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說李林甫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他說是就是了嗎?

宋朝 李林甫 司馬光 安祿山 唐風宋月 唐風宋月 2017-08-20

因為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有“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寵……凡在相位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的記載,導致後人將唐王朝的盛極而衰、“安史之亂”的爆發歸罪於李林甫, 對之大加撻伐。

世謂“口有蜜、腹有劍”的李林甫果真如司馬光說的那麼不堪嗎?

司馬光說李林甫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他說是就是了嗎?

李林甫論出生根正苗紅,單是論資排輩的話是唐玄宗的叔叔。然而,到了父祖輩家道中衰,開元初年, 李林甫只在太子府擔任千牛直長的小職(主管宮門禁衛之責)。舅父姜皎在朝中有權有勢,李林甫混仕途卻沒有沾到什麼光, 他的成功完全靠自己的努力。

開元十四年, 李林甫任吏部侍郎。吏部和現在的組織部一樣是要害部門。但因為負責官員的提拔任命,因此也容易得罪人。李林甫擔任了吏部侍郎不久,唐玄宗的大哥寧王李憲就找上門來,塞給他一個十人名單,讓他任命官職,。李林甫不敢拒絕,可是一次暗箱操作提拔十個官員,萬一西窗事發,倒黴的只有自己。一番絞盡腦汁的苦思冥想後,李林甫有了主意:他先和寧王商量 “願黜一人以示公”。在公示那天,9人入選, 李林甫特意挑出一人,當眾宣佈他道德品質敗壞, 因此罷黜不用。如此一舉兩得,既可以討好寧王, 又在公眾面前贏得了“公正無私”的美譽。

司馬光說李林甫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他說是就是了嗎?

李林甫為了政治上更進一步,有意和宦官宮女套近乎,揣摩玄宗心思。因此每次在朝廷上奏對, 無不稱旨。手段雖下作,任用卻明顯, 很快李林甫升任宰輔。

武惠妃有寵,琢磨著想動搖國本,改立自己所生的壽王李瑁為太子。 玄宗去與幾個重臣商議,張九齡據理力爭表示反對,李林甫在一旁卻默不作聲。退朝後,他私下對玄宗的親信宦官說:“皇上的家事,難道還要外人蔘與不成?”

話聽上去沒什麼,其實卻是在影射張九齡干預皇上“家事”。果然,不久張九齡就被罷相逐出了朝堂。

司馬光說李林甫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他說是就是了嗎?

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 都因為生母失寵對父皇有怨言,李林甫點撥武惠妃,讓她慌稱宮中有賊召太子及二王入宮防衛。太子和二王不知就裡,急匆匆趕來,落實了“著甲”入宮的罪名,玄宗本來就是依靠政變上臺的,自然對這樣的事情最是防範,震怒之下,做出了一日殺三子的事情。

玄宗初即位時孜孜求治,一番努力後政治安定、吏治清明, 將唐王朝推向了鼎盛期。玄宗上了年紀後怠於政事縱情聲色、拒諫飾非,將政事放心地交由李林甫負責。

司馬光說李林甫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他說是就是了嗎?

李林甫一人把持朝政十餘年,是為人詬病的主要原因。但李林甫久居相位有一個重要原因,——施政遵循法度。《舊唐書》對他的評價相對公允,儘管羅列了他的很多劣跡, 卻也不得不承認: “每事過慎,調理眾務, 增修綱紀,中外遷出,皆有恆度”,“自處臺衡,動循格令”李林甫獨相十餘年,並不是依恃權力,而是一切行事遵循法度,全是照章辦事。

至於“安史之亂”的釀成,更是與李林甫沒有太大幹系。唐玄宗為了調動邊鎮將帥的積極性,改變了唐初以來的將帥不久任、不兼統的做法,使得節度使專擅民政、財賦大權;並且長期在邊鎮駐守重兵, 軍事力量的重心逐漸由內地轉移到邊疆地區。在任用邊將問題上,李林甫最多是迎合玄宗心意罷了。

司馬光說李林甫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他說是就是了嗎?

朝堂之上,安祿山最畏懼的人就是李林甫。與安祿山交談時, 李林甫每次都能揣測其意, 把話說在前面, 使安祿山十分驚駭。 每次見到李林甫,安祿山“雖盛冬常汗溼衣”。每當聽到李林甫誇獎他了,安祿山就非常高興;如果李林甫敲打“安夫須好檢校”, 就怕得要死,大叫 :“我死矣!”。

有李林甫在,安祿山就不敢反。真正逼反安祿山的是李林甫的繼任者楊國忠,安祿山造反打出的旗號也是清君側。

司馬光說李林甫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他說是就是了嗎?

如果說李林甫嫉賢妒能,是個權臣,這不會有錯。司馬光將唐王朝盛極而衰的責任歸在他的頭上,不過是為唐玄宗尊者諱之舉。

相關推薦

推薦中...