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太極拳的抻筋拔骨和鍛鍊性的抻筋拔骨有何不同?

太極拳 體育 體操 舞蹈 正雷太極書院 2019-05-10

核心提示:每天早上起來,在公園、在湖邊,總是看到很多晨練者在壓腳彎腰,其目的是為了拉伸肢體韌帶。這類鍛鍊方法應該人人都知道。

談談太極拳的抻筋拔骨和鍛鍊性的抻筋拔骨有何不同?

先說說鍛鍊性的抻筋拔骨。

每天早上起來,在公園、在湖邊,總是看到很多晨練者在壓腳彎腰,其目的是為了拉伸肢體韌帶。這類鍛鍊方法應該人人都知道。只要一個人想要鍛鍊了,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也會本能地自然而然地去做壓腿下腰。同樣,專業的體操運動、雜技、舞蹈演員等,也把壓腿下腰這個方法去當基本功訓練。這類訓練方式的目的是為了拉伸整體韌帶。好處是,不僅能使練者體內氣血更加流暢,達到健身效果。也能使肢體動作更加柔軟,使動作表現性更加美觀。比如體操運動員、舞蹈演員的動作給觀眾帶來柔和、協調、行雲流水般的視覺的美。

再說說太極拳的抻筋拔骨。

我們都知道,每一種拳法,因其肢體運動方向和技法結構的不同,便產生了對肌肉、對骨架的要求不同。也關係到人體肌肉的發力部位、發力次序、發力路徑、發力大小、發力方向,發力速度、鬆緊程度以及發力準確度等等,都需要有一個重新組織的過程。運動方式既要符 合招式的外在特徵,又符合內涵勁力要求的組織方式。而且,只有一種組織方式是正確的。

談談太極拳的抻筋拔骨和鍛鍊性的抻筋拔骨有何不同?

所以,太極拳的抻筋拔骨與平時整體拉筋式的訓練方法是不一樣的。

1.太極拳的發力方式,實際上是從肌肉發力轉變為骨架傳力的過程。關節、韌帶、副韌帶如果沒有按太極拳的要求去組織正確的肌肉運動方式,是無法做到太極拳的招式標準的。而且太極拳的抻筋拔骨是在螺旋對拉拔長的訓練方式中進行,目的一是為了使肢體結構的骨架更具剛度,二是為了使關節內的副韌帶在對拉拔長的訓練方式中增加旋轉度,使關節活動範圍增大,這就是太極拳之柔。骨架更加整體而形成剛性,這就是太極拳之剛,所以,太極拳在練拳走架時要求“剛柔相濟”。

2.太極拳的拉伸不是單體的,而是前後、左右、上下的一種複合式拉伸。這時候,一部分肌肉為了控制拉開擰轉而主動用力,一部分暫時不用的肌肉纖維是被動拉長的,這個棚拉動作的出現,達到了拉開、拉長所有肌肉纖維和韌帶、副韌帶的目的,久而久之,太極拳練習者的肌肉變得如“面精”般的柔和,絕不是平常太極練者常說的鬆。同時骨架的整體剛度變得更堅固,同樣也絕不是常見的一練拳骨架就倒來倒去的散。

3.太極拳的勁力特徵是“螺旋的纏絲勁”。它是關節在長期擰轉中的抻筋拔骨中得到的,這就是太極拳特有的渾圓勁,也就是纏絲勁。然而,目前的太極拳界到處都是全身肢體放鬆地練著太極拳,不提螺旋對拉的抻筋拔骨式訓練,那麼“渾圓纏絲勁”是絕不可能得到的。因為,練就功夫是從艱苦中求得的,不可能從長期放鬆的自然狀態訓練中練就。既使真的在長期放鬆中能得到功夫,也是少了渾圓纏絲勁的太極拳,是變了形的太極拳。所以,有經驗的太極拳行家們,不需要看你練得水平如何,只要一摸你的肌肉就知功夫高低了,這就是通常說的“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因為這一身肌肉是你長期在螺旋式的抻筋拔骨中磨鍊出來的,一捏一個準,摻不了假。

談談太極拳的抻筋拔骨和鍛鍊性的抻筋拔骨有何不同?

最後說說螺旋式抻筋拔骨的健身作用。

2010年,為了拍攝《最高境界格鬥術》節目,我們在國家體育科學研究所進行了多項測試,其中對“關節力矩”印象最深刻。“關節力矩”不是隨著練拳年份越長而增大,反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小,說明了平時對關節訓練的重要性。而螺旋式的抻筋拔骨恰恰鍛鍊了關節,促進了習練者的動作敏捷與輕靈,還能起到減緩“關節力矩”的衰退。

說了這麼多,應該可以發現,舞蹈式的抻筋拔骨和太極拳的抻筋拔骨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單方位單一式的,一個是上下左右前後渾圓複合式的。當太極拳習練者明白了這兩個抻筋拔骨的方式後,就不會進入練拳誤區了,也不會把太極拳練成太極操了。

最後,用十六個字來定義太極拳抻筋拔骨的訓練方法,就是我所提倡的“靈活的關節更靈活,固定的關節更固定”。這也是符合了中國的太極文化。

文章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