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啟蒙、授業恩師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至為重要,有時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和畢生成就,大師也不例外。來看看大師眼中的老師們:

壽懷鑑 魯迅

魯迅的啟蒙恩師壽懷鑑(1849~1930年),字鏡吾,晚號菊叟,紹興城內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

因不滿清廷喪權辱國,與洋人訂立不平等條約,絕意抵制洋貨,仕途,在家中三味書屋設館收徒。為啟發學生思路,提高文學修養,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於傳統,被人譏為“離經叛道”。

魯迅11歲時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斷斷續續達5年之久。三味的意壽鏡吾思,按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後來的解釋是: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書屋中讀書的情況: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啟蒙、授業恩師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至為重要,有時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和畢生成就,大師也不例外。來看看大師眼中的老師們:

壽懷鑑 魯迅

魯迅的啟蒙恩師壽懷鑑(1849~1930年),字鏡吾,晚號菊叟,紹興城內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

因不滿清廷喪權辱國,與洋人訂立不平等條約,絕意抵制洋貨,仕途,在家中三味書屋設館收徒。為啟發學生思路,提高文學修養,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於傳統,被人譏為“離經叛道”。

魯迅11歲時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斷斷續續達5年之久。三味的意壽鏡吾思,按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後來的解釋是: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書屋中讀書的情況: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三味書屋

作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的主人,壽先生其實是很溫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管教起學生來還有點萌。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了。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啟蒙、授業恩師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至為重要,有時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和畢生成就,大師也不例外。來看看大師眼中的老師們:

壽懷鑑 魯迅

魯迅的啟蒙恩師壽懷鑑(1849~1930年),字鏡吾,晚號菊叟,紹興城內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

因不滿清廷喪權辱國,與洋人訂立不平等條約,絕意抵制洋貨,仕途,在家中三味書屋設館收徒。為啟發學生思路,提高文學修養,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於傳統,被人譏為“離經叛道”。

魯迅11歲時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斷斷續續達5年之久。三味的意壽鏡吾思,按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後來的解釋是: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書屋中讀書的情況: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三味書屋

作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的主人,壽先生其實是很溫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管教起學生來還有點萌。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了。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

魯迅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彙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成親,僅在家四天,但他仍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分為二來看待的,儘管他常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但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如敬老、尊師重教卻身體力行。

"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啟蒙、授業恩師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至為重要,有時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和畢生成就,大師也不例外。來看看大師眼中的老師們:

壽懷鑑 魯迅

魯迅的啟蒙恩師壽懷鑑(1849~1930年),字鏡吾,晚號菊叟,紹興城內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

因不滿清廷喪權辱國,與洋人訂立不平等條約,絕意抵制洋貨,仕途,在家中三味書屋設館收徒。為啟發學生思路,提高文學修養,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於傳統,被人譏為“離經叛道”。

魯迅11歲時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斷斷續續達5年之久。三味的意壽鏡吾思,按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後來的解釋是: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書屋中讀書的情況: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三味書屋

作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的主人,壽先生其實是很溫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管教起學生來還有點萌。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了。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

魯迅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彙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成親,僅在家四天,但他仍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分為二來看待的,儘管他常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但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如敬老、尊師重教卻身體力行。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沈從文 汪曾祺

汪曾祺:我好像命中註定要當沈從文先生的學生。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成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啟蒙、授業恩師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至為重要,有時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和畢生成就,大師也不例外。來看看大師眼中的老師們:

壽懷鑑 魯迅

魯迅的啟蒙恩師壽懷鑑(1849~1930年),字鏡吾,晚號菊叟,紹興城內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

因不滿清廷喪權辱國,與洋人訂立不平等條約,絕意抵制洋貨,仕途,在家中三味書屋設館收徒。為啟發學生思路,提高文學修養,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於傳統,被人譏為“離經叛道”。

魯迅11歲時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斷斷續續達5年之久。三味的意壽鏡吾思,按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後來的解釋是: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書屋中讀書的情況: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三味書屋

作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的主人,壽先生其實是很溫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管教起學生來還有點萌。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了。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

魯迅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彙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成親,僅在家四天,但他仍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分為二來看待的,儘管他常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但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如敬老、尊師重教卻身體力行。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沈從文 汪曾祺

汪曾祺:我好像命中註定要當沈從文先生的學生。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成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二排右一為沈從文

汪曾祺在讀高二的時候,日本人打了鄰縣,隨家人到鄉下“逃難”的汪曾祺,除了高中教科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一本《沈從文小說選》。

汪曾祺在後來回憶沈從文先生的文章《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中寫道:

沈先生教寫作,寫的比說的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後面寫很長的讀後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後感有時評析本文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一個作家應該不論寫什麼都寫得講究。

……

沈先生教創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後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

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表。這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多年以來,沈先生就幹著給別人的作品找地方發表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我在1946年前寫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這輩子為別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

"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啟蒙、授業恩師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至為重要,有時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和畢生成就,大師也不例外。來看看大師眼中的老師們:

壽懷鑑 魯迅

魯迅的啟蒙恩師壽懷鑑(1849~1930年),字鏡吾,晚號菊叟,紹興城內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

因不滿清廷喪權辱國,與洋人訂立不平等條約,絕意抵制洋貨,仕途,在家中三味書屋設館收徒。為啟發學生思路,提高文學修養,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於傳統,被人譏為“離經叛道”。

魯迅11歲時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斷斷續續達5年之久。三味的意壽鏡吾思,按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後來的解釋是: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書屋中讀書的情況: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三味書屋

作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的主人,壽先生其實是很溫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管教起學生來還有點萌。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了。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

魯迅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彙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成親,僅在家四天,但他仍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分為二來看待的,儘管他常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但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如敬老、尊師重教卻身體力行。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沈從文 汪曾祺

汪曾祺:我好像命中註定要當沈從文先生的學生。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成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二排右一為沈從文

汪曾祺在讀高二的時候,日本人打了鄰縣,隨家人到鄉下“逃難”的汪曾祺,除了高中教科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一本《沈從文小說選》。

汪曾祺在後來回憶沈從文先生的文章《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中寫道:

沈先生教寫作,寫的比說的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後面寫很長的讀後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後感有時評析本文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一個作家應該不論寫什麼都寫得講究。

……

沈先生教創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後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

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表。這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多年以來,沈先生就幹著給別人的作品找地方發表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我在1946年前寫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這輩子為別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對學生如此慷慨的沈先生,對自己卻是敷衍隨意。

沈先生在生活上極不講究。他進城沒有正經吃過飯,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號對面一家小米線鋪吃一碗米線。有時加一個西紅柿,打一個雞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閒逛,到玉溪街,他在一個米線攤上要了一盤涼雞,還到附近茶館裡借了一個蓋碗,打了一碗酒。他用蓋碗蓋子喝了一點,其餘的都叫我一個人喝了。

汪曾祺1946年到上海,因為找不到職業,情緒很壞,恩師沈從文寫信把他大罵一頓:“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筆,怕什麼!”

"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啟蒙、授業恩師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至為重要,有時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和畢生成就,大師也不例外。來看看大師眼中的老師們:

壽懷鑑 魯迅

魯迅的啟蒙恩師壽懷鑑(1849~1930年),字鏡吾,晚號菊叟,紹興城內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

因不滿清廷喪權辱國,與洋人訂立不平等條約,絕意抵制洋貨,仕途,在家中三味書屋設館收徒。為啟發學生思路,提高文學修養,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於傳統,被人譏為“離經叛道”。

魯迅11歲時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斷斷續續達5年之久。三味的意壽鏡吾思,按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後來的解釋是: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書屋中讀書的情況: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三味書屋

作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的主人,壽先生其實是很溫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管教起學生來還有點萌。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了。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

魯迅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彙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成親,僅在家四天,但他仍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分為二來看待的,儘管他常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但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如敬老、尊師重教卻身體力行。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沈從文 汪曾祺

汪曾祺:我好像命中註定要當沈從文先生的學生。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成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二排右一為沈從文

汪曾祺在讀高二的時候,日本人打了鄰縣,隨家人到鄉下“逃難”的汪曾祺,除了高中教科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一本《沈從文小說選》。

汪曾祺在後來回憶沈從文先生的文章《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中寫道:

沈先生教寫作,寫的比說的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後面寫很長的讀後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後感有時評析本文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一個作家應該不論寫什麼都寫得講究。

……

沈先生教創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後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

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表。這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多年以來,沈先生就幹著給別人的作品找地方發表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我在1946年前寫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這輩子為別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對學生如此慷慨的沈先生,對自己卻是敷衍隨意。

沈先生在生活上極不講究。他進城沒有正經吃過飯,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號對面一家小米線鋪吃一碗米線。有時加一個西紅柿,打一個雞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閒逛,到玉溪街,他在一個米線攤上要了一盤涼雞,還到附近茶館裡借了一個蓋碗,打了一碗酒。他用蓋碗蓋子喝了一點,其餘的都叫我一個人喝了。

汪曾祺1946年到上海,因為找不到職業,情緒很壞,恩師沈從文寫信把他大罵一頓:“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筆,怕什麼!”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汪曾祺(左)和沈從文(右)

沈先生也有生氣的時候,也有極度煩惱痛苦的時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見到過,但多數時候都是笑眯眯的。他總是用一種善意的、含情的微笑,來看這個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歡放聲大笑,笑得合不攏嘴,且擺動雙手作勢,真像一個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榮辱,全置度外,心地明淨無渣滓的人,才能這樣暢快地大笑。

“沈先生還是那樣,瘦瘦的,穿一件灰色的長衫,走路很快,匆匆忙忙的,挾著一摞書,神情溫和而執著。”汪曾祺在去世前,曾夢到老師沈從文,他還是學生初見時的模樣。

李叔同 豐子愷

李叔同是豐子愷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導師,他不僅教音樂、繪畫,還教做人。豐子愷17歲時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李叔同是他的音樂老師。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形容對老師李叔同的第一印象是“溫而厲”。

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露出在講桌上,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樑,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脣兩端常有深渦,顯示和愛的表情。

"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啟蒙、授業恩師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至為重要,有時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和畢生成就,大師也不例外。來看看大師眼中的老師們:

壽懷鑑 魯迅

魯迅的啟蒙恩師壽懷鑑(1849~1930年),字鏡吾,晚號菊叟,紹興城內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

因不滿清廷喪權辱國,與洋人訂立不平等條約,絕意抵制洋貨,仕途,在家中三味書屋設館收徒。為啟發學生思路,提高文學修養,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於傳統,被人譏為“離經叛道”。

魯迅11歲時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斷斷續續達5年之久。三味的意壽鏡吾思,按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後來的解釋是: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書屋中讀書的情況: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三味書屋

作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的主人,壽先生其實是很溫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管教起學生來還有點萌。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了。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

魯迅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彙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成親,僅在家四天,但他仍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分為二來看待的,儘管他常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但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如敬老、尊師重教卻身體力行。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沈從文 汪曾祺

汪曾祺:我好像命中註定要當沈從文先生的學生。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成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二排右一為沈從文

汪曾祺在讀高二的時候,日本人打了鄰縣,隨家人到鄉下“逃難”的汪曾祺,除了高中教科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一本《沈從文小說選》。

汪曾祺在後來回憶沈從文先生的文章《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中寫道:

沈先生教寫作,寫的比說的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後面寫很長的讀後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後感有時評析本文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一個作家應該不論寫什麼都寫得講究。

……

沈先生教創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後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

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表。這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多年以來,沈先生就幹著給別人的作品找地方發表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我在1946年前寫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這輩子為別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對學生如此慷慨的沈先生,對自己卻是敷衍隨意。

沈先生在生活上極不講究。他進城沒有正經吃過飯,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號對面一家小米線鋪吃一碗米線。有時加一個西紅柿,打一個雞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閒逛,到玉溪街,他在一個米線攤上要了一盤涼雞,還到附近茶館裡借了一個蓋碗,打了一碗酒。他用蓋碗蓋子喝了一點,其餘的都叫我一個人喝了。

汪曾祺1946年到上海,因為找不到職業,情緒很壞,恩師沈從文寫信把他大罵一頓:“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筆,怕什麼!”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汪曾祺(左)和沈從文(右)

沈先生也有生氣的時候,也有極度煩惱痛苦的時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見到過,但多數時候都是笑眯眯的。他總是用一種善意的、含情的微笑,來看這個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歡放聲大笑,笑得合不攏嘴,且擺動雙手作勢,真像一個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榮辱,全置度外,心地明淨無渣滓的人,才能這樣暢快地大笑。

“沈先生還是那樣,瘦瘦的,穿一件灰色的長衫,走路很快,匆匆忙忙的,挾著一摞書,神情溫和而執著。”汪曾祺在去世前,曾夢到老師沈從文,他還是學生初見時的模樣。

李叔同 豐子愷

李叔同是豐子愷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導師,他不僅教音樂、繪畫,還教做人。豐子愷17歲時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李叔同是他的音樂老師。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形容對老師李叔同的第一印象是“溫而厲”。

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露出在講桌上,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樑,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脣兩端常有深渦,顯示和愛的表情。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豐子愷(法號嬰行)繪弘一法師李叔同

豐子愷受李叔同最深的影響就是“認真”兩個字,他在《懷念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寫道:

我們上音樂課時,覺得比上其他一切課更嚴肅。同時對於音樂教師李叔同先生,比對其他教師更敬仰。那時的學校,首重的是所謂“英、國、算”即英文、國文和算學。在別的學校裡,這三門功課的教師最有權威,而在我們這師範學校裡,音樂教師最有權威,因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緣故。

李叔同先生為甚麼能有這種權威呢?不僅為了他學問好,不僅為了他音樂好,主要的還是為了他態度認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後來豐子愷連一些小習慣也要模仿李叔同,比方說寫信時先寫信封,邊寫邊說:“弘一法師就是這樣子的。”可見恩師對他的影響之大。

李叔同皈依佛門,出家成了弘一法師,對豐子愷思想的影響是巨大而持久的。

"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啟蒙、授業恩師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至為重要,有時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和畢生成就,大師也不例外。來看看大師眼中的老師們:

壽懷鑑 魯迅

魯迅的啟蒙恩師壽懷鑑(1849~1930年),字鏡吾,晚號菊叟,紹興城內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

因不滿清廷喪權辱國,與洋人訂立不平等條約,絕意抵制洋貨,仕途,在家中三味書屋設館收徒。為啟發學生思路,提高文學修養,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於傳統,被人譏為“離經叛道”。

魯迅11歲時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斷斷續續達5年之久。三味的意壽鏡吾思,按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後來的解釋是: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書屋中讀書的情況: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三味書屋

作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的主人,壽先生其實是很溫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管教起學生來還有點萌。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了。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

魯迅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彙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成親,僅在家四天,但他仍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分為二來看待的,儘管他常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但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如敬老、尊師重教卻身體力行。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沈從文 汪曾祺

汪曾祺:我好像命中註定要當沈從文先生的學生。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成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二排右一為沈從文

汪曾祺在讀高二的時候,日本人打了鄰縣,隨家人到鄉下“逃難”的汪曾祺,除了高中教科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一本《沈從文小說選》。

汪曾祺在後來回憶沈從文先生的文章《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中寫道:

沈先生教寫作,寫的比說的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後面寫很長的讀後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後感有時評析本文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一個作家應該不論寫什麼都寫得講究。

……

沈先生教創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後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

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表。這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多年以來,沈先生就幹著給別人的作品找地方發表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我在1946年前寫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這輩子為別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對學生如此慷慨的沈先生,對自己卻是敷衍隨意。

沈先生在生活上極不講究。他進城沒有正經吃過飯,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號對面一家小米線鋪吃一碗米線。有時加一個西紅柿,打一個雞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閒逛,到玉溪街,他在一個米線攤上要了一盤涼雞,還到附近茶館裡借了一個蓋碗,打了一碗酒。他用蓋碗蓋子喝了一點,其餘的都叫我一個人喝了。

汪曾祺1946年到上海,因為找不到職業,情緒很壞,恩師沈從文寫信把他大罵一頓:“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筆,怕什麼!”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汪曾祺(左)和沈從文(右)

沈先生也有生氣的時候,也有極度煩惱痛苦的時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見到過,但多數時候都是笑眯眯的。他總是用一種善意的、含情的微笑,來看這個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歡放聲大笑,笑得合不攏嘴,且擺動雙手作勢,真像一個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榮辱,全置度外,心地明淨無渣滓的人,才能這樣暢快地大笑。

“沈先生還是那樣,瘦瘦的,穿一件灰色的長衫,走路很快,匆匆忙忙的,挾著一摞書,神情溫和而執著。”汪曾祺在去世前,曾夢到老師沈從文,他還是學生初見時的模樣。

李叔同 豐子愷

李叔同是豐子愷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導師,他不僅教音樂、繪畫,還教做人。豐子愷17歲時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李叔同是他的音樂老師。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形容對老師李叔同的第一印象是“溫而厲”。

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露出在講桌上,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樑,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脣兩端常有深渦,顯示和愛的表情。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豐子愷(法號嬰行)繪弘一法師李叔同

豐子愷受李叔同最深的影響就是“認真”兩個字,他在《懷念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寫道:

我們上音樂課時,覺得比上其他一切課更嚴肅。同時對於音樂教師李叔同先生,比對其他教師更敬仰。那時的學校,首重的是所謂“英、國、算”即英文、國文和算學。在別的學校裡,這三門功課的教師最有權威,而在我們這師範學校裡,音樂教師最有權威,因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緣故。

李叔同先生為甚麼能有這種權威呢?不僅為了他學問好,不僅為了他音樂好,主要的還是為了他態度認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後來豐子愷連一些小習慣也要模仿李叔同,比方說寫信時先寫信封,邊寫邊說:“弘一法師就是這樣子的。”可見恩師對他的影響之大。

李叔同皈依佛門,出家成了弘一法師,對豐子愷思想的影響是巨大而持久的。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弘一法師與學生豐子愷(右)、劉質平(左)

1927年秋,已經出家的李叔同在上海豐子愷家中住了一段時間,此間,師生二人萌生一個想法:由豐子愷作畫,李叔同撰文,創作一部詩畫集,以宣揚愛護眾生、守護善心的理念。

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子裡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讀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1942年,63歲的弘一法師留下“悲欣交集”四字,從容圓寂。臨終前,他囑咐弟子在火化遺體之後,記得在骨灰罈的架子下面放一缽清水,以免將路過的蟲蟻燙死。

"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啟蒙、授業恩師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至為重要,有時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和畢生成就,大師也不例外。來看看大師眼中的老師們:

壽懷鑑 魯迅

魯迅的啟蒙恩師壽懷鑑(1849~1930年),字鏡吾,晚號菊叟,紹興城內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

因不滿清廷喪權辱國,與洋人訂立不平等條約,絕意抵制洋貨,仕途,在家中三味書屋設館收徒。為啟發學生思路,提高文學修養,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於傳統,被人譏為“離經叛道”。

魯迅11歲時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斷斷續續達5年之久。三味的意壽鏡吾思,按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後來的解釋是: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書屋中讀書的情況: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三味書屋

作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的主人,壽先生其實是很溫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管教起學生來還有點萌。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了。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

魯迅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彙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成親,僅在家四天,但他仍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分為二來看待的,儘管他常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但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如敬老、尊師重教卻身體力行。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沈從文 汪曾祺

汪曾祺:我好像命中註定要當沈從文先生的學生。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成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二排右一為沈從文

汪曾祺在讀高二的時候,日本人打了鄰縣,隨家人到鄉下“逃難”的汪曾祺,除了高中教科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一本《沈從文小說選》。

汪曾祺在後來回憶沈從文先生的文章《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中寫道:

沈先生教寫作,寫的比說的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後面寫很長的讀後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後感有時評析本文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一個作家應該不論寫什麼都寫得講究。

……

沈先生教創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後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

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表。這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多年以來,沈先生就幹著給別人的作品找地方發表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我在1946年前寫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這輩子為別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對學生如此慷慨的沈先生,對自己卻是敷衍隨意。

沈先生在生活上極不講究。他進城沒有正經吃過飯,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號對面一家小米線鋪吃一碗米線。有時加一個西紅柿,打一個雞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閒逛,到玉溪街,他在一個米線攤上要了一盤涼雞,還到附近茶館裡借了一個蓋碗,打了一碗酒。他用蓋碗蓋子喝了一點,其餘的都叫我一個人喝了。

汪曾祺1946年到上海,因為找不到職業,情緒很壞,恩師沈從文寫信把他大罵一頓:“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筆,怕什麼!”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汪曾祺(左)和沈從文(右)

沈先生也有生氣的時候,也有極度煩惱痛苦的時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見到過,但多數時候都是笑眯眯的。他總是用一種善意的、含情的微笑,來看這個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歡放聲大笑,笑得合不攏嘴,且擺動雙手作勢,真像一個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榮辱,全置度外,心地明淨無渣滓的人,才能這樣暢快地大笑。

“沈先生還是那樣,瘦瘦的,穿一件灰色的長衫,走路很快,匆匆忙忙的,挾著一摞書,神情溫和而執著。”汪曾祺在去世前,曾夢到老師沈從文,他還是學生初見時的模樣。

李叔同 豐子愷

李叔同是豐子愷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導師,他不僅教音樂、繪畫,還教做人。豐子愷17歲時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李叔同是他的音樂老師。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形容對老師李叔同的第一印象是“溫而厲”。

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露出在講桌上,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樑,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脣兩端常有深渦,顯示和愛的表情。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豐子愷(法號嬰行)繪弘一法師李叔同

豐子愷受李叔同最深的影響就是“認真”兩個字,他在《懷念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寫道:

我們上音樂課時,覺得比上其他一切課更嚴肅。同時對於音樂教師李叔同先生,比對其他教師更敬仰。那時的學校,首重的是所謂“英、國、算”即英文、國文和算學。在別的學校裡,這三門功課的教師最有權威,而在我們這師範學校裡,音樂教師最有權威,因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緣故。

李叔同先生為甚麼能有這種權威呢?不僅為了他學問好,不僅為了他音樂好,主要的還是為了他態度認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後來豐子愷連一些小習慣也要模仿李叔同,比方說寫信時先寫信封,邊寫邊說:“弘一法師就是這樣子的。”可見恩師對他的影響之大。

李叔同皈依佛門,出家成了弘一法師,對豐子愷思想的影響是巨大而持久的。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弘一法師與學生豐子愷(右)、劉質平(左)

1927年秋,已經出家的李叔同在上海豐子愷家中住了一段時間,此間,師生二人萌生一個想法:由豐子愷作畫,李叔同撰文,創作一部詩畫集,以宣揚愛護眾生、守護善心的理念。

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子裡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讀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1942年,63歲的弘一法師留下“悲欣交集”四字,從容圓寂。臨終前,他囑咐弟子在火化遺體之後,記得在骨灰罈的架子下面放一缽清水,以免將路過的蟲蟻燙死。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弘一法師圓寂

豐子愷多次對子女說:“李先生給我的是父親的教育,他像慈父一般關懷每一個學生。”豐子愷的教育方法也受到老師的影響,他教育孩子:如果碰到螞蟻搬家,不能傷害它們,還要用小凳子放在螞蟻搬家的路上請行人繞行。這叫“護生”。

他們師生二人共同創辦的詩畫集《護生畫集》就是這個意思,宣揚愛護眾生、守護善心的理念。

"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啟蒙、授業恩師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至為重要,有時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和畢生成就,大師也不例外。來看看大師眼中的老師們:

壽懷鑑 魯迅

魯迅的啟蒙恩師壽懷鑑(1849~1930年),字鏡吾,晚號菊叟,紹興城內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書認真,一生厭惡功名。

因不滿清廷喪權辱國,與洋人訂立不平等條約,絕意抵制洋貨,仕途,在家中三味書屋設館收徒。為啟發學生思路,提高文學修養,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於傳統,被人譏為“離經叛道”。

魯迅11歲時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斷斷續續達5年之久。三味的意壽鏡吾思,按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後來的解釋是: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書屋中讀書的情況: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三味書屋

作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的主人,壽先生其實是很溫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管教起學生來還有點萌。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了。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

魯迅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彙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成親,僅在家四天,但他仍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分為二來看待的,儘管他常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但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如敬老、尊師重教卻身體力行。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沈從文 汪曾祺

汪曾祺:我好像命中註定要當沈從文先生的學生。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成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二排右一為沈從文

汪曾祺在讀高二的時候,日本人打了鄰縣,隨家人到鄉下“逃難”的汪曾祺,除了高中教科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一本《沈從文小說選》。

汪曾祺在後來回憶沈從文先生的文章《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中寫道:

沈先生教寫作,寫的比說的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後面寫很長的讀後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後感有時評析本文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一個作家應該不論寫什麼都寫得講究。

……

沈先生教創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後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

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表。這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多年以來,沈先生就幹著給別人的作品找地方發表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我在1946年前寫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這輩子為別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對學生如此慷慨的沈先生,對自己卻是敷衍隨意。

沈先生在生活上極不講究。他進城沒有正經吃過飯,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號對面一家小米線鋪吃一碗米線。有時加一個西紅柿,打一個雞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閒逛,到玉溪街,他在一個米線攤上要了一盤涼雞,還到附近茶館裡借了一個蓋碗,打了一碗酒。他用蓋碗蓋子喝了一點,其餘的都叫我一個人喝了。

汪曾祺1946年到上海,因為找不到職業,情緒很壞,恩師沈從文寫信把他大罵一頓:“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筆,怕什麼!”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汪曾祺(左)和沈從文(右)

沈先生也有生氣的時候,也有極度煩惱痛苦的時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見到過,但多數時候都是笑眯眯的。他總是用一種善意的、含情的微笑,來看這個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歡放聲大笑,笑得合不攏嘴,且擺動雙手作勢,真像一個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榮辱,全置度外,心地明淨無渣滓的人,才能這樣暢快地大笑。

“沈先生還是那樣,瘦瘦的,穿一件灰色的長衫,走路很快,匆匆忙忙的,挾著一摞書,神情溫和而執著。”汪曾祺在去世前,曾夢到老師沈從文,他還是學生初見時的模樣。

李叔同 豐子愷

李叔同是豐子愷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導師,他不僅教音樂、繪畫,還教做人。豐子愷17歲時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李叔同是他的音樂老師。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形容對老師李叔同的第一印象是“溫而厲”。

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露出在講桌上,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樑,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脣兩端常有深渦,顯示和愛的表情。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豐子愷(法號嬰行)繪弘一法師李叔同

豐子愷受李叔同最深的影響就是“認真”兩個字,他在《懷念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寫道:

我們上音樂課時,覺得比上其他一切課更嚴肅。同時對於音樂教師李叔同先生,比對其他教師更敬仰。那時的學校,首重的是所謂“英、國、算”即英文、國文和算學。在別的學校裡,這三門功課的教師最有權威,而在我們這師範學校裡,音樂教師最有權威,因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緣故。

李叔同先生為甚麼能有這種權威呢?不僅為了他學問好,不僅為了他音樂好,主要的還是為了他態度認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後來豐子愷連一些小習慣也要模仿李叔同,比方說寫信時先寫信封,邊寫邊說:“弘一法師就是這樣子的。”可見恩師對他的影響之大。

李叔同皈依佛門,出家成了弘一法師,對豐子愷思想的影響是巨大而持久的。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弘一法師與學生豐子愷(右)、劉質平(左)

1927年秋,已經出家的李叔同在上海豐子愷家中住了一段時間,此間,師生二人萌生一個想法:由豐子愷作畫,李叔同撰文,創作一部詩畫集,以宣揚愛護眾生、守護善心的理念。

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子裡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讀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1942年,63歲的弘一法師留下“悲欣交集”四字,從容圓寂。臨終前,他囑咐弟子在火化遺體之後,記得在骨灰罈的架子下面放一缽清水,以免將路過的蟲蟻燙死。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弘一法師圓寂

豐子愷多次對子女說:“李先生給我的是父親的教育,他像慈父一般關懷每一個學生。”豐子愷的教育方法也受到老師的影響,他教育孩子:如果碰到螞蟻搬家,不能傷害它們,還要用小凳子放在螞蟻搬家的路上請行人繞行。這叫“護生”。

他們師生二人共同創辦的詩畫集《護生畫集》就是這個意思,宣揚愛護眾生、守護善心的理念。

教師節 |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

豐子愷創作的6集《護生畫集》封面

弘一法師圓寂後,豐子愷在他餘生30多年中,通過對弘一法師的回憶與思考,總結出人生的真諦——即“人生三層樓”: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