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很多人都惋惜唐的滅亡,評論說唐亡於藩鎮,亡於節度使制度。那麼唐帝國是如何走上了這條節度使制度之路呢?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唐帝國中後期之所以要設置節度使這種兼管軍政、民政還割據一方的封疆大吏,並不能簡單的用李隆基是個腦殘失策的皇帝,或者說是李林甫等大臣心懷小九九來解釋的。任何脫離當時現狀評價歷史的行為都是在耍流氓!

——唐帝國的性格,軍事擴張

唐帝國實際上是全盤繼承了“關隴集團”的軍國體制。“關隴集團”是由賀拔嶽在關隴地區整合的軍事力量,逐漸形成的一個政治軍事於一體的集團,他影響了西魏、北周、隋和初唐四個朝代。所以唐帝國的性格就是持續不斷的對外擴張,這就是唐帝國軍政機器的運行使命。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關隴地區

隋末之後,唐帝國剛剛從分裂歸為統一還沒幾年,人口總數還不及隋鼎盛時期的1/4,唐太宗李世民卻不像漢朝剛剛建立時“文景之治”那樣的休養生息。

在隱忍一段時間之後,李世民便開始依仗國家的一群猛將良相,率領大隊人馬迅速投入到開疆拓土的戰爭之中。當然,唐初的社會經濟水平要比漢初的時候好很多,李世民也比楊廣在軍事上強的不是一點兩點。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淺紫色是唐剛剛統一中原,紅色為唐高宗領土最盛時疆域

在唐帝國開國之後的百年時間裡,李世民不停的開展對外作戰,甚至四面八方同時作戰。其實國內很多地區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比如湖南一帶荒涼的被人們稱作“天荒”,一直到了唐末這裡也是幾十年才有一人中進士,被稱為“破天荒”。而福建、嶺南、貴州這些地區更遍佈荒山僻野,是真正的原始叢林。

——初唐的極具擴張和這背後成功的推動力——府兵制

唐帝國長時間的將大量國力投資在對外戰爭之中,持續的在距離中原萬里之遙的戈壁荒漠、天南海北,先後和突厥、薛延陀、吐蕃、吐谷渾、回紇、鐵勒、大食、突騎施、契丹、奚、高句麗、百濟、日本、南詔等一個個對手交戰,進行著遠東甚至整個亞洲的稱霸戰爭。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唐帝國的府兵制是整個擴張的基石

在推動唐帝國初期擴張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他建立了極具特色的府兵制。由一個叫做“折衝府”的機構負責府兵的選拔和訓練,府兵平時在耕田,農隙訓練,戰時作戰。只要是府兵,全家免除賦役。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槊,中國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由於製作難度大,五代後基本消失。

但參軍所需要的裝備,政府只提供盔甲和少數武器如:槊。其他的普通武器,甚至往來口糧和馬匹都要自己準備。這也解釋花木蘭替父從軍時為什麼要自己採購裝備“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迪士尼的《花木蘭》

府兵制醞釀於北魏、創建於北周、成熟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從組織結構和運行上來看,從北魏時期府兵制已經有了完整的雛形,按照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賦役;到了北周後期漢人也可以參加府兵;隋時期變軍籍為民籍,兵士本人則由軍府統領,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農業和軍事實力都獲得了極大地提升。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當時中亞,薩珊波斯的騎兵

而且府兵制不只是在中國出現了,在公元4—6世紀之前中亞地區,也有很多類似這也的軍政結構。這一制度一直到了初唐還在被延續,這也是這一時期長江以北武力強盛的基礎原因。這也是國內並沒有被充分開發也可以支撐起頻繁的對外戰爭的原因。持續到中唐後,被募兵制取代才宣告解體破滅。

風捲戰旗而陌刀霍霍,在唐帝國的鐵騎蹄聲中,唐帝國終於建立起華夏王朝前所未有的最大版圖,而李世民也為自己贏得了“天可汗”的稱號,唐高宗更是成為稱霸亞洲的“天皇大帝”!

——唐帝國達到擴張上限,府兵制的困局

在唐高宗“二聖臨朝”的時代,領土到達擴張的極限。但是生產力的速度趕不上帝國擴張的速度,生產力遠遠落在後面拖後腿。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影視劇中的二聖臨朝

府兵們開始不樂意了,這主要是因為戰場距離自己的領地的距離越來越遠。往返的週期被拉大,作戰時間被拉長,沒有時間耕種就沒辦法養活自己。

帝國如果想要繼續維持府兵制就要從新領土去建立、培養府兵部隊。但是現實的客觀條件限制了這種可能。唐帝國建立後新徵服的領地大都沒有可以支配的,可以開發的,土地大部分都是有主之地。如果想在這裡實行均田制然後推廣府兵,就意味著將大量原住民和大族掃地出門,這極不利帝國的統治。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不只是土地兼併,帝國自己也不願意繼續了

另一個原因是唐帝國自己也並不願意持續的推行府兵制,府兵因為軍事所以不用繳納普通糧賦。如果擴大府兵的封地,也就無法增加朝廷的土地財政收入。

最重要的是在唐帝國的中期土地兼併越發嚴重。帝國的貴族階級和官僚階級的人數在不斷地壯大,從戰亂中走出來的統治者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需要迅速的兼併土地。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

武則天統治時期,唐帝國開國之時建立起來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在這時也已經土崩瓦解,全國上下土地兼併嚴重,逃戶遍地,面對這樣的情況帝國只能循序逃戶落戶新居,緩解危機。

——募兵制帶來的節度使

武則天登基皇位後,大肆誅殺異黨,又貶斥殺害黑齒常之、程務挺等名將,導致外戰敗績連連。帝國軍隊的戰鬥力下降,領土受到周圍勢力的威脅,唐帝國再不復李世民、李治時期各種以少勝多的神話戰績、一戰破國的赫赫戰功。

擴張的停止,軍事力量的下降,也就給邊防帶來的巨大的壓力。這就意味著邊疆地區必須有更強大的動力,才能保障對抗周圍強大的胡族政權,比如吐蕃、回紇還有大食等。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唐帝國士兵,現代人復原

所以,到了中唐時期,府兵制已經名存實亡。玄宗時期已經到了“折衝諸府無兵可交”的地步,儘管名義上的組織架構還在,府兵卻實際上已然成為一群忙於耕作而沒有時間進行軍事訓練的普通農民。因此,當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銳意革新,又改府兵制為募兵制,招募名為“長征健兒”的精兵十二萬人。

這並不是簡單的募集軍隊,而是為了防止兵源質量下滑,不斷從直屬區域外招募職業軍人的行動。從草原上的突厥人,到從中亞遷徙的粟特人,甚至還有西域貴族。被招募的人會以大小不一的團體方式,持續幾代人的從事帝國的軍事職務。

軍事制度上的變革隨即引發了一系類連鎖反應:幾十萬邊疆守軍誰來養活?成為大問題。募兵制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中央一級的府庫經常來不及為各地部門輸血,於是節度使逐漸染指駐軍地的財政權。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唐玄宗時期的十大節度使

本著一切為戰爭服務的思路,節度使制度應運而生。軍權、財權到後來地方上的人力物力也同樣需要,於是乾脆連行政權也交給節度使。

節度使統領的高級與中級軍官,常由他們的番將和家人擔當,募兵制的士兵也可以純粹的做為職業軍人。唐初的府兵制度,徹底沒有了被複興的可能。這種番將-職業兵-納糧民眾的多元結構,也一直維持到五代後期為止。

——帝國的危機已成定局,最終叛亂只是時間問題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安祿山這個投機者出現在唐玄宗後期

唐帝國的安全需要這些節度使來守護,當節度使還是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良將的時候,安西、北庭、河東、盧龍、朔方、隴右各鎮的軍馬數量和軍事屯田數量,均擴充至此前數倍。

帝國的軍事實力再次迴歸,先後出兵攻滅後突厥汗國和突騎施汗國;連續擊敗吐蕃,佔據青海高原的有利地勢;並令回紇、渤海、室韋、契丹、奚人部族臣服,扭轉了武則天執政後期的軍事低迷局面。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唐帝國疆域

當唐帝國達到了歷代前朝從未有過的盛世之時,也證明了節度使制度初期的卓有成效。這位志得意滿的唐玄宗便開始了更多的放權,將人事權、財政權一一劃撥給了各大藩鎮。

唐帝國的性格,興盛與衰敗都源於擴張的慾望

最終節度使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中結束

最終一位野心家安祿山點燃了這堆“乾柴”,釀成了使得唐帝國衰落的安史之亂。短短几年戰亂,人口銳減,外地入侵,中樞破損,唐帝國開始半獨立的藩鎮時代。直到200餘年後,“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才宣告結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