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覺得秦朝用近百萬人造出來的長城無用呢?

唐朝 唐太宗 長城 秦朝 每天一歷史 2017-06-07

從古至今,修築長城,端賴“舉國體制”。“夫以秦始皇之強,帶甲四十萬,不能窺河西,乃築長城以分之。”(桓譚《新論》)“可變資本”四十萬,“不變資本”有多少?秦代以降,漢、隋及其間的北魏、北齊、北周等朝,都有興建,逮至明代,又一次創造了修築長城之高潮,存留於世的就是明長城。“舉國體制”往往與專制政體相聯繫。以“舉國體制”修築長城,就與帝王脫不了干係。國人談及史上有為之君,往往引用毛澤東詩句裡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在修築長城問題上,“秦皇”、“漢武”都是積極的推動者,至於“宋祖”,疆域不及幽燕,無險可憑,倒是挖了一些“地下長城”(二○○八年五月十八日《保定日報》)。倒是“唐宗”,在修築長城問題上,別具隻眼,特立獨行。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覺得秦朝用近百萬人造出來的長城無用呢?

長城既然是帝王的“保留項目”,讚頌長城也就成為官家的“專利”。只有作為社會良心的文人,才是批評貶低長城的主要群體。胡曾《長城》詩云:“祖舜宗堯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牆內,虛築防胡萬里城。”王翰著名的《飲馬長城窟行》有:“歸來飲馬長城窟,長城道傍多白骨。問之耆老何代人,雲是秦王築城卒。”大抵代表了民意的聲音。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覺得秦朝用近百萬人造出來的長城無用呢?

其實,貶低長城的並非都是在野的士人,被稱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就覺得長城無用,大唐帝國是在隋朝廢墟上建立的,李世民執政之初,鑑於隋煬帝楊廣“興眾百萬,北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綿亙千餘里,死者太半”(《隋書》卷二十四),大肆營造,虛耗民力的弊端,李世民告誡手下:“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唯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新唐書.李勣傳》)可見,李世民並未將長城看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他對長城的作用與意義評價並不積極。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突厥屢犯,邊患日亟,鑑於秦漢以來防禦匈奴的歷史經驗,朝廷官員不止一人,不止一次地向其建言,“請修古長城”。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覺得秦朝用近百萬人造出來的長城無用呢?

李世民認為:“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資治通鑑》唐紀九)在他看來,掃清外寇,消除邊患,締造和平,修築長城並不是正確選擇。他對群臣說:“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新唐書·李勣傳》)委派李勣,他看重的是“人才”;避免“勞民”,他重視的是“人心”。在他看來,人才與人心,與長城相比,作用更加強大而持久。事實也是如此,唐朝政權經過“貞觀之治”與“開元之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開放、最強大的國家,“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中古時代的中國,也只在唐朝首都長安呈現過。外敵的消除,國勢的昌盛,其所依靠的恰恰不是長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