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大盤再次失守3000點,對於市場,我們的觀點依舊不變,短期震盪格局,中長線仍然看好。拋開市場,今天我們來談談投資中危險的事,如何避開上市公司的惡!

投資是一個複雜的選擇題,在學生時代考試做選擇題時,面對難題,總先用排除法來大大提高正確率。那麼,如何判別那些“惡”的上市公司並剔除來提高我們投資的勝率呢?

我們首先要學會識別什麼是“惡”?

一、萬惡之首是管理層不誠信行為

資本市場也許是全世界聰明人最多的領域,同時也是失信者最多的領域之一。大股東侵佔上市公司利益、挪用上市公司資金、聯合外部資金操縱股價,企業存在財務造假等等行為在A股市場屢見不鮮。

巴菲特在選擇公司時,會嚴肅考察公司管理層,最看重的有三條:第一,管理者是理性的;第二,管理者應當對股東坦誠;第三,管理者應當能夠拒絕潛規則。其中兩條都是關於管理層誠信問題,足以證明在巴菲特眼裡,管理層是否誠信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個問題?作為投資者,我們不需要成為一個“法官”,去尋找足夠的證據證實一家公司存在管理層不誠信行為,只需要判斷一家公司有比較明顯的造假嫌疑後就應該將這家公司一腳踹開,不必留戀。

如何識別上市公司的“惡”行?

二、需要持續鉅額資本支出的重資產企業

這樣的公司也並不少見,A股中許多國有企業便是如此,比如說大部分的鋼鐵行業公司、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汽車行業內部分公司如長安汽車、航運類公司等等。另外,過分依賴單一客戶的企業,也很少是優秀的公司。

三、盲目多元化的公司

通用電氣公司曾經被認為是多元化經營成功的典範,可是如今也已經日落西山,而多元化正是其衰退的重要原因。

彼得林奇有一個很有名的說法,叫做“多元惡化”,為什麼這樣說呢?邏輯也很簡單,將單個業務經營的出類拔萃的企業已經很少見了,雙業務經營的都不錯的更加稀有,而將龐雜的業務都經營管理的井井有條,那需要有多麼天才的管理層才能夠做到?多元化能夠成功的,實在寥寥無幾,而多元惡化卻比比皆是。

如何識別上市公司的“惡”行?

四、頻繁併購的公司

我們知道騰訊和部分醫藥製造企業的成功一部分是建立在正確的收購上。但是大多數頻繁進行收購的公司,往往都是自身主營業務低迷,內生增長萎靡的公司,我們又如何能相信其能夠經營好收購來的公司呢?

同時在中國市場,許多併購還存在著道德問題和利益輸送的可能。這在前幾年影視類上市公司如華誼兄弟、唐德影視收購旗下藝人的工作室上表現的特別明顯。還有一部分頻繁併購的公司,背後的原因往往是管理層好大喜功,一味追求公司規模而輕視公司盈利。

五、頻繁融資的企業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最好的上市公司一定是類似貴州茅臺、格力電器這種上市後就不再融資,反而不斷給股東分紅並且還能高速成長的企業。對投資者最不利的,就是那些不停向二級市場揮起收割之鐮,不斷融資的企業。這裡最可怕的例子就是京東方:粗略估算京東方上市以來在資本市場融資超過700億,而如今總市值不過1218億!

如何識別上市公司的“惡”行?

六、如何正確看待和利用市場?

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想要儘可能避免擇惡固執的怪圈,除了自己的修為要足夠深厚外,利用好市場也非常有意義。如果市場總是無效的,或者大多數時候都是無效的,那麼如何正確給資產定價豈不也是完全沒有標準可言?

市場是由千千萬萬的股市投資者所組成的,同時市場也在越來越透明理性。因此,市場能夠發現並反映公司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市場中出現質疑公司財務造假、大股東侵佔上市公司利益這樣的情況時,投資者必須引起警惕,認真審視自己持有的公司,而不是頑固的認為那些消息必然是市場的“雜音”。

事實上,在樂視網、康美藥業、爾康製藥、康得新、神霧環保、上海萊士等等個股暴雷前,市場一直有邏輯清晰的質疑,可惜聽進去的投資者似乎不多。雖然市場能夠反映問題,但是卻不善於衡量問題對公司價值的影響,有時候會矯枉過正,這也往往是投資者可以充分把握的機會。

最後我想說,股票市場是一個充滿了機會和誘惑的地方,如果一個投資者掌握了投資必備的相關知識,並且擁有一個好的心態,長期投資盈利存活於市場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

重要提示:本文內容僅為投資顧問個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僅供參考。文中個股不作為推薦,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股票歷史走勢也不能代表未來趨勢。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歐立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