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三次次全國性削藩,為何偏偏建文帝倒臺?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歷史上三次次全國性削藩,為何偏偏建文帝倒臺?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中國政治發展了幾千年,凡是統一的王朝必然面臨著本朝與外國如何處理關係、王侯如何與士官相處、中央與地方如何分權的問題。若是權力集中在統治核心,會造成地方貧弱,受到勢力侵擾的問題,若是權力分散在各個地方,又擔心一旦看管不住便自立為王,最後還是落了個亡國的後果。當然,作為皇帝情願地方積貧也不願意地方強大,地方政亂頻發,親自下令派將領去平定就好了,比如,宋朝皇帝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把地方的糧食、兵馬、錢庫都運到中央。皇帝手裡沒有實權,各項政策下達很有難度,所以皇帝上任後時機一到便是收割實權,其中,收取地方藩王的軍權可以說十分考驗帝王了。

歷史上三次次全國性削藩,為何偏偏建文帝倒臺?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我們先來看一下藩王的起源。在秦朝之前,中國沒有處於一統的背景下,奴隸制下中央政府為了管控疆域,便採取了分封諸王的政策。這個政策在當時是有利於政治穩固的,起到了很好的內尊王,外攘夷的作用,在這個政策下,夏商周分別存在了幾個世紀。但是成在藩王,敗在藩王。隨著時間的流逝,歷代帝王藩王的尊王意識逐漸淡化,實力強勁的同時野心也逐漸膨脹,改朝換代之事打著一個尊王攘夷的口號就能隨時爆發。可見,藩王的弊端隨之顯現,不過隨著秦國前幾千的各方面的飛速發展,社會生產力產生了可以適用於其的上層建築,廢除藩王建立一統成了大勢所趨。所以,秦王同意後,聽從宰相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化,設立機構,削藩一統局面逐漸形成。但是歷史總是一不可琢磨的軌跡前進著,朝代變遷之間,不同的君主根據自己不通的想法也實行過藩王制度,不過伴隨而來的還是削藩。所以,下面我們要涉及到的便是三次全國性削藩的事件,並且得出為什麼唯獨開國沒有多久政治本應穩固的朱允炆卻倒臺了。

歷史上三次次全國性削藩,為何偏偏建文帝倒臺?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第一次西漢定七國之亂。西漢實行郡王並行制,但是由於地方王族掌握軍權,其勢力漸漸壓過了士官勢力,實質上已經是分封制背景了。漢景帝手下大臣晁錯看到了藩王阻礙地方政治的弊端,所以極力主張削藩。皇帝也明白晁錯這個建議是有利於統治的,眼見各路藩王勢力見長,決定聽取建議先削奪吳國領地會稽和豫章兩個群。皇帝的第一步削藩便引起了各路往後的警惕,劉濞首先擺出了抗爭到底的架勢,更是聯合各路諸侯打著清理君王旁側奸臣晁錯、定邦安國的稱號作亂,為了先壓制住各路諸侯的叛亂,劉啟斬殺了晁錯。以晁錯的死不足以泯滅諸侯的反叛之心,反而會使得他們愈發囂張,時機一到,劉啟便命令周亞夫帶領數萬將士武力征服諸侯,耗時三個月。平定之後,趁機收取了諸侯的實權,除去地方的行政權和司法特權。

歷史上三次次全國性削藩,為何偏偏建文帝倒臺?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但是,漢景帝雖然收取了諸侯的權力,他們的稱號還在,保不齊會打著王室的名號壓制官員,所以,到了漢武帝時期,他頒佈的推恩令才真正解決了地方的藩王問題。地方王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逐個削弱。藩王問題就像一個巨大的隕石,若是處理不好便會壓得這個王朝寸步難行,若是處理得當,前進的自然順風順水。景帝與武帝兩個人共同在削藩問題上付出心力,才使得漢朝成為延續數百年的大王朝。後來無論大小王朝,都會有削藩和收權的事件發生。

歷史上三次次全國性削藩,為何偏偏建文帝倒臺?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秦王一改過去萬網林立的局面削王成功,西漢漢景帝壓制住七王叛亂使得國家走向正軌,但是為什麼唯獨在大統一日漸成熟的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卻失敗了呢?先看看明朝的藩王是怎麼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膝下多子而且收了很多義子,他知道開國不易,便想建立一個朱家天下的局面,所以便設立了藩王,並且給了他們兵權,原意是希望他們能夠保護首都的皇帝,在外能夠抵擋外敵,但是卻被下一任皇帝朱允炆打破了。由於太子離世,朱元璋便把皇位給了自己悉心培養的朱允炆。朱允炆也做出了許多值得借鑑的政策,比如他增強文官實力,壓制宦官勢力,一改祖父的重刑風格,走仁治風格等,出現了歷史上的“建文新政”。但是,朱允炆十分倚靠思想愚鈍的儒生,搭乘科舉考試的列車入仕,卻永遠也下不了車,缺乏實踐經驗,遇事混亂,只會紙上談兵。所以,朱允炆的智囊團是很拉後腿的。

歷史上三次次全國性削藩,為何偏偏建文帝倒臺?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朱允炆的削藩是奉行的由弱到強,起初十分順利,但是到燕王時候就沒這麼簡單了。燕王是眾王裡最性情像朱元璋的,同時個人實力、團體勢力是藩王裡最強的,朱棣聽到消息後,便加以防備,操練兵馬,擺明了自己不想歸降的意思。再說,他身邊還有一個怪和尚姚廣孝,姚廣孝行事詭變,極其鼓勵朱棣謀反。看來,朱允炆的智囊團與朱棣的智囊團實力就很懸殊。姚廣孝告訴朱棣可以打著清除君王旁側的名號出征,這一點和七王叛亂的噱頭一樣。朱棣早年間跟著父親南征北戰,戰場經驗自然不用說,而朝廷由於早年間清洗舊臣能用的人很少,便任用了耿炳文,第一戰朱棣勝出。後來,朱允炆調兵五十萬圍攻北平,朱棣採取姚廣孝的建議出其不意地兵鋒直指南京,朱棣可以說是把一切拋擲腦後,奔著皇位奔去,建文帝聽聞消息,由於大兵調往北平,手裡沒有大軍,只能割地求和。朱棣虎視皇城主位,而朱允炆在一場大火中失蹤。朱棣起兵藩王,自然以後也容不得藩王了。

朱允炆手下能臣寥寥,兵馬全盤而出沒有大局意識,這些都是朱棣取代朱允炆的原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