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

1.

“大媽,這個利息比銀行存款高,取用也很靈活。”

66歲的獨居老人方阿姨,在業務員的誘導之下,將節衣縮食省下來的18.5萬購買了一份萬能險,而這部分錢本打算存定期,用於養老。

2.

“先生,因您投保前已患Ⅱ型糖尿病,本次理賠歉難賠付,我公司將依照合同約定解除保險合同,退還現金價值......”

沈先生剛剛收到了保險公司的拒賠通知書,而他還依稀記得投保時業務員告訴他“不影響”。

"

1.

“大媽,這個利息比銀行存款高,取用也很靈活。”

66歲的獨居老人方阿姨,在業務員的誘導之下,將節衣縮食省下來的18.5萬購買了一份萬能險,而這部分錢本打算存定期,用於養老。

2.

“先生,因您投保前已患Ⅱ型糖尿病,本次理賠歉難賠付,我公司將依照合同約定解除保險合同,退還現金價值......”

沈先生剛剛收到了保險公司的拒賠通知書,而他還依稀記得投保時業務員告訴他“不影響”。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一、保險騙人,根深蒂固的偏見


在中國,談起保險,很多人存有牴觸心理,保險代理人同樣是個不受待見的職業。

要麼認為保險都是騙人的,更有甚者稱“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

而在國外,保險是個受重視的行業,代理人也是備受尊敬的職業,如醫生、律師一樣。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相信很多人對這一點都有發言權,要麼親身經歷過,要麼聽說過。

一方面源於理財險的銷售誤導,虛誇收益。

被告知“複利生息、取用靈活,交1萬拿5萬”,幾年後才發現本金都回不來,預期收益嚴重不符。


"

1.

“大媽,這個利息比銀行存款高,取用也很靈活。”

66歲的獨居老人方阿姨,在業務員的誘導之下,將節衣縮食省下來的18.5萬購買了一份萬能險,而這部分錢本打算存定期,用於養老。

2.

“先生,因您投保前已患Ⅱ型糖尿病,本次理賠歉難賠付,我公司將依照合同約定解除保險合同,退還現金價值......”

沈先生剛剛收到了保險公司的拒賠通知書,而他還依稀記得投保時業務員告訴他“不影響”。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一、保險騙人,根深蒂固的偏見


在中國,談起保險,很多人存有牴觸心理,保險代理人同樣是個不受待見的職業。

要麼認為保險都是騙人的,更有甚者稱“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

而在國外,保險是個受重視的行業,代理人也是備受尊敬的職業,如醫生、律師一樣。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相信很多人對這一點都有發言權,要麼親身經歷過,要麼聽說過。

一方面源於理財險的銷售誤導,虛誇收益。

被告知“複利生息、取用靈活,交1萬拿5萬”,幾年後才發現本金都回不來,預期收益嚴重不符。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再者,就是耳濡目染的拒賠案例。

“xx福血管瘤拒賠了”,“xx保心臟病拒賠了”......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算保險公司賠了99個,剩下1個拒賠的,這一個也會被媒體新聞放大,進而引起公眾對保險的偏見,認為保險“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一旦瞭解過這些案例,加之對保險的不瞭解,偏見就產生了,也會在身邊傳播,愈演愈烈。

究其背後,是誰讓保險在中國的口碑這麼差?!

是誰讓大家談險色變?!

二、代理制度,保險行業的雙刃劍


1992年,友邦在上海引進了保險代理人制度,沿襲至今,發展到浩浩蕩蕩的800萬代理人隊伍。

不可否認,代理人制度在中國的保險歷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發展到2018年的3.8萬億元,另外也讓國人從0到1,對保險有了基礎的認知。

這個制度的正面作用值得肯定。

同時,這個制度也是保險行業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業務員和保險公司簽訂的代理合同,並非勞動合同,和保險公司沒有正式的僱傭關係。

因此,保險代理人嚴重缺乏保障,無常規底薪,無五險一金,沒有年終獎.....

他們的收入主要源於賣出保險帶來的佣金。

而這一點,極不穩定,尤其是對於一些人脈資源短缺的代理人,他們缺乏安全感、歸屬感,朝不保夕。

一旦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也會選擇離職。

據《2015年中國保險行業人力資源白皮書》顯示:2011年-2013年,全國有508萬人加入到保險營銷員行業,同時有502萬人流失。

大進大出無疑是保險行業的特色,也造就了客戶手裡成千上萬的“孤兒”單。

“買保險的時候殷勤,理賠的時候找不到人”,朋友如是說道。

三、保險公司,開啟瘋狂逐利模式


儘管代理制度有著不可忽視的弊端,保險公司從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同於社會保險,以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民生健康為主,商業保險的目的在於盈利,他們不是慈善機構。

想要盈利,就需要保費

2017年中國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2.6萬億,其中一半源於保險代理人。


"

1.

“大媽,這個利息比銀行存款高,取用也很靈活。”

66歲的獨居老人方阿姨,在業務員的誘導之下,將節衣縮食省下來的18.5萬購買了一份萬能險,而這部分錢本打算存定期,用於養老。

2.

“先生,因您投保前已患Ⅱ型糖尿病,本次理賠歉難賠付,我公司將依照合同約定解除保險合同,退還現金價值......”

沈先生剛剛收到了保險公司的拒賠通知書,而他還依稀記得投保時業務員告訴他“不影響”。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一、保險騙人,根深蒂固的偏見


在中國,談起保險,很多人存有牴觸心理,保險代理人同樣是個不受待見的職業。

要麼認為保險都是騙人的,更有甚者稱“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

而在國外,保險是個受重視的行業,代理人也是備受尊敬的職業,如醫生、律師一樣。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相信很多人對這一點都有發言權,要麼親身經歷過,要麼聽說過。

一方面源於理財險的銷售誤導,虛誇收益。

被告知“複利生息、取用靈活,交1萬拿5萬”,幾年後才發現本金都回不來,預期收益嚴重不符。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再者,就是耳濡目染的拒賠案例。

“xx福血管瘤拒賠了”,“xx保心臟病拒賠了”......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算保險公司賠了99個,剩下1個拒賠的,這一個也會被媒體新聞放大,進而引起公眾對保險的偏見,認為保險“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一旦瞭解過這些案例,加之對保險的不瞭解,偏見就產生了,也會在身邊傳播,愈演愈烈。

究其背後,是誰讓保險在中國的口碑這麼差?!

是誰讓大家談險色變?!

二、代理制度,保險行業的雙刃劍


1992年,友邦在上海引進了保險代理人制度,沿襲至今,發展到浩浩蕩蕩的800萬代理人隊伍。

不可否認,代理人制度在中國的保險歷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發展到2018年的3.8萬億元,另外也讓國人從0到1,對保險有了基礎的認知。

這個制度的正面作用值得肯定。

同時,這個制度也是保險行業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業務員和保險公司簽訂的代理合同,並非勞動合同,和保險公司沒有正式的僱傭關係。

因此,保險代理人嚴重缺乏保障,無常規底薪,無五險一金,沒有年終獎.....

他們的收入主要源於賣出保險帶來的佣金。

而這一點,極不穩定,尤其是對於一些人脈資源短缺的代理人,他們缺乏安全感、歸屬感,朝不保夕。

一旦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也會選擇離職。

據《2015年中國保險行業人力資源白皮書》顯示:2011年-2013年,全國有508萬人加入到保險營銷員行業,同時有502萬人流失。

大進大出無疑是保險行業的特色,也造就了客戶手裡成千上萬的“孤兒”單。

“買保險的時候殷勤,理賠的時候找不到人”,朋友如是說道。

三、保險公司,開啟瘋狂逐利模式


儘管代理制度有著不可忽視的弊端,保險公司從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同於社會保險,以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民生健康為主,商業保險的目的在於盈利,他們不是慈善機構。

想要盈利,就需要保費

2017年中國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2.6萬億,其中一半源於保險代理人。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為了迅速佔領保險市場,各大保險公司紛紛發起了“搶人”之戰,也導致瞭如今的惡果。

1、入職門檻低,專業素質良莠不齊

文化程度低、素質差是很多人關於保險代理人的印象。

根據某壽險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公司保險營銷員中,初中學歷佔比17.1%,高中學歷佔比66.5%,加起來佔到了83.6%。

保險公司在招攬代理人方面一直“求量不求質”,由於增員困難,對入職門檻一降再降。

說的難聽點,是個人都可以拉他來賣保險,無論是大字不識的清潔工阿姨,還是混跡在大街小巷的無業青年。

沒學歷,可以造假。

從業資格證,可以代考。

不懂產品,有師傅幫你講......

無所不用其極。

正是因為這部分素質偏低的代理人的存在,給保險公司帶來大量的銷售誤導和退保,也給保險行業抹黑。

此外,基於人們對保險知識的欠缺,很多時候,成交併不是因為多需要,而是基於對代理人的信任。


"

1.

“大媽,這個利息比銀行存款高,取用也很靈活。”

66歲的獨居老人方阿姨,在業務員的誘導之下,將節衣縮食省下來的18.5萬購買了一份萬能險,而這部分錢本打算存定期,用於養老。

2.

“先生,因您投保前已患Ⅱ型糖尿病,本次理賠歉難賠付,我公司將依照合同約定解除保險合同,退還現金價值......”

沈先生剛剛收到了保險公司的拒賠通知書,而他還依稀記得投保時業務員告訴他“不影響”。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一、保險騙人,根深蒂固的偏見


在中國,談起保險,很多人存有牴觸心理,保險代理人同樣是個不受待見的職業。

要麼認為保險都是騙人的,更有甚者稱“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

而在國外,保險是個受重視的行業,代理人也是備受尊敬的職業,如醫生、律師一樣。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相信很多人對這一點都有發言權,要麼親身經歷過,要麼聽說過。

一方面源於理財險的銷售誤導,虛誇收益。

被告知“複利生息、取用靈活,交1萬拿5萬”,幾年後才發現本金都回不來,預期收益嚴重不符。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再者,就是耳濡目染的拒賠案例。

“xx福血管瘤拒賠了”,“xx保心臟病拒賠了”......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算保險公司賠了99個,剩下1個拒賠的,這一個也會被媒體新聞放大,進而引起公眾對保險的偏見,認為保險“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一旦瞭解過這些案例,加之對保險的不瞭解,偏見就產生了,也會在身邊傳播,愈演愈烈。

究其背後,是誰讓保險在中國的口碑這麼差?!

是誰讓大家談險色變?!

二、代理制度,保險行業的雙刃劍


1992年,友邦在上海引進了保險代理人制度,沿襲至今,發展到浩浩蕩蕩的800萬代理人隊伍。

不可否認,代理人制度在中國的保險歷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發展到2018年的3.8萬億元,另外也讓國人從0到1,對保險有了基礎的認知。

這個制度的正面作用值得肯定。

同時,這個制度也是保險行業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業務員和保險公司簽訂的代理合同,並非勞動合同,和保險公司沒有正式的僱傭關係。

因此,保險代理人嚴重缺乏保障,無常規底薪,無五險一金,沒有年終獎.....

他們的收入主要源於賣出保險帶來的佣金。

而這一點,極不穩定,尤其是對於一些人脈資源短缺的代理人,他們缺乏安全感、歸屬感,朝不保夕。

一旦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也會選擇離職。

據《2015年中國保險行業人力資源白皮書》顯示:2011年-2013年,全國有508萬人加入到保險營銷員行業,同時有502萬人流失。

大進大出無疑是保險行業的特色,也造就了客戶手裡成千上萬的“孤兒”單。

“買保險的時候殷勤,理賠的時候找不到人”,朋友如是說道。

三、保險公司,開啟瘋狂逐利模式


儘管代理制度有著不可忽視的弊端,保險公司從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同於社會保險,以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民生健康為主,商業保險的目的在於盈利,他們不是慈善機構。

想要盈利,就需要保費

2017年中國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2.6萬億,其中一半源於保險代理人。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為了迅速佔領保險市場,各大保險公司紛紛發起了“搶人”之戰,也導致瞭如今的惡果。

1、入職門檻低,專業素質良莠不齊

文化程度低、素質差是很多人關於保險代理人的印象。

根據某壽險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公司保險營銷員中,初中學歷佔比17.1%,高中學歷佔比66.5%,加起來佔到了83.6%。

保險公司在招攬代理人方面一直“求量不求質”,由於增員困難,對入職門檻一降再降。

說的難聽點,是個人都可以拉他來賣保險,無論是大字不識的清潔工阿姨,還是混跡在大街小巷的無業青年。

沒學歷,可以造假。

從業資格證,可以代考。

不懂產品,有師傅幫你講......

無所不用其極。

正是因為這部分素質偏低的代理人的存在,給保險公司帶來大量的銷售誤導和退保,也給保險行業抹黑。

此外,基於人們對保險知識的欠缺,很多時候,成交併不是因為多需要,而是基於對代理人的信任。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這也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業績好的並非專業程度高的,往往是一些能說會道、善於交際的人,博士也許比不過初中畢業的人。

一方面得不到尊重,一方面收入不穩定,驅使了高學歷人群遠離這個職業。

2、以成交為導向,保費至上

“在這裡不要把自己當員工,你是創業者、是老闆。聽話,照做,你也能成為經理、總監,年入百萬。”入職第一天,經理這樣告訴我。

早會,某某開單了,保費7800,上臺接受表彰;

節假日,某某達成了鑽石會員,獎勵去井岡山旅遊;

晉升月,某某達成主管要求,享受20%的主管津貼......

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你,要努力開單,賺錢。

此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培訓,其中95%都是銷售培訓、增員培訓。

而對於產品,培訓內容則十分片面,過分誇大產品,對缺點避而不談,更別說深究保險條款、健康告知乃至行業的法律法規了。

產品的佣金卻講的很清楚,乃至第二年、第三年的續傭......

錯誤的思想灌輸加上片面的培訓,導致了一些代理人的思想扭曲。為了成交而成交,很少設身處地站在投保人角度考慮問題。

3、寬進嚴出,投保容易理賠難

保險的理賠也飽受國人詬病。

一方面在於保險合同。

保險合同屬於格式合同,由保險公司單方面制定,作為投保人,我們只有籤與不籤的權利,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制定過程中,為了最大化保險公司的利益,在合同中加入了各種利於自己、不利於投保人的條款。

如疾病定義、免責條款、免賠額、等待期、對醫院的要求......

理賠門檻自熱而然地高了。

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惜賠、拖賠的案例不絕於耳。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關於2019年一季度保險消費情況投訴的通報》顯示:2019年一季度,共收到保險消費投訴21821件,保險合同糾紛投訴21377件,佔投訴總量的97.97%。

人身險中,涉及理賠糾紛2673件,占人身保險公司投訴總量的25.58%,主要反映理賠金額爭議、理賠資料繁瑣、理賠時效慢等問題。

另根據一篇基於2000年-2011年健康險惜賠案例的研究顯示:共統計理賠糾紛案例258個,其中惜賠179例,惜賠率69.38%,拒賠126例,拒賠率70.39%。

(保險惜賠:指在保險理賠過程中,面對索賠金額,向索賠人作出拒絕理賠或者減額理賠的行為)

而在這些案件中,保險公司的敗訴率超過70%。

"

1.

“大媽,這個利息比銀行存款高,取用也很靈活。”

66歲的獨居老人方阿姨,在業務員的誘導之下,將節衣縮食省下來的18.5萬購買了一份萬能險,而這部分錢本打算存定期,用於養老。

2.

“先生,因您投保前已患Ⅱ型糖尿病,本次理賠歉難賠付,我公司將依照合同約定解除保險合同,退還現金價值......”

沈先生剛剛收到了保險公司的拒賠通知書,而他還依稀記得投保時業務員告訴他“不影響”。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一、保險騙人,根深蒂固的偏見


在中國,談起保險,很多人存有牴觸心理,保險代理人同樣是個不受待見的職業。

要麼認為保險都是騙人的,更有甚者稱“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

而在國外,保險是個受重視的行業,代理人也是備受尊敬的職業,如醫生、律師一樣。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相信很多人對這一點都有發言權,要麼親身經歷過,要麼聽說過。

一方面源於理財險的銷售誤導,虛誇收益。

被告知“複利生息、取用靈活,交1萬拿5萬”,幾年後才發現本金都回不來,預期收益嚴重不符。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再者,就是耳濡目染的拒賠案例。

“xx福血管瘤拒賠了”,“xx保心臟病拒賠了”......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算保險公司賠了99個,剩下1個拒賠的,這一個也會被媒體新聞放大,進而引起公眾對保險的偏見,認為保險“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一旦瞭解過這些案例,加之對保險的不瞭解,偏見就產生了,也會在身邊傳播,愈演愈烈。

究其背後,是誰讓保險在中國的口碑這麼差?!

是誰讓大家談險色變?!

二、代理制度,保險行業的雙刃劍


1992年,友邦在上海引進了保險代理人制度,沿襲至今,發展到浩浩蕩蕩的800萬代理人隊伍。

不可否認,代理人制度在中國的保險歷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發展到2018年的3.8萬億元,另外也讓國人從0到1,對保險有了基礎的認知。

這個制度的正面作用值得肯定。

同時,這個制度也是保險行業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業務員和保險公司簽訂的代理合同,並非勞動合同,和保險公司沒有正式的僱傭關係。

因此,保險代理人嚴重缺乏保障,無常規底薪,無五險一金,沒有年終獎.....

他們的收入主要源於賣出保險帶來的佣金。

而這一點,極不穩定,尤其是對於一些人脈資源短缺的代理人,他們缺乏安全感、歸屬感,朝不保夕。

一旦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也會選擇離職。

據《2015年中國保險行業人力資源白皮書》顯示:2011年-2013年,全國有508萬人加入到保險營銷員行業,同時有502萬人流失。

大進大出無疑是保險行業的特色,也造就了客戶手裡成千上萬的“孤兒”單。

“買保險的時候殷勤,理賠的時候找不到人”,朋友如是說道。

三、保險公司,開啟瘋狂逐利模式


儘管代理制度有著不可忽視的弊端,保險公司從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同於社會保險,以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民生健康為主,商業保險的目的在於盈利,他們不是慈善機構。

想要盈利,就需要保費

2017年中國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2.6萬億,其中一半源於保險代理人。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為了迅速佔領保險市場,各大保險公司紛紛發起了“搶人”之戰,也導致瞭如今的惡果。

1、入職門檻低,專業素質良莠不齊

文化程度低、素質差是很多人關於保險代理人的印象。

根據某壽險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公司保險營銷員中,初中學歷佔比17.1%,高中學歷佔比66.5%,加起來佔到了83.6%。

保險公司在招攬代理人方面一直“求量不求質”,由於增員困難,對入職門檻一降再降。

說的難聽點,是個人都可以拉他來賣保險,無論是大字不識的清潔工阿姨,還是混跡在大街小巷的無業青年。

沒學歷,可以造假。

從業資格證,可以代考。

不懂產品,有師傅幫你講......

無所不用其極。

正是因為這部分素質偏低的代理人的存在,給保險公司帶來大量的銷售誤導和退保,也給保險行業抹黑。

此外,基於人們對保險知識的欠缺,很多時候,成交併不是因為多需要,而是基於對代理人的信任。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這也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業績好的並非專業程度高的,往往是一些能說會道、善於交際的人,博士也許比不過初中畢業的人。

一方面得不到尊重,一方面收入不穩定,驅使了高學歷人群遠離這個職業。

2、以成交為導向,保費至上

“在這裡不要把自己當員工,你是創業者、是老闆。聽話,照做,你也能成為經理、總監,年入百萬。”入職第一天,經理這樣告訴我。

早會,某某開單了,保費7800,上臺接受表彰;

節假日,某某達成了鑽石會員,獎勵去井岡山旅遊;

晉升月,某某達成主管要求,享受20%的主管津貼......

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你,要努力開單,賺錢。

此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培訓,其中95%都是銷售培訓、增員培訓。

而對於產品,培訓內容則十分片面,過分誇大產品,對缺點避而不談,更別說深究保險條款、健康告知乃至行業的法律法規了。

產品的佣金卻講的很清楚,乃至第二年、第三年的續傭......

錯誤的思想灌輸加上片面的培訓,導致了一些代理人的思想扭曲。為了成交而成交,很少設身處地站在投保人角度考慮問題。

3、寬進嚴出,投保容易理賠難

保險的理賠也飽受國人詬病。

一方面在於保險合同。

保險合同屬於格式合同,由保險公司單方面制定,作為投保人,我們只有籤與不籤的權利,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制定過程中,為了最大化保險公司的利益,在合同中加入了各種利於自己、不利於投保人的條款。

如疾病定義、免責條款、免賠額、等待期、對醫院的要求......

理賠門檻自熱而然地高了。

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惜賠、拖賠的案例不絕於耳。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關於2019年一季度保險消費情況投訴的通報》顯示:2019年一季度,共收到保險消費投訴21821件,保險合同糾紛投訴21377件,佔投訴總量的97.97%。

人身險中,涉及理賠糾紛2673件,占人身保險公司投訴總量的25.58%,主要反映理賠金額爭議、理賠資料繁瑣、理賠時效慢等問題。

另根據一篇基於2000年-2011年健康險惜賠案例的研究顯示:共統計理賠糾紛案例258個,其中惜賠179例,惜賠率69.38%,拒賠126例,拒賠率70.39%。

(保險惜賠:指在保險理賠過程中,面對索賠金額,向索賠人作出拒絕理賠或者減額理賠的行為)

而在這些案件中,保險公司的敗訴率超過70%。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實踐中,有些地方的保險公司一審中拒不接受法院調解,敗訴後,無論有理無理一律上訴,勢將“官司進行到底”。

這種惜賠態度,無疑影響了保險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的形象。

四、業績至上,業務員職業操守面臨考驗


雖然大部分的人加入保險行業,是對高收入的渴望,我也相信,始終有一部分人懷揣夢想,認可保險,想為別人送去保障。

可是在業績至上的大方向上,顯得格格不入。

七月份的天氣,你六點起床,堅持陌拜到晚上11點,無論烈日當頭還是雷雨交加,始終如一。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

兩個月後,有一個意向很強的客戶,告訴你想買保險。

簽單的時候,他告訴你自己是乙肝小三陽,能買嗎?

告訴他沒關係,可以買,就可以獲得4300元的佣金外加2600的有責底薪。也許幾十年後他會有理賠糾紛,可那時候自己可能已經不在這個行業了,也很難找到你了;

告訴他買不了,兩個月的辛苦白費,也許接下來的幾個月你也將收入為零。

......

又看到團隊微信群裡面頻頻傳出的出單喜報,僅剩下你還是0業績。

你最終選擇按照導師教你的話術“沒住過院,就沒關係”,惴惴不安地讓客戶在投保單上籤下了字。

後來,你也學會了用道德綁架告訴別人不買保險就是沒有家庭責任感,對父母不孝順;你也會販賣焦慮,在朋友圈轉發李詠患癌去世的保險新聞......

在現實面前,夢想和情懷不堪一擊,越來越多的業務員不得不屈服,逐漸背離自己的初心。

有些人說:我並不反感保險,而是反感賣保險的人。

五、受騙,始於無知

保險是一門複雜的學科。

融合了經濟學、精算學、醫學、法律等諸多內容,專業人士想要弄清尚需十幾年的辛苦鑽研,更何況門外漢。

根據騰訊發佈的《2018年互聯網保險年度報告》顯示:保險是一個認知度高、瞭解度低的產品,大部分網民對保險處於“有一點了解”和“不怎麼了解”的狀態中。


"

1.

“大媽,這個利息比銀行存款高,取用也很靈活。”

66歲的獨居老人方阿姨,在業務員的誘導之下,將節衣縮食省下來的18.5萬購買了一份萬能險,而這部分錢本打算存定期,用於養老。

2.

“先生,因您投保前已患Ⅱ型糖尿病,本次理賠歉難賠付,我公司將依照合同約定解除保險合同,退還現金價值......”

沈先生剛剛收到了保險公司的拒賠通知書,而他還依稀記得投保時業務員告訴他“不影響”。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一、保險騙人,根深蒂固的偏見


在中國,談起保險,很多人存有牴觸心理,保險代理人同樣是個不受待見的職業。

要麼認為保險都是騙人的,更有甚者稱“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

而在國外,保險是個受重視的行業,代理人也是備受尊敬的職業,如醫生、律師一樣。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相信很多人對這一點都有發言權,要麼親身經歷過,要麼聽說過。

一方面源於理財險的銷售誤導,虛誇收益。

被告知“複利生息、取用靈活,交1萬拿5萬”,幾年後才發現本金都回不來,預期收益嚴重不符。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再者,就是耳濡目染的拒賠案例。

“xx福血管瘤拒賠了”,“xx保心臟病拒賠了”......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算保險公司賠了99個,剩下1個拒賠的,這一個也會被媒體新聞放大,進而引起公眾對保險的偏見,認為保險“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一旦瞭解過這些案例,加之對保險的不瞭解,偏見就產生了,也會在身邊傳播,愈演愈烈。

究其背後,是誰讓保險在中國的口碑這麼差?!

是誰讓大家談險色變?!

二、代理制度,保險行業的雙刃劍


1992年,友邦在上海引進了保險代理人制度,沿襲至今,發展到浩浩蕩蕩的800萬代理人隊伍。

不可否認,代理人制度在中國的保險歷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發展到2018年的3.8萬億元,另外也讓國人從0到1,對保險有了基礎的認知。

這個制度的正面作用值得肯定。

同時,這個制度也是保險行業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業務員和保險公司簽訂的代理合同,並非勞動合同,和保險公司沒有正式的僱傭關係。

因此,保險代理人嚴重缺乏保障,無常規底薪,無五險一金,沒有年終獎.....

他們的收入主要源於賣出保險帶來的佣金。

而這一點,極不穩定,尤其是對於一些人脈資源短缺的代理人,他們缺乏安全感、歸屬感,朝不保夕。

一旦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也會選擇離職。

據《2015年中國保險行業人力資源白皮書》顯示:2011年-2013年,全國有508萬人加入到保險營銷員行業,同時有502萬人流失。

大進大出無疑是保險行業的特色,也造就了客戶手裡成千上萬的“孤兒”單。

“買保險的時候殷勤,理賠的時候找不到人”,朋友如是說道。

三、保險公司,開啟瘋狂逐利模式


儘管代理制度有著不可忽視的弊端,保險公司從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同於社會保險,以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民生健康為主,商業保險的目的在於盈利,他們不是慈善機構。

想要盈利,就需要保費

2017年中國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2.6萬億,其中一半源於保險代理人。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為了迅速佔領保險市場,各大保險公司紛紛發起了“搶人”之戰,也導致瞭如今的惡果。

1、入職門檻低,專業素質良莠不齊

文化程度低、素質差是很多人關於保險代理人的印象。

根據某壽險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公司保險營銷員中,初中學歷佔比17.1%,高中學歷佔比66.5%,加起來佔到了83.6%。

保險公司在招攬代理人方面一直“求量不求質”,由於增員困難,對入職門檻一降再降。

說的難聽點,是個人都可以拉他來賣保險,無論是大字不識的清潔工阿姨,還是混跡在大街小巷的無業青年。

沒學歷,可以造假。

從業資格證,可以代考。

不懂產品,有師傅幫你講......

無所不用其極。

正是因為這部分素質偏低的代理人的存在,給保險公司帶來大量的銷售誤導和退保,也給保險行業抹黑。

此外,基於人們對保險知識的欠缺,很多時候,成交併不是因為多需要,而是基於對代理人的信任。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這也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業績好的並非專業程度高的,往往是一些能說會道、善於交際的人,博士也許比不過初中畢業的人。

一方面得不到尊重,一方面收入不穩定,驅使了高學歷人群遠離這個職業。

2、以成交為導向,保費至上

“在這裡不要把自己當員工,你是創業者、是老闆。聽話,照做,你也能成為經理、總監,年入百萬。”入職第一天,經理這樣告訴我。

早會,某某開單了,保費7800,上臺接受表彰;

節假日,某某達成了鑽石會員,獎勵去井岡山旅遊;

晉升月,某某達成主管要求,享受20%的主管津貼......

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你,要努力開單,賺錢。

此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培訓,其中95%都是銷售培訓、增員培訓。

而對於產品,培訓內容則十分片面,過分誇大產品,對缺點避而不談,更別說深究保險條款、健康告知乃至行業的法律法規了。

產品的佣金卻講的很清楚,乃至第二年、第三年的續傭......

錯誤的思想灌輸加上片面的培訓,導致了一些代理人的思想扭曲。為了成交而成交,很少設身處地站在投保人角度考慮問題。

3、寬進嚴出,投保容易理賠難

保險的理賠也飽受國人詬病。

一方面在於保險合同。

保險合同屬於格式合同,由保險公司單方面制定,作為投保人,我們只有籤與不籤的權利,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制定過程中,為了最大化保險公司的利益,在合同中加入了各種利於自己、不利於投保人的條款。

如疾病定義、免責條款、免賠額、等待期、對醫院的要求......

理賠門檻自熱而然地高了。

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惜賠、拖賠的案例不絕於耳。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關於2019年一季度保險消費情況投訴的通報》顯示:2019年一季度,共收到保險消費投訴21821件,保險合同糾紛投訴21377件,佔投訴總量的97.97%。

人身險中,涉及理賠糾紛2673件,占人身保險公司投訴總量的25.58%,主要反映理賠金額爭議、理賠資料繁瑣、理賠時效慢等問題。

另根據一篇基於2000年-2011年健康險惜賠案例的研究顯示:共統計理賠糾紛案例258個,其中惜賠179例,惜賠率69.38%,拒賠126例,拒賠率70.39%。

(保險惜賠:指在保險理賠過程中,面對索賠金額,向索賠人作出拒絕理賠或者減額理賠的行為)

而在這些案件中,保險公司的敗訴率超過70%。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實踐中,有些地方的保險公司一審中拒不接受法院調解,敗訴後,無論有理無理一律上訴,勢將“官司進行到底”。

這種惜賠態度,無疑影響了保險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的形象。

四、業績至上,業務員職業操守面臨考驗


雖然大部分的人加入保險行業,是對高收入的渴望,我也相信,始終有一部分人懷揣夢想,認可保險,想為別人送去保障。

可是在業績至上的大方向上,顯得格格不入。

七月份的天氣,你六點起床,堅持陌拜到晚上11點,無論烈日當頭還是雷雨交加,始終如一。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

兩個月後,有一個意向很強的客戶,告訴你想買保險。

簽單的時候,他告訴你自己是乙肝小三陽,能買嗎?

告訴他沒關係,可以買,就可以獲得4300元的佣金外加2600的有責底薪。也許幾十年後他會有理賠糾紛,可那時候自己可能已經不在這個行業了,也很難找到你了;

告訴他買不了,兩個月的辛苦白費,也許接下來的幾個月你也將收入為零。

......

又看到團隊微信群裡面頻頻傳出的出單喜報,僅剩下你還是0業績。

你最終選擇按照導師教你的話術“沒住過院,就沒關係”,惴惴不安地讓客戶在投保單上籤下了字。

後來,你也學會了用道德綁架告訴別人不買保險就是沒有家庭責任感,對父母不孝順;你也會販賣焦慮,在朋友圈轉發李詠患癌去世的保險新聞......

在現實面前,夢想和情懷不堪一擊,越來越多的業務員不得不屈服,逐漸背離自己的初心。

有些人說:我並不反感保險,而是反感賣保險的人。

五、受騙,始於無知

保險是一門複雜的學科。

融合了經濟學、精算學、醫學、法律等諸多內容,專業人士想要弄清尚需十幾年的辛苦鑽研,更何況門外漢。

根據騰訊發佈的《2018年互聯網保險年度報告》顯示:保險是一個認知度高、瞭解度低的產品,大部分網民對保險處於“有一點了解”和“不怎麼了解”的狀態中。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正是因為大眾對保險的瞭解程度不高,才會對銷售人員的話信以為真。

很少有人去核實,也無從核實真假。

不懂保險的業務員把保險賣給了不懂保險的人,於是,上演了一幕幕上當受騙的案例。

六、改變,從未停止

這些現象,從過去持續到現在,也會持續到將來某個時間。

我們也欣喜地發現,一切都在改變。

保監會發布《保險代理人監管規定(徵求意見稿)》,向全社會徵求意見,旨在提高代理人綜合素質,保障消費者權益;

平安人壽董事長丁當發表《保險向善:邁向新保險文明時代》主旨演講,將保險從業者定位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守護神”,營銷隊伍由重“量”輕“質”向重“質”轉變;

各家保險公司在官網、官微披露自己的理賠數據,推出了快速理賠通道,信息更加透明,服務更為便捷;

越來越多專業的保險自媒體湧現,現身說險,為國人普及保險專業知識,傳遞保險溫度。

......

七、保險,幸福的代名詞


1、因為相信風險,所以我們需要保障

出生伊始,風險就一直伴隨著我們。

疾病、意外、教育、養老.....

在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前,每個人都沒有勇氣對保險說“不”。

2、因為真實的故事,我們知道保險有用

重慶的李先生,不幸意外身故,家屬泣不成聲的接過304萬的身故理賠通知書;

7個月的寶寶不幸罹患白血病,保險公司賠付了102萬,骨髓移植成功,這個新生命有幸生存下來,睜開眼睛看一看這個世界;

四川宜賓市發生地震,保險公司第一時間啟動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慰問災區人民,協助客戶及家屬快速理賠。

......

截止2018年,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共計6897萬億元,年度賠款和給付支出12297.87億元......

哪裡有風險,哪裡就有保險的身影。無數的保險人和險企,為了社會穩定、老百姓的家庭幸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1.

“大媽,這個利息比銀行存款高,取用也很靈活。”

66歲的獨居老人方阿姨,在業務員的誘導之下,將節衣縮食省下來的18.5萬購買了一份萬能險,而這部分錢本打算存定期,用於養老。

2.

“先生,因您投保前已患Ⅱ型糖尿病,本次理賠歉難賠付,我公司將依照合同約定解除保險合同,退還現金價值......”

沈先生剛剛收到了保險公司的拒賠通知書,而他還依稀記得投保時業務員告訴他“不影響”。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一、保險騙人,根深蒂固的偏見


在中國,談起保險,很多人存有牴觸心理,保險代理人同樣是個不受待見的職業。

要麼認為保險都是騙人的,更有甚者稱“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

而在國外,保險是個受重視的行業,代理人也是備受尊敬的職業,如醫生、律師一樣。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相信很多人對這一點都有發言權,要麼親身經歷過,要麼聽說過。

一方面源於理財險的銷售誤導,虛誇收益。

被告知“複利生息、取用靈活,交1萬拿5萬”,幾年後才發現本金都回不來,預期收益嚴重不符。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再者,就是耳濡目染的拒賠案例。

“xx福血管瘤拒賠了”,“xx保心臟病拒賠了”......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算保險公司賠了99個,剩下1個拒賠的,這一個也會被媒體新聞放大,進而引起公眾對保險的偏見,認為保險“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一旦瞭解過這些案例,加之對保險的不瞭解,偏見就產生了,也會在身邊傳播,愈演愈烈。

究其背後,是誰讓保險在中國的口碑這麼差?!

是誰讓大家談險色變?!

二、代理制度,保險行業的雙刃劍


1992年,友邦在上海引進了保險代理人制度,沿襲至今,發展到浩浩蕩蕩的800萬代理人隊伍。

不可否認,代理人制度在中國的保險歷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發展到2018年的3.8萬億元,另外也讓國人從0到1,對保險有了基礎的認知。

這個制度的正面作用值得肯定。

同時,這個制度也是保險行業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業務員和保險公司簽訂的代理合同,並非勞動合同,和保險公司沒有正式的僱傭關係。

因此,保險代理人嚴重缺乏保障,無常規底薪,無五險一金,沒有年終獎.....

他們的收入主要源於賣出保險帶來的佣金。

而這一點,極不穩定,尤其是對於一些人脈資源短缺的代理人,他們缺乏安全感、歸屬感,朝不保夕。

一旦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也會選擇離職。

據《2015年中國保險行業人力資源白皮書》顯示:2011年-2013年,全國有508萬人加入到保險營銷員行業,同時有502萬人流失。

大進大出無疑是保險行業的特色,也造就了客戶手裡成千上萬的“孤兒”單。

“買保險的時候殷勤,理賠的時候找不到人”,朋友如是說道。

三、保險公司,開啟瘋狂逐利模式


儘管代理制度有著不可忽視的弊端,保險公司從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同於社會保險,以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民生健康為主,商業保險的目的在於盈利,他們不是慈善機構。

想要盈利,就需要保費

2017年中國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2.6萬億,其中一半源於保險代理人。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為了迅速佔領保險市場,各大保險公司紛紛發起了“搶人”之戰,也導致瞭如今的惡果。

1、入職門檻低,專業素質良莠不齊

文化程度低、素質差是很多人關於保險代理人的印象。

根據某壽險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公司保險營銷員中,初中學歷佔比17.1%,高中學歷佔比66.5%,加起來佔到了83.6%。

保險公司在招攬代理人方面一直“求量不求質”,由於增員困難,對入職門檻一降再降。

說的難聽點,是個人都可以拉他來賣保險,無論是大字不識的清潔工阿姨,還是混跡在大街小巷的無業青年。

沒學歷,可以造假。

從業資格證,可以代考。

不懂產品,有師傅幫你講......

無所不用其極。

正是因為這部分素質偏低的代理人的存在,給保險公司帶來大量的銷售誤導和退保,也給保險行業抹黑。

此外,基於人們對保險知識的欠缺,很多時候,成交併不是因為多需要,而是基於對代理人的信任。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這也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業績好的並非專業程度高的,往往是一些能說會道、善於交際的人,博士也許比不過初中畢業的人。

一方面得不到尊重,一方面收入不穩定,驅使了高學歷人群遠離這個職業。

2、以成交為導向,保費至上

“在這裡不要把自己當員工,你是創業者、是老闆。聽話,照做,你也能成為經理、總監,年入百萬。”入職第一天,經理這樣告訴我。

早會,某某開單了,保費7800,上臺接受表彰;

節假日,某某達成了鑽石會員,獎勵去井岡山旅遊;

晉升月,某某達成主管要求,享受20%的主管津貼......

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你,要努力開單,賺錢。

此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培訓,其中95%都是銷售培訓、增員培訓。

而對於產品,培訓內容則十分片面,過分誇大產品,對缺點避而不談,更別說深究保險條款、健康告知乃至行業的法律法規了。

產品的佣金卻講的很清楚,乃至第二年、第三年的續傭......

錯誤的思想灌輸加上片面的培訓,導致了一些代理人的思想扭曲。為了成交而成交,很少設身處地站在投保人角度考慮問題。

3、寬進嚴出,投保容易理賠難

保險的理賠也飽受國人詬病。

一方面在於保險合同。

保險合同屬於格式合同,由保險公司單方面制定,作為投保人,我們只有籤與不籤的權利,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制定過程中,為了最大化保險公司的利益,在合同中加入了各種利於自己、不利於投保人的條款。

如疾病定義、免責條款、免賠額、等待期、對醫院的要求......

理賠門檻自熱而然地高了。

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惜賠、拖賠的案例不絕於耳。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關於2019年一季度保險消費情況投訴的通報》顯示:2019年一季度,共收到保險消費投訴21821件,保險合同糾紛投訴21377件,佔投訴總量的97.97%。

人身險中,涉及理賠糾紛2673件,占人身保險公司投訴總量的25.58%,主要反映理賠金額爭議、理賠資料繁瑣、理賠時效慢等問題。

另根據一篇基於2000年-2011年健康險惜賠案例的研究顯示:共統計理賠糾紛案例258個,其中惜賠179例,惜賠率69.38%,拒賠126例,拒賠率70.39%。

(保險惜賠:指在保險理賠過程中,面對索賠金額,向索賠人作出拒絕理賠或者減額理賠的行為)

而在這些案件中,保險公司的敗訴率超過70%。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實踐中,有些地方的保險公司一審中拒不接受法院調解,敗訴後,無論有理無理一律上訴,勢將“官司進行到底”。

這種惜賠態度,無疑影響了保險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的形象。

四、業績至上,業務員職業操守面臨考驗


雖然大部分的人加入保險行業,是對高收入的渴望,我也相信,始終有一部分人懷揣夢想,認可保險,想為別人送去保障。

可是在業績至上的大方向上,顯得格格不入。

七月份的天氣,你六點起床,堅持陌拜到晚上11點,無論烈日當頭還是雷雨交加,始終如一。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

兩個月後,有一個意向很強的客戶,告訴你想買保險。

簽單的時候,他告訴你自己是乙肝小三陽,能買嗎?

告訴他沒關係,可以買,就可以獲得4300元的佣金外加2600的有責底薪。也許幾十年後他會有理賠糾紛,可那時候自己可能已經不在這個行業了,也很難找到你了;

告訴他買不了,兩個月的辛苦白費,也許接下來的幾個月你也將收入為零。

......

又看到團隊微信群裡面頻頻傳出的出單喜報,僅剩下你還是0業績。

你最終選擇按照導師教你的話術“沒住過院,就沒關係”,惴惴不安地讓客戶在投保單上籤下了字。

後來,你也學會了用道德綁架告訴別人不買保險就是沒有家庭責任感,對父母不孝順;你也會販賣焦慮,在朋友圈轉發李詠患癌去世的保險新聞......

在現實面前,夢想和情懷不堪一擊,越來越多的業務員不得不屈服,逐漸背離自己的初心。

有些人說:我並不反感保險,而是反感賣保險的人。

五、受騙,始於無知

保險是一門複雜的學科。

融合了經濟學、精算學、醫學、法律等諸多內容,專業人士想要弄清尚需十幾年的辛苦鑽研,更何況門外漢。

根據騰訊發佈的《2018年互聯網保險年度報告》顯示:保險是一個認知度高、瞭解度低的產品,大部分網民對保險處於“有一點了解”和“不怎麼了解”的狀態中。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正是因為大眾對保險的瞭解程度不高,才會對銷售人員的話信以為真。

很少有人去核實,也無從核實真假。

不懂保險的業務員把保險賣給了不懂保險的人,於是,上演了一幕幕上當受騙的案例。

六、改變,從未停止

這些現象,從過去持續到現在,也會持續到將來某個時間。

我們也欣喜地發現,一切都在改變。

保監會發布《保險代理人監管規定(徵求意見稿)》,向全社會徵求意見,旨在提高代理人綜合素質,保障消費者權益;

平安人壽董事長丁當發表《保險向善:邁向新保險文明時代》主旨演講,將保險從業者定位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守護神”,營銷隊伍由重“量”輕“質”向重“質”轉變;

各家保險公司在官網、官微披露自己的理賠數據,推出了快速理賠通道,信息更加透明,服務更為便捷;

越來越多專業的保險自媒體湧現,現身說險,為國人普及保險專業知識,傳遞保險溫度。

......

七、保險,幸福的代名詞


1、因為相信風險,所以我們需要保障

出生伊始,風險就一直伴隨著我們。

疾病、意外、教育、養老.....

在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前,每個人都沒有勇氣對保險說“不”。

2、因為真實的故事,我們知道保險有用

重慶的李先生,不幸意外身故,家屬泣不成聲的接過304萬的身故理賠通知書;

7個月的寶寶不幸罹患白血病,保險公司賠付了102萬,骨髓移植成功,這個新生命有幸生存下來,睜開眼睛看一看這個世界;

四川宜賓市發生地震,保險公司第一時間啟動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慰問災區人民,協助客戶及家屬快速理賠。

......

截止2018年,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共計6897萬億元,年度賠款和給付支出12297.87億元......

哪裡有風險,哪裡就有保險的身影。無數的保險人和險企,為了社會穩定、老百姓的家庭幸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3、因為渴望幸福,所以我們需要保險

保險,是幸福的代名詞.

人生,充滿了未知,而保險可以給我們一個確定的未來。

因為保險,我們可以更坦然地面對人生中的生老病死;

因為保險,我們可以對家庭作出信心十足的承諾;

因為保險,我們可以更安心、更平靜的活下去......

我是好哥,一名保險自媒體人,我為保險正名!

推薦閱讀

如何用保險規劃我們的一生

"

1.

“大媽,這個利息比銀行存款高,取用也很靈活。”

66歲的獨居老人方阿姨,在業務員的誘導之下,將節衣縮食省下來的18.5萬購買了一份萬能險,而這部分錢本打算存定期,用於養老。

2.

“先生,因您投保前已患Ⅱ型糖尿病,本次理賠歉難賠付,我公司將依照合同約定解除保險合同,退還現金價值......”

沈先生剛剛收到了保險公司的拒賠通知書,而他還依稀記得投保時業務員告訴他“不影響”。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一、保險騙人,根深蒂固的偏見


在中國,談起保險,很多人存有牴觸心理,保險代理人同樣是個不受待見的職業。

要麼認為保險都是騙人的,更有甚者稱“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

而在國外,保險是個受重視的行業,代理人也是備受尊敬的職業,如醫生、律師一樣。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相信很多人對這一點都有發言權,要麼親身經歷過,要麼聽說過。

一方面源於理財險的銷售誤導,虛誇收益。

被告知“複利生息、取用靈活,交1萬拿5萬”,幾年後才發現本金都回不來,預期收益嚴重不符。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再者,就是耳濡目染的拒賠案例。

“xx福血管瘤拒賠了”,“xx保心臟病拒賠了”......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算保險公司賠了99個,剩下1個拒賠的,這一個也會被媒體新聞放大,進而引起公眾對保險的偏見,認為保險“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一旦瞭解過這些案例,加之對保險的不瞭解,偏見就產生了,也會在身邊傳播,愈演愈烈。

究其背後,是誰讓保險在中國的口碑這麼差?!

是誰讓大家談險色變?!

二、代理制度,保險行業的雙刃劍


1992年,友邦在上海引進了保險代理人制度,沿襲至今,發展到浩浩蕩蕩的800萬代理人隊伍。

不可否認,代理人制度在中國的保險歷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保費收入從1980年的4.6億元發展到2018年的3.8萬億元,另外也讓國人從0到1,對保險有了基礎的認知。

這個制度的正面作用值得肯定。

同時,這個制度也是保險行業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業務員和保險公司簽訂的代理合同,並非勞動合同,和保險公司沒有正式的僱傭關係。

因此,保險代理人嚴重缺乏保障,無常規底薪,無五險一金,沒有年終獎.....

他們的收入主要源於賣出保險帶來的佣金。

而這一點,極不穩定,尤其是對於一些人脈資源短缺的代理人,他們缺乏安全感、歸屬感,朝不保夕。

一旦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也會選擇離職。

據《2015年中國保險行業人力資源白皮書》顯示:2011年-2013年,全國有508萬人加入到保險營銷員行業,同時有502萬人流失。

大進大出無疑是保險行業的特色,也造就了客戶手裡成千上萬的“孤兒”單。

“買保險的時候殷勤,理賠的時候找不到人”,朋友如是說道。

三、保險公司,開啟瘋狂逐利模式


儘管代理制度有著不可忽視的弊端,保險公司從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同於社會保險,以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民生健康為主,商業保險的目的在於盈利,他們不是慈善機構。

想要盈利,就需要保費

2017年中國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2.6萬億,其中一半源於保險代理人。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為了迅速佔領保險市場,各大保險公司紛紛發起了“搶人”之戰,也導致瞭如今的惡果。

1、入職門檻低,專業素質良莠不齊

文化程度低、素質差是很多人關於保險代理人的印象。

根據某壽險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公司保險營銷員中,初中學歷佔比17.1%,高中學歷佔比66.5%,加起來佔到了83.6%。

保險公司在招攬代理人方面一直“求量不求質”,由於增員困難,對入職門檻一降再降。

說的難聽點,是個人都可以拉他來賣保險,無論是大字不識的清潔工阿姨,還是混跡在大街小巷的無業青年。

沒學歷,可以造假。

從業資格證,可以代考。

不懂產品,有師傅幫你講......

無所不用其極。

正是因為這部分素質偏低的代理人的存在,給保險公司帶來大量的銷售誤導和退保,也給保險行業抹黑。

此外,基於人們對保險知識的欠缺,很多時候,成交併不是因為多需要,而是基於對代理人的信任。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這也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業績好的並非專業程度高的,往往是一些能說會道、善於交際的人,博士也許比不過初中畢業的人。

一方面得不到尊重,一方面收入不穩定,驅使了高學歷人群遠離這個職業。

2、以成交為導向,保費至上

“在這裡不要把自己當員工,你是創業者、是老闆。聽話,照做,你也能成為經理、總監,年入百萬。”入職第一天,經理這樣告訴我。

早會,某某開單了,保費7800,上臺接受表彰;

節假日,某某達成了鑽石會員,獎勵去井岡山旅遊;

晉升月,某某達成主管要求,享受20%的主管津貼......

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你,要努力開單,賺錢。

此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培訓,其中95%都是銷售培訓、增員培訓。

而對於產品,培訓內容則十分片面,過分誇大產品,對缺點避而不談,更別說深究保險條款、健康告知乃至行業的法律法規了。

產品的佣金卻講的很清楚,乃至第二年、第三年的續傭......

錯誤的思想灌輸加上片面的培訓,導致了一些代理人的思想扭曲。為了成交而成交,很少設身處地站在投保人角度考慮問題。

3、寬進嚴出,投保容易理賠難

保險的理賠也飽受國人詬病。

一方面在於保險合同。

保險合同屬於格式合同,由保險公司單方面制定,作為投保人,我們只有籤與不籤的權利,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制定過程中,為了最大化保險公司的利益,在合同中加入了各種利於自己、不利於投保人的條款。

如疾病定義、免責條款、免賠額、等待期、對醫院的要求......

理賠門檻自熱而然地高了。

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惜賠、拖賠的案例不絕於耳。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關於2019年一季度保險消費情況投訴的通報》顯示:2019年一季度,共收到保險消費投訴21821件,保險合同糾紛投訴21377件,佔投訴總量的97.97%。

人身險中,涉及理賠糾紛2673件,占人身保險公司投訴總量的25.58%,主要反映理賠金額爭議、理賠資料繁瑣、理賠時效慢等問題。

另根據一篇基於2000年-2011年健康險惜賠案例的研究顯示:共統計理賠糾紛案例258個,其中惜賠179例,惜賠率69.38%,拒賠126例,拒賠率70.39%。

(保險惜賠:指在保險理賠過程中,面對索賠金額,向索賠人作出拒絕理賠或者減額理賠的行為)

而在這些案件中,保險公司的敗訴率超過70%。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實踐中,有些地方的保險公司一審中拒不接受法院調解,敗訴後,無論有理無理一律上訴,勢將“官司進行到底”。

這種惜賠態度,無疑影響了保險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的形象。

四、業績至上,業務員職業操守面臨考驗


雖然大部分的人加入保險行業,是對高收入的渴望,我也相信,始終有一部分人懷揣夢想,認可保險,想為別人送去保障。

可是在業績至上的大方向上,顯得格格不入。

七月份的天氣,你六點起床,堅持陌拜到晚上11點,無論烈日當頭還是雷雨交加,始終如一。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

兩個月後,有一個意向很強的客戶,告訴你想買保險。

簽單的時候,他告訴你自己是乙肝小三陽,能買嗎?

告訴他沒關係,可以買,就可以獲得4300元的佣金外加2600的有責底薪。也許幾十年後他會有理賠糾紛,可那時候自己可能已經不在這個行業了,也很難找到你了;

告訴他買不了,兩個月的辛苦白費,也許接下來的幾個月你也將收入為零。

......

又看到團隊微信群裡面頻頻傳出的出單喜報,僅剩下你還是0業績。

你最終選擇按照導師教你的話術“沒住過院,就沒關係”,惴惴不安地讓客戶在投保單上籤下了字。

後來,你也學會了用道德綁架告訴別人不買保險就是沒有家庭責任感,對父母不孝順;你也會販賣焦慮,在朋友圈轉發李詠患癌去世的保險新聞......

在現實面前,夢想和情懷不堪一擊,越來越多的業務員不得不屈服,逐漸背離自己的初心。

有些人說:我並不反感保險,而是反感賣保險的人。

五、受騙,始於無知

保險是一門複雜的學科。

融合了經濟學、精算學、醫學、法律等諸多內容,專業人士想要弄清尚需十幾年的辛苦鑽研,更何況門外漢。

根據騰訊發佈的《2018年互聯網保險年度報告》顯示:保險是一個認知度高、瞭解度低的產品,大部分網民對保險處於“有一點了解”和“不怎麼了解”的狀態中。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正是因為大眾對保險的瞭解程度不高,才會對銷售人員的話信以為真。

很少有人去核實,也無從核實真假。

不懂保險的業務員把保險賣給了不懂保險的人,於是,上演了一幕幕上當受騙的案例。

六、改變,從未停止

這些現象,從過去持續到現在,也會持續到將來某個時間。

我們也欣喜地發現,一切都在改變。

保監會發布《保險代理人監管規定(徵求意見稿)》,向全社會徵求意見,旨在提高代理人綜合素質,保障消費者權益;

平安人壽董事長丁當發表《保險向善:邁向新保險文明時代》主旨演講,將保險從業者定位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守護神”,營銷隊伍由重“量”輕“質”向重“質”轉變;

各家保險公司在官網、官微披露自己的理賠數據,推出了快速理賠通道,信息更加透明,服務更為便捷;

越來越多專業的保險自媒體湧現,現身說險,為國人普及保險專業知識,傳遞保險溫度。

......

七、保險,幸福的代名詞


1、因為相信風險,所以我們需要保障

出生伊始,風險就一直伴隨著我們。

疾病、意外、教育、養老.....

在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前,每個人都沒有勇氣對保險說“不”。

2、因為真實的故事,我們知道保險有用

重慶的李先生,不幸意外身故,家屬泣不成聲的接過304萬的身故理賠通知書;

7個月的寶寶不幸罹患白血病,保險公司賠付了102萬,骨髓移植成功,這個新生命有幸生存下來,睜開眼睛看一看這個世界;

四川宜賓市發生地震,保險公司第一時間啟動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慰問災區人民,協助客戶及家屬快速理賠。

......

截止2018年,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共計6897萬億元,年度賠款和給付支出12297.87億元......

哪裡有風險,哪裡就有保險的身影。無數的保險人和險企,為了社會穩定、老百姓的家庭幸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3、因為渴望幸福,所以我們需要保險

保險,是幸福的代名詞.

人生,充滿了未知,而保險可以給我們一個確定的未來。

因為保險,我們可以更坦然地面對人生中的生老病死;

因為保險,我們可以對家庭作出信心十足的承諾;

因為保險,我們可以更安心、更平靜的活下去......

我是好哥,一名保險自媒體人,我為保險正名!

推薦閱讀

如何用保險規劃我們的一生

為什麼你明知保險有用,卻還是充滿牴觸

參考文獻

[1]王啟.取消中國保險代理人制度初探.[J].特區經濟.2017.(5)

[2]周建濤,秦炳山,迪麗,王泉湧.健康意外保險惜賠識別[J].新疆社會科學.2013.(3)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