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
"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道盡了一個偉大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的苦楚

個人命運總是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比如杜甫。

杜甫的一生,恰好經歷了唐朝從興盛轉向沒落的這段歷史。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青年時代留下的為數不多的詩歌之一,由《望嶽》可知,年輕時的杜甫已經是一個胸襟開闊、理想遠大的人。

杜甫生長在一個還不錯的小康家庭。他的爺爺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進士,曾官至膳部員外郎和修文館直學士,且享有詩名。雖然杜審言並未留下多少家產,且在杜甫出生之前的兩年就去世了,可這並不影響杜甫對他的崇拜。爺爺杜審言,包括遠祖杜預,都是留存在杜甫內心巨大的精神財富。杜甫的父親杜閒也曾先後任郾城尉、奉天令、兗州司馬等職,雖然對杜甫的仕途無甚幫助,但至少給杜甫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證。另外,他還有姑丈、叔父等在各地擔任縣尉等職,這些人幾乎都為他少年時的交遊提供了便宜。

因為生在官宦之家,加之又是晚婚(杜甫結婚時已三十歲左右),不為生活所累,青年時的杜甫才有機會到吳越、山西、山東、河北、山東等地遊歷,也才有機會登臨泰山,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偉大的詩句出來。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嶺,也可以算作是杜甫個人命運的分水嶺。這時的杜甫雖然終於做了官,但連年戰亂導致民不聊生,即使是作為一名官員,杜甫過的同樣是難民般的生活。安史之亂禍起的公元755年深冬,杜甫從長安回到奉先看望妻兒,踏入家門的時候,他的不滿週歲的兒子剛剛餓死。在後來的逃往中,他們一家人常常露宿荒山野嶺,餓得不行了,兒子只好採摘路邊的苦李子吃,而女兒哭得直叫喚,餓極了,竟把大人的手指當成吃食放到口中咬。這對於偉大詩人杜甫來說,既是尷尬也是無奈。

安史之亂後期,杜甫舉家遷至成都、夔州,曾經有過暫時的安居,生活雖說清苦,也免不了以詩乞食,但總算比在長安時好一點。後乘船離開蜀地,下荊州、去公安、嶽州、衡州、潭州、回衡州、到耒陽,他的日子愈加捉襟見肘。“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是杜甫登上岳陽樓時的淒涼景象。杜甫一生東奔西走,都是因為生活所迫,是國運在他身上的具體體現。57歲的杜甫貧病交加,他站在岳陽樓上,想到戎馬關山北,除了憑軒涕泗流,還能做什麼呢?

公元770年,杜甫在湘江上的小船裡死去。這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因為朝廷的腐敗、藩鎮的爭鬥和外族的侵略,失去了中央集權的唐朝再也沒有回到杜甫渴望的貞觀時代。而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也成為唐朝從興盛轉向衰敗的具體體現。

"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道盡了一個偉大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的苦楚

個人命運總是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比如杜甫。

杜甫的一生,恰好經歷了唐朝從興盛轉向沒落的這段歷史。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青年時代留下的為數不多的詩歌之一,由《望嶽》可知,年輕時的杜甫已經是一個胸襟開闊、理想遠大的人。

杜甫生長在一個還不錯的小康家庭。他的爺爺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進士,曾官至膳部員外郎和修文館直學士,且享有詩名。雖然杜審言並未留下多少家產,且在杜甫出生之前的兩年就去世了,可這並不影響杜甫對他的崇拜。爺爺杜審言,包括遠祖杜預,都是留存在杜甫內心巨大的精神財富。杜甫的父親杜閒也曾先後任郾城尉、奉天令、兗州司馬等職,雖然對杜甫的仕途無甚幫助,但至少給杜甫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證。另外,他還有姑丈、叔父等在各地擔任縣尉等職,這些人幾乎都為他少年時的交遊提供了便宜。

因為生在官宦之家,加之又是晚婚(杜甫結婚時已三十歲左右),不為生活所累,青年時的杜甫才有機會到吳越、山西、山東、河北、山東等地遊歷,也才有機會登臨泰山,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偉大的詩句出來。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嶺,也可以算作是杜甫個人命運的分水嶺。這時的杜甫雖然終於做了官,但連年戰亂導致民不聊生,即使是作為一名官員,杜甫過的同樣是難民般的生活。安史之亂禍起的公元755年深冬,杜甫從長安回到奉先看望妻兒,踏入家門的時候,他的不滿週歲的兒子剛剛餓死。在後來的逃往中,他們一家人常常露宿荒山野嶺,餓得不行了,兒子只好採摘路邊的苦李子吃,而女兒哭得直叫喚,餓極了,竟把大人的手指當成吃食放到口中咬。這對於偉大詩人杜甫來說,既是尷尬也是無奈。

安史之亂後期,杜甫舉家遷至成都、夔州,曾經有過暫時的安居,生活雖說清苦,也免不了以詩乞食,但總算比在長安時好一點。後乘船離開蜀地,下荊州、去公安、嶽州、衡州、潭州、回衡州、到耒陽,他的日子愈加捉襟見肘。“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是杜甫登上岳陽樓時的淒涼景象。杜甫一生東奔西走,都是因為生活所迫,是國運在他身上的具體體現。57歲的杜甫貧病交加,他站在岳陽樓上,想到戎馬關山北,除了憑軒涕泗流,還能做什麼呢?

公元770年,杜甫在湘江上的小船裡死去。這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因為朝廷的腐敗、藩鎮的爭鬥和外族的侵略,失去了中央集權的唐朝再也沒有回到杜甫渴望的貞觀時代。而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也成為唐朝從興盛轉向衰敗的具體體現。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杜甫參加三次考試,都以失敗告終,這是命運的安排,也是時代的悲哀

貧窮像無法治癒的惡瘡,慘淡了偉大詩人杜甫的大半生。

青年時代的杜甫曾經信心勃勃,希望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時運不濟,那一次,他並沒有考中。那是公元735年,唐朝舉行進士考試。二十四歲的杜甫年輕氣盛,參加了考試。這次投考的仕子有兩三千人,只錄取二十七名進士,杜甫不幸落榜了。我們把這一切歸咎於命運的同時,也應看到,在那個既重名望更重家世的時代,杜甫的爺爺早已不在人世,他的父親不過是一名縣尉,別的七大姑八大姨雖然也有幾個當官的,但都是小吏,正真要通過這些關係來改變杜甫的命運,並不行。而二十多歲的杜甫雖然在洛陽小有詩名,但這還不足以影響到他的應試。因此,從某個角度來看,杜甫的失敗是必然的。

杜甫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是在公元747年,這時的他已經三十六歲了。這一次杜甫對考試寄託了極大的希望,他特別期待通過考試入仕,獲得一官半職,但遺憾的是,這一次,他同樣沒有中。至於落榜的原因,最普遍的說法是,主考官李林甫嫉賢妒能,處處打壓賢才,因此杜甫這樣的人自然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據說在李林甫的干預下,應考的學子這一次竟然一個也沒有中。

落第後的杜甫鬱鬱寡歡,不過後來他又有了一次特殊的考試機會。那是在四年之後,他寫了三篇《大禮賦》投遞給朝廷。這是杜甫生活那個年代的文人們的一種普遍做法,他們試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朝廷發現自己的才能。原本飽受打擊的杜甫對這三篇賦並沒有報多大希望,沒想到它們盡然被唐玄宗讀到了。玄宗皇帝非常欣賞杜甫的文才,叫宰相李林甫主持考杜甫的文章。陡然之間,杜甫就聲名鵲起了。那也許是杜甫一生中最為風光的一天,那一天考試的時候,集賢院的學士們都去圍觀他。

當然我們很容易就能想到考試的結局:因為李林甫從中作梗,杜甫考試的結果如泥沉大海,沒有下文。

"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道盡了一個偉大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的苦楚

個人命運總是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比如杜甫。

杜甫的一生,恰好經歷了唐朝從興盛轉向沒落的這段歷史。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青年時代留下的為數不多的詩歌之一,由《望嶽》可知,年輕時的杜甫已經是一個胸襟開闊、理想遠大的人。

杜甫生長在一個還不錯的小康家庭。他的爺爺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進士,曾官至膳部員外郎和修文館直學士,且享有詩名。雖然杜審言並未留下多少家產,且在杜甫出生之前的兩年就去世了,可這並不影響杜甫對他的崇拜。爺爺杜審言,包括遠祖杜預,都是留存在杜甫內心巨大的精神財富。杜甫的父親杜閒也曾先後任郾城尉、奉天令、兗州司馬等職,雖然對杜甫的仕途無甚幫助,但至少給杜甫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證。另外,他還有姑丈、叔父等在各地擔任縣尉等職,這些人幾乎都為他少年時的交遊提供了便宜。

因為生在官宦之家,加之又是晚婚(杜甫結婚時已三十歲左右),不為生活所累,青年時的杜甫才有機會到吳越、山西、山東、河北、山東等地遊歷,也才有機會登臨泰山,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偉大的詩句出來。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嶺,也可以算作是杜甫個人命運的分水嶺。這時的杜甫雖然終於做了官,但連年戰亂導致民不聊生,即使是作為一名官員,杜甫過的同樣是難民般的生活。安史之亂禍起的公元755年深冬,杜甫從長安回到奉先看望妻兒,踏入家門的時候,他的不滿週歲的兒子剛剛餓死。在後來的逃往中,他們一家人常常露宿荒山野嶺,餓得不行了,兒子只好採摘路邊的苦李子吃,而女兒哭得直叫喚,餓極了,竟把大人的手指當成吃食放到口中咬。這對於偉大詩人杜甫來說,既是尷尬也是無奈。

安史之亂後期,杜甫舉家遷至成都、夔州,曾經有過暫時的安居,生活雖說清苦,也免不了以詩乞食,但總算比在長安時好一點。後乘船離開蜀地,下荊州、去公安、嶽州、衡州、潭州、回衡州、到耒陽,他的日子愈加捉襟見肘。“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是杜甫登上岳陽樓時的淒涼景象。杜甫一生東奔西走,都是因為生活所迫,是國運在他身上的具體體現。57歲的杜甫貧病交加,他站在岳陽樓上,想到戎馬關山北,除了憑軒涕泗流,還能做什麼呢?

公元770年,杜甫在湘江上的小船裡死去。這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因為朝廷的腐敗、藩鎮的爭鬥和外族的侵略,失去了中央集權的唐朝再也沒有回到杜甫渴望的貞觀時代。而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也成為唐朝從興盛轉向衰敗的具體體現。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杜甫參加三次考試,都以失敗告終,這是命運的安排,也是時代的悲哀

貧窮像無法治癒的惡瘡,慘淡了偉大詩人杜甫的大半生。

青年時代的杜甫曾經信心勃勃,希望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時運不濟,那一次,他並沒有考中。那是公元735年,唐朝舉行進士考試。二十四歲的杜甫年輕氣盛,參加了考試。這次投考的仕子有兩三千人,只錄取二十七名進士,杜甫不幸落榜了。我們把這一切歸咎於命運的同時,也應看到,在那個既重名望更重家世的時代,杜甫的爺爺早已不在人世,他的父親不過是一名縣尉,別的七大姑八大姨雖然也有幾個當官的,但都是小吏,正真要通過這些關係來改變杜甫的命運,並不行。而二十多歲的杜甫雖然在洛陽小有詩名,但這還不足以影響到他的應試。因此,從某個角度來看,杜甫的失敗是必然的。

杜甫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是在公元747年,這時的他已經三十六歲了。這一次杜甫對考試寄託了極大的希望,他特別期待通過考試入仕,獲得一官半職,但遺憾的是,這一次,他同樣沒有中。至於落榜的原因,最普遍的說法是,主考官李林甫嫉賢妒能,處處打壓賢才,因此杜甫這樣的人自然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據說在李林甫的干預下,應考的學子這一次竟然一個也沒有中。

落第後的杜甫鬱鬱寡歡,不過後來他又有了一次特殊的考試機會。那是在四年之後,他寫了三篇《大禮賦》投遞給朝廷。這是杜甫生活那個年代的文人們的一種普遍做法,他們試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朝廷發現自己的才能。原本飽受打擊的杜甫對這三篇賦並沒有報多大希望,沒想到它們盡然被唐玄宗讀到了。玄宗皇帝非常欣賞杜甫的文才,叫宰相李林甫主持考杜甫的文章。陡然之間,杜甫就聲名鵲起了。那也許是杜甫一生中最為風光的一天,那一天考試的時候,集賢院的學士們都去圍觀他。

當然我們很容易就能想到考試的結局:因為李林甫從中作梗,杜甫考試的結果如泥沉大海,沒有下文。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做官與棄官:理想與生活的糾纏

公元755年,杜甫的仕途終於有了起色。

或許是經常向朝廷投遞文章的緣故,那一年,朝廷任命杜甫擔任河西縣尉。但這並不是一個他喜歡的職位,因為他明白,做縣尉就意味著要媚上欺下,而這是他最不願意做的事。雖然這是的杜甫窮困潦倒,而且也想在事業上有一番作為,但他權衡之後,還是拒絕了這個任命。朝廷總算尊重他的選擇,沒有讓當河西縣尉,而是讓他做了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是一個正八品下的官職,主要工作就是看守兵器,管理門禁的鑰匙。

公元756年春天,杜甫走馬上任,開始了他四十五歲人生的仕途。但隨之而來的是安史之亂也讓杜甫的仕途有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唐玄宗逃到了四川,太子李亨唐肅宗在甘肅靈武繼位。杜甫隻身北上,打算去靈武追隨肅宗,沒想竟被叛軍抓住,押解到長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長安被叛軍佔領後的蕭條景象。幾番折騰之後,杜甫終於在公元757年抵達鳳翔(臨時朝廷),見到了肅宗。

肅宗任命杜甫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上的職務,主要工作是舉薦賢能,對皇帝說得不對、做得不妥的提出自己的意見。按說,杜甫終於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了,可是很快他就捲入了一起政治紛爭,進而便被肅宗嫌棄了。這年八月,肅宗命他離開鳳翔,回鄜州探親。十月,唐軍打敗叛軍,肅宗回到長安,杜甫也攜家小到了長安,仍然擔任左拾遺一職。第二年六月,他被派到華州擔任司功參軍,主要工作是管理華州的教育、醫療、選舉、祭祀等工作。公元759年,因為見慣了朝廷官吏欺壓百姓的殘酷現實,杜甫對當前的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絕望了,覺得自己在華州當一名司功參軍並沒有什麼意義,於是在秋天的時候毅然辭去了職務,遷居秦州。

即使是做官時,杜甫的生活依舊是潦倒的。他棄官之時,河南仍在騷亂之中,他無法回到洛陽的老家去,但要他在長安城裡重新安家,他又無法承受那裡昂貴的物價。這時他的從侄杜佐在秦州東柯谷蓋了幾間草房子,朋友、僧人贊公也在秦州西枝村開了幾口窯洞,杜甫之所以遷居秦州,主要是考慮到這幾個因素,一是那裡暫時還沒有戰亂,二是那裡的生活成本比較低,三是有熟人在那裡,期盼能夠得到照顧。

"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道盡了一個偉大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的苦楚

個人命運總是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比如杜甫。

杜甫的一生,恰好經歷了唐朝從興盛轉向沒落的這段歷史。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青年時代留下的為數不多的詩歌之一,由《望嶽》可知,年輕時的杜甫已經是一個胸襟開闊、理想遠大的人。

杜甫生長在一個還不錯的小康家庭。他的爺爺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進士,曾官至膳部員外郎和修文館直學士,且享有詩名。雖然杜審言並未留下多少家產,且在杜甫出生之前的兩年就去世了,可這並不影響杜甫對他的崇拜。爺爺杜審言,包括遠祖杜預,都是留存在杜甫內心巨大的精神財富。杜甫的父親杜閒也曾先後任郾城尉、奉天令、兗州司馬等職,雖然對杜甫的仕途無甚幫助,但至少給杜甫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證。另外,他還有姑丈、叔父等在各地擔任縣尉等職,這些人幾乎都為他少年時的交遊提供了便宜。

因為生在官宦之家,加之又是晚婚(杜甫結婚時已三十歲左右),不為生活所累,青年時的杜甫才有機會到吳越、山西、山東、河北、山東等地遊歷,也才有機會登臨泰山,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偉大的詩句出來。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嶺,也可以算作是杜甫個人命運的分水嶺。這時的杜甫雖然終於做了官,但連年戰亂導致民不聊生,即使是作為一名官員,杜甫過的同樣是難民般的生活。安史之亂禍起的公元755年深冬,杜甫從長安回到奉先看望妻兒,踏入家門的時候,他的不滿週歲的兒子剛剛餓死。在後來的逃往中,他們一家人常常露宿荒山野嶺,餓得不行了,兒子只好採摘路邊的苦李子吃,而女兒哭得直叫喚,餓極了,竟把大人的手指當成吃食放到口中咬。這對於偉大詩人杜甫來說,既是尷尬也是無奈。

安史之亂後期,杜甫舉家遷至成都、夔州,曾經有過暫時的安居,生活雖說清苦,也免不了以詩乞食,但總算比在長安時好一點。後乘船離開蜀地,下荊州、去公安、嶽州、衡州、潭州、回衡州、到耒陽,他的日子愈加捉襟見肘。“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是杜甫登上岳陽樓時的淒涼景象。杜甫一生東奔西走,都是因為生活所迫,是國運在他身上的具體體現。57歲的杜甫貧病交加,他站在岳陽樓上,想到戎馬關山北,除了憑軒涕泗流,還能做什麼呢?

公元770年,杜甫在湘江上的小船裡死去。這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因為朝廷的腐敗、藩鎮的爭鬥和外族的侵略,失去了中央集權的唐朝再也沒有回到杜甫渴望的貞觀時代。而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也成為唐朝從興盛轉向衰敗的具體體現。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杜甫參加三次考試,都以失敗告終,這是命運的安排,也是時代的悲哀

貧窮像無法治癒的惡瘡,慘淡了偉大詩人杜甫的大半生。

青年時代的杜甫曾經信心勃勃,希望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時運不濟,那一次,他並沒有考中。那是公元735年,唐朝舉行進士考試。二十四歲的杜甫年輕氣盛,參加了考試。這次投考的仕子有兩三千人,只錄取二十七名進士,杜甫不幸落榜了。我們把這一切歸咎於命運的同時,也應看到,在那個既重名望更重家世的時代,杜甫的爺爺早已不在人世,他的父親不過是一名縣尉,別的七大姑八大姨雖然也有幾個當官的,但都是小吏,正真要通過這些關係來改變杜甫的命運,並不行。而二十多歲的杜甫雖然在洛陽小有詩名,但這還不足以影響到他的應試。因此,從某個角度來看,杜甫的失敗是必然的。

杜甫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是在公元747年,這時的他已經三十六歲了。這一次杜甫對考試寄託了極大的希望,他特別期待通過考試入仕,獲得一官半職,但遺憾的是,這一次,他同樣沒有中。至於落榜的原因,最普遍的說法是,主考官李林甫嫉賢妒能,處處打壓賢才,因此杜甫這樣的人自然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據說在李林甫的干預下,應考的學子這一次竟然一個也沒有中。

落第後的杜甫鬱鬱寡歡,不過後來他又有了一次特殊的考試機會。那是在四年之後,他寫了三篇《大禮賦》投遞給朝廷。這是杜甫生活那個年代的文人們的一種普遍做法,他們試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朝廷發現自己的才能。原本飽受打擊的杜甫對這三篇賦並沒有報多大希望,沒想到它們盡然被唐玄宗讀到了。玄宗皇帝非常欣賞杜甫的文才,叫宰相李林甫主持考杜甫的文章。陡然之間,杜甫就聲名鵲起了。那也許是杜甫一生中最為風光的一天,那一天考試的時候,集賢院的學士們都去圍觀他。

當然我們很容易就能想到考試的結局:因為李林甫從中作梗,杜甫考試的結果如泥沉大海,沒有下文。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做官與棄官:理想與生活的糾纏

公元755年,杜甫的仕途終於有了起色。

或許是經常向朝廷投遞文章的緣故,那一年,朝廷任命杜甫擔任河西縣尉。但這並不是一個他喜歡的職位,因為他明白,做縣尉就意味著要媚上欺下,而這是他最不願意做的事。雖然這是的杜甫窮困潦倒,而且也想在事業上有一番作為,但他權衡之後,還是拒絕了這個任命。朝廷總算尊重他的選擇,沒有讓當河西縣尉,而是讓他做了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是一個正八品下的官職,主要工作就是看守兵器,管理門禁的鑰匙。

公元756年春天,杜甫走馬上任,開始了他四十五歲人生的仕途。但隨之而來的是安史之亂也讓杜甫的仕途有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唐玄宗逃到了四川,太子李亨唐肅宗在甘肅靈武繼位。杜甫隻身北上,打算去靈武追隨肅宗,沒想竟被叛軍抓住,押解到長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長安被叛軍佔領後的蕭條景象。幾番折騰之後,杜甫終於在公元757年抵達鳳翔(臨時朝廷),見到了肅宗。

肅宗任命杜甫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上的職務,主要工作是舉薦賢能,對皇帝說得不對、做得不妥的提出自己的意見。按說,杜甫終於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了,可是很快他就捲入了一起政治紛爭,進而便被肅宗嫌棄了。這年八月,肅宗命他離開鳳翔,回鄜州探親。十月,唐軍打敗叛軍,肅宗回到長安,杜甫也攜家小到了長安,仍然擔任左拾遺一職。第二年六月,他被派到華州擔任司功參軍,主要工作是管理華州的教育、醫療、選舉、祭祀等工作。公元759年,因為見慣了朝廷官吏欺壓百姓的殘酷現實,杜甫對當前的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絕望了,覺得自己在華州當一名司功參軍並沒有什麼意義,於是在秋天的時候毅然辭去了職務,遷居秦州。

即使是做官時,杜甫的生活依舊是潦倒的。他棄官之時,河南仍在騷亂之中,他無法回到洛陽的老家去,但要他在長安城裡重新安家,他又無法承受那裡昂貴的物價。這時他的從侄杜佐在秦州東柯谷蓋了幾間草房子,朋友、僧人贊公也在秦州西枝村開了幾口窯洞,杜甫之所以遷居秦州,主要是考慮到這幾個因素,一是那裡暫時還沒有戰亂,二是那裡的生活成本比較低,三是有熟人在那裡,期盼能夠得到照顧。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秦州四個月,是杜甫一生中生活最為慘淡的日子

公園759年夏天,杜甫舉家到了秦州。

雖然西邊的吐蕃一直在虎視眈眈,但此時的秦州還不像洛陽一樣被戰爭和自然災害裹挾。在秦州,起初,杜甫寄居在從侄杜佐家,但因為拖家帶口特別不方便,且寄人籬下並非長久之計,因此大多數時候,他們一家都住在秦州城裡。

其實,杜甫特別希望按照初衷,在秦州定居下來,為此,朋友贊公也努了一些力,曾試圖幫他在西枝村找個地方建幾間房子,可是因為杜甫資財缺乏,最終建房子的事情只好作罷。這時的杜甫生活尤其困難,他曾經寫信讓侄兒杜佐分給他一點薤菜和米,有一個名叫阮昉的人也曾送給他三十把薤菜。此時的杜甫拖家帶口,在生活上依靠他人是不現實的,因此他只好自謀生計。當年在長安時,他曾經賣過藥,現在,他不得不重拾賣藥的營生。他種藥、採藥、賣藥,在在秦州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杜甫寫下了一百二十首詩歌,就有很多首寫到了他賣藥的事。

秦州雖然有侄兒和朋友,可他們的支持實在有限,而通過賣藥也不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因此,杜甫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境。他曾寫過一首叫《空囊》的詩:

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自己窮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世人苟且偷生,我持節守道,因而生活異常艱難。早晨開不了火,井水也凍了,夜來無衣難禦寒;生活太貧窮,怕人見了笑話,袋中只剩一文錢了,捨不得花,留來看看算了。“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這句詩,寫出了杜甫貧窮的尷尬。

因為挨飢受凍,杜甫又患了痢疾,他日子一再陷入空前的絕境。這時,同谷縣有人寫信給他,說那裡盛產薯蕷、蜂蜜和竹筍,可解決吃的問題,並誠懇邀請他去同谷定居。走投無路的杜甫決定去同谷。公元759年初冬,杜甫舉家去了那裡,可是在同谷呆了一個月左右,一家人便離開同谷,年底輾轉去了成都。為什麼要離開同谷去成都,他是這樣說的:“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

公元759年,杜甫辭官、遷秦州、入同谷、去成都,他經歷了政治上的絕望,陷入了生活上的絕境,因此這一年,堪稱他一生中最為艱難的一年。但是在這一年裡,他寫下的“三吏”、“三別”等詩歌,這些詩歌直抵社會現實,不僅達到了他個人創作的最高成就,也抵達了唐朝詩歌的最高峰。因此說,苦難對一個人來說,也並非一無是處。

"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道盡了一個偉大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的苦楚

個人命運總是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比如杜甫。

杜甫的一生,恰好經歷了唐朝從興盛轉向沒落的這段歷史。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青年時代留下的為數不多的詩歌之一,由《望嶽》可知,年輕時的杜甫已經是一個胸襟開闊、理想遠大的人。

杜甫生長在一個還不錯的小康家庭。他的爺爺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進士,曾官至膳部員外郎和修文館直學士,且享有詩名。雖然杜審言並未留下多少家產,且在杜甫出生之前的兩年就去世了,可這並不影響杜甫對他的崇拜。爺爺杜審言,包括遠祖杜預,都是留存在杜甫內心巨大的精神財富。杜甫的父親杜閒也曾先後任郾城尉、奉天令、兗州司馬等職,雖然對杜甫的仕途無甚幫助,但至少給杜甫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證。另外,他還有姑丈、叔父等在各地擔任縣尉等職,這些人幾乎都為他少年時的交遊提供了便宜。

因為生在官宦之家,加之又是晚婚(杜甫結婚時已三十歲左右),不為生活所累,青年時的杜甫才有機會到吳越、山西、山東、河北、山東等地遊歷,也才有機會登臨泰山,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偉大的詩句出來。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嶺,也可以算作是杜甫個人命運的分水嶺。這時的杜甫雖然終於做了官,但連年戰亂導致民不聊生,即使是作為一名官員,杜甫過的同樣是難民般的生活。安史之亂禍起的公元755年深冬,杜甫從長安回到奉先看望妻兒,踏入家門的時候,他的不滿週歲的兒子剛剛餓死。在後來的逃往中,他們一家人常常露宿荒山野嶺,餓得不行了,兒子只好採摘路邊的苦李子吃,而女兒哭得直叫喚,餓極了,竟把大人的手指當成吃食放到口中咬。這對於偉大詩人杜甫來說,既是尷尬也是無奈。

安史之亂後期,杜甫舉家遷至成都、夔州,曾經有過暫時的安居,生活雖說清苦,也免不了以詩乞食,但總算比在長安時好一點。後乘船離開蜀地,下荊州、去公安、嶽州、衡州、潭州、回衡州、到耒陽,他的日子愈加捉襟見肘。“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是杜甫登上岳陽樓時的淒涼景象。杜甫一生東奔西走,都是因為生活所迫,是國運在他身上的具體體現。57歲的杜甫貧病交加,他站在岳陽樓上,想到戎馬關山北,除了憑軒涕泗流,還能做什麼呢?

公元770年,杜甫在湘江上的小船裡死去。這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因為朝廷的腐敗、藩鎮的爭鬥和外族的侵略,失去了中央集權的唐朝再也沒有回到杜甫渴望的貞觀時代。而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也成為唐朝從興盛轉向衰敗的具體體現。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杜甫參加三次考試,都以失敗告終,這是命運的安排,也是時代的悲哀

貧窮像無法治癒的惡瘡,慘淡了偉大詩人杜甫的大半生。

青年時代的杜甫曾經信心勃勃,希望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時運不濟,那一次,他並沒有考中。那是公元735年,唐朝舉行進士考試。二十四歲的杜甫年輕氣盛,參加了考試。這次投考的仕子有兩三千人,只錄取二十七名進士,杜甫不幸落榜了。我們把這一切歸咎於命運的同時,也應看到,在那個既重名望更重家世的時代,杜甫的爺爺早已不在人世,他的父親不過是一名縣尉,別的七大姑八大姨雖然也有幾個當官的,但都是小吏,正真要通過這些關係來改變杜甫的命運,並不行。而二十多歲的杜甫雖然在洛陽小有詩名,但這還不足以影響到他的應試。因此,從某個角度來看,杜甫的失敗是必然的。

杜甫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是在公元747年,這時的他已經三十六歲了。這一次杜甫對考試寄託了極大的希望,他特別期待通過考試入仕,獲得一官半職,但遺憾的是,這一次,他同樣沒有中。至於落榜的原因,最普遍的說法是,主考官李林甫嫉賢妒能,處處打壓賢才,因此杜甫這樣的人自然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據說在李林甫的干預下,應考的學子這一次竟然一個也沒有中。

落第後的杜甫鬱鬱寡歡,不過後來他又有了一次特殊的考試機會。那是在四年之後,他寫了三篇《大禮賦》投遞給朝廷。這是杜甫生活那個年代的文人們的一種普遍做法,他們試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朝廷發現自己的才能。原本飽受打擊的杜甫對這三篇賦並沒有報多大希望,沒想到它們盡然被唐玄宗讀到了。玄宗皇帝非常欣賞杜甫的文才,叫宰相李林甫主持考杜甫的文章。陡然之間,杜甫就聲名鵲起了。那也許是杜甫一生中最為風光的一天,那一天考試的時候,集賢院的學士們都去圍觀他。

當然我們很容易就能想到考試的結局:因為李林甫從中作梗,杜甫考試的結果如泥沉大海,沒有下文。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做官與棄官:理想與生活的糾纏

公元755年,杜甫的仕途終於有了起色。

或許是經常向朝廷投遞文章的緣故,那一年,朝廷任命杜甫擔任河西縣尉。但這並不是一個他喜歡的職位,因為他明白,做縣尉就意味著要媚上欺下,而這是他最不願意做的事。雖然這是的杜甫窮困潦倒,而且也想在事業上有一番作為,但他權衡之後,還是拒絕了這個任命。朝廷總算尊重他的選擇,沒有讓當河西縣尉,而是讓他做了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是一個正八品下的官職,主要工作就是看守兵器,管理門禁的鑰匙。

公元756年春天,杜甫走馬上任,開始了他四十五歲人生的仕途。但隨之而來的是安史之亂也讓杜甫的仕途有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唐玄宗逃到了四川,太子李亨唐肅宗在甘肅靈武繼位。杜甫隻身北上,打算去靈武追隨肅宗,沒想竟被叛軍抓住,押解到長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長安被叛軍佔領後的蕭條景象。幾番折騰之後,杜甫終於在公元757年抵達鳳翔(臨時朝廷),見到了肅宗。

肅宗任命杜甫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上的職務,主要工作是舉薦賢能,對皇帝說得不對、做得不妥的提出自己的意見。按說,杜甫終於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了,可是很快他就捲入了一起政治紛爭,進而便被肅宗嫌棄了。這年八月,肅宗命他離開鳳翔,回鄜州探親。十月,唐軍打敗叛軍,肅宗回到長安,杜甫也攜家小到了長安,仍然擔任左拾遺一職。第二年六月,他被派到華州擔任司功參軍,主要工作是管理華州的教育、醫療、選舉、祭祀等工作。公元759年,因為見慣了朝廷官吏欺壓百姓的殘酷現實,杜甫對當前的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絕望了,覺得自己在華州當一名司功參軍並沒有什麼意義,於是在秋天的時候毅然辭去了職務,遷居秦州。

即使是做官時,杜甫的生活依舊是潦倒的。他棄官之時,河南仍在騷亂之中,他無法回到洛陽的老家去,但要他在長安城裡重新安家,他又無法承受那裡昂貴的物價。這時他的從侄杜佐在秦州東柯谷蓋了幾間草房子,朋友、僧人贊公也在秦州西枝村開了幾口窯洞,杜甫之所以遷居秦州,主要是考慮到這幾個因素,一是那裡暫時還沒有戰亂,二是那裡的生活成本比較低,三是有熟人在那裡,期盼能夠得到照顧。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秦州四個月,是杜甫一生中生活最為慘淡的日子

公園759年夏天,杜甫舉家到了秦州。

雖然西邊的吐蕃一直在虎視眈眈,但此時的秦州還不像洛陽一樣被戰爭和自然災害裹挾。在秦州,起初,杜甫寄居在從侄杜佐家,但因為拖家帶口特別不方便,且寄人籬下並非長久之計,因此大多數時候,他們一家都住在秦州城裡。

其實,杜甫特別希望按照初衷,在秦州定居下來,為此,朋友贊公也努了一些力,曾試圖幫他在西枝村找個地方建幾間房子,可是因為杜甫資財缺乏,最終建房子的事情只好作罷。這時的杜甫生活尤其困難,他曾經寫信讓侄兒杜佐分給他一點薤菜和米,有一個名叫阮昉的人也曾送給他三十把薤菜。此時的杜甫拖家帶口,在生活上依靠他人是不現實的,因此他只好自謀生計。當年在長安時,他曾經賣過藥,現在,他不得不重拾賣藥的營生。他種藥、採藥、賣藥,在在秦州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杜甫寫下了一百二十首詩歌,就有很多首寫到了他賣藥的事。

秦州雖然有侄兒和朋友,可他們的支持實在有限,而通過賣藥也不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因此,杜甫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境。他曾寫過一首叫《空囊》的詩:

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自己窮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世人苟且偷生,我持節守道,因而生活異常艱難。早晨開不了火,井水也凍了,夜來無衣難禦寒;生活太貧窮,怕人見了笑話,袋中只剩一文錢了,捨不得花,留來看看算了。“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這句詩,寫出了杜甫貧窮的尷尬。

因為挨飢受凍,杜甫又患了痢疾,他日子一再陷入空前的絕境。這時,同谷縣有人寫信給他,說那裡盛產薯蕷、蜂蜜和竹筍,可解決吃的問題,並誠懇邀請他去同谷定居。走投無路的杜甫決定去同谷。公元759年初冬,杜甫舉家去了那裡,可是在同谷呆了一個月左右,一家人便離開同谷,年底輾轉去了成都。為什麼要離開同谷去成都,他是這樣說的:“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

公元759年,杜甫辭官、遷秦州、入同谷、去成都,他經歷了政治上的絕望,陷入了生活上的絕境,因此這一年,堪稱他一生中最為艱難的一年。但是在這一年裡,他寫下的“三吏”、“三別”等詩歌,這些詩歌直抵社會現實,不僅達到了他個人創作的最高成就,也抵達了唐朝詩歌的最高峰。因此說,苦難對一個人來說,也並非一無是處。

杜甫辭官之後到底有多窮?這首詩道出了他囊中羞澀的尷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