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在唐朝的軍事史上,吐蕃一直是躲避不了的對手。雖然不是傳統遊牧強敵,卻在地緣位置上卡主了唐朝的後背。在其鼎盛時期,吐蕃幾乎切斷了唐朝與外部世界的大部分交通渠道。分佈在西域沿線的唐軍,就是吐蕃人重點攻打的對象。

吐蕃對河西的威脅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安史之亂後 唐朝將大量的西域駐軍東調



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西北地區的兵力大量進入東方平叛,唐朝的西北軍鎮開始不斷地遭到吐蕃人蠶食。吐蕃深知河西走廊是東西走向的狹長地帶,很容易從南北方向上截斷。所以他們對於河西走廊的進攻策略,主要是從東向西逐步推進的。這樣的戰略主要是為了切斷中原和西域的聯繫,為日後蠶食西域做準備。

公元763年,吐蕃人已經攻陷了蘭、河、鄯、秦、成等州。一年之後,吐蕃和回紇大軍在僕固懷恩的指揮下侵入關中,長安告急。面對京師的威脅,河西節度使楊志烈為了緩解關中的壓力,於是派出了5000名河西鎮最善戰的部隊突襲僕固懷恩的後方基地靈武,緩解關中的壓力。雖然這支援軍在回師的僕固懷恩和2000吐蕃兵的夾擊下損失慘重,但是楊志烈將犧牲視為理所應當,讓河西鎮的士卒十分寒心。不久,吐蕃人又大舉入侵涼州。由於士兵大多不願意為楊志烈效力,所以涼州迅速淪陷。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唐朝的河西駐軍 位於吐蕃擴張的首要位置



公元766年,吐蕃軍再次攻克甘州和肅州,河西咽喉之地接連喪失。除了吐蕃,為了抵禦党項等部族的入侵,唐朝還需要從774年起,召集各個藩鎮的精銳力量到京師西北的八個軍鎮和長安防禦。這其中不乏河湟、北庭、朔方五原的精銳部隊。這樣一來,河西地區的防務越發空虛。

河西淪陷的惡果,不僅在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敵人可以彼此勾連。在玄宗時期,這裡繁盛的軍馬場曾經養育過40萬匹戰馬。但現在被吐蕃人攻克,導致盛唐時代河西和朔方守軍極高的戰馬裝備率成為歷史。唐軍在和周邊對手的戰鬥中,陷入了更加巨大的劣勢。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吐蕃的咄咄逼人 讓唐朝失去了很多戰馬產地



風暴之外的西域孤軍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唐朝的安西與北庭兩大都護府



與此同時,在隴西地區淪陷後,西域的唐朝孤軍也一直在努力支撐。得益於西域的國際局勢,遠離長安的當地居然暫時比較平靜。西邊的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在怛羅斯之戰後沒有要大舉東進,翻越蔥嶺的意思。北方的突騎施在蘇祿死後,發生了黃、黑二姓的持續內訌。取代東突厥的回鶻人,此時尚遠在漠北而未染指西域。此外,吐蕃優先攻略的是唐朝的河西地區,所以西域地區暫時孤立於風暴之外。

公元762年,吐蕃人短暫地攻取過伊州,但是次年就被北庭和安西的守軍奪回。由於安西和北庭的漢族駐軍數目較多,而附近的于闐、疏勒、焉耆三國的君主對唐比較友好,所以這些區域得以堅持一段時間。由於安西諸屬國王仍皆對唐始終不渝,唐代的機構和組織大都得以保存,並在有序的狀態下運作。唐人和西域人的村落比鄰而居,各個級別的官府中同時存在胡漢官吏共事。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漢胡共處的西域 堅持著固有的行政結構



除了民事機構外,負責財物出納的孔目司、 負責招待外國來使的宴設司、負責修建水渠的掏拓所等機構還在有序地運行,各個交通要道上都有守捉,戍堡,烽燧等防禦設施,監控入侵之敵。

在失去內地聯繫的情況之下,將士們完全靠自己給養。郭昕遂帶領將士們開荒屯墾,在將士和當地百姓的勞作下,戍邊的糧餉基本得到保障。直到今日,還能在庫車等地發現唐軍屯田的遺址。為了維持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郭昕還下令自鑄貨幣。在阿克蘇等地的唐代遺址中,曾出土大唐將士們自鑄的大曆元寶、建中通寶,以及大批“元”字錢和“中”字錢等錢幣。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今天在西域地區還能發現唐朝時的遺址



但在軍事上,唐軍由安史之亂前的進退自如,變成了依託城鎮的被動防禦。連機動的防禦都變得比較困難。因為士兵和戰馬的缺乏,唐軍經常陷入與對手一城一地的爭奪。

很明顯,半農半牧且善於建造石質堡壘的吐蕃人,自己就有很不錯的重步兵戰鬥傳統。吐蕃重步兵身披覆蓋率極高的精良鎧甲,只露出2眼,使用劍和比唐軍步槊更長的長槍作戰。方陣的前排陣亡,後排就補充上去,非常考驗單兵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在以戰死為最高榮譽的激勵下,只有遇到重大打擊,才會選擇卻退。在之前的唐藩戰爭中,唐軍經常可以採用重騎兵衝擊或者精兵夜襲的方式,快速襲擊吐蕃人。但是隨著精兵和戰馬產地喪失,這種戰法難以施展。而以堅韌的重步兵打消耗戰,卻又是吐蕃的專長。所以時間隔得越長,戰爭的天秤就會向著不利於唐朝一方發展。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吐蕃人有著深厚的重步兵傳統



中原的變數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正在進攻唐朝城池的吐蕃人



一直到781年,郭昕派出的使臣才與朝廷取得聯繫,此時距他來到西域已過去整整十五年。但西域唐軍不知道的是,在此期間,河西和長安的局面又經歷了一系列鉅變。

唐德宗為了削弱國內藩鎮的勢力,而在邊疆問題上選擇了退讓,甚至默認吐蕃和唐軍分別各自保有現在佔據的疆土。雙方不得越界屯田和建造堡壘,事實上默認了吐蕃對於河隴領土的佔有。唐德宗的對外妥協-對內收嚴的政策,搞得各個藩鎮人人自危。最終引發了朱滔、李希烈等人的叛亂。用於鎮壓叛亂的涇源軍因為待遇問題和唐德宗對外忍讓態度,也造反並佔領了長安。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唐德宗對外軟弱 結果讓內部兵變逼出長安



吐蕃看到唐朝天子再度出奔,於是主動提出幫唐軍平叛,以此要挾唐朝的土地,達到進一步侵佔唐朝土地的目的。為了平叛,唐德宗短暫地提出向吐蕃借兵,並以贈送安西和北庭土地的條件。這無疑是出賣了依舊在西域死守的唐軍,也給了吐蕃人吞併西域以名正言順的理由。但是在唐軍的鎮壓叛亂和朝中文武大臣的反對之下,唐軍僅僅憑藉自己的力量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所以唐德宗在意識到對待邊境戰士不公的嚴重後果,取消了原定的割讓安西北庭、召回郭昕等人的計劃。還派人並取道回紇,對郭昕等人予以封賞,並用一萬匹絹帛作為對吐蕃人“善意”的答謝。

感到被戲耍的吐蕃人也怒不可遏,馬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攻勢。以沙洲為代表的鹽、夏、銀等州縣。再次受到了吐蕃入侵。所有的野外牧場、農田均被搗毀,漢人只能戰戰兢兢地閉門守城。在一番掠奪後,河西地區只有沙洲的敦煌,更遠的吐魯番西州、哈密的伊州等地沒有淪陷。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唐朝的河西地區分佈



在沙洲,本來當地大族周鼎準備召集全城軍民焚燬城市,穿越大漠,借道回鶻迴歸唐朝。但是卻遭到了當地軍民的反對。於是在兵變之後,閻朝成功地領導沙洲軍民。以貿易積累的雄厚財力作為後盾,擊敗了吐蕃的多次圍攻。最後到了公元786年,城中彈盡糧絕,閻朝在以吐蕃不摧毀城池,不放逐城中軍民的前提下有條件投降。讓沙洲免於遭到大規模破壞。

雖然閻朝投降了,但是保護沙洲城池的舉動意義卻十分重大。從漢武帝開闢西域以來,沙州就是南北絲路商道的起點。西有白龍堆沙漠,南有祁連山河雪水形成的黨河滋潤,東有三危山,是河西城鎮中位置最險要,也是貿易最發達,經濟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敦煌所在的沙洲是河西走廊的重鎮



依託這裡的農牧業和貿易經濟,五胡時期的前涼曾以此為中心立足西北,對抗來自中原的胡族勢力,讓這裡古風猶存。後來李唐王室的先人也是長期經營過這裡,以此為基地打下根基,成為北魏的奠基家族之一。經過南北朝時代的運作,這裡還成為了漢傳佛教的重鎮。

宗教中心加貿易重鎮的地位,讓這裡免遭同樣信佛的吐蕃人的破壞。所以後來的唐朝使節經過這裡時,認為河西四州中只有沙州的語言文化、民風服飾和內地大致相同,其他地區已經吐蕃化。因為有這樣的文化和家族組織根基,後來的張議潮也是以此為中心創建了歸義軍政權。在保全河西唐文化方面,敦煌的作用功不可沒,但這已經是後話了。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沙州也是漢傳佛教的一箇中心



最後的堅守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孫悟空的歷史原型 悟空 也生活在這個時代



雖然條件更加艱苦,直到公元789年,還有僧人悟空取經從印度東歸,途徑龜茲。當時四鎮的建置依舊完好,節度使坐鎮安西,各個屬國和唐的關係比較和睦。

但在悟空取道回紇離開之後不久,伊州刺史袁光庭因兵盡糧絕,舉家自殺。同年冬天,吐蕃對北庭都護府發動了大規模突襲,並於次年4月攻克了北庭治所的吉木薩爾地區。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吐蕃人的重步兵與重騎兵



北庭淪之後,節度使楊襲古準備聯合回鶻人奪回北失地,但是最終失敗。隨後敦煌出土的吐蕃歷史文書《贊普傳》記載,公元790-791年,南疆重鎮于闐王國被吐蕃人北征征服。這是安西都護府淪陷的喪鐘。

對於于闐的滅亡,于闐王族自己是有預感的。早在安史之亂平定之初,唐代宗拜尉遲勝為驃騎大將軍、毗沙府都督、于闐王,希望他領軍回國,主持國政。然而,深知故土危在旦夕的尉遲勝耍了滑頭,他效仿漢人的兄弟讓國典故,將危險的故土交給了兄弟尉遲曜,還不讓自己的兒子回國即位。這一做法其實暗示了西域王族對於殘破的唐朝維持西域能力的懷疑。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吐蕃擴張後將安西與北庭全部吃進


白居易的《西涼伎》則通過滯留中原的胡人的命運,從側面寫道了普通西域人對於故土淪陷的悲哀。兩個紫髯碧眼的西域雜技表演者,為唐朝將領表演舞獅子,舞得活靈活現。他們是在天寶年間,被安西都護從西域帶到中原的。很多年過去了,他們的技藝絲毫未變,和盛唐時代的一模一樣。但是這時戰報傳來,涼州淪陷,內地和安西都護府失去了聯絡。兩個舞獅人向著西方悲哭哀嚎,而觀看錶演的將軍卻以此取笑他們。

最後一個老戍卒實在看不下去,出來指責不思進取的將領:現在唐朝的前線已經從安西萎縮到了鳳翔,您縱然無力去收復西域,但又怎麼忍心取笑亡國之人呢?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儘管西域被吐蕃佔領 來自當地的歌舞藝人還是很受歡迎



儘管如此,安西的殘局還是因為外力的介入有了一絲好轉。在公元791年,回紇可汗一度奪回了北庭都護府城。回鶻軍隊繼續向西,在龜茲地區打敗了圍困安西都護府的吐蕃兵馬,為安西駐軍解圍。後來回紇又一路西征,降服了一部分葛邏祿突厥,並讓他們接受回紇可汗的領導。這幾次戰勝,暫時為安西駐軍爭取了一些生存空間。

在喪失了重鎮于闐後,剩下的唐軍在郭昕的指揮下繼續抗戰十餘年。疏勒城在何時淪陷,史料中沒有記載。不過其淪陷時間,應該是在於闐喪失之後。到公元793年,西州所在的吐魯番地區也被吐蕃人奪走,孤懸於西域的唐人變得越來越難以和內地聯繫,乃至音書斷絕。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回鶻人也一度出兵 控制過北庭都護府



在中原的正史中,比較缺乏對安西守軍下落的記載。倒是具有寫實風格的新樂府詩,可以旁敲側擊的提供了某些證據。

元稹的一首《縛戎人》,揭示了安西唐軍的最後結局。公元808年,龜茲王都在吐蕃軍隊的一次初冬夜襲中淪陷。唐人在吐蕃的掠奪下骨肉分離,少壯者淪為奴隸,而老者被斷足折磨而死。本詩的主角,是一個少年時就到安西戍邊的戍卒。他採用晝伏夜出的方式躲避吐蕃騎兵搜捕,最後回到了唐朝的鳳翔,卻因為裘服披髮而被唐軍當成吐蕃人捉走。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在不短的時間裡 整個西域都聽命於吐蕃



吐蕃的統治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吐蕃帝國的旗幟



在唐軍最後的抵抗被粉碎之後,吐蕃人將自己的軍事封建制度和部落民事制度帶入了西域地區。類似於唐代的安西四鎮,吐蕃人在南疆盆地設置了四個軍鎮: 薩毗節度、領屬地區夷瓊節兒節度、吉爾吉特節度、和疏勒節度。在節度之下,是各種各樣的地方守軍和不同兵種。

在此之前,西域各國就有驛站,和嚮導護衛等武裝力量維護絲路貿易。吐蕃人來到之後,對其進行了保留和改造。吐蕃在西域的地方駐軍主要有斥候、坐哨、城鎮守軍等部隊。前兩者主要來自於西域本地人和吐蕃人,以吐蕃人為指揮。這些人主要負責保衛重要的商道和水渠,盤查商隊文書,防止盜賊侵害農田,也需要監視漢人等有強烈抵抗情緒的族群造反。城鎮守軍則分佈在以前的西域城市和吐蕃堡寨中。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征服西域 也是吐蕃歷史上的最高光時刻



在軍事補給上,初步進入盆地的吐蕃人主要是攜帶大量的牛羊進行補給,或者掠奪被佔領的城池。但西域地區的綠洲,到唐代因不斷的開墾,面積已經大為減少。所以吐蕃軍隊和隨軍家屬被迫分散到了各個綠洲。他們也被迫放棄劫掠習氣,開始了以徵收糧食稅和商稅,外加奴役本地人耕作的模式。吐蕃人將一部分西域土地分割給中小貴族,讓他們奴役戰俘作為奴隸耕作。最肥美的牧場和田野這劃為國有領地,由軍隊監視附近的被征服臣民,比如於闐人、漢人來集體耕作。此外,來往西域的商隊也要繳納沉重的商稅,維持吐蕃駐軍開支。

在民事制度上,原有的西域城邦和漢人已經是封建制度下的居民了。但吐蕃人直接打散以前的封建制度和漢人的州府-坊-裡,將於闐人、龜茲人、吐谷渾人、羌人、漢人、粟特人和回紇人,分成不同的種族部落,加以統治。不同族群根據自己的特長和產出,被分為不同的部落。有軍事部落,也有農業部落,還有貿易部落和絲帛部落等等名號。不同的部落以十進制來統治,主要的層級有千戶、小千戶、百戶和十戶。職位通常由吐蕃化程度較深的本地人或吐蕃人自己直接擔任。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古代于闐壁畫上的婦女形象



于闐和龜茲因為是主要的貿易中心,也是南疆地區少有的大綠洲,被吐蕃採用了雙軌體制,在於闐設置軍鎮的同時,保留了于闐王室作為傀儡。這裡的于闐部落民的主要職責是農民,在綠洲間運輸貨物的差人,還有監視潛在叛亂的斥候。于闐各個部落以輪流值班的方式為吐蕃人提供斥候和西域各地的情報,將潛在叛亂扼殺在搖籃狀態。當然所有的斥候組織都是由吐蕃人來牽頭的,于闐人作為二等人,在軍餉和牧場分配上都受到吐蕃人的歧視。

對於曾經生活在青藏高原,長期和吐蕃人廝殺的吐谷渾人,還有同樣和羌族有淵源的多彌人和白蘭人,吐蕃人是加以籠絡利用的。吐谷渾人主要是軍事部落的成員。在西域的吐谷渾人主要活動在塔里木盆地南緣東部,即且末、諾羌一帶地區,居地和于闐人相接。吐蕃吞併吐谷渾後,從吐谷渾部中抽取丁壯,作為外侵的主要兵力。因為半農半牧的風俗與吐蕃人接近,所以他們在吐蕃的民族歧視鏈中有比較高的地位。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不少突厥部族成為吐蕃軍隊的輔助部隊來源



對於突厥人和回紇人,之前吐蕃人就聯合葛邏祿襲擊過北庭。所以,吐蕃人看到一部分突厥親附吐蕃,一部分歸安西都護府的殘兵指揮。對於前者,吐蕃人採用的辦法是擁立阿史那餒子僕羅和拔布等人為偽可汗,將突厥人編為農業部落或者軍事部落。對於親漢的“漢人突厥”則加以討伐。

對於粟特人,吐蕃人對他們的貿易能力乃至軍事能力都是認可的。吐蕃文書中有“粟特處軍官”的頭銜,這些人信奉景教或者祆教,主要為商隊提供武力保護或者斥候服務。


帝國遺民:西域唐軍的最後下落

西域的粟特人主要負責為商隊進行護衛



對於漢人,吐蕃人對他們的主要定位是僧尼部落、農業部落、絲帛部落或者手工業部落。和河西漢人的地位一樣,在吐蕃的歧視鏈中漢人是屬於比較受壓迫的。對於前戰俘一般是手揹負在枷鎖上,頭髮綁在枷鎖上,就連睡覺時也不能解開、到達押送地點後。臉上還要燙上烙印,防止逃跑、老弱被斷手刺眼,因折磨而死。對於剩下的倖存者,僅僅在每年初一才能換上唐服祭祖過節,對東方遙祭。

這一切恢復正常,則要等到敦煌歸義軍起義和于闐王室起義,反抗崩潰的吐蕃殖民者之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