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太極老翁論太極功夫:太極拳能練出怎樣的功夫?能實戰嗎?

再論太極“功夫”,練太極拳能練出怎樣的功夫?能實戰嗎?

我的太極拳老師楊喜壽先生,號南山鬆,筆名木言,1980年隨洪均生先生學拳,1997年左右開始在山東大學義務教授太極拳,風雨無阻,至今已經有22年。喜壽先生一生教書育人,鍾愛傳統武術,尤痴愛洪均生公所授的太極拳法,精研不已,著有《陳式太極拳原理探析·用法詳解》一書。而今我師喜壽先生已年逾八旬,仍勤練不已,每招每式必與眾弟子反覆實踐之、躬行之,是文界武人,也是武界文人。楊師雖已至耄耋,對太極拳仍有新的思想,並時常將一些觀點寫出來,供門生們學習研讀。這篇文章,是楊師最近幾日寫出來的,體現了楊師通過對太極拳歷史和太極拳現狀的思索,我發到百家之中,供更多的太極拳愛好者參考。

以下為正文:


在早年間,且看陳家溝陳氏,如太極拳的創始人陳王廷(明末清初)曾“披堅執銳,掃蕩群氛”(陳鑫的《陳式太極拳圖說》),可見他是從過軍打過仗的。如陳仲甡(陳鑫的父親,小編著),“其生平戰功累累,嘖嘖人口者,皆根本於精太極拳。”(同上)如教過楊露禪的陳長興,其太極功夫經世流芳。幾百年來,陳家的這樣的人物可舉出許多。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極拳的功能也在逐步地變化。到了近代,太極拳已不再是戰場上的拼搏手段。民國年代,說到太極拳,較著名的是楊露禪之孫楊澄浦,動則“發人於丈外”。陳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陳發科,功夫的最高境界是“制服人但不傷人”。

當今,太極功夫的較量主要是競技場上的推手比賽。民間多是朋友之間的切磋,搭上手曰“試試勁”。更多的是師父讓徒弟塔手,徒弟一觸師父的手臂便亂蹦亂跳。還有的練就了丹田內功,腹部能經得起重拳擊打。對一般人來說,能練到這樣的功夫,已經就不錯了。但具有這樣功夫的拳師要有自知之明,這種功夫不足以與現在專業練散打的人對抗

八旬太極老翁論太極功夫:太極拳能練出怎樣的功夫?能實戰嗎?

腹部抗擊打,不代表腦部扛擊打

現在練太極拳者缺乏實戰訓練。另外,太極拳套路中多是已與對方接手以後的攻防招法。特別太極拳的招式缺乏對頭部的防護動作傳統武術多是防胸、防兩肋、防襠。對於大多數練太極拳者,除了“修身養性,強身健體”外,可練些“防身禦侮”的能力。為此,在練好纏絲勁和纏法(練陳式太極拳者)的基礎上,可多驗練一些擒拿和摔法。

在所謂“內家拳”名詞出現時,並不常提“發人於丈外”,而是講內家拳的特點是:“以靜制動,應手即僕。”

(文 楊喜壽)


小編認為:太極拳的實戰,需要按實戰的方式訓練,具備實戰的要素;發展與變革是傳統武術的根本所在。但無論如何,太極拳是傳統武術的一種,不是神拳,無需異化和神話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