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湖南花鼓戲分為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臨湘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臺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湖南花鼓戲分為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臨湘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臺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花鼓戲的分類

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葉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採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弦子腔"同樣受漢調皮黃影響,逐漸靠近板腔音樂,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導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類,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岳陽花鼓戲

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岳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清代嘉慶《巴陵縣誌》就有在巴陵一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

從音樂來說,岳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琴腔"曲調有[單句子](正調)、[夾句子]、[夢調]、[陰調]、[哀調]、[一字調]等。其他民歌小調如[思夫調]、[相思調]、[鬧五更]、[十繡]、[回門調]、[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間使用。"琴腔"受漢調影響是很明顯的。岳陽花鼓戲有不少劇目也是以"琴腔"為主的,所以它流傳到鄂南的通城、崇陽演出時,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逐步形成了一個當地的新劇種,稱其為"提琴戲"。

主要劇目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等。

"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湖南花鼓戲分為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臨湘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臺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花鼓戲的分類

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葉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採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弦子腔"同樣受漢調皮黃影響,逐漸靠近板腔音樂,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導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類,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岳陽花鼓戲

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岳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清代嘉慶《巴陵縣誌》就有在巴陵一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

從音樂來說,岳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琴腔"曲調有[單句子](正調)、[夾句子]、[夢調]、[陰調]、[哀調]、[一字調]等。其他民歌小調如[思夫調]、[相思調]、[鬧五更]、[十繡]、[回門調]、[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間使用。"琴腔"受漢調影響是很明顯的。岳陽花鼓戲有不少劇目也是以"琴腔"為主的,所以它流傳到鄂南的通城、崇陽演出時,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逐步形成了一個當地的新劇種,稱其為"提琴戲"。

主要劇目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等。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湖南花鼓戲分為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臨湘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臺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花鼓戲的分類

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葉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採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弦子腔"同樣受漢調皮黃影響,逐漸靠近板腔音樂,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導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類,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岳陽花鼓戲

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岳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清代嘉慶《巴陵縣誌》就有在巴陵一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

從音樂來說,岳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琴腔"曲調有[單句子](正調)、[夾句子]、[夢調]、[陰調]、[哀調]、[一字調]等。其他民歌小調如[思夫調]、[相思調]、[鬧五更]、[十繡]、[回門調]、[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間使用。"琴腔"受漢調影響是很明顯的。岳陽花鼓戲有不少劇目也是以"琴腔"為主的,所以它流傳到鄂南的通城、崇陽演出時,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逐步形成了一個當地的新劇種,稱其為"提琴戲"。

主要劇目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等。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常德花鼓戲

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臨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於民間的"採茶燈"、

"車兒燈",清末流入城市。宣統年間《長沙曰報》就有常德禁"花燈淫戲"的記載,正因為此,才迫使後來花鼓戲班與漢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漢劇的影響。解放前,不少花鼓戲藝人學漢劇,入漢班,演出常是花鼓、漢調"兩下鍋",當地稱這種班子為"兩掄班"。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解放後。

常德的音樂也是"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主要劇目有《林英觀花》、《跳粉牆》、《揀菌子》、《雙下山》以及解放後改編的《尤二姐之死》。新編現代戲《山村獸醫》。

湖南花鼓戲除聲腔音樂外,不少傳統劇目是從漢劇搬過來的,據說有幾百個,如《宋江殺惜》、《梅龍戲鳳》、《關王廟燒香》、《槐蔭送子》、《清風亭》、《趕潘》等。

衡陽花鼓戲

衡陽花鼓戲是一種流行於湖南省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在衡陽、衡南、耒陽、衡州花鼓戲。常寧一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一帶稱為"地花鼓",安仁一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一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曾稱為衡劇,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陽花鼓戲。1983年編修《中國戲劇志·湖南卷》時定名衡州花鼓戲。

"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湖南花鼓戲分為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臨湘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臺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花鼓戲的分類

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葉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採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弦子腔"同樣受漢調皮黃影響,逐漸靠近板腔音樂,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導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類,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岳陽花鼓戲

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岳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清代嘉慶《巴陵縣誌》就有在巴陵一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

從音樂來說,岳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琴腔"曲調有[單句子](正調)、[夾句子]、[夢調]、[陰調]、[哀調]、[一字調]等。其他民歌小調如[思夫調]、[相思調]、[鬧五更]、[十繡]、[回門調]、[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間使用。"琴腔"受漢調影響是很明顯的。岳陽花鼓戲有不少劇目也是以"琴腔"為主的,所以它流傳到鄂南的通城、崇陽演出時,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逐步形成了一個當地的新劇種,稱其為"提琴戲"。

主要劇目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等。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常德花鼓戲

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臨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於民間的"採茶燈"、

"車兒燈",清末流入城市。宣統年間《長沙曰報》就有常德禁"花燈淫戲"的記載,正因為此,才迫使後來花鼓戲班與漢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漢劇的影響。解放前,不少花鼓戲藝人學漢劇,入漢班,演出常是花鼓、漢調"兩下鍋",當地稱這種班子為"兩掄班"。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解放後。

常德的音樂也是"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主要劇目有《林英觀花》、《跳粉牆》、《揀菌子》、《雙下山》以及解放後改編的《尤二姐之死》。新編現代戲《山村獸醫》。

湖南花鼓戲除聲腔音樂外,不少傳統劇目是從漢劇搬過來的,據說有幾百個,如《宋江殺惜》、《梅龍戲鳳》、《關王廟燒香》、《槐蔭送子》、《清風亭》、《趕潘》等。

衡陽花鼓戲

衡陽花鼓戲是一種流行於湖南省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在衡陽、衡南、耒陽、衡州花鼓戲。常寧一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一帶稱為"地花鼓",安仁一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一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曾稱為衡劇,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陽花鼓戲。1983年編修《中國戲劇志·湖南卷》時定名衡州花鼓戲。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最廣為流傳的花鼓戲——劉海砍樵

劉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戲裡流傳最為廣泛的,堪稱湖南花鼓戲裡的代表之作。劉海砍樵講述的是常德城武陵區絲瓜井旁,住著劉海母子倆,劉海非常勤勞孝順,天天上山砍柴,奉養老母。在劉海砍柴的山裡,住著一隻多年修煉的狐狸精,她煉成寶珠一顆,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時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煉幾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劉海的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執意要嫁給劉海。但是憨厚朴實的劉海,怕連累胡秀英受苦,幾番推辭,後見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應與胡秀英成親。劉海於是去位於城中心的雞鵝巷置辦東西結婚。雞鵝巷旁邊有個小廟,廟裡有十八個羅漢。其中十羅漢帶著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煉。他煉得一串金錢,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寶珠,就能即刻成仙昇天。十羅漢見胡秀英和劉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帶領弟子搶走了胡秀英的寶珠。胡秀英失去寶珠就會現出原形,無奈之下只好把實情告訴了劉海。劉海並沒有怪胡秀英,而是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鬥十羅漢,最終在斧頭神和胡秀英眾姐妹的幫助下,劉海打敗了他們,拿到了寶珠。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湖南花鼓戲分為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臨湘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臺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花鼓戲的分類

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葉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採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弦子腔"同樣受漢調皮黃影響,逐漸靠近板腔音樂,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導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類,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岳陽花鼓戲

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岳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清代嘉慶《巴陵縣誌》就有在巴陵一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

從音樂來說,岳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琴腔"曲調有[單句子](正調)、[夾句子]、[夢調]、[陰調]、[哀調]、[一字調]等。其他民歌小調如[思夫調]、[相思調]、[鬧五更]、[十繡]、[回門調]、[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間使用。"琴腔"受漢調影響是很明顯的。岳陽花鼓戲有不少劇目也是以"琴腔"為主的,所以它流傳到鄂南的通城、崇陽演出時,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逐步形成了一個當地的新劇種,稱其為"提琴戲"。

主要劇目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等。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常德花鼓戲

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臨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於民間的"採茶燈"、

"車兒燈",清末流入城市。宣統年間《長沙曰報》就有常德禁"花燈淫戲"的記載,正因為此,才迫使後來花鼓戲班與漢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漢劇的影響。解放前,不少花鼓戲藝人學漢劇,入漢班,演出常是花鼓、漢調"兩下鍋",當地稱這種班子為"兩掄班"。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解放後。

常德的音樂也是"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主要劇目有《林英觀花》、《跳粉牆》、《揀菌子》、《雙下山》以及解放後改編的《尤二姐之死》。新編現代戲《山村獸醫》。

湖南花鼓戲除聲腔音樂外,不少傳統劇目是從漢劇搬過來的,據說有幾百個,如《宋江殺惜》、《梅龍戲鳳》、《關王廟燒香》、《槐蔭送子》、《清風亭》、《趕潘》等。

衡陽花鼓戲

衡陽花鼓戲是一種流行於湖南省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在衡陽、衡南、耒陽、衡州花鼓戲。常寧一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一帶稱為"地花鼓",安仁一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一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曾稱為衡劇,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陽花鼓戲。1983年編修《中國戲劇志·湖南卷》時定名衡州花鼓戲。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最廣為流傳的花鼓戲——劉海砍樵

劉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戲裡流傳最為廣泛的,堪稱湖南花鼓戲裡的代表之作。劉海砍樵講述的是常德城武陵區絲瓜井旁,住著劉海母子倆,劉海非常勤勞孝順,天天上山砍柴,奉養老母。在劉海砍柴的山裡,住著一隻多年修煉的狐狸精,她煉成寶珠一顆,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時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煉幾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劉海的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執意要嫁給劉海。但是憨厚朴實的劉海,怕連累胡秀英受苦,幾番推辭,後見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應與胡秀英成親。劉海於是去位於城中心的雞鵝巷置辦東西結婚。雞鵝巷旁邊有個小廟,廟裡有十八個羅漢。其中十羅漢帶著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煉。他煉得一串金錢,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寶珠,就能即刻成仙昇天。十羅漢見胡秀英和劉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帶領弟子搶走了胡秀英的寶珠。胡秀英失去寶珠就會現出原形,無奈之下只好把實情告訴了劉海。劉海並沒有怪胡秀英,而是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鬥十羅漢,最終在斧頭神和胡秀英眾姐妹的幫助下,劉海打敗了他們,拿到了寶珠。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戲曲百科|湖南花鼓戲你瞭解多少?

劉海砍樵在湖南城鄉各演出隊曾很盛行,非常好聽,讓全國知道的、或使它走紅全國的還是春晚--李谷一和姜昆在1984年春晚的小品演出讓它聲名遠揚。

1984年春節前,在北京的湘籍歌唱家李谷一找湖南方面要去了1961年自己主演過的《劉海砍樵》那段精彩對唱的曲譜,即"比古調"。在央視春節晚會上,她與姜昆一炮打響,使全國都知道有這樣一個"比古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