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李世民僅率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為何稱渭水之辱?

唐朝 唐太宗 渭河 頡利可汗 柳七公子侃歷史 2017-04-02

渭水之盟,李世民僅率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為何稱渭水之辱?

李世民與頡利可汗

“渭水之盟”,李世民威風凜凜只率6騎,現身渭水便橋,嚇退突厥十萬精銳。從此,大唐人民為他歡呼,這魄力,這膽識,霸主啊!可是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玄武門之後”不久,李淵宣佈退位,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

大家知道突厥一直是大唐人民的好朋友。這些年依靠來大唐周邊打劫,才過上富裕的生活。

渭水之盟,李世民僅率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為何稱渭水之辱?

圖片來自網絡

早在李淵太原起兵時,就是劉文靜出使突厥,向頡利可汗借來騎兵,才一路殺到長安,終結了隋朝。

但是,李淵要每年給突厥進貢稱臣,才能償還當初欠下的人情債。突厥吃大唐的喝大唐的習慣了,也絲毫不拿自己當外人,美女沒了,金銀財寶沒了,就來借,反正都是有借無還。

李世民登基好久了,也沒去孝敬他們,還脾氣不好,把來投石問路的執失思力給軟禁起來。這回突厥怒了親率十萬大軍兵臨渭水。

其實就是來跟李世民討要個說話?提醒他,不要忘本,大唐當初可是依靠突厥起家的。

渭水之盟,李世民僅率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為何稱渭水之辱?

渭水談判

突厥人不事勞作的,屢屢進犯唐境,也不是為了搶奪大唐疆土,每次來騷擾一下,李淵就會滿足他們,金銀財寶美女滿載而歸。

當時李世民才上位,國內的形勢還一派嚴峻,並無兵力來對抗突厥。他調集長安周邊的兵力,只率房玄齡、高士廉、蕭禹等幾個文官等6騎上了渭水便橋。據說,突厥士兵一看李世民那氣場就嚇得扔下武器高喊大唐皇帝萬歲,然後旌旗散落,武器扔了一地。

渭水之盟,李世民僅率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為何稱渭水之辱?

圖片來自網絡

而後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就在便橋上進行了,友好的會晤,經過協商,達成兩國睦鄰友好協議,並在大臣們的圍觀下簽名蓋印,斬殺白馬立盟,永世交好。

可事實卻是,當時李世民才登基,國內政治形勢才穩定下來,國力貧弱,百姓都流離失所,他還沒有時間來恢復發展生產,富國強兵,如果這時和突厥硬拼或者撕破臉,那對大唐絕對沒有好果子吃。

渭水之盟,李世民僅率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為何稱渭水之辱?

圖片來自網絡

他傾盡國力,送了大量的金銀珠寶給突厥,當然也會軟下來說,一定會盡到稱臣的義務等等。

渭水之盟,其實就是渭水之辱。李世民這次表面是贏了,其實他受盡了屈辱,付出了慘重的經濟代價。

渭水之盟,李世民僅率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為何稱渭水之辱?

貞觀長歌之渭水談判

突厥忘了李世民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可以殺兄弒弟,逼父退位,他是一個為了權利不講親情的人,一句話,他是一個記仇的人。他只信槍桿子裡出政權,誰怕誰?現在突厥拿走了大唐多少,以後他一定會讓他雙倍給吐回來。

李世民是年方27歲,血氣方剛,意氣風發的新皇帝,但他很有頭腦,很聰明,實力不如別人的時候,他選擇了忍辱負重和低頭,為自己爭取時間,才會委曲求全。

渭水之盟,李世民僅率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為何稱渭水之辱?

圖片來自網絡

於是李世民發奮圖強,任用賢臣,開啟貞觀之治,恢復發展農業生產,增強國力。而且不惜一帝王之尊在宮內每天親訓兵士。他語重心長地和兵士們說:太平日子,朕親自教授你們挽弓射箭,當你們的教練,一旦突厥來犯,朕就當你們的統帥,率領你們上戰場。

貞觀三年60歲的李靖在定襄會戰中,大獲全勝。突厥完蛋,李世民一血前恥,大唐真的揚眉吐氣。

渭水之盟,李世民僅率6騎嚇退突厥十萬兵,為何稱渭水之辱?

李世民與大臣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