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裴矩的變化想到的

唐朝 唐太宗 隋煬帝 政治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5-08

初唐名臣裴矩以敢於直諫而被人稱道。然而,裴矩在隋朝做官時,卻被人們視為佞臣。隋煬帝專橫跋扈,荒淫無度,裴矩不僅不進諫,還阿諛奉承,溜鬚拍馬,想方設法滿足隋煬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裴矩卻一反故態,敢於當面跟唐太宗爭論,成了忠直敢諫的諍臣。唐太宗曾感慨說:“裴矩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裴矩的變化,姑且不論其個人品質的原因,至少在客觀上深刻說明了“君明臣直”的道理。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諍。”人們只有在那些願意聽真話、能夠聽真話的人面前,才敢於講真話,願意講真話,樂於講真話。是否有講真話的環境,直接反映政治生態。筆者認為,喜聽批評、樂聽異見,既體現品格、也彰顯氣度。每一名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都應當經常檢討自己,把虛心納諫、聞過則喜當成黨內政治生活常態。

政治生態汙濁,從政環境就惡劣;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就優良。歡迎和鼓勵別人講真話,勇於接受批評和黨內監督,是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應有之舉。聽不得批評,就容易耳失聰、眼失明,犯了錯誤而不自知。“如果當初接受了同志們的批評,自己就不會走得太遠”“如果當初的‘敲打聲’再多些,自己也不會犯下大錯”……這是專題紀錄片《永遠在路上》披露的一些貪官落馬後的深刻反思。這些反面事例警示我們,敢於、善於從不同意見中看到問題和差距,才能不栽跟頭、不違黨紀,乾淨幹事、行穩致遠。

“諍言”可貴,但往往並不悅耳。這對很多黨員幹部來講是一道心理關卡。邁過去了,就能看到問題、看到差距;邁不過去,難免在虛虛浮浮的詞藻中浮沉,最終免不了陷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太平圈”。只有誠心誠意接受“諍言”,把其真正看作是對自己的關心關愛,才能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進而讓黨內政治生活好起來,推動全面從嚴治黨走向深處。

(作者單位:內蒙古赤峰軍分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