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

就中國而言,早在商代就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同時代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被華族稱作“騎寇”,商的方國人:周人更是為商王朝養馬聞名。詩經大雅就記載著周人祖先“古公瞏父,來朝走馬”。公元前第四千年的時候,古埃及就有步兵。公元前六世紀以後,古希臘、 古羅馬、 古波斯等國以步兵為主要作戰力量,且被區分為: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

可以說,騎兵與步兵是古代兩個非常重要的兵種, 每每談論到古代戰爭史,“以步制騎”都是一個讓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實,負責任的說,在古代,尤其是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下,長期沿用以步兵為主的戰略,想要完全的做到“以步制騎”,在野戰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因此,“以步制騎”更是成為了宋朝武運不振的決定因素之一。

"

就中國而言,早在商代就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同時代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被華族稱作“騎寇”,商的方國人:周人更是為商王朝養馬聞名。詩經大雅就記載著周人祖先“古公瞏父,來朝走馬”。公元前第四千年的時候,古埃及就有步兵。公元前六世紀以後,古希臘、 古羅馬、 古波斯等國以步兵為主要作戰力量,且被區分為: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

可以說,騎兵與步兵是古代兩個非常重要的兵種, 每每談論到古代戰爭史,“以步制騎”都是一個讓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實,負責任的說,在古代,尤其是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下,長期沿用以步兵為主的戰略,想要完全的做到“以步制騎”,在野戰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因此,“以步制騎”更是成為了宋朝武運不振的決定因素之一。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騎兵具有絕對的機動優勢,從而也就擁有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反而能對步兵實行“降維打擊”。“步兵方陣”、“弓弩”以及“車陣”這些形式,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耗敵方的騎兵兵力,但是,若想要完全戰勝,難度則是非常大的;就算將騎兵打退了,僅僅依靠步兵,又怎能將其追上呢?南宋王朝在這件事情上,就有著血一般的教訓。

這裡我們先說一點,那就是因地理位置所致,中國古代的馬主要生長在比較寒冷的西北和東北地區,宋朝的版圖主要在中國的南方,氣候溫暖潮溼不適合戰馬的生長。並且,宋朝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摩擦不斷,通過邊境貿易換來的戰馬則立即奔赴戰場,致使其供不應求。所以,宋朝是一個嚴重缺少戰馬的國家,因缺少戰馬宋朝的騎兵更成了稀缺軍種。

後人常用“積貧累弱”這四個字來形容宋朝,對於南宋王朝尤是如此。其實,真實的情況是:即使到了南宋中後期的宋理宗時期,南宋步兵的實力還是很不錯的。原因很簡單,誰叫南宋那麼倒黴,前有狼,後有虎,好不容易金國滅亡了,一個更加強大的蒙古又站了出來。可以說,在常年的備戰狀態下,南宋軍隊的戰鬥力和裝備能力就這樣被磨練了出來。

"

就中國而言,早在商代就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同時代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被華族稱作“騎寇”,商的方國人:周人更是為商王朝養馬聞名。詩經大雅就記載著周人祖先“古公瞏父,來朝走馬”。公元前第四千年的時候,古埃及就有步兵。公元前六世紀以後,古希臘、 古羅馬、 古波斯等國以步兵為主要作戰力量,且被區分為: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

可以說,騎兵與步兵是古代兩個非常重要的兵種, 每每談論到古代戰爭史,“以步制騎”都是一個讓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實,負責任的說,在古代,尤其是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下,長期沿用以步兵為主的戰略,想要完全的做到“以步制騎”,在野戰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因此,“以步制騎”更是成為了宋朝武運不振的決定因素之一。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騎兵具有絕對的機動優勢,從而也就擁有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反而能對步兵實行“降維打擊”。“步兵方陣”、“弓弩”以及“車陣”這些形式,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耗敵方的騎兵兵力,但是,若想要完全戰勝,難度則是非常大的;就算將騎兵打退了,僅僅依靠步兵,又怎能將其追上呢?南宋王朝在這件事情上,就有著血一般的教訓。

這裡我們先說一點,那就是因地理位置所致,中國古代的馬主要生長在比較寒冷的西北和東北地區,宋朝的版圖主要在中國的南方,氣候溫暖潮溼不適合戰馬的生長。並且,宋朝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摩擦不斷,通過邊境貿易換來的戰馬則立即奔赴戰場,致使其供不應求。所以,宋朝是一個嚴重缺少戰馬的國家,因缺少戰馬宋朝的騎兵更成了稀缺軍種。

後人常用“積貧累弱”這四個字來形容宋朝,對於南宋王朝尤是如此。其實,真實的情況是:即使到了南宋中後期的宋理宗時期,南宋步兵的實力還是很不錯的。原因很簡單,誰叫南宋那麼倒黴,前有狼,後有虎,好不容易金國滅亡了,一個更加強大的蒙古又站了出來。可以說,在常年的備戰狀態下,南宋軍隊的戰鬥力和裝備能力就這樣被磨練了出來。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話說,在金國滅亡後,“端平入洛”計劃正式啟動,此時,蒙古北退,宋理宗打算藉此機會收復開封與洛陽,若蒙古反撲,當時負責此計劃的淮西兵,也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淮西兵,是南宋步兵中的王牌,一向以驍勇善戰而出名。可是,現實往往比理想更加殘酷,等到真正打起來的時候,所有人才知道步兵在騎兵面前是多麼的不堪一擊。

當時,南宋君臣們認為,淮西兵驍勇善戰,是可以與蒙古騎兵對打的。可事實上,由於中原殘破的景象,自淮西兵出發後便一路斷糧,連日趕路人困馬乏,甚至,連飢飽都不能解決。蒙古騎兵抓住機會,衝殺過來,戰況簡直是不堪設想。但是,儘管在如此絕境之下,面對強悍的蒙古騎兵,南宋步兵卻並未退縮,甚至,打得有聲有色。

比如:洛陽之戰,儘管軍隊被蒙古騎兵切割成三段,但是,南宋步兵眾志成城,決死一拼,繳獲了蒙古盾牌三百多面,硬是撐到了中午。可是,奈何步兵終究跑不過騎兵,部隊已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再加上斷水斷糧,甚至,沒有救兵可以依靠,最終,淮西軍全軍覆沒,只有三百多人突圍了出來,結局可謂是慘不忍睹。

"

就中國而言,早在商代就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同時代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被華族稱作“騎寇”,商的方國人:周人更是為商王朝養馬聞名。詩經大雅就記載著周人祖先“古公瞏父,來朝走馬”。公元前第四千年的時候,古埃及就有步兵。公元前六世紀以後,古希臘、 古羅馬、 古波斯等國以步兵為主要作戰力量,且被區分為: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

可以說,騎兵與步兵是古代兩個非常重要的兵種, 每每談論到古代戰爭史,“以步制騎”都是一個讓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實,負責任的說,在古代,尤其是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下,長期沿用以步兵為主的戰略,想要完全的做到“以步制騎”,在野戰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因此,“以步制騎”更是成為了宋朝武運不振的決定因素之一。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騎兵具有絕對的機動優勢,從而也就擁有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反而能對步兵實行“降維打擊”。“步兵方陣”、“弓弩”以及“車陣”這些形式,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耗敵方的騎兵兵力,但是,若想要完全戰勝,難度則是非常大的;就算將騎兵打退了,僅僅依靠步兵,又怎能將其追上呢?南宋王朝在這件事情上,就有著血一般的教訓。

這裡我們先說一點,那就是因地理位置所致,中國古代的馬主要生長在比較寒冷的西北和東北地區,宋朝的版圖主要在中國的南方,氣候溫暖潮溼不適合戰馬的生長。並且,宋朝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摩擦不斷,通過邊境貿易換來的戰馬則立即奔赴戰場,致使其供不應求。所以,宋朝是一個嚴重缺少戰馬的國家,因缺少戰馬宋朝的騎兵更成了稀缺軍種。

後人常用“積貧累弱”這四個字來形容宋朝,對於南宋王朝尤是如此。其實,真實的情況是:即使到了南宋中後期的宋理宗時期,南宋步兵的實力還是很不錯的。原因很簡單,誰叫南宋那麼倒黴,前有狼,後有虎,好不容易金國滅亡了,一個更加強大的蒙古又站了出來。可以說,在常年的備戰狀態下,南宋軍隊的戰鬥力和裝備能力就這樣被磨練了出來。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話說,在金國滅亡後,“端平入洛”計劃正式啟動,此時,蒙古北退,宋理宗打算藉此機會收復開封與洛陽,若蒙古反撲,當時負責此計劃的淮西兵,也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淮西兵,是南宋步兵中的王牌,一向以驍勇善戰而出名。可是,現實往往比理想更加殘酷,等到真正打起來的時候,所有人才知道步兵在騎兵面前是多麼的不堪一擊。

當時,南宋君臣們認為,淮西兵驍勇善戰,是可以與蒙古騎兵對打的。可事實上,由於中原殘破的景象,自淮西兵出發後便一路斷糧,連日趕路人困馬乏,甚至,連飢飽都不能解決。蒙古騎兵抓住機會,衝殺過來,戰況簡直是不堪設想。但是,儘管在如此絕境之下,面對強悍的蒙古騎兵,南宋步兵卻並未退縮,甚至,打得有聲有色。

比如:洛陽之戰,儘管軍隊被蒙古騎兵切割成三段,但是,南宋步兵眾志成城,決死一拼,繳獲了蒙古盾牌三百多面,硬是撐到了中午。可是,奈何步兵終究跑不過騎兵,部隊已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再加上斷水斷糧,甚至,沒有救兵可以依靠,最終,淮西軍全軍覆沒,只有三百多人突圍了出來,結局可謂是慘不忍睹。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所以說,在古代的戰場上,若是要純粹地“以步制騎”,儘管是最高水準的步兵,希望也是很渺茫的。

那麼,步兵就真的對騎兵無可奈何了嗎?

"

就中國而言,早在商代就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同時代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被華族稱作“騎寇”,商的方國人:周人更是為商王朝養馬聞名。詩經大雅就記載著周人祖先“古公瞏父,來朝走馬”。公元前第四千年的時候,古埃及就有步兵。公元前六世紀以後,古希臘、 古羅馬、 古波斯等國以步兵為主要作戰力量,且被區分為: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

可以說,騎兵與步兵是古代兩個非常重要的兵種, 每每談論到古代戰爭史,“以步制騎”都是一個讓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實,負責任的說,在古代,尤其是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下,長期沿用以步兵為主的戰略,想要完全的做到“以步制騎”,在野戰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因此,“以步制騎”更是成為了宋朝武運不振的決定因素之一。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騎兵具有絕對的機動優勢,從而也就擁有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反而能對步兵實行“降維打擊”。“步兵方陣”、“弓弩”以及“車陣”這些形式,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耗敵方的騎兵兵力,但是,若想要完全戰勝,難度則是非常大的;就算將騎兵打退了,僅僅依靠步兵,又怎能將其追上呢?南宋王朝在這件事情上,就有著血一般的教訓。

這裡我們先說一點,那就是因地理位置所致,中國古代的馬主要生長在比較寒冷的西北和東北地區,宋朝的版圖主要在中國的南方,氣候溫暖潮溼不適合戰馬的生長。並且,宋朝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摩擦不斷,通過邊境貿易換來的戰馬則立即奔赴戰場,致使其供不應求。所以,宋朝是一個嚴重缺少戰馬的國家,因缺少戰馬宋朝的騎兵更成了稀缺軍種。

後人常用“積貧累弱”這四個字來形容宋朝,對於南宋王朝尤是如此。其實,真實的情況是:即使到了南宋中後期的宋理宗時期,南宋步兵的實力還是很不錯的。原因很簡單,誰叫南宋那麼倒黴,前有狼,後有虎,好不容易金國滅亡了,一個更加強大的蒙古又站了出來。可以說,在常年的備戰狀態下,南宋軍隊的戰鬥力和裝備能力就這樣被磨練了出來。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話說,在金國滅亡後,“端平入洛”計劃正式啟動,此時,蒙古北退,宋理宗打算藉此機會收復開封與洛陽,若蒙古反撲,當時負責此計劃的淮西兵,也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淮西兵,是南宋步兵中的王牌,一向以驍勇善戰而出名。可是,現實往往比理想更加殘酷,等到真正打起來的時候,所有人才知道步兵在騎兵面前是多麼的不堪一擊。

當時,南宋君臣們認為,淮西兵驍勇善戰,是可以與蒙古騎兵對打的。可事實上,由於中原殘破的景象,自淮西兵出發後便一路斷糧,連日趕路人困馬乏,甚至,連飢飽都不能解決。蒙古騎兵抓住機會,衝殺過來,戰況簡直是不堪設想。但是,儘管在如此絕境之下,面對強悍的蒙古騎兵,南宋步兵卻並未退縮,甚至,打得有聲有色。

比如:洛陽之戰,儘管軍隊被蒙古騎兵切割成三段,但是,南宋步兵眾志成城,決死一拼,繳獲了蒙古盾牌三百多面,硬是撐到了中午。可是,奈何步兵終究跑不過騎兵,部隊已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再加上斷水斷糧,甚至,沒有救兵可以依靠,最終,淮西軍全軍覆沒,只有三百多人突圍了出來,結局可謂是慘不忍睹。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所以說,在古代的戰場上,若是要純粹地“以步制騎”,儘管是最高水準的步兵,希望也是很渺茫的。

那麼,步兵就真的對騎兵無可奈何了嗎?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其實,也並非如此,辦法總是會有的。這第一個辦法就是:“挖坑”,它的成功案例還得說到宋朝,即:北宋太宗年間的滿城之戰。在這場戰役之前,由於指揮不利,宋軍幾乎在高粱河全軍覆沒,光是精銳騎兵就損失了大半,這如何不叫人心疼。後來,遼軍反撲屠城,宋太宗可能是瞎指揮上了癮,竟然又給前線官兵送去了一張“風馬牛不相及”的陣圖。

上次被自家皇帝坑成這樣,還沒緩過來,新的坑又來了。北宋監軍李繼隆十分頭疼,皇上的陣圖萬萬不可用,可是,若不用的話,假如被居心叵測的人安一個罔顧皇命的罪名,最終也是死路一條,這可怎麼辦?還好,在抓耳撓腮的思考之下,李繼隆這次總算是學了乖,他乾脆決定:不如趁機給遼國騎兵挖一個坑。只要能贏,旁人就無話可說了。

於是,在這個決定下,宋太宗的陣圖被宋軍們給拋到了腦後。同時,宋軍重新佈陣,他們用堅固的步兵方陣部下了一個局,給遼軍紮了一個口袋。之後,他們假意對遼軍詐降,遼軍喜氣洋洋過來“受降”,不料,卻正中宋軍的圈套,全部一股腦地鑽進了宋軍精心設計的口袋之中。待遼軍全部鑽進口袋之後,堅固的步兵方陣形成了陣線,袋口被牢牢地紮緊。

"

就中國而言,早在商代就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同時代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被華族稱作“騎寇”,商的方國人:周人更是為商王朝養馬聞名。詩經大雅就記載著周人祖先“古公瞏父,來朝走馬”。公元前第四千年的時候,古埃及就有步兵。公元前六世紀以後,古希臘、 古羅馬、 古波斯等國以步兵為主要作戰力量,且被區分為: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

可以說,騎兵與步兵是古代兩個非常重要的兵種, 每每談論到古代戰爭史,“以步制騎”都是一個讓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實,負責任的說,在古代,尤其是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下,長期沿用以步兵為主的戰略,想要完全的做到“以步制騎”,在野戰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因此,“以步制騎”更是成為了宋朝武運不振的決定因素之一。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騎兵具有絕對的機動優勢,從而也就擁有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反而能對步兵實行“降維打擊”。“步兵方陣”、“弓弩”以及“車陣”這些形式,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耗敵方的騎兵兵力,但是,若想要完全戰勝,難度則是非常大的;就算將騎兵打退了,僅僅依靠步兵,又怎能將其追上呢?南宋王朝在這件事情上,就有著血一般的教訓。

這裡我們先說一點,那就是因地理位置所致,中國古代的馬主要生長在比較寒冷的西北和東北地區,宋朝的版圖主要在中國的南方,氣候溫暖潮溼不適合戰馬的生長。並且,宋朝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摩擦不斷,通過邊境貿易換來的戰馬則立即奔赴戰場,致使其供不應求。所以,宋朝是一個嚴重缺少戰馬的國家,因缺少戰馬宋朝的騎兵更成了稀缺軍種。

後人常用“積貧累弱”這四個字來形容宋朝,對於南宋王朝尤是如此。其實,真實的情況是:即使到了南宋中後期的宋理宗時期,南宋步兵的實力還是很不錯的。原因很簡單,誰叫南宋那麼倒黴,前有狼,後有虎,好不容易金國滅亡了,一個更加強大的蒙古又站了出來。可以說,在常年的備戰狀態下,南宋軍隊的戰鬥力和裝備能力就這樣被磨練了出來。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話說,在金國滅亡後,“端平入洛”計劃正式啟動,此時,蒙古北退,宋理宗打算藉此機會收復開封與洛陽,若蒙古反撲,當時負責此計劃的淮西兵,也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淮西兵,是南宋步兵中的王牌,一向以驍勇善戰而出名。可是,現實往往比理想更加殘酷,等到真正打起來的時候,所有人才知道步兵在騎兵面前是多麼的不堪一擊。

當時,南宋君臣們認為,淮西兵驍勇善戰,是可以與蒙古騎兵對打的。可事實上,由於中原殘破的景象,自淮西兵出發後便一路斷糧,連日趕路人困馬乏,甚至,連飢飽都不能解決。蒙古騎兵抓住機會,衝殺過來,戰況簡直是不堪設想。但是,儘管在如此絕境之下,面對強悍的蒙古騎兵,南宋步兵卻並未退縮,甚至,打得有聲有色。

比如:洛陽之戰,儘管軍隊被蒙古騎兵切割成三段,但是,南宋步兵眾志成城,決死一拼,繳獲了蒙古盾牌三百多面,硬是撐到了中午。可是,奈何步兵終究跑不過騎兵,部隊已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再加上斷水斷糧,甚至,沒有救兵可以依靠,最終,淮西軍全軍覆沒,只有三百多人突圍了出來,結局可謂是慘不忍睹。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所以說,在古代的戰場上,若是要純粹地“以步制騎”,儘管是最高水準的步兵,希望也是很渺茫的。

那麼,步兵就真的對騎兵無可奈何了嗎?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其實,也並非如此,辦法總是會有的。這第一個辦法就是:“挖坑”,它的成功案例還得說到宋朝,即:北宋太宗年間的滿城之戰。在這場戰役之前,由於指揮不利,宋軍幾乎在高粱河全軍覆沒,光是精銳騎兵就損失了大半,這如何不叫人心疼。後來,遼軍反撲屠城,宋太宗可能是瞎指揮上了癮,竟然又給前線官兵送去了一張“風馬牛不相及”的陣圖。

上次被自家皇帝坑成這樣,還沒緩過來,新的坑又來了。北宋監軍李繼隆十分頭疼,皇上的陣圖萬萬不可用,可是,若不用的話,假如被居心叵測的人安一個罔顧皇命的罪名,最終也是死路一條,這可怎麼辦?還好,在抓耳撓腮的思考之下,李繼隆這次總算是學了乖,他乾脆決定:不如趁機給遼國騎兵挖一個坑。只要能贏,旁人就無話可說了。

於是,在這個決定下,宋太宗的陣圖被宋軍們給拋到了腦後。同時,宋軍重新佈陣,他們用堅固的步兵方陣部下了一個局,給遼軍紮了一個口袋。之後,他們假意對遼軍詐降,遼軍喜氣洋洋過來“受降”,不料,卻正中宋軍的圈套,全部一股腦地鑽進了宋軍精心設計的口袋之中。待遼軍全部鑽進口袋之後,堅固的步兵方陣形成了陣線,袋口被牢牢地紮緊。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這下子,就算是騎兵再能跑,面對如此情景,也只能是束手無策。場面一度混亂,遼軍被宋軍打得好慘。經過這一場惡戰,遼軍傷亡慘重,宋軍收穫頗豐,繳獲了不少戰利品。這種策略看似簡單,其實,是高難度的,能有如此不俗的指揮能力的統帥,在戰爭史上都可以說是有大智慧的人物,李繼隆,他是世人公認的北宋“四大開國名將”之一。

當熱,除了“挖坑”之外,在戰爭史上還有另一個法子,那就是:“水路”。縱使你騎兵再剽悍勇猛,在水裡它的戰鬥力一樣會大打折扣。相較於步兵而言,騎兵的最大優勢就是“機動性”,假如碰到機動性更強的對手,騎兵也只能無可奈何。就好比在水中,馬跑的再快,也快不過船。劉裕,堪稱是南北朝時期的戰神,他的“卻月陣”便是這方面的典型。

後人多推崇這場擊破北魏騎兵的戰役,常神往於“卻月陣”的出神入化,也常將“卻月陣”的精髓,歸納於犀利的弩炮與堅固的車陣之中。其實,“卻月陣”最為關鍵的因素,應當是“水”,劉裕依託河水佈陣,敵方騎兵在平原上能夠從側翼衝擊方陣,可是,在河流的阻擋之下,他們壓根就做不到這一點。

"

就中國而言,早在商代就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同時代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被華族稱作“騎寇”,商的方國人:周人更是為商王朝養馬聞名。詩經大雅就記載著周人祖先“古公瞏父,來朝走馬”。公元前第四千年的時候,古埃及就有步兵。公元前六世紀以後,古希臘、 古羅馬、 古波斯等國以步兵為主要作戰力量,且被區分為: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

可以說,騎兵與步兵是古代兩個非常重要的兵種, 每每談論到古代戰爭史,“以步制騎”都是一個讓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實,負責任的說,在古代,尤其是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下,長期沿用以步兵為主的戰略,想要完全的做到“以步制騎”,在野戰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因此,“以步制騎”更是成為了宋朝武運不振的決定因素之一。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騎兵具有絕對的機動優勢,從而也就擁有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反而能對步兵實行“降維打擊”。“步兵方陣”、“弓弩”以及“車陣”這些形式,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耗敵方的騎兵兵力,但是,若想要完全戰勝,難度則是非常大的;就算將騎兵打退了,僅僅依靠步兵,又怎能將其追上呢?南宋王朝在這件事情上,就有著血一般的教訓。

這裡我們先說一點,那就是因地理位置所致,中國古代的馬主要生長在比較寒冷的西北和東北地區,宋朝的版圖主要在中國的南方,氣候溫暖潮溼不適合戰馬的生長。並且,宋朝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摩擦不斷,通過邊境貿易換來的戰馬則立即奔赴戰場,致使其供不應求。所以,宋朝是一個嚴重缺少戰馬的國家,因缺少戰馬宋朝的騎兵更成了稀缺軍種。

後人常用“積貧累弱”這四個字來形容宋朝,對於南宋王朝尤是如此。其實,真實的情況是:即使到了南宋中後期的宋理宗時期,南宋步兵的實力還是很不錯的。原因很簡單,誰叫南宋那麼倒黴,前有狼,後有虎,好不容易金國滅亡了,一個更加強大的蒙古又站了出來。可以說,在常年的備戰狀態下,南宋軍隊的戰鬥力和裝備能力就這樣被磨練了出來。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話說,在金國滅亡後,“端平入洛”計劃正式啟動,此時,蒙古北退,宋理宗打算藉此機會收復開封與洛陽,若蒙古反撲,當時負責此計劃的淮西兵,也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淮西兵,是南宋步兵中的王牌,一向以驍勇善戰而出名。可是,現實往往比理想更加殘酷,等到真正打起來的時候,所有人才知道步兵在騎兵面前是多麼的不堪一擊。

當時,南宋君臣們認為,淮西兵驍勇善戰,是可以與蒙古騎兵對打的。可事實上,由於中原殘破的景象,自淮西兵出發後便一路斷糧,連日趕路人困馬乏,甚至,連飢飽都不能解決。蒙古騎兵抓住機會,衝殺過來,戰況簡直是不堪設想。但是,儘管在如此絕境之下,面對強悍的蒙古騎兵,南宋步兵卻並未退縮,甚至,打得有聲有色。

比如:洛陽之戰,儘管軍隊被蒙古騎兵切割成三段,但是,南宋步兵眾志成城,決死一拼,繳獲了蒙古盾牌三百多面,硬是撐到了中午。可是,奈何步兵終究跑不過騎兵,部隊已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再加上斷水斷糧,甚至,沒有救兵可以依靠,最終,淮西軍全軍覆沒,只有三百多人突圍了出來,結局可謂是慘不忍睹。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所以說,在古代的戰場上,若是要純粹地“以步制騎”,儘管是最高水準的步兵,希望也是很渺茫的。

那麼,步兵就真的對騎兵無可奈何了嗎?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其實,也並非如此,辦法總是會有的。這第一個辦法就是:“挖坑”,它的成功案例還得說到宋朝,即:北宋太宗年間的滿城之戰。在這場戰役之前,由於指揮不利,宋軍幾乎在高粱河全軍覆沒,光是精銳騎兵就損失了大半,這如何不叫人心疼。後來,遼軍反撲屠城,宋太宗可能是瞎指揮上了癮,竟然又給前線官兵送去了一張“風馬牛不相及”的陣圖。

上次被自家皇帝坑成這樣,還沒緩過來,新的坑又來了。北宋監軍李繼隆十分頭疼,皇上的陣圖萬萬不可用,可是,若不用的話,假如被居心叵測的人安一個罔顧皇命的罪名,最終也是死路一條,這可怎麼辦?還好,在抓耳撓腮的思考之下,李繼隆這次總算是學了乖,他乾脆決定:不如趁機給遼國騎兵挖一個坑。只要能贏,旁人就無話可說了。

於是,在這個決定下,宋太宗的陣圖被宋軍們給拋到了腦後。同時,宋軍重新佈陣,他們用堅固的步兵方陣部下了一個局,給遼軍紮了一個口袋。之後,他們假意對遼軍詐降,遼軍喜氣洋洋過來“受降”,不料,卻正中宋軍的圈套,全部一股腦地鑽進了宋軍精心設計的口袋之中。待遼軍全部鑽進口袋之後,堅固的步兵方陣形成了陣線,袋口被牢牢地紮緊。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這下子,就算是騎兵再能跑,面對如此情景,也只能是束手無策。場面一度混亂,遼軍被宋軍打得好慘。經過這一場惡戰,遼軍傷亡慘重,宋軍收穫頗豐,繳獲了不少戰利品。這種策略看似簡單,其實,是高難度的,能有如此不俗的指揮能力的統帥,在戰爭史上都可以說是有大智慧的人物,李繼隆,他是世人公認的北宋“四大開國名將”之一。

當熱,除了“挖坑”之外,在戰爭史上還有另一個法子,那就是:“水路”。縱使你騎兵再剽悍勇猛,在水裡它的戰鬥力一樣會大打折扣。相較於步兵而言,騎兵的最大優勢就是“機動性”,假如碰到機動性更強的對手,騎兵也只能無可奈何。就好比在水中,馬跑的再快,也快不過船。劉裕,堪稱是南北朝時期的戰神,他的“卻月陣”便是這方面的典型。

後人多推崇這場擊破北魏騎兵的戰役,常神往於“卻月陣”的出神入化,也常將“卻月陣”的精髓,歸納於犀利的弩炮與堅固的車陣之中。其實,“卻月陣”最為關鍵的因素,應當是“水”,劉裕依託河水佈陣,敵方騎兵在平原上能夠從側翼衝擊方陣,可是,在河流的阻擋之下,他們壓根就做不到這一點。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劉裕的水軍很是強大,由此,更是成為了步兵方陣強大的倚靠。北魏騎兵雖然凶悍,但是,他們只能是一條路走到黑,從正面發起猛衝,硬碰硬地對抗,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傳說中的北魏騎兵,就是這樣被打的落花流水。歷史上,還有一場戰役更能見證“水路”的智慧,那就是:南明時期的鄭成功鎮江之戰。當時已是十七世紀,已是冷熱兵器混合的戰爭了。

當年,鄭成功豪氣萬千,向北討伐於鎮江時,碰到了清軍的八旗鐵騎。清軍勢眾,且不斷有騎兵馳援,狀況對鄭成功很是不利。面對如此情景,鄭成功大軍在登陸後,果斷決定發揮船舶優勢。高大敏捷的戰艦在長江上來回遊走,清軍被迫無奈,來回追逐,耗費了許多精力。等到清軍氣喘吁吁,戰鬥力明顯下降的時候,鄭成功這才登岸列陣。

最終,鄭成功以自己的精銳步兵去對抗清軍的八旗騎兵,以逸待勞,佔據先機。同時,也多虧了熱兵器的發明,在這場戰役中鄭成功戰船的火力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戰船火力與步兵相結合,早已疲憊的清軍八旗軍“機動性”也大不如前,數千清軍騎兵就這樣崩潰。鄭成功獲得了巨大的勝利,雖說,之後鄭成功因為指揮失誤而慘敗,但是,這場鎮江之戰可謂是經典。

"

就中國而言,早在商代就有數量較少的騎士,同時代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被華族稱作“騎寇”,商的方國人:周人更是為商王朝養馬聞名。詩經大雅就記載著周人祖先“古公瞏父,來朝走馬”。公元前第四千年的時候,古埃及就有步兵。公元前六世紀以後,古希臘、 古羅馬、 古波斯等國以步兵為主要作戰力量,且被區分為: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

可以說,騎兵與步兵是古代兩個非常重要的兵種, 每每談論到古代戰爭史,“以步制騎”都是一個讓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實,負責任的說,在古代,尤其是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下,長期沿用以步兵為主的戰略,想要完全的做到“以步制騎”,在野戰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因此,“以步制騎”更是成為了宋朝武運不振的決定因素之一。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騎兵具有絕對的機動優勢,從而也就擁有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反而能對步兵實行“降維打擊”。“步兵方陣”、“弓弩”以及“車陣”這些形式,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耗敵方的騎兵兵力,但是,若想要完全戰勝,難度則是非常大的;就算將騎兵打退了,僅僅依靠步兵,又怎能將其追上呢?南宋王朝在這件事情上,就有著血一般的教訓。

這裡我們先說一點,那就是因地理位置所致,中國古代的馬主要生長在比較寒冷的西北和東北地區,宋朝的版圖主要在中國的南方,氣候溫暖潮溼不適合戰馬的生長。並且,宋朝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摩擦不斷,通過邊境貿易換來的戰馬則立即奔赴戰場,致使其供不應求。所以,宋朝是一個嚴重缺少戰馬的國家,因缺少戰馬宋朝的騎兵更成了稀缺軍種。

後人常用“積貧累弱”這四個字來形容宋朝,對於南宋王朝尤是如此。其實,真實的情況是:即使到了南宋中後期的宋理宗時期,南宋步兵的實力還是很不錯的。原因很簡單,誰叫南宋那麼倒黴,前有狼,後有虎,好不容易金國滅亡了,一個更加強大的蒙古又站了出來。可以說,在常年的備戰狀態下,南宋軍隊的戰鬥力和裝備能力就這樣被磨練了出來。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話說,在金國滅亡後,“端平入洛”計劃正式啟動,此時,蒙古北退,宋理宗打算藉此機會收復開封與洛陽,若蒙古反撲,當時負責此計劃的淮西兵,也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淮西兵,是南宋步兵中的王牌,一向以驍勇善戰而出名。可是,現實往往比理想更加殘酷,等到真正打起來的時候,所有人才知道步兵在騎兵面前是多麼的不堪一擊。

當時,南宋君臣們認為,淮西兵驍勇善戰,是可以與蒙古騎兵對打的。可事實上,由於中原殘破的景象,自淮西兵出發後便一路斷糧,連日趕路人困馬乏,甚至,連飢飽都不能解決。蒙古騎兵抓住機會,衝殺過來,戰況簡直是不堪設想。但是,儘管在如此絕境之下,面對強悍的蒙古騎兵,南宋步兵卻並未退縮,甚至,打得有聲有色。

比如:洛陽之戰,儘管軍隊被蒙古騎兵切割成三段,但是,南宋步兵眾志成城,決死一拼,繳獲了蒙古盾牌三百多面,硬是撐到了中午。可是,奈何步兵終究跑不過騎兵,部隊已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再加上斷水斷糧,甚至,沒有救兵可以依靠,最終,淮西軍全軍覆沒,只有三百多人突圍了出來,結局可謂是慘不忍睹。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所以說,在古代的戰場上,若是要純粹地“以步制騎”,儘管是最高水準的步兵,希望也是很渺茫的。

那麼,步兵就真的對騎兵無可奈何了嗎?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其實,也並非如此,辦法總是會有的。這第一個辦法就是:“挖坑”,它的成功案例還得說到宋朝,即:北宋太宗年間的滿城之戰。在這場戰役之前,由於指揮不利,宋軍幾乎在高粱河全軍覆沒,光是精銳騎兵就損失了大半,這如何不叫人心疼。後來,遼軍反撲屠城,宋太宗可能是瞎指揮上了癮,竟然又給前線官兵送去了一張“風馬牛不相及”的陣圖。

上次被自家皇帝坑成這樣,還沒緩過來,新的坑又來了。北宋監軍李繼隆十分頭疼,皇上的陣圖萬萬不可用,可是,若不用的話,假如被居心叵測的人安一個罔顧皇命的罪名,最終也是死路一條,這可怎麼辦?還好,在抓耳撓腮的思考之下,李繼隆這次總算是學了乖,他乾脆決定:不如趁機給遼國騎兵挖一個坑。只要能贏,旁人就無話可說了。

於是,在這個決定下,宋太宗的陣圖被宋軍們給拋到了腦後。同時,宋軍重新佈陣,他們用堅固的步兵方陣部下了一個局,給遼軍紮了一個口袋。之後,他們假意對遼軍詐降,遼軍喜氣洋洋過來“受降”,不料,卻正中宋軍的圈套,全部一股腦地鑽進了宋軍精心設計的口袋之中。待遼軍全部鑽進口袋之後,堅固的步兵方陣形成了陣線,袋口被牢牢地紮緊。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這下子,就算是騎兵再能跑,面對如此情景,也只能是束手無策。場面一度混亂,遼軍被宋軍打得好慘。經過這一場惡戰,遼軍傷亡慘重,宋軍收穫頗豐,繳獲了不少戰利品。這種策略看似簡單,其實,是高難度的,能有如此不俗的指揮能力的統帥,在戰爭史上都可以說是有大智慧的人物,李繼隆,他是世人公認的北宋“四大開國名將”之一。

當熱,除了“挖坑”之外,在戰爭史上還有另一個法子,那就是:“水路”。縱使你騎兵再剽悍勇猛,在水裡它的戰鬥力一樣會大打折扣。相較於步兵而言,騎兵的最大優勢就是“機動性”,假如碰到機動性更強的對手,騎兵也只能無可奈何。就好比在水中,馬跑的再快,也快不過船。劉裕,堪稱是南北朝時期的戰神,他的“卻月陣”便是這方面的典型。

後人多推崇這場擊破北魏騎兵的戰役,常神往於“卻月陣”的出神入化,也常將“卻月陣”的精髓,歸納於犀利的弩炮與堅固的車陣之中。其實,“卻月陣”最為關鍵的因素,應當是“水”,劉裕依託河水佈陣,敵方騎兵在平原上能夠從側翼衝擊方陣,可是,在河流的阻擋之下,他們壓根就做不到這一點。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劉裕的水軍很是強大,由此,更是成為了步兵方陣強大的倚靠。北魏騎兵雖然凶悍,但是,他們只能是一條路走到黑,從正面發起猛衝,硬碰硬地對抗,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傳說中的北魏騎兵,就是這樣被打的落花流水。歷史上,還有一場戰役更能見證“水路”的智慧,那就是:南明時期的鄭成功鎮江之戰。當時已是十七世紀,已是冷熱兵器混合的戰爭了。

當年,鄭成功豪氣萬千,向北討伐於鎮江時,碰到了清軍的八旗鐵騎。清軍勢眾,且不斷有騎兵馳援,狀況對鄭成功很是不利。面對如此情景,鄭成功大軍在登陸後,果斷決定發揮船舶優勢。高大敏捷的戰艦在長江上來回遊走,清軍被迫無奈,來回追逐,耗費了許多精力。等到清軍氣喘吁吁,戰鬥力明顯下降的時候,鄭成功這才登岸列陣。

最終,鄭成功以自己的精銳步兵去對抗清軍的八旗騎兵,以逸待勞,佔據先機。同時,也多虧了熱兵器的發明,在這場戰役中鄭成功戰船的火力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戰船火力與步兵相結合,早已疲憊的清軍八旗軍“機動性”也大不如前,數千清軍騎兵就這樣崩潰。鄭成功獲得了巨大的勝利,雖說,之後鄭成功因為指揮失誤而慘敗,但是,這場鎮江之戰可謂是經典。

宋朝為何幾百年來一直武運不振?全因宋朝的國內少了一種動物

戰役雖然經典,卻並不能複製,戰役勝利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清軍輕敵,盲目亂追,火力水運,作用非常。若是換了個時間地點,恐怕也就不能實現了。縱觀中國歷史,步兵對抗騎兵的情況時有發生,可是,步兵戰勝騎兵的情況卻是非常少見的。所以,不管戰馬數量如何,在軍事上,歷代王朝都必須重視騎兵。

步兵就像是盾牌,騎兵好比是利刃,攻守結合,利刃在手國家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這個道理在如今也同樣適用,強大的軍工業,最具核心優勢的兵種,就是一個國家安全的最大保障。

參考資料:

【《宋史》、《軍事大辭海》、《“以步制騎”的成功案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