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財,才能在退休後安享晚年?

如何理財,才能在退休後安享晚年?

你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投資策略,才會有助於確保你的錢與你活得一樣長久呢?

有兩個基本的選擇可供考慮。第一,你可以將自己的退休儲蓄金全部或部分年金化。第二,你可以繼續持有自己的投資組合,同時確定一個提用資金的比例,這一比例既能為舒適的退休生活提供保障,又能使你活著時儲蓄不夠用的風險最小化。

那麼,該如何在這兩個備選策略中做出取捨呢?

01

我們首先說說年金的兩種基本類型。

年金經常被稱為“長壽保險”。所謂年金,就是與保險公司簽訂的一種合同;據此合同,投資者向保險公司支付一筆資金,以保證年金持有人在未來可以收到一系列定期支付的金額,該系列款項的支付持續期一直到年金持有人死亡時為止。

比如,2014年年末支付100萬美元保費購買的一份終身固定年金,將會給一位65歲的個人每年帶來大約6.8萬美元的年均收入流。如果一對同為65歲的夫婦退休,並希望獲得一份終身固定年金中有聯合生存特色的年金(只要夫婦雙方有一方健在,保險公司便繼續給予支付),那麼這100萬美元提供的年均固定支付金額大約為5.9萬美元。

當然,如果存在通貨膨脹,保險公司定期支付的金額便會逐漸損失一些購買力。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更喜歡購買“可變年金”。可變年金為將來支付金額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性,而究竟這些金額是否增加,則取決於年金持有人選擇何種類型的投資資產(典型情況下為共同基金)。

如果年金持有人選擇普通股,若股票市場行情好,則支付金額會上漲;若股票市場表現糟糕,則支付金額會下降。投資者還可以購買有保證支付期的可變年金。

比如,20年的保證支付期意味著即使你在購買年金之後立即亡故,你的繼承人也將獲得20年陸續支付的款項。 70歲的男性年金持有人需接受減少的金額可能超過20%。由此看來,如果你真的擔心自己有可能早早離開人世,身後又無任何遺產,那麼更好的處理辦法可能就是將你用於購買年金的退休儲蓄金比例加以縮減。

可變年金為應付通貨膨脹風險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途徑。另外一個可以對付通貨膨脹的工具是根據顯性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的年金。

與自己投資退休儲蓄金的策略比較起來,年金具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即它可以保證你活著的時候總會有錢供養你。如果你有福氣,擁有非常健康的身體,能活到90多歲,那麼保險公司便會承擔風險,它支付給你的金額可能會遠遠超過你當初購買年金時付出的本金及其以後的投資收益。厭惡風險的投資者當然應該考慮一退休便將經年累月積攢下來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儲蓄投入年金合同中。


如何理財,才能在退休後安享晚年?


02


那麼,年金有什麼不足之處呢?年金有四個可能出現的缺點:年金與遺贈動機不相符合;年金會使年金持有人的消費路徑不易改變;年金可能會涉及高昂的交易費用;年金避稅效率可能較差。

1.希望留下一筆遺產

假設一位退休人士已儲蓄了很大一筆錢,靠這筆儲蓄投資產生的股利和利息便可以舒服地生活。雖然通過將儲蓄年金化可以獲得更多的年收入,但年金持有人亡故時,將不會留下任何資金作為遺贈財產。

很多人強烈希望能夠在身後留下一些錢,贈與孩子、親戚或慈善機構,而將所有的儲蓄進行年金化,與這樣的遺贈動機不相一致。

2.消費靈活性

假設一對夫婦65歲退休時身體非常健康,他們購買了一份年金,年金合同規定只要他們兩人有一人健在,他們每年便會獲得某一固定金額的款項。這樣一份“聯合人壽”年金是身為夫婦的人用來籌劃退休儲蓄金的一種常見方法。

但是,就在他們與保險公司簽好合同之後,丈夫和妻子得知兩人都患了不治之症,疾病極有可能讓他們兩位中任何一人活下去的時日減少到寶貴的幾年。按照情理,這對夫婦可能想去周遊世界,因為這是他們一直懷有的一個夢想。所以說,如果情況發生變化,將儲蓄資金年金化便讓他們無法靈活地改變自己的消費路徑。

3.年金成本可能很高

很多年金,尤其是保險推銷員銷售的年金,成本可能非常高。年金購買者不僅需向保險公司支付管理費和其他費用,還需向年金銷售代理人支付銷售佣金。因此,有些年金可能會成為績效非常糟糕的

4.年金避稅效率可能不高

雖然從延遲繳稅的角度看,固定年金與債券相比擁有一些優勢,但可變年金將可獲得稅收優勢的資本利得變成了需按較高稅率納稅的一般收入。另外,將退休金賬戶中的部分資產年金化,不會抵消按法律規定你必須從退休金賬戶中提領款項的最低金額。

如果你將個人退休金賬戶中的一半資產年金化,你仍然必須從另外一半資產中提取最低要求的金額。如果你打算至少將那一半的資產全部花費掉,這便不成問題,但如果你無此打算,那麼避稅效率便不高。


如何理財,才能在退休後安享晚年?


03


鑑於年金所具有的以上潛在缺點,聰明的投資者該如何是好呢?

我給出的看法是:至少將部分儲蓄投入年金,通常是很有意義的。要確保你不會活得比你的收入能供養你的時間更長,這是唯一無風險的途徑。

對於為退休生活已積攢下來的資產,很多退休人士更願意至少對其中一部分能繼續加以控制。也就是說,將一半多一點的資產投資於股權,將其餘資產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

現在,你準備從這些退休儲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於退休後的生活開支,那麼如果你想確保只要你活著錢就不會花光,你可以花費多少呢?我建議你使用“4%解決方案”。

根據“4%解決方案”,你每年花費的錢不應該超過你已積攢下來的資產總值的4%。按照這一比例消費,即使你活到100歲,你也不太可能把錢全花光。

為什麼非得是4%呢?在未來的歲月裡,股票和債券投資組合的收益率極有可能超過4%。不過,之所以要限定提款消費的比例,是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 你需要讓每月的支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按通貨膨脹率保持增長;第二, 你需要確保自己能安然度過股市難免會出現的幾年蕭條期,股市在某些時期可能會熊途漫漫。

我們先看一看4%這一數字從何而來。預期股票市場每年可能會產生大約7%的長期收益率。一個多樣化的債券組合可能會產生4%的收益率。

因此,我們可以預測,一半由股票一半由債券組成的均衡投資組合每年可以產生約5.5%的收益率。現在假設在較長的時期裡,通貨膨脹率每年為1.5%。這就意味著為了保持購買力,投資中的全部資金每年將必須增長1.5%。

因此,在一個典型的年度中,投資者將花費全部投資的4%,而總儲蓄金將以1.5%的比率增長。下一年的消費金額也會以1.5%的比率增長,這樣一來,退休人士仍然能夠在市場上購買同樣多的商品。

若每年花費的比率低於投資組合的總收益率,退休人士既能保持整個投資資金的購買力,又能保持每年需消費資金的購買力。

一般的計算方法是:

先估計投資資金的收益率,然後從中扣除通貨膨脹率,所得結果便確定了維持消費水平的比率。如果通貨膨脹率是每年2%,那麼3.5%的消費比例恐怕會更合適。

將消費比例定在全部投資的預期收益率之下還有一個原因。股票和債券的實際收益率,年與年之間波動相當大。雖然股票收益率平均每年可能會達到7%,但在某些年份,股票收益率會更高,而在另外一些年份裡,又可能是負數。

假設你65歲退休,然後遭遇了一次熊市,其嚴重程度與2008年和2009年一樣,股市大約下跌了50%。倘若你每年從投資組合中按7%的比例提出款項,你的儲蓄可能不到10年就會枯竭。

但是,如果你每年只提款3.5%或4%,即使你活到100歲,你也不太可能把錢用光。確定一個保守的消費比例,可以使你永遠不會將錢花光的可能性達到最大化。所以,如果你尚未退休,你該認真想一想如何盡你所能多進行儲蓄,以讓自己以後即使採用保守的提款比例進行消費,也能過上舒適的生活。


如何理財,才能在退休後安享晚年?


04


對於上面建議的如何處理退休消費的辦法,這裡需要提出三點意見做個補充。

1.為了使將來的提款相對平衡,不要按照每年年初投資資金所實現總價值的3.5%或4%進行消費。

既然市場會不斷波動,你的消費支出在不同的年度也必然會非常不均衡。我的建議是,開始時按照最初退休儲蓄金的3.5%或4%進行消費,然後讓你提出消費的錢每年按1.5%或2%的比率增長。這樣做會平衡你在退休生活中所能得到的收入數量。

2.你會發現你所持債券的利息收入和股票的股利收入很可能低於你希望從投資資金中提出的3.5%或4%這一比例。

所以,你得決定先動用哪一部分資產。你應該賣出一部分相對於你設定的目標資產配置比例權重已過大的資產。假設股票市場大幅回升,當初50∶50的配置比例已發生傾斜,變成了股票佔60%、債券佔40%。儘管你可能因股票表現出色而感到欣喜,但你也應該為此感到擔憂,因為投資組合的風險變得更大了。

那麼你就從投資組合中的股票那部分,提出任何你需要提出的額外資金。這樣一來,你既調整了自己的資產配置,同時又獲得了你需要消費的一些收入。

3.你需要制定一種策略,儘可能延長繳納收入稅的時間,同時又能從資產中提出款項。

當你開始按照聯邦稅法的規定,從個人退休金賬戶和401(k)賬戶中提取法定最低必取金額時,你需要先使用這些賬戶,然後再使用其他賬戶。在應稅賬戶中,你已經在為你的投資所產生的股利、利息和已實現資本利得繳納收入稅了。


如何理財,才能在退休後安享晚年?


因此,你當然應該在下一步拿這些錢來消費(如果你還未到法定必須提款的75.5歲,你甚至應該先拿這些錢來消費)。接下來,花費另外的延遲納稅的資產。

誰也不能保證我在此提出的一些辦法肯定會讓你只要活著就有錢消費。此外,根據你的健康狀況以及其他收入和資產情況,你很可能想對我提出的這些辦法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變更。

如果你發現自己年屆80歲,每年提取4%用來消費,而投資組合還在不斷增值,那麼你要麼深信醫療科技已最終發現令人不老的長生藥,要麼你該考慮將錢袋鬆一鬆,多加消費了。

關於作者:伯頓 G. 馬爾基爾,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曾任普林斯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系主任,其間擔任過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繼而在耶魯大學商學院做了8年的院長。本文授權整理自機械工業出版社《漫步華爾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