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甘肅通渭一帶,有一種曲調叫“通渭小曲”你瞭解嗎?

流行於甘肅通渭一帶,有一種曲調叫“通渭小曲”你瞭解嗎?

通渭小曲是流行於甘肅通渭境內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長期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是通渭縣的民俗文化娛樂生活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群眾基礎相當雄厚,深為老百姓所喜愛。"小曲"即西北地區群眾所喜愛的"眉戶"或"迷胡子戲",因其有別於秦腔大戲而得名。眉戶流行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山西諸省區,是個地方劇種,它是民間流行的各種民調小調的集合集,最適於表現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通渭小曲是“小曲”的一種,小曲起源於陝西省的眉縣、戶縣,這裡曾是牧歌、樵歌、情歌的發源地,拼合起來就不難理解"眉戶"的來由了。又因其深紮根於西北民間,群眾聽著著迷,感到"迷胡"(即舒坦),也稱其為"迷胡";古時候還稱其為"清曲",意為不經化妝,不用"行頭"能在家庭院落或地攤"清唱"。

流行於甘肅通渭一帶,有一種曲調叫“通渭小曲”你瞭解嗎?

春秋戰國時,今陝西為鄭、秦的轄地,故有"鄭聲"的遺韻和"秦風"的傳承。因"鄭聲"多為表達男女相愛和悲歡離合的"桑間"、"濮上"之音,曲調纏綿緋惻、如泣如訴,

"小曲 "中還折射著宋元雜劇中的許多詞牌和曲牌的影子,如"風落怨"、"打棗杆"、"迭落金錢"、"越(月)調"等曲調。"小曲"還有由"彈詞"演變而來的蹤跡,如清代毛奇齡《西河詞話》"所謂彈詞者,以故事編為韻語,有白有曲,可以彈唱者也"。故通渭一帶稱唱"小曲"為"彈唱",稱擅長於"小曲"的民間藝人為"彈唱家"或"彈唱手","彈唱"為演唱眉戶小曲的古稱和簡稱。

流行於甘肅通渭一帶,有一種曲調叫“通渭小曲”你瞭解嗎?

通渭小曲在明代已經非常盛行,因當時陝、隴(即今甘肅、青海、寧夏)為一省建置,明代陝西進士康海和王九思善歌彈,工詞曲,有劇作行世(按:此二進士同為通渭進士、曾任開封知府的王瓚撰書墓誌銘)。康王二人均仕途不得志,志同道合,名重當時,對關隴地區的戲曲有重大的貢獻,民間還有關於他們二人組織戲班的傳說 ,他們的影響所及,對眉戶小曲的形成與發展,不無關係。

流行於甘肅通渭一帶,有一種曲調叫“通渭小曲”你瞭解嗎?

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曾有一首讚頌隴戲曲同行的詩作:"秦中弟子最聰明,何用偏教隴上聲。半拍未成聲先絕,可憐白頭為多情"。由此可見當時關隴地區戲曲的盛行與影響。

清代是戲曲發展的盛世,"小曲"也不例外,通渭的小曲也發展成熟於這一時期,小曲劇目中就有反映清代道光前後社會生活的詞句,如《張連賣布》、《看女》中有反對吸食鴉片的唱詞,《皇姑出嫁》反映的是清朝順治年間的歷史故事等。民國年間,通渭縣馬營鎮有專門演唱小曲的業餘團體,秦腔藝人大都會唱小曲。有的甚至祖孫幾代都是有名的小曲 彈唱家。

流行於甘肅通渭一帶,有一種曲調叫“通渭小曲”你瞭解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