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中間價報價模型引入“逆週期因子”

外匯 匯率 經濟 基金 證券之星 2017-06-06

針對此前市場中對於“中國官方正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的傳聞,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自律機制祕書處就中間價報價有關問題答記者問時稱,近日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匯率工作組確實考慮了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子。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直以來,在人民幣對美元報價中間價模型中,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制約因素,而市場上的中間價又經常受到隔夜收盤價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一些國外做空機構專門針對隔夜收盤價來影響人民幣中間價走勢,甚至藉助這種方式實現套利交易。與此同時,外匯市場上還存在著順週期波動的市場情緒效應,這種情緒效應會在某些特殊時刻帶來外匯市場追漲殺跌的“羊群效應”,對於中國外匯市場的穩定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為了解決上述外匯市場發展機制中的非理性現象,選擇引入“逆週期因子”來調節市場的非理性波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降低對衝基金等外匯市場做空機構對於中國外匯市場的不利影響。

在新的定價公式下,“中間價=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調節因子”。自律機制祕書處指出,“逆週期因子”根據宏觀經濟等基本面變化動態調整,有利於引導市場在匯率形成中更多關注宏觀經濟等基本面情況,使中間價報價更加充分地反映中國經濟運行等基本面因素,更真實地體現外匯供求和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

江翰認為,相比於之前“收盤價+一籃子”的機制,此次引入“逆週期因子”,可以有效地弱化收盤價對於人民幣中間價的影響,具體作用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降低收盤價對於中間價的影響,減少被對衝基金等國際機構影響匯率市場的可能。

二是強化了對於市場雙向調節的可能性。在“逆週期因子”的作用下,中間價的形成機制會受到有益的影響,從而提升中間價,並且可以在交易的過程中影響收盤價格,從而有利於人民幣走強,讓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可以不再單向波動,讓匯率預期有了雙向調節的可能性。

三是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在國際外匯市場上,一個國家匯率的穩定應該是以本國的經濟金融發展情況為基礎的,但由於中國長期以來的外匯形成機制中,受到美元的影響較大,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人民幣尚未完全反映中國實際經濟的發展狀況,對於人民幣的國際化發展不利。通過引入“逆週期因子”,讓中間價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國的實際經濟運行情況,讓人民幣匯率受到國際貨幣的制約減弱,對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著較為積極的意義。

“總體來說,引入‘逆週期因子’是完善外匯市場的重要舉措,對於推動外匯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較為積極的實踐意義。”江翰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是說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