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猶疑不定

李淵開創唐朝靠的是機遇,如果沒有隋煬帝瞎折騰,天下大亂,或許李淵想起兵,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大亂後給了李淵的機會。在李淵打江山時,既有手下一幫能臣良將,也有他兒子的功勞。我們現在通過影視劇認為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很差,其實李建成在幫助父親開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李世民等兒子們,都為唐朝的建立出生入死。

"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猶疑不定

李淵開創唐朝靠的是機遇,如果沒有隋煬帝瞎折騰,天下大亂,或許李淵想起兵,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大亂後給了李淵的機會。在李淵打江山時,既有手下一幫能臣良將,也有他兒子的功勞。我們現在通過影視劇認為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很差,其實李建成在幫助父親開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李世民等兒子們,都為唐朝的建立出生入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淵當上皇帝后,按照“立長不立幼”的慣例,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同樣秦王李自成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李淵剛當皇帝不久,對兒子手中的兵力及實力,並未進行整合,於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便各自擁有自己人馬及手下將臣。

這種情況的出現,便給事變埋下隱患。因為李建成作為東宮太子,以後能繼位,他手下當然雲集一群東宮勢力。但面對弟弟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心裡當然不舒服。歷史上兄弟之爭的事太多了。因此在削弱李世民勢力上,李建成必然要做。

"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猶疑不定

李淵開創唐朝靠的是機遇,如果沒有隋煬帝瞎折騰,天下大亂,或許李淵想起兵,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大亂後給了李淵的機會。在李淵打江山時,既有手下一幫能臣良將,也有他兒子的功勞。我們現在通過影視劇認為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很差,其實李建成在幫助父親開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李世民等兒子們,都為唐朝的建立出生入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淵當上皇帝后,按照“立長不立幼”的慣例,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同樣秦王李自成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李淵剛當皇帝不久,對兒子手中的兵力及實力,並未進行整合,於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便各自擁有自己人馬及手下將臣。

這種情況的出現,便給事變埋下隱患。因為李建成作為東宮太子,以後能繼位,他手下當然雲集一群東宮勢力。但面對弟弟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心裡當然不舒服。歷史上兄弟之爭的事太多了。因此在削弱李世民勢力上,李建成必然要做。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在李建成眼裡,李世民手下有兩人最為厲害,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李建成與李元吉不斷拉攏李世民手下人到東宮,如果拉攏不成就採取陷害的方式,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此二人跟隨李世民很久,李世民與屬下大臣的建立的感情不得不說很牢固。李建成拉攏不成,就在李淵面前陷害房杜二人,致使房杜二人被李淵下放地方任職。

"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猶疑不定

李淵開創唐朝靠的是機遇,如果沒有隋煬帝瞎折騰,天下大亂,或許李淵想起兵,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大亂後給了李淵的機會。在李淵打江山時,既有手下一幫能臣良將,也有他兒子的功勞。我們現在通過影視劇認為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很差,其實李建成在幫助父親開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李世民等兒子們,都為唐朝的建立出生入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淵當上皇帝后,按照“立長不立幼”的慣例,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同樣秦王李自成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李淵剛當皇帝不久,對兒子手中的兵力及實力,並未進行整合,於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便各自擁有自己人馬及手下將臣。

這種情況的出現,便給事變埋下隱患。因為李建成作為東宮太子,以後能繼位,他手下當然雲集一群東宮勢力。但面對弟弟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心裡當然不舒服。歷史上兄弟之爭的事太多了。因此在削弱李世民勢力上,李建成必然要做。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在李建成眼裡,李世民手下有兩人最為厲害,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李建成與李元吉不斷拉攏李世民手下人到東宮,如果拉攏不成就採取陷害的方式,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此二人跟隨李世民很久,李世民與屬下大臣的建立的感情不得不說很牢固。李建成拉攏不成,就在李淵面前陷害房杜二人,致使房杜二人被李淵下放地方任職。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基本都走光了,只剩下大舅哥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的輔佐之臣快走光了,自身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我誓死不離開京城,希望大王及早日定下計策。”

長孫無忌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因為形勢很嚴峻,李建成的目的就是削弱李世民,為自己繼位後減少麻煩。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都勸李世民定下決心,他們寧可死也要為李世民爭位。

"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猶疑不定

李淵開創唐朝靠的是機遇,如果沒有隋煬帝瞎折騰,天下大亂,或許李淵想起兵,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大亂後給了李淵的機會。在李淵打江山時,既有手下一幫能臣良將,也有他兒子的功勞。我們現在通過影視劇認為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很差,其實李建成在幫助父親開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李世民等兒子們,都為唐朝的建立出生入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淵當上皇帝后,按照“立長不立幼”的慣例,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同樣秦王李自成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李淵剛當皇帝不久,對兒子手中的兵力及實力,並未進行整合,於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便各自擁有自己人馬及手下將臣。

這種情況的出現,便給事變埋下隱患。因為李建成作為東宮太子,以後能繼位,他手下當然雲集一群東宮勢力。但面對弟弟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心裡當然不舒服。歷史上兄弟之爭的事太多了。因此在削弱李世民勢力上,李建成必然要做。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在李建成眼裡,李世民手下有兩人最為厲害,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李建成與李元吉不斷拉攏李世民手下人到東宮,如果拉攏不成就採取陷害的方式,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此二人跟隨李世民很久,李世民與屬下大臣的建立的感情不得不說很牢固。李建成拉攏不成,就在李淵面前陷害房杜二人,致使房杜二人被李淵下放地方任職。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基本都走光了,只剩下大舅哥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的輔佐之臣快走光了,自身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我誓死不離開京城,希望大王及早日定下計策。”

長孫無忌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因為形勢很嚴峻,李建成的目的就是削弱李世民,為自己繼位後減少麻煩。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都勸李世民定下決心,他們寧可死也要為李世民爭位。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此時李世民猶疑不定,他何嘗不想殺掉哥哥李建成,自己當太子將來繼位。但此時李世民勢力已經嚴重受挫,如果起兵根本不是李建成的對手。但如果起兵不成功就是謀反之罪,他必死無疑。但坐以待斃的危險也很大,將來或許下場更慘。因此,“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處於猶疑不定的狀態。

最後如果不是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苦苦相勸,恐怕李世民還定不下決心。

"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猶疑不定

李淵開創唐朝靠的是機遇,如果沒有隋煬帝瞎折騰,天下大亂,或許李淵想起兵,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大亂後給了李淵的機會。在李淵打江山時,既有手下一幫能臣良將,也有他兒子的功勞。我們現在通過影視劇認為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很差,其實李建成在幫助父親開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李世民等兒子們,都為唐朝的建立出生入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淵當上皇帝后,按照“立長不立幼”的慣例,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同樣秦王李自成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李淵剛當皇帝不久,對兒子手中的兵力及實力,並未進行整合,於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便各自擁有自己人馬及手下將臣。

這種情況的出現,便給事變埋下隱患。因為李建成作為東宮太子,以後能繼位,他手下當然雲集一群東宮勢力。但面對弟弟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心裡當然不舒服。歷史上兄弟之爭的事太多了。因此在削弱李世民勢力上,李建成必然要做。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在李建成眼裡,李世民手下有兩人最為厲害,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李建成與李元吉不斷拉攏李世民手下人到東宮,如果拉攏不成就採取陷害的方式,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此二人跟隨李世民很久,李世民與屬下大臣的建立的感情不得不說很牢固。李建成拉攏不成,就在李淵面前陷害房杜二人,致使房杜二人被李淵下放地方任職。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基本都走光了,只剩下大舅哥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的輔佐之臣快走光了,自身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我誓死不離開京城,希望大王及早日定下計策。”

長孫無忌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因為形勢很嚴峻,李建成的目的就是削弱李世民,為自己繼位後減少麻煩。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都勸李世民定下決心,他們寧可死也要為李世民爭位。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此時李世民猶疑不定,他何嘗不想殺掉哥哥李建成,自己當太子將來繼位。但此時李世民勢力已經嚴重受挫,如果起兵根本不是李建成的對手。但如果起兵不成功就是謀反之罪,他必死無疑。但坐以待斃的危險也很大,將來或許下場更慘。因此,“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處於猶疑不定的狀態。

最後如果不是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苦苦相勸,恐怕李世民還定不下決心。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大臣動搖

但當李世民定下決心,決定設計殺李建成、李元吉等太子勢力時。手下沒人不行,於是李世民開始再次召集那些被李建成支走的大臣,其中房玄齡、杜如晦必須要來,因為兩人都是李世民信賴而且倚重的大臣。

其實房玄齡最能看清當時形勢的,他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否則就沒機會了。但李世民那時還在猶豫之中。後來李淵下旨讓房杜二個到外地任職,他們不得不去。

"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猶疑不定

李淵開創唐朝靠的是機遇,如果沒有隋煬帝瞎折騰,天下大亂,或許李淵想起兵,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大亂後給了李淵的機會。在李淵打江山時,既有手下一幫能臣良將,也有他兒子的功勞。我們現在通過影視劇認為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很差,其實李建成在幫助父親開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李世民等兒子們,都為唐朝的建立出生入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淵當上皇帝后,按照“立長不立幼”的慣例,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同樣秦王李自成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李淵剛當皇帝不久,對兒子手中的兵力及實力,並未進行整合,於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便各自擁有自己人馬及手下將臣。

這種情況的出現,便給事變埋下隱患。因為李建成作為東宮太子,以後能繼位,他手下當然雲集一群東宮勢力。但面對弟弟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心裡當然不舒服。歷史上兄弟之爭的事太多了。因此在削弱李世民勢力上,李建成必然要做。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在李建成眼裡,李世民手下有兩人最為厲害,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李建成與李元吉不斷拉攏李世民手下人到東宮,如果拉攏不成就採取陷害的方式,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此二人跟隨李世民很久,李世民與屬下大臣的建立的感情不得不說很牢固。李建成拉攏不成,就在李淵面前陷害房杜二人,致使房杜二人被李淵下放地方任職。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基本都走光了,只剩下大舅哥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的輔佐之臣快走光了,自身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我誓死不離開京城,希望大王及早日定下計策。”

長孫無忌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因為形勢很嚴峻,李建成的目的就是削弱李世民,為自己繼位後減少麻煩。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都勸李世民定下決心,他們寧可死也要為李世民爭位。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此時李世民猶疑不定,他何嘗不想殺掉哥哥李建成,自己當太子將來繼位。但此時李世民勢力已經嚴重受挫,如果起兵根本不是李建成的對手。但如果起兵不成功就是謀反之罪,他必死無疑。但坐以待斃的危險也很大,將來或許下場更慘。因此,“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處於猶疑不定的狀態。

最後如果不是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苦苦相勸,恐怕李世民還定不下決心。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大臣動搖

但當李世民定下決心,決定設計殺李建成、李元吉等太子勢力時。手下沒人不行,於是李世民開始再次召集那些被李建成支走的大臣,其中房玄齡、杜如晦必須要來,因為兩人都是李世民信賴而且倚重的大臣。

其實房玄齡最能看清當時形勢的,他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否則就沒機會了。但李世民那時還在猶豫之中。後來李淵下旨讓房杜二個到外地任職,他們不得不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派長孫無忌祕密前往祕召房玄齡等人,但房玄齡與杜如晦見到長孫無忌後,兩人都不願回李世民那裡,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陛下敕書的旨意,我們不敢違抗,如果回去私見大王,必然是死罪,因此不敢接受大王的祕召。”

李世民聽說房杜二人不願回來,非常生氣,他對尉遲恭說:“房玄齡、杜如晦難道要背叛我嗎!”說完,他把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你去了解一下,如房杜二人真不願回來,立即砍下他的頭回來見我!” 尉遲敬德與與長孫無忌一起對房玄齡等人說:“大王已經定下決心和計劃,希望諸位與大王共謀大事!”房玄齡是一個聰明人,他一看這架勢,不去也得死,不如去尋找一個生的機會。

"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猶疑不定

李淵開創唐朝靠的是機遇,如果沒有隋煬帝瞎折騰,天下大亂,或許李淵想起兵,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大亂後給了李淵的機會。在李淵打江山時,既有手下一幫能臣良將,也有他兒子的功勞。我們現在通過影視劇認為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很差,其實李建成在幫助父親開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李世民等兒子們,都為唐朝的建立出生入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淵當上皇帝后,按照“立長不立幼”的慣例,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同樣秦王李自成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李淵剛當皇帝不久,對兒子手中的兵力及實力,並未進行整合,於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便各自擁有自己人馬及手下將臣。

這種情況的出現,便給事變埋下隱患。因為李建成作為東宮太子,以後能繼位,他手下當然雲集一群東宮勢力。但面對弟弟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心裡當然不舒服。歷史上兄弟之爭的事太多了。因此在削弱李世民勢力上,李建成必然要做。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在李建成眼裡,李世民手下有兩人最為厲害,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李建成與李元吉不斷拉攏李世民手下人到東宮,如果拉攏不成就採取陷害的方式,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此二人跟隨李世民很久,李世民與屬下大臣的建立的感情不得不說很牢固。李建成拉攏不成,就在李淵面前陷害房杜二人,致使房杜二人被李淵下放地方任職。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基本都走光了,只剩下大舅哥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的輔佐之臣快走光了,自身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我誓死不離開京城,希望大王及早日定下計策。”

長孫無忌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因為形勢很嚴峻,李建成的目的就是削弱李世民,為自己繼位後減少麻煩。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都勸李世民定下決心,他們寧可死也要為李世民爭位。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此時李世民猶疑不定,他何嘗不想殺掉哥哥李建成,自己當太子將來繼位。但此時李世民勢力已經嚴重受挫,如果起兵根本不是李建成的對手。但如果起兵不成功就是謀反之罪,他必死無疑。但坐以待斃的危險也很大,將來或許下場更慘。因此,“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處於猶疑不定的狀態。

最後如果不是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苦苦相勸,恐怕李世民還定不下決心。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大臣動搖

但當李世民定下決心,決定設計殺李建成、李元吉等太子勢力時。手下沒人不行,於是李世民開始再次召集那些被李建成支走的大臣,其中房玄齡、杜如晦必須要來,因為兩人都是李世民信賴而且倚重的大臣。

其實房玄齡最能看清當時形勢的,他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否則就沒機會了。但李世民那時還在猶豫之中。後來李淵下旨讓房杜二個到外地任職,他們不得不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派長孫無忌祕密前往祕召房玄齡等人,但房玄齡與杜如晦見到長孫無忌後,兩人都不願回李世民那裡,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陛下敕書的旨意,我們不敢違抗,如果回去私見大王,必然是死罪,因此不敢接受大王的祕召。”

李世民聽說房杜二人不願回來,非常生氣,他對尉遲恭說:“房玄齡、杜如晦難道要背叛我嗎!”說完,他把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你去了解一下,如房杜二人真不願回來,立即砍下他的頭回來見我!” 尉遲敬德與與長孫無忌一起對房玄齡等人說:“大王已經定下決心和計劃,希望諸位與大王共謀大事!”房玄齡是一個聰明人,他一看這架勢,不去也得死,不如去尋找一個生的機會。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房杜等重臣回來後,李世民發動政變底氣越來越足了,既有出謀劃策的大臣,又有能戰敢戰的大將。這才促成了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恐怕連消息都未得到。

對於房杜二人的猶豫動搖,可以理解,畢竟政變之事是大事,當時李建成是太子,如果謀反不成就是死罪。因此房杜二人為了保命,也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

另外,從當時的形勢看,李建成的勢力很強大,李世民根本鬥不過李建成,除非用陰招。種種情況表明房杜二人當時要自己的安危著想。

"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猶疑不定

李淵開創唐朝靠的是機遇,如果沒有隋煬帝瞎折騰,天下大亂,或許李淵想起兵,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大亂後給了李淵的機會。在李淵打江山時,既有手下一幫能臣良將,也有他兒子的功勞。我們現在通過影視劇認為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很差,其實李建成在幫助父親開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李世民等兒子們,都為唐朝的建立出生入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淵當上皇帝后,按照“立長不立幼”的慣例,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同樣秦王李自成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李淵剛當皇帝不久,對兒子手中的兵力及實力,並未進行整合,於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便各自擁有自己人馬及手下將臣。

這種情況的出現,便給事變埋下隱患。因為李建成作為東宮太子,以後能繼位,他手下當然雲集一群東宮勢力。但面對弟弟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心裡當然不舒服。歷史上兄弟之爭的事太多了。因此在削弱李世民勢力上,李建成必然要做。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在李建成眼裡,李世民手下有兩人最為厲害,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李建成與李元吉不斷拉攏李世民手下人到東宮,如果拉攏不成就採取陷害的方式,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此二人跟隨李世民很久,李世民與屬下大臣的建立的感情不得不說很牢固。李建成拉攏不成,就在李淵面前陷害房杜二人,致使房杜二人被李淵下放地方任職。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基本都走光了,只剩下大舅哥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的輔佐之臣快走光了,自身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我誓死不離開京城,希望大王及早日定下計策。”

長孫無忌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因為形勢很嚴峻,李建成的目的就是削弱李世民,為自己繼位後減少麻煩。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都勸李世民定下決心,他們寧可死也要為李世民爭位。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此時李世民猶疑不定,他何嘗不想殺掉哥哥李建成,自己當太子將來繼位。但此時李世民勢力已經嚴重受挫,如果起兵根本不是李建成的對手。但如果起兵不成功就是謀反之罪,他必死無疑。但坐以待斃的危險也很大,將來或許下場更慘。因此,“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處於猶疑不定的狀態。

最後如果不是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苦苦相勸,恐怕李世民還定不下決心。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大臣動搖

但當李世民定下決心,決定設計殺李建成、李元吉等太子勢力時。手下沒人不行,於是李世民開始再次召集那些被李建成支走的大臣,其中房玄齡、杜如晦必須要來,因為兩人都是李世民信賴而且倚重的大臣。

其實房玄齡最能看清當時形勢的,他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否則就沒機會了。但李世民那時還在猶豫之中。後來李淵下旨讓房杜二個到外地任職,他們不得不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派長孫無忌祕密前往祕召房玄齡等人,但房玄齡與杜如晦見到長孫無忌後,兩人都不願回李世民那裡,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陛下敕書的旨意,我們不敢違抗,如果回去私見大王,必然是死罪,因此不敢接受大王的祕召。”

李世民聽說房杜二人不願回來,非常生氣,他對尉遲恭說:“房玄齡、杜如晦難道要背叛我嗎!”說完,他把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你去了解一下,如房杜二人真不願回來,立即砍下他的頭回來見我!” 尉遲敬德與與長孫無忌一起對房玄齡等人說:“大王已經定下決心和計劃,希望諸位與大王共謀大事!”房玄齡是一個聰明人,他一看這架勢,不去也得死,不如去尋找一個生的機會。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房杜等重臣回來後,李世民發動政變底氣越來越足了,既有出謀劃策的大臣,又有能戰敢戰的大將。這才促成了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恐怕連消息都未得到。

對於房杜二人的猶豫動搖,可以理解,畢竟政變之事是大事,當時李建成是太子,如果謀反不成就是死罪。因此房杜二人為了保命,也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

另外,從當時的形勢看,李建成的勢力很強大,李世民根本鬥不過李建成,除非用陰招。種種情況表明房杜二人當時要自己的安危著想。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未殺原因

如果從忠誠的角度看,房杜二人忠誠度顯然無法與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相比。但為什麼“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沒有收拾房杜二人,反而繼續重用房杜二人呢?

一是房杜二人的能力確實很厲害,李世民當皇帝,唐朝建設與發展離不開房杜二人,就連李淵都曾評價房玄齡:“此人深解機宜,可以委以重任。每當替秦王陳說事務,他能瞭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面對面說話。”這樣評價能看出房玄齡能力超凡。不用這樣的人可惜。

"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猶疑不定

李淵開創唐朝靠的是機遇,如果沒有隋煬帝瞎折騰,天下大亂,或許李淵想起兵,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大亂後給了李淵的機會。在李淵打江山時,既有手下一幫能臣良將,也有他兒子的功勞。我們現在通過影視劇認為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很差,其實李建成在幫助父親開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李世民等兒子們,都為唐朝的建立出生入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淵當上皇帝后,按照“立長不立幼”的慣例,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同樣秦王李自成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李淵剛當皇帝不久,對兒子手中的兵力及實力,並未進行整合,於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便各自擁有自己人馬及手下將臣。

這種情況的出現,便給事變埋下隱患。因為李建成作為東宮太子,以後能繼位,他手下當然雲集一群東宮勢力。但面對弟弟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心裡當然不舒服。歷史上兄弟之爭的事太多了。因此在削弱李世民勢力上,李建成必然要做。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在李建成眼裡,李世民手下有兩人最為厲害,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李建成與李元吉不斷拉攏李世民手下人到東宮,如果拉攏不成就採取陷害的方式,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此二人跟隨李世民很久,李世民與屬下大臣的建立的感情不得不說很牢固。李建成拉攏不成,就在李淵面前陷害房杜二人,致使房杜二人被李淵下放地方任職。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基本都走光了,只剩下大舅哥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的輔佐之臣快走光了,自身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我誓死不離開京城,希望大王及早日定下計策。”

長孫無忌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因為形勢很嚴峻,李建成的目的就是削弱李世民,為自己繼位後減少麻煩。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都勸李世民定下決心,他們寧可死也要為李世民爭位。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此時李世民猶疑不定,他何嘗不想殺掉哥哥李建成,自己當太子將來繼位。但此時李世民勢力已經嚴重受挫,如果起兵根本不是李建成的對手。但如果起兵不成功就是謀反之罪,他必死無疑。但坐以待斃的危險也很大,將來或許下場更慘。因此,“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處於猶疑不定的狀態。

最後如果不是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苦苦相勸,恐怕李世民還定不下決心。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大臣動搖

但當李世民定下決心,決定設計殺李建成、李元吉等太子勢力時。手下沒人不行,於是李世民開始再次召集那些被李建成支走的大臣,其中房玄齡、杜如晦必須要來,因為兩人都是李世民信賴而且倚重的大臣。

其實房玄齡最能看清當時形勢的,他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否則就沒機會了。但李世民那時還在猶豫之中。後來李淵下旨讓房杜二個到外地任職,他們不得不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派長孫無忌祕密前往祕召房玄齡等人,但房玄齡與杜如晦見到長孫無忌後,兩人都不願回李世民那裡,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陛下敕書的旨意,我們不敢違抗,如果回去私見大王,必然是死罪,因此不敢接受大王的祕召。”

李世民聽說房杜二人不願回來,非常生氣,他對尉遲恭說:“房玄齡、杜如晦難道要背叛我嗎!”說完,他把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你去了解一下,如房杜二人真不願回來,立即砍下他的頭回來見我!” 尉遲敬德與與長孫無忌一起對房玄齡等人說:“大王已經定下決心和計劃,希望諸位與大王共謀大事!”房玄齡是一個聰明人,他一看這架勢,不去也得死,不如去尋找一個生的機會。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房杜等重臣回來後,李世民發動政變底氣越來越足了,既有出謀劃策的大臣,又有能戰敢戰的大將。這才促成了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恐怕連消息都未得到。

對於房杜二人的猶豫動搖,可以理解,畢竟政變之事是大事,當時李建成是太子,如果謀反不成就是死罪。因此房杜二人為了保命,也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

另外,從當時的形勢看,李建成的勢力很強大,李世民根本鬥不過李建成,除非用陰招。種種情況表明房杜二人當時要自己的安危著想。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未殺原因

如果從忠誠的角度看,房杜二人忠誠度顯然無法與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相比。但為什麼“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沒有收拾房杜二人,反而繼續重用房杜二人呢?

一是房杜二人的能力確實很厲害,李世民當皇帝,唐朝建設與發展離不開房杜二人,就連李淵都曾評價房玄齡:“此人深解機宜,可以委以重任。每當替秦王陳說事務,他能瞭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面對面說話。”這樣評價能看出房玄齡能力超凡。不用這樣的人可惜。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二是李世民會用人。從“玄武門之變”中,我們能看出忠於李世民的大臣很多,這些人與李世民在戰爭中建立了感情,而且李世民也善於拉攏他們。除了長孫無忌是大舅哥,他的忠誠是必然的。但從尉遲敬德甘願為李世民戰死的決心來看,李世民太會用人。因此,對於房杜二人在政變前的動搖,他當然理解。

三是房杜二人的“動搖”,並非是一種背叛,雖然後來李世民氣得讓尉遲敬德準備殺二人,但從古代王朝禮制來看,皇帝下令的事,任何人不得改變,否則必被治罪。而房玄齡的太過聰明,他怎麼能完全相信,長孫無忌就如此忠誠李世民呢?因此,尉遲敬德的出現,他看出了門道。

"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猶疑不定

李淵開創唐朝靠的是機遇,如果沒有隋煬帝瞎折騰,天下大亂,或許李淵想起兵,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大亂後給了李淵的機會。在李淵打江山時,既有手下一幫能臣良將,也有他兒子的功勞。我們現在通過影視劇認為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很差,其實李建成在幫助父親開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李世民等兒子們,都為唐朝的建立出生入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淵當上皇帝后,按照“立長不立幼”的慣例,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同樣秦王李自成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李淵剛當皇帝不久,對兒子手中的兵力及實力,並未進行整合,於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便各自擁有自己人馬及手下將臣。

這種情況的出現,便給事變埋下隱患。因為李建成作為東宮太子,以後能繼位,他手下當然雲集一群東宮勢力。但面對弟弟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心裡當然不舒服。歷史上兄弟之爭的事太多了。因此在削弱李世民勢力上,李建成必然要做。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在李建成眼裡,李世民手下有兩人最為厲害,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李建成與李元吉不斷拉攏李世民手下人到東宮,如果拉攏不成就採取陷害的方式,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此二人跟隨李世民很久,李世民與屬下大臣的建立的感情不得不說很牢固。李建成拉攏不成,就在李淵面前陷害房杜二人,致使房杜二人被李淵下放地方任職。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基本都走光了,只剩下大舅哥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的輔佐之臣快走光了,自身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我誓死不離開京城,希望大王及早日定下計策。”

長孫無忌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因為形勢很嚴峻,李建成的目的就是削弱李世民,為自己繼位後減少麻煩。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都勸李世民定下決心,他們寧可死也要為李世民爭位。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此時李世民猶疑不定,他何嘗不想殺掉哥哥李建成,自己當太子將來繼位。但此時李世民勢力已經嚴重受挫,如果起兵根本不是李建成的對手。但如果起兵不成功就是謀反之罪,他必死無疑。但坐以待斃的危險也很大,將來或許下場更慘。因此,“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處於猶疑不定的狀態。

最後如果不是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苦苦相勸,恐怕李世民還定不下決心。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大臣動搖

但當李世民定下決心,決定設計殺李建成、李元吉等太子勢力時。手下沒人不行,於是李世民開始再次召集那些被李建成支走的大臣,其中房玄齡、杜如晦必須要來,因為兩人都是李世民信賴而且倚重的大臣。

其實房玄齡最能看清當時形勢的,他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否則就沒機會了。但李世民那時還在猶豫之中。後來李淵下旨讓房杜二個到外地任職,他們不得不去。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李世民派長孫無忌祕密前往祕召房玄齡等人,但房玄齡與杜如晦見到長孫無忌後,兩人都不願回李世民那裡,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陛下敕書的旨意,我們不敢違抗,如果回去私見大王,必然是死罪,因此不敢接受大王的祕召。”

李世民聽說房杜二人不願回來,非常生氣,他對尉遲恭說:“房玄齡、杜如晦難道要背叛我嗎!”說完,他把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你去了解一下,如房杜二人真不願回來,立即砍下他的頭回來見我!” 尉遲敬德與與長孫無忌一起對房玄齡等人說:“大王已經定下決心和計劃,希望諸位與大王共謀大事!”房玄齡是一個聰明人,他一看這架勢,不去也得死,不如去尋找一個生的機會。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房杜等重臣回來後,李世民發動政變底氣越來越足了,既有出謀劃策的大臣,又有能戰敢戰的大將。這才促成了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恐怕連消息都未得到。

對於房杜二人的猶豫動搖,可以理解,畢竟政變之事是大事,當時李建成是太子,如果謀反不成就是死罪。因此房杜二人為了保命,也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

另外,從當時的形勢看,李建成的勢力很強大,李世民根本鬥不過李建成,除非用陰招。種種情況表明房杜二人當時要自己的安危著想。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未殺原因

如果從忠誠的角度看,房杜二人忠誠度顯然無法與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相比。但為什麼“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沒有收拾房杜二人,反而繼續重用房杜二人呢?

一是房杜二人的能力確實很厲害,李世民當皇帝,唐朝建設與發展離不開房杜二人,就連李淵都曾評價房玄齡:“此人深解機宜,可以委以重任。每當替秦王陳說事務,他能瞭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面對面說話。”這樣評價能看出房玄齡能力超凡。不用這樣的人可惜。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二是李世民會用人。從“玄武門之變”中,我們能看出忠於李世民的大臣很多,這些人與李世民在戰爭中建立了感情,而且李世民也善於拉攏他們。除了長孫無忌是大舅哥,他的忠誠是必然的。但從尉遲敬德甘願為李世民戰死的決心來看,李世民太會用人。因此,對於房杜二人在政變前的動搖,他當然理解。

三是房杜二人的“動搖”,並非是一種背叛,雖然後來李世民氣得讓尉遲敬德準備殺二人,但從古代王朝禮制來看,皇帝下令的事,任何人不得改變,否則必被治罪。而房玄齡的太過聰明,他怎麼能完全相信,長孫無忌就如此忠誠李世民呢?因此,尉遲敬德的出現,他看出了門道。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在古代王朝中儲位之爭中,處處都有危險,失敗一方損失最大,很多大臣也牽連其中。古代王朝體制殘酷性,權力鬥爭無不看到刀光劍影。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