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銅川

唐朝 杜甫 唐玄宗 李林甫 楊國忠 銅川人 2018-12-02

杜甫在銅川

作者 馬建國

杜甫在銅川



杜甫,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安史之亂期間,杜甫兩次路過同官(今陝西銅川市),留下“縣古槐根出,官清馬骨高”的著名詩句和《玉華宮》詩篇。

同官(今陝西銅川市),公元357年(秦永興元年)在濟陽寨(今銅川印臺區)始設銅官護軍,公元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縣治在今市郊區王益鄉高坪村附近),北周建德四年(575),銅官縣改名同官縣(縣治在銅川印臺區的頻陽山下),自此沿襲同官縣名長達600年,一直延續到民國1946年。1946年(民國35年)因“同官縣”與“潼關縣”同音易混淆,陝西省主席祝紹周遂於當地知名人士協商將同官改稱銅川(因銅川河裡有條古銅水河,治所又在川道,隨改名銅川。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批准(議習字27號):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2003年9月3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03號):銅川市人民政府駐地由王益區紅旗街遷移至銅川新區正陽路。

杜甫 ,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陽,後遷居至河南鞏縣,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南瑤灣村。杜甫出生在一個尊奉儒教、世代為官的官宦之家,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修文管學士,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父親杜閒,朝議大夫,兗州司馬(今山東兗州市)和奉天縣令.(今陝西乾縣)。

唐朝自武則天退位到唐玄宗即位以前的公元705年至712年期間,政權極不穩定。公元712年,唐睿宗讓位給兒子李隆基,即唐玄宗,唐玄宗繼位初期啟賢納良,虛懷納諫,政治清明,社會繁榮,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把這段稱之為開元盛世。杜甫出生的時候,正逢開元盛世初年。

杜甫生於官宦家庭,又值唐朝興盛時期,家庭富裕,從小接受傳統文化薰陶,少年好學的杜甫七歲即作詩文,十四歲遊歷於文學家,書畫家匯聚場所,在環境影響下,杜甫希望遵循科舉,登上卿相高位,實現人生理想, 20歲杜甫結束了他的書齋生活,開始遊歷四方,24歲回到東京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但未被錄用,這件事造成的挫折杜甫並不在意,詩詞《望嶽》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表現了一個二十多歲年輕人對前途的樂觀和自信,第二年杜甫再遊齊趙,呼鷹逐獸,打獵取樂,登高懷古,飲酒賦詩,結識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反抗權貴,追 求自由,飄然欲仙的詩才吸引了杜甫,二人結伴而遊,此間詩人詩境豁然開放。

“開元盛世”之後的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沉溺享樂之中。失去先前勵精圖治的精神,追求奢華。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奸臣李林甫爬上相位,李林甫在位期間培植黨羽,罷黜忠良,之後的楊國忠更是徇私誤國,驕橫跋扈。

公元747年,唐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這年杜甫35歲,應試來到長安,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便去世,父親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經濟來源。但呼鷹逐獸,出入文墨書場的經歷,使自負的杜甫對前途依然滿懷希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但等待他的卻是另一種命運,權相李林甫編導的“野無遺賢”鬧劇,使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杜甫也是這次騙局的受害者,通過此事詩人對權奸專權政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詩干謁,但均無結果。在當權者的冷遇下,杜甫生活日益窮困潦倒,飢寒交迫,“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公元751年正月,玄宗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在公元750年冬天向唐玄宗獻的賦,得到玄宗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公元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此時杜甫已年有43歲,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不得不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

公元755年11月,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今北京)叛亂,12月攻下洛陽,安史之亂爆發,次年稱帝,迅速逼近潼關。公元756年5月,杜甫把家屬從奉先即今天的蒲城縣送到白水縣,投靠擔任縣尉的舅父崔頊。6月,長安陷落,玄宗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是為肅宗,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即今天的富縣羌村。

在從白水前往鄜州的途中,作者經過華原(今銅川耀州區),看到的是一個貧瘠的山區,“我經華原來,不復見平陸。北上唯土山,連山走窮谷。”(杜甫:《三川觀水漲二十韻》),詩人寫道:我從華原這地方過來,再也看不到平坦的平原,一路向北只有黃土堆積的高山,走在貧瘠的山谷大山一座接著一座。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銅川(當時的同官)經濟的貧困。這點在詩人在同官縣城驛站小住時也有說明。

杜甫來到同官(今銅川)在同官縣城驛站寄宿幾日,看到設縣三四百年的同官,古老的槐樹已經盤根錯節,樹根暴出了地面,留下“縣古槐根出,官清馬骨高”的詩句墨寶,被置於縣署牆壁之上。古老的縣城,盤根錯節的槐樹樹根已經露出地面,馬因為捱餓吃不飽,骨頭高聳,馬是古代常用的交通工具,作為縣衙的馬都如此境況,可見主人的境況也不怎麼樣了,得出同官縣令的清廉,以物喻人,憐之由之,在清版本《同官縣誌》卷之十雜術志《寓賢》一題中寫有杜甫:字子美,少陵人,遍遊秦蜀之地,嘗駐車同官,有“縣古槐根出,官清馬骨高”之句,晉置縣署壁間。

杜甫搬家至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後,聽說肅宗在靈武即位,於是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肅宗,中途為叛軍俘虜,押解長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逃出長安,穿過兩軍防線來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很快杜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在此期間,杜甫回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探親,路過玉華宮,寫下流傳至今的詩作《玉華宮》詩篇:

玉華宮位於同官(今陝西銅川)金鎖鎮,始建於公元624年,原名仁智宮,是唐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在此營造的一座軍事要塞與避暑合一的行宮。歷史上著名的“仁智宮太子扣押事件”即發生於此。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登上皇帝寶位。李世民登基後,嫌其父高祖李淵624年修建的鳳凰谷仁智宮狹小,不足以威懾北部邊敵,顯示唐朝的富強,遂於647年敕詔,由初唐著名建築學家,畫家閆立德設計營造,擴建仁智宮,並更名為玉華宮。

玉華宮擴建後第二年年初,太宗李世民再次巡幸玉華宮。因被這裡的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氣候涼爽所陶醉,太宗又下旨珊瑚谷顯道門內再添建紫蔽殿,形成了壯觀的宮殿建築群。

唐太宗李世民對玉華宮的環境和建築藝術倍加讚賞, 親自撰寫《玉華宮銘》,太子李治《奉和玉華宮銘》贊日“ 順請銅山, 鐫芳金谷, 道光軒駕, 聲流姬跡, 引此崇崖, 介通帝宅。峻體銅柱,祥韜金碧, 飲渭南通, 嗚泣西格, 炎生肇授, 彤暑初融” , “丹溪繚繞, 漩樹玲瓏, 徑分餘雲, 嶺界斜虹” , “ 雲飛御鶴” 。足見萬山叢中的玉華宮是非常之壯觀,美麗。

唐太宗晚年“ 有內熱之疾, 以至厭九重之居, 常避暑於空山之中, 作為離宮” 。“ 夏有寒泉, 地無大暑” , “清涼勝於九成宮”的玉華宮便成為“太宗晚年處理朝政的避暑勝地”。

歷史上被唐太宗讚譽“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的唐朝著名宰相房玄齡,身染重疾,唐太宗得知後下詔讓其立刻來玉華宮養病並特許 “停臥治事”。並安排名醫謹治,御膳供應,並讓人隨時票報宰相病情,無奈房玄齡已病入膏盲,不久就撒手人寰,病逝於玉華宮中。

太宗死後,高宗繼位。公元651年,唐高宗頒佈詔書,廢玉華宮為玉華寺;賜玄奘法師在此譯經,從此,玉華宮結束了其作為皇家避暑離宮的使命。

玄奘(公元602~664),俗姓陳,名褘。世稱唐三藏,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人。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中唐僧的生活原型。唐代著名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

唐太宗貞觀三年孤身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豐富了祖國古代文化,併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典籍,世稱“新譯”。唐玄奘在此譯經4年,完成了佛教大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譯著。玄奘一生譯經156部,大部分都完成於玉華宮。因此,玄類法師又被稱做“玉華法師”,而其開創的派亦被稱作 “玉華派”。在譯完《大般若經》之後的一個夜晚玄奘法師出門的時候失足跌入門前水溝,加之譯經久累,最終圓寂玉華寺,享年65歲,盛葬於長安白鹿原。 玄奘在玉華宮期間,玉華宮曾是當時中國和世界佛門聖地,佛界名流匯聚玉華寺,把玉華寺看做世界上又一處佛門聖地,而享譽海內外,國外不少高僧紛紛來玉華寺求學。史載,前來玉華寺求學的海外高僧有日本佛教法相宗的第一代傳人道昭、第二代傳人智通和智垸等。日本的法相宗,在日本佛教中,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學派,它就誕生於唐時坊州的玉華寺,其祖為玄奘。玄奘先後譯出瑜伽學系“一本十支”各論後,在玉華寺與窺基和尚合作,糅譯了《成唯識論》。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等,對該宗典競作註疏,加以發揮,特別是窺基。直經玄奘所傳,融會貫通,創立了獨立的見解,為法相宗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日本法相宗之祖為玄奘、宗為窺基。對朝鮮佛教發展影響深遠的有三人,其中元曉和圓測兩人就是玄奘的門人和學生。

玄奘病逝玉華宮之後,玉華寺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日趨衰落,大部分建築在唐中期毀於“安史之亂”。玉華寺漸成山間小寺,寺裡眾僧徒相繼離開, 玉華宮從此冷落下來。其寺院範圍也僅侷限於肅成院一隅。歷宋、金、元, 明數代, 綿延不絕, 歷代文人墨客多巡遊憑弔, 辭賦文章鐫於碑石。

《玉華宮》寫於肅宗至德二年(757)閏八月,杜甫路過之時,玉華宮已歷經百餘年,境地荒涼。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剛到第三個年頭,面對國家破敗不堪,人民災難深重。橫遭政治上打擊的杜甫,心頭更增淒涼之意。

《玉華宮》 杜甫:

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萬籟真笙竽,秋色正瀟灑。美人為黃土,況乃粉黛假。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

“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溪水迴旋,松風長嘯,灰白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竄來竄去。接著詩人發問“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不知是那代帝王的宮殿,遺留在絕壁之下,“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陰森的房間,燈光如似鬼火,“萬籟真笙竽,秋色正瀟灑。”年久失修的道路湍急的水流在哀鳴,除此之外萬籟俱靜又好比笙竽和鳴,秋色正濃,“美人為黃土,況乃粉黛假。”昔日裡宮廷裡的美女早已變成黃土,況且那些殉葬的假人呢,“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那時侍奉皇帝的人們都到哪裡去了,只留下那孤獨的石馬,’“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心裡憂傷癱坐在草地上,高歌長嘶滿臉的淚水如雨而下,“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誰又能永遠的活下去呢?

在這首詩中,詩人杜甫看著眼前的一切,耳裡聽著周圍的動靜,所有感慨都在此時爆發出來,玉華宮前溪水迴旋,曾經的宮殿蒼鼠亂竄,舊日繁華的宮殿,遺失在懸崖絕壁之下,湍急的河水漫過年久失修的道路,長期閒置而變得清冷的房間燈光如鬼火一般,萬籟寂靜河水和松風如笙竽一般一起合奏,此時正是秋天最濃的時候,昔日宮廷的美女早已變成黃土,況且那些殉葬的假人,當時侍奉皇帝的人都沒了,只有留下的石人石馬,也許是睹物思情,詩人杜甫聯想到自己,年少裘遊,一腔抱負無能施展,玉華宮的變遷,人生無常的遭遇,心裡悲痛萬分,憂傷的心情再也無法控制,癱坐在草地上,忽而唱歌忽而嘶喊,眼淚再也制止不住,像秋雨一樣流了下來,作此詩時杜甫已經四十六歲,除困守長安十年外,又經歷了三年的戰亂,戰亂的摧殘,顛沛流離的生活,深刻體會人生的艱難,更體會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玉華宮的荒涼與往昔回憶中的對比,因景及人,因人而國,憂國憂民,發出更加沉鬱的思想力量。

所以作者在寫玉華宮的時候不用《玉華寺》,而是寫作《玉華宮》,體現了詩人在兵禍連連,國家衰敗,借玉華宮對唐玄宗前期開元盛世的無限緬懷,撫今追昔,不禁傷懷無盡,安史之亂之後,國家衰敗,杜甫仕途上的不濟,理想和現實帶來的巨大差異,使杜甫詩風大變,以盛唐時期詩人的眼光,帶著盛唐時期詩歌的偉大氣魄,去觀察和反映戰亂後的社會現實,沉鬱頓挫的低吟,訴說世態的蒼涼和百姓的疾苦,成為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