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9、清代青花瓷:由於清代的窯溫控制工藝出現了一些變化,故明代溫潤的釉面,到了康熙則變成了明亮油膩的釉面。其釉面玻璃質感強,釉面平坦,沒有棕眼。在放大鏡下,氣泡透明、薄的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青花邊緣處,可以看見一些聚集的氣泡。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9、清代青花瓷:由於清代的窯溫控制工藝出現了一些變化,故明代溫潤的釉面,到了康熙則變成了明亮油膩的釉面。其釉面玻璃質感強,釉面平坦,沒有棕眼。在放大鏡下,氣泡透明、薄的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青花邊緣處,可以看見一些聚集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9、清代青花瓷:由於清代的窯溫控制工藝出現了一些變化,故明代溫潤的釉面,到了康熙則變成了明亮油膩的釉面。其釉面玻璃質感強,釉面平坦,沒有棕眼。在放大鏡下,氣泡透明、薄的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青花邊緣處,可以看見一些聚集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0、乾隆青花釉面:由於開始使用煤燒窯等其它原因,乾隆朝有的釉面呈現出“蕎麥地”。所謂“蕎麥地”,即指釉面中有很小很細的黑色煙塵浮現。當然,清代光緒的青花瓷也有這種情況,但那只是在很粗造的實用器中有體現,是不同的兩種類型。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9、清代青花瓷:由於清代的窯溫控制工藝出現了一些變化,故明代溫潤的釉面,到了康熙則變成了明亮油膩的釉面。其釉面玻璃質感強,釉面平坦,沒有棕眼。在放大鏡下,氣泡透明、薄的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青花邊緣處,可以看見一些聚集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0、乾隆青花釉面:由於開始使用煤燒窯等其它原因,乾隆朝有的釉面呈現出“蕎麥地”。所謂“蕎麥地”,即指釉面中有很小很細的黑色煙塵浮現。當然,清代光緒的青花瓷也有這種情況,但那只是在很粗造的實用器中有體現,是不同的兩種類型。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9、清代青花瓷:由於清代的窯溫控制工藝出現了一些變化,故明代溫潤的釉面,到了康熙則變成了明亮油膩的釉面。其釉面玻璃質感強,釉面平坦,沒有棕眼。在放大鏡下,氣泡透明、薄的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青花邊緣處,可以看見一些聚集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0、乾隆青花釉面:由於開始使用煤燒窯等其它原因,乾隆朝有的釉面呈現出“蕎麥地”。所謂“蕎麥地”,即指釉面中有很小很細的黑色煙塵浮現。當然,清代光緒的青花瓷也有這種情況,但那只是在很粗造的實用器中有體現,是不同的兩種類型。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1、光緒、民國的瓷釉:清末民國瓷器的釉面,從光緒的透明、大氣泡、玻璃質、棕眼很多的釉面,過渡到民國的白色釉,既沒油光,也沒有很大氣泡。

12、德化窯釉面:明代德化窯偏黃色,內紅色。清代偏青色。對光側視,釉面光潔沒有棕眼,這是區別其它瓷的一個特點。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9、清代青花瓷:由於清代的窯溫控制工藝出現了一些變化,故明代溫潤的釉面,到了康熙則變成了明亮油膩的釉面。其釉面玻璃質感強,釉面平坦,沒有棕眼。在放大鏡下,氣泡透明、薄的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青花邊緣處,可以看見一些聚集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0、乾隆青花釉面:由於開始使用煤燒窯等其它原因,乾隆朝有的釉面呈現出“蕎麥地”。所謂“蕎麥地”,即指釉面中有很小很細的黑色煙塵浮現。當然,清代光緒的青花瓷也有這種情況,但那只是在很粗造的實用器中有體現,是不同的兩種類型。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1、光緒、民國的瓷釉:清末民國瓷器的釉面,從光緒的透明、大氣泡、玻璃質、棕眼很多的釉面,過渡到民國的白色釉,既沒油光,也沒有很大氣泡。

12、德化窯釉面:明代德化窯偏黃色,內紅色。清代偏青色。對光側視,釉面光潔沒有棕眼,這是區別其它瓷的一個特點。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9、清代青花瓷:由於清代的窯溫控制工藝出現了一些變化,故明代溫潤的釉面,到了康熙則變成了明亮油膩的釉面。其釉面玻璃質感強,釉面平坦,沒有棕眼。在放大鏡下,氣泡透明、薄的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青花邊緣處,可以看見一些聚集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0、乾隆青花釉面:由於開始使用煤燒窯等其它原因,乾隆朝有的釉面呈現出“蕎麥地”。所謂“蕎麥地”,即指釉面中有很小很細的黑色煙塵浮現。當然,清代光緒的青花瓷也有這種情況,但那只是在很粗造的實用器中有體現,是不同的兩種類型。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1、光緒、民國的瓷釉:清末民國瓷器的釉面,從光緒的透明、大氣泡、玻璃質、棕眼很多的釉面,過渡到民國的白色釉,既沒油光,也沒有很大氣泡。

12、德化窯釉面:明代德化窯偏黃色,內紅色。清代偏青色。對光側視,釉面光潔沒有棕眼,這是區別其它瓷的一個特點。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3、漢代的青釉:漢代對窯溫掌握不好,同時陶紋與胎中雜質很多,因而漢代青瓷釉面多有燒出的大鼓包,另外漢代還有大面積流釉,這是特點。

14、原始青瓷:最早釉是草木灰飛落在瓷上,高溫燒結後形成一層很薄的釉汗。如用噴霧器噴上的一層霧氣一樣,這是早期釉的特點,後世沒有。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9、清代青花瓷:由於清代的窯溫控制工藝出現了一些變化,故明代溫潤的釉面,到了康熙則變成了明亮油膩的釉面。其釉面玻璃質感強,釉面平坦,沒有棕眼。在放大鏡下,氣泡透明、薄的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青花邊緣處,可以看見一些聚集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0、乾隆青花釉面:由於開始使用煤燒窯等其它原因,乾隆朝有的釉面呈現出“蕎麥地”。所謂“蕎麥地”,即指釉面中有很小很細的黑色煙塵浮現。當然,清代光緒的青花瓷也有這種情況,但那只是在很粗造的實用器中有體現,是不同的兩種類型。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1、光緒、民國的瓷釉:清末民國瓷器的釉面,從光緒的透明、大氣泡、玻璃質、棕眼很多的釉面,過渡到民國的白色釉,既沒油光,也沒有很大氣泡。

12、德化窯釉面:明代德化窯偏黃色,內紅色。清代偏青色。對光側視,釉面光潔沒有棕眼,這是區別其它瓷的一個特點。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3、漢代的青釉:漢代對窯溫掌握不好,同時陶紋與胎中雜質很多,因而漢代青瓷釉面多有燒出的大鼓包,另外漢代還有大面積流釉,這是特點。

14、原始青瓷:最早釉是草木灰飛落在瓷上,高溫燒結後形成一層很薄的釉汗。如用噴霧器噴上的一層霧氣一樣,這是早期釉的特點,後世沒有。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9、清代青花瓷:由於清代的窯溫控制工藝出現了一些變化,故明代溫潤的釉面,到了康熙則變成了明亮油膩的釉面。其釉面玻璃質感強,釉面平坦,沒有棕眼。在放大鏡下,氣泡透明、薄的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青花邊緣處,可以看見一些聚集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0、乾隆青花釉面:由於開始使用煤燒窯等其它原因,乾隆朝有的釉面呈現出“蕎麥地”。所謂“蕎麥地”,即指釉面中有很小很細的黑色煙塵浮現。當然,清代光緒的青花瓷也有這種情況,但那只是在很粗造的實用器中有體現,是不同的兩種類型。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1、光緒、民國的瓷釉:清末民國瓷器的釉面,從光緒的透明、大氣泡、玻璃質、棕眼很多的釉面,過渡到民國的白色釉,既沒油光,也沒有很大氣泡。

12、德化窯釉面:明代德化窯偏黃色,內紅色。清代偏青色。對光側視,釉面光潔沒有棕眼,這是區別其它瓷的一個特點。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3、漢代的青釉:漢代對窯溫掌握不好,同時陶紋與胎中雜質很多,因而漢代青瓷釉面多有燒出的大鼓包,另外漢代還有大面積流釉,這是特點。

14、原始青瓷:最早釉是草木灰飛落在瓷上,高溫燒結後形成一層很薄的釉汗。如用噴霧器噴上的一層霧氣一樣,這是早期釉的特點,後世沒有。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9、清代青花瓷:由於清代的窯溫控制工藝出現了一些變化,故明代溫潤的釉面,到了康熙則變成了明亮油膩的釉面。其釉面玻璃質感強,釉面平坦,沒有棕眼。在放大鏡下,氣泡透明、薄的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青花邊緣處,可以看見一些聚集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0、乾隆青花釉面:由於開始使用煤燒窯等其它原因,乾隆朝有的釉面呈現出“蕎麥地”。所謂“蕎麥地”,即指釉面中有很小很細的黑色煙塵浮現。當然,清代光緒的青花瓷也有這種情況,但那只是在很粗造的實用器中有體現,是不同的兩種類型。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1、光緒、民國的瓷釉:清末民國瓷器的釉面,從光緒的透明、大氣泡、玻璃質、棕眼很多的釉面,過渡到民國的白色釉,既沒油光,也沒有很大氣泡。

12、德化窯釉面:明代德化窯偏黃色,內紅色。清代偏青色。對光側視,釉面光潔沒有棕眼,這是區別其它瓷的一個特點。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3、漢代的青釉:漢代對窯溫掌握不好,同時陶紋與胎中雜質很多,因而漢代青瓷釉面多有燒出的大鼓包,另外漢代還有大面積流釉,這是特點。

14、原始青瓷:最早釉是草木灰飛落在瓷上,高溫燒結後形成一層很薄的釉汗。如用噴霧器噴上的一層霧氣一樣,這是早期釉的特點,後世沒有。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陶瓷鑑定十二講 第五講 看釉

我們這裡所說的看釉方法,主要指的是平常我們看釉所用的工具。這其中包括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照明的放大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等。

釉,也稱作釉汁,釉漿、釉藥,是附在陶瓷表面玻璃質的薄層。我們鑑定時通常看的是釉水也可以稱之為釉面。它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自商代起的原始瓷上就有出現,釉面的特徵也是我們鑑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品類的製品,因其工藝的不同,窯具的不同,從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特徵各異的釉面。

釉面給人主要的外在感覺是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就在這個薄層中,由釉層裡的汽泡,因不同密度、厚度、數量、大小而形成的釉面,給人全然不同感覺和外在的特徵。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開片,釉面薄,胎體厚,經過長時間這麼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後,由於釉面和胎體的膨脹係數不同。因而形成了自然大小不一的裂紋,俗稱開片。一般分下面兩種情況:

● 人為開片:最初是作為一種缺陷出現的。即出窯時經過由高溫到驟冷,胎和釉厚度不同,所以伸縮比不同,瞬間拉成無數道裂紋。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但窯工後來發現,其中有些裂紋形成的非常有藝術性,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陶瓷上極佳的裝飾。之後,為了掌握形成這種具有觀賞性裂紋的方法,慢慢衍生出對裂紋大小、多少以及走向等規律的研究,使之人為產生開片。逐漸成為一門陶瓷裝飾藝術。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 自然開片:老窯器由於胎釉厚度差別太大,在千百年的冷熱變化中,所形成的自然裂紋。作為高古瓷器,釉面一般都很薄,因為石灰釉流動性很大,所以高古器一般都會有開片。且這種開片出土後如果不用,還會產生新的開片和崩釉。因而鑑定老窯器的特徵,開片都有土蝕。開片兩邊有土蝕,開片溝有變寬,開片四周每片釉上有金鱗狀的小片。同時這裡要提醒各位藏友注意的是,還會產生新開的片。釉面新仿的,就是出窯時人為造成,所以開片才一樣深淺。著色做舊時,所有開片內漫的色要麼一樣,要麼就是都沒有色進入,釉面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2、釉面開片:裂縫有的地方很寬。由於釉面和胎體澎脹係數不一樣,收縮比不一樣,故而老窯器釉面有些地方的開片裂縫很寬,甚至出現崩裂,不會是全器通體一樣寬。所以說老窯器的釉面開片寬度大小不一,而新仿的則會一模一樣。

3、釉面的氣泡破損,形成連片的棕眼:在燒製過程中,由於釉層中的氣泡在釉面凝固時沒有穿出去,便在釉層中的氣泡處形成了最薄的位置。所以老窯器在土層中腐蝕後,氣泡處最易形成腐蝕穿孔,這也就是我們在放大鏡下所看到的小棕眼。棕眼中又容易聚集酸鹼,故而進一步形成土蝕擴大,以棕眼為開端發展連片。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徵,幫我們區分新仿用的酸鹼腐蝕特徵了。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4、影青釉面,氣泡大而疏:影青瓷由於氣泡大而稀疏,容易形成透明、玻璃質感強的特點。相反,若是釉面氣泡小而密集,就會形成潤澤如玉的質感。宋代的影青瓷質還有一部分是石灰釉,因而釉面薄清透亮,多半能透視胎體。這種釉釉面比較軟,劃痕多,側視時可以看到不少突起的小“痱子”。在燒製過程中,有些氣泡破裂後,吸入窯中黑灰而形成黑點。而少數氣泡密集度過於集中時,則會在放大鏡下呈現出有如一團絮狀物的形態。土浸的黃色土蝕有時在釉下形成固體後擴散。這些都是影青釉面的特徵,而新仿的則沒有上述特徵,聲音很硬。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5、宋代的吉州窯、建窯,黑釉的釉面沒有玻璃質。吉州窯有的象有很多細皺紋的漆皮一樣,有的則完全是磨砂質。建窯中有一種釉面,開片非常的平滑、細膩。分佈在醬黑色的厚釉上,斑紋就像是蛇爬過留下的痕跡一般。還有一種醬釉,流動感很強。雖說新仿也有流動的感覺,但硬度高棕眼也多。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6、宋代磁州窯等北方窯的白釉,由於一般都有化妝土再施以釉面裝飾,特點就是白釉釉面混濁,看不到氣泡,質感有點的象白油漆,發灰髮黃。黑釉細看則如生了鏽的鐵鏽色,很多結巴下陷。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7、宋代龍泉瓷釉:龍泉釉是一種青釉,是石灰鹼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小,因而可以多層上釉。宋代龍泉釉可以做到薄胎厚釉,好的甚至數十層。宋龍泉釉面表現出的是潤滑如玉的質感,非常柔和不開片。到元代和明代後,釉層越來越少,因而逐漸亮起來,也可以看見氣泡,還能在放大鏡下看到,如桔皮一樣的皺紋。現代仿的龍泉釉硬度高,亮度透明度高,並伴隨有很大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8、明代的青花瓷釉面:從明代的白釉開始,崇尚玉石的滋潤,所以明代青花的氣泡非常細小,同樣也非常的密集。釉面呈現青白色,在放大鏡下側視其高光部位,可見凸出的、密密麻麻的點。這種情況一直到清初才戛然而止。這是鑑定明清時代劃分的分界線。現在仿的明青花瓷幾乎可以亂真,但仿的青花釉面如果沒有光潤如玉的明代特徵,只有用打磨的方法,但打磨又會留下其它的特徵。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在側位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不是密集的痱子點,而是連片的皺紋,或是坦蕩平面。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9、清代青花瓷:由於清代的窯溫控制工藝出現了一些變化,故明代溫潤的釉面,到了康熙則變成了明亮油膩的釉面。其釉面玻璃質感強,釉面平坦,沒有棕眼。在放大鏡下,氣泡透明、薄的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青花邊緣處,可以看見一些聚集的氣泡。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0、乾隆青花釉面:由於開始使用煤燒窯等其它原因,乾隆朝有的釉面呈現出“蕎麥地”。所謂“蕎麥地”,即指釉面中有很小很細的黑色煙塵浮現。當然,清代光緒的青花瓷也有這種情況,但那只是在很粗造的實用器中有體現,是不同的兩種類型。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1、光緒、民國的瓷釉:清末民國瓷器的釉面,從光緒的透明、大氣泡、玻璃質、棕眼很多的釉面,過渡到民國的白色釉,既沒油光,也沒有很大氣泡。

12、德化窯釉面:明代德化窯偏黃色,內紅色。清代偏青色。對光側視,釉面光潔沒有棕眼,這是區別其它瓷的一個特點。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13、漢代的青釉:漢代對窯溫掌握不好,同時陶紋與胎中雜質很多,因而漢代青瓷釉面多有燒出的大鼓包,另外漢代還有大面積流釉,這是特點。

14、原始青瓷:最早釉是草木灰飛落在瓷上,高溫燒結後形成一層很薄的釉汗。如用噴霧器噴上的一層霧氣一樣,這是早期釉的特點,後世沒有。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陶瓷鑑定,釉色(一)

本文轉載自夏志鋼(武漢壺語堂博物館館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