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會跳槽失敗,甚至越跳越慘?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瑞希

為什麼你會跳槽失敗,甚至越跳越慘?

01

你跳的是槽還是坑


陳彥博今年35歲,在一家民營企業做部門經理,他笑稱自己是個蒲公英:一陣風,說禿就禿。

他總覺得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的職位越來越尷尬。那麼多學歷比他高、精力比他旺盛的小年輕都虎視眈眈盯著他這經理的位置,他都快搖搖欲墜了。

轉機發生在去年九月,獵頭公司找到他,為他推薦了一個非常不錯的職位——一家民營企業集團的副總經理。

幾輪面試下來,陳彥博與老闆相談甚歡,最終如願以償地得到了那個職位。

薪水大漲,職位由經理變副總,陳彥博春風得意。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儘快在新東家站穩腳跟。

入職後,陳彥博才知道,他分管的那個部門經理,以前坐的是他的位置,由於業績沒達到老闆的預期,被降職使用,他不禁暗暗叫苦。

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做出點成績來,怎麼能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呢?

那陣子陳彥博像是著了魔,為了表現自己卓越的領導才能,他時時事事搶先。搶先到陪同老闆視察項目,竟然多次走在老闆前面,早早進入“一把手”的角色。

陳彥博打算引入阿米巴經營模式,讓第一線的每一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進而實現“全員參與經營”。這一想法,一經拋出,立刻遭到廣泛的質疑,有人甚至跟他拍了桌子。

一晃,三個月過去了,陳彥博的很多工作計劃都沒有開展起來,卻給自己樹了不少敵。他感覺工作越來越難推進了,不少人怨聲載道,他分管的很多事務陷入混亂的狀態。

年底,老闆找陳彥博談話,他明顯感覺到老闆對他的態度由欣賞轉變為厭棄。

與其說是談話,不如說是最後通牒。老闆明確告訴陳彥博:“再給你三個月時間,如果不能達到當初約定的目標,咱就散夥吧!”

陳彥博拍著胸脯打了保票。三個月期限很快到了,陳彥博仍然沒有達到老闆的預期,完敗。他引咎辭職。

這次失敗的跳槽經歷,給陳彥博的職業生涯塗上了灰色的一筆。

一是獵頭公司已經很少再為他推薦高管類職位,二是他重新求職時有公司做了背景調查,從他前任公司那並沒有獲得關於他的正面評價。

跳槽不慎如跳坑,陳彥博不得不走在繼續求職的路上。

陳彥博遇到的困境,很多職場人都經歷過。

跳槽進入新公司,或者轉崗進入新崗位,都面臨著快速適應新角色的難題。

有不少職場人,由於難以快速適應這種角色的轉變而導致跳槽失敗或者轉崗/轉型失敗。

通常人們會認為,一個人在職場的角色轉變失敗,是因為他遭遇了太多的困難。實際上,那些成功者遭遇的困難一點也不比失敗者少,甚至更多。

只是他們更清楚地知道,職場角色的轉變需要他們做什麼,怎樣才能快速適應而已。

為什麼你會跳槽失敗,甚至越跳越慘?

02

為什麼你會跳槽失敗

甚至越跳越慘


《哈佛商業評論》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調查對象是580位企業領導者。調查數據顯示,這些領導者的平均職場經歷為18.2年。

在這18.2年中,每一個人平均要經歷13.5次職場角色的轉變,也就是說每隔一年多就要經歷一次角色的轉變。

這組數據對於我們來說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實際上在快速發展變化的中國,職場人經歷的角色變化也非常普遍。這些變化疊加出我們今天職場的模樣。

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沃特金斯在《創始人》一書中提出:當你入職以後,在某一個時間點,你對新組織的貢獻值和消耗值相等,過了這個時間點,你就會為新組織貢獻淨價值,這個點就是損益平衡點。

對於職場人來說,能否成功地實現角色轉變,關鍵是看你能不能儘快的達到損益平衡點,為企業創造價值。

這點很好理解,一般新崗位都會有試用期,通常是3個月,這個試用期就是企業給你的到達損益平衡點的時間。

一個人在新崗位上最初3個月的成就,往往在很多程度上決定了他這次職業角色轉變的成敗。

陳彥博在最初的3個月不但沒有取得好看的業績,還因為不當的工作方法和改革論樹敵不少,雖然老闆又給了他一次機會,但他仍然沒有挽回局面,最後只好辭職走人。

所以,在新崗位的最初3個月,如果不能保證做出重大成績的話,最穩妥的辦法是要確保自己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勢頭。

為什麼你會跳槽失敗,甚至越跳越慘?

03

3個策略提升職場適應力

快速建立良好勢頭


怎樣才能在最初的3個月建立一個良好的勢頭呢?沃特金斯在《創始人》一書中提出了十大原則。以我經手的生涯諮詢個案來看,有3個原則,極具實操價值。

1、做好自我準備

做好自我準備,就是需要你在職業角色轉變時,明白自己要變成什麼類型的角色。

舉個例子。

我有一個老同事曉安,在公司做了6年市場開發後被調到分公司工程科負責工程管理。他在市場部時負責招投標,做事特別細緻。

到了工程科,他還是這種細緻入微的管理方式,凡事親力親為、指手畫腳。下面的老員工特別不服氣,多次挑戰他的權威。

不到3個月,他就撐不下去了,最後又調回了原部門。曉安和陳彥博的經歷很像,他們都用過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來支撐現在的自己,最終都倒在了角色轉變的路上。

所以,職場角色發生變化時,需要我們審視一下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思考一下過去和現在的角色在工作中的差別,基於這些差別做出相應的改進。

同時,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能力,基於角色需要,重建自己的能力結構。

很多人進入新崗位都會發現:無論你過去有過多深的職業積累,在一個全新的角色當中,你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這說明,新角色有很多需要你學習的東西。

這個學習的過程可能會讓你很焦慮,也經常會伴隨挫敗感。但是重新調整的能力結構,才能讓你有底氣面對新角色的挑戰。

2、通過溝通取得成功

沃特金斯教授指出:這裡的溝通,專門指主動與新上司溝通,因為他能決定你何時達到損益平衡點。

陳彥博很少與老闆深入溝通,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自顧自地想著通過推行“阿米巴”來迅速打造搶眼的工作成績。

但是,他並不清楚老闆內心的真實需求。所以,職場角色轉變了,你要能夠儘早從上司或老闆那裡知道他對你有什麼樣的具體要求。先滿足他們的需求,你就成功了一半。

為什麼你會跳槽失敗,甚至越跳越慘?

3、保障早期成功。

沃特金斯教授認為,你在新崗位上要取得早期成功,這樣才能讓團隊興奮起來、充滿活力,並幫你建立威信,讓你更快地達到損益平衡點。

想要取得早期成功,重要的是把關注點放在那些消耗最少、卻能產生明顯績效的事情上。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在你的若干項工作中,一定有一項工作屬於“槓桿事件”。做好這項工作,會使其他工作變得簡單甚至不再必要。

比如,我早年“空降”至某施工企業集團負責推進人力資源諮詢項目。當時,幾個項目同時推進,但是“績效管理”是“槓桿事件”,先把這件事推動起來,就是我的早期成功。

另外,在鎖定“槓桿事件”的時候,你需要注意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你認同不認同不要緊,要緊的是組織的認同。所以,你要積極關注上司或老闆最在意的事件,因為它們才是真正的槓桿事件。

沃特金斯說:每一個成功的職業生涯都由一系列成功的崗位組成,而每一個成功的崗位都從一個成功的轉變開始。

你做會計,便在演繹耐心細緻;你做領導,便在表演冷靜沉著;你創業做老闆,便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這些都是你角色的必需。

愛迪生說:一個人要先經過困難,然後踏入順境,才覺得受用,舒服。

所以,困難不是職場角色轉變的一段過渡期,而是整個職業生涯,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必須與它終生相處。

(應來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