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要像荷花一樣,不被外物牽絆,生活就不會被境遇隨意差遣

王陽明 寧靜 心理 人生哲理分享 人生哲理分享 2017-11-03

生活充滿了種種偶然與不測,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因此受到影響,使得精神無時無刻不在忐忑不安之中。而要沉著冷靜地去面對,則需如王陽明所說的"滌盪內心"。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靜心不動,靜心即淨心。

生活,有時絢麗得美不勝收;有時卻又殘酷得讓人不寒而慄。當面對順境,喜不自持,而面對逆境,卻又悲觀苦惱。正所謂境由心造,當心得到淨化,無論處於怎樣的境遇,都能不為所動,從容面對。

平常人想要淨心的時候,往往習慣於用理性去控制,但這樣做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告訴自己"不能動心,不能動心",這個時候心已經動了。提示自己"心不能隨境轉"這個時候心已經轉了。

王陽明說,有意去找尋寧靜,這個時候已經不寧靜了。真正的淨心不是特意去控制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什麼時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動了。心不動了,人就不會為外界的誘惑所動,從而淨化自身。

仰山禪師有一次請示洪恩禪師道:"為什麼吾人不能很快地認識自己?"

洪恩禪師回答道:"我給你說個比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內有一猴,蹦跳不停,另有五隻猴從東西南飛窗邊追逐猩猩。猩猩迴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六隻猴,六隻猩猩,實在很不容易很快認出哪一個是自己。"

仰山禪師聽後,知道洪恩禪師是說吾人內在的六識(眼、耳、鼻、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鼓譟繁彼此糾纏不息,如空中金星蚌蟒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認識哪一個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禮謝道:"適蒙和尚以比喻開示,無不了知,但如果內在的猴睡覺,外境的猩猩欲與它相見,且又如何?"

洪恩禪師便下繩床,拉著仰山禪師,手舞足蹈似的說道:"好比在田地裡,防止鳥雀偷吃禾苗的果實,豎一個稻草假人,所謂'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

王陽明:要像荷花一樣,不被外物牽絆,生活就不會被境遇隨意差遣

仰山終於言下契入。

為什麼人最難認清自己呢?主要是因為真心被掩蓋了。就像一面鏡子,佈滿灰塵,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體的形貌,真心沒有顯現出來,妄心就會影響人心,時時刻刻攀緣外境,心猿意馬,不肯休息。

心不動才能真正認清自己,遇到順境不動,遇到逆境也不動,不受任何外在的影響。現代人的狀況大多相反,遇到順境的時候高興得不得了,遇到逆境的時候痛苦得不得了,這就帶來許多痛苦。其實,我們遇到的任何外境都一樣,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一點,就不會被六塵所誘惑,也不會被六識所矇蔽。

王陽明:要像荷花一樣,不被外物牽絆,生活就不會被境遇隨意差遣

實際上,順境跟逆境不過是一體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順境時得意忘形,逆境時失意忘形,都是不對的,換句話說,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個東西困住了,就得不到解脫。要想真正解脫,並不是去崇拜偶像,也不是迷信權威,而是要心無所住,心不為動。這樣,面對任何事情,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外面再美的景緻,也無法使我們的心得到真正的休息,反而白白浪費掉精力。王陽明啟示我們,把渾濁動盪的心澄清,不要刻意去歡喜、悲傷。就好似看一池生長於汙泥中的荷花,池邊的觀賞者有人歡喜有人憂,可是一池的荷花卻在那裡,不動,不痴,也不染,荷花只是荷花。

王陽明:要像荷花一樣,不被外物牽絆,生活就不會被境遇隨意差遣

人如果也能像荷花一樣,不被外物牽絆,活出真我,心便能迴歸寂靜,生活也就不會被境遇隨意差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