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背景

1022年,宋乾興元年,趙恆駕崩,其子趙禎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仁宗。但宋仁宗繼位之初的大權並未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由宋真宗的劉皇后控制。宋朝女人當權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有武則天那樣的能力。

"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背景

1022年,宋乾興元年,趙恆駕崩,其子趙禎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仁宗。但宋仁宗繼位之初的大權並未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由宋真宗的劉皇后控制。宋朝女人當權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有武則天那樣的能力。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劉皇后把握大權後,任用了王曾、王欽若、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等人為宰相,朝政依舊按以往的舊例進行。但舊政弊端顯露出來,那就是“守內虛外”,這項決策讓宋朝矛盾加劇。因為“守內”致使宋朝官僚階層不斷增加,官員數量多,辦事效率低下。最為要命的是軍隊將與兵比例拉大,將官增加,導致作戰能力低下,而朝廷要養活這些官員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導致國庫吃緊。

都說宋朝富有,但也擱不住如此大量花銷。為了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宋朝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就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而此時遼與西夏互相呼應,嚴重威脅了宋朝北部和西北的邊境穩定,此時宋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背景

1022年,宋乾興元年,趙恆駕崩,其子趙禎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仁宗。但宋仁宗繼位之初的大權並未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由宋真宗的劉皇后控制。宋朝女人當權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有武則天那樣的能力。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劉皇后把握大權後,任用了王曾、王欽若、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等人為宰相,朝政依舊按以往的舊例進行。但舊政弊端顯露出來,那就是“守內虛外”,這項決策讓宋朝矛盾加劇。因為“守內”致使宋朝官僚階層不斷增加,官員數量多,辦事效率低下。最為要命的是軍隊將與兵比例拉大,將官增加,導致作戰能力低下,而朝廷要養活這些官員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導致國庫吃緊。

都說宋朝富有,但也擱不住如此大量花銷。為了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宋朝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就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而此時遼與西夏互相呼應,嚴重威脅了宋朝北部和西北的邊境穩定,此時宋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3年,劉太后死後,仁宗才正式控制朝政,但此時宋朝內部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有激化趨勢。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宋朝南京(商丘)、京東、鄭州、許州、滑州、解州、池州、清平軍(山東章丘)、臨江軍(江西清江西)、建昌軍(江西南城)、桂陽監(今湖南桂陽)及夔州、峽州等地,先後爆發了不同形式的起義,規模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反抗鬥爭就是慶曆三年沂州虎翼軍卒王倫率眾譁變,殺了巡檢使朱進,“轉鬥千餘里”,“如履無人之境”。

同年,京西、陝西兩路又發生了張海、郭貌山領導的農民起義,於黃河至漢水流域殺戮貪官汙吏,“散錢帛與其黨及貧民”。隨後在荊糊南路瑤、漢百姓的起義,“平人驚懼,盡起為盜”。還有河北王則的起義。

"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背景

1022年,宋乾興元年,趙恆駕崩,其子趙禎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仁宗。但宋仁宗繼位之初的大權並未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由宋真宗的劉皇后控制。宋朝女人當權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有武則天那樣的能力。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劉皇后把握大權後,任用了王曾、王欽若、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等人為宰相,朝政依舊按以往的舊例進行。但舊政弊端顯露出來,那就是“守內虛外”,這項決策讓宋朝矛盾加劇。因為“守內”致使宋朝官僚階層不斷增加,官員數量多,辦事效率低下。最為要命的是軍隊將與兵比例拉大,將官增加,導致作戰能力低下,而朝廷要養活這些官員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導致國庫吃緊。

都說宋朝富有,但也擱不住如此大量花銷。為了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宋朝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就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而此時遼與西夏互相呼應,嚴重威脅了宋朝北部和西北的邊境穩定,此時宋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3年,劉太后死後,仁宗才正式控制朝政,但此時宋朝內部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有激化趨勢。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宋朝南京(商丘)、京東、鄭州、許州、滑州、解州、池州、清平軍(山東章丘)、臨江軍(江西清江西)、建昌軍(江西南城)、桂陽監(今湖南桂陽)及夔州、峽州等地,先後爆發了不同形式的起義,規模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反抗鬥爭就是慶曆三年沂州虎翼軍卒王倫率眾譁變,殺了巡檢使朱進,“轉鬥千餘里”,“如履無人之境”。

同年,京西、陝西兩路又發生了張海、郭貌山領導的農民起義,於黃河至漢水流域殺戮貪官汙吏,“散錢帛與其黨及貧民”。隨後在荊糊南路瑤、漢百姓的起義,“平人驚懼,盡起為盜”。還有河北王則的起義。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這一系列的起義震動了北宋朝野,《歐陽文公集》記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形容此時的宋朝起義很貼切。此時宋朝官僚階層當然看到社會的不滿,也意識到危機,於是就建議仁宗改革。

序幕

對於宋朝存在的問題,在起義之前,一些地方官僚中的有識之士就已經進行了局部改革,比如大理寺丞郭諮和祕書丞孫琳在沼州肥鄉縣就試著推行“千步方田法”,基本上改變了“田賦不父親,歲久莫能治”的局面。但更多的官僚則是觀望,希望朝廷能有所動作。

"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背景

1022年,宋乾興元年,趙恆駕崩,其子趙禎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仁宗。但宋仁宗繼位之初的大權並未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由宋真宗的劉皇后控制。宋朝女人當權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有武則天那樣的能力。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劉皇后把握大權後,任用了王曾、王欽若、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等人為宰相,朝政依舊按以往的舊例進行。但舊政弊端顯露出來,那就是“守內虛外”,這項決策讓宋朝矛盾加劇。因為“守內”致使宋朝官僚階層不斷增加,官員數量多,辦事效率低下。最為要命的是軍隊將與兵比例拉大,將官增加,導致作戰能力低下,而朝廷要養活這些官員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導致國庫吃緊。

都說宋朝富有,但也擱不住如此大量花銷。為了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宋朝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就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而此時遼與西夏互相呼應,嚴重威脅了宋朝北部和西北的邊境穩定,此時宋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3年,劉太后死後,仁宗才正式控制朝政,但此時宋朝內部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有激化趨勢。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宋朝南京(商丘)、京東、鄭州、許州、滑州、解州、池州、清平軍(山東章丘)、臨江軍(江西清江西)、建昌軍(江西南城)、桂陽監(今湖南桂陽)及夔州、峽州等地,先後爆發了不同形式的起義,規模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反抗鬥爭就是慶曆三年沂州虎翼軍卒王倫率眾譁變,殺了巡檢使朱進,“轉鬥千餘里”,“如履無人之境”。

同年,京西、陝西兩路又發生了張海、郭貌山領導的農民起義,於黃河至漢水流域殺戮貪官汙吏,“散錢帛與其黨及貧民”。隨後在荊糊南路瑤、漢百姓的起義,“平人驚懼,盡起為盜”。還有河北王則的起義。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這一系列的起義震動了北宋朝野,《歐陽文公集》記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形容此時的宋朝起義很貼切。此時宋朝官僚階層當然看到社會的不滿,也意識到危機,於是就建議仁宗改革。

序幕

對於宋朝存在的問題,在起義之前,一些地方官僚中的有識之士就已經進行了局部改革,比如大理寺丞郭諮和祕書丞孫琳在沼州肥鄉縣就試著推行“千步方田法”,基本上改變了“田賦不父親,歲久莫能治”的局面。但更多的官僚則是觀望,希望朝廷能有所動作。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慶曆三年,仁宗下令罷免樞密使呂夷簡的職務,隨後提拔范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使,富弼為樞密副使。讓三人同時以宰相之職執政。又任使歐修、蔡襄、王素、餘靖為諫官。為掃除天下大亂,仁宗讓新任職的官員,儘快拿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宋大中八年的進士,他對宋朝的弊端看得很透徹,也到實踐中感受到宋朝積弊。

1025年時,范仲淹任大理寺丞時,就向守仁宗建議改革“恩蔭冗濫之弊”。但宋仁宗沒有親政,不敢做這樣大的改革決心。1027年,范仲淹再次向宋仁宗提出《上執政書》,他批評了宋朝存的粉飾太平的剖一,他認為“兵久不用,武備不堅,內外奢侈,國用不棄,賢才乏匱”等問題。但宋仁宗也沒在意。

"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背景

1022年,宋乾興元年,趙恆駕崩,其子趙禎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仁宗。但宋仁宗繼位之初的大權並未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由宋真宗的劉皇后控制。宋朝女人當權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有武則天那樣的能力。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劉皇后把握大權後,任用了王曾、王欽若、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等人為宰相,朝政依舊按以往的舊例進行。但舊政弊端顯露出來,那就是“守內虛外”,這項決策讓宋朝矛盾加劇。因為“守內”致使宋朝官僚階層不斷增加,官員數量多,辦事效率低下。最為要命的是軍隊將與兵比例拉大,將官增加,導致作戰能力低下,而朝廷要養活這些官員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導致國庫吃緊。

都說宋朝富有,但也擱不住如此大量花銷。為了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宋朝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就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而此時遼與西夏互相呼應,嚴重威脅了宋朝北部和西北的邊境穩定,此時宋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3年,劉太后死後,仁宗才正式控制朝政,但此時宋朝內部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有激化趨勢。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宋朝南京(商丘)、京東、鄭州、許州、滑州、解州、池州、清平軍(山東章丘)、臨江軍(江西清江西)、建昌軍(江西南城)、桂陽監(今湖南桂陽)及夔州、峽州等地,先後爆發了不同形式的起義,規模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反抗鬥爭就是慶曆三年沂州虎翼軍卒王倫率眾譁變,殺了巡檢使朱進,“轉鬥千餘里”,“如履無人之境”。

同年,京西、陝西兩路又發生了張海、郭貌山領導的農民起義,於黃河至漢水流域殺戮貪官汙吏,“散錢帛與其黨及貧民”。隨後在荊糊南路瑤、漢百姓的起義,“平人驚懼,盡起為盜”。還有河北王則的起義。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這一系列的起義震動了北宋朝野,《歐陽文公集》記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形容此時的宋朝起義很貼切。此時宋朝官僚階層當然看到社會的不滿,也意識到危機,於是就建議仁宗改革。

序幕

對於宋朝存在的問題,在起義之前,一些地方官僚中的有識之士就已經進行了局部改革,比如大理寺丞郭諮和祕書丞孫琳在沼州肥鄉縣就試著推行“千步方田法”,基本上改變了“田賦不父親,歲久莫能治”的局面。但更多的官僚則是觀望,希望朝廷能有所動作。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慶曆三年,仁宗下令罷免樞密使呂夷簡的職務,隨後提拔范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使,富弼為樞密副使。讓三人同時以宰相之職執政。又任使歐修、蔡襄、王素、餘靖為諫官。為掃除天下大亂,仁宗讓新任職的官員,儘快拿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宋大中八年的進士,他對宋朝的弊端看得很透徹,也到實踐中感受到宋朝積弊。

1025年時,范仲淹任大理寺丞時,就向守仁宗建議改革“恩蔭冗濫之弊”。但宋仁宗沒有親政,不敢做這樣大的改革決心。1027年,范仲淹再次向宋仁宗提出《上執政書》,他批評了宋朝存的粉飾太平的剖一,他認為“兵久不用,武備不堅,內外奢侈,國用不棄,賢才乏匱”等問題。但宋仁宗也沒在意。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0年,范仲淹到河中府任職,他依舊沒有忘記改革,他再次上疏請示裁併州縣,減輕差役,為老百姓減輕養這些官僚的稅賦。但這次建議依舊沒能引起朝廷的重視,但隨著宋朝各地起義不斷,一些大臣才轉而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他們認為范仲淹:“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這是《歐陽文公文集》記載。

歐陽修、富弼、餘靖等年輕官員,對范仲淹的改革表示支持,他們不滿呂夷得等人守舊做法。

1035年,范仲淹升任權知開封府,他再次向仁宗改革,但他反對呂夷簡擅權,遭到降職,出知江西饒州、潤州、越州(浙江紹興)。1036年,呂夷簡等守舊權臣,又把范仲淹、歐陽修、尹洙等人定性為“朋黨”,以此打壓朝廷內要求改革的聲音。一些大臣不敢說話。直到慶曆初年,宋朝內外問題太多了,呂夷簡根本應付不過來,但此時朝廷中要求改革聲音很多,仁宗下令重新起用范仲淹為宰相。從此拉開改革的序幕。

"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背景

1022年,宋乾興元年,趙恆駕崩,其子趙禎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仁宗。但宋仁宗繼位之初的大權並未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由宋真宗的劉皇后控制。宋朝女人當權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有武則天那樣的能力。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劉皇后把握大權後,任用了王曾、王欽若、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等人為宰相,朝政依舊按以往的舊例進行。但舊政弊端顯露出來,那就是“守內虛外”,這項決策讓宋朝矛盾加劇。因為“守內”致使宋朝官僚階層不斷增加,官員數量多,辦事效率低下。最為要命的是軍隊將與兵比例拉大,將官增加,導致作戰能力低下,而朝廷要養活這些官員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導致國庫吃緊。

都說宋朝富有,但也擱不住如此大量花銷。為了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宋朝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就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而此時遼與西夏互相呼應,嚴重威脅了宋朝北部和西北的邊境穩定,此時宋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3年,劉太后死後,仁宗才正式控制朝政,但此時宋朝內部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有激化趨勢。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宋朝南京(商丘)、京東、鄭州、許州、滑州、解州、池州、清平軍(山東章丘)、臨江軍(江西清江西)、建昌軍(江西南城)、桂陽監(今湖南桂陽)及夔州、峽州等地,先後爆發了不同形式的起義,規模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反抗鬥爭就是慶曆三年沂州虎翼軍卒王倫率眾譁變,殺了巡檢使朱進,“轉鬥千餘里”,“如履無人之境”。

同年,京西、陝西兩路又發生了張海、郭貌山領導的農民起義,於黃河至漢水流域殺戮貪官汙吏,“散錢帛與其黨及貧民”。隨後在荊糊南路瑤、漢百姓的起義,“平人驚懼,盡起為盜”。還有河北王則的起義。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這一系列的起義震動了北宋朝野,《歐陽文公集》記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形容此時的宋朝起義很貼切。此時宋朝官僚階層當然看到社會的不滿,也意識到危機,於是就建議仁宗改革。

序幕

對於宋朝存在的問題,在起義之前,一些地方官僚中的有識之士就已經進行了局部改革,比如大理寺丞郭諮和祕書丞孫琳在沼州肥鄉縣就試著推行“千步方田法”,基本上改變了“田賦不父親,歲久莫能治”的局面。但更多的官僚則是觀望,希望朝廷能有所動作。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慶曆三年,仁宗下令罷免樞密使呂夷簡的職務,隨後提拔范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使,富弼為樞密副使。讓三人同時以宰相之職執政。又任使歐修、蔡襄、王素、餘靖為諫官。為掃除天下大亂,仁宗讓新任職的官員,儘快拿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宋大中八年的進士,他對宋朝的弊端看得很透徹,也到實踐中感受到宋朝積弊。

1025年時,范仲淹任大理寺丞時,就向守仁宗建議改革“恩蔭冗濫之弊”。但宋仁宗沒有親政,不敢做這樣大的改革決心。1027年,范仲淹再次向宋仁宗提出《上執政書》,他批評了宋朝存的粉飾太平的剖一,他認為“兵久不用,武備不堅,內外奢侈,國用不棄,賢才乏匱”等問題。但宋仁宗也沒在意。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0年,范仲淹到河中府任職,他依舊沒有忘記改革,他再次上疏請示裁併州縣,減輕差役,為老百姓減輕養這些官僚的稅賦。但這次建議依舊沒能引起朝廷的重視,但隨著宋朝各地起義不斷,一些大臣才轉而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他們認為范仲淹:“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這是《歐陽文公文集》記載。

歐陽修、富弼、餘靖等年輕官員,對范仲淹的改革表示支持,他們不滿呂夷得等人守舊做法。

1035年,范仲淹升任權知開封府,他再次向仁宗改革,但他反對呂夷簡擅權,遭到降職,出知江西饒州、潤州、越州(浙江紹興)。1036年,呂夷簡等守舊權臣,又把范仲淹、歐陽修、尹洙等人定性為“朋黨”,以此打壓朝廷內要求改革的聲音。一些大臣不敢說話。直到慶曆初年,宋朝內外問題太多了,呂夷簡根本應付不過來,但此時朝廷中要求改革聲音很多,仁宗下令重新起用范仲淹為宰相。從此拉開改革的序幕。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改革

1041年9月,仁宗招大臣到天章閣議事,范仲淹、富弼兩人聯名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一套改革的最初藍本:“一曰明黜陟,提倡依官吏政績決定升遷罷黜。二曰抑僥倖,限制官僚子弟依據恩蔭充官。三曰精貢舉,變更學校傳習之業及科舉取士之法,應‘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四曰擇長官,重視對地方官吏的擇選,而使政令下達,杜絕擾民。五曰均公田,均定官所佔職田的收入。六曰厚農桑,主張重視農業生產,修復水利,以利財政收入。七曰修武備,建議招募強壯之丁,以充京畿衛士,令三時務農,一時教戰。既可省兵費,又益京師防衛。八曰減徭役,提出合併州縣,以利減輕戶少之州縣百姓的賦役負擔。九曰覃恩信,要求朝廷及地方官員要恪守職責,嚴格執行皇帝及朝廷所頒大赦等恩惠,以取信於民。十曰重命令,即慎重訂立條法,一經頒行,各級官吏必須照章遵守執行。

范仲淹提出這10條改革方案,包括各個方面,很實用。慶曆三年仁宗下詔書全國實行,這就是歷史上“慶曆新政”。在新政實施中,富弼還上書當事之條10多條及安邊13策,韓琦也前後上書陳述了改革中的15件事,這些都是范仲淹改革方案的補充。

"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背景

1022年,宋乾興元年,趙恆駕崩,其子趙禎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仁宗。但宋仁宗繼位之初的大權並未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由宋真宗的劉皇后控制。宋朝女人當權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有武則天那樣的能力。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劉皇后把握大權後,任用了王曾、王欽若、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等人為宰相,朝政依舊按以往的舊例進行。但舊政弊端顯露出來,那就是“守內虛外”,這項決策讓宋朝矛盾加劇。因為“守內”致使宋朝官僚階層不斷增加,官員數量多,辦事效率低下。最為要命的是軍隊將與兵比例拉大,將官增加,導致作戰能力低下,而朝廷要養活這些官員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導致國庫吃緊。

都說宋朝富有,但也擱不住如此大量花銷。為了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宋朝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就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而此時遼與西夏互相呼應,嚴重威脅了宋朝北部和西北的邊境穩定,此時宋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3年,劉太后死後,仁宗才正式控制朝政,但此時宋朝內部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有激化趨勢。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宋朝南京(商丘)、京東、鄭州、許州、滑州、解州、池州、清平軍(山東章丘)、臨江軍(江西清江西)、建昌軍(江西南城)、桂陽監(今湖南桂陽)及夔州、峽州等地,先後爆發了不同形式的起義,規模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反抗鬥爭就是慶曆三年沂州虎翼軍卒王倫率眾譁變,殺了巡檢使朱進,“轉鬥千餘里”,“如履無人之境”。

同年,京西、陝西兩路又發生了張海、郭貌山領導的農民起義,於黃河至漢水流域殺戮貪官汙吏,“散錢帛與其黨及貧民”。隨後在荊糊南路瑤、漢百姓的起義,“平人驚懼,盡起為盜”。還有河北王則的起義。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這一系列的起義震動了北宋朝野,《歐陽文公集》記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形容此時的宋朝起義很貼切。此時宋朝官僚階層當然看到社會的不滿,也意識到危機,於是就建議仁宗改革。

序幕

對於宋朝存在的問題,在起義之前,一些地方官僚中的有識之士就已經進行了局部改革,比如大理寺丞郭諮和祕書丞孫琳在沼州肥鄉縣就試著推行“千步方田法”,基本上改變了“田賦不父親,歲久莫能治”的局面。但更多的官僚則是觀望,希望朝廷能有所動作。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慶曆三年,仁宗下令罷免樞密使呂夷簡的職務,隨後提拔范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使,富弼為樞密副使。讓三人同時以宰相之職執政。又任使歐修、蔡襄、王素、餘靖為諫官。為掃除天下大亂,仁宗讓新任職的官員,儘快拿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宋大中八年的進士,他對宋朝的弊端看得很透徹,也到實踐中感受到宋朝積弊。

1025年時,范仲淹任大理寺丞時,就向守仁宗建議改革“恩蔭冗濫之弊”。但宋仁宗沒有親政,不敢做這樣大的改革決心。1027年,范仲淹再次向宋仁宗提出《上執政書》,他批評了宋朝存的粉飾太平的剖一,他認為“兵久不用,武備不堅,內外奢侈,國用不棄,賢才乏匱”等問題。但宋仁宗也沒在意。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0年,范仲淹到河中府任職,他依舊沒有忘記改革,他再次上疏請示裁併州縣,減輕差役,為老百姓減輕養這些官僚的稅賦。但這次建議依舊沒能引起朝廷的重視,但隨著宋朝各地起義不斷,一些大臣才轉而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他們認為范仲淹:“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這是《歐陽文公文集》記載。

歐陽修、富弼、餘靖等年輕官員,對范仲淹的改革表示支持,他們不滿呂夷得等人守舊做法。

1035年,范仲淹升任權知開封府,他再次向仁宗改革,但他反對呂夷簡擅權,遭到降職,出知江西饒州、潤州、越州(浙江紹興)。1036年,呂夷簡等守舊權臣,又把范仲淹、歐陽修、尹洙等人定性為“朋黨”,以此打壓朝廷內要求改革的聲音。一些大臣不敢說話。直到慶曆初年,宋朝內外問題太多了,呂夷簡根本應付不過來,但此時朝廷中要求改革聲音很多,仁宗下令重新起用范仲淹為宰相。從此拉開改革的序幕。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改革

1041年9月,仁宗招大臣到天章閣議事,范仲淹、富弼兩人聯名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一套改革的最初藍本:“一曰明黜陟,提倡依官吏政績決定升遷罷黜。二曰抑僥倖,限制官僚子弟依據恩蔭充官。三曰精貢舉,變更學校傳習之業及科舉取士之法,應‘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四曰擇長官,重視對地方官吏的擇選,而使政令下達,杜絕擾民。五曰均公田,均定官所佔職田的收入。六曰厚農桑,主張重視農業生產,修復水利,以利財政收入。七曰修武備,建議招募強壯之丁,以充京畿衛士,令三時務農,一時教戰。既可省兵費,又益京師防衛。八曰減徭役,提出合併州縣,以利減輕戶少之州縣百姓的賦役負擔。九曰覃恩信,要求朝廷及地方官員要恪守職責,嚴格執行皇帝及朝廷所頒大赦等恩惠,以取信於民。十曰重命令,即慎重訂立條法,一經頒行,各級官吏必須照章遵守執行。

范仲淹提出這10條改革方案,包括各個方面,很實用。慶曆三年仁宗下詔書全國實行,這就是歷史上“慶曆新政”。在新政實施中,富弼還上書當事之條10多條及安邊13策,韓琦也前後上書陳述了改革中的15件事,這些都是范仲淹改革方案的補充。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其實慶曆新政改革的核心就是整頓吏治,緩和社會矛盾,穩定宋朝秩序。慶曆三年10月開始,宋朝就著手對吏治進行整頓,先是中書省、樞密院長官選配的各路轉運使。范仲淹在選配轉運使上很慎重,他制定嚴格的條件“凡是庸碌無能之輩,一律免去,最後選定張溫之到河北、王素到淮南、沈邈到京東、施昌言到河東、李絢到京西,實地考察各地的政績。”

對於范仲淹的改革,富弼最初有疑慮,他認為把庸才免官,會不會出現悲泣之感。范仲淹則堅持認為,如果任由這些官員貪贓枉法,則本路百姓將受其剝削。

不久皇帝下令由中書省、樞密院共同選配各路轉運使和提刑按察使,重新恢復設置各路轉運使司判官。又過段時間,再次讓兩部門發佈施行“新定磨勘式”,作為考核官員及官吏的依據。還定了“蔭補法”,下令限制職田數額。

"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背景

1022年,宋乾興元年,趙恆駕崩,其子趙禎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仁宗。但宋仁宗繼位之初的大權並未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由宋真宗的劉皇后控制。宋朝女人當權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有武則天那樣的能力。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劉皇后把握大權後,任用了王曾、王欽若、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等人為宰相,朝政依舊按以往的舊例進行。但舊政弊端顯露出來,那就是“守內虛外”,這項決策讓宋朝矛盾加劇。因為“守內”致使宋朝官僚階層不斷增加,官員數量多,辦事效率低下。最為要命的是軍隊將與兵比例拉大,將官增加,導致作戰能力低下,而朝廷要養活這些官員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導致國庫吃緊。

都說宋朝富有,但也擱不住如此大量花銷。為了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宋朝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就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而此時遼與西夏互相呼應,嚴重威脅了宋朝北部和西北的邊境穩定,此時宋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3年,劉太后死後,仁宗才正式控制朝政,但此時宋朝內部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有激化趨勢。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宋朝南京(商丘)、京東、鄭州、許州、滑州、解州、池州、清平軍(山東章丘)、臨江軍(江西清江西)、建昌軍(江西南城)、桂陽監(今湖南桂陽)及夔州、峽州等地,先後爆發了不同形式的起義,規模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反抗鬥爭就是慶曆三年沂州虎翼軍卒王倫率眾譁變,殺了巡檢使朱進,“轉鬥千餘里”,“如履無人之境”。

同年,京西、陝西兩路又發生了張海、郭貌山領導的農民起義,於黃河至漢水流域殺戮貪官汙吏,“散錢帛與其黨及貧民”。隨後在荊糊南路瑤、漢百姓的起義,“平人驚懼,盡起為盜”。還有河北王則的起義。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這一系列的起義震動了北宋朝野,《歐陽文公集》記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形容此時的宋朝起義很貼切。此時宋朝官僚階層當然看到社會的不滿,也意識到危機,於是就建議仁宗改革。

序幕

對於宋朝存在的問題,在起義之前,一些地方官僚中的有識之士就已經進行了局部改革,比如大理寺丞郭諮和祕書丞孫琳在沼州肥鄉縣就試著推行“千步方田法”,基本上改變了“田賦不父親,歲久莫能治”的局面。但更多的官僚則是觀望,希望朝廷能有所動作。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慶曆三年,仁宗下令罷免樞密使呂夷簡的職務,隨後提拔范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使,富弼為樞密副使。讓三人同時以宰相之職執政。又任使歐修、蔡襄、王素、餘靖為諫官。為掃除天下大亂,仁宗讓新任職的官員,儘快拿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宋大中八年的進士,他對宋朝的弊端看得很透徹,也到實踐中感受到宋朝積弊。

1025年時,范仲淹任大理寺丞時,就向守仁宗建議改革“恩蔭冗濫之弊”。但宋仁宗沒有親政,不敢做這樣大的改革決心。1027年,范仲淹再次向宋仁宗提出《上執政書》,他批評了宋朝存的粉飾太平的剖一,他認為“兵久不用,武備不堅,內外奢侈,國用不棄,賢才乏匱”等問題。但宋仁宗也沒在意。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0年,范仲淹到河中府任職,他依舊沒有忘記改革,他再次上疏請示裁併州縣,減輕差役,為老百姓減輕養這些官僚的稅賦。但這次建議依舊沒能引起朝廷的重視,但隨著宋朝各地起義不斷,一些大臣才轉而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他們認為范仲淹:“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這是《歐陽文公文集》記載。

歐陽修、富弼、餘靖等年輕官員,對范仲淹的改革表示支持,他們不滿呂夷得等人守舊做法。

1035年,范仲淹升任權知開封府,他再次向仁宗改革,但他反對呂夷簡擅權,遭到降職,出知江西饒州、潤州、越州(浙江紹興)。1036年,呂夷簡等守舊權臣,又把范仲淹、歐陽修、尹洙等人定性為“朋黨”,以此打壓朝廷內要求改革的聲音。一些大臣不敢說話。直到慶曆初年,宋朝內外問題太多了,呂夷簡根本應付不過來,但此時朝廷中要求改革聲音很多,仁宗下令重新起用范仲淹為宰相。從此拉開改革的序幕。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改革

1041年9月,仁宗招大臣到天章閣議事,范仲淹、富弼兩人聯名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一套改革的最初藍本:“一曰明黜陟,提倡依官吏政績決定升遷罷黜。二曰抑僥倖,限制官僚子弟依據恩蔭充官。三曰精貢舉,變更學校傳習之業及科舉取士之法,應‘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四曰擇長官,重視對地方官吏的擇選,而使政令下達,杜絕擾民。五曰均公田,均定官所佔職田的收入。六曰厚農桑,主張重視農業生產,修復水利,以利財政收入。七曰修武備,建議招募強壯之丁,以充京畿衛士,令三時務農,一時教戰。既可省兵費,又益京師防衛。八曰減徭役,提出合併州縣,以利減輕戶少之州縣百姓的賦役負擔。九曰覃恩信,要求朝廷及地方官員要恪守職責,嚴格執行皇帝及朝廷所頒大赦等恩惠,以取信於民。十曰重命令,即慎重訂立條法,一經頒行,各級官吏必須照章遵守執行。

范仲淹提出這10條改革方案,包括各個方面,很實用。慶曆三年仁宗下詔書全國實行,這就是歷史上“慶曆新政”。在新政實施中,富弼還上書當事之條10多條及安邊13策,韓琦也前後上書陳述了改革中的15件事,這些都是范仲淹改革方案的補充。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其實慶曆新政改革的核心就是整頓吏治,緩和社會矛盾,穩定宋朝秩序。慶曆三年10月開始,宋朝就著手對吏治進行整頓,先是中書省、樞密院長官選配的各路轉運使。范仲淹在選配轉運使上很慎重,他制定嚴格的條件“凡是庸碌無能之輩,一律免去,最後選定張溫之到河北、王素到淮南、沈邈到京東、施昌言到河東、李絢到京西,實地考察各地的政績。”

對於范仲淹的改革,富弼最初有疑慮,他認為把庸才免官,會不會出現悲泣之感。范仲淹則堅持認為,如果任由這些官員貪贓枉法,則本路百姓將受其剝削。

不久皇帝下令由中書省、樞密院共同選配各路轉運使和提刑按察使,重新恢復設置各路轉運使司判官。又過段時間,再次讓兩部門發佈施行“新定磨勘式”,作為考核官員及官吏的依據。還定了“蔭補法”,下令限制職田數額。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失敗

但慶曆新政觸動了官僚地主階層的特權及利益,他們必然要反對。部分守舊官員指責改革,並暗中刁難,有的甚至公開反對。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章得象對新政極為不滿,他支持部分御史臺諫官,攻擊和誹謗范仲淹等改革派及新政推行,甚至又誣陷改革派為朋黨,“欺罔擅權”、“懷奸不忠”等都用上了

樞密使夏竦則令其女僕偽造石介為富弼撰寫的廢立皇帝的詔書,誣衊富弼要廢仁宗,另立為帝。守舊勢力的破壞,讓范仲淹的改革遭到阻力,難以推行。

慶曆四年,范仲淹借“秋防”之名離開進行,宣撫陝西、河東兩地。同年八月富弼宣撫河北。兩個改革先鋒離開朝廷後,成了守舊派的天下,他們想盡辦法反對改革,還編織各種罪名,把支持新政的官員貶出朝廷。

"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背景

1022年,宋乾興元年,趙恆駕崩,其子趙禎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仁宗。但宋仁宗繼位之初的大權並未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由宋真宗的劉皇后控制。宋朝女人當權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有武則天那樣的能力。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劉皇后把握大權後,任用了王曾、王欽若、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等人為宰相,朝政依舊按以往的舊例進行。但舊政弊端顯露出來,那就是“守內虛外”,這項決策讓宋朝矛盾加劇。因為“守內”致使宋朝官僚階層不斷增加,官員數量多,辦事效率低下。最為要命的是軍隊將與兵比例拉大,將官增加,導致作戰能力低下,而朝廷要養活這些官員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導致國庫吃緊。

都說宋朝富有,但也擱不住如此大量花銷。為了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宋朝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就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而此時遼與西夏互相呼應,嚴重威脅了宋朝北部和西北的邊境穩定,此時宋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3年,劉太后死後,仁宗才正式控制朝政,但此時宋朝內部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有激化趨勢。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宋朝南京(商丘)、京東、鄭州、許州、滑州、解州、池州、清平軍(山東章丘)、臨江軍(江西清江西)、建昌軍(江西南城)、桂陽監(今湖南桂陽)及夔州、峽州等地,先後爆發了不同形式的起義,規模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反抗鬥爭就是慶曆三年沂州虎翼軍卒王倫率眾譁變,殺了巡檢使朱進,“轉鬥千餘里”,“如履無人之境”。

同年,京西、陝西兩路又發生了張海、郭貌山領導的農民起義,於黃河至漢水流域殺戮貪官汙吏,“散錢帛與其黨及貧民”。隨後在荊糊南路瑤、漢百姓的起義,“平人驚懼,盡起為盜”。還有河北王則的起義。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這一系列的起義震動了北宋朝野,《歐陽文公集》記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形容此時的宋朝起義很貼切。此時宋朝官僚階層當然看到社會的不滿,也意識到危機,於是就建議仁宗改革。

序幕

對於宋朝存在的問題,在起義之前,一些地方官僚中的有識之士就已經進行了局部改革,比如大理寺丞郭諮和祕書丞孫琳在沼州肥鄉縣就試著推行“千步方田法”,基本上改變了“田賦不父親,歲久莫能治”的局面。但更多的官僚則是觀望,希望朝廷能有所動作。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慶曆三年,仁宗下令罷免樞密使呂夷簡的職務,隨後提拔范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使,富弼為樞密副使。讓三人同時以宰相之職執政。又任使歐修、蔡襄、王素、餘靖為諫官。為掃除天下大亂,仁宗讓新任職的官員,儘快拿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宋大中八年的進士,他對宋朝的弊端看得很透徹,也到實踐中感受到宋朝積弊。

1025年時,范仲淹任大理寺丞時,就向守仁宗建議改革“恩蔭冗濫之弊”。但宋仁宗沒有親政,不敢做這樣大的改革決心。1027年,范仲淹再次向宋仁宗提出《上執政書》,他批評了宋朝存的粉飾太平的剖一,他認為“兵久不用,武備不堅,內外奢侈,國用不棄,賢才乏匱”等問題。但宋仁宗也沒在意。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0年,范仲淹到河中府任職,他依舊沒有忘記改革,他再次上疏請示裁併州縣,減輕差役,為老百姓減輕養這些官僚的稅賦。但這次建議依舊沒能引起朝廷的重視,但隨著宋朝各地起義不斷,一些大臣才轉而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他們認為范仲淹:“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這是《歐陽文公文集》記載。

歐陽修、富弼、餘靖等年輕官員,對范仲淹的改革表示支持,他們不滿呂夷得等人守舊做法。

1035年,范仲淹升任權知開封府,他再次向仁宗改革,但他反對呂夷簡擅權,遭到降職,出知江西饒州、潤州、越州(浙江紹興)。1036年,呂夷簡等守舊權臣,又把范仲淹、歐陽修、尹洙等人定性為“朋黨”,以此打壓朝廷內要求改革的聲音。一些大臣不敢說話。直到慶曆初年,宋朝內外問題太多了,呂夷簡根本應付不過來,但此時朝廷中要求改革聲音很多,仁宗下令重新起用范仲淹為宰相。從此拉開改革的序幕。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改革

1041年9月,仁宗招大臣到天章閣議事,范仲淹、富弼兩人聯名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一套改革的最初藍本:“一曰明黜陟,提倡依官吏政績決定升遷罷黜。二曰抑僥倖,限制官僚子弟依據恩蔭充官。三曰精貢舉,變更學校傳習之業及科舉取士之法,應‘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四曰擇長官,重視對地方官吏的擇選,而使政令下達,杜絕擾民。五曰均公田,均定官所佔職田的收入。六曰厚農桑,主張重視農業生產,修復水利,以利財政收入。七曰修武備,建議招募強壯之丁,以充京畿衛士,令三時務農,一時教戰。既可省兵費,又益京師防衛。八曰減徭役,提出合併州縣,以利減輕戶少之州縣百姓的賦役負擔。九曰覃恩信,要求朝廷及地方官員要恪守職責,嚴格執行皇帝及朝廷所頒大赦等恩惠,以取信於民。十曰重命令,即慎重訂立條法,一經頒行,各級官吏必須照章遵守執行。

范仲淹提出這10條改革方案,包括各個方面,很實用。慶曆三年仁宗下詔書全國實行,這就是歷史上“慶曆新政”。在新政實施中,富弼還上書當事之條10多條及安邊13策,韓琦也前後上書陳述了改革中的15件事,這些都是范仲淹改革方案的補充。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其實慶曆新政改革的核心就是整頓吏治,緩和社會矛盾,穩定宋朝秩序。慶曆三年10月開始,宋朝就著手對吏治進行整頓,先是中書省、樞密院長官選配的各路轉運使。范仲淹在選配轉運使上很慎重,他制定嚴格的條件“凡是庸碌無能之輩,一律免去,最後選定張溫之到河北、王素到淮南、沈邈到京東、施昌言到河東、李絢到京西,實地考察各地的政績。”

對於范仲淹的改革,富弼最初有疑慮,他認為把庸才免官,會不會出現悲泣之感。范仲淹則堅持認為,如果任由這些官員貪贓枉法,則本路百姓將受其剝削。

不久皇帝下令由中書省、樞密院共同選配各路轉運使和提刑按察使,重新恢復設置各路轉運使司判官。又過段時間,再次讓兩部門發佈施行“新定磨勘式”,作為考核官員及官吏的依據。還定了“蔭補法”,下令限制職田數額。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失敗

但慶曆新政觸動了官僚地主階層的特權及利益,他們必然要反對。部分守舊官員指責改革,並暗中刁難,有的甚至公開反對。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章得象對新政極為不滿,他支持部分御史臺諫官,攻擊和誹謗范仲淹等改革派及新政推行,甚至又誣陷改革派為朋黨,“欺罔擅權”、“懷奸不忠”等都用上了

樞密使夏竦則令其女僕偽造石介為富弼撰寫的廢立皇帝的詔書,誣衊富弼要廢仁宗,另立為帝。守舊勢力的破壞,讓范仲淹的改革遭到阻力,難以推行。

慶曆四年,范仲淹借“秋防”之名離開進行,宣撫陝西、河東兩地。同年八月富弼宣撫河北。兩個改革先鋒離開朝廷後,成了守舊派的天下,他們想盡辦法反對改革,還編織各種罪名,把支持新政的官員貶出朝廷。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此時宋仁宗也受到來自守舊派的壓力,他不得不向守舊派妥協,下令“試朋黨相訐,及按察恣為苛刻、文人肆言行怪者。”慶曆五年,范仲淹被罷相,不久皇帝下令罷“京朝官用保任敘遷法”,又罷“蔭補限年法”。韓琦也遭罷相,歐陽修等人也被貶出朝廷。又以苛刻之名,把各路轉運使、司判官、按察使等取消罷免。懲治貪官有成效的江南轉運使楊紱、判官王綽、提點刑獄王鼎被誣衊為“江東三虎”也被貶官。

"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背景

1022年,宋乾興元年,趙恆駕崩,其子趙禎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仁宗。但宋仁宗繼位之初的大權並未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由宋真宗的劉皇后控制。宋朝女人當權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有武則天那樣的能力。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劉皇后把握大權後,任用了王曾、王欽若、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等人為宰相,朝政依舊按以往的舊例進行。但舊政弊端顯露出來,那就是“守內虛外”,這項決策讓宋朝矛盾加劇。因為“守內”致使宋朝官僚階層不斷增加,官員數量多,辦事效率低下。最為要命的是軍隊將與兵比例拉大,將官增加,導致作戰能力低下,而朝廷要養活這些官員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導致國庫吃緊。

都說宋朝富有,但也擱不住如此大量花銷。為了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宋朝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就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而此時遼與西夏互相呼應,嚴重威脅了宋朝北部和西北的邊境穩定,此時宋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3年,劉太后死後,仁宗才正式控制朝政,但此時宋朝內部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有激化趨勢。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宋朝南京(商丘)、京東、鄭州、許州、滑州、解州、池州、清平軍(山東章丘)、臨江軍(江西清江西)、建昌軍(江西南城)、桂陽監(今湖南桂陽)及夔州、峽州等地,先後爆發了不同形式的起義,規模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反抗鬥爭就是慶曆三年沂州虎翼軍卒王倫率眾譁變,殺了巡檢使朱進,“轉鬥千餘里”,“如履無人之境”。

同年,京西、陝西兩路又發生了張海、郭貌山領導的農民起義,於黃河至漢水流域殺戮貪官汙吏,“散錢帛與其黨及貧民”。隨後在荊糊南路瑤、漢百姓的起義,“平人驚懼,盡起為盜”。還有河北王則的起義。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這一系列的起義震動了北宋朝野,《歐陽文公集》記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形容此時的宋朝起義很貼切。此時宋朝官僚階層當然看到社會的不滿,也意識到危機,於是就建議仁宗改革。

序幕

對於宋朝存在的問題,在起義之前,一些地方官僚中的有識之士就已經進行了局部改革,比如大理寺丞郭諮和祕書丞孫琳在沼州肥鄉縣就試著推行“千步方田法”,基本上改變了“田賦不父親,歲久莫能治”的局面。但更多的官僚則是觀望,希望朝廷能有所動作。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慶曆三年,仁宗下令罷免樞密使呂夷簡的職務,隨後提拔范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使,富弼為樞密副使。讓三人同時以宰相之職執政。又任使歐修、蔡襄、王素、餘靖為諫官。為掃除天下大亂,仁宗讓新任職的官員,儘快拿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宋大中八年的進士,他對宋朝的弊端看得很透徹,也到實踐中感受到宋朝積弊。

1025年時,范仲淹任大理寺丞時,就向守仁宗建議改革“恩蔭冗濫之弊”。但宋仁宗沒有親政,不敢做這樣大的改革決心。1027年,范仲淹再次向宋仁宗提出《上執政書》,他批評了宋朝存的粉飾太平的剖一,他認為“兵久不用,武備不堅,內外奢侈,國用不棄,賢才乏匱”等問題。但宋仁宗也沒在意。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0年,范仲淹到河中府任職,他依舊沒有忘記改革,他再次上疏請示裁併州縣,減輕差役,為老百姓減輕養這些官僚的稅賦。但這次建議依舊沒能引起朝廷的重視,但隨著宋朝各地起義不斷,一些大臣才轉而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他們認為范仲淹:“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這是《歐陽文公文集》記載。

歐陽修、富弼、餘靖等年輕官員,對范仲淹的改革表示支持,他們不滿呂夷得等人守舊做法。

1035年,范仲淹升任權知開封府,他再次向仁宗改革,但他反對呂夷簡擅權,遭到降職,出知江西饒州、潤州、越州(浙江紹興)。1036年,呂夷簡等守舊權臣,又把范仲淹、歐陽修、尹洙等人定性為“朋黨”,以此打壓朝廷內要求改革的聲音。一些大臣不敢說話。直到慶曆初年,宋朝內外問題太多了,呂夷簡根本應付不過來,但此時朝廷中要求改革聲音很多,仁宗下令重新起用范仲淹為宰相。從此拉開改革的序幕。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改革

1041年9月,仁宗招大臣到天章閣議事,范仲淹、富弼兩人聯名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一套改革的最初藍本:“一曰明黜陟,提倡依官吏政績決定升遷罷黜。二曰抑僥倖,限制官僚子弟依據恩蔭充官。三曰精貢舉,變更學校傳習之業及科舉取士之法,應‘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四曰擇長官,重視對地方官吏的擇選,而使政令下達,杜絕擾民。五曰均公田,均定官所佔職田的收入。六曰厚農桑,主張重視農業生產,修復水利,以利財政收入。七曰修武備,建議招募強壯之丁,以充京畿衛士,令三時務農,一時教戰。既可省兵費,又益京師防衛。八曰減徭役,提出合併州縣,以利減輕戶少之州縣百姓的賦役負擔。九曰覃恩信,要求朝廷及地方官員要恪守職責,嚴格執行皇帝及朝廷所頒大赦等恩惠,以取信於民。十曰重命令,即慎重訂立條法,一經頒行,各級官吏必須照章遵守執行。

范仲淹提出這10條改革方案,包括各個方面,很實用。慶曆三年仁宗下詔書全國實行,這就是歷史上“慶曆新政”。在新政實施中,富弼還上書當事之條10多條及安邊13策,韓琦也前後上書陳述了改革中的15件事,這些都是范仲淹改革方案的補充。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其實慶曆新政改革的核心就是整頓吏治,緩和社會矛盾,穩定宋朝秩序。慶曆三年10月開始,宋朝就著手對吏治進行整頓,先是中書省、樞密院長官選配的各路轉運使。范仲淹在選配轉運使上很慎重,他制定嚴格的條件“凡是庸碌無能之輩,一律免去,最後選定張溫之到河北、王素到淮南、沈邈到京東、施昌言到河東、李絢到京西,實地考察各地的政績。”

對於范仲淹的改革,富弼最初有疑慮,他認為把庸才免官,會不會出現悲泣之感。范仲淹則堅持認為,如果任由這些官員貪贓枉法,則本路百姓將受其剝削。

不久皇帝下令由中書省、樞密院共同選配各路轉運使和提刑按察使,重新恢復設置各路轉運使司判官。又過段時間,再次讓兩部門發佈施行“新定磨勘式”,作為考核官員及官吏的依據。還定了“蔭補法”,下令限制職田數額。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失敗

但慶曆新政觸動了官僚地主階層的特權及利益,他們必然要反對。部分守舊官員指責改革,並暗中刁難,有的甚至公開反對。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章得象對新政極為不滿,他支持部分御史臺諫官,攻擊和誹謗范仲淹等改革派及新政推行,甚至又誣陷改革派為朋黨,“欺罔擅權”、“懷奸不忠”等都用上了

樞密使夏竦則令其女僕偽造石介為富弼撰寫的廢立皇帝的詔書,誣衊富弼要廢仁宗,另立為帝。守舊勢力的破壞,讓范仲淹的改革遭到阻力,難以推行。

慶曆四年,范仲淹借“秋防”之名離開進行,宣撫陝西、河東兩地。同年八月富弼宣撫河北。兩個改革先鋒離開朝廷後,成了守舊派的天下,他們想盡辦法反對改革,還編織各種罪名,把支持新政的官員貶出朝廷。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此時宋仁宗也受到來自守舊派的壓力,他不得不向守舊派妥協,下令“試朋黨相訐,及按察恣為苛刻、文人肆言行怪者。”慶曆五年,范仲淹被罷相,不久皇帝下令罷“京朝官用保任敘遷法”,又罷“蔭補限年法”。韓琦也遭罷相,歐陽修等人也被貶出朝廷。又以苛刻之名,把各路轉運使、司判官、按察使等取消罷免。懲治貪官有成效的江南轉運使楊紱、判官王綽、提點刑獄王鼎被誣衊為“江東三虎”也被貶官。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後果

在守舊勢力的陷害打擊下,改革派官員人人自危,“皆懼讒畏禍,不敢挺然當國家之事”。守舊派官員再次控制朝政,基本上廢止了新政措施,依舊奉行“守內虛外”的政策。為解決朝廷龐大的開支,滿足皇室及官員的揮霍浪費,守舊派拼命搜刮百姓,根本不顧百姓的死活。結果是府庫仍舊空空如也,社會矛盾繼續派化。

皇祐四年,范仲淹病逝,此後不久,原來參與改革的官員雖然大部分被啟用,比如富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韓琦任樞農牧民使。不過兩人再次升官,歐陽修也被任命為樞官副使,但雖然改革派官員再度復官,卻已經沒有改革的動力,他們處於守舊與保守之中,不敢再提改革之事。

"

宋朝自建立後,改革的次數很多,但每次改革都沒有成功。這或許就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既然北宋沒有改革成功,宋人南遷後,南宋也不可能繼續改革,這就是宋朝的命運。

宋朝歷次改革中,最為關鍵一次改革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時的一次改革。這項改革找準了“短板”,也找對了改革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背景

1022年,宋乾興元年,趙恆駕崩,其子趙禎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仁宗。但宋仁宗繼位之初的大權並未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由宋真宗的劉皇后控制。宋朝女人當權也不少,但沒有一個有武則天那樣的能力。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劉皇后把握大權後,任用了王曾、王欽若、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等人為宰相,朝政依舊按以往的舊例進行。但舊政弊端顯露出來,那就是“守內虛外”,這項決策讓宋朝矛盾加劇。因為“守內”致使宋朝官僚階層不斷增加,官員數量多,辦事效率低下。最為要命的是軍隊將與兵比例拉大,將官增加,導致作戰能力低下,而朝廷要養活這些官員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兩,導致國庫吃緊。

都說宋朝富有,但也擱不住如此大量花銷。為了解決“積貧積弱”的問題,宋朝不得不增加賦稅,這就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老百姓怨聲載道,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而此時遼與西夏互相呼應,嚴重威脅了宋朝北部和西北的邊境穩定,此時宋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3年,劉太后死後,仁宗才正式控制朝政,但此時宋朝內部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有激化趨勢。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宋朝南京(商丘)、京東、鄭州、許州、滑州、解州、池州、清平軍(山東章丘)、臨江軍(江西清江西)、建昌軍(江西南城)、桂陽監(今湖南桂陽)及夔州、峽州等地,先後爆發了不同形式的起義,規模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反抗鬥爭就是慶曆三年沂州虎翼軍卒王倫率眾譁變,殺了巡檢使朱進,“轉鬥千餘里”,“如履無人之境”。

同年,京西、陝西兩路又發生了張海、郭貌山領導的農民起義,於黃河至漢水流域殺戮貪官汙吏,“散錢帛與其黨及貧民”。隨後在荊糊南路瑤、漢百姓的起義,“平人驚懼,盡起為盜”。還有河北王則的起義。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這一系列的起義震動了北宋朝野,《歐陽文公集》記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形容此時的宋朝起義很貼切。此時宋朝官僚階層當然看到社會的不滿,也意識到危機,於是就建議仁宗改革。

序幕

對於宋朝存在的問題,在起義之前,一些地方官僚中的有識之士就已經進行了局部改革,比如大理寺丞郭諮和祕書丞孫琳在沼州肥鄉縣就試著推行“千步方田法”,基本上改變了“田賦不父親,歲久莫能治”的局面。但更多的官僚則是觀望,希望朝廷能有所動作。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慶曆三年,仁宗下令罷免樞密使呂夷簡的職務,隨後提拔范仲淹為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使,富弼為樞密副使。讓三人同時以宰相之職執政。又任使歐修、蔡襄、王素、餘靖為諫官。為掃除天下大亂,仁宗讓新任職的官員,儘快拿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宋大中八年的進士,他對宋朝的弊端看得很透徹,也到實踐中感受到宋朝積弊。

1025年時,范仲淹任大理寺丞時,就向守仁宗建議改革“恩蔭冗濫之弊”。但宋仁宗沒有親政,不敢做這樣大的改革決心。1027年,范仲淹再次向宋仁宗提出《上執政書》,他批評了宋朝存的粉飾太平的剖一,他認為“兵久不用,武備不堅,內外奢侈,國用不棄,賢才乏匱”等問題。但宋仁宗也沒在意。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1030年,范仲淹到河中府任職,他依舊沒有忘記改革,他再次上疏請示裁併州縣,減輕差役,為老百姓減輕養這些官僚的稅賦。但這次建議依舊沒能引起朝廷的重視,但隨著宋朝各地起義不斷,一些大臣才轉而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他們認為范仲淹:“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這是《歐陽文公文集》記載。

歐陽修、富弼、餘靖等年輕官員,對范仲淹的改革表示支持,他們不滿呂夷得等人守舊做法。

1035年,范仲淹升任權知開封府,他再次向仁宗改革,但他反對呂夷簡擅權,遭到降職,出知江西饒州、潤州、越州(浙江紹興)。1036年,呂夷簡等守舊權臣,又把范仲淹、歐陽修、尹洙等人定性為“朋黨”,以此打壓朝廷內要求改革的聲音。一些大臣不敢說話。直到慶曆初年,宋朝內外問題太多了,呂夷簡根本應付不過來,但此時朝廷中要求改革聲音很多,仁宗下令重新起用范仲淹為宰相。從此拉開改革的序幕。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改革

1041年9月,仁宗招大臣到天章閣議事,范仲淹、富弼兩人聯名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一套改革的最初藍本:“一曰明黜陟,提倡依官吏政績決定升遷罷黜。二曰抑僥倖,限制官僚子弟依據恩蔭充官。三曰精貢舉,變更學校傳習之業及科舉取士之法,應‘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四曰擇長官,重視對地方官吏的擇選,而使政令下達,杜絕擾民。五曰均公田,均定官所佔職田的收入。六曰厚農桑,主張重視農業生產,修復水利,以利財政收入。七曰修武備,建議招募強壯之丁,以充京畿衛士,令三時務農,一時教戰。既可省兵費,又益京師防衛。八曰減徭役,提出合併州縣,以利減輕戶少之州縣百姓的賦役負擔。九曰覃恩信,要求朝廷及地方官員要恪守職責,嚴格執行皇帝及朝廷所頒大赦等恩惠,以取信於民。十曰重命令,即慎重訂立條法,一經頒行,各級官吏必須照章遵守執行。

范仲淹提出這10條改革方案,包括各個方面,很實用。慶曆三年仁宗下詔書全國實行,這就是歷史上“慶曆新政”。在新政實施中,富弼還上書當事之條10多條及安邊13策,韓琦也前後上書陳述了改革中的15件事,這些都是范仲淹改革方案的補充。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其實慶曆新政改革的核心就是整頓吏治,緩和社會矛盾,穩定宋朝秩序。慶曆三年10月開始,宋朝就著手對吏治進行整頓,先是中書省、樞密院長官選配的各路轉運使。范仲淹在選配轉運使上很慎重,他制定嚴格的條件“凡是庸碌無能之輩,一律免去,最後選定張溫之到河北、王素到淮南、沈邈到京東、施昌言到河東、李絢到京西,實地考察各地的政績。”

對於范仲淹的改革,富弼最初有疑慮,他認為把庸才免官,會不會出現悲泣之感。范仲淹則堅持認為,如果任由這些官員貪贓枉法,則本路百姓將受其剝削。

不久皇帝下令由中書省、樞密院共同選配各路轉運使和提刑按察使,重新恢復設置各路轉運使司判官。又過段時間,再次讓兩部門發佈施行“新定磨勘式”,作為考核官員及官吏的依據。還定了“蔭補法”,下令限制職田數額。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失敗

但慶曆新政觸動了官僚地主階層的特權及利益,他們必然要反對。部分守舊官員指責改革,並暗中刁難,有的甚至公開反對。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章得象對新政極為不滿,他支持部分御史臺諫官,攻擊和誹謗范仲淹等改革派及新政推行,甚至又誣陷改革派為朋黨,“欺罔擅權”、“懷奸不忠”等都用上了

樞密使夏竦則令其女僕偽造石介為富弼撰寫的廢立皇帝的詔書,誣衊富弼要廢仁宗,另立為帝。守舊勢力的破壞,讓范仲淹的改革遭到阻力,難以推行。

慶曆四年,范仲淹借“秋防”之名離開進行,宣撫陝西、河東兩地。同年八月富弼宣撫河北。兩個改革先鋒離開朝廷後,成了守舊派的天下,他們想盡辦法反對改革,還編織各種罪名,把支持新政的官員貶出朝廷。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此時宋仁宗也受到來自守舊派的壓力,他不得不向守舊派妥協,下令“試朋黨相訐,及按察恣為苛刻、文人肆言行怪者。”慶曆五年,范仲淹被罷相,不久皇帝下令罷“京朝官用保任敘遷法”,又罷“蔭補限年法”。韓琦也遭罷相,歐陽修等人也被貶出朝廷。又以苛刻之名,把各路轉運使、司判官、按察使等取消罷免。懲治貪官有成效的江南轉運使楊紱、判官王綽、提點刑獄王鼎被誣衊為“江東三虎”也被貶官。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後果

在守舊勢力的陷害打擊下,改革派官員人人自危,“皆懼讒畏禍,不敢挺然當國家之事”。守舊派官員再次控制朝政,基本上廢止了新政措施,依舊奉行“守內虛外”的政策。為解決朝廷龐大的開支,滿足皇室及官員的揮霍浪費,守舊派拼命搜刮百姓,根本不顧百姓的死活。結果是府庫仍舊空空如也,社會矛盾繼續派化。

皇祐四年,范仲淹病逝,此後不久,原來參與改革的官員雖然大部分被啟用,比如富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韓琦任樞農牧民使。不過兩人再次升官,歐陽修也被任命為樞官副使,但雖然改革派官員再度復官,卻已經沒有改革的動力,他們處於守舊與保守之中,不敢再提改革之事。

宋朝歷史上最關鍵的一次改革,比王安石改革意義大,為何失敗了?

宋朝這次改革失敗,為後來熙寧變法帶來前奏,但卻帶來嚴重後果。因為改革沒成功,宋朝沒有養兵的錢,致使軍隊訓練荒廢,長此以往軍隊沒有錢訓練,而且軍士薪酬低,打仗根本沒有動力,為後來北宋滅亡埋下伏筆。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