籤

很多家長都喜歡給孩子貼標籤,梅子的兒子今年4歲,上幼兒園小班,除了很少與班上的同學交流,生活中也恐懼與家人之外的大人交流。這讓梅子很惱火,面對孩子的這些表現,梅子只得跟人說,我家孩子太“膽小”了。

在童年,父母貼的標籤,往往伴隨孩子的一生。如果大人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等於給孩子下了定義,這樣的定義,會給孩子極大的暗示力量,孩子在你威脅的口吻中逐漸變得膽小。所以,請不要給他下定義貼標籤,孩子需要的是鼓勵!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需要家長的引導

大多數的膽小行為,都有辦法消除,現在家長調整教養方式還來得及。

1.父母的示範作用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孩子遇到某一樣未接觸過的事物,心裡會產生恐懼。想向前走一步,但是又不敢。

"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景:

其他小朋友都在熱熱鬧鬧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著你的大腿不放,越勸越往後躲;

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回答別人的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

從來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開著燈,還要媽媽抱著才能安心睡著……

為什麼我家孩子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孩子的膽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膽小都來源於生活,孩子的膽小,多半是被父母養出來的!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來源於恐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包含本能的恐懼和與知覺、經驗相關聯的恐懼。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恐懼對象——

是什麼呢?

1-6個月的寶寶害怕突然發出的或者分貝巨大的聲響,有時候大人在安靜的環境中突然說話都會嚇得寶寶"激靈"一下。6-9個月的寶寶除了上述對聲音的恐懼,開始對陌生人產生恐懼感,也就是俗稱的"認生"。1-2歲的寶寶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在母親離開時哭鬧不止。很多職場媽媽深受這種分離反應的影響。2歲以後,孩子對具體刺激產生的恐懼感大大減弱,而對個人想象出來的東西的恐懼感大大增強,比如黑暗、壞人、死亡等等。

這些恐懼大多會在孩子正常的發育過程中消失。只要父母及時引導,不會留下終身的負面影響。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膽小不是天生的

說到孩子恐懼感的形成,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美國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開始使用幼兒研究恐懼感的形成。

華生找來了他的實驗對象,一個名叫小艾爾伯特的孩子,並支付給他母親每天1美元的報酬。

剛開始,華生向他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動物,小艾爾伯特非常喜歡,不停觸摸它們,並沒有感到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在兩個月後,華生開始了正式的實驗。華生把小白鼠遞到小艾伯特的面前,當小艾伯特要接觸小白鼠時華生就在他背後敲打鐵棒,鐵棒發出刺耳的響聲,嚇了阿爾伯特一跳,他放棄了觸碰小白鼠,並大聲哭起來。

這樣重複幾次後,就算華生不敲打鐵棒,小艾伯特看見小白鼠也會害怕的轉身爬走。

這也就意味著,阿爾伯特已經把小白鼠和巨響聯繫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小白鼠就代表著巨響,因為對巨響感到恐懼,也就對小白鼠產生了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後來華生又發現,小艾伯特不只是害怕小白鼠,他的恐懼開始泛化,甚至對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有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等,凡是毛茸茸的東西都會感到害怕。

這個恐怖的實驗,持續了整整3個月。

最終,華生得出結論:

情緒,包括恐懼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人類就像機器,環境怎麼塑造、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華生的這個研究性實驗對小阿爾伯特造成了傷害,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看似成功的實驗和研究是以傷害小朋友身體和心理為代價,因此該實驗也被列為世界上最殘忍的實驗之一。

以他的理論為基礎,衍生出了育兒經—哭聲免疫法。

如果孩子醒了哭鬧,不要立即安撫,等他哭1-2分鐘後,再給予安慰。這種方法的確有效,一般2-3天孩子就會變得很乖,美國的媽媽們省心又省力。這樣的方法,在美國媽媽中間迅速傳播。

然而,那些孩子長大後,哭聲免疫法的弊端終於暴露無遺,這些缺乏情感關照的孩子,輕則出現睡眠障礙,嚴重的甚至出現自閉症、精神分裂。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馬伊琍就曾發表長文,講到哭聲免疫法對她大女兒的傷害。

“我越來越後悔在愛馬一歲時進行的哭聲免疫訓練,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可一歲半時又開始反覆,睡著後她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之後只好再哭著睡著。

而我就固執的在黑暗中盼她快睡著,麻痺自己去漠視她的無助,甚至以為她長大了不會記得這些哭泣的夜晚。

這種煎熬於我於她於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後聽我媽的勸,把她的床緊挨我的大床,半夜醒來就伸手拍拍她,從此我們和她都睡得無比踏實。“

其實生活中孩子遇到害怕的事而哭泣的情況不少見,面對孩子的恐懼,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大驚小怪,這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殊不知,對於缺乏生活常識和經驗的孩子來說,這些恐懼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多麼難以磨滅的印象。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的恐懼更多來源於家長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孩子膽小與家長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1.過度嚇唬孩子

我們大人有時看孩子不聽話,會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或者“你不好好洗手,醫生就會給你打針了!”諸如此類的恐嚇語言,讓孩子不寒而慄,當他們見到警察、醫生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恐懼。

2.受大人恐懼的影響

還有的是因為家長害怕,影響到了孩子。有一個媽媽很害怕狗,一看到狗就會抱起孩子趕緊跑,孩子想摸摸小狗,就告訴孩子“小狗會咬人,很可怕的!”

作為孩子最親近和信任的人,媽媽認為危險和恐怖的事情,孩子自然而言地也將其列入黑名單。

3.對孩子過度保護

帶孩子去公園,不讓孩子滑滑梯,唯恐孩子摔著碰著。嚴禁孩子去海邊,擔心掉下去等等。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這些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為,你是否正在做呢?

這些行為會造成孩子不敢嘗試與實踐,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膽小怕事的性格。

4.給孩子貼“膽小”的標籤

很多家長都喜歡給孩子貼標籤,梅子的兒子今年4歲,上幼兒園小班,除了很少與班上的同學交流,生活中也恐懼與家人之外的大人交流。這讓梅子很惱火,面對孩子的這些表現,梅子只得跟人說,我家孩子太“膽小”了。

在童年,父母貼的標籤,往往伴隨孩子的一生。如果大人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等於給孩子下了定義,這樣的定義,會給孩子極大的暗示力量,孩子在你威脅的口吻中逐漸變得膽小。所以,請不要給他下定義貼標籤,孩子需要的是鼓勵!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需要家長的引導

大多數的膽小行為,都有辦法消除,現在家長調整教養方式還來得及。

1.父母的示範作用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孩子遇到某一樣未接觸過的事物,心裡會產生恐懼。想向前走一步,但是又不敢。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這一個時刻,正是孩子的"心理臨界點",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瞭解。因為這決定了孩子是否能夠克服恐懼,能否戰勝困難。

有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去學柔道,教練叫孩子上場,孩子遲遲沒有動。不論媽媽怎麼鼓勵,孩子就是不肯到教練身旁。他只敢待在場地旁邊,看著同齡的小朋友對打。

這時,媽媽主動提出讓教練教她,媽媽讓孩子在旁邊看著。媽媽訓練了幾個回合之後,孩子終於提出自己也要訓練。

其實,孩子害怕的是自己在訓練過程中會受傷,但是,有了媽媽的示範,孩子大概就能預知自己之後的訓練情況。

父母的示範,可以減少孩子的恐懼,孩子會勇敢地向前走出一步。

2.讓孩子認識害怕

孩子因為缺乏生活經驗,只是被大人嚇唬得害怕,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隨意用一些帶刺激的語言嚇唬孩子。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我們可以給他講一些道理,告訴孩子他的害怕是他自己想象的,實際上沒有那麼可怕。

比如見了警察會害怕,告訴孩子警察不會隨便抓人的。比如見了醫生會害怕,告訴孩子打針是有一點疼,但只是暫時的,他的好處是會讓身體好起來。

在面對孩子的害怕時,我們不要表現得過於緊張,我們的過度關注,可能會讓孩子更加恐懼。

3.給予鼓勵和勇氣

在一個孩子6歲之前,最好是通過最能信賴的大人的引導,去接觸新的或者可怕的事物,給予孩子鼓勵和勇氣。

"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景:

其他小朋友都在熱熱鬧鬧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著你的大腿不放,越勸越往後躲;

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回答別人的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

從來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定要開著燈,還要媽媽抱著才能安心睡著……

為什麼我家孩子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到底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孩子的膽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膽小都來源於生活,孩子的膽小,多半是被父母養出來的!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來源於恐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包含本能的恐懼和與知覺、經驗相關聯的恐懼。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恐懼對象——

是什麼呢?

1-6個月的寶寶害怕突然發出的或者分貝巨大的聲響,有時候大人在安靜的環境中突然說話都會嚇得寶寶"激靈"一下。6-9個月的寶寶除了上述對聲音的恐懼,開始對陌生人產生恐懼感,也就是俗稱的"認生"。1-2歲的寶寶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在母親離開時哭鬧不止。很多職場媽媽深受這種分離反應的影響。2歲以後,孩子對具體刺激產生的恐懼感大大減弱,而對個人想象出來的東西的恐懼感大大增強,比如黑暗、壞人、死亡等等。

這些恐懼大多會在孩子正常的發育過程中消失。只要父母及時引導,不會留下終身的負面影響。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膽小不是天生的

說到孩子恐懼感的形成,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美國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開始使用幼兒研究恐懼感的形成。

華生找來了他的實驗對象,一個名叫小艾爾伯特的孩子,並支付給他母親每天1美元的報酬。

剛開始,華生向他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動物,小艾爾伯特非常喜歡,不停觸摸它們,並沒有感到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在兩個月後,華生開始了正式的實驗。華生把小白鼠遞到小艾伯特的面前,當小艾伯特要接觸小白鼠時華生就在他背後敲打鐵棒,鐵棒發出刺耳的響聲,嚇了阿爾伯特一跳,他放棄了觸碰小白鼠,並大聲哭起來。

這樣重複幾次後,就算華生不敲打鐵棒,小艾伯特看見小白鼠也會害怕的轉身爬走。

這也就意味著,阿爾伯特已經把小白鼠和巨響聯繫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小白鼠就代表著巨響,因為對巨響感到恐懼,也就對小白鼠產生了恐懼。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後來華生又發現,小艾伯特不只是害怕小白鼠,他的恐懼開始泛化,甚至對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有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等,凡是毛茸茸的東西都會感到害怕。

這個恐怖的實驗,持續了整整3個月。

最終,華生得出結論:

情緒,包括恐懼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人類就像機器,環境怎麼塑造、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華生的這個研究性實驗對小阿爾伯特造成了傷害,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看似成功的實驗和研究是以傷害小朋友身體和心理為代價,因此該實驗也被列為世界上最殘忍的實驗之一。

以他的理論為基礎,衍生出了育兒經—哭聲免疫法。

如果孩子醒了哭鬧,不要立即安撫,等他哭1-2分鐘後,再給予安慰。這種方法的確有效,一般2-3天孩子就會變得很乖,美國的媽媽們省心又省力。這樣的方法,在美國媽媽中間迅速傳播。

然而,那些孩子長大後,哭聲免疫法的弊端終於暴露無遺,這些缺乏情感關照的孩子,輕則出現睡眠障礙,嚴重的甚至出現自閉症、精神分裂。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馬伊琍就曾發表長文,講到哭聲免疫法對她大女兒的傷害。

“我越來越後悔在愛馬一歲時進行的哭聲免疫訓練,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可一歲半時又開始反覆,睡著後她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之後只好再哭著睡著。

而我就固執的在黑暗中盼她快睡著,麻痺自己去漠視她的無助,甚至以為她長大了不會記得這些哭泣的夜晚。

這種煎熬於我於她於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後聽我媽的勸,把她的床緊挨我的大床,半夜醒來就伸手拍拍她,從此我們和她都睡得無比踏實。“

其實生活中孩子遇到害怕的事而哭泣的情況不少見,面對孩子的恐懼,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大驚小怪,這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殊不知,對於缺乏生活常識和經驗的孩子來說,這些恐懼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多麼難以磨滅的印象。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的恐懼更多來源於家長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孩子膽小與家長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1.過度嚇唬孩子

我們大人有時看孩子不聽話,會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或者“你不好好洗手,醫生就會給你打針了!”諸如此類的恐嚇語言,讓孩子不寒而慄,當他們見到警察、醫生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恐懼。

2.受大人恐懼的影響

還有的是因為家長害怕,影響到了孩子。有一個媽媽很害怕狗,一看到狗就會抱起孩子趕緊跑,孩子想摸摸小狗,就告訴孩子“小狗會咬人,很可怕的!”

作為孩子最親近和信任的人,媽媽認為危險和恐怖的事情,孩子自然而言地也將其列入黑名單。

3.對孩子過度保護

帶孩子去公園,不讓孩子滑滑梯,唯恐孩子摔著碰著。嚴禁孩子去海邊,擔心掉下去等等。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這些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為,你是否正在做呢?

這些行為會造成孩子不敢嘗試與實踐,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膽小怕事的性格。

4.給孩子貼“膽小”的標籤

很多家長都喜歡給孩子貼標籤,梅子的兒子今年4歲,上幼兒園小班,除了很少與班上的同學交流,生活中也恐懼與家人之外的大人交流。這讓梅子很惱火,面對孩子的這些表現,梅子只得跟人說,我家孩子太“膽小”了。

在童年,父母貼的標籤,往往伴隨孩子的一生。如果大人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等於給孩子下了定義,這樣的定義,會給孩子極大的暗示力量,孩子在你威脅的口吻中逐漸變得膽小。所以,請不要給他下定義貼標籤,孩子需要的是鼓勵!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孩子膽小,需要家長的引導

大多數的膽小行為,都有辦法消除,現在家長調整教養方式還來得及。

1.父母的示範作用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孩子遇到某一樣未接觸過的事物,心裡會產生恐懼。想向前走一步,但是又不敢。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這一個時刻,正是孩子的"心理臨界點",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瞭解。因為這決定了孩子是否能夠克服恐懼,能否戰勝困難。

有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去學柔道,教練叫孩子上場,孩子遲遲沒有動。不論媽媽怎麼鼓勵,孩子就是不肯到教練身旁。他只敢待在場地旁邊,看著同齡的小朋友對打。

這時,媽媽主動提出讓教練教她,媽媽讓孩子在旁邊看著。媽媽訓練了幾個回合之後,孩子終於提出自己也要訓練。

其實,孩子害怕的是自己在訓練過程中會受傷,但是,有了媽媽的示範,孩子大概就能預知自己之後的訓練情況。

父母的示範,可以減少孩子的恐懼,孩子會勇敢地向前走出一步。

2.讓孩子認識害怕

孩子因為缺乏生活經驗,只是被大人嚇唬得害怕,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隨意用一些帶刺激的語言嚇唬孩子。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我們可以給他講一些道理,告訴孩子他的害怕是他自己想象的,實際上沒有那麼可怕。

比如見了警察會害怕,告訴孩子警察不會隨便抓人的。比如見了醫生會害怕,告訴孩子打針是有一點疼,但只是暫時的,他的好處是會讓身體好起來。

在面對孩子的害怕時,我們不要表現得過於緊張,我們的過度關注,可能會讓孩子更加恐懼。

3.給予鼓勵和勇氣

在一個孩子6歲之前,最好是通過最能信賴的大人的引導,去接觸新的或者可怕的事物,給予孩子鼓勵和勇氣。

一個殘酷的實驗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膽子小

這是因為5到7歲的孩子,常常會由於前額皮質缺乏整合能力,而無法表現出勇氣。

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孩子將恐懼作為主導,決定自己應該做什麼,或者不應該做什麼。

最後提醒父母,孩子膽小子跟內向是兩件事,膽小膽大是個情緒指標,內向外向也只是性格指標,如果孩子只是性格相對內向,家長要做的是接納。對於膽小的孩子,則要了解孩子恐懼的事物以及來源,幫孩子一點點消除。


搜索微信號 13027279630 進“父母世界-學習群”,和2000媽媽一起學習育兒知識,交流育兒心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