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五十年代的北大街

文|左克勤

我出生在北大街左公祠旁的老宅裡。在我記事時便迎來了桐城全境的解放。五十年代的北大街較完整地深藏在我的記憶裡。現在我已是古稀之年,一輩子基本都在北大街度過。雖有多次政府行為的搬遷,但都不離北大街左右,或近在咫尺。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古老桐城,因桐城文派而揚名全國。而古老的北大街,也是桐城諸多街巷中最具特色的一條老街。據史料載,從明代開始,北大街就是桐城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的中心。文人士大夫和達官顯貴、名門望族多聚居於此。明清時期,北大街就有縣署、縣丞衙署、察院等建築。直至解放後,縣政府進城後入駐聖廟,也不忘在北大街設立城關鎮第一個官派的政府機構,在北大街的火神廟設公園街道辦事處,負責處理建國初期諸多穩定局面、管理市場事宜。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北大街東起東城門口,即現在的東作門,西至縣醫院。東頭再往前就是紫來街。桐城福音堂就在紫來街的北側。西頭過縣醫院就是西大街了。記得西大街五十年代還有一座高大的跨街節孝牌坊(文革前折除),和趙氏宗祠(現為市房管會)。

兩百米左右的北大街上坊間佈局,我記憶清晰。從東頭往西的第一條巷子,是五顯巷。南北走向,北盡頭是五十年代中期的城關鎮所在地。內部有西式的幾進寬敞建築和操場,彰顯了政府機關的氣派和威嚴。後來為內迀的五豐線廠和濾清器廠接收為職工宿舍。現尚存城關鎮人民政府的高大門樓。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跨北大街與五顯巷正對的是南北走向的寺巷。寺巷很長,向南直到梓潼閣與雙井街相連。就在這條不長的寺巷裡,走出了揚名中華的理學大家、科學家方以智;捍衛民族利益,抵禦外侵的軍事家姚瑩;偉大的文學家、桐城派的領軍人物方苞。解放初期縣政府分設財糧科設置糧食局的時候,就安置在寺巷的姚瑩故居。進大門兩邊高大氣派的廳堂為糧食局的各個股室。最東頭的大院子是局長室。院子北邊一排三大間寬敞的客房,為局長辦公、會客、住宿之用。因為母親解放初期就在糧食公司工作,所以我常來這裡玩。院子南面是個不小的會議室。緊靠會議室的院子裡有一棵兩人抱的大核桃樹,至少有百年樹齡。那樹上的核桃我吃過不少。

記得表弟曾問過我,這巷子為什麼叫寺巷?我臆想巷子裡有當時知名的大寧寺才有了寺巷。

緊靠姚瑩故居南面的一大片高大的房子,都是當時地方國營桐城米廠和城關糧站的所在地。當時糧站門市部後面的大廳,高大氣派不凡,不少斑駁的園柱一個人難抱,大理石的柱基上花紋大方而秀美。還有牆壁上極漂亮的紋飾。這種東西隨處可見。現在仔細回想,這些無疑都是大寧寺的遺存。

從糧食局到米廠、糧站,五十年代就佔了寺巷東側的大半。糧站範圍一直往東,包含歷史上留下的永惠侖、豐備侖連接到北環城路。五十年代未,縣糧食局又遷至新修的解放路口,原佔用的姚瑩故居的房子全部讓給了米廠使用。這樣,機器轟鳴了幾十年,幾乎供應全縣百姓吃米的米廠,野蠻侵佔了姚瑩故居和大寧寺的神聖殿堂!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北大街往兩南側的第二條巷子是新巷。

五十年代,從北大街新巷入口一直向南走,可以直達聖廟。到五十年代未,縣委會就給巷子堵了起來,圈入縣委會院內。當年的向陽小學就在離巷口不遠的地方。我初入小學啟蒙讀書就在向陽小學。學校範圍很大,記得還有門通寺巷。從現在的有關考證和我的記憶,向陽小學就是方苞家族所住的鳳儀裡,還連著寺巷裡的方以智故居瀟灑園。

五十年代末,我的老外婆在這院子裡住過多年。當年向陽小學裡的建築也氣勢不凡,佈局和格調非同一般。後來瀟灑園裡的方以智故居為城關鎮所佔用。及至文革中,原向陽小學大理石臺階的高大禮堂也成為城關鎮禮堂,常有集會、演出,我曾有光顧。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跨北大街與新巷相對的是北后街。曾聽家父說,北后街孫澤如的房子,過去是國民黨部隊一個師部所在地。再往前,就是桐城中學的後門了,直至釣魚臺。

北大街往西的第三條巷子,就是講學園巷了。桐城知名學者方學漸先生於明萬曆年間,曾於此建桐川會館。巷子裡還有我的老師知名畫家方鴻壽先生故居。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再往西的巷子就是左忠毅公祠旁邊的左公祠巷。記得原來巷子通北后街,後來不通了。我家的老宅啖椒堂就在這巷子裡。從我家往前十多米,就是學者葉丁易先生的老家。小時候常去他家玩。聽說早年葉先生在莫斯科大學病故。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北大街再往前的巷子,是個不知名的小巷,在現在北街小店對面。六十年代初,縣醫院門診部曾設在這裡。記得我去南門大街常從這裡經過。人們稱這裡為推車止壁。出巷口,有天輪服裝店。上南大街左拐,就是很氣派的縣供銷合作社的大門。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再往前就是省內外知名的桐城中學了。吳汝綸先生創建至今已近百二十年!當年的孫聞園先生要把桐中建成公園式學校。記得五十年代桐中校門口兩隻破損的石獅,是我和小夥伴們攀爬的玩物。進大門的道路上數十棵要兩人合抱古老高大的柏楊樹,分立兩邊,很是威武、壯觀!穿校而過的桐溪水,在校園的太湖石磊成的假山邊形成一個不小的水塘。假山周邊大都是百年以上的蒼天古樹。記憶最深的是路旁那棵巨大的紫藤。粗壯的樹莖彎成黃河走向的幾字形。我每次在桐中玩耍都要在樹莖幾字的頂端坐玩很久!還有那游泳池邊更衣室後的那棵為人們習慣稱呼的九椏樹,直徑近兩人的老樹在一人多高的地方,分成許多粗壯的枝丫,常有不少孩子一起坐在上面玩。樹冠大如巨傘,夏天常有人們樹蔭下納涼談心,或有學子樹下刻苦攻讀。可惜,這棵大樹在重修游泳池的前後,悄悄的不見了!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經過幾十年來師生的共同努力,今天的桐城中學今非昔比,規模可觀,風景秀麗,人材輩出,業績蜚然,為國家建設輸送大量優秀人才。為文都添光彩!

過桐中,再往西不遠就是北街小學了。學校是一座祠堂改建的。規模不小,也是我們家兄妹共同的母校。校外有道往北,通餘家灣、天主堂和仙姑井。取道餘家灣,還可以直達桐城最大的庵堂淨土蓮社。

再沿北大街往前就是縣醫院。北大街也就到此為止了。與醫院大門正對的是市文物保護單位馬家大屋,現為市血防站所在地。去年秋天,我曾專程去馬家大屋看過,主體建築保存完好。歷史遺存基本保持原貌。樓上可能無人居住。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五十年代剛進入新中國的創建初期。國家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百廢待興!古老的桐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群眾擁護黨的路線政策,為此,北大街在五十年代初就有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祥和穩定的大好局面,我至今記憶猶新!

東門城門口下,有政府設立的酒業專賣處。與之對面的有項寶齋筆莊。我在上學時常來購買筆墨,還有過以黃鼠狼皮換狼毫毛筆的交易。

往前有交通書局,即現在掛牌的商務印書館,我上學所用的簿本常在這裡購買。前面還有左家大屋,是左氏家族三房族人左蹇臣(簡成)的家業。後來在國家房屋改造中收歸國有。縣糖業菸酒公司入駐多年。直至2018年政府重修,得以重生,現為市文保單位。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在我的記憶中,左家大屋的南邊,一牆之隔的房子,五十年代曾設過糧食局蔴繩廠。門前有口滿是紋飾的大鐘。鐘口如方桌大小,懸於木架之上。因為與姚瑩故居相連,廠房的歸屬也不清楚。

左家大屋的街對面是明代桐城縣衙。是為歷史記載。現為民居。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再往前,過寺巷口是張家的南貨店。北大街的百姓人家一般都在店裡買些生活必需品醬油、鹽之類。受國家經濟恢復期困難影響,那時的貨架上擺的只是黃煙、海帶、秋石、醃蘿蔔、醃蒜頭,間或少有些當地產的糖食糕點供應。對面五顯巷口的錢家大屋門面有一家合作飯店。1956年前後,還有早點包子、菜心粑或便飯供應,生意清淡。

張家南貨店往前是章記香菸店,飛馬、松鶴、豐收牌香菸很普遍。大前門煙是高檔煙。還有細支的美麗牌香菸也在此列。

香菸店隔壁是我已記不清姓氏的一個老人開的魚園子店,做工精細獨特,價廉物美,生意不錯。

再往西邊就是青年照相舘了。當時桐城最大的照相館就是北大街的青年照相館和南門小花園的於光照相館。這兩家相館都為我們留下了不少青少年的生活記憶。其中青年照相館還為我們留下了在啖椒堂的珍貴影像。

過了青年照相館至新巷兩邊各有黃氏的裁縫店和餘家的豆腐店及倪氏的水果店。記得水果店一直慘淡經營,不象如今交通發達有蘋果、香蕉等高級外來果品,那時只不過是當地桃、杏、梨、棗、菜瓜之類。也很少有人購買。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潘家大屋


正對新巷的是孫爹爹的油條、餈糕等早點店。向陽小學在新巷時,生意尚可。1955年前後,向陽小學搬遷至西門醫院邊上改稱為北街小學。隨之油條早點店沒多久也關門歇業了。

油條店的斜對門是倪氏乾粉店。那時有現出鍋的潮乾粉。很吃香行銷!那家煨了幾毛錢的肉,必要來買一、二角錢的潮乾粉,煨肉湯下乾粉,那滋味讓人見了都流口水。我小時候,祖母常讓我獨享。

緊靠乾粉店的是吳家的肉鋪。記得那時候肉鋪的門店還是草房子,吳老爹帶著三個兒子開肉鋪兼營上門宰殺的業務。那時人們的經濟收入很低。所以肉鋪也沒有多大的業務,生意不好。

肉鋪的對門是鄧家的白鐵板金店,時間不長,就並縣農機廠了。

依次而下是金爹爹的掛麵店。是老夫妻二人自己生產、經營。還有李師傅的木工店。記得李師傅是工園木的。製作盆桶特別專業。修修補補也特別受周邊群眾歡迎!

與木工店隔壁的就是當時藝術星光的北街劇團。不定時的掛牌演出。有傳統大戲,小戲五彩粉呈!與南關的業餘劇團平分秋色,極大的活躍了桐城城關的群眾文化生活,為社會繁榮穩定作出了貢獻。

劇團牆外講學園巷的巷口有吳氏的永春堂中藥店,與南門的方生季、陶長春中藥店,還有東大街的丁回、馬回中藥店,在當時西醫初創階段,為保障桐城的百姓健康功不可沒。

再往前是公園街道辦事處。在與藥店之間好象還有一家理髮店。辦事處的街對面是韓姓的裁縫店。

公園辦事處前面不遠就是知名學者姚沛生先生的居處。先生之子姚大旺是我同班同學。姚先生家對面也是我同學徐琅的家。房屋精緻、寬敞,看是大戶人家。她的父母我至還有較深刻的印象,先生西裝革履,戴著眼鏡,夫人常著一件得體的旗袍,兩人都高大帥氣,真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姚老先生家的牆外就是左公祠巷。巷子西邊就是聞名的左忠毅公祠。五十年代初,雖已衰落破敗,但還存有大致完好的格局。祭殿內的高大牌位上的鎦金大字太子少保左忠毅公之神位還閃閃發光!但場景荒涼、冷落!後來因場地較大,為政府徵用。1954年又劃歸桐城中學使用。及至九十年代為政府重修、恢復。至今空屋閒置十多年。

左公祠的街對面是程家客棧。我兒時幾乎天天去程家後面的大院裡玩。記得程家不識字的媳婦還跟我學識字呢!左公祠西首是三房族人左大爹爹的裁縫店。眼下熱情關愛家族事業的克慶兄弟就是老人家的孫輩!裁縫店的對面是湯姓的木器店和姚姓的成衣店。當年都是生意興隆,受人關注。

這些與百姓生活緊密關聯的各個行業,北大街幾乎都有涉及。北大街不愧為百姓安居樂業的理想之地。當年的賢達人士縣長吳逸生先生和著名社會活動家疏達先生都居住在桐城中學的隔壁和對面。

至今,每當行走於北大街,觸景生情,讓我時有激動。感嘆歷史的長河,後浪推前浪,氣象萬千!一個甲子的輪迴,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如今是一個嶄新的世界!過去曾輝煌過,歷史上有過耀眼業績的桐城派,北大街就是發源地,就是起跑點!

北大街,生於斯長於斯的我,無論身處何處,至今對她仍情懷依舊。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人文桐城 | 五十年代的風情北大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