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能幹的員工,只有不行的領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三五好友或同事相聚,茶餘飯飽,三言兩語,東拉西扯,只要聊到工作有關的事情上,最後一定是在吐槽領導中結束的。

領導畢竟不是人民幣,不可能人人都喜歡,被人吐槽和議論是再所難免的事情,員工偶爾的發洩一下情緒是很正常的,但要是被頻繁表達不滿,那肯定是有問題的。

雖然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管理者,但永遠缺乏優秀的管理者。

沒有不能幹的員工,只有不行的領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據一份調查顯示,75%的員工曾表示他們的管理者是最糟糕的管理者,65%的員工甚至表示,如果讓他們在“漲工資”和“將自己的領導換掉”這兩者間二選一的話,他們寧願選擇後者。

回望領導們的成長軌跡,大部分人被提拔成為管理崗位,並不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去管理團隊,而是因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晉升通道。

成為主管、部門經理乃至更高的職位,也是大部分職場人的奮鬥目標。同樣起點的兩個人,共同工作3年,成為主管的那個人一定是洋洋得意,而仍是普通員工的那個人肯定悶悶不樂。還有,在招聘過程中,問到為何從上家公司離職,相當一部分人回答的沒有晉升空間。

管理者手裡不管權力大小,終究是有權,而人們對權力追逐的本能,使大部分人都對自己的管理能力盲目自信。也正是因為如此,導致了一大批糟糕管理者的出現。

即便是在世界500強的名企,選人用人體系已經非常成熟完備,仍然不可避免大部分管理者都平庸的事實。全球著名的商業市場研究和諮詢服務機構Gallup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82%的管理者都是不合格的管理者。

1、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善意

自人類開始群體性生存和勞動之際,管理就誕生了。管理可以說是人類各種組織活動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種活動。

“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裡克·泰羅認為,管理就是指揮他人能用最好的辦法去工作。他在《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中指出,管理就是確切地知道你要別人幹什麼,並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幹。

沒有不能幹的員工,只有不行的領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看似言簡意賅的道理,但做起來並不容易。看看我們身邊的領導,一個個都成了標籤化的管理者,扮演著他們所擅長的角色,比如發號命令者、獎勵者、釋罪者、拯救者、挑刺者、指責者以及事必躬親者。

①發號命令者:只管給員工下任務,不管員工是否明白工作內容,如何去完成,只看結果;導致員工不知道如何幹,或者為達目的不折手段。

②獎勵者:員工每做一件事,都發放相應獎勵,結果讓員工變成不給獎勵就不幹活的“投幣型”員工。

③釋罪者:無論論=員工為自己缺乏責任心的行為,編造出什麼樣的謊言或藉口,他都照單全收,放任員工違背承諾。

④拯救者:懷疑員工根本無法做好手頭的工作,親自替員工扛起重任,導致員工出現“習得性無助”,永遠等著領導來救火。

⑤挑刺者:對下屬工作從來不會感到滿意,總是喜歡吹毛求疵,對員工劈頭蓋臉、沒完沒了的訓斥,員工不被認可,沒有動力,最後喪失責任心,破罐子破摔。

⑥指責者:他無疑是位“無過錯的”領導者,只要員工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只會指責員工能力不行,不聽員工解釋,也不管其他原因,員工只顧自保,無心根據自己的判斷酌情付出努力。

⑦事必躬親者:把員工的工作和工作責任心控制到極致,給員工傳遞出“你做這工作我不放心”的信號,整天讓自己忙的要死,員工卻越來越沮喪、意志消沉乃至氣憤。

當然管理者也並不是企業管理中的原罪方,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卸到管理者身上也不合理。人是天生有惰性的,偷懶也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在同樣的管理者領導下,同樣每天工作8小時,可是每個人創造出的價值都不一樣。有的員工,領導在,努力工作,領導不在,放飛自我;有的員工勤勤懇懇工作,可就是一點成績也沒有。

沒有不能幹的員工,只有不行的領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現在企業中,普遍存在“出工不出力”和“出工不出力”這兩種類型的員工。前文我們說到,所謂管理就是指揮他人能用最好的辦法去工作,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但讓員工想幹、能幹並幹好才是關鍵所在。

如何讓員工想幹、能幹並幹好?“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指出,同樣工作8小時,能做多少事,和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關係巨大。我們不能只僱傭員工的雙手,而必須連雙手的主人一起僱傭,包括他的腦和心。

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善意。管理者從來不可能真正激發一個人,只能給他一個理由,讓他激發自己。

雖然管理的方法論也重要,但是在用方法論讓員工“能幹”之前,關鍵是讓他們“想幹”,而這是很多管理者都忽視的內容。

很多人,從員工晉升為管理者之後,會學習很多管理技能,卻把職場變成了“宮鬥”現場。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首先要弄明白管理的本質是什麼,然後再思考去如何做,而不是用所謂的管理的技巧來加持自己的管理能力,因為只有技巧,沒有理念,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管理者。

盡力來自於本份,盡心則來自於善意。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善意,這是每個優秀管理所應該知道的。什麼是激發善意?激發就是激勵,分為正激勵和負激勵,善意就是進取心。關於如何激發員工的善意,激勵員工,未來我們會再詳細介紹。

2、從員工到管理者,要具備管理者的邏輯思維

從員工到管理者的轉變,不僅是崗位的提升,角色的轉變,更是理念的轉變。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首先要進行的是觀念的轉念,只有觀念轉變了,你才具備成為領導者的思維和邏輯。

沒有不能幹的員工,只有不行的領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1.領導不一定非要比員工強

在很多不同場合都聽過員工這樣的吐槽“我們領導懂得還沒我多,憑什麼他成了領導”,這就是典型的員工思維。

領導的專業技能不一定非要比員工強,在成熟的企業內部都有兩條晉升路線,即管理與技術雙軌晉升機制。

但是,由於我國的中小型企業特別多,所以大部分的企業內部只有一條晉升路線即管理,很多技術大牛最後被提升成為了管理者,但把管理做好的卻很少。原因就在於,這樣晉升上來的管理者,會發現員工水平不如自己,拿主管的工資,卻搶員工的工作,自己越來越忙,但員工卻沒有成長,更沒有成就感。

所以,管理者不要管自己的水平是比員工高還是低,自己要做的是成為促進者,懂得如何順勢而為,推動團隊工作的進展。比如發現員工工作能力欠缺之處,制定相應行動方針,幫助員工為自己的工作職能獲取必要的技能,並承擔必要的責任。

2.權力不是職位給的,而是員工給的

管理者無疑是有權力者,可他的權力來自哪裡?在我們大部分人的意識中,權力是職位賦予的,因為公司的規章制度裡有下級服從上級的管理。

但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一個部門的主管被架空,雖然是主管之位,有權力向下屬分配工作,但是部門裡沒有一個人配合他。這個時候,他仍然是主管,是管理者,但他並沒有權力。

系統組織理論創始人切斯特·巴納德,在《經理的職能》一書中提出了“權力接受論”:

一個指令只有被接受了,這個權力才能成立;如果不被接受,這個權力就被拒絕了。也就是說,一項指令是否具有權力,決定於指令的接受者,而不是指令的發佈者。”

所以,權力不是職位給的,而是員工給的。職位,說白只是管理者從員工那裡獲得權力的工具而已。

沒有不能幹的員工,只有不行的領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權力本質上是一種影響力,一種讓別人自願接受你的影響的能力。管理者想要從員工這裡獲得權力,可以使用職位給予的三個壓力型工具:法定權、獎賞權、懲罰權,或者你修煉得來的兩個動力型工具:專家權,表率權,這就涉及到具體的管理方法了,我們今後再具體細說。

3.領導不是用來搶功的,而是用來攬過的

除了領導能力不行之外,“功勞全是領導的,錯誤全是員工的”這樣的吐槽,也比比皆是。

的確,這種現象在職場中非常常見,尤其是很多初為管理者的人,經常為了“功勞屬於誰,錯誤怪罪誰”的問題,與下屬爭吵不休。

其實,從員工成為管理者,首先要放下自己的“個人英雄主義”,雖然你很有可能是因為個人能力出眾才成為管理者。但你此時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轉變,你已經不是團隊的成員,沒有再必要爭取那個“優秀個人獎”,你成為了團隊的負責人和教練,你的職責是讓你的團隊,幫你去爭取那個“優秀團體獎”。

此外,成為了管理者,也就擁有了相應的權力,而權力往往伴隨著責任,該承擔責任的時候,就需要勇敢的站出來擔責。只有這樣,你與員工的關係,才會從“你們”“他們”變為“我們”。

4.苦勞沒有功勞大

我們常常會聽有些人說,“我雖然沒有功勞,但是我也有苦勞啊。”

功勞和苦勞確實也是管理者面臨的一大難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能只關注自己的付出,但並不在意付出的效果如何。

沒有不能幹的員工,只有不行的領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但當我們成為管理者之後,我們的思維就要上升一個臺階,苦勞雖然值得鼓掌,但是功勞更值得被尊敬和付錢。因為企業是以盈利為目標的,大家只有苦勞,而沒有功勞,企業如何存活下去呢?當生存都有問題的時候,誰還在乎你付出的多不多,在意的是你能帶來什麼效益。

所以,管理層本質就是執行層,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命必達,對績效負責,讓有功勞的人獲得更多的報酬和榮譽。

在每個企業或團隊之中,都存在一些有苦勞沒功勞的人,當他們阻礙了團隊的發展和進步,必要的時候還是要狠心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不是管理者沒有感情,而是要為更多的人負責。

3、如何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除了轉換角色,更新觀念,還可以通過一些管理方法論來提升我們的管理水平,幫助我們更好的處理與員工的關係,一起達成管理目標。

1.任務分解

管理者其實是一個上傳下達的角色,就是把公司要求的目標,變成員工可執行的任務。

但“上傳下達”這個過程絕不是機械的“複製粘貼”,把公司的目標告訴員工就行了,而是要加入主觀能動性的創作——“翻譯”這個過程,把結果翻譯成實現結果的過程。

很多領導喜歡把任務直接告訴給員工,至於怎麼做,沒有說。如果只是起到一個傳聲筒的作用,那麼企業是沒有必要再設置這麼一個管理崗位,老闆可以直接當著全體人的面宣佈工作目標和任務。

管理者是這個團隊的帶頭人,是要帶著大家一起完成目標,而不是僅僅下達命令即可,更重要的幫助大家理解“如何完成”這個步驟,然後共同奮進推進目標達成。

沒有不能幹的員工,只有不行的領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目標如何完成”也就是任務分解,就是把“目標”翻譯成“任務”。一般來說,可以從空間的維度分解,從目標到任務,從任務到工作,從工作到日常活動;也可以從時間的維度分解,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階段性目標,不斷調整方法、激勵團隊。

2.知人善用

管理最終都是要落到人的身上。有的時候,儘管我們的管理理念再先進,任務安排再合理,但有的人就是做不好這件事,說白了也就是不適合這個崗位。

所以,知人善用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管理者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要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優點。

想要做到知人善用,就要理解人與人之間事不一樣的,同一個隨著時間發展也會變得不一樣,他和老闆、同事的匹配性等,也會影響表現。

馬謖與其兄馬良從荊州就開始追隨諸葛亮,諸葛亮十分賞識他的才華,把他作為參軍出兵守街亭。馬謖不能說是無才的人,但把他放在錯誤的位置,就會犯下致命的錯誤。因人不同,馬謖常和諸葛亮談論軍事,其實更適合做軍師,而不是大將。因時不同,在荊州讀書的馬謖,和跟隨諸葛亮到蜀地為官的馬謖,已然不同。因地不同,和諸葛亮在一起,馬謖還是能聽進他人的意見;但鎮守街亭的時候,馬謖卻將王平的意見置之不理,最終一意孤行,痛失街亭。

沒有不能幹的員工,只有不行的領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在實際管理中,我們可以通過團隊角色測試的方法,幫助管理者快速定位人才的屬性,通過科學測試,判斷員工適合做什麼崗位,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減少用錯人,降低人才培育成本。

3.反求諸己

現實工作中,一帆風順不可能時時有,更多的是一些層不出窮的問題。當問題出現了,作為管理者,是從員工身上找原因,還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呢?

很多管理者都把原因歸咎於員工,總覺得“這一屆員工不行”,拖了自己的後腿。但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要做到反求諸己,就是從所有的問題中,找到自身的原因。

就像一些家長,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看書,整天看電視玩手機,每天逼著孩子看書。結果當孩子好不容易拿出書來學習了,家長卻在旁邊一躺,掏出手機悠哉悠哉玩起來。如果你是孩子,你還願意看書嗎?

管理也是如此,從來沒有“你應該怎麼樣”,更沒有“他應該怎麼樣”,只有“我應該怎麼樣”。最好的管理者首先是管理自己,最好的管理者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別人,我們只能通過改變自己的方式間接影響和改變他人。

沒有不能幹的員工,只有不行的領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我們沒有資格要求別人改變,只有他自己想改變,才是有意義的。如何讓別人改變呢?首先就是要自己先做到。好的管理者往往都是以身作則,不單是為了激勵員工,更關鍵的是懂得如何反求諸己,知道人本身是不可管的,從而用督促自己達到管理別人的目的。

4.與下屬保持親密有間的關係

有個朋友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成為了領導。但是還沒有高興幾天,他就發現自己曾經關係不錯的老同事,與自己越來越疏遠了,這讓他很是苦惱。

但這並沒有太過苦惱的,因為員工與領導的關係本身就是親密有間的。領導與下屬之間若是沒有距離感的話,領導決策過分依某幾個人,從而使這些人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利,最後拉領導下水,後果是很危險的。比如,朴槿惠讓她的好友兼智囊崔順實參政,引發“閨蜜參政”風波,從而結束了自己的總統生涯,並失去了人生自由。

管理者要意識到,你一旦從員工成為經理,就被插上了“管理之刺”。權力和責任越大,管理之刺越密越長。保持和員工合適的距離,不冷漠、不無間、不偏袒,是管理者的必修之課。

沒有不能幹的員工,只有不行的領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總結:沒有不能幹的員工,只有不行的領導

管理就是指揮他人能用最好的辦法去工作。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管理者,但永遠缺乏優秀的管理者。從員工到管理者的轉變,不僅是崗位的提升,角色的轉變,更是理念和工作方法的轉變。

優秀管理者應具備的思維:

①領導不一定非要比員工強;

②權力不是職位給的,而是員工給的;

③領導不是用來搶功的,而是用來攬過的;

④苦勞沒有功勞大。

合理管理者應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①任務分解;

②知人善用;

③反求諸己;

④與下屬保持親密有間的關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